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字算命

出嫁用斗里放秤与谷(夫妻新娘婚姻)

夫妻 八字算命 04-02

出嫁敬茶时桌子怎么摆

1、 出嫁摆酒给长辈敬茶要怎么做

茶壶、茶杯:茶杯数量依据双方长辈到场人数安排。

盖碗杯:盖杯数量依据双方长辈到场人数安排,事前告知长辈盖碗杯的用法,一定不要把杯托掉了。

花色:避开寿字、独龙、青松翠柏等图案,最好就是素雅或喜庆的单色。

礼仪:

新人敬茶时,要用双手呈上,按辈分敬茶,先敬最年长的长辈,如家翁、家姑,以此类推。

每位受敬茶者都会送红包或首饰给新人,以预示对于他们的接纳、认同及祝福。

忌讳与禁忌:

茶杯切忌没有带把(耳仔),假如拿不稳打翻在地上的话,就非常失仪及不好意思。避开用减肥茶的茶叶,由于传统婚礼讲究的是意头,最好家肥屋润,肥是福相,减肥就等同减福,所以最好用铁观音、普洱、香片较稳妥。

材料:

红枣,代表鸿运高照;要开枝散叶,早生贵子的话,一定不要把其中枣核挑去,由于核即种子,代表子孙。

莲子,不要切开,必须是完整的,由于切开两半就有分开之义,这都是不吉利的;也不要把它退皮(去衣),由于莲子退皮(去衣)后是白色的,跟出嫁(红事)刚好相对,所以用带皮的莲子冲茶是最有利的。而分量方面,正是好事成双,每样一对足够了。

2、 婚礼敬茶的风俗

古时候婚礼,行聘多用茶,谓之茶礼,亦名“受茶”。

为啥要用茶?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十四“种茶”有解:“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 其实也就是说,茶用种籽、扦插或压条皆可繁殖,古代人们此说应是那个时候茶树栽培的情形。

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九载,淮南一带人家,男方下给女方的聘礼,“珍币之下,必衬以茶,更以瓶茶分赠亲朋友好友。”至迟宋代已有这种婚俗。

其他地方亦有这种习俗。并延续到近现代。

清人福格《听雨丛谈》卷八载有:“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满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可见这是很普遍而且很古板的。

亦有一部分人娶妻入门,有时不用茶,但定亲的聘礼却要叫做“下茶”,预示定亲以后不可移易。 今天甘肃东乡族,订婚前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应允后,男方送给女方一件衣料、几包细茶,即算订了亲,故称“订茶”。

*** 的“吃喜茶”亦称“下定茶”。青海循化地区女方允婚后,由媒人三人于吉日将茯茶、衣服、化妆品以及绿头绳、红头绳送至女家,预示已经订婚。

云南 *** 订婚当日,男女双方均须备些糖、茶、果品、米糕等招待各自的内亲。甘肃临夏 *** 则维持“定茶”的称谓,即说亲时男家给女家送茶砖或茶叶,若女方接受即为允婚。

浙江西部地区汉族把说媒叫“走媒”。媒人说媒,倘女方应允,则泡茶、煮蛋招待,俗称“食茶”。

嘉兴一带,由媒人将男方的礼品如茶枣、糕点、首饰、衣料、礼金等送往女方,女方受礼称“受茶”,就不可再另许他人。同时托媒人将答礼带回男家,并请至亲好友吃酒,以示公布婚约,亦称吃“安心酒”。

更有意思的是,湖北黄坡、孝感一带的“行茶”。当男家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出嫁姻时,在备办的各式礼品中,除果品外,务必要有茶和盐。

因茶产于山,盐出于海,故名之曰“山茗海沙”,谐方言中“山盟海誓”之音。也有用糖霜代盐的。

甘肃积石山的保安族,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礼品,多数以茶叶为主,因此叫“拿茶”。也就是说,无论汉族、少数民族,凡是女方接受了男方茶礼之后,一般爱情婚姻就不能更移了。

不过,过去在贵州天柱、剑河、三穗一带却流行过一种“退茶”的婚俗。姑娘婚事由爸妈包办,假如姑娘的确不愿意,就用“退茶”的方式退婚。

即姑娘用纸包一包干茶叶,送到男家去,对男方爸妈预示:“自己没有福来伏侍老人家,请另找一位好媳妇。”说完即把茶叶放在堂屋的桌子上,转身就走。

如不被未婚夫或他房族的人抓住,婚就退成;若被抓住,可以马上杀猪成婚。于是,要事先探清男家的环境,进出路线,并要趁爸妈在家,又不会碰上别人。

若要退成功,既要有胆量,又要有计谋。成功者,会受到妇女们的称赞和崇敬。

固然爸妈会对女儿骂或打,不过还得办退婚手续。下次订婚,不得不多少尊重女儿的建议。

不单是订婚退婚离不开茶,在有些地方,有些民族中,茶贯串婚礼的始终。 司马迁的故乡韩城,把男女青年初次见面谈恋爱叫“谈话”。

谈成了女方就向男方爸妈倒茶相认,南方也倒茶回敬,订亲之日,女到男家,早饭与午饭的空闲时间,女方先向男方爸妈亲戚一一倒茶,先叫后双手捧杯敬茶。南方也像女方来宾一一敬茶,明确称谓。

新婚之夜,新媳妇由姑嫂相陪,向整个家老少一一敬茶。又向同姓族内人倒茶相认。

耍房前,邻居争喝新娘子的一口香茶,都说:“喝了新媳妇的茶牙不疼”。名为喝茶,实则观看新媳妇容貌,鉴赏其举止是否文雅,叫人盯的羞涩腼腆之情态。

耍房时,夫妻要喝交臂茶。耍房人若出难题,是新婚夫妇尴尬为难,聪明的姑娘便叫新娘倒茶解围。

耍房末了,新媳妇倒茶送客。 在湖南等地的汉族中,有“三茶”之说,它是提亲、相亲和洞房前所沏茶水的合称。

媒人上门提亲,女家以糖茶甜口,含美言之意;男子上门相亲,双方目成,女子递茶一杯,男方喝茶后,置钱钞或其他贵重物于茶杯中送还女方,女方收受,是为心许;洞房前,以红枣、花生、桂子、龙眼泡入茶中并拌以冰糖招待客人,取早生贵子跳龙门之意。这三次喝茶,统称“三茶”。

青海、甘肃等地区的撒拉族,婚日,迎娶新娘途经各个村庄时,这几个村庄中曾与新娘同村而已结婚的妇女们,端出熬好的茯茶,盛情招待新娘及送亲者,预示对新娘的热情迎送,称“敬新茶”,行至靠近男家的最后一个村庄时,该村的女乡亲除了敬新茶外,还要把男家迎亲的一些情况透漏给新娘一行,使其有所准备。据说此俗历史悠久,是撒拉族先民初到循化时与藏族联姻时产生的。

浙南一带的畲族,娶亲日,新娘到了男家,鸣放鞭炮,并派“接姑”二人将新娘接入中堂。这是婆家挑选一位爸妈健在的姑娘,端上一碗甜蛋茶(鸡鸭蛋均可,无茶叶)递给新娘吃,叫“吃蛋茶”。

按风俗,新娘只能低头饮茶,不能吃蛋。若吃蛋,则被看作不稳重,会受到老公和他人的歧视。

到其他客人(指陪送新娘来婆家的人)吃掉蛋茶后,新娘将一事先备好的红包放到盘上,曰“蛋茶包”,对端茶人预示谢意。

3、 出嫁拜天地的天地桌有什么说法

天地桌的规格是需要一张正方形四脚四角的桌子,要平平安稳定稳,象征天地,东西南北四方,桌上必须铺设红布,以示吉利。具体贡品依据供奉对象的区别而不同,没有特定要求,不过焚香燃烛那么是必须的。

如是出嫁拜天地时铺设的天地桌:

拜天地必有香及红烛,拜前点燃。天地桌(台)上铺红布,坐北周南。男西女东,面北对天地桌(台)而站,由司仪领唱,新人跪拜,磕四个头。天地桌(台)的布置和布局各地不完全一样,但主要东西相差不远。天地桌(台)上设天地爷牌位,牌位前放一盛满食粮的斗,斗上贴“金玉满斗”四字,斗用红纸封口,插柏枝,枝上系铜钱叫“摇钱树”。斗内插秤一杆,杆有十六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寓意大吉大利,称心如意;秤上挂铜镜,用以避邪,也寓意清楚明白如镜;桌上放婆婆给新娘的抒,寓长住久安。再放尺一把,寓公平,光明磊落;还有放红枣,花生等的。

天地桌上摆斗、秤、尺就是三媒六证之义。

4、 出嫁敬茶顺序

闽南地区出嫁敬茶顺序是先从内再到外,从老到幼,由新郎介绍逐一介绍,新娘逐一敬茶,新郎叫什么新娘跟着叫什么。

具体顺序先从自家开始先最年老开始敬起,打比方说太爷爷太奶奶(假如还在世,如下相同)、爷爷奶奶、公公婆婆、伯父伯母、叔叔婶婶、大哥大嫂、小叔子小婶子(有之弟比哥哥早娶也是要敬一杯,当然辈份比新娘小的要回敬一杯以示尊敬)!!!再来是有来参加婚宴的夫家亲戚,打比方说姑父姑姑、外公外婆、舅舅舅妈、姨父阿姨,如没到场派代表来可看情况决定先敬后敬,再到堂辈亲戚(也是从老到幼如下也是)再来是邻居及朋友。最后是帮忙人员。

5、 婚礼怎样排桌

中式婚礼中婚宴席位的讲究:

Tips1、喜宴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叫作“请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那么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

Tips2、做主的人要摆放在堂屋上方正中,请“大亲”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爸爸或舅父坐上首左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号入座。

Tips3、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放在新房中,请新娘的妈妈坐首位,由新郎的妈妈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

Tips4、座位排定后,傧相宣布动乐鸣炮开宴,新郎要先到首席斟酒敬酒,说几句预示感谢的话祝酒,紧接着,厨房开上第1道菜来,把婚宴推向 *** 。

Tips5、各席的酒菜应该一个样,唯“男大亲”和“女大亲”所在的席次,通例务必要有清蒸的猪肘子一个。并且,新郎要时刻守候在桌边,为“上亲”斟酒、送热毛巾等,以示尊敬。

Tips6、喜宴结束前,媒人早已溜走,谓之“逃席”。假若不走,“洗媒”的人会把他的脸抹成锅底。喜宴结束后,“上亲”先到退堂屋稍事休息,吃些点心,由男方尊长陪着说些客套话,待勤杂人员把席面撤去,扫了地,大亲就该起身告辞了。临起时,男家要“打发”衣料、鞋袜之类,讲究的还有红包。“送大亲”是又一个热闹场面,男家所有体面的人都要送到门口,还要鸣炮动乐,以示敬重。

作为中式婚礼中的主角,喜宴是非常重要的,喜宴座位的安排也是很有讲究的。希望俺的回答可以对计划举办中式婚礼的新人有用处。但是也可依据实际情况适当的修改!!!

古时候出嫁为啥要撒谷豆?

撒谷扬豆:新娘上轿前,要请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太太,手持装有谷子、豆子等五谷杂粮的器物,到处撒播,最后一把要撒在花轿当中。当花轿来到男家时,亦有人照样撒谷扬豆。这样做之寓意是,女方希望女儿结婚后吃穿不愁,享受清福;男方则希望娶新妇后带来吉祥好运,五谷丰登!!!亦有的说这种风俗是为了避邪,撒一部分粮食给那些搞事的鬼神,阻止他们进家门。现代婚礼中有人在楼梯上撒麦肤也是取此意。

撒谷豆风俗已隐含有祝子的意思。由于撒谷豆壁三煞的缘故,不但仅在于三煞会危害尊长,而且会造成新婚夫妇婚后无子。三煞原本是隐身在门上的,新娘入门,它们便会附身而进,造成危害。看来,新娘是最容容易招到致邪魔缠身的人,是不祥之人。这种观念必然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含义。许很多多婚礼仪式,都是围绕驱除附在新娘身上的邪魔而进行的,或许应该是出于同样的观念。后文将作详述。

宋朝,撒谷豆风俗已在老百姓中流行。《梦梁录》:“迎至男方家门首,时辰将正,乐官妓女及茶酒等人,互念诗词拦门,求利市钱红。克择官执花斟,盛五谷、豆、钱、果,望门而撒,小儿争拾之,谓之‘撒谷豆’,以压青阳煞耳。方请新人下车……”《东京梦华录》也说:“……新妇下车了,有阴阳人执斗,内盛谷、豆、钱、果、草节等,咒祝望门而撒,小儿辈争拾之,谓之‘撒谷豆’,俗云压青羊等杀神也……”宋朝撒谷豆的意图在于压青阳(羊),与汉代压三煞是一致的,不过呢经过演化,所压对象已由三煞演变为里边 的一煞青羊。至晚近,一些地方的婚礼风俗仍保留着撒谷豆的遗存形式。

民国三十三年《洛川县志》:“新妇下轿,提斗入室。另一善口技者,手执枣刺一根,满悬果食之类,高声朗唱‘拉枣歌’;放纸炮;取升了内预盛之五谷、草根,抓向新妇抛掷。”

在有些地方,撒谷豆演变为撒米。在举行撒米仪式时,还要以鸡血祭奠花轿,来增强的作用。民国24年《云阳县志》:“女至婿门外停轿,傧导新郎出,对轿赞三揖。庖者挈雄鸡抉冠血祭舆,掷于舆后,复掬米舆上,其名曰‘回车马’。谓新妇先灵随舆来者,为此厌之。”

撒米亦有在女方家举行的,也为古时候之遗俗,由于汉代撒谷豆,既要在男方家举行,也要在女方家举行。民国二十年《嘉禾县图志》:“花轿离女家时,洒水散米。”民国十九年《龙山乡志》:“女登舆,障以伞,以柏叶杂米撒之。”

撒谷豆遗俗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亦有传承。湖北鄂西土家族地区就曾有这种遗俗。清同治九年《长乐县志》:“迎亲将及门,必于门外设一座,上列香、烛、酒、帛、鸡一只或蛋一元,米一升,请士人端拱祝回女住宅神。祝毕,手握米抛掷新妇轿,谓之‘拦车马’,亦曰‘回神’。”

清光绪六年《巴东县志》:轿“将至门,预请秀才一人,穿公服,排香案灯烛,案上置米一升,婿立秀才后。秀才迎女轿,撒米三揖,婿随揖,名曰‘拦车马’。”土家族诗人田泰斗还写了一首《竹枝词》刻画长阳撒米风俗:“回神暂驻七香车,米粒声声响轿纱,我替广寒仙子怯,惊心已入小郎家。”读其诗,如闻米粒撒到轿上发出的沙沙声响。

藏族有撒青稞麦婚仪风俗,其俗也可看成是由汉族撒谷豆风俗传承而来。民国二十五年《西域遗闻》:“婚期,设凉棚于门外,高设坐垫,撒麦为花,坐女于上,爸妈与亲朋列坐于旁,陈肴核、茶酒于小几食之。亲朋各以稞麦故意掷女身,乃共扶女至婿家。”清宣统三年《西藏新志》:“至婚期,女家于门外盖大棚,室内中间位置高铺蒲团,撤(撒)布麦以为花,女坐其上,爸妈坐左右,亲朋友好友等雁行坐。桌上列果物、糖枣等数盘及茶、酒、米粥。女皆食毕,二家亲朋友好友扶女步行至男家,所距道远,则乘马。亲朋友好友各获青稞麦向女撤(撒)布,女家赠哈达于亲朋友好友。”藏族又有撒五谷婚仪,与汉族撤谷豆原始形式很接近,从中也可见撒青稞麦与撒谷豆的渊源关系。民国十九年《西藏纪要》:“新妇进门时,迎者匿于黑暗之处,趁新娘不觉时大吼一声,随撤(撒)五谷一把,使新妇惊愕,以为可以将新妇随身带来之恶魔吓出。”

撒谷豆的另一表现形式是撒草。草指谷物茎秆,为谷类的角征。撒草与撒谷豆的意义是完全一样的,两者同出一源。明朝周祈《名义考》:“京师娶妇之家,置草于门,以徘方尺幂其上,人多未知其故。昔汉京房之女适翼奉子,奉择日迎之,房用其日三煞在门。”撒谷

豆与撒草同为一种仪式的区别形式,所以两者常常互相交融,难分彼此,撒谷豆仪式常常既用谷豆,也用草(切成一节一节的草)。撒草仪式没有像撒谷豆仪式那样广为流传,不过 也未断其流,至晚近仍未消绝。民国二十年《成安县志》:“新娘来到男家,……进行时,有小辈儿童用草、枣、铜钱等物洒新娘身上,曰‘撒草料’。”

从汉至晚近,撒谷豆及其变形形式撒草一直盛传不衰,并且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可谓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婚礼仪式。可是,追究起来,在人们的观念中,撒谷豆与撒草仪式为啥能起到为婚日的效果呢?按马之(马肃)先生的解释,是由于谷豆、草均为牛羊饲料,鸡也要啄草觅食,抛撒这几个饲料,可以饲三煞神牛神、羊神、乌鸡神,以免掉其对爱情婚姻的危害。这种解释也许有民间说法方面的根据,但并不能揭示该俗的真实内涵,也不够全面。由于从前引资料来看,撒谷豆与撒草仪式所辟为害邪魔,并不但仅限于三煞,至少还包括女方的祖灵。要明白撒谷豆与撒草的真真正正奥妙秘诀,必须从剖析谷豆、草的文化含义入手。草为谷豆的替代物,其文化含义与谷豆相同,于是,我们仅需剖析原型物谷豆的文化含义。

谷,在古时候可以作为一切颗粒状态的农作物果实的总称。《说文》:“谷,续也,百谷

总名。”在古代人们看来,豆也属谷类。古代人们所说九谷,即包括豆类。《格物总论》:“九谷者,稷、秫、黍、稻、麻、大小豆、大小麦是也。”古代人们又常以五谷来概括谷类,“五谷丰登”成为最流行的祈祝丰年的吉祥用语,所以撒谷豆又可称为撒五谷。也就是说,撒谷豆,就是撒各式谷物。谷物为农业社会人们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古代人们奉以为珍宝,并建造出谷神,春祈而秋报,谷物由此而成为吉祥物。谷物的丰收,成为国兴民富、天下太平、昌明、人民有德的代表象征。《格物总论》说:百谷,“盖人食之则饱,不再

食则饥,未也不资以为生也。”《渊鉴类函》引杜甫《策》说:“谷者,百姓之本。百役皆出。”同书引范子《计然》说:“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也。”这几个引文说明,古代人们以谷为生命之本。谷因为对生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而引起古代人们崇尚。古代人们崇尚谷,创造了神稷神,加以祭祀,以祈五谷丰收。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四引《孝经纬》:“稷,五谷之长也,谷众不可遍祭,故立稷神以祭之。”稷神,本为自然神,后经人神化为人神,一些开创农业行先河的祖先都被奉为稷神,最出名的稷神为周人祖先弃,称为后稷。《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海内经》说:“后是播百谷。”《国语·周语》说:“稷勤百谷而山死。”《淮南子·汜论》说:“周弃作稼穑死而为稷。”稷或后稷应是周弃死后被奉为谷神的神名,因其神名远播,记其生前事迹亦喜用神名。典籍中又有称其他农业神为稷的例子,又说明稷为通用的谷神名。汉朝蔡邕《独断》:“稷神,盖厉山氏之柱也。柱能殖百谷,帝颛顼之世,举以为田正,天下赖其功。周弃亦播殖百谷。以稷五谷之长也,因以稷名其神也。”此说很有见地。由此可见,古代人们所祭的谷神稷神,已不是普通的

自然神,而是上升到了祖先崇尚的神灵。而谷物,正所谓因为与祖先崇尚的联系而在咱们国家古代人们的心目中着神圣的意义。

因为上述原因,谷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圣之物,并且也成为吉祥物。古代人们认为:五谷丰收是天时、地利、人和、无疾无妖的祥兆。《禾记》说:“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疹不作无妖,祥德盛而教尊。五谷时熟紧接着赏之以乐。”古代人们相信:谷物在梦中出现,则大吉,表示着发财致富。《梦书》说:“五谷为财饮食物。梦到谷,得财、吉,五谷入家,家当盛。”古代人们还相信:军营中若生谷,也为大吉。《兵书》说:“军中地

生五谷,将军得天道,大吉。”古代人们还以谷为医治疾病的良药。《周礼》说:“疾,医以五味、五谷、五乐、养其病。”古代人们将谷称为嘉谷,看成是与凤凰、麒麟等同样贵重的吉祥物,据《史记》记录载入,齐桓公俗祭祀天、地,管仲加以制止,其理由之一是“嘉谷不生。”其文说:“齐桓公欲封禅,管仲曰,‘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俗封禅,毋乃不可乎!”

谷为吉祥物,具有种种神奇的力量,因 此,人们认为婚礼仪式撒谷豆可以起到作用。

另外,谷为种子,繁殖力强,此亦为古代人们将其用于婚仪的缘故。《格物总论》说:“昔

春而种者,子粒耳,秋而收者,万颗也;划春而入土者,升斗耳,秋而登场者,仓箱也。”古代人们崇尚谷种的繁殖力,并且以为谷种与人可以互相感应,谷种的繁殖力可转移至人身上,用来繁衍子嗣。撒谷豆婚仪中,也潜含有祝福祈子的意思。之后的日子,在一些地方,撒谷豆的意义逐渐淡化,祝福祈子意义则愈来愈突出,撒谷豆遂由仪式转化为祝子仪式。广西柳江等地的壮族有撒五谷的婚礼风俗。新娘来到男方家门口时,一位上下辈双全的妇女,手持“五谷袋”,要边念吉辞,边向新娘头上、身上以及新娘来的路上撒五谷(玉米、小麦、黄豆、稻谷、荞麦等),以祝愿新娘早生贵子。甘肃积石山的保安族称撒五谷为撒五色粮。仪式是在女方家举行的。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新娘即将上轿前,用右手端着装有麦、豆、青稞、玉米、糜谷的五粮盘,边倒退着往大门外走,边用左手抛撒五色粮,堂屋、院子、畜圈等处都要撒到,以祝福娘家五谷丰登、牛羊满圈。此谷亦有祝殖求子的意思。另外,撒谷豆 的变形形式撒草的功能,后来也由转化为祈子。陕西关中地区旧时有散草婚俗。迎亲时,花轿来到男方家门口,一个提着斗的人便出来边走边将斗中盛着的麸皮、谷草秆、核桃、红枣等向新妇身上抛撒,并 且,还要即兴唱歌:“一撒麸,二撒料,三撒新媳妇下了轿;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新媳妇进了门;新媳妇,好脚手,走路似乎风摆柳;今年娶,明年抓,生下个胖娃叫大大(父亲)。”转换了功能的撒草婚仪,增加了果子类抛撒物,以突出其祝子意义。

撒谷豆婚仪由意义向祝子意义的转化,反映了婚仪中的风俗逐渐转化为祝子祝福风俗的基本趋向。诚然,撒谷豆在不同地方的传承演变情况是不一样的。亦有不少地方的撒谷豆婚仪,直到晚近,仍偏重于功能,谷物的意义仍十分突出。

费县出嫁风俗

费县那边出嫁的费用都是男方出,不管是出嫁还是订婚,

亲迎

迎娶礼仪,通常来讲称为喜事、将媳妇、娶媳子,婚礼之前要请亲朋好友或街坊邻居共同来帮忙。主持操办喜事的头目称为总管,或称大总管,为了与办丧事的总管相区别,也叫红总,由他依照主人家的目的来安排各项事宜,诸如写对联、下请柬、启用车轿、请乐队、厨师、帐房先生、勤杂人员、安排迎亲、送亲、宴客等等。这场喜事办得是否红火热闹,主人家花钱多少是否得当,亲家宾客是否满意,礼仪是否周到,就全看红总的能力了。因 此,红总是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村里明 白这套礼仪的长老来担任。婚礼之前还要下帖邀请客人,有的客人不搬不来,那么这样就要用马车、地排车或者胶轮小推车去搬。至此,出嫁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娶亲是整个婚礼过程中最有情趣趣味的环节,旧时临娶的前一天,新郎要换上新装,鼓乐相随绕村挨户行礼,称为行家礼,意思是恳请亲邻在婚娶的日子里多多帮扶。有一些地方只给本族的人家行礼,谓之演家礼。东平县的男子,在迎娶新妇的前一天到亲朋友好友家行礼,谓之告冠,而亲朋友好友送礼亦谓之冠敬。无棣将婚之夕,婿衣冠谒家庙;陵县将婚者,成人冠服,拜爸妈兄弟姊妹而已;桓台将婚时,着成人冠服,告庙,拜爸妈、叔伯、兄、姑及姊,并宗族长辈、乡先生;泰安、东阿都以婚礼为冠礼,即婚娶为成人,未婚为童子。

婚礼的前一天,女方家中的亲朋也都到齐,为新娘暖嫁,或称暖轿。暖嫁就是晚间请一班吹鼓手吹打一番,有的还要请一小戏班来清唱几出。这天晚上,新娘要向爸妈行“辞娘礼”,感谢爸妈养育之恩。临沂一带习惯“送亲”,婚礼前一天夜里雇的轿子就来到女家。轿夫们一起参加暖嫁,这时要盛情款待,叫他们在第2天能把轿子抬得稳当,不颠不晃。莱阳一带,在婚礼前一天下午,男家把轿子送往女家。送轿子时,新郎先在轿里坐上十几步远,紧接着再下来,意思是压压轿子。

娶亲之日,礼俗繁多,迎娶新娘过门是首要的一项。山东各地,在迎娶方式和迎娶时间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迎娶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1种是新郎亲自去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也可以称为迎亲;第2种是新郎不亲自去,而是派其兄弟或叔侄到女家接新娘,可以叫作等亲;第3种是男家不派人去女家,而是由女家把新娘送来,可以叫作“送亲”。迎亲在有一些地方称为“大娶”,多为富人家所采取,生活富庶地区的普通人家也常采用。等亲和送亲有一些地方称为“小娶”,适宜于一般家庭的经济状况,临沂、济宁、泰安、淄博、滨州等地区,大多采用此种形式。梁山贫寒人家娶亲大部分乘车,仪式简单,俗称“一车二牛俩灯笼”。迎娶新娘进门的时间,多数都在中午,但曲阜、泰安、博山等地却在子夜,日照等地多在午后。中午娶亲者,早晨最先来到办喜事人家大门前的是吹鼓手,他们用大杆号对着主家的大门鼓吹一通,这在龙口叫“鼓门”。主家听到号声,便开门将吹鼓手迎进家中,再去“鼓洞房”。休息一会以后,便开始奏乐。乐队一般有粗细两班,轮流演奏,有时还夹有戏曲清唱。这时,轿夫抬着花轿,带着旗、锣、伞、扇、灯笼等各式执事来到门前,帮忙的人也陆续就位,院里院外喜气洋洋,一派欢乐景象。早饭吃过喜面后,迎亲的花轿即要起程。新郎换上新装,从前多是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或者大礼帽,胸前别上一朵大红花,坐进轿子。迎娶的轿子有两乘,新郎乘坐的叫“官轿”,准备给新娘坐的叫“花轿”。迎亲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一个爸妈双全的小男孩压轿,俗称为“压轿童子”,或称“压轿孩儿”、“压轿生”,轿内还要放上一只大公鸡,轿门上要贴写有“大吉大利”的红符,执事的大扇上也要写上“小登科”的字样。日照地方娶亲的轿后紧随人员抬“上头礼”。一切就绪,三声炮响,几棒锣鸣,粗细乐齐奏,迎亲的队伍便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德州在迎亲的这一天,男家要写好迎亲帖,迎亲队伍由一人肩挎红带持迎亲帖前导,吹鼓手高奏喜庆乐曲随后,旗锣伞扇两边排开紧跟,新郎不坐轿,而是骑在高头大马上,帽插金花,走在仪仗之后,最后4人抬的花轿抬着“压轿孩儿”和大公鸡。到女家门前,在鞭炮声中,花轿门向喜神方位落定,有人拿着钱请压轿孩儿下轿,执事人员具“迎亲帖”领新郎去会岳翁。龙口迎亲的花轿是两乘,新娘的花轿装饰得更加华丽,里面没有压轿童子,而是放一脸盆,盆里有个大饽饽,上插几朵准备给新娘上头的红绒花。新郎去时上轿前要咬一小口饽饽,上轿时吹鼓手先吹大杆号,紧接着粗细乐齐奏。鄄城的平民百姓,多用太平车迎亲,车上扎拱形车棚,前头用红毡遮蒙,后头用被单遮蒙,车前拴一只大公鸡,一人执鞭驱车,一人肩背褡裢沿途鸣放鞭炮;娶女婆一人,上车时携带“上头盒”,内装新娘嫁衣、冠饰等物;另有挑灯笼者4人,所有去迎娶的人员胸前以及拉车牲口的额前,都系一红布条,以示吉利,车进出村庄必依规矩,即“出东进西”。并 且,新郎不去迎亲,娶亲车出村后,即身着新装,拜祖先,拜爸妈,拜亲邻。新娘的嫁妆是在迎娶当日的清晨派人送往男家的,途中不得与娶亲车相遇,故须绕道而行。

花轿到女家门前,吹鼓手要吹打“鼓”女家的门。旧时黄县迎亲的轿子在女家大门前一停落,女家便刻意将大门关闭,把新郎拒之门外,名曰“憋性”。于是吹鼓手用大杆号对大门吹一通,粗细乐和大锣吹打一阵,如此重复三遍,谓之三吹三打,意思是叫女家开门请新郎进去。三吹三打以后,女家的好事者和小娃娃们在大门叫新郎唱歌,要不然不准开门入内。这时男家的夹毡客和女家的送亲客从中替新郎周旋说情,请求放人。有的长久不能开门进屋,新郎怕误了吉日良辰,只好唱几个歌以满足大家的要求。

新郎进入女家后,有的要拜女方的祖先和家长,有的休息一会,便端上酒菜,由送亲客陪着边吃边谈,等候新娘梳妆。新娘在上轿前要穿嫁衣,有的还要“开脸”和“上头”。山东各地开脸和上头的时间并不统一,有一些地方早在“送日子”订下婚期后就上头,有一些地方则在上轿前或者入洞房后上头,有的上头和开脸一块进行,有的则在婚后第3天才开脸。所谓开脸,就是用红线把脸上的绒毛绞掉;上头,那么是把发辫绾成髻,这几个都是新娘由姑娘向媳妇转变的标志。上头时,通常来讲要坐在马鞍上或者圈椅上,取“马上来,轿上去”富贵昌盛之意。新娘梳妆打扮,一般由公婆、夫婿、儿女皆全的中年妇女代劳,除上头、开脸外,还要穿上新嫁衣。嫁衣要上下一身红,通常来讲喜棉忌单,遇夏天结婚也要在腰间缠一缕棉絮,听闻是为了预示“儿女厚实”。很多地方的新娘是凤冠霞帔、绣花鞋,满头珠花和金银首饰(很多人家是租借来的),最后搭上蒙头红。费县、蒙阴一带,新娘在绣花鞋外还要套一双用黄绫子做的软鞋,谓之“黄道鞋”,此鞋在进婆家门时,有人扯去给小孩做帽子。上轿前,新娘手中也要拿些东西。德州的新娘,左手拿柽子,右手拿酒壶,怀里揣着黄铜镜,柽子、酒壶预示过门后勤于纺织、体贴老公,黄铜镜称“照妖镜”,可以。泰安的新娘,手中要拿手帕、小镜子等物件,怀中要揣一些制钱、手帕等,手帕是准备路遇娶亲的花轿时,与对方交换礼物的,制钱是过井、河、庙等扔出来敬神的。胶东一些地方的新娘,手里拿小手帕,里面包有各式花样的面制品,还拿着镜子、葱等。葱,谐音聪,到婆家后要扔到天花板上,面制品是过桥时扔到河里敬神的,手帕则和泰安一样,是与路遇的新娘互换的,有的还互换戒指等。

新娘梳妆打扮收拾完毕,吹鼓手高奏喜乐,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辞了岳爸妈,女家为其十字披红。有的新郎再到新娘闺房隔帘行礼,送女客代为还礼。有的新郎再到新娘闺房隔帘对面冠笄,紧接着新郎先行上轿。新娘由其兄弟用圈椅抬出闺房,送入轿内,意思是脚不沾娘家的土。胶南、日照一带新娘由“嫁女客”搀扶,踏红毡或花席入轿,若遇雨天,必由兄或弟背入轿中。临上轿前,母女分离,难免要哭上一场。新娘口里要含一口饭,或者含一口宽心面,吐半口,留半口。据说吐的多了娘家富,留的多了娘家里穷困,另半口主婆家的穷富,这常常使新娘左右为难。有一些地方新娘要从其妈妈兜里抓一将钱,抓多抓少意思与吐饭一样,亦有以食粮代替钱的。龙口在新娘上轿后,要把两个瓷盆分别送到新郎和新娘的轿里,新郎轿内的盆里放两个面做的桃子和两面镜子,象征健康长寿。另外,龙口还有新郎窃物的风俗,即在酒宴终结时,新郎趁人不注意和提防,偷偷地拿一只酒盅和一双筷子带回去,取意为婚后早生忠孝之子。博山一带,新娘是“抢”上车轿的。出嫁之日,新郎带车带轿,跟着一帮人到女家去“抢亲”,新娘的兄弟背着她跑,伴娘在后面卫护,新郎则带人追赶,过了一阵象征性的争夺之后,才把新娘“抢”上轿子。新娘上轿后,很多地方皆有泼水的习俗,谓之“嫁出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临朐是新娘之弟妹妹们去给她送水,也称送汤,是新娘临结婚之前享受的最后一次手足之情的伺候。有的是新娘的妈妈或其兄嫂,把一瓢水泼在门外,听闻是预示嫁出的闺女象泼出去的水一样,再也收不回来了,隐藏着母女怜惜之情。

待新郎、新娘在轿中坐稳后,轿头便喊号起轿,两顶轿子同时抬起,娶亲的队伍就返回婆家。有“送小饭”风俗的地区,肩挑小饭的人先行一步。所谓小饭,就是一木盘生水饺,一木盘生面条,外用红包袱包住,用勾担一头一个挑着,送到男家去,再煮得半生不熟地给新郎、新娘吃。与之对应的还有“送大饭”,即用食盒抬着酒菜,供“ 饭”用。娶亲的队伍多数都比较庞大,走在最前面的是撒喜帖的,遇见桥、井、庙宇、拐弯处,都要贴一个喜字帖。有一些地方帖上写着青龙,谓之撒青龙帖。胶东有一些地方,前面走的是夹毡客,手拿红毡,凡遇庙、井、桥等,均用红毡一挡,让花轿过去,类似撒喜帖。后面是两面开道的大锣、旗、伞等仪仗,接着是两乘轿子,官轿在前,有粗乐队伴奏,花轿在后,有细乐队伴奏,花轿两边由送亲者扶持,俗称“把轿杆”,最后是送客的轿车。娶亲的队伍,路上不能落轿,经过村镇要鸣锣奏乐,招引人们夹道观看。旧时出嫁称为“小登科”,不但准许无功名而官服冠戴,就是县太爷的官轿遇见娶亲的队伍也要让路。娶亲的途中若遇上出殡的,并不逃避,谓之“白头到老”;若遇上另一娶亲队伍,两个新娘交换礼物,有的日后还当作亲戚走动。日照、海阳等地,村中若有数家同日迎亲,新娘子都要抢先过门,谚称“来得早,过得好”。

拜堂合卺

花轿到男家的村头,先是鸣锣吹号,男方接客的出村迎接。这时花轿在街心徐徐而行,抬轿者卖弄精神,稳稳地颤动着轿子,谓之压街、晃轿、踏街。粗细乐翻着花样地吹奏,看热闹的男女老少簇拥着花轿来到男家的大门口。迎亲的人first of all对着花轿放一挂鞭炮,或者是三声响炮,紧接着花轿面对喜神所在的方位落定。此时,男家的大门紧闭,要让花轿在门前停一会儿,谓之勒性、憋性、顿生性,目的是使新娘的品德性格绵软,进门后服婆婆的管教。很多地区这时还要“燎轿”,或者“燎车”,由两个小男孩或者小女孩,手持麻杆或者苘杆扎成的火把,绕轿或车对头燎3次。在临清,花轿落地,婆母上前送上红纸包的织布机“剩花子”,要新娘抱持,预示婆媳共同纺织。在德州,丈夫公过来将一个筛子扣在轿顶上,谓之“天罗地网”,预示妖邪跑不了,还要在轿下泼一盆水,谓之“泼汤”。在蒙阴、费县,为了吉庆欢乐,也为了试探女子的才能,男家常常在轿下放些易碎的石头,落轿压碎石头,做公公的便故意板起面孔,声称新娘要说几句吉利话才能下轿,有那乖巧的新娘便顺口念道:“新人压得石头破,儿孙辈辈有官做。”于是皆大欢喜,马上便有人端上两碗宽心茶,新娘并不喝,浇在轿前即可。龙口此时有祭门的仪式,将猪头、鸡、鱼三牲摆放在大门口的供桌上,由新郎的伯父带领叩头祭门,祭过门后,方可开门。

新娘下轿前,一般由两个姑娘或者两个有夫的妇女掀开轿帘。泰安一带是先由两个姑娘“递手盒”,再递一包麸子、一包盐塞在上轿鞋里,新娘手捧手盒,踏着一块蒙有红布的大方糕走下轿来。鄄城是新娘下轿后,由两个小孩分别拿一包麸子、一包盐,塞在新娘手中,盐和麸子取“贤惠”、“有福”之义。有一些地方,下轿前要用熨斗盛火炭烤烤新娘的脚;有一些地方轿内放一把斧头,婆婆要去“兜福”,新娘从在娘家穿上上轿鞋后,脚就不许沾地,直到入洞房脱鞋坐帐为止。于是,下轿时脚下要踩着红毡走,谓之“倒毡”。新娘头盖蒙头红子,由两个有夫的女人搀着,怀里抱着瓶、花等,有的左右有两人打着火把,前面有一人挑火盆,来到大门口。门口放着一块捶布石,石上放一马鞍,鞍上放一串制钱,新娘从上面迈过去,谓之“前进平安”。二门口放一火盆,新娘迈过去,象征以后的活法红火、旺盛。胶东和鲁北皆有在门旁放两束草,上披以女孩衣服的风俗,谓之“狮王”、“草姑娘”,临淄则在门左右束薪 之。泰安、淄博、滨州、济宁等地区,这时新娘一过门,都要在门上压一对红砖,下压一双筷子,有的还必须属相为龙虎的二人去安放,据说可以避邪。在新娘向院内走时,一路有人向其身上撒五谷杂粮、色纸屑、草节、麸子、栗子、枣、花生等,目的在于。有些地方还同时撒火烧和饽饽,人们争抢为乐。

新娘被搀扶进院内,即开始举行拜天地的仪式,这是婚礼告成的主要标志。天地桌摆放在堂屋门前,上放升、斗各一个,装满高粱,蒙上红纸,斗中插一杆秤,斗前的升内烧一束香,升前再竖一面铜镜。新郎、新娘站在桌前的红毡上,女东男西,跟着司礼者的喊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泰安是在香台子前拜天地的,香台上摆着供品,点燃香烛,香台子下铺上红毡,放一块糕,新郎磕头拜天地,新娘站在糕上不动。有一些地方在拜天地时,人们抓起斗内的高粱往新娘头上撒,谓之“撒穗”,实为“撒祟”。莱阳羊郡乡一带,花轿到门口,由公公向前搭轿帘,搀人客在搀新娘下轿前要用火炉为新娘烤脚,而此时新郎正躺在洞房的炕上,俗称“压炕头”。搀人客搀新娘至大门前,连呼新郎乳名三声,新郎闻声而至,陪新娘跨马鞍,进大门。拜天地之前,由公公先于天地桌前磕头,拜天地之后,进屋门,由公公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挑下的红盖头要立即甩上屋顶,甩得越高越吉利。日照等地在拜天地的并 且,由管家或轿夫于洞房门上挂门帘,边挂边诵吉语:“上八仙,下八仙,请下八仙挂门帘。上挂门帘生贵子,下挂门帘出状元。两手一齐挂,一个状元一个探花。”仪式结束后,新郎要用一条红绸牵着新娘走向洞房,过屋前的滴水檐时,新娘要一步迈过去,据说“踩了滴水檐,还待十二年”才能生孩子。到了洞房门口,新郎用供桌上的秤,将新娘的蒙头红挑下,紧接着新娘才进入洞房。用秤挑盖头,是由于旧秤一斤为十六两、十六个星,按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福、禄、寿三星,共应十六之数,取“吉星合到,吉星高照”之义。挑盖头并不是皆在门前用秤挑,亦有在洞房内用手揭的。临沂、济宁地区的一些地方,新娘下轿后,由一个小姑娘挑着一块系有红布的长方形腊肉作为前导,当新娘进入洞房时,将腊肉扔到房后,据说也是为了避邪。临清一带,新人进入洞房后,新郎含一口酒喷在新娘的头上和脸上,再端一碗面条给新娘,要她将面条挑在炕席下,俗称“落脚长寿面”。

新娘被送进洞房后,有的挑盖头,喝下轿面,有的开脸、冠戴,重新梳妆,紧接着踩着糕或者石板等上床,朝着喜神所在的方位坐下,谓之“坐帐”,邹平则称“坐庐床”。此时,有人端来栗子、红枣、花生等撒在床上,边撒边念“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此谓之“撒帐”。以前坐帐要坐三天,为此新娘在婚前些天便要节食,以免坐帐时难堪,后来改为一天,或者象征性地坐一下午。日照地方新娘入洞房后,新郎、新娘要共吃邻居送的水饺,俗称“小饭”,并将一部分水饺放在床下,任闹房的人抢去给小孩吃,俗信孩子吃了这种饺子好养。微山县是新娘送入洞房后,由搀扶下轿的妇女为她开脸,用染了红色的鸡蛋在她脸上滚几趟,边滚边念吉语:“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吃的喜馍馍,明年吃你的喜鸡蛋。”新郎在白天不可进洞房,常人认为白天进了洞房,将毕生惧内。到夜晚,客散之后,由一对未婚姑娘陪送至洞房,到洞房后,一个姑娘代为点灯,另一个诵吉语:“太阳一落黑影影,一对大姐来点灯。床上坐的是花大嫂,进门来的是俊相公。花大嫂,俊相公,一条枕头俩顽童。”新娘在洞房坐帐,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则都来看新娘,让新娘点烟,向新娘要糖果、点心吃,闹腾一番。无棣县此时不闹媳妇,而是闹婆婆。来看新娘的人,从锅底摸一把黑灰抹到婆婆的脸上,婆婆不但不恼,反而兴高,抹得越多说明越有人缘。洞房之外,新郎则忙于用酒宴招待宾朋,女家的来客是贵客,必须请到正屋坐上席,由对应的人陪客,其余按亲戚或庄乡分别成席招待,一般男女不同席。梁山县地方中午喜筵,女家搬亲的由男方请人陪客,单设一席,贺客七人一席。梁山的东边席面八个碟子、八个大碗,俗称“八八席”,梁山的西边则兴“十大碗”。开宴时新郎安座、安茶、安酒、安饭。席间敬酒,先新郎兄弟敬,再新郎敬,最后由新郎爸爸敬,饮必三杯。

从前办喜事的人家,常有唱喜歌者来贺喜。他们多是乞讨为生的穷人,听说谁家有喜庆之事,便赶来凑热闹,混顿饭吃。这几个人称为喜郎,唱的多是颂辞,无固定格式,即兴创作,竹板一打,便在门前唱起来,其词有:

月儿弯弯照九州,

里挂红灯外挂绸,

今日黄道吉星照,

花轿抬到大门口。

大门口,铺红毡,

又吹喇叭又放鞭,

旗锣伞扇两边站,

新娘下轿贵人搀。

顶红袱,穿红衫,

柽子酒壶拿两边,

贵人搀着新娘走,

迈过石头迈马鞍。

进大门,喜气添,

进二门,保平安,

一走走到当院里,

八仙桌上摆的全:

一斗粮,一杆秤,

三支箭,一张弓,

又烧高香又摆供,

敬着天地先人。

新娘来到当院里,

叫来新郎拜天地。

一拜喜天,二拜喜地,

三拜公婆都满意,

四拜四季大发财,

五拜五福临门第,

六拜六六大顺利,

七拜七星大紫气,

八拜八仙来贺喜,

九拜九赐大加官,

十拜事事都如意。

……

喜郎唱罢喜歌,进门高喊一声“给大爷道喜了!”便跪倒磕头,随手将用红线穿制钱而编成的“钱串子”扔在院内,撒得遍地都是,紧接着起身退到门外,找个地方休息等赏去了。管事的要抓紧将“钱串子”拾起来,开给赏钱,管他一顿饭,才能把他打发走。

一般白天娶亲的婚礼,都是傍晚喝合卺酒,俗称交心酒、交杯酒、合婚酒等。古时候的“合卺”是分瓢而饮,以后那么是把两个酒杯用红线拴在一起,或者换杯而饮,这是夫妻第1次面对面饮酒,通常来讲有闹房者围观,气氛相当活跃。换杯饮,是新郎左手执杯递给新娘的左手,新娘右手执杯递给新郎的右手,夫妻同时各饮半杯,紧接着交换酒杯再饮;牵线饮,是用一根红线,两头各系一制钱,分别放在两个酒杯内,夫妻同时端起一饮而尽,或者交杯再饮,但制钱不能扯出酒杯,为了凑趣,红线越短越有意思。饮交心酒时即可闹房,让新郎新娘相互布菜,甚至相互喂菜等。饮过交杯酒后,在威海新娘要吃一碗海蛎子、一碗老板鱼,意思是“立子”和“相伴到老”。在沂蒙山区新娘要吃鸡蛋,鸡蛋常常煮到八分熟,吃时别人故意问“生不生?”新娘则轻轻答以“生”,即生养孩子之义。紧接着还要吃栗子、枣之类,一人在旁念“先吃栗子生贵子,先吃红枣生娇娥……”,这时,小姑和婆婆也登场了。先是小姑将一新的尿盆放到床下,大声念道:“撂小盆,撂小盆,等到来年抱小侄。”婆婆则将一木墩放到床下,也念道:“撂木墩,撂木墩,等到来年抱孙子。”接着下面吃长寿面,在场的人为了凑热闹也都去抢着吃。有一些地方喝完交心酒后,两口子下床去抬尿罐,谓之抬聚宝盆,婆婆在洞房内把门关上,由新娘叫门,婆婆问:“是谁,抬的什么?”答以“您媳妇和您儿,抬的是聚宝盆”,紧接着开门放行。

为啥古代出嫁要“拜天地”呢?

拜堂,我国传统爱情婚姻礼仪。是婚礼过程中最要紧的大礼。拜堂之后,即正式结为夫妻。因古时候婚礼中的交拜礼都是在堂室举行,故称。又称拜天地、拜花堂、拜堂成亲。广泛流行于全国很多地区,汉、京、仫佬等民族均有该习俗。南北朝时,夫妻对拜固定为爱情婚姻礼仪。

唐以前北方地区民间称“交拜礼”,在特设的青庐(饰青布幔的屋子)举行。唐时“拜堂”一词正式出现。北宋时,新婚日先拜家庙,行合卺礼,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展拜。至南宋,则改在新婚当日。坐富贵礼后,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紧接着“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后世一般在迎娶当日先拜天地,紧接着拜堂。清代和民国时均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一叫作拜堂礼之说。近代多于当天辰、巳、午中的某一个时辰举行。

拜堂之始,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乐此,礼生(即婚礼主持人)诵唱:“香烟缥缈,灯烛辉煌,新郎新娘齐登花堂。”新人就位,随礼生诵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爸妈),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如仪依序跪拜。在封建社会,新郎新娘先至家庙参拜祖先,之后夫妻行交拜。浙江省海产地区称男家迎亲时在花烛之前向天地三拜为拜堂;“拜天地”中的三拜,蕴含新人对天、地、人的感谢,是一种朴素而虔诚的思想。现代婚礼多不跪拜,改行鞠躬礼,对爸妈鞠躬、夫妻相对鞠躬的形式,不拘成规。

拜天地必有香及红烛,拜前点燃。天地桌(台)上铺红布,坐北周南。男西女东,面北对天地桌(台)而站,由司仪领唱,新人跪拜,磕四个头。天地桌(台)的布置和布局各地不完全一样,但主要东西相差不远。天地桌(台)上设天地爷牌位,牌位前放一盛满食粮的斗,斗上贴“金玉满斗”四字,斗用红纸封口,插柏枝,枝上系铜钱叫“摇钱树”。斗内插秤一杆,杆有十六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寓意大吉大利,称心如意;秤上挂铜镜,用以避邪,也寓意清楚明白如镜;桌上放婆婆给新娘的抒,寓长住久安。再放尺一把,寓公平,光明磊落;还有放红枣,花生等的。

天地桌上摆斗、秤、尺就是三媒六证之义。

在传统中国婚礼和西式婚礼中会使用到的物件及其含义。

传统中国婚礼使用到的物件及其含义:

1。花轿

依据抬轿人数不同分为四抬轿、八抬轿二种;类型又分为龙轿、凤轿两种。传统出嫁花轿通神披红,轿顶四角挂有丝穗,轿身有龙凤呈祥的花案。

2。旗锣伞扇

走在整个迎亲队最前面的组合,队伍分列两边手举旗、锣、伞、扇使整个迎亲队伍更加热闹壮观。

3。鞭炮

迎亲队伍出发前,行进中,进门后都要燃放鞭炮预示庆贺,此刻由于一些禁燃禁放规定很多地方非常难实现。

4。凤冠霞帔

古时候嫁女无论家境贫富,都会为结婚的闺女准备十分讲究的嫁衣。“凤冠”是由绒球、明珠、玉石等装饰物组成的帽冠;“霞帔”是绣有吉祥图案的锦缎披肩。结婚女子内穿红袄外穿红绸外搭,身穿绣花红裙。

5。盖头

新娘等待新郎接亲之前需要头蒙盖头,盖头是一张三尺长的红色方巾,到了婆家进入洞房由老公揭开。红盖头有避邪遮羞之用。

6。马鞍

“鞍”同"安"声,取其“平安”之意。一般马鞍放在洞房的门槛之上,新郎新娘共同跨过马鞍,保佑两人毕生平安喜乐。

7。火盆

“跨火盆”也是传统婚礼中重要的环节。新娘进入婆家之前,婆家在大门口放置火盆,新娘跨过火盆进入婆家大门,寓意婚后日子红红火火。

8。花烛

“洞房花烛”是古时候装饰婚房的方式,婚房中摆设大红色成对的蜡烛,在很多厅堂也会摆放摆列。蜡烛上会有龙凤图案饰,点燃照亮整个空间寓意“龙凤呈祥”。

9。秤杆

秤杆是新郎用以揭开新娘盖头的工具,入洞房以后,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的红盖头,取寓意"称心如意"。

西式婚礼中使用到的物件及其含义:

1。首饰和头饰

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满的一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活法。可向每个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朋友好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象征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

2。白色手套

手套是爱的信物。在中古世纪,很多绅士送手套给心上人预示求婚。假如对方在星期日上教堂时戴着那副手套,就预示她已答应他的求婚。

3。婚戒

古代人们认为左手无名指的血管直通心脏。中古世纪的新郎把婚戒轮流戴在新娘的三个手指上,以象征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最后就把戒指套在无名指上。于是左手的无名指就作为所有英语系国家传统戴婚戒的手指。

4。花球

新娘抛花球象征着谁接到谁就快要出嫁了,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如此的场面:一群欣喜若狂的年轻人等待着新娘手里抛出的花球。

5。新娘的手捧花

手捧花是出此刻西式婚礼上,他是源出一个古老的风俗,古时候西方人认为,气味浓烈的香料及香草(甚至包括大蒜和细香葱)可以卫护婚礼上的人们免遭厄运及疾病的侵害,因此讲这一习惯被延承了下来。

6。面纱

最初,新娘的面纱意味着青春和纯洁。基督徒的新娘或戴白色面纱以预示清纯和欢庆,或戴蓝色面纱以示如圣女玛丽亚般纯洁。据说,当年美国首位第1夫人玛莎·华盛顿的孙女妮莉·华莱士在出嫁时别出心裁地披着白色的围巾,掀起一种风尚。这便是今天新娘戴白面纱风俗的来历。

7。白色婚纱

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就意味着欢庆。在1850年到1900年的维多利亚女皇时代,白色也是富裕、快乐的代表象征。后来则加强了圣洁和忠贞的意义,形成了纯白婚纱的崇高地位。而再婚的 女人,可以 使用白色以外的其他颜色,如粉红或湖蓝等,以示与初婚区别。

8。定制出嫁蛋糕

自罗马时代开始,蛋糕就是节庆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那个时代,婚礼终结时,大家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制造面包的材料———小麦,意味着生育能力。

而面包屑则代表了幸运,宾客无不争着捡拾。按照中古时代的传统风俗,新娘和新郎要隔着蛋糕接吻。之后的日子,想象力富饶的烘焙师傅在蛋糕上饰以糖霜,也就成了今天美丽可口的出嫁蛋糕。

农村出嫁时有个方桌,桌上有个斗,斗里插秤秤上栓黑布,为啥?

各地区的民间风俗不同,我知道有一个地方是用方桌上斗里的秤杆,来挑起新娘盖头。

你们这里是秤上拴黑布,不太清楚明白和上面的习俗有什么区别。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