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阐明了世界万物的两大方面五行木克土水克火(五行解释世界展现了什么思想)
中医基础: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五行为我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领域之一,是中国上古原始的科学思想。“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四通八达,流行和行用之谓,是行动、运动的古义,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之义。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是气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气有阴阳,一气分五行,故五行也含阴阳。五行的运动也必然受阴阳的制约。阴变阳合而生五行。五行中木火属阳,金水土属阴,而五行中每一行又各具阴阳。
五行的特性是:
“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即能曲能伸的意思。木具有生长、能曲能伸、升发的特性。木代表生发力量的性能,标示宇宙万物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炎,热也;上,向上。火具有发热、温暖、向上的特性。火代表生发力量的升华,光辉而热力的性能。凡具有温热、升腾、茂盛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
“土爱稼穑”: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称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土具生生的意思,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生存之本,"四象五行皆藉土”。五行以土为贵。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能的事物或现象,皆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从,顺从、服从;革,革除、改革、变革。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金代表固体的性能,凡物生长之后,必会达到凝固状态,用金以示其坚固性。引申为肃杀、潜能、收敛、清洁之意。凡具有这类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润,湿润;下,向下。水代表冻结含藏之意,水具有滋润、就下、闭藏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就下、闭藏性能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水”。
由此可以看出,医学上所说的五行,不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
也就是说,五行学说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是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大自然的各式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即凡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上炎特性者统属于火;具有长养、化育特性者统属于土;具有清静、收杀特性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滋润、就下、闭藏特性者统属于水。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五行的正常调节机制:五行生克制化: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是五行结构系统在多数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皆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难经》把它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因此五行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以火为例,生“我”者木,木可以生火,则木为火之母;“我”生者土,火可以生土,则土为火之子。余可类推。
五行之间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在相克的作用关系中,任何一行皆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黄帝内经》叫作“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因 此,五行之间相克的关系,又叫“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以土为例,“克我”者木,则木为土之“所不胜”。“我克”者水,则水为土之“所胜”。余可类推。
制化规律:五行中的制化关系,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结合。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于是,必须生中有克(化中有制),克中有生(制中有化),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这种生中有制、制中有生、互相生化、互相制约的生克关系,叫作制化。其规律是: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五行的异常调节机制:五行子母相及和乘侮胜复:五行结构系统在异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为子母相及和乘侮胜复。
子母相及:及,作用与影响所及之意。子母相及是指五行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所出现的不正常的相生现象。包括母及于子和子及于母两个方面。母及于子与相生次序一致,子及于母则与相生的次序相反。如木行,作用与影响到火行,称之为母及于子;作用与影响到水行,则称之为子及于母。
相乘相侮:相乘相侮,事实上是反常情况下的相克现象。
相乘规律:乘,即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相乘的次序与相克同,但被克者更加虚弱。
“相克”和“相乘”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多数情况下的制约关系,后者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的异常相克现象。在人体,前者为生理现象,而后者为病理表现。不过近人习惯将相克与反常的相乘混同,病理的木乘土,也称木克土。相侮规律: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但不能去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相侮现象也表现为两个方面,如以木为例:其一,当木过度亢盛时,金原是克木的,但因为木过度亢盛,则金不但不能去克木,反而被木所克制,使金受损,这叫木反悔金。其二,当木过度衰弱时,金原克木,木又克土,但因为木过度衰弱,则不但金来乘木,而且土亦乘木之衰而反侮之。习惯上把土反侮木叫作“土壅木郁”。
乘侮,都凭其太过而乘袭或欺侮。“乘”为相克之有余,而危害于被克者,亦即某一行对其“所胜”过度克制。“侮”为被克者有余,而反侮其克者,亦即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克。
胜复规律:胜复指胜气和复气的关系。五行学说把因为太过或不及引起的对“己所胜”的过度克制叫作“胜气”,而这种胜气在五行系统内必然招致一种相反的力量(报复之气),将其压抑下去,这种能报复“胜气”之气,称为“复气”,总称“胜复之气”。
胜复的调节规律是:先有胜,后必有复,以报其胜。“胜气”重,“复气”也重;“胜气”轻,“复气”也轻。在五行具有相克关系的各行之间有多少太过,便会招致多少不及;有多少不及,又会招致多少太过。因为五行是单数,因此对于任何一行,有“胜气”必有“复气”,而且数量上相等。故曰:“有重则复,无胜则否”。
也就是说,五行结构系统具有两种调节机制,一为多数情况下的生克制化调节机制,一为异常情况下的胜复调节机制。通过这两种调节机制,形成并保障了五行结构系统的动态平衡和循环运动。
中医学在五行配五脏的基础上,又以类比的方式方法,依据脏腑组织的性能、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以六腑(事实上是五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为配合,支配五体·(筋、脉、肉、皮毛、骨),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荣于体表组织(爪、面、唇、毛、发)等,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组织的结构系统,从而为脏象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部分生理功能。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属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属土,脾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具清肃之性,肺气有肃降之能;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属水,故肾主闭藏,有藏精、主水等功能。
用五行相生说明脏腑之间的关系: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用且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用且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互相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用五行之间相克说明五脏间的互相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这种五脏之间的互相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之间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就五行的相互之关联联系来讲,除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生克制化胜复外,尚有五行互藏。,“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类经图翼·五行统论》)。即五行的任何一行中,又复有五行。如木行中更具火土金水成分,余类推。中医学依据五行互藏而形成了五脏互藏理论,即五脏的互联网调节机制。
五脏外应五时,所以六气发病的规律,通常是主时之脏受邪发病。因为五脏各以所主之时而受病,当其时者,必先受之。因 此,春天的时刻,肝先受邪;夏天的时刻,心先受邪;长夏的时刻,脾先受邪;秋天的时刻,肺先受邪;冬天的时刻,肾先受邪。主时之脏受邪发病,这是普通的规律,不过也有所胜和所不胜之脏受病的。气候失常,时令不到而气先至,属太过之气;时令已到而气未至,属不及之气。
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也可以传至本脏,这种病理上的互相作用与影响叫作传变。
相生关系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个方面。母病及子:又称“母虚累子”。母病及子系病邪从母脏传来,侵入属子之脏,即先有母脏的病变后有子脏的病变。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子病犯母系病邪从子脏传来,侵入属母之脏,即先有子脏的病变,后有母脏的病变。
相克关系传变:包括“相乘”和“反侮”两个方面。相乘:是相克太过为病。相侮:又称反侮,是反克为害。
也就是说,五脏之间的病理作用与影响及其传变规律,可以 使用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如肝脏有病,可以传心称为母病及子;传肾,称为子病及母。这是按相生规律传变,其病轻浅,《难经》称为“顺传”。若肝病传脾,称为木乘土;传肺,称为木侮金。这是按乘侮规律传变,其病深重,《难经》称为“逆传”。
运用五行生克规律来治疗,必须分清主次.或是治母为主,兼顾其子;治子为主,兼顾其母。或是抑强为主,扶弱为辅,扶弱为主,抑强为辅。不过又要从矛盾双方来思索,不得顾此失彼。
在五行中又各具阴阳,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为阳,而木之乙、火之丁、土之己、金之辛、水之癸为阴。
气有阴阳,阴阳合而生五行,阴阳和五行结合而化生万物。五行系统结构的矛盾运动是宇宙的普遍规律,也是生命运动的普遍规律。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是人体之气运动的具体表现,是人体脏腑经络的运动形式,是生命运动的普遍规律。
五行的源头
五行为我国古代道教哲学的一种系统观,普遍用于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含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化过程的五种根本动态:水(代表润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敛)、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我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之关联联系。它着重整体,目的是描述事物的运动规律以及转变关系。阴阳是古时候的统一对立学说,五行为原始的系统论。
五行来源
阴阳本于易经,而五行出于八卦,都基于河图数理
先天八卦反映物理基本能量态势的分类(天干,如动能):打比方说乾为自旋(庚)、兑为向心(癸)运转(辛),坎为频率(壬)、离为波长(丁),震为电势(甲)电流(丙),巽为电场(乙)波幅,艮为磁球物质(戊),坤为驻波力场(己)。其中甲电与戊磁、辛金运动(动能)与乙振动(势能)互为镜像。
而后。天八卦反映能态所相应的物质状态(地支,如动量),河图就是物质四象的分野工具: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四象为八卦构成之经济基础,与五行物质四象未辰丑戌一一对应。后世把四象附为金木水火,实非五行本义之所在。
故八卦是自然物理量的分类(经),而阴阳五行归纳各物理量间的数理关系(纬)。五行合化可直译为物理方程,概括宇宙的本质运行规则。一个自然平衡、自我修复的系统,必然八卦齐备、五行运化——如同人体(洛书全息)。
何谓五行
何谓五行?五行什么算 30分 金、木、水、火、土五行,系指古代人们把字宙万物划分为五种性质的事物,也即分成金、木、水、火、上五大类,并让它们为“五行”。
早见《尚书・洪范》记录载入:“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顺从人的要求而易变革其形状),土爱稼稿(指庄稼)。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不仅将宇宙万物进行了分类,而且对每类的性质与特征都做了界定。后人依据对五行的认识,又创造了五行相克相生理论,这个理论主要展现在“五行生克”定律上面。相生,是指两种属性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关系。
具体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则与相生相反,是指两类不同属五行性事物间之关系是互相克制的。具体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算五行有以下4步
第1步我们先把此人的阳历生日转化为农历,此时将会有一个出生年、月、日的天干地支,即此人的生年、月、日的天干地支:丙寅年 壬辰月 庚子日
工具:万年历阴阳历转换
第2步:丁丑日对应着五行/天干/地支对应表可以查出丁属火,那么此人就属火命
第3步:在时辰干支查算表的纪日元支下面找出丙相应的那一栏,相交的那一栏是:丁亥。如晚上10点之后是: 亥/水。
第4步:我们把这自个的生辰和五行对照排列出来:如
1986年 4月 26日 晚上10点之后
丙-火 壬-水 庚-金 丁-火(相交的结果是丁亥)
寅-木 辰-土 子-水 亥-水(相交的结果是丁亥)
此人是火命,五行金木水火土皆有因此五行不缺。
五行/天干/地支对应表
天干: 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
地支:子-水、丑-土、寅-木、卯-木、辰-土、巳-火、午-火、未-土、申-金、酉-金、戌-土、亥-水
时辰干支查算表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23-01 子/水 甲子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01-03 丑/土 乙丑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03-05 寅/木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05-07 卯/木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07-09 辰/土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09-11 巳/火 己巳 辛巳 癸巳 己巳 丁巳
11-13 午/火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13-15 未/土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15-17 申/金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17-19 酉/金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19-21 戊/土 甲戌 丙戌 戊戌 庚戌 壬戌
21-23 亥/水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五行为啥意思 五行观念的萌生稍晚于阴阳,作为五行的基本内容,金、木、水、火、土则早就被人们认识到了。五行最初专指五星(水星、火星、金星、木星、土星)的运行,至战国时期,著名定阳家邹衍把地上的金、木、水、火、土这五种人们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按照天上星象的五行运动,建立了五行学说,借以说明自然界多种事物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并且将其与阴阳学说结合在一直,论述自然界事物的产生及运动形式,从而形成了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起源。
古时候医家把阴阳学说用于医学的并 且,也引入了五行学说,用来解释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之关联联系,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复杂关系。五行学说认为,全地球任何事物均可依据其特性归属于五行,每一类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亦具有与五行运动相适应的规律。
这是中医里的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分别对应人的五脏,肝,心,脾,肺,肾。这五行相克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相应的人的五脏也是相克相生的,维持着一个微妙的平衡。这五行不能弱一强四,也不能强一弱四,,里边 的一个脏器受损其他别的四个脏腑就会受到作用与影响,。因此我们的日常保健就是从这五个脏器入手,维持他们的平衡。这样子人体才不会得病。这便是经常提到的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小病,下医治大病。中医养生讲的是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有了病再去治,假如有了病再治,就是生死参半了。花钱费力。不过如今的人们都不接受这种看法。老是认给自己没病,不用去保养,不过病可不象以前说的病来如山倒,这只不过是一个表象,其实也就是说病是一点点的积累起来的到了一定的程度人体的免疫力抗不住了就会发病。这一时刻就晚了。
五行为什么? 五行为我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仅作用与影响到人的命数,并且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着重整体概念,刻画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规律。假如说阴阳是一种古时候的统一对立学说,则五行可谓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中国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看法的“五材说”。从《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和《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的记录载入,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
在战国晚期邹衍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用以说明王朝统治的趋势),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互相关联的模式,自发地展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使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时候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专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到汉代,董仲舒又把哗行付与道德含义,认为木为仁,火为礼,土为信,金为义,水为智。
五行之间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古时候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接触和观察,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皆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墙”,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金曰从革”,是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水曰润下”,是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古代人们基于这种认识,把宇宙间各式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所以在概念上,业已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的各式事物、现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中国哲学史上的五行思想类别:
“直至今,我们大体上已把五行的各式意义剖析过了,为了清楚起见,我们再把这几种意义综合列举如下:
指五种行为原则,疑为荀子所持。
指五种物性,如尚书洪范及周子太极图说所持。
指人类生活上的五种必须的物质条件,如左传里蔡墨所持。
为分类学上的五种分类原则,如吕氏春秋所持。
指藉著阴阳二气之流动而存在的五种‘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黄帝内经素问所持。
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金属及流水。它们的代表象征意义分别是生机兴发,活动或变化,孕育或培植,禁制与伏藏。此乃萧吉所持。
五行在中医里五行有着特殊之寓意。
“木曰曲直”,代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功能,在人体为肝。
“金曰从革”,代表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在人体为肺。
“水曰润下”,代表着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性质,在人体为肾。
“土爰稼樯”,代表着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在人体为脾。
“火曰炎上”,代表着温热、向上等性质,在人体为心。
何谓五行 《五帝》篇中记录载入:“……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五行”是关乎自然的呈现与持续运作。所谓“行”所指称的不外乎是一种自然的“运行”,是依循着本身之为呈现所固有的一种规则而持续地运动,是一种自然的作为。当鲧以堵的方式来治理洪水时,帝要震怒,由于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作为,天命之降于禹,是由于禹因势利导以治水,水性大体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坏水性,坏了自然之性,定会引起天怒,因而也必致使人怨,是以夏启伐有扈氏,认为所行之讨伐是“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总的来说,俺们是可以清楚的了解,“五行”象征着基础物质;象征着万物之宗。以上古代人们所云,实际在表达一种思想:不顺“五行”而行,则将如有扈氏与鲧般,为天命所弃绝!!!虽有点唯心之嫌,不过 也并 不是不是没有道理。现实中比较明显的例子,莫过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因而遭受到的环境恶化、气象无常的自然惩罚。也就是说,遇事依循自然,因事而治,一定会比盲目胡为要来的顺畅。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着重整体概念,刻画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规律。“假如说阴阳是一种古时候的统一对立学说,则五行可谓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此句话可以理解为,阴阳是纯粹的对宇宙本源的哲学思辩,即“何谓宇宙”,而五行那么是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汇总。古时候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接触和观察,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皆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墙”,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金曰从革”,是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水曰润下”,是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古代人们基于这种认识,把宇宙间各式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所以在概念上,业已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的各式事物、现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五行之间相克木克土:树木能够穿透土壤;土克水:土能够阻隔水流;水克火:水能够灭火火克金:烈火能够熔化金属;金克木:金属工具可以伐木。五行相生木生火:木柴可维持火的燃烧;火生土:物质燃烧后化为灰土;土生金:土中孕育着金属矿藏;金生水:铁器可开掘出水泉;水生木:雨露灌溉,使树木生长。
五行之义是什么? 阴阳五行说,是我国先民在接触各式事物与现象的实践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而建立的一种作用与影响很大的哲学思想观念。它是一种自发的朴素的唯物论,并具有辩证法初步思想因素。“一阴一阳谓之道”是阴阳学说的精髓。阴阳五行,是我国人民所独创的一种学说,广泛渗透于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各个范畴。中国风水学的各个方面均遵循这一原则。阴阳与五行为两个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阴阳概念追溯于夏朝,其根据是成书于夏朝的《连山》一书。《连山》书中已出现阴爻“??”和阳爻“―D”。《山海经》称:“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说《连山》;黄帝得河图,生意人因之,曰《归藏》,烈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 阳阳学说将宇宙天地万物分为阴与阳两大类,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全在于阴阳两气的运动与转换。阴阳概念,最早时,来自阳光的向背,物体向阳的一面叫阳,背阴的一面叫阴。继而不断引申,进一步广泛解释自然界与社会界所有现象。阴阳概念成为阴阳学说是周朝以后,尤其是《易经》对阴阳进行了全面概括,成为系统、完整的阴阳学说。 1)阴阳属性 世间任何事物均能分为相反的两个方面,即阴与阳。阴阳现象无所不在。阴阳的划分规律是:凡类似明亮的、上面的、外面的、热的、动的、快的、雄性的、刚强的以及单数的属阳;凡类似:黑暗的、下面的、里面的、寒的、静的、慢的,雌性的、柔弱的以及双数的都属阴。 2)阴阳规律 阴阳互根,其实就是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特征,处在一个统一体内。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给自己存在的前提,即没有阴,阳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存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对立,其实就是指自然的万物万象,其内部同时存在着相反的两类属性,即存在着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诸如:电有正负极,磁场有阴阳极(南北极),原子由“正”电子核和“负”电子构成,建筑物有阴面,阳面,山南为阳,水南为阴等等。阴阳转化,其实就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两类属性,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此消彼长,彼进彼退,且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易经?系辞》曰:“日往月则来,月往日则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住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月焉。”俗称“风水轮流转”其实就是阴阳转化运动中的结果。 中国人对阴阳依存、对立、转化的论述,具有了现代唯物辨证法的world世界观与认识论。阴阳始终处在动态平衡中,假如这种变化出现反常,其实就是阴阳消长的异常反应。《易经?系辞》曰“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中国风水学是人类在居住地址、规划、建筑活动中,寻求阴阳平衡的具体科学技术。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产生,学术界到现在处于争议之中。 史学界认为:“五行学说的创始人是孟子。孟子是五行学说的创始者,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馀岁……由文王至孔子五百馀岁……等近乎五行推运的讲法。比孟子稍后的邹衍,扩大五行学说,成为阴阳五行家。”哲学界认为:“五行的明文见于《尚书?洪范》(相传为西周初年文字,据考证或许是战国时期所作)。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易学界认为:“五形学说是与阴阳学说同步产生的。” 1)五行属性 汉董仲舒在《尚书?洪畴》中将五行抽象为五种物质属性,不但仅是五种物质。五行学说归纳客观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最基本“元”构成的,自然界各式事物和现象(包括人在内)的发展和变化都是这五种“元”不断运动和互相作用的结果。金、木、水、火、土之间的互相对立、依存和转化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生生灭灭的规律。。。。。。>>
何谓五行,何谓五格? 许多宝宝的爸妈都将五行和五格混为一谈,弄不清它们之的不同。事实上,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五行 五行学说是深探宇宙间存在的自然规律、觉察万物变化的一套符号和信息系统,也是中华文化的基础理论体系,如古时候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并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日益受到中外学者的注重和重视。 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形成木、火、土、金、水五种最根本的元素,继而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这五种物质互相滋生、互相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中和”二字,只有五行平衡协调,万物才能和谐有序,兴隆昌盛。因而五行取名的原那么是平衡五行。按此理,我国古代的易学大师,把汉字的基本笔划和部首分成了金、木、水、火、土五种类型,具体分类如下: 木型基本笔划和部首:丨、乙、ㄗ、H、三等。 火型基本笔划和部首:丿、ㄨ、忄、心、火等。 土型基本笔划和部首:1。ㄅ、阝、扌、幺等。 金型基本笔划和部首:ノ、口、几、刀、戈等。 水型基本笔划和部首:亠、冫、氵、辶、月等。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之间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假如想依照五行来给孩子取名,不如去看一看这几个做为参考。诚然,五行为不是平衡,缺什么,应该补什么,要算过生辰八字才能知道。 五格 五格剖象法是目前较有作用与影响的一种起名法。在公元1918年初,由日本学者熊崎健翁依据中国《易经》的数理学说,对姓名学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后创立。 它着重是运用阴阳五行相克相生的道理,将人的姓名依照《康熙字典》中的繁体字计算出笔画,依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加减,总结出五格数理关系。其中,天格乃祖先留下来的,其数理对人作用与影响不大。地格代表本人的前运(以38岁为界限);人格是本人的主运,是整个姓名的中心点;外格是命运的灵力;总格是本人的后运,主中年至晚年的命数。其中天格、地格、人格合称“三才”。紧接着再对照《五格数理表》,来观察姓名所暗示的意义,决定这个字是否选用。 在姓名学界,有个别学者认为五格取名法没有科学根据。但大量事实及统计都表明五格剖象法具有合理性。但就好像任何一个取名方法皆有其有限性一样,五格剖象法亦有一定的有限性――它着重是剖析名字对命数的大体作用与影响趋势,没有可能做到非常详细。例如名字一样的人,命运不同的比比皆是。这几个都是单一姓名学说有限性的最直观证明。因而只看一自个的五格当然是过于片面。同时参照五行,才能更为全面地对一个名字做出推测辨别。
五行属什么就是缺何谓吗 周易命理学里对任何人的生下来时间都对应于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便有人问我们如何知道本人的五行缺什么呢,其实也就是说很简单,可Yi经过五行缺什么查询表来查询。 五行属性查询表 甲子年生海中金命(19二十四,1984)乙丑年生海中金命(1925,1985) 丙寅年生炉中火命(1926,1986)丁卯年生炉中火命(1927,1987) 戊辰年生大林木命(1928,1988)己巳年生大林木命(1929,1989) 庚午年生路旁土命(1930,1990)辛未年生路旁土命(1931,1991) 壬申年生剑锋金命(1932,1992)癸酉年生剑锋金命(1933,1993) 甲戌年生山头火命(1934,1994)乙亥年生山头火命(1935,1995) 丙子年生涧下水命(1936,1996)丁丑年生涧下水命(1937,1997) 戊寅年生城头土命(1938,1998)己卯年生城头土命(1939,1999) 庚辰年生白蜡金命(1940,2000)辛巳年生白蜡金命(1941,2001) 壬午年生杨柳木命(1942,2002)癸未年生杨柳木命(1943,2003) 甲申年生泉中水命(1944,2004)乙酉年生泉中水命(1945,2005) 丙戌年生屋上土命(1946,2006)丁亥年生屋上土命(1947,2007) 戊子年生霹雳火命(1948,2008)己丑年生霹雳火命(1949,2009) 庚寅年生松柏木命(1950,2010)辛卯年生松柏木命(1951,2011) 壬辰年生长流水命(1952,2012)癸巳年生长流水命(1953,2013) 甲午年生砂石金命(1954,2014)乙未年生砂石金命(1955,2015) 丙申年生山下火命(1956,2016)丁酉年生山下火命(1957,2017) 戊戌年生平地木命(1958,2018)己亥年生平地木命(1959,2019) 庚子年生壁上土命(1960,2020)辛丑年生壁上土命(1961,2021) 壬寅年生金薄金命(1962,2022)癸卯年生金薄金命(1963,2023) 甲辰年生覆灯火命(1964,20二十四)乙巳年生覆灯火命(1965,2025) 丙午年生天河水命(1966,2026)丁未年生天河水命(1967,2027) 戊申年生大驿土命(1968,2028)己酉年生大驿土命(1969,2029) 庚戌年生钗环金命(1970,2030)辛亥年生钗环金命(1971,2031) 壬子年生桑柘木命(1972,2032)癸丑年生桑柘木命(1973,2033) 甲寅年生大溪水命(1974,2034)已卯年生大溪水命(1975,2035) 丙辰年生沙中土命(1976,2036)丁巳年生沙中土命(1977,2037) 戊午年生天上火命(1978,2038)己未年生天上火命(1979,2039) 庚申年生石榴木命(1980,2040)辛酉年生石榴木命(1981,2041) 壬戌年生大海水命(1982,2042)癸亥年生大海水命(1983,2043) 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查询表举例: 戊申年生大驿土命(1968,2028) 己酉年生大驿土命(1969,2029) 母病及子:母脏先病,紧接着累及子脏。 甲寅年生大溪水命(1974,2034) 已卯年生大溪水命(1975,2035) 五脏病变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精胜坚,因而火胜金;由于烈火可溶结金属。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赖金生,金嗨 恰? 相感应也”(疾乐吾《子平粹言》)。 木-成长、生法、柔跟、条达舒服 相生。。。。。。>>
五行之术是什么 五行
五行为我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仅作用与影响到人的命数,并且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五行学说(最早在道家学说中出现)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着重整体概念,刻画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规律。假如说阴阳是一种古时候的统一对立学说,则五行可谓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中国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看法的“五材说”。从《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和《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的记录载入,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互相关联的模式,自发地展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使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时候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专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行之间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数理: 金为七, 木为八, 水为六, 火为九, 土为五
五行的理论是什么?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克相生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那么可以用以预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互相作用与影响。
相生即互相资生和互相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如木生火,亦即木为火之母,火则为木之子。
相克即互相克制和互相管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克相生是不可分离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管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克相生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假如五行相克相生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形。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打比方说,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便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故而又被叫作反克或反侮。打比方说,在多数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仅不能克火,相反的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
何谓五行 你清楚了吗
1。五行为我国古代道教哲学的一种系统观,普遍用于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含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化过程的五种根本动态:水(代表润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敛)、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我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之关联联系。它着重整体,目的是描述事物的运动规律以及转变关系。阴阳是古时候的统一对立学说,五行为原始的系统论。
2。道家五行学说最早,目的是描述事物的运动规律以及转变关系。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取象比类学说,不是五种元素,而是将万事万物依照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的性质归属到水火木金土五个项目中,与西方古时候的地、水、火、风四元素学说有区别,是集哲学、占卜、算命、历法、中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于一身的论理。
3。五行系指古代人们把宇宙万物划分为五种性质的事物,也即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并让它们为“五行”。早见《尚书·洪范》记录载入:“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弯曲,舒张),金曰从革(成分致密,善分割),土爰稼穑(意指播种收获)。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不仅将宇宙万物进行了分类,而且对每类的性质与特征都做了界定。后人依据对五行的认识,又创造了五行相克相生理论,这个理论主要在“五行生克”定律上面。
五行的含义
代表的东西太多了,打比方说庚金,它真的可以代表金属物,如刀,在关键算的时刻还代表手术,血光。它还代表人的内脏大肠,假如日干是水,那么庚还代表长辈,代表妈妈,代表文化,工作单位,当火克金克的厉害为忌的时刻,代表文化不高,工作不好,或肠子不舒服等等,一个字可以代表很多东西,从这几个五行关系延伸出很多的事情,这便是利用五行来测命,哪些东西受哪些个影响,那么作用与影响关键字的那个五行就能够说出许多已经发生的事和将要发生的事,就是这么简单容易的道理!!!
【觉悟传统文化《周易》(6)】——五行
【觉悟传统文化《周易》(六)】——五行
1。五行概述
五行为我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普遍用于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含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化过程的五种根本动态。水(代表浸润)、火(代表破灭)、金(代表敛聚)、木(代表生长)、土(代表融合)。我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之关联联系。它着重整体,目的是描述事物的运动规律以及转变关系。阴阳是古时候的统一对立学说,五行为原始的系统论。
道家五行学说最早,目的是描述事物的运动规律以及转变关系。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取象比类学说,不是五种元素,而是将万事万物依照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的性质归属到水火木金土五个项目中,与西方古时候的地、水、火、风四元素学说有区别,是集哲学、占卜、算命、历法、中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于一身的论理。
五行系指古代人们把宇宙万物划分为五种性质的事物,也即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并让它们为“五行”。早见《尚书·洪范》记录载入,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滋润)。雨水,山水,河水皆向下流,湿润入土,以生万物。火曰炎上(燃烧)。火向上升,产生炽热,大则为火山,爆发生土地,小则为百姓日用所需。木曰曲直(弯曲,舒张)。树木不是曲就是直,象征真理与非真理,人们观象于木以分事态之曲直。金曰从革(成分致密,善分割)。古称金为铜,以铜铸器日求改良,精益求精(革)。土爰稼穑(意指播种收获)。土地生各式农产品以养人。润下(水)作咸。(咸入肾)。炎上(火)作苦。(苦入心)。曲直(木)作酸。(酸入肝)。从革(金)作辛。(辛入肺)。稼穑(土)作甘。(甘入脾)。这里不仅将宇宙万物进行了分类,而且对每类的性质与特征都做了界定。
2。五行渊源
五行为五种动态平衡的运动方式,而非实在的某种特别规定的元素,这个概念错了后边就全是错误中的错误。
道家人士早在春秋时期便提出了属性论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以木、火、土、金、水为序,是循环数了,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矛盾、统一的模式,展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整体把握的思想。《内经》把五行学说使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时候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专有的理论体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帝》篇中记录载入:“……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
“五行”一词,最早出处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它提出了为人们所用的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和作用,可是它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行学说的形成也许有多条思路背景:其一,五帝尧舜时期羲和就会开始了术数五行实践,《童子问易》已有考证;其二是源于商代后期以来方位观念的术数化,甲骨文中有许多关于“四方”、“四土”的记录载入,东、西、南、北、中间位置的五方观念在商代后期已经形成。这种方位观念的术数化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完成,如《墨子·贵义》有时序和方位,如《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史记·天官书》有对四季天象方位的观测做记录;其三,是源出西周后期以来逐渐兴起的“五材学说”,五行最初源于五材,五材则导源于六府。古时候有木、火、土、金、水、谷六府主管事务,周幽王之后撤销谷府,逐渐形成“五材”。《国语·鲁语》《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中均有所记录载入,春秋时期,五行基本确定,天上有日月星三辰,地上则有五行。
“五行”是关乎自然的呈现与持续运作。所谓“行”,郑玄注曰:“行者,顺天行气也。”而《尚书》提到的“五行”则具有一定的代表象征的意义--“行”。“行”所指称的不外乎是一种自然的“运行”,是依循着本身之为呈现所固有的一种规则而持续运动,是一种自然的作为。因此当鲧矱洪水时,帝要震怒,由于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作为,天命之降于禹,是由于禹因势利导以治水,水性大体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坏水性,坏了自然之性,定会引起天怒,因而也必致使人怨,是以夏启伐有扈氏,认为所行之讨伐是“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
“五行”象征着万事万物运动,象征着万物之宗。古代人们所云,实际在表达一种思想:不顺“五行”而行,则将如有扈氏与鲧般,为天命所弃绝!!!
德性论五行学说由道家与思孟学派共同发展的。道家《五行》曾伴随古本老子出土两次,其中有明显的道家成分与子思学派气息。马王堆帛书《五行》和郭店简《五行》的出土其实就是证明。
3。五行应用
五行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的运行和循环生克变化所构成,常看成是古时候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五行在人体而言,代表五脏六腑,各有所属: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脏。阴阳互为表里,打比方说说,甲木受克,或许是胆不好,不过 也可能应验在肝脏,由于阴阳是互为表里,甲木受伤,木很弱的话,乙木也会跟着弱得很,它又可能应验在胆,亦有可能应验在肝;丙也同样,可能应验在小肠,不过你说他的心脏功能一定断然不会太好,丙火受克,证明火无比的弱,就是水来克火,火要弱,一定是没有木来生,丙火弱,丁火也一定跟着弱。这十个天干,在我们人体而言,各代表不同的部位:己-脾受克,你说脾不好,人家或许不知道,但通常来讲断有或许是糖尿病,一般是胰岛素分泌不正常,致使糖尿病的一个原因;庚-大肠受克,最容易发生的事情是痔疮;气管啥都属于肺;这是根本的,不过人的健康不止是这样。在命理学中运用阴阳五行相克相生原理推断一自身命运之吉凶祸福的行为也称为指算命。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它光辉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有极重大的促进作用。五行学说的实质,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物特性条件构成的,自然界各式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不一样的条件不断运动和互相作用的结果。
我国古代人民,上观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依据太阳、月球对地球来回寒热一年十二月周期运动变化的交互作用,汇总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天干地支纪年纪月历法,并发展壮大成为溶入五行生克学在内,作用与影响至如今的“干支纪年月五行生克历法”。
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属东方。火,具有炽热,向上的特性,属南方。土,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属中间位置。金,具有清静、收杀的特性,属西方。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属北方。
五行学说采用取象比类的方式方法,将世上万事万物朴素地分为五类,在五行属性的基础上,运用生克制化的关系,来说明和解释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和变化。像阴阳一样,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相克相生的规律。相克相生是任何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相生,就没有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没有相克,就没有事物发生发展中的协调和平衡。相生保证了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和可能性,相克保证了事物发展的控制力和协调性。事物之间这种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关系,推动和维持事物的不断生长、变化和发展。《类经图翼》曰:“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无穷已。”
运用五行的各式特性,以木火土金水为中心,凡自然界中的各式现象、特征、形态、功能、表现等诸方面和五行中某一行的特性相类似,就把它归纳于哪一行中,分成五类,在五行属性的基础上分门别类作系统归纳,将各式纷繁复杂的现象理出五行规律,从而可以说明各类之间的关系及变化关系。
上述这几个现象受时间的转变而作用与影响,每一年每月每日每时皆有不同,因而便把阴阳(时间转变)配合到五行来。
早在3000年前,咱们国的天文学家已经测定了太岁(木星)的运行,和每一年冬至、夏至的确定时间,从而分出四季和记时的干支。
每一年的农历十一月的冬至节(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开始北移,日渐长,夜渐短,称为一阳生。
每一年的农历六月的夏至节(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开始南移,日渐短,夜渐长,称为一阴生。
把一年时间分作两份,冬至开始至夏至之前为阳,夏至开始至冬至之前为阴。这是阴阳划分之始,一年如此,一天当中白昼为阳,黑夜为阴,午前为阳,子前为阴。
时间上阴阳相对,推而广之,物质亦是阴阳相对,而物质是五行生克所成,故阴阳与五行乃成为一体。
阴阳五行既是自然的构成元素,而道家以研究自然为目的,于是把五行阴阳支配在一切物质上。
4。五行内涵
1、五行生克
先秦道家与阴阳家也承认五行为构造自然的元素,于是把五行的活动变为相生及相克,并加时间的循环,便成为阴阳五行家,周末时邹衍倡之于先,汉初诸儒具体于后,他们依据对五行的认识,又创造了五行相克相生理论,这个理论主要在“五行生克”定律上面。
相生,是指两种属性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关系;具体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则与相生相反,是指两类不同五行属性事物之间关系是互相克制的。具体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初始含义:金——金属;木——植物;水——液体;火——热能;土——土地。相呼应之关系为,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阳木克火,阳火克土,阳土克金,阳金克活水,阳水克木。木生火:木干暖生火;火生土:火焚木生土;土生金:土藏矿生金;金生水:金销熔生水;水生木:水润泽生木。五行之间相克:金→木→土→水→火。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刚胜柔,因而金胜木。由于刀具可砍伐树木;专胜散,因而木胜土。由于树木可扎根土里;实胜虚,因而土胜水。由于堤坝可阻止水流;多胜寡,因而水胜火。由于大水可熄灭火焰;精胜坚,因而火胜金。由于烈火可熔化金属。看起来相克,其实也就是说是相生。
形象表达为:金克木 ,木斗但是斧(金);木克土 ,树木的根固定泥土;土克水 ,水来土淹,土堤防水;水克火 ,救火现象;火克金 ,铸铜成器;金生水 ,铜镜凝结空中水气变成露珠;水生木 ,草木赖水份以生长;木生火 ,烧木柴生火;火生土 ,地震喷火,生成新土地;土生金 , 一切金属自土中出。
2、天干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甲为栋梁之木,东方;乙为花果之木,东方;丙为太阳之火,南方;丁为灯烛之火,南方;戊为城墙之土,中方;己为田园之土,中方;庚为斧钺之金,西方;辛为首饰之金,西方;壬为江河之水,北方;癸为雨滴之水,北方。
3、五行与方位、天干、颜色、神兽的关系
木:东方,甲乙,青色,青龙;
火:南方,丙丁,红色,朱雀;
土:中间位置,戊己,黄色,黄麟;
金:西方,庚辛,白色,白虎;
水:北方,壬癸,黑色,玄武。
4、五行与八卦的相呼应之关系
金---乾、兑: 乾为天,兑为泽;
火---离: 离为火;
木---震、巽: 震为雷,巽为风;
水---坎: 坎为水;
土---艮、坤: 艮为山,坤为地。
5、五行记日
五星古称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舍为区划,因为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代人们用来记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依据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的河图,也是五行的来历起源。因在每一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正当冬气交令,万物蛰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正当夏气交令,地面上一片炽热,火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正当春气得令,草木萌芽生长,所谓“春到人间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古时候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得令,万物老成凋谢,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见于中天,预示长夏湿土之气得令,木火金水皆以此乃中点,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皆从地面上观测出来的,土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6、五行地理
五行学说里,南方属于火,东方属于木,北方属于水,西方属于金,中间位置属土,协助金木水火的平衡。
7、五行季节
五行为指气体的五种运动方式。
春天属木,代表气体向四周扩散的运动方式。春天,花草树木生长茂盛,树木的枝条向四周伸展,养料往枝头输送,所以春属木。
夏天属火,代表气体向上的运动方式。火的特征就是向上,夏天各式植物向上生长,长势勇猛,所以夏属火。
长夏属土,长夏是夏和秋之间的一段过度期,天气湿热,庄稼走向成熟的一段时期,所以长夏属土。
秋天属金,代表气体向内收缩的运动方式。金的特征是稳固,秋天收获,人们储蓄食粮为过冬作准备,树叶凋落,所以秋属金。
冬天属水,代表气体向下的运动方式。水往低处流,冬天万物休眠,为春天蓄积养料,所以冬属水。
古代人们认为一年可细分为五季,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
8、五行时间
干支历是以60组均不相同的干支标记年、月、日、时的一种历法,是中国所专有的阳历。它以立春为岁首,年长即回归年,用24节气分解出十二个月,没有闰月。干支历能体现出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变化。干支历的月份按五行来说:寅、卯、辰月属木,主宰春季,代表东方;巳、午、未月属火,主宰夏季,代表南方;申、酉、戌月属金,主宰秋季,代表西方;亥、子、丑月属水,主宰冬季,代表北方;辰、未、戌、丑,单个来讲都属土,为四方土,主宰四季最后一个月。
9、五行节气
春雨(寅)惊春(卯)清谷天(辰),夏满(巳)芒夏(午)暑相连(未),秋处(申)露秋(酉)寒霜降(戌),冬雪(亥)雪冬(子)小大寒(丑)。
节气歌,每两个字为一个月,以节为始,以气为本。(以第1字为节,第2字为气,两字一月)
古语云: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在寅。自混沌鸿蒙,开天辟地,人立其中,天、地、人三才立,万物成。清者上浮为天,浊者下降为地,圣人立于天地之间,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调节阴阳,和谐万物。天道重子,地道重丑,人道重寅。故以寅月为岁首,立春为岁首元旦,此乃干支阳历之法。
木,始于寅(立春),旺于卯(春分至极),接地气于辰(清明)。圣人立法,以木为人,人生在寅,重寅月,立春为元旦,人气旺于卯(春分),及至清明,人气入土,是为辰月,人气入土,乃人气衰而入墓的预兆,世人哀之,故以人气入土,设辰月清明节上坟祭奠之。木气入土,犹人入墓,折柳喻木,寒食禁火,辰月清明也。
火,始于巳(立夏),旺于午(夏至至极),接地气于未(小暑),太阳虽炙热至极,然炙烤大地,与大地产生反应,产生暑气效果,需要时日,当在未月(小暑),日接地气,暑气形成,天地同热。
土,旺于四季,四季之末月:辰、未、戌、丑,皆为土。人虽贵为三才之一,然终为土所造,生于地,立于地,制于地,归于地。人毕生皆离不开土。辰、未、戌、丑皆为地球地气与太阳阳气,产生剧烈反应的四个土月。
金,始于申(立秋),旺于酉(秋分至极),接地气于戌(寒露),秋高气爽,天凉接地气,凝为露水,是为戌月(寒露)。
水,始于亥(立冬),旺于子(冬至至极),接地气于丑(小寒),天寒地冻,天寒接地气,地始冻,是为丑月(小寒)。
5。五行中医
“人”是自然界中的精英结合而生,故人实际自然的具体,比如:人有毛发,自然有草木;人有双目,自然有日月;呼吸为风,挥泪成雨;骨为山,血脉为河流等,谓之天人合一,汉初诸儒盛宗之。
道教采其说,合阴阳儒术以为炼丹炼气的依据,那个时候中医皆先习儒术,旁及阴阳五行,而研究阴阳五行之学以道教为最精,故中医学说亦以阴阳五行是主,著书立说皆道教言,于是学中医者皆知:五脏属阳,肝属木,肾属水,肺属金,心属火,脾属土。六腑属阴,肝以胆为腑,肾以膀胱为腑,肺以大肠为腑,心以小肠为腑,脾以胃为腑,腑脏相连,有病相互作用与影响。六腑中有三焦一腑,将人身分为上、中、下三段,不属五脏。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机制。它是用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之关联联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宽广的涵义,并 不是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五行学说是以五种机制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互相滋生、互相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之关联联系及运动变化规律。
五脏中心属火,肺属金,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机制,均归属于火;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机制,均归属于土;具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的机制,均归属于金;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机制,均归属于水。
依五行之间相克之说:肝(木)克脾(土);肾(水)克心(火);肺(金)克肝(木);心(火)克肺(金);肾(水)克心(火)。
中医即以上述理论去治病,例如胃痛因为肝强,以木克土(脾胃属土),故治胃痛多用平肝之药,而不多用止痛之药。
道教炼气、炼丹,讲究的是心肾相交,谓之水火既济,亦谓之坎离相交。自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以周易八卦,加入阴阳五行之说,于是阴阳、五行、八卦成一综合体,为道教主体之学,八卦中间的太极,内分阴阳,外围八卦,按八方排列:坎(水)北方;离(火)南方;震(雷)东方;兑(泽)西方;巽(风)东南;乾(天)西北;坤(地)西南;艮(山)东北。
五行学说用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之关联联系,认为任何事物皆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这一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着重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剖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之关联联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互相作用与影响。
堪舆家以八卦八方配合二十八宿,廿四节气,六十四卦(八卦重叠)等组成罗盘以定吉凶。星相家以五行八卦为依据以定命相。占卜家以五行八卦为依据以判未来。各家皆以道教学说为根据而成书。
道教供奉多神,广受大众崇尚,通书所载,中医所说,尽是阴阳五行八卦之理,深入民间,百姓日用而不知。“心火”盛则失眠,“肾水”不足则神弱,老中青年,都能宣之于口,而不知皆出于道教之中,道教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深愿世人注意和提防及此。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既用作在按道理来讲的阐释,又具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
从古至今,中国先贤把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医学范畴,以五行辩证的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尽力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努力掌握人体运行机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无比富饶的经验和成果。
丁俊贵
2020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