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运气病释(五行天干太阳)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5篇之《五常政大论》2、6
不及之纪的共同发病规律是,气不及则己所不胜者来胜之,己所胜者来侮之。胜之侮之皆属胜气,因气不及才产生胜气,故原发病在不及之本位。如木不及,金胜土侮,原发病位在肝木,所谓“其脏肝……邪伤肝也”,余脏准此。
然而气化固然不及,但仍能维持五行生克制化关系,也能化为平气。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气化不及但仍有生化实力,能产生复气,因而能与胜复之气持平,化为平气。如木不及,木仍能生火,火复胜金,使金气但是度克木,木火金三者生克制化正常,化为平气。另一边,运气相临,不及中运与司天在泉三者构建的“正化度”能够维持,如“少角与判商同”,“上角与正商同”,“上宫与正宫同”,也其实就是木土金三者可以生克制化正常,也能化为平气。因 此,木不及,有木生火产生木火金,木克土产生木土金之两组生克制化关系,皆是成三角鼎立的持平关系,是自然界气化的五行自稳调节机制。能够维持这个机制,气化不病,打乱这调节机制就是反常气化就会引起大胜则大复的气化病变。
不及之纪的中运依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以少角,少徵,少宫,少商,少羽的称谓代之。阴年没有太阳寒水司天,也没有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司天。只有阳明燥金司天,太阴湿土司天和厥阴风木司天,分别以“上商”,“上宫”,“上角”代称。若为平气年,就分别冠之以“正商”,“正宫”,“正角”。
委和之纪 (一),是谓胜生(二),生气不政,化气乃扬,长气自平,收令乃早,凉雨时降,风云并兴,草木晚荣,苍干雕落(三),物秀而实(四),肌肉内充(五),其气敛,其用聚(六),其动缨拘缓,其发惊骇,其藏肝(七),其果枣李其实也就是说核壳,其谷稷稻,其味酸辛,其色白苍,其畜犬鸡,其虫毛介(八),其主雾露凄沧(9),其声角商(十),其病摇动注恐(11)、从金化也(12),少角与判商同(13),上与正角同(14),上商与正商同(15),其病支废痈肿疮疡(16),其甘虫(17),邪伤肝也,上宫与正宫同(18)萧飔肃杀则炎赫沸腾(19),眚shěng于三(20),所谓复也,其主飞蠧蛆雉,乃为雷霆(21)。
【讲解】
(一)委和之纪
“委和之纪”,即木运不及之年。六十年中,岁运属于木运,而又是不及之年者有丁卯、丁亥、丁已等三年。
(二)是谓胜生。
“木”,在季节上代表春,在气候上代表温暖,在物化现象上代表萌芽生发木运不及之年,象征着上述气化及物化现象均不正常,春行秋令,应温反凉应生反杀从五行概念上来说,“秋”、“凉”、“杀”,均属于金。金与木的关系为相胜的关系。春天显现了秋天的气候及物候上的反常变化,用五行术语来说就叫木运不及,金来乘之,亦即金克木的表现。“相克”就是“相胜”,所以原文谓“是谓胜生”。“胜生”者,金胜木也。
(三)生气不政,化气乃扬,长气自平,收令乃早…草木晚荣,苍干雕落
本节是谈岁木不及之年的物化现象。“生气不政”,指生发萌芽现象不明显;“化气乃扬”,指风少雨多湿胜;“长气自平,指夏天应热不热,生长缓慢;“收气乃早”,指秋凉来早;“草木晚荣”,指植物生长比一般年份缓慢;“苍干雕落”,指植物早凋。关于这几个自然景象的描述,我们在《气交变大论》有关内容中已经详细讲解过,读者可以互参,此处从略。
(四)物秀而实
“物秀而实”,是指岁木不及之年,因为“生气不政”,所以植物萌芽生长不好,但又因为“收令早行”,所以出现提前成熟结实的现象,即未秀而早实历代注家,自王冰以下大部分均以“土化气速”来解释,比较含混牵强,疑为“未秀而实”或“勿秀而实”之误,姑存疑以俟高明。
(五)肌肉内充
“内充”,即充实于内,有“内坚”的意思。木运平气之年,“其物中坚”。这里固然是讲的岁木不及之年,但它毕竟仍为属于木运主岁之年,所以“中坚”现象依然存在,故曰“肌肉内充”。
(六)其气敛,其用聚
“敛”,指收敛;“聚”,指集中,均属秋气之用。全意即岁木不及之年春行秋令,所以气用反常。
(七)其动拘缓,其发惊骇,其藏肝
“动”,指变动。“续”,指瘫痪;“戾”,指痉挛“拘”,指拘急;“缓”,指弛缓。“续戾拘缓”,均指人体运动障碍。“惊骇”,即惊怕。上述这几个表现均系人体肝的效果反常的表现。全句意即岁木不及之年,人体相应肝气不及,因而能在临床上表现上述肝病症状。
(八)其果枣李,其实也就是说核壳,其谷稷稻,其味酸辛其色白苍,其畜大鸡,其虫毛介
“枣”为土之果,“李”为木之果;“核”为木之实,“壳”为金之实“稷”为土之谷,“稻”为金之谷;“酸”为木之味,“辛”为金之味;“白”为金之色,“苍”为木之色;“犬”为木之畜,“鸡”为金之畜“毛”为木之虫,“介”为金之虫。全句意即岁木不及之年,因为“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的缘故,金来乘之,土来侮之,因而也就显现了金、土偏胜的现象,并且作用与影响其所属相应动植物的正常生长。这便是说在岁木不及之年里,不仅属木类的谷肉果菜,例如李、中有坚核的果类、犬类、含酸昧的植物生长不好,其它属金类和土类的谷肉果,例如大枣、小米、大米等等也一样受到作用与影响而生长不好。这总之在岁木不及之年里,不仅要考虑春天的气候和物候变化特点,因为联锁关系,相互作用与影响,所以也必须同时考虑对其它季节的作用与影响问题。
(九)其主雾露凄沧
“雾露凄沧”,指气候寒。意即岁木不及之年,气候偏凉。
(十)其声角商
“角”为中音,“商”为次低音。本句意即岁木不及之年,气候偏凉,物化现象慢,生气不足,表现偏于低沉。
(11)其病摇动注恐
“摇动”,指肢体抽搐或肌肉颤动;“注”,指腹泄;“恐”,指畏惧惊怕。
这几个表现均属肝病病征。全句意即岁木不及之年,人体肝的功能相应不足,因而能在临床上出现上述症候。
(12)从金化也
“化”,即同化。《至真要大论》谓:“各归不胜而为化。”这便是说,在五行中,如属相胜关系,所不胜者就要为胜者所同化。木与金的关系是相胜的关系,金能够克木,于是,金就是木之所不胜。木运不及,金来乘之,因此木就为金所同化。质言之,总之,春行秋令,春天里应温不温,反而显现了清凉的现象,春天好象秋天一样。秋在五行上属金,因此叫做“从金化”。
(13)少角与判商同
宫、商、角、徵、羽五音分别代表土、金、木、火、水五运。五运之中分为平气、太过、不及三种情况,所以五音之中也分“正”、“”、“太”三种情况。“正”代表平气,“少”代表不及,“太”代表太过。用运气术语来说这就称之为“五音建运”。
“角”,代表木运,“少”,代表不及。所以这里所说的“少角”,就是指木运不及之年。“判”,为“半”字之假借字。“商”,指金运。“判商”,即半个金运。“少角与判商同”,意即岁木不及之年,因为金气来乘,因此木本身所代表的气候、物候现象已不明显,有一半与金所代表的气候、物候现象相似。这亦即前述“从金化”之意。王冰注云“少角木不及,故半与商金化同”也就是此义。
(14)上角与正角同
“上”,指司天之气;“角”,代表木。“上角”,指厥阴风木司天之年。“正角”,指木运平气之年。“上角与正角同”,意即木运不及之年,假如遇上当年的司天之气是厥阴风木,则不及的木运便可以因为获得了司天之气的帮忙而改变木运不及的情形转为正常,构成平气之年。以丁已年为例,丁年的年干是丁,丁化木,因此丁年是木运。丁是双数,即阴干,属于木不及,所以丁巳年是木运不及之年。丁已年的年支是巳,已亥厥阴风木司天,因此丁已年的司天之气是阴风木。丁年从五运来说是木运不及,从六气来说是风木司天。依据运不及而得助即可构成平气的原则,丁巳年不及的木运能够得到阴风木司天之气的帮忙从而构成平气,因此丁巳年便是木运平气之年
(15)上商与正商同
“上商”,指阳明燥金司天。“正商”,指金运平气之年。“上商与正商同”,意即木运不及之年,金气本来就要乘金,半从金化若是再碰上了阳明燥金司天之年,那么这样就更是乘上加乘,以致木的本性完全丧失,变成和金运平气之年中秋天的气候一样。质言之,亦即在此一年中没有春天,不温暖,无生意,自然界一片肃杀之象。这里固然说的“正商”,其实也就是说是春行秋令,严重反常。
(16)其病支废痈肿疮疡
“支废”,即肢体不用;“痈肿疮疡”,病机之一为气血瘀阻不行。全勾意即岁木不及之年,因为人体肝的效果不足,疏泄失职,所以可以在临床上出现上述肢体不用及气血瘀阻所致的痈肿疮疡等病症。
(17)其甘虫
“甘”,为土之味,此处代表土,意即木运不及之年,可以出现土来反侮的现象,自然气候风少雨多湿盛,甘味植物因气候潮湿过甚而容易生虫。
(18)上宫与正宫同
“上宫”,指太阴湿土司天;“正宫”,指土运平气之年。“上宫与正宫同”,意即岁木不及之年,不仅金乘,而且也可以出现土侮。若是再遇上太阴湿土司天之年,那么这样就更会侮上加侮。此一年的春天,好象土运平气之年的长夏季节一样,又热又湿。这里说的固然是“正宫”,其实也就是说在此一年中已经感受未到春天,春行长夏之令,完全属于反常。
(19)萧飋肃杀,则炎赫沸腾
“萧飋(se音色)肃杀”,是指秋天的自然景象“炎赫沸腾”,是指夏天的炽热景象。全句是指在岁木不及之年中,因为金气来乘,春行秋令,不过因为胜复原因,此一年的夏天可以出现火来复金的暴热现象。
(20)眚shěng于三
“眚shěng”,即损害;“三”,《九宫图》以“三”代表东方和春天。“眚shěng于三”,意即岁木不及之年,其对自然气候和物候上的损害,主要表此刻该年的春季和东方地区。其义与《气交变大论》中所说的“其眚shěng东”完全相同。
(21)其主飞蠹蛆雉,乃为雷霆
“飞”,指灯蛾一类飞虫;“ 蠹 ”,指蛀虫;“蛆”即指粪蛆;“雉”,指野鸡;
“雷霆”,指打雷。这几个虫类及雷霆的出现,多在夏令极热之时。此句是承上述,“萧飋肃杀,则炎赫沸腾”之句来讲。意即在岁木不及之年中,因为火来复金,夏天显现了暴热。因为天气炽热、暴热,就能够出现上述“飞蛆雉”增多,雷霆大作的自然现象。
【串讲】
1。委和之纪是谓胜生:委和之纪,木不及,金胜土侮,属木的生气被抑制,故说:“委和之纪,是谓胜生。”一方面,“政”者正也,生气不正常,不能抑制属土的化气,也不能正常生化属火的长气,故说:“生气不政,化气乃扬,长气自平。”另一边,金胜的表现是“收令乃早,凉雨时降”,所以土木的生化受阻碍,“风云并兴”不旺,以致草木滞后繁荣,而且生化时期缩短,提前苍老干枯凋落,谷物果实不优良,谷物只抽穗不结实,果实皮薄而小,即“物秀而实,肤肉内充”。
2。凉燥伤肝:委和之纪,金胜木,土侮木,因金主燥,土主湿,燥与湿是截然相反的气候,没有可能同时发生,因此此处专门讨论凉燥伤肝。故金气性质收敛,作用凝结聚集不得伸展,故说:“其气敛,其用聚。”而金欲收而木欲伸,金木动变患病,筋脉“緛戾拘缓”,“緛戾”是拘挛收缩,“拘缓”是两手拘急握拳,指掌不能舒缓展开,伴见惊叫骇怖的危证。病因是金胜敛聚,病位在肝,故接着说“其脏肝”。
3。木土金的物化现象:枣属土,李属木;核属木,壳属金;稷属土,稻属金;白属金,苍属木;犬属木,鸡属金;毛虫属木,介虫属金。这么做对举,一是示意委和之纪,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土金三者生克制化正常,则归属的生物一齐化育而增产,品质优良。人应之,肝脾肺气和不不病。此亦为及时治疗风化不及病证应当达到的目标。二是示意委和之纪,木土金三者生克制化失常,则土侮木,金胜木,归属的生物减产,品质不良。人应之肝脾肺皆病,或肝气虚而容易感受燥金湿土邪气,防治原则,未病时应该补肝气早预防,既病时,应该补肝木而祛燥湿,扶正祛邪,以免病况延误,木郁生火,发生火金胜复之灾变。
4。其声角商:属木的运气以“角”音代表,属金的运气以“商”音代表,阳明燥金司天称“上商”,因为中运是不及的“少角”,故“上商”也即“少商”。金克木而木从金化,就叫做“其声角商”。有正常的从化,有反常的从化。反常的从化其实就是“其主雾露凄沦,其声角商,其病摇动注恐,从金化也”,意即金气下降以致清冷的雾露伤肝,病肝风肢体抽搐,下利,惊恐,其理由是木从金化的机制失常,反而肝风内动之变。而“从金化也”是承上启下的句式,假如木从金化的机制正常,则“少角与判商同,上角与正角同,上商与正商同”。
“少角与判商同”“上商与正商同”,都是指丁卯丁酉年的正常气化。卯酉之岁阳明司天称“上商”,也即“少商”,又叫做“判商”。固然运气相临皆属少,但中运与司天在泉三者构建的“正化度”能够维持,金木承化,即“少角与判商同”,“判商”即“少商”,与“少角”力量相当,为低水平的平气年。或者“正化度”维持得很好,“上商”即“少商”化为“正商”,即“上商与正商同”,不会乘胜丁木,为高水平的平气年。
“上角与正角同”是指丁巳丁亥年的正常气化。中运丁木称“少角”,巳亥厥阴司天称“上角”也即“少角”,为木气衰的天符年,容易感受金胜之变。若“正化度”能够维持得很好,则“上角与正角同”,化为高水平的平气年,能抵御金胜邪气。
5。金火胜复之变:“上宫与正宫同”是指丁丑丁未年的正常气化。中运丁木称“少角”,太阴司天称“上宫”也即“少宫”。若“正化度”能够维持得很好,则“少角”化为“正角”,上宫化为“正宫”即“上宫与正宫同”,土木承制正常,为高水平的平气年。若“正化度”不至于维持,则土反侮木,脾病及肝。脾病则四肢痿废,肌肉生疮疡,进一步则风化为虫而伤肝,即“其病发支废,痈肿疮疡,其甘虫,邪伤肝也”。
土反侮木者,土也是胜气,但不如金胜木之甚,因为金气大胜,“萧瑟肃杀”,则大胜有大复,火复胜金,气变“则炎赫沸腾”。胜复灾变会加重东方三宫肝木的病况,故说:“眚于三,所谓复也。”接着下面的“其主飞蛊蛆雉,乃为雷霆”,乃是对火复之气变的“则炎烈沸腾”的补充。“飞”,飞翔的羽虫。“蛊”,蛀虫。“蛆”,苍蝇的幼虫。雉,野鸡。皆是火化繁育的生物。而且雷为火声,雷霆震惊,火声特别强烈之谓。
李某,女,54岁,2014年4月27日,三月二十八初诊。右脉弦滑上鱼际,左脉滑大,舌质暗红,薄白滑苔,面色明润。主症:大便稀溏半年,伴左胁下灼热,小便时牵引左胁胀。右侧腰背胀痛,畏冷,少寐多梦,饮食可,口不干渴。乃土反侮木,肝脾气郁而热,先宜舒畅厥阴,四逆散主之:
柴胡12g 赤芍10g 枳壳10g 炙甘草5g 4剂。
5月2日二诊,大便已成形,胁下胀及腰背胀痛好转。但胁下仍灼热,鼻塞流浊涕,咽喉不适。脉象如前,舌中心黄腻苔。脾湿侮肝,小柴胡汤加赤芍:
柴胡12g 黄芩12g 旱法夏12g 党参12g 赤芍12g 炙甘草6g 生姜3片 大枣3枚 4剂。
5月11日三诊,胁下灼热好转,大便先硬后溏,舌中心黄腻苔,脉弦。柴胡桂枝汤加蒲公英:
桂枝10g 赤芍10g 柴胡10g 旱法夏12g 黄芩10g 蒲公英12g 党参12g 炙甘草6g 生姜3g 大枣3枚 4剂。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七篇之《至真要大论》4-3
【原文】
【详细解读】
(1)天气之变
“天气”,指司天之气。“天气之变”,指各个司天之气主事年份的气候、物候和病候变化。以下原文即分别介绍各个司天之气主事年份不同的气候、物候和病候的变化特点。
(2)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
“厥阴司天”,即厥阴风木司天之年。凡是年支上逢巳、逢亥之年,均属于厥阴司天之年。“风淫所胜”,即风气偏胜,气候偏温。王冰注:“谓乙巳、丁巳、己巳、辛巳、癸巳、乙亥、丁亥、己亥、辛亥、癸亥岁也”本句意即六十年中上述年份即属厥阴司天之年,风气偏胜,气温偏高。
(3)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
“太虚”,此指天空。“埃昏”,指尘土飞扬。“云”,指天空中的云。“物”,指大地上的物。“扰”,指动乱。“太虚埃昏,云物以扰”,指阴司天之年上半年风气偏胜时,出现尘埃蔽空,风起云涌,摧物折树的自然景象。“寒”,指寒冷。“春”,“春气”,指温暖。“流水不冰”,指河流提前解冻“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指厥阴司天之年,上半年气候温暖,春令来早,应寒不寒。
(4)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
“胃脘当心而痛”,即胃脘痛。“上支两胁”、即牵及胸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即不能进食,食入则吐。“舌本强”即舌根强硬,吞咽不能。“冷泄”,即泻出物澄沏清冷。“溏泄”,即大便稀溏。“瘕”,即症瘕,指腹中或胁肋下有肿物。“水闭”,即癃闭,也就是小便点滴不通。这几个症状,《灵枢·经脉》均列属脾病。原文谓:“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是主脾所患病者,……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痕、泄、水闭……”全句意即厥阴司天之年,因为风气偏胜,所以人体肝气也相应偏胜,肝胜必然乘脾,因此在临床上比较易出现上述脾病症状。《新校正》注:“盖厥阴司天之岁,木胜土故病如是也。”张介宾注:“此以木邪乘土,故诸病皆本于脾也”高士宗注:“民病如是,乃风淫木胜,脾土病也。”均属此义。
(5)蛰虫不去
“蛰虫”,即在冬天里蛰伏的小昆虫或小动物之类。“不去”,张介宾改为“不出”,高士宗注:“去,犹出也。”也把“不去”释为“不出”。“蛰虫不去”,联系上文直译,即:厥阴司天之年,上半年春令来早,风气偏胜,应寒不寒,气温偏高。因此上年冬令蛰伏的小昆虫或小动物仍然蛰伏不出这样解释,窃以为,不符合运气学说的基本精神,也不符合实际情况。由于蛰虫之所以蛰伏的缘故是由于气候寒冷。气候转温则蛰虫自出。厥阴司天之年,上半年春令来早,气候早温,岂有气候温暖而蛰虫不出之理。再参看运气七篇的有关篇章,对厥阴司天蛰虫的描述,如五常政大论》:“厥阴司天…蛰虫数见,流水不冰……”《六元正纪大论》:“凡此阴司天之政…风燥火热,胜复更作,蛰虫来见,流水不冰,…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均以“蛰虫数见”、“蛰虫来见、“蛰虫出见”描述之。因此窃以为此处原文“蛰虫不去”一句有误。又原文“蛰虫不去”一句紧接在“民病胃当心而痛…泄、痕、水闭”之后,也与原文体例不符。由于这一段原文是谈病候,而“蛰虫不去”属于物候。当属错刊。张介宾《类经》将此句置于前文“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之后,“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之前。窃以为甚是。
(6)病本于脾
“病”,即指前文所述“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痕,水闭”等病症。“病本于脾”,意即上述各式病症均皆属于脾病。
(7)冲阳绝,死不治
“冲阳”,穴名,为足阳明胃经穴位。“冲阳绝”,即穴处不能摸到动脉搏动,预示脾胃败绝,故曰“冲阳绝,死不治”。此处是指阴司天之年,风气偏胜,风胜则必然乘脾,假如乘克太甚,则可致使脾胃败绝而致人死亡。此处“冲阳绝,死不治”,与《气交变大论》中所述的“冲阳绝者,死不治”的意思相同。但是《气交变大论》中所论的是“岁木太过”之年,此处所论的是厥阴司天之年。但就五行相胜的意思来看,窃以为则并无差别。
(8)少阴司天,热淫所胜
“少阴司天”,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凡是年支上逢子、逢午之年,均属少阴司天之年。“热淫所胜”,即火气偏胜,气候偏热。王冰注:“谓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甲午、丙午、戊午、庚午,壬午岁也。”此句意即六十年中,上述年份即属少阴司天之年,热气偏胜,特别是上半年气候比较炽热,气温偏高。
(9)怫热至,火行其政
“怫”(音弗),亦通“悖”(bei音背),有违异、反背的意思。“佛热至”,指反常的气温升高。“火行其政”,也是指气候炽热。此句意即少阴司天之年,上半年气温偏高,炽热异常。但是需要指出,“怫热至”句中的“怫”字,注家多作“郁”字解。如张介宾注:“怫,音佛,郁也。”张隐庵注“佛,郁也,少阴主火,发于阴中,故为怫热。”高士宗注:“怫,犹郁也。窃以为,“怫”虽有“怫郁”的意思,不过此处作“郁”字解不妥。由于从运气学说来看,“热”在寒气偏胜的情形下,被所胜之气所抑,才会产生“郁”,例如太阳司天之年,就有可能产生郁热。这亦即《六元正纪大论》中所述:“凡此太阳司天之政…寒大举,泽无阳焰,则火发待时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而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少阴一直就是主热,因此少阴司天之年,一般不应出现郁热因此不同意把“佛”字作“郁”字解,而认为作“悖”字解比较符合经文原义。
(10)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满,皮肤痛,寒热咳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泄,
鼽衄,嚏呕、溺色变,甚则疮疡胕肿,肩背臂及缺盆中痛,心痛,肺,腹大满,膨膨而喘“胸中”,即膈以上部位,为心肺所居之地。“烦热”即烦乱不安。“胸中烦热”,意即心肺有热,烦乱不安。“嗌干,即咽干。“法”,指腋下肋上部位,也就是胸胁部位。“右胠痛”,即右侧胸胁部位胀满。“皮肤痛”,即皮肤疼痛。“寒热咳喘”,即发热恶寒,咳嗽气喘。以上这几个症状,从脏象角度来看,均与肺病有关。“睡血”,即痰中带血,与肺有关。“血泄”,即使血,与大肠有关。“鼽衄”,即鼻出血,与肺有关。“嚏呕”,即喷嚏干呕,与肺有关“溺色变”,即小便发黄,与小肠有关。“疮疡胕肿”,即皮肤生疮,浮肿,与心肺有关“肩背臂及缺盆中痛”,因为手太阴、手阳明、手少阴、手太阳经脉的循行与肩背臂缺盆关系密切,因此这些部位疼痛多与心肺有关。“心痛”,即心前区疼痛或胸痛,与心肺有关。肺”,即胸部闷满。“腹大满”,即腹部胀满。“膨膨”,形容胸腹胀满之辞。“喘咳”,即气喘、咳嗽,与肺有关。总的来看,以上所述各式症状,从定位来说,主要在心肺;从定性来说,着重是火热。全段文字意即少阴司天之年,因为气候炽热,热可以伤心,因此人体出现心热病症居多。因为心病必然传肺,火胜必然刑金,因此往往同时出现肺热病症。这总之,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人体疾病以心肺热症为主。
(11)病本于肺
“病”,指上述的各式病症。“病本于肺”,意即上述各式病症多属肺病。前已述及,上述病症,有的属于肺,有的属于心,不一定都是肺病。不过为啥此处只谈“病本于肺”而不提“心”?窃以为,这是由于“少阴司天,热淫所胜”,心病是必然的。心病必然传肺,火胜则必然刑金,所以重点提肺。后世注家因为此处原文只提“病本于肺”,因此在注文中亦多据《灵枢经脉》及《甲乙经》以肺、大肠来作注解解读。例如《新校正》注:“按《甲乙经》溺色变,肩背臑ér及缺盆中痛,肺胀满,膨膨而咳喘为肺病,鼽衄qiú
nǜ为大肠病,盖少阴司天之岁,火尅金故病如是。”张介宾注:“胸中烦热,咽干等症,皆君火上炎,肺金受伤也。金气主右,故右胠qū腋下痛。按经脉篇以溺色变,肩背臑 ér及缺盆中痛,肺胀满,膨膨而喘咳,为手太阴肺病。鼽衄,肩臂臑ér痛,为手阳明大肠病。盖肺与大肠为表里,金被火伤,故诸病皆本于肺也。”窃以为这几个注解解读中把“溺色变”、“肩臂臑ér痛”等等均以手阳明大肠病来解释,实非《灵枢》本意,而有附会曲解之嫌,值得商榷。
(12)尺泽绝,死不治
“尺泽”,穴名,为手太阴肺经穴位。“尺泽绝”,即该穴处不能摸到动脉搏动,预示肺气已绝,故日“尺泽绝,死不治”。此处是指少阴司天之年,热气偏胜,热胜必然乘肺,假如乘克过甚,则可致使人体肺气败绝而死亡此与《气交变大论》中所述“太渊绝者,死不治”的意思相同。
(13)太阴司天,湿淫所胜
“太阴司天”,即太阴湿土司天之年。凡是年支上逢丑、逢未之年,均属太阴司天之年。“湿淫所胜”,即湿气偏胜,雨水偏多。冰注:“谓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乙未、丁未、己未、辛未、癸未岁也。”此句意即六十年中,上述年份即属太阴湿土司天之年,湿气偏胜,特别是上半年气候偏湿,雨水偏多。
(14)沉阴且布,雨变枯槁
“沉”,此处指深沉。“阴”,此处指天气阴暗。“沉阴”,意即阴云密布。“且”张介宾《类经》改为“旦”字,有“每一天”的意思。“沉阴旦布”意即连日阴雨。“雨变”,即雨水过多而产生灾变。“枯槁”,指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雨变枯”,张介宾注:“沉阴雨变,则浸泡为伤,故物多枯搞”此句意即太阴湿土司天之年,雨水过多,农作物因长期为雨水浸泡而不能正常生长甚至死亡这是对太阴湿土司天之年气候及物候变化的形象描述。
(15)胕肿,骨痛,阴痹
“胕”,指足背。“胕肿”,即足肿。“骨痛,即浑身骨节痛。“阴痹”,病名。其临床特点及疾病部位见后文。
(16)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
“阴痹”,病名。“按之不得”,指骨痛无定处。“时眩”,指阵发性眩晕。“阴气不用”,指阴精之气不能敷布浑身。“心如悬”,指心中烦乱不实如虚悬胸中。这几个症状,如“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有血”,“心如悬”等,应属于脾病。由于脾主运化,主行津液。脾病就不可以为胃以行津液。津液不足那么可以出现“咳唾有血”,“心如悬”等症状。脾病及胃那么可以出现饥不欲食等症状。“腰脊头项痛时眩”,“按之不得”等,应属于肾病。由于肾主骨,腰为之府,脊骨头项为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部位。《灵枢·五邪》明确指出:“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得不到,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此与本段所论大致相同。不过在阴痹症状方面,却没有提及“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等症状,即其明证。至于这里为啥只提“病本于肾”而不谈脾,理由已如前述。由于太阴司天之年,“湿淫所胜”脾病是必然的。脾病必然及肾,土胜必然乘水,所以重点提肾而未谈脾。
(17)太溪绝,死不治
“太溪”,穴名,为足少阴肾经穴位。“太溪绝,即该穴处不能摸到动脉搏动。此预示肾气已绝,故曰:“太溪绝,死不治。”此处是指太阴司天之年,湿气偏胜,湿胜必然乘水,假如乘克太甚,则可导人体肾气败绝而死亡。此与《气交变大论》中所述“太溪绝者,死不治”的意思相同。
(18)少阳司天,火淫所胜
“少阳司天”,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凡是在年支上逢寅、逢申之年,均属少阳司天之年。“火淫所胜”,即火热之气偏胜。王冰注“谓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申、丙申、戊申、庚申、壬申岁也。”此句意即六十年中,上述年份即属少阳相火司天之年,火热之气偏胜,特别是上半年气候炽热。
(19)温气流行,金政不平
“温气流行”,指温热之气流行。“金”,指清凉之气“金政不平”,指应凉不凉。此句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气候炽热;应凉不凉。用五行概念来说,就是火胜必然刑金。王冰注:“火来用事,则金气受邪,因而金政不平也。”张介宾注:“相火淫胜于上,则金受其制。”均属此义。
(20)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胕肿,腹满仰息,泄注赤白,疮疡,咳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鼽衄
“疟”,即疟疾。“热上皮肤痛”,即皮肤因火热而疼。“色变黄赤”,即皮肤出现黄疸或皮肤泛赤。“传而为水”,即由热生湿而出现水肿。“身面胕肿”,即浑身浮肿。“腹满”·即腹部胀满,此处是指腹中有水“仰息”,即仰头呼吸,不能平卧。此处是指呼吸困难。“泄注赤白”,指痢疾。“疮疡”即皮肤生疮溃疡。“咳唾血”,即咳血唾血。“烦心”,即心中烦乱。“胸中热”即胸中烦热。“鼽”,即鼻出血。上述症状,从定位来说,有的属于心病例如烦心,胸中热等。有的是属于肺或大肠病。例如发热恶寒,皮肤痛,仰息鼽衄,泄注赤白,咳唾血。从定性来看则均属火症、热症。其中身面胕肿、腹满、皮色黄等,固然可以定性为湿,不过因为其系“传而为水”,也就是水是在热的基础上产生,因此其性质依然是属于火热。全句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因为气候炽热,暑可以伤心心病必然传肺,火胜必然刑金,所以少阳司天之年,特别是该年的上半年,人体疾病以心肺热病为主。
(21)病本于肺
“病”,指上述各式病症。“病本于肺”,意即上述各式病症多属肺病。至于上述病症中有关心病问题怎样理解,已在少阴司天之年中作过讨论,此不赘述。
(22)天府绝,死不治
“天府”,穴名,为手太阴肺经穴位。“天府绝”,即此穴处摸未到动脉搏动,预示肺气已绝,故曰:“天府绝,死不治。”意即少阳司天之年,火气偏胜,火胜必然刑金。假如乘克太过,则可致使人体肺气败绝而死亡此与《气交变大论》中所述“太渊绝者,死不治”的意思相同。
(23)阳明司天,燥淫所胜
“阳明司天”,即阳明燥金司天之年。凡是年支上逢卯、逢酉之年,均阳明司天之年。“燥淫所胜”,即燥气偏胜,气候偏凉。王冰注:“谓乙卯、丁卯、己卯、辛卯、癸卯、乙酉、丁酉、己酉、辛酉、癸岁也。”此句意即六十年中,上述年份即属阳明燥金司天之年,燥气偏胜,特别是上半年气候偏燥,雨水减少,气温偏低。
(二十四)木乃晚荣,草乃晚生
“木”,指树木。“草”,指青草。“晚荣”,“晚生”,均指萌芽生长较一般年份推后。此句意即阳明司天之年,因为气候偏凉春行秋令,所以应生不生,应长不长,生长缓慢。
(25)筋骨内变,民病左胠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泄,鹜溏
“筋骨内变”,指人体的筋和骨发患病变。左法胁痛”,指左胁肋疼痛。“寒清于中”,指上述这几个症状在性质上属于虚寒“感”,即外感清凉之气。“疟”,指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感而疟”,即人体因感受清凉而出现发热恶寒等症状。“大凉”,指气候清凉。“革候”,指改变了气候。“凉革侯”,即因为气候反常,应温不温,使季节与气候、物候不相适应。“腹中鸣”,即腹鸣,肠鸣有声。“注泄”,指腹泄。“鹜溏”,指大便不成形。上述症状,从定位来看,有的属于肺和大肠病,例如“感而疟”,“腹中鸣”,“注泄”,“鹜溏”等等有的属于肝病,例如“左法胁痛”,“筋骨内变”等等。从定性来看,均属寒凉。这便是经常提到的“寒清于中”。全句意即阳明燥金司天之年,因为气候偏凉,金胜必然乘肝,所以在临床上容易发生上述肺肝的寒症。
(26)名木敛生,菀于下,草焦上首
“名木敛生”,即树木萌发生长不好。“菀于下”,指生长缓慢。“草焦上首”指花草枯萎。此句意即阳明燥金司天之年,春行秋令,应温反凉,所以植物生长缓慢。此与上述之“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的意思相同都是对阳明司天之年气候、物变化的形象描述。因为如此,所以张介宾《类经》对这一段文字重新加以编次为:“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大凉革候,名木敛生,苑于下,草焦上首,蛰虫来见。”并注云:“大凉革候以下四句,旧在下文感而疟之后,今改移于此,”窃以为张氏改得有理,但张氏仍将叙述病候的“筋骨内变”这一句夹在其中,仍有不类之处,是为美中之不足。
(27)心胁暴痛,不可反侧,隘干,面尘,腰痛,老公
皇帝内经五运六气第5篇之《五常政大论》6
故曰: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1 ),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2 )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3 )。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4) 此之谓也。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5)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6) ,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补之泻之,久新同法(7 )。
帝日:病在中而不实不坚,且聚且散(8) ,奈何?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无积者,求其藏(9 ),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已(10 )。
(一)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
“上下”,指司天在泉之气,也就是泛指风、火君火,相火)、湿、燥、寒六气。“补”,即扶正。
“治”,即祛邪。“从”,即与其本气之属性一致。“逆”,即与其本气之属性相反。“补上下者从之”,意即风、火、湿、燥、寒六气偏衰时,在处理上就要针对它本气的不及予以补充或增强。从自然气候来说,假如是应热不热,就应生火令热;应寒不寒,就应渍水令寒;应燥不燥,就应吹风令燥;应湿不湿,就应灌水令湿。从人体疾病的治疗来说也是一样,应热不热,就要用辛温扶阳药物温中令热应寒不寒,就要用寒凉药物清热令寒;应燥不燥就要用芳香温通药物除湿令燥;应湿不湿,就要用滋润养阴药物生津润燥。
“治上下者逆之”意即风、火、湿、燥、寒六气偏盛时,在处理上就要针对它本气的偏盛以清泻或平抑从自然气候来说,假如热而太甚,就要取水令凉寒而太甚,就要取火御寒燥而太甚,就要浇水令湿;湿而太甚,就要风吹火烤。从人体疾病的治疗来说也是一样,寒症用热药,热症用凉药,燥病用润药,湿病用燥药。这便是说,古代人们从生活经验中汇总出气候不及时要补;气候偏盛时要泻。同时也就从此演化出治疗疾病也按风、火湿、燥、寒而定性,还从而制定出“寒者温之,热者凉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治疗原则以及“从治”、“逆治”的治疗方法。由此可以看出,中医学中的某些治疗原则和治法大体上来自古代人们的活法实践。
药性既明,还只是储备知识,还得经过理,法,方的前提下,才能正确用药即所谓“正药”者。first of all要明理,明辨八纲辨证之理。《 内经》没有八纲之名,但有八纲辨证之实 ,而且辨证得非常仔细。由于是本着天人合一的整体的八纲辨证。只有通过八纲辨证明理,才能确诊病位,病性,即病因病机,紧接着才能确定治疗方法,紧接着才能采取与理,法相相应的方剂和药物。)
(二)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
“所在”,指具体时间或具体位置。“寒热,即寒和热“盛衰”,即实和虚或太过和不及。“调”,即调和或调治。此承上句来讲,意即前述之“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这一原则,在具体运用时还要进一步加以定位。如寒热盛衰表此刻司天之气则重点在调和司天之气有关的时令,如表此刻在泉之气,则重点又在在泉之气,如表此刻各个间气时,则重点又在四间气所属时令。推而广之,人体疾病的治疗也是这样。
如寒热盛衰表此刻心,则重点治心,寒热盛衰表此刻肝,则重点治肝等等。这几个都叫做“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所谓“当随其所得而攻之”的治则与本篇所论“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含义相同。
这几个论述正所谓我们在剖析病机中要求进行定位和定性剖析的论理基础和文献根据之一。
(三)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
“上取”,王冰认为是吐法。他说:“ 上取谓以药制有过之气也。制而不顺,则吐之 ” 。
“下取”,王冰认为是下法。他说:“下取谓以迅疾之药除下病,攻之不去,则下之” 。
“内取”,王冰认为是食疗及药疗他说:“内取,谓食得以药内之,审其寒热而调之。”
“外取”,王冰认为是外治法他说:“外取,谓药熨令所病气调适也。”我们认为这几句是承上句来讲,仍以从治则来理解为好。
“取”,此处作治疗解。“上取”,即治上,“下取”,即治下,“内取”,即治内,“外取”,即治外。“过”,即疾病。全句意即上治、下治、内治、外治,总要依据病位所在,有的放矢、病在哪些地方就治哪些地方,不能滥伐无过。这是对前句“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的进一步阐述。
“以所在”,意即依据所在的脏位,“以”即依据。“寒热盛衰”即寒热虚实。依据表里寒热虚实而调理阴阳,其实就是“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这样理解,八纲辨证取义就明显了。因为运气学的八纲辨证是以五运六气来说理的,除了辨六气阴阳外,更加的多的是辨五运的虚实,以及六气司天在泉的虚实。
上下是指司天在泉所加临的表里脏位。上下表里脏位辨明了,就得辨虚实。虚则补之,补之以本化的药食气味。如厥阴司天在泉气化不足者,补之以本化的酸温;少阴司天在泉气化不足者,补之以本化的苦热;太阴司天在泉气化不足者,补之以本化的甘温;少阳司天在泉气化不足者,补之以本化的苦热;阳明司天在泉气化不足者,补之以本化的辛凉,太阳司天在泉气化不足者,补之以本化的咸寒。皆是从本化而用药,故称“从之”。而实者写之,写之以对化的药食气味。如厥阴司天在泉气化有余者,写之以对化的辛凉;少阴司天在泉气化有余者,写之以对化的咸寒;太阴司天在泉气化有余者,写之以对化的酸温;少阳司天在泉气化有余者,写之以对化的咸寒;阳明司天在泉气化有余者,写之以对化的苦温;太阳司天在泉气化有余者,写之以对化的甘热。皆逆本化而用药,故称“逆之”。
上为阳为表,下为阴为里,外为阳为表,内为阴为里,合之即阴阳表里。“取之”即治疗,病位在阳则治疗阳病,病位在阴则治疗阴病,病位在表则治疗表病,病位在里则治疗里病,其实就是“上取下取,内取外取”。阴阳表里辨明之后,“以求其过”即必须辨清气化的太过属实者,而有一气之实,必有另一气之虚,只有辨清阴阳表里的虚实病性,紧接着才能采用毒药治疗疾病。凡治疗疾病的药,气味禀性皆有一定偏胜即“毒”。“能”通“耐”,“能毒者”即邪实正气不虚而能耐受毒药者。实者写之,可以采取气味厚重的毒药,如附子,细辛,大黄。正虚邪实者,不胜毒药之力,用毒药就得减量,或采取攻补兼施,毒性薄弱之药法。
病气逆乱,阴阳之气发生逆反的效果,即“气反者”。其病机反映是气化上冲或下陷,如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火炎于上,用在下的咸寒沉降治疗,水寒上逆心痛者,痛在上,以温下焦的咸热归引治疗,皆属“病在上,取之下”的药法。若中气不足,气短脱肛者,以补中益气升陷法治之。下利不止,伴恶寒身痛者,以人参败毒散逆流挽舟治之。皆属“病在下,取之上”的药法。病在中州脾胃湿土,腹胀满疼痛牵引两胁者,以平调肝脾土木治之,即“病在中,旁取之”。
寒热寓于阴阳表里虚实之中。治热病用寒药,恐怕寒性太过伤脾阳,格拒不受药而吐出,于寒药中少佐温性药,并且乘温服之,其实就是“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病用热药,恐怕热性太过伤胃阴,格拒不受药而吐出,于热药中少佐凉性药,并且放凉服之,其实就是“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病用清凉药,恐怕清凉不够,于凉药中少佐寒性药,并且放冷服之,其实就是“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凉病用温药,恐怕温之不够,于温药中少佐热性药,并且乘热服之,其实就是“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久病多虚,但至虚有盛候,新病多实,但大实有羸状,所以不管新久之病,皆有虚实当辨。虚则补之,补气,补阳;补血,补阴,按虚证的程度而补之。实则泻之,消之,削之,吐之,下之,按实证的程度而泻之。)
(四)能nai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
“能”为多音多义词,此处读“耐”,义与“耐”同。“能毒者”,即对药物的耐受性比较强的人。“厚药”,即作用较强烈的药物。“胜”,此处与“能”同义。“不胜毒者”,即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的人。“薄药”,即作用较缓和的药物。全句意即在治疗中对患者投药时须留意到患者的体质特点,以及对药物的耐受能力。对药物耐受性比较强者,能够给作用较强或毒性较大的药物,反之,对药物耐受性比较差者,则给作用较缓和或毒性较小的药物。这便是说,在治疗投药中必须注意和提防患者特点,要因人而异。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胃厚,色黑,大骨,肉肥者,皆胜毒。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总之,体强者一般对药物耐受力较强,体弱者一般对药物耐受力较弱。我们从临床中也体会到,年老者,久病者,平素体弱者,对药物耐受力均较差,治疗上不适宜用重剂剧药。青壮年患者,新病者平素体强者,对药物耐受力均较强,治疗上可以 使用重药重剂。治疗投药,充分考虑体质差别,因人制宜,这正所谓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宝贵经验和特点之一,应予继承和发扬。
(五)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
“气反者”,指疾病的表现部位与其原发部位相反。疾病的原发部位在上,而疾病反表此刻下,比如:病所在肺,但表现为大便秘结或腹泻或小便不利。疾病原发部位在下,而疾病表现却在上,例如病所在大肠,大便不通,但却表现为呕吐。这几个都称之为“气反”。因为如此,因此在治疗上就要“病在下,取之上”如前述之肺虚便秘、腹泻或小便不利,就要用补肺或宣肺的方式方法来治疗,下病上取。
“病在上,取之下”,如前述之呕吐不止,就要用通便的方式方法来治疗;上病下取。“病在中,傍取之”,即病在里,例如由表症而引起的恶心、呕吐、腹泻,就要用解表的方式方法来治疗,表解而里自和。这便是说对疾病的治疗,不仅要“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first of all考虑病位所在,而且要进一步剖析其病机,孰为原发,孰为继发,以治病求本。 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中心所在。
(六)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这一段经文,是谈服药的方式方法。服药的方式方法一般有四种:
一种是凉药热服,即原文经常提到的“治热以寒,温而行之”。句中的“热”,是指热症,“寒”是指寒凉药物,“温”是指温服。
一种是热药凉服,即原文经常提到的“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句中的“寒”,是指寒症,“热”,是指热药,“凉”,是指凉服。
另一种是凉药凉服,即原文经常提到的“治温以清,冷而行之”。句中的“”,指温热症,“清”,指凉药,“冷”指冷服。
还有一种是热药热服;即原文经常提到的“治清以温,热而行之”。句中的“清”,指寒症,“温”,指温热药,“热”,指热服上述这四种服药方法,历代注家均从正治反治的道理来解释,凉药热服,热药凉服,认为属于反治范围凉药凉服,热药热服,认为属于正治范围。
关于正治和反治,以后在 《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 中均将作较详细的讨论,读者可以参看后章,此处从略。
(七)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补之泻之,久新同法
“消之削之”,指治疗上的消法。所谓“消法,即用具有消散或清削作用的药物及方剂,或其它物理方法的处理以消散积聚,藉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吐之下之”,指治疗上的吐法和下法。所谓“吐法”,即用具有催吐作用的药物或其它物理方法的处理,使患者发生呕吐,藉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下法”即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内服或外用使患者发生泻下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补之泻之”,指治疗上的补法和下法。所谓“补法”,即用具有增强人体功能或补充人体营养物质的药物或食物以增强人体体力或补充人体营养藉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久新”,指生病的时间,也就是新病和久病。“久新同法”,即不论疾病新久,上述的消法、吐法、补法、下法皆可以用。这总之,不论新病久病,本身皆有寒热虚实的区别,由此在治疗上就有温清补泻等不同的治法。这仍为对前述“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这一治疗原则的进一步阐述和补充。
(八)病在中而不实不坚,且聚且散
“中”,指体内。“实”,指有物。“坚”,指坚硬。“聚”,指聚积。“散”,指分散。全句意即人体内脏有病,不过柔软无物,即便有时可以摸到有物,不过聚散不定,有时摸到,有时又摸未到。原文就此种现象提出问题,要求加以鉴别。
(九)无积者,求其脏
“积”,指聚积,也就是在人体可以摸到实体物,如症肿物等等。“藏”,指五脏,为腑的对应词。从阴阳属性来说,“藏为阴,腑为阳”,“无积者,求其藏”句,是回答上面所提的问题。上句所提的“不实不坚,且聚且散”,事实上就是摸未到实体性的东西。既然摸未到实体性的东西,那么这样就是“无积”属于阴症,虚证,就不能用前述的消法或下法,而只能用补法来作治疗。张介宾注此云:“积者,有形之病。有积在中,则坚实不散矣,今其不实不坚,且聚且散者,无积可知也。无积而病在中者,藏之虚也,故当随病所在,求其藏而补之。”也就是此义。此亦为前述“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这一治疗原则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十)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已
这是承上句来讲。上句言“无积者,求其藏,这里说“虚则补之”意即这样的状况属于虚证,以补为主。不过上句又曾谈到“时聚时散”,说明虚中仍然挟实。所以在补虚的基础上,仍然要“药以祛之”,也就是在补虚扶正的基础上要同时祛邪。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要“食以随之”;注意和提防到饮食在治疗中的积极作用。除药疗、食疗以外,还须留意到“行水渍之”,也就是运用水浴等理疗方法。“和其中外”指对疾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这几个治疗方法固然都是承上文“无积者,求其藏”这一具体情况而提出来的,但事实上指出了“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的具体内容。这便是说,从治疗原则上来说,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虚中挟实,补虚为主,辅以祛邪。从治疗手段来说,药疗为主,食疗次之,辅以理疗,进行综合处理。
虚实相兼,则治法当虚实兼顾,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病在中”即病在内病在里,要是没有固定的坚积之物,有时聚有时散,这是内脏气虚而滞,当虚者补之,宜用枳实理中汤补脾理气,或六君子汤健脾化痰湿。若兼有外感,也可用桂枝理中汤表里兼治,或先治表实,后治里虚。所谓“微虚微实治其实也就是说”,可以配合热水洗澡,渍之以发汗,解表之后再补虚,配合饮食调养,则内外表里双解,即“和其中外,可使毕矣”。
本节主要介绍了对疾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在诊治原则上强调定性和定位的治疗原则,这亦即原文经常提到的“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指出了要全面剖析病机,以决定治疗,这亦即原文经常提到的“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指出了治疗上要因人而异,这便是原文经常提到的“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还要因病而异,提出了热药热服,凉药凉服,热药凉服,凉药热服。在治法上提出了以补法和泻法为纲的各式治疗方法。在具体治疗手段上提出了药疗、食疗理疗等综合治疗施。这几个诊治原则和方法,大体上是在前述的气化学说,气候与物候之间的联系等论述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这是气化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
从五运六气剖析H7N9禽流感的中医药防治
这次禽流感的运气病机较为复杂,有时邪,亦有伏邪;与风、火、燥、寒等均有关系。
从运气的看法看,疫毒藉时气而入侵,得伏气而鸱张。对危重症的治疗,需从伏寒、伏燥角度来强调扶阳、护津的原则大法。
近日出现的H7N9禽流感yiqing。这是一种全球首发的新病,与一般流感的证候特征不全相同,死亡率高,若默守过去防治其它流感的经验方药,恐难以取得满意效果,应深入挖掘前人治疗疫病的宝贵经验,开拓思路,多途径探索更佳方法。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生白说:「凡大疫之年,多有难识之症,医者绝无把握,方药杂投,夭枉不少,要得其总诀,当就三年中司天在泉,推气候之相乖者在何处,再合本年之司天在泉求之,以此用药,虽不中,不远矣。」
人感染H7N9病毒虽还不属大疫,不过 也是首次出现的与一般流感不同的「难识之症」。运气理论强调天、人、邪三因致疫,「必先岁气」是《黄帝内经》提出来的重要原则,「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能够为工矣!!!」故对新发疫病,可先从运气角度去探寻病机治则。
产生H7N9禽流感yiqing的运气原因剖析
从中医五运六气的角度剖析,癸巳年「岁火不及」,但又是「同岁会」之年,「不及而加同岁会」,通常情况下是可作平气看待的。但「癸」作为「不及」之火,仍易受到寒水之气的侵袭,加上地支「巳」是运气理论中的「对化」年,按道理来讲「对化盛而不实,胜而有复」,是说这种均衡不够稳定,容易发生胜气和复气,并且容易出现倒春寒。如果出现偏寒或雨水偏多的情形,那么是运气失常的表现,所谓「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
据今年的实际气候观察,司天之气的厥阴风木和一之气的客气阳明燥金在年初均迁正到位,并未出现明显的升降失常;但随后显现了较多较强的沙尘暴,3月上旬气温的回升亦偏早偏高,这在运气按道理来讲是由厥阴风木之气「至而太过」引起的,「风燥火热胜复更作」;至3月下半月开始,又显现了较剧烈的倒春寒,寒潮频繁,气温变化起伏大。例如4月14日中新社指出:「辽宁省正经历45年来最冷的春天。记者14日从辽宁省气象局获悉到,4月上旬辽宁平均气温较常年低3.2℃,为1969年以来同期最低温,期间3次遭遇四月飘雪」。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说:「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所谓「客胜」是「客气之胜」,陆懋修《内经运气病释》说:「此言客初气燥金胜,客二气寒水胜,客三气风木胜也。……燥胜、寒胜都能致咳。」此刻三个客气均表现为较强烈的可以「致咳」的胜气,出现H7N9禽流感yiqing,也就不足为怪了。
对yiqing的规模和发展走势的五运六气剖析
因为癸巳年总的运气条件不是很差,又没有「三年化疫」和「升降失常」等大的致疫因素,此刻出现的运气失常是由「那个时候之气」的太过而引起的胜复变化,不属于易引起大疫的「非时之气」。从我们以往对历史yiqing的剖析情况看,如此的运气失常产生的yiqing多数都是小疫。于是,从运气理论推测,本次流感不会发展壮大成像SARS那样的大yiqing。
5月5日是立夏节,立夏后的运气将有所转变,可期望出现yiqing消退的转折点;三之气时段是司天之气的厥阴风木主令,主气少阳相火。虽「火克金」,肺金仍易受邪,但这时寒气已去,出现风热气候在运气按道理来讲是「正化度」,应无大碍;若偏寒湿则对yiqing反而不利了。四之气运气转为湿热,已不再支持H7N9禽流感yiqing的持续,但需警惕湿热黄疸一类其他疫病的发生。
对当前疫病的病机和治则剖析
春节前,我国北方省份曾出现过一些流感yiqing,那时的运气是湿土在泉,气候的特征是雾霾严重。进入癸巳年后,运气和气候都显现了明显变化,2013年2月份全国流感发病总数从1月份的16012例减少为9806例,说明原流感已消退。此刻发生的H7N9禽流感yiqing,因为运气和气候条件与去年冬天已有明显不同,并且是在原流感消退后发生的,致病的病毒也不同,故这次的流感不是去年冬天流感的延续,运气病机和中医治则也应和去年冬天的流感不同。
引起当前yiqing的运气因素:一是厥阴司天的「风」气太过和气温回升过急,风从火化出现的「火」气;二是一之气阳明客气气候偏燥伏下的「燥」气;三是二之气的客气太阳寒水过强致使的倒春寒之「寒」气,也有去年冬季前期气温偏低的「伏寒」因子;四是《内经》所说「二之气寒不去,民病热于中」,即由寒入里所化之「热」气。故这次禽流感的运气病机较为复杂,有时邪,亦有伏邪;与风、火、燥、寒等均有关系。
这里重点商量一下「风」、「寒」「燥」三个关键因素,因火热病机是目前流行的温病学说中的显学,不会被忽略,这里就省略了。
1。「风」——今年是厥阴风木司天,实际气候也是多风。风从火化,3月上旬显现了气温回升偏早偏高的现象,气象部门称:「3月以来,全国平均气温3.5℃,较常年同期偏高2.3℃,……入春明显偏早」;「截至3月7日,与常年相比,西南东部大部地区、江南大部及福建北部等地入春时间偏早10天至20天」。中医理论认为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相表里,「实则少阳,虚则厥阴」。今年厥阴气来偏早偏强,出现气温回升偏早偏高即为厥阴气实的表现。但这种「风」和「火」是时邪而非伏邪,侵犯人体较表浅。故临床初起病轻者可按少阳病论治。清初三大名医之一的张璐治春温就力主从少阳论治,多用小柴胡加减。我们近期临床上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一般流感疗效甚佳。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用乌梅汤(乌梅、薄菏、白糖或冰糖)治温病。一般认为乌梅酸敛收涩,不适宜外感初起诸证,但彭氏书中列举了15则病案,都有卓效。彭氏认为「乌梅为风木要药,收而不涩,能生津液,温病尤宜」。张志聪《本草崇原》释乌梅:「梅实结于春,……主敷布阳气于腠理」;「味酸,得东方之木味,……而得春生之上达也。」乌梅的这一药性特点,用于厥阴风木所致肝、肺功能失常的疫病,尤其是舌红少苔者,比较契合。此也符合《黄帝内经》「风化于天,治以酸温」的原则。彭氏此方从《鲁府禁方》「梅苏丸」化裁出,妙在方中「加薄荷以开卫气之闭束也」,更可免留邪之弊。
2。「寒」——前面已谈到今年的倒春寒较为严重,获悉到H7N9禽流感感染患者出现恶寒和浑身酸痛者较多,符合受寒的证候特征。按伤寒的论理,受寒明显出现高热无汗头痛身痛者可用大青龙汤;恶寒明显且脉偏沉细者还可加附子。个别痰稀白量多者亦可用小青龙汤。青龙东方之象,应于风木春气,方名「青龙」,别有深意。
但倒春寒是时邪,中医疫病学说认为,疫病的重证皆有「伏邪」因素。晚清无锡名医薛福辰说:凡病内无伏气,病必不重;重病皆新邪引发伏邪者也。
注意和提防到这次H7N9禽流感得病者以老人为多(截至4月16日17点,共确诊发病71例,其中五十岁以上的56例,占了78.87%;而二十岁以下的青少年总共只有2例,且上海一儿童患者已治愈出院,北京的一名患儿亦已痊愈出院。另有一名4岁儿童是病毒携带者,未发病);老人中又以男性为多(五十岁以上的56例中,男性43例,占了76.79%,而五十岁以下的15例中,男8女7,无明显差异),怎样解释这一现象?中医学理论认为男性中老年人的特征是命门阳气渐衰,若「冬不藏精」,则春季易发为温病。龙砂医学流派的代表医家柳宝诒在《温热逢源》中论述道:「盖以肾气先虚,故邪乃凑之而伏于少阴,逮春时阳气内动,则寒邪化热而出」,「惟冬不藏精故受寒,其所受之寒,无不伏于少阴。」伏邪从少阴内发,故初起即可见里热重症。对伏气温病的治疗,柳宝诒认为「叶香巖之辛凉清解,则失之肤浅矣。愚意不若用黄芩汤加豆豉、玄参,为至当不易之法」。
此病危重证的治疗,尤当注重和重视伏寒因素。柳宝诒说:「寒邪潜伏少阴,寒必伤阳,肾阳既弱,就不可以蒸化而鼓动之,每见有温邪初发,而肾阳先馁,因之邪机冰伏,欲达不达,展转之间,邪即内陷,不可挽救,此最难着手之危证。」再考虑到前一阶段较为严重的倒春寒,个人意见在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应重用扶阳类方药(柳宝诒评喻嘉言用温阳法有「非此大力之药,则少阴之沉寒,安能鼓动」之论),而相对慎用苦寒重剂。
柳氏又认为「伏气随时外发,亦必兼挟时令之邪。」「其为时邪引动而发者……轻者可以兼治,重者即当在初起时,着意先撤新邪;俟新邪先解,再治伏邪。」故上述青龙、柴胡诸法,可以随机兼备。
3.「燥」——今年一之气的客气是阳明燥金,气象数据显示的降水量也明显偏少,应了《黄帝内经》「风化于天,清反胜之」的运气特点。注意和提防到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除了大多干咳少痰外,乏力明显,且很快出现呼吸窘迫症状,咳痰带血,与2003年的SARS有相像的地方。这就要慎重考虑「伏燥」问题了。SARS是由庚辰年的燥、热伏邪「三年化大疫」而引发的,今年虽没有三年前的伏燥因素,但去年冬季后期的气候已经偏燥,提早出现的燥气可以对此刻发生的疫病形成伏燥因子。尽管这种伏燥不深,不过 也是要慎重考虑到的因素。伏燥伤肺,最易灼伤阴液,阴液一伤,变证蜂起,「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故治疗时尤当步步顾护其阴液。
从运气的看法看,疫毒藉时气而入侵,得伏气而鸱张。本病危重症的治疗,需从伏寒、伏燥角度来强调扶阳、护津的原则大法。
「伏气」是中医疫病学说中的重要概念,对温病重症的救治相当重要,何廉臣在《重订广温热论》中劝诫:「医必识得伏气,方不至见病治病,能握机于病象之先。」而现代中医教科书中对伏气问题常置而不讲,严重作用与影响了中医治疗疫病的整体水平。
因为目前禽流感病机较复杂,变化较多,各式情况不能尽述。遵照《黄帝内经》天人邪「三虚致疫」的论理,当辨天(五运六气)、辨人(个体差别)、辨病证,三者结合在一直,方能更全面展现中医学天人对应的整体思想和三因制宜的灵活思路,希望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中医运气学的内容简单介绍
本书以《黄帝内经》运气理论为核心,对中医主要理论作了高难度的阐述,是一部弘扬中医传统尖端理论的珍贵文献,学术价值甚高。其不仅理论阐述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并且在运气理论应用方面的再创造,可以说进行了相当的境界。全书颇富理论性、应用性和文献资料性三重价值,论述极其精湛,堪谓古今运气学说的集大成。尤其书中精辟地阐述了运气学说在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应用及启示,反映了运气学在咱们国家文化中的重大价值,为运气学说的发展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运气学说源出古代人们对于天文地理人事相呼应之关系的长期观察,寻找其总根源,是以地球生物圈为标准宏观规律的汇总,其中有其理,有其象,有其数。数是指万事万物普遍联系普遍发展规律的数学模式,数是五运六气的核心,数学是科学之母。
系以阴阳转换,五行印象,五行生克数理运算模式为核心,以太阳系五颗行星的运转和地球本身六种气候的变更为总动力根源。在天人全息对应的整体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气化规律带动物化规律的地球物理运动形式。古代人们认为天地是个大人体,人体是个大天地。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反应了古代人们朴素唯物自然简易的整体观,全息观,系统观。其最完美的运筹使用和描述保持在中医元典黄帝内经运气七篇里面。
其根本的内容是五运六气,运是运转,天上星体的运转,对于地球有照射的效果,其年规律用天干预示,天干其实就是天的主干带动作用。气是地球本身的吸收辐射能源的效果,六种气候的推移;气的年规律用地支预示,地球物理本身的支撑作用。六气有每一年的在天之气,已及相比于的阴阳正好相反的在地之气。周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在天是天文,天体的运行,在地为地理,作用与影响及人为人事。黄帝内经:天予之正,地为之主。
五运之气场在天地之间,用人为本位地面上薄薄的一层空间范围,五运亦称做中运,大运,由于来自天体的运行,所以称大。六气在上,地气在下。三合为治,至于对于地面具体的作用与影响要三种因素的综合叠加考虑。地气是地面之下的气候变化规律。天地通气,地球内部本身也是活的,大地也在呼吸换气。
干支60甲子,六十年,这是运气规律的一个轮回周期。 干支即天干和地支,干于支是古代人们抽象的数学符号,我国古代用以记叙年、月、日、时和方位的符号,也是运气学说的推演符号。天干有十,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与地支两两相合,天干的阳与地支的阳,天干的阴与地支的阴,依次相配,天干在上,地支在下,共得60个结合,始于甲子,终于癸亥,称为一个甲子。在运气学说中,用天干代表五运,用地支代表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