首页 > 八字算命

农历年如何推算出来的(甲子天干太阳)

甲子 八字算命 04-03

农历是怎样精密推算的?

咱们国家的农历,又称阴历,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许多的传统性节日,像春节,中秋都是农历的节日。然而,若是问起农历的规则,怕是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大部分人知道初一是新月出现的那一天,月圆的那一天则在十五左右。很多人也知道24节气在阳历的每月中大约的日期。再细节与关键的概念如闰月对大都人则不甚了解了。本人过了一番查找与阅读,终于对农历的规则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愿与大家共享。

first of all农历以月为基本单位,一个月以新月出现的那一天为始直至下一个新月出现的前一天。因为月亮公转的周期介于29到30天之间,农历的一个月也就由新月出现时刻的早晚或是29天或是30天。大月是三十天,小月是二十九天。与阳历不同的是,大小月在不同的年中不固定。如春节的前一天常称为大年三十,但有不少年如两千年的农历十二月只有29天。因为十二个月的时间较阳历年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短11天左右,为了使农历年与阳历年保持相对稳定,每隔两三年就需要加入一个闰月。大概每十九年要加入七个闰月。而24节气那么是由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具体位置确定的。以每一年的冬至为始,每15度为一个节气。是故24节气在阳历的每月中有大约固定的日期。古时以24节气指导农耕,这便是农历又称阴历的缘故。其中阳历下半月的十二个节气又称为中气。中气出现的时候和闰月的确定有直接的关系。

中国农历的计算有下列几条规则:

所有新月和节气出现时刻的计算的北边京时间为准。现北京时间为东经120度即东八区标准时。但计算1929年以前的农历时应的北边京即东经116度25分的当地时为准。此条规则用来区分中国农历和别的类似农历如日本农历。

一天始自夜里零时。尽管旧时的子时等同于现今的23时至1时,不过子时的上四刻属于前一天,下四刻才属于新的一天,所以和现今一天始自零时的定义是一致的。

新月出现的一天为一个月的第1天。如某个节气的出现时刻也在这一天,则不论该节气的出现时刻是否比新月晚,一律算落入新的一个月中。

每一年的冬至总是出此刻这年的农历十一月中。 从一年的冬至后一天起到下一年冬至这一天止的这段时中,下称其间,如有十三个新月出现,则其间要加入一个闰月。需要加入闰月时,其间第1个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由于其间只有十二个中气,所用其间最少有一个月没有中气,也存在有两个月没有中气的可能性。但这样的状况下只有第1个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闰月的前一个月为几月则该闰月称为闰几月。

以上所列的农历的计算规那么是在清朝顺治年间,即公元1645年,开始采用的。以上规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按道理来讲完全以天文观测为根据,其中没有任何数学关系。这和阳历,即格里历,完全是由数学关系确定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诚然,具体到未来农历的计算,仍然需要月亮与地球运动的数学模型,而且精度高的这种数学模型相当复杂,在没有电脑的情形下,普通人根本没有可能精密推算出精确的农历来。而阳历的数学关系会非常简单,是还是不是闰年比较容易计算。这又形成了另外一种鲜明的对比。

谁知道农历是怎么计算的?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窥探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互相配合成60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二十四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录载入,西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农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过去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时候的中国人来讲,天干地支之存在,就好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几个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因此这些数字被赋於之义就愈来愈多了。

古代人们(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致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代人们所以就获得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如今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或许应该是在夏商周这些朝代。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60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60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效果结果。中国历法蕴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循环往复,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一个月的地支永恒不变,紧接着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1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60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永恒不变,每一天十二个时辰。

相传黄帝时代,因有蚩尤神扰乱,黄帝忧民之若,遂与蚩尤大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於是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紧接着乃能治之。后有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60甲子,并以黄来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此乃天干地支的由来。

农历是如何算的

咱们国家的阴历是如何算的? 规则

阴历,一年一般为12个月,一个月天数按照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周期来定,为29或30天,闰年为13月,中国阴历年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384或385天,平均每一年约为365、二十四22天(即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阴历可按如下方式推断:当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成一直线的那天,为每一个月的开始,称为(朔日)初一。一年中日最长的一天为夏至,日最短为冬至,依据这两点将一年二十四等分,得到二十四节气。通常来讲,离立春近日的那个朔日(春节)所在的月,为正月。春节在公历1月20日至2月20日之间。

[编辑]

置闰

阴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按照月盈亏来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标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一定时间,增添一个月,增添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阴历的闰年为13个月。

阴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依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任一个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阴历大体上以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

闰月加到哪个月,以阴历历法规则推断,主要按照与阴历的24节气相符合来核实确定。自冬至开始,逢单数为节气,逢双数为中气,如轮到一个月只有节气没有中气,即为上一个月的闰月。

阴历的闰月天数与正常月份天数一样,为29或30天。

阴历到底怎么计算出来的? 阴历 阴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互相弥补补充,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阴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候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1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候,亦即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一样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阴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依据,那么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蕴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阴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时候天文学家在编制阴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式方法:在阴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啥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式方法呢? 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精密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得来。由于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阴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不过有讲究的。阴历闰月的安插,从古至今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完全一样。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蕴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至今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啥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 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排65、二十四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阴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上面讲过,古代人们在编制阴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 而阴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阴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阴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畴很大。这样看来,阴历好像显得十分复杂。其实也就是说。阴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因为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阴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阴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一样的。每隔十九年,阴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1。。。。。。。>>

阴历怎么计算日子的 阴历是古代按太阳得运行汇总出来得一套计算日子得方法。

一般得每四年皆会有一个闰年,就是每四年就会多一天。

关于阴历的知识

阴历(夏历,殷历,古历,黄历,旧历)

阴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这一点上和纯粹的农历相同,但阴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24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农历好。

此刻所有的阴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之后我国改称为阴历。至于阴历一名的来历,大约由于因为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

阴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根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阴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农历并不尽相同,由于纯粹的农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阴历年大小月是经过精密推算决定的。

阴历每个月初一都恰巧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刻)。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因为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因此在阴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阴历是大体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

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便是阴历的闰月。有闰月的一年亦称闰年。所以阴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

阴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按照月亏来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标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2到3年,增添一个月,增添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阴历的闰年为13个月。

阴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依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从二月到十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阴历闰年闰月的精密推算,3年一闰,5年二闰,19年七闰;阴历大体上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

闰月加到哪个月,以阴历历法规则推断,主要按照与阴历的24节气相符合来核实确定;

阴历的闰月天数与正常月份天数一样,为29或30天。

阴历所谓“闰”的讲法,只有闰年和闰月称谓,公历亦有闰年的称谓。

阴历月份的别称

一月:正月、隅月、孟月、端月、始春、元春;

二月:如月、杏月、仲春、早春;

三月:病月、桃月、季春、炳月、三春、阳春、暮春;

四月:余月、清和月、桃月、孟夏;

五月:榴月、薄月、仲夏;

六月:且月、荷月、伏月、季夏;

七月:相月、巧月、霜月、孟秋、桐月;

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月:

九月:亥月、菊月、季秋;

十月:阳月、小阳春、孟冬;

十一月:辜月、葭月、仲冬;

十二月:涂月、腊月、嘉平月,季冬。

阴历的一个月的前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初日,如阴历的一月二日称为正月初二,当然说1月2日也是对的。

阴历的正月(一年的第1个月)的开始都是在公元纪年的1月20日后至2月底之前。如阴历的正月初一或许是1月21日,也或许是2月20日;反之,阴历一年的末尾一天也是公元纪年的1月20日至2月底前。

阴历大小月卦口诀诀窍

一年上下两卦编,一七两月初爻安。

阴大阳我上卦,遇有闰月年十。。。。。。>>

阴历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阴历

阴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互相弥补补充,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阴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候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1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候,亦即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一样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阴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依据,那么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蕴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阴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时候天文学家在编制阴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式方法:在阴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啥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式方法呢? 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精密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得来。由于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阴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不过有讲究的。阴历闰月的安插,从古至今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完全一样。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蕴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至今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啥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 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排65、二十四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阴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上面讲过,古代人们在编制阴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 而阴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阴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阴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畴很大。这样看来,阴历好像显得十分复杂。其实也就是说。阴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因为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阴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阴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一样的。每隔十九年,阴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

农历是如何算的?一年多少天啊 因朔望月较之回归年易于观测,远古的历法几乎都是农历。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三百六十五天,而十二个农历月只有约三百五十四天,所以古代人们以增置闰月来解决这一问题。咱们国的历法自古就是一种阴阳历。由于每月初一为新月,十五为圆月,易于辨识,使用方便,所以通常来讲称这种历法为农历。 闰月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在亚洲(特别在中国),阴历闰月特指阴历每逢闰年增添的一个月(为了协调回归年与阴历年的矛盾,防止阴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每2至3年置1闰,19年置7闰)。有时,闰月还指闰年中蕴含闰日的月份(特指公历闰年的二月)。 阴历闰月是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阴阳历以朔望月的长度(29、5306日)为一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月,同回归年(365、二十四22日)相差约10日21时,故顺置闰,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二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叫“闰某月”,如刚刚过去的2009年阴历闰月为己丑年闰五月(2009年6月23日――2009年7月21日)、就要到来的阴历闰月为2012年的壬辰年闰四月(2012年5月21日――2012年6月19日)等。

阴历的算法是如何算的? 5分 1。阴历规则计算:

节气和朔望的时间计算的东边经120度,中国标准时间为准。

(阴历金科玉律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2。first of all需要明白以下常用术语:

黄经:是在黄道坐标系统中用以确定天体在天球上位置的坐标值、共分成360度、在这个系统天球被黄道平面分割为南北两个半球,太阳移到黄经0度为春分、移到黄经90度为夏至、移到180度为秋分、移到270度时为冬至。

朔日:月球移到地球和太阳中间时的那一天叫朔日。

平朔:用朔望月的平均长度计算、没考虑日月运行的不均等性;缺点:“含有名符其实的“朔”的当日有时也许会出此刻前一月的最后一日(“晦日”、廿九日或卅日),有时会出此刻初二”。

定朔:计算考虑了日月运行的不均等性,将含有真真正正“朔”的当日作为每月的开始。

平气: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将一周年时间(回归年)二十四等分分解出24节气,两个节气之间的平均天数为15、22天。

定气:计算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将定气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不一样、短的只有14天、长的达16天。

冬至日:冬至交接时间所在的那一日便叫冬至日。冬至日必须在子月:冬至日当日或冬至日前的那个朔日定为子月初一“起点”(注意和提防:起点和算命不同)。

建正:年首月份,阴历的建正就是“夏正”:夏历正月建寅[子月为十一月];

殷正:殷历正月建丑[子月为十二月]、鲁历同殷历;

周正:周历(周朝历)正月建子[子月为正月];

秦正:秦历《颛顼历》正月建寅,十月建亥为一年的第1个月。

节气:一年分十二节,十二气,共24个节气,清朝《时宪历》(公元1645年)以前用平气标注,清朝《时宪历》(公元1645年)以后用定气标注。

3。历法:

注意和提防标注和计算的区别,阴历定气算法在隋唐时代就已经产生,但受到那个时候守旧的阻拦其实没有完成从平气标注到定气标注的转变,打比方说僧一行修订《大衍历》时倡议定气注历,但朝廷并未采纳他的学说,最终定气算法在明末之前只用于计算日躔、五星行度和日月食预报。到了明末的《崇祯历书》经过激辩,最终确立的定气注历的原川。

历法:可分为阳历、农历、阴阳历三种:

阳历(太阳历):以太阳周年视运动周期(即回归年,约等于365、二十四22日)为一年,一年划分成12个月,它与月亮运动毫无关系。依据阳历日期,可知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合理指导农业等事。公历(学名格里高利历)就是阳历的一种。

农历(太农历):以月亮的圆缺周期(即朔望月,等于29、530588日)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它完全不考虑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形式,因而农历的日期不能显示四季冷暖。这种历法实用价值太小,现除 *** 教外,已弃置不用了。

阴阳历:咱们国的阴历属于此类,它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依据阴历日期,既可得知潮汐涨落,又可大约掌握四季更替。

历书:记录载入历法等有关信息的出版物,如黄历、万年历书。而电子历书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是新的载体。

4。阴历规则

在古时候,日的定义:以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其中以太阳离地平线最远的一个时辰为子时,等同于北京时间23:00~1:00。不过阴历中一天始于子正(0:00),而非子初(23:00)。

月策与置末规则:朔日为每月起点(初一日);朔日(月初一日)到下个朔日(下月初一日)有多少天、这月就有多少天。有30天为大月、有29天为小月;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以前用的是平朔,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以后用的是定朔。

年策与置闰规则:以冬至日必须在子月(寅正十一月),上个冬至月(寅正十一月)到下个冬至月如有12个月。。。。。。>>

请问知道阳历怎么计算农历 1。没有计算方法,只能一天一天排下来。由于阴历不象阳历那样固定一年大月就是1。3。5。7。8。10。12等12个月,它经常会出现润月,而这个润月又不是固定的,所以没有计算方法

2。黄帝内经中的月份是阴历三海

3。现行阳历即格里历,又译国瑞历、额我略历、格列高利历、格里高利历,称公元。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中利乌斯(Aloysius Lilius)改革儒略历制定的历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颁行。

如何算阴历和阳历啊 10分 阳历日期精密推算农历日期的方式方法:前已述及农历日期是以月亮的圆缺为计月单位,其以逢朔为初一,以月望为十五(大月为十六日),以月晦为二十九日(大月为三十日)。然而目前记时通常来讲用阳历日期表达,如欲将阳历日期换算成农历日期可以 使用以下两种方法:其一是查《新编万年历》,如查1984年6月8日是农历几日?翻开万年历6月10日是农历十一,则逆推6月8日是农历初九。其二可以利用公式精密推算农历日期:

设:公元年数-1977(或1901)=4Q+R

则:农历日期=14Q+10、6(R+1)+年内日期序数-29、5n

(注:式中Q、R、n均为自然数,R 农历年如何算的 【天干地支纪月】 干支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24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阴历某月初一至月底。很多历书注明某阴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大体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大体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大体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大体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大体为甲寅。按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精密推算。60个月合5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循环往复,循环下去。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癸丑年(公元53年)冬至月(大雪至小寒的月份,近似阴历十一月)就是“甲子月”。有歌诀为证: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 下表是地支纪月时相应的节气时间段、中气、近似阴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构成的月干支: 月地支 节气时间段 中气 近似阴历月份 近似阳历月份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 寅月 立春―惊蛰 雨水 正月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卯月 惊蛰―清明 春分 二月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辰月 清明―立夏 谷雨 三月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巳月 立夏―芒种 小满 四月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午月 芒种―小暑 夏至 五月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六月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申月 立秋―白露 处暑 七月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八月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九月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十月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丑月 小寒―立春 大寒 十二月 1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精密推算八字用。 精密推算实际案例:2004年大体是阴历甲申年。那次甲申年自2004年2月4日19时56分立春起,至2005年2月4日1时43分立春止。此处的时刻是东经120度标准时。 丙寅月,2004年2月4日19时56分立春~2004年3月5日13时56分惊蛰 丁卯月,2004年3月5日13时56分惊蛰~2004年4月4日18时43分清明 戊辰月,2004年4月4日18时43分清明~2004年5月5日12时2分立夏 己巳月,2004年5月5日12时2分立夏~2004年6月5日16时14分芒种 庚午月,2004年6月5日16时14分芒种~2004年7月7日2时31分小暑 辛未月,2004年7月7日2时31分小暑~2004年8月7日12时20分立秋 壬申月,2004年8月7日12时20分立秋~2004年9月7日15时13分白露 癸酉月,2004年9月7日15时13分白露~2004年10月8日6时49分寒露 甲戌月,2004年10月8日6时49分寒露~2004年11月7日9时59分立冬 乙亥月,2004年11月7日9时59分立冬~2004年12月7日2时49分大雪 丙子月,2004年12月7日2时49分大雪~2005年1月5日14时3分小寒 丁丑月,2005年1月5日14时3分小寒~2005年2月4日1时43分大寒 【天干地支纪日】 干支纪。。。。。。>>

阴历的年份是如何算的 是依照六十顺序甲子排列的。

60甲子(六十花甲子,六甲)

1、以天干和地支按顺序相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组合,从甲子起,到癸亥止,满六十为一周,称为60甲子。也叫六十花甲子。 又因起头是“甲”字的有六组,因此也叫“六甲”。

2、指人满60岁。

3、道家信奉的六十个星宿神,即60甲子日值日的六十位神。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作为称呼这几个神之名字。

60甲子表

01 甲子 11 甲戌 21 甲申 31 甲午 41 甲辰 51 甲寅

02 乙丑 12 乙亥 22 乙酉 32 乙未 42 乙巳 52 乙卯

03 丙寅 13 丙子 23 丙戌 33 丙申 43 丙午 53 丙辰

04 丁卯 14 丁丑 二十四 丁亥 34 丁酉 44 丁未 54 丁巳

05 戊辰 15 戊寅 25 戊子 35 戊戌 45 戊申 55 戊午

06 己巳 16 己卯 26 己丑 36 己亥 46 己酉 56 己未

07 庚午 17 庚辰 27 庚寅 37 庚子 47 庚戌 57 庚申

08 辛未 18 辛巳 28 辛卯 38 辛丑 48 辛亥 58 辛酉

09 壬申 19 壬午 29 壬辰 39 壬寅 49 壬子 59 壬戌

10 癸酉 20 癸未 30 癸巳 40 癸卯 50 癸丑 60 癸亥

甲子纳音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个组合,称60甲子。又每两组配一纳音五行,究竟是啥意思,到现在仍为一个谜。

甲子、乙丑,配海中金;

丙寅、丁卯,配炉中火;

戊辰、己巳,配大林木;

庚午、辛未,配路旁土;

壬申、癸酉,配剑锋金;

甲戌、乙亥,配山头火;

丙子、丁丑,配洞下水;

戊寅、己卯,配城墙土;

庚辰、辛巳,配白腊金;

壬午、癸未,配杨柳木;

甲申、乙酉,配泉中水;

丙戌、丁亥,配屋上土;

戊子、己丑,配霹雷火;

庚寅、辛卯,配松柏木;

壬辰、癸巳,配常流水;

甲午、乙未,配沙中金;

丙申、丁酉,配山下火;

戊戌、己亥,配平地木;

庚子、辛丑,配壁上土;

壬寅、癸卯,配金箔金;

甲辰、乙巳,配佛灯火;

丙午、丁未,配天河水;

戊申、己酉,配大驿土;

庚戌、辛亥,配钗钏金;

壬子、癸丑,配桑松木;

甲寅、乙卯,配大溪水;

丙辰、丁巳,配沙中土;

戊午、己未,配天上火;

庚申、辛酉,配石榴木;

壬戌、癸亥,配大海水。

阴历如何算

阴历算法步骤如下:

计算采用北京时间为基准,朔所在的阴历日为阴历月首。咱们国的阴历强调逐年逐月精密推算,通过逐月精密推算后才知道某年某月是大月还是小月;通过逐年精密推算后,才知道某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阴历是大体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便是阴历的闰月。

以月相定日序。即以日月合朔的日期和时刻而定每月的初一。例如,假如今天6时5分是日月合朔的时候,则今日是初一。假如第2个日月合朔落在第三0天,那么该月是小月(29天);假如落在第三1天,那么该月是大月(30天)。

以中气定月序。咱们国的旧历把全年分24个节气,其中单数的叫节气,双数的叫中气。以雨水所在的月为正月;以春分所在的月为定为二月;以此类推。

阴历的来历:

阴历,是中国现行的近现代历法,属于阴阳合历,亦即农历和阳历的合历,是依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24节气与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阴历融合农历与阳历形成为一种阴阳合历历法,因使用“夏正”,古时称为夏历。阴历是1970年之后使用新的历法,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

依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起草的国家标准《阴历的编算和颁行》,朔日为阴历月的第1个阴历日,总之每个阴历月的初一一定是朔日。

每个阴历月反映了完整的月相变化周期,因此属于阴阳历中的农历部分。阴历中的24节气反映的是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上的区别位置,即回归年周期,因此属于阴阳历中的阳历部分。

阴历年份如何算

阴历怎么计算日子的 阴历是古代按太阳得运行汇总出来得一套计算日子得方法。

一般得每四年皆会有一个闰年,就是每四年就会多一天。

关于阴历的知识

阴历(夏历,殷历,古历,黄历,旧历)

阴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这一点上和纯粹的农历相同,但阴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24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农历好。

此刻所有的阴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之后我国改称为阴历。至于阴历一名的来历,大约由于因为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

阴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根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阴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农历并不尽相同,由于纯粹的农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阴历年大小月是经过精密推算决定的。

阴历每个月初一都恰巧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刻)。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因为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因此在阴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阴历是大体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

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便是阴历的闰月。有闰月的一年亦称闰年。所以阴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

阴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按照月亏来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标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2到3年,增添一个月,增添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阴历的闰年为13个月。

阴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依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从二月到十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阴历闰年闰月的精密推算,3年一闰,5年二闰,19年七闰;阴历大体上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

闰月加到哪个月,以阴历历法规则推断,主要按照与阴历的24节气相符合来核实确定;

阴历的闰月天数与正常月份天数一样,为29或30天。

阴历所谓“闰”的讲法,只有闰年和闰月称谓,公历亦有闰年的称谓。

阴历月份的别称

一月:正月、隅月、孟月、端月、始春、元春;

二月:如月、杏月、仲春、早春;

三月:病月、桃月、季春、炳月、三春、阳春、暮春;

四月:余月、清和月、桃月、孟夏;

五月:榴月、薄月、仲夏;

六月:且月、荷月、伏月、季夏;

七月:相月、巧月、霜月、孟秋、桐月;

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月:

九月:亥月、菊月、季秋;

十月:阳月、小阳春、孟冬;

十一月:辜月、葭月、仲冬;

十二月:涂月、腊月、嘉平月,季冬。

阴历的一个月的前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初日,如阴历的一月二日称为正月初二,当然说1月2日也是对的。

阴历的正月(一年的第1个月)的开始都是在公元纪年的1月20日后至2月底之前。如阴历的正月初一或许是1月21日,也或许是2月20日;反之,阴历一年的末尾一天也是公元纪年的1月20日至2月底前。

阴历大小月卦口诀诀窍

一年上下两卦编,一七两月初爻安。

阴大阳我上卦,遇有闰月年十。。。。。。>>

阴历什么年份咋算的!!! 15分 我国古代年号中的天干地支纪年自公元54年一直沿用,不因朝代更迭、国家分裂而中断:循环周期60年一甲子(或花甲)计算。计算时只要晓得它距今循环多少次即可算出(对于考古和历史研究是很有用处)

2010庚寅年!!!那么60年前1950年也是庚寅年,同样1890也是庚寅年(依据: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叫作“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之为“十二地支”循环使用)庚往后10推位是庚,寅后10位是子,所以1900年是庚子年!!!1840(庚子年)至1900年一个甲子历史称为“庚子国变”其他雷同

中华民国己巳年 1929年

乾隆庚戌年 1790年

道光己亥年 憨 1839年

道光庚寅年 1830年

光绪壬辰年 1892年

光绪庚子年 1900年

阴历年份如何算 是依照六十顺序甲子排列的。

60甲子(六十花甲子,六甲)

1、以天干和地支按顺序相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组合,从甲子起,到癸亥止,满六十为一周,称为60甲子。也叫六十花甲子。 又因起头是“甲”字的有六组,因此也叫“六甲”。

2、指人满60岁。

3、道家信奉的六十个星宿神,即60甲子日值日的六十位神。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作为称呼这几个神之名字。

60甲子表

01 甲子 11 甲戌 21 甲申 31 甲午 41 甲辰 51 甲寅

02 乙丑 12 乙亥 22 乙酉 32 乙未 42 乙巳 52 乙卯

03 丙寅 13 丙子 23 丙戌 33 丙申 43 丙午 53 丙辰

04 丁卯 14 丁丑 二十四 丁亥 34 丁酉 44 丁未 54 丁巳

05 戊辰 15 戊寅 25 戊子 35 戊戌 45 戊申 55 戊午

06 己巳 16 己卯 26 己丑 36 己亥 46 己酉 56 己未

07 庚午 17 庚辰 27 庚寅 37 庚子 47 庚戌 57 庚申

08 辛未 18 辛巳 28 辛卯 38 辛丑 48 辛亥 58 辛酉

09 壬申 19 壬午 29 壬辰 39 壬寅 49 壬子 59 壬戌

10 癸酉 20 癸未 30 癸巳 40 癸卯 50 癸丑 60 癸亥

甲子纳音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个组合,称60甲子。又每两组配一纳音五行,究竟是啥意思,到现在仍为一个谜。

甲子、乙丑,配海中金;

丙寅、丁卯,配炉中火;

戊辰、己巳,配大林木;

庚午、辛未,配路旁土;

壬申、癸酉,配剑锋金;

甲戌、乙亥,配山头火;

丙子、丁丑,配洞下水;

戊寅、己卯,配城墙土;

庚辰、辛巳,配白腊金;

壬午、癸未,配杨柳木;

甲申、乙酉,配泉中水;

丙戌、丁亥,配屋上土;

戊子、己丑,配霹雷火;

庚寅、辛卯,配松柏木;

壬辰、癸巳,配常流水;

甲午、乙未,配沙中金;

丙申、丁酉,配山下火;

戊戌、己亥,配平地木;

庚子、辛丑,配壁上土;

壬寅、癸卯,配金箔金;

甲辰、乙巳,配佛灯火;

丙午、丁未,配天河水;

戊申、己酉,配大驿土;

庚戌、辛亥,配钗钏金;

壬子、癸丑,配桑松木;

甲寅、乙卯,配大溪水;

丙辰、丁巳,配沙中土;

戊午、己未,配天上火;

庚申、辛酉,配石榴木;

壬戌、癸亥,配大海水。

阴历年月日时用天干是怎么计算的 我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循环往复,循环不已。我国阴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那么,这便是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预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还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不过用天干和地支搭配纪年的表现方式相传自黄帝时期就会开始了,在殷墟商代考古发现过60甲子表的残片。

1.干和支之寓意:干支是天干,地支之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按此排法,当日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循环往复,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编辑本段]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1 22 23 二十四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编辑本段]结合实际了解“十二地支”

1.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成为“12生肖年”。(见下图)如凡是含有“子”的天干地支年,就是“鼠年”,此一年里出生人都是属“鼠”;凡是含有“丑”的天干地支年就是“牛年”,此一年进而出生人都是属“牛”。以此类推。(如下表)

12生肖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2. 以十二地支来预示十二时辰。

一日有24小时,而中国传统则以十二个时辰来预示,即一时辰是二小时。(如下表)

24小时和十二时辰对应表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23-01:01-03:03-05 :05-07:07-09:09-11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编。。。。。。>>

阴历年的月份是如何算的? 农历定月的根据是月亮的运动形式: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之时间,谓之“恒星月”。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也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风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来讲。

农历,是按月亮的盈亏变化来制定的。一个朔望月的周期是二十九或三十天,年的长短只是月的整倍数,与回归年无关。农历中的月,是指月球环绕地球公转一次需要的约29、5个太阳日的周期,与月相挂钩,能表现月亮的圆缺变化。月也与四季寒暑无关。希腊历和回历都属于这种历法。它的一年中,也没有可能出现“双春”、“盲年”。

农历定年的根据是地球的运动形式:地球绕日一周,即月绕地球十二次又三分之一,一年内之月数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个月,仅354日,与岁实相比较,约余11日,积至三年,余33日,故每三年须置一闰月,尚余三日或四日,再积二年,共余25日或26日,可置一闰月,平均计算,每十九年须置七闰。以有节无气之月为闰月,有闰月之年为闰年,闰年有十三个月,其中某一月为闰月,月名依前一月名来定,如前月是八月,闰月则为闰八月。平年则十二个月。阴历平年有十二个月,全年354天或355天,闰年为十三个月,闰年全年383天或384天。

因每月天数不能有奇零,故农历一个月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每月以合朔之日为首,即以朔日为初一日。每一年以接近立春之朔日为岁首。

阴历的闰年怎么计算? 阴历的闰年即含有闰月的那个年份。

大家都清楚,一个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二十四22日,而一个朔望月长度为29、5306日,十二个朔望月构成阴历年就长度为29、5306×12=354、3546日,有十天左右的差距,假如不弥补补充的话,那么若干年以后,春节就有可能跑到夏天去了。

为了协调回归年与阴历年的矛盾,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阴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阴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此刻置闰的方式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即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1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阴历闰哪个月?决定于一年中的24个节气。

我国阴历将24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其中序数为奇数的(如立春成为节气,偶数的(如雨水)称为中气。

阴历以月亮为周期(农历),十二个月历总共约有354天;再配合年历(阳历),年历那么是依据地球公转所形成的四季变化而得的周期所编制。而月历较年历短,两者相差了11天,于是,便要每19年加多7个闰月来填补误差。而决定那一个月做闰月,则依廿四节气来定,阴历月份通常来讲蕴含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如惊蛰秋分等等,若某阴历月份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历法便会把该月多加一个月以作为闰月。以2006年为例,阴历七月恰巧是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月份,因此便闰七月来作调整误差。

24节气在阴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阴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

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阴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 自然那个月所在的年份就是闰年喽……

每一年的阴历春节那一天是如何算出来的? 咱们国的阴历是阴阳历。就是同时考虑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其中二十四节气是完全依据太阳回归的。所以每个节气的公历日子是基本确定的,而阴历日子反而相差甚远。但阴历每月是依据月亮盈亏制定的。大家知道朔基本总是在初一,望在十五。

在咱们国的阴历中其实也就是说一年的开头是立户。我们说的“丙戌年”、“甲子年”应该都是从立春算起。“时辰八字”就是这样计算。这个很多中国人都不晓得。但立春和月相不要紧。而阴历一个月必须从初刚开始,亦即从月朔开始。因此就把离立春近日的月朔作为正月初一,就是春节。但是这天有时在立春前,有时在后。这便是为啥阴历中常有闰月的缘故。

阴历日期如何算 阳历日期精密推算农历日期的方式方法:前已述及农历日期是以月亮的圆缺为计月单位,其以逢朔为初一,以月望为十五(大月为十六日),以月晦为二十九日(大月为三十日)。然而目前记时通常来讲用阳历日期表达,如欲将阳历日期换算成农历日期可以 使用以下两种方法:其一是查《新编万年历》,如查1984年6月8日是农历几日?翻开万年历6月10日是农历十一,则逆推6月8日是农历初九。其二可以利用公式精密推算农历日期:

设:公元年数-1977(或1901)=4Q+R

则:农历日期=14Q+10、6(R+1)+年内日期序数-29、5n

(注:式中Q、R、n均为自然数,R 农历是如何算的?一年多少天啊 因朔望月较之回归年易于观测,远古的历法几乎都是农历。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三百六十五天,而十二个农历月只有约三百五十四天,所以古代人们以增置闰月来解决这一问题。咱们国的历法自古就是一种阴阳历。由于每月初一为新月,十五为圆月,易于辨识,使用方便,所以通常来讲称这种历法为农历。 闰月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在亚洲(特别在中国),阴历闰月特指阴历每逢闰年增添的一个月(为了协调回归年与阴历年的矛盾,防止阴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每2至3年置1闰,19年置7闰)。有时,闰月还指闰年中蕴含闰日的月份(特指公历闰年的二月)。 阴历闰月是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阴阳历以朔望月的长度(29、5306日)为一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月,同回归年(365、二十四22日)相差约10日21时,故顺置闰,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二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叫“闰某月”,如刚刚过去的2009年阴历闰月为己丑年闰五月(2009年6月23日――2009年7月21日)、就要到来的阴历闰月为2012年的壬辰年闰四月(2012年5月21日――2012年6月19日)等。

谁知道农历是怎么计算的?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窥探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互相配合成60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二十四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录载入,西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农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过去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时候的中国人来讲,天干地支之存在,就好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几个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因此这些数字被赋於之义就愈来愈多了。

古代人们(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致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代人们所以就获得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如今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或许应该是在夏商周这些朝代。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60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60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效果结果。中国历法蕴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循环往复,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一个月的地支永恒不变,紧接着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1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60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永恒不变,每一天十二个时辰。

相传黄帝时代,因有蚩尤神扰乱,黄帝忧民之若,遂与蚩尤大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於是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紧接着乃能治之。后有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60甲子,并以黄来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此乃天干地支的由来。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