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字算命

运气学与古时候天文学实践报告(天文太阳月亮)

天文 八字算命 04-02

古时候文学常识汇编——天文历法_3000字

天文历法

【星宿】

宿(xiu),古时候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代人们认为人间有成就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说法。

【二十八宿】

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代人们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具体位置。每宿蕴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一片光明、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

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代人们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称之为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此刻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此刻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

古时候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相互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

角亢

氐房心

尾箕

斗牛

虚危

室壁

奎娄

胃昴毕

觜参

井鬼

柳星张

翼轸

星宿

角亢氐

房心

尾箕

牛女

虚危

室壁

奎娄胃

昴毕

觜参

井鬼

柳星张

翼轸

兖州

豫州

幽州

江湖

扬州

青州

并州

徐州

冀州

益州

雍州

三河

荆州

【昴宿】

西方白虎七宿的第4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之义)。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

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

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以东,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

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等同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具体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

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依据北斗星便可以找到北极星,所以又叫“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5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

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时候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也就是说,因为岁差的缘故,北极星也在变更。3000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之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

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的讲法是重大凶灾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

“虹”事实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多数是天气将要变化的征兆,可是古代人们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的意思,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

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以为人的命数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

古时候神话说太阳神之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

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亦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

为全天空第2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

“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

【银河】

也叫作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

星宿名之一。旧时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几个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gang】

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此说法的作用与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气】

古时候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阴历】

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而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24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阴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农历。古代人们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阴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阴历的六月、七月等同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24节气】

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人们依据太阳一年内的具体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24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形状况,这便是24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24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24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代人们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古时候天文学主要研究内容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如:夏历,廿四节气,十二气历,授时历等。

天文气象的成就:

我国古代最早的较为科学的天文知识,可能当属《夏小正》中所描述的天象春秋战国时代,关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的知识大量出现

汉代,盖天,宣夜,浑天三种论天学说已成形。

张衡是浑天说的集大成者

汉代已用多种风信器观测风向。最简单容易的一种,叫做“视”

对于湿度的观测也较早。据《史记 天官书》和《淮南子 天文训》记录载入,是用"悬土炭"的方式方法

(一)先秦时期:①春秋时期,留下了全地球公众承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录载入,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600多年。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大体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③战国时代,显现了全地球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富饶的天文记录载入,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二)两汉时期: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1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区别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七百多年。

(三)隋唐时期: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②僧一行还是全地球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四)宋元时期:①北宋科学工作者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24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能够起到好作用的农事安排。②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③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大致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道教文化与中医,天文学有啥联系?

您好!!!

医道同源,医道一也。《内经》,《本经》一本是医学奠基书,另一本是药学奠基书,皆以黄老学说为本。

与天文学之关系,亦是特别紧密。古时候天象学与阴阳学说相通。而中医讲究五运六气,运气学又是与天文学关系密切。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潘朝羲教授开有中医与天文学这门课。感兴趣可去旁听。

此乃大道,聊聊几语未必尽意。有空可进一步交流。

国内和国外对我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现状

假如楼主是普通爱好者,能够问出如此的问题,能够让人刮目相看。然并且从楼主的行文来看,或许应该是相关方面的硕士(起码是本科生申请了科研项目),就使人啼笑皆非了。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者,对于专项的了解需要达到全球性前几十、几百、至少几千(看有多少人在研究这一课题)。而百度知道属于一个科普平台,科班生在专业方面要请求爱好者的帮忙,至少我本人拉不下这个自尊,呵呵~

回到正题,我在咱们国家知网搜索“我国古代天文学”,获得了以下结果:

研究生论文一篇(博士论文没有找到),放在附件之中。学位论文对于入门者来说帮助是清楚明了的,由于写得系统详实。但是粗略的看了这篇论文,广度和深度皆有限,只是对于既有文献的一个归纳,说得不客气点,毕业通过答辩也算专业人士们手下留情了。

学术论文,命里22637篇,依照相关性排序第十页大部分文献依然和楼主的课题高度重叠,然而到15页则关联者寥寥(每页20篇),照此可以大约估计,目前相关方面的文献共有300-400篇。

大约可以归纳几个方面:

1、对我国古代天文学某个方面科学性研究

(一)从我国古代天文学的特征看它的两次数理变化及结局——李冬生

(二)我国古代对行星视运动形式的认识——唐泉

(三)希腊、印度与我国传统视差理论研究——唐泉

(四)明清之际中国天文学转型中的宇宙论与计算——王广超

(五)我国古代日食食限与食分算法——曲安京; 唐泉

(六)我国古代的行星运动理论——曲安京

2、对于天文学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

(一)我国古代天文学与战争 ——田甜

(二)天文学在古时候中国社会文化中的效果——孙小淳

(三)我国古代天文学对传统农业的作用与影响——胡火金

3、天文学发展内史

(一)先秦汉代的宇宙演化与结构探析——吴瑞环

(二)儒家人本科技观对俺国古时候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与影响研究——张丽

(三)简论中西古时候天文学的传承与变迁——阎玮

4、对我国古代天文学的认识、评价与剖析

(一)我国古代历法与星占术——兼论怎样认识我国古代天文学——江晓原

(二)李约瑟眼中的我国古代天文学——邓可卉

(三)从理性化科学的角度看中国为啥没有诞生近代科学——姚中华

文献数量众多,恕不一一枚举。作为业余爱好者,进行了简单容易的归纳和分类,假如有不妥当的地方,请楼主海涵。之于国外的研究成果,作为化学系的硕士,很抱歉,常用的Web of science中并未收录历史方面的数据库。相信这一工作对于楼主来讲则非常简单,也是分内之事。

力尽于此,恭祝学祺。

奠定我国中医医疗学基础的医学著作是 ?

广义的医疗学基础,黄帝内经,为理论著述

1、 《黄帝内经》——中医奠基之作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学典籍。是标志中医学独一无二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论理基础。

《黄帝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按道理来讲建立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2、 《伤寒论》——外感巨著

是我国第1部临床医学专著,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论》是主要以六经辨证方法,论治外感疾病的专著。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怎样进行辩证施治的方式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依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化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各式症候归纳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根据。

中医是什么?

中医(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于2018年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其具有全球作用与影响力的医学纲要。⓵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代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汇总发展。中医理论对汉字文化圈国家作用与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等皆为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而来。

发展历史

中医,即相对西医来讲。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一无二且内涵富饶的称谓。

形成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显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从古至今就有“医道相通”的讲法。这种作用与影响最早能够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同时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按道理来讲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之后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显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发展

东汉显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汇总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扬四海,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汇总前人的论理并汇总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

繁荣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龙门石窟的药方洞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多达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老百姓中皆能找到,相当大的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这几个药方不但可以治疗常常见到的疾病,同时还能治疗疑难杂症,如:疗噎方可以治疗食道癌。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纪被一位日本学者收录在《医心方》中,足见它的价值和作用与影响。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效果。

两宋时期,宋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因为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衰落

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显现了温病派时方派,一步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预示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作用与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很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无比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

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剪掉鞭子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际案例得到中国条文上的鼓励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咱们国家依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中药药材

在国际上,针灸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胎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极低,不过,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WHO认为许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获得了科学双盲钻石的较强支持,不过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need进行进一步研究,并且不能忽略未经钻石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条文。

20世纪90年代发起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剪掉鞭子。中医新哲学观中医三个哲学观:整体观、辨证观,及新挖掘出的中医第3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

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作用与影响力的医学纲要。新纳入的中医传统医学的有关信息将写入第一1版全球医学纲要第二6章内,该章节主要阐释传统医学的分类体系,将于2022年在世卫组织成员国实施。

中医特点

中医具有完整的论理体系,其独一无二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主要特征有:

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互相对立而又互相依存,并时刻皆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 不是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大自然的各式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密切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也有所区别。所以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 不是千篇一律。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因并且从不孤立地看待某毕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1。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中医上呢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组织、器官皆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活着的必要条件。大自然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与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在功能上互相协调,互相为用,在病理上是互相作用与影响。

2。辨证论治

1.概念: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体现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根本,于是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批露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剖析综合、辩清疾病的缘故、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联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所谓“论治”又叫施治,那么是依据辨证剖析的结果来核实确定对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根据。论治那么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辨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2.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疾病是具有特别规定的症状和体征的,而证那么是疾病过程中典型的反应状态。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辩病又辨证,并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例如感冒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因为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区别,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一样的证。只有辨别清楚是风寒还是风热,才能确定选用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方法,给予恰当有效的治疗,而不是单纯的“见热退热”“头痛医头”的局部对症方法。

3。相似观念=现代分形观——中医的三个哲学观

是取象比类的现代化科学化。

分形是20世纪美国人创立的,但分形即相似的观念中国几千年前就有,如著名的阴阳,五行就是最古老的分形观,20世纪邓宇等的新发现。是取象比类、象数学、取数比类的现代化科学化,也就是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

治疗手段

中药

按治疗作用分为: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收涩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活血祛淤药、止血药、泻下药、驱虫药、芳香开窍药。

针灸

针灸按人体十四体表经脉循行常用穴位针灸,依据病况的区别和穴位的区别而选取不同的进针手法和深度及角度。十四经脉为:任脉、督脉、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拔火罐

拔火罐疗法是用罐状器,借火热的效果,使罐中产生负压,吸附在皮肤的穴位上,造成局部充血、瘀血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四诊

1。望诊

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依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形体观其形体,可知五脏盛衰,轩岐早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按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脑为元神之府,肾精生化之髓充实其中,才能神光焕发,思维敏捷。苦头往前倾,目睛内陷,是髓海不足,元神将惫现象。背为胸廓,心肺居于胸中,背曲肩随,是心肺已虚象征。腰为肾脏所在部位,不能转摇,是肾脏功能衰惫的表现。

2。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1。从病人发生的各式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式方法。①声音高亢:是正气未虚,属于热证、实证。②语声重浊:乃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肺津不布,气郁津凝,湿阻肺系会厌,声带变厚,以致声音重浊。2。嗅气味可分为病人身体的气味和病室内的气味。①病人说话有囗臭,多属消化不良、腐臭多属体内有溃疡。②病室内有尸臭气味,多属腑脏败坏。有烂苹果气味,多属消渴病(糖尿病)危重患者。

3。问诊

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现有证象及其病史,为辨证提供根据的一种方法。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综观四诊所获证象,大半均由问诊得来,即知此言不谬。问诊范围甚广,我们仅将《景岳全书》所列十问加以增损进行研讨,余未备述。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五问呕眩六问悸,七苦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团,病机全从证象验。妇人尤必问经期,先后闭崩宜问遍,再添片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

4。切诊

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况的一种方法。本节仅论切脉,余未备述。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皆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切脉辨证,早在《内经》、《难经》就有记录载入,经历3000年来的不断汇总,对于何证出现何脉已有详细论述。不过对证象与脉象间的内在联系,却无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人一目了然,以致学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脉证间的内在联系,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气血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功能出现盛衰,才会出现不同脉证。只有弄清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五脏间的关系,才能将气血津液虚滞和五脏功能盛衰出现的证象与脉象联系起来,也才清楚明白切脉能够察其五脏病变的道理所在。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脉象的区别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因为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心脏搏动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象变化的源泉。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病因证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数等脉;无力则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脉。心脏搏动与脉象起伏,都是肝系膜络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反映。假如血络松弛则呈孺、缓;紧张则呈弦紧;痉挛则呈结代等等。只有将固定的心脏、脉络和流动的气、血、津液连在一起剖析,才能揭示脉象变化的根本,对于何证出现何脉才有理有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气血津液虚滞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脉象。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