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字算命

年五运六气图(太阳天文推算)

太阳 八字算命 04-04

讲五运六气,满满的干货,我不得不看

转:老皮讲五运六气,满满的干货,我不得不看

上面的3张图源自互联网

老皮讲五运六气 :

first of all,要理解五运六气,先要了解我们的黄历纪年法。总之,我们所用的阴历纪年。关系到60甲子。

我们讲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天干 代表着宇宙(天地)运转轨迹,也代表世间万物的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轨迹。在人体,亦有对应的结构体系。

十二地支 ,代表的是天地运转时,不同时间、方位所出现的区别天野里的星宿(二十八宿),主要记录的是时间和空间轨迹。因 此,以地支来记录时间,对应于一年为十二个月,对应于一天为十二时辰。

这样一来,天干和地支乜配合在一起,就能够记录天地的时间与空间,以及在对应的时空里,世间万物变化所包含的专有的性质特征。

二十八宿

我们的传统记录,都是以这种天干地支之形式来表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

甲乙代表东方,属于 肝 ,代表风,代表青龙,代表五行中的 木 。其中甲是阳干,代表胆,乙是阴干,代表肝。同属肝胆系统。

丙丁代表南方,属于 心 ,代表火、热、暑。代表朱雀,属于五行中的 火 。其中丙是阳干,代表小肠与三焦。丁是阴干,代表心与心包。

戊己代表中间位置,属于 脾 ,代表湿(地支中的土分为湿土与燥土。其中湿土可生万物,燥土主吃)。代表黄龙,属于五行中的 土 。其中戊为阳干,代表胃。己为阴干,代表脾。

庚辛代表西方,属于 肺 ,代表金,代表白虎,属于可行中的 金 。庚是阳干,代表大肠,辛为阴干,代表肺。

壬癸代表北方,属于 肾 ,代表 水 ,代表玄武(玄是黑色)。壬为阳干,代表膀胱,癸为阴干,代表肾。

我们讲过,十天干之合化。所谓合化,一是合,二是化。先合而后化。寓意讲的是两个天干由于某些原因还要结合,结合以后就产生新的事物。就好像出嫁后生孩子相同的原理。

打比方说,在五行里,木克土,说的是甲木(由于甲属阳,类似男人,具有进攻性)能欺负土,做为土的一方,要怎样保护自己?所以产生联姻。

土用己土(己为阴土,属性类似女人)嫁给甲木,如此便获得了木与土的平稳安定。

我们讲五行(五脏)要的是和谐,既相生又相克。

这便是 甲己合化土 。

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

都是相同的类推。

这便是所说的五运的来历起源。

代表了甲年为土旺(太过),己年为土弱(不及)。

乙年为金弱(不及),庚年为金旺(太过)。

丙年为火旺(太过),辛年为火弱(不及)。

丁年为木弱(不及),

壬年为木旺(太过)。

戊年为火旺(太过),

癸年为火弱(不及)。

今年为丁酉年,丁为木弱,因此叫木运不及。

这样一来,每十年将会有一种天运特征。

再加上地支之原因,就显现了六十种方式。

以下是号主许久以前的笔记,供大家参考:

“五运六气”怎样推移?

五运六气,简称“运气”。

“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互相推移;

“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

五运六气推移图:

怎样用电脑绘制五运六气图

1。基本常识:电脑,假如不安装应用软件,那么这样就是一堆废铁,因此要制作任何性质的图像,都必须安装图像处理工具。

2。典型的图像处理工具,如:Photoshop(简称PS)

五运六气六气图1998年属于什么年

1998年是阴历戊寅年。

戊寅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一5个。前一位是丁丑,后一位是己卯。故1998年属于戊寅年。

五运六气天纲图上面的五运六气天纲图,从外到内总共有四层,最外层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七篇之《至真要大论》5

【原文】

【详细解读】

“气”,指风、热、火、湿、燥、寒六气。“上下”,指司天在泉“气之上下”,是指六气与司天在泉之间的联系。

“身”,指物的主体部分。此处是指一年。“身半”,即半年。“其气三”,指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天气”,指司天之气全句意即一年之中,分为六气,上半年占三气,即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这三气均属司天之气所主。因此司天之气主管该年上半年的气候变化。

“身半以下”,指下半年。“其气三”,此处指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地气”,即在泉之气。全句意即一年之中,下半年也占三气,即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这三气均属在泉之气所主。于是,在泉之气主管该年下半年的气候变化。

“名”,此处指三阴三阳。“以名命气”,即以三阴三阳来对六气命名。这便是风气命名为厥阴,热气命名为少阴,火气命名为少阳,湿气命名为太阴,燥气命名为阳明,寒气命名为太阳。“气”,此处仍指风、热、火、湿、燥、寒六气。“以气命处”,即以六气的顺序来核实确定六气所主的时间。这便是厥阴为初之气少阴为二之气,少阳为三之气,太阴为四之气,阳明为五之气,太阳为终之气。

“半”,即半年。“天枢”,即阴阳升降的枢纽。此句意即每一年的上半年在季节上为春、为夏,每一年的下半年为秋、为冬。在阴阳属性上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一年之中,春去夏来,冬来秋去。上半年与下半年之间,阴升阳降,如环无原由于是,上半年与下半年之间便形成阴阳升降的枢纽。这便是此句经常提到的“天枢”。

但是应该指出,关于这里经常提到的“身半以上”,“身半以下”,“天枢”的理解,自王冰以下的历代注家均把“身半”作为人身之半解,把“天枢”作为脐旁的天枢穴来解。笔者不同意这样理解。由于“身”者,不但作人之身体来解,而且还指物的主体。并 且,原文在这儿是讨论司天在泉胜复之间的联系及其变化规律,上下文均未涉及人体。因此没有可能是讨论人体上半身与下半身的关系问题,因 此,笔者不从历代注家。

“上胜”,即司天之气偏胜。“下俱病者”,指司天之气直接作用与影响到该年的下半年。“地”,指在泉之气。“以地名之”,即司天之气也能成为在泉之气。举例来说,阳明燥金司天,上半年气候偏凉。阳明司天则少阴在泉,下半年气候应该偏热。但此一年实际情况不然。下半年还是气候偏凉,因而此一年在现实气候来看,下半年就不可以说少阴在泉气候偏热,而成为“上胜而下俱病”。在泉之气受阳明燥金司天之气的作用与影响而气候偏凉。所以在治疗上也就要按“燥淫于内”来处理。质言之,亦即应在现实气候变化出发来处理问题,所以原文谓:“上胜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

“下胜”,即在泉之气偏胜。“上俱病者”,指在泉之气作用与影响到了该年的上半年。“天”,指司天之气。“以天命之”,意即此一年的在泉之气也能成为该年的司天之气。举例来说,少阴君火司天之年,阳明燥金在泉。此一年上半年气候应该偏热下半年气候应该偏凉。但实际情况不然。此一年上半年也偏凉,下半年也偏凉。所以这一年便形成“下胜而上俱病”,此一年的在泉之气事实上也是司天之气,所以原文谓:“下胜而上俱病者,以天命之。”

“胜”,指胜气。“报气”,即报复之气,也就是复气。“屈伏未发”,指复气还没有产生作用。此句是承前句来讲。意即前述“上胜而下俱病”,或“下胜而上俱病”,都是指胜气已至而还没有出现复气,因而此时在治疗上完全可以按胜气来处理。

“复至”,即复气已经产生作用。“天地”,指司天在泉。“天地异名,”此指司天在泉之名互易。此句是承前文来讲。意即假如胜至报气屈伏而未发”时,疾病可以按胜气处理。但假如复气已至时,则无论司天在泉之气原来情况怎样,均按复气来处理,复气是什么就治什么。

【原文】

【详细解读】

“时”,指风、热、火、湿、燥、寒六气归属的时间“常位”,指固定的具体位置和时间。“气”,指胜气或复气。“必”,同“常位”,也是指固定时间。本句是对“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这一问话的回答。意即六气固然可以分为六步,各有一定的所属时间,但何时出现胜气,什么时间又出现复气却不一定。一切还须在现实情况出发,不能机械对待。

下面是 讲胜复之气的一般规律 。

“初气终三气”,即初之气到三之气这一些时日。“天气”,即司天之气“天气主之”,即上述三气为司天之气所主。“胜之常也”,即胜气之常。全句意即司天之气主管上半年。于是,一般而讲,当年的司天之气即属当年的偏胜之气。例如厥阴司天,该年的胜气就是风气。少阴司天,该年的胜气就是热气。少阳司天,该年的胜气就是火气。太阴司天,该年的胜气就是湿气。阳明司天,该年的胜气就是燥气。太阳司天,该年的胜气就是寒气等等。

“四气尽终气”,即四之气至终之气这一些时日。“地气”,即在泉之气。“地气主之”,即上述三气为在泉之气所主。“复之常也”,即复气之常。全句意即在泉之气主管下半年。于是,一般而讲,当年的在泉之气即属当年的复气。例如,阴司天,风气偏胜。厥阴司天,少阳在泉。火气就是当年的复气。少阴司天,热气偏胜少阴司天,阳明在泉。凉气就是当年的复气。太阴司天,湿气偏胜。太阴司天,太阳在泉寒气就是当年的复气。少阳司天,火气偏胜。少阳司天,厥阴在泉。风气就是当年的复气。阳明司天,凉气偏胜。阳明司天,少阴在泉热气就是当年的复气。太阳司天,寒气偏胜。太阳司天,太阴在泉。湿气就是当年的复气等等。应该指出,上述六气司天在泉胜复之气,除厥阴与少阳之间的联系与胜复概念有矛盾之处以外,其它如少阴与阳明之间的联系是热胜凉复或凉胜热复。太阴与太阳之间的联系是湿胜寒复或寒胜湿复。此均属气候的自调现象。唯有厥阴与少阳之间的联系是一风一火,一温一热,不属于自调因此少阳司天或厥阴司天之年,有胜无复,所以对物候、病候作用与影响较大。因为少阳司天或阴司天之年,本身不能自调,只能依靠它气自然来复因此少阳司天或顾阴司天之年气候变化剧烈,自然灾害严重,疾病变化也较一般年份为大。

“有胜则复”,意即有胜气必然就有复气。“无胜则否”,意即没有胜气也就没有复气。于此说明:所谓“胜复”,事实上就是自然界气候变化中的一种自调现象。

【原文】

【详细解读】

“复已”,即复气之后。“胜”,指又显现了新的胜气。此句意即复气在矫正了胜气之后,因为复气本身也是胜气,所以复气此时又成了新的胜气。

(15)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

“胜”,指新的胜气。“复”,指新的复气。“常数”,即固定数量。“衰”,指胜气衰减。全句意即“复已而胜”时,原来的复气成为了新的胜气。在胜复规律的支配下,又必然产生新的复气。这个新的复气大小不定。胜气大复气也大,胜气小复气也小。到了胜气衰减的时刻,复气也就自然停止。张隐庵注此云:“此申明有胜则复,辗转不已,必待其胜气衰而后乃止耳。”即属此义。

“复已而胜”,指显现了新的胜气。“不复则害”,指新的胜气产生之后,假如没有新的复气来加以制约,那么这样就成了有胜无复,必然就会形成新的灾变,使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受到伤害。张介宾注此云:“若有胜无复,则亢而为害,故伤生也。”即属此义。

“复而反病”,意即在复气产生作用,矫正胜气而复气又成为新的胜气之后,又会形成新的灾变。“复气”,原本是自然界气候变化中的一种自调现象,为啥又会出现“复而反病”的现象呢?歧伯回答:“居非其位,不相得也。”所谓“位”,即六气应有的具体位置和时间。这亦即前述的六气六步。“居此处是指“复气”所居的具体位置和时间。,因此没有固定的时间。因此复气产生时就有可能与六气固有的时间相冲突例如间。“不相得”,即不一致。“居非其位,不相得也。”意即因为复气的产生是“有胜在冬季里出现火气来复,夏季里出现寒气来复,就与季节固有的气候变化发生冲突形成矛盾,从而使正常气候和物候受到损害,形成新的灾变。这亦即对出现“复而反病”的回答。

“大复”,指复气偏胜。“大复其胜”,意即复气对胜气制约很强。“主”,指主气,即六气六步的固定地段和时间。“则主胜之”,意即在复气力量十分强大时,则主气就要受到作用与影响。正常的季节气候、物候就会受到破坏,因而也就会出现新的反常。此处的“则主胜之”一句,注家多解为主气战胜复气。笔者不同意这种解释。由于主气战胜了复气,则复气就不会对主气产生作用,季节气候就不会受到破坏,属于正常,因而也就谈未到“反病”的问题。所以窃以为“则主胜之”应作“主气为复气所胜”来理解,也就是复气战胜了主气。故未从诸注。

【原文】

【详细解读】

“微”,指胜气微弱,也就是轻度偏胜。“随”即听其自然。“微者随之”,意即胜气微弱时,也就是气候只有轻度偏胜时,可以听其自然,不加处理。为啥“微者随之”,由于依照胜复规律来说,微者复微,胜气微则复气亦微,对人的身体作用与影响不大,因此可以不加处理。“甚”,即胜气很盛,“制之”,即加以制约。“甚者制之”,意即胜气很盛时,那么这样就必须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例如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等皆为“制”的方式方法。为啥“甚者制之”?由于依照胜复规律来说“甚者复甚”,胜气甚,复气亦甚,对人的身体作用与影响也就很大,所以必须对之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和”,指温和,此处是指复气微弱。“平”,指和平。“和者平之”,意即复气不甚时,可以和平过渡,不加处理。此与前述“微者随之”的意思大致相同。“暴”,指暴烈,此处指复气很甚。“夺”,指夺去,也有制约的意思。此与前述“甚者制之”的意思大致相同。全句意即对待复气的处理也与前述对待胜气的处理一样。“复气”不大时,听其自然,可以不加处理。“复气”太盛时,则必须对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理由与前述对胜气的处理相同。

“皆随胜气”,即上述治疗须留意到以治“胜气”为主“屈伏”,此处是指屈伏未发的复气。“安其屈伏”,意即在胜气方面假如能得到早期处理,则复气就能够屈伏不发。“数”,此处是指处理上的轻重缓急。“”,指正常。“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意即在处理胜气时,其轻重缓急并无一定,一切以人体生理活动恢复正常与否为基准。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恢复,治疗上也就终止。张介宾在注文中认为:“此言皆随胜气者,非单以胜气来讲,而复气之至,气亦胜矣,盖兼言之也。”此与经文原意不符,由于经文原意“安其屈伏”即指复气。假如此处所指胜气亦包括复气在内,则“安其屈伏”一句就毫无意义,也不符合《内经》关于“治未病”的一贯精神,故不从张注。

本节重点论述了六气的胜复问题。原文first of all指出了胜复的一般规律,即:有胜气就肯定有复气。一般而讲上半年出现胜气,下半年也就会出现复气。其次,指出了因为有胜气紧接着才会有复气,没有胜气自然也就没有复气。因此什么季节出现胜气,什么季节出现复气也就不能机械对待。再次指出,显现了胜气之后,必然要出现复气。假如没有复气,那么这样就会作用与影响生命现象的成长,形成灾害。又再次指出,复气制约了胜气之后,复气本身又常常会成为新的胜气,形成新的灾害这便是原文经常提到的“复已反病”。为啥会“复已反病”?这是由于复气“居非其位”与主气“不相得”的结果。最后指出,对于胜气和复气的处理原则,即胜复之气微者可以不加处理,不过对胜复之气甚者,则必须对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据上所述可以看出所谓“胜复”,事实上就是自然气候变化中的自稳调节现象从人体生理和病理生理变化来看,也一样存在着这样一种自稳调节现象。中医学依据大自然的胜复现象推之于人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的论理和治疗金科玉律。

这是古代人们在长期与自然界和与疾病斗争中的经验汇总,是中医学在人体生理、病理生理和辨证论治方面的一个主要特征,值得认真加以发掘和发扬。

古时候天文(五运六气)

一般相信,汉代主要的天文观测,尤其是恒星星度的观测,是用浑仪进行的。不过俺们在前面的考辨中其实没有获得对这一好像不存在问题的信念的鼓励,因此实在很有必要对汉代天文观测所使用的方式方法作一考察,并对有关记录载入中汉代的星度内涵稍作剖析讨论。

星度,包括二十八宿距度和日、月、五星等的“入宿度”(今人将之对应为所测天体与规定距星之间的赤经差)以及“去极度”(今人将之对应为所测天体距北天极的角距)。

今人对大部分古时候星度的对应处理固然可在计算上符合,但在概念对应上仍有不尽之处。一是我国古代天球概念确立较晚,并且在一个时期内盖天模型和浑天模型并存,因此对不同时期和系于不同模型的星度内涵应加分辨;二是我国古代“度”的概念是指弧长的相对度量,其实没有明确的“角度”含义,我国古代也因此没有产生三角学。

我国古代的“观象授时”是依据北斗的指向和星宿在天空中的具体位置来进行的,之后的历法也十分注重昏晓中星的观测和日躔的精密推算。因为其实没有发现太阳在恒星背景上的运动周期(恒星年)与回归年长度之间的微小差异,当确定回归年长度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后,则以之来分度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而每日日行一度,即所谓“日之所行与运周,在天成度,在历成日”。于是,今人也称这种分度为“日度”。依据这种“度”的规定,就能够由观测相邻两宿距星在差不多同一时分通过同一方位(打比方说昏或晓时通过南中天)需要的日数来精密推算先至宿的距度,或由行星周天或由某宿至某宿所历的日数来精密推算其平均日行度。后者的情况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前者的情况则反映在《汉书·律历志》关于太初改历时进行星度观测的记录载入中,即“定东西,立晷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晷仪是立表观测日影的装置,也可在夜间用以作为星宿中天的参照,还可用以校正漏刻;漏刻则用来确定昏晓。因无法确定那个时候观测二十八宿距度所用的时间,故也不能排除在短时间内参用二十八宿中天的漏刻刻数来精密推算一些宿的距度的可能。应当指出的是,固然用这一个方法测得的二十八宿距度即为赤道距度,但其实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那个时候使用了赤道环之类的仪器。实际上,由此测得的距度与采用浑天模型还是采用盖天模型并无关系。曾有人由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中所记录载入的五星行度,来推论先秦已有精度较高的“先秦浑仪”,不过,如薮内清已指出的,“《五星占》中出现的行度是沿着赤道的量度,在这类测定打工时未必非使用浑天仪不可”,而或许是“用‘表’或‘髀’与漏刻结合在一直的一种测定方法”测得的[25] 。以漏刻来推考星体行度的情形还见于《汉书·王莽传》,其记王莽策命群司辞(公元前9年)中有“考景以晷”、“考声以律 ”、“考量以铨”、“考星以漏”等,注引应劭(活动于2世纪后期)曰:“推五星行度以漏刻也”。

《周髀算经》(卷下之一)记录载入了另一种观测二十八宿距度的方式方法。即于平地立表定圆,并用绳和游仪希望相邻两宿,再度量两宿落于地面圆周上两点间的弧长,得先至宿的距度。固然实际上所测为星宿的地平方位角,但就盖天模型来讲,即便天地各中高外下,因为天运枢轴与地之水平垂直,星宿的地平方位角即其在周天的距度。诚然,对较大的距度值和距星赤纬较高的情形,其误差是较大的。

《周髀算经》(卷下之二)还记述了牵牛去北极115度余、娄与角去北极91度余、东井去北极66度余的算法,后人也以之为恒星“去极度”的最早记录载入,其实也就是说所述只是“七衡六间”中外、中、内衡(对应于冬至、春秋分、夏至日道)的去极度的算法,即所谓“黄道去极”。关于《周髀算经》中的“去极度”及其算法向来多有疑问,有人认为其值实源自浑天说,这不是没有道理,不过否得自浑仪实测,却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汉书·天文志》也记述了“黄道去极”的概念:“日有中道,……。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光道北至东井,去北极近;南至牵牛,去北极远;东至角,西至娄,去极中。夏至至于东井,北近极,故晷短;……。冬至至于牵牛,远极,故晷长;……。春秋分日至娄、角,去极中,而晷中;……。去极远近难知,要以晷景。”引文中略去的八尺竖表晷景长短的尺寸,与《隋书·天文志上》所引刘向(约公元前77-前7年)《鸿范传》中的记述相同,和其它各家所说则异,故其所记可能出自刘向,大体反映了西汉后期的认识。引文也表明,那个时候“黄道去极”尚未有“度”,仅以晷影尺寸相参。

盖图的“七衡六间”模式及内、中、外衡间的里数已见于西汉后期的《孝经纬援神契》。将周天里数分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也见于纬书《洛书甄曜度》,其称“周天一百七万一千里,一度为二千九百三十二里七十一步二尺七寸四分四百八十七分分之三百六十二”,正分别与《周髀算经》中衡(四衡)的圆周里数和一度长度相同。以盖天中衡周径作天之周径,应是受浑天模型作用与影响的最终,或是浑天家汲取盖天学说的反映。《周髀算经》卷下开始改天地平正为天地平行但各中高外下的模型,也应是受了浑天模型的作用与影响,或谓盖天家在与浑天家的论争中对原有模型所作的改进;因为天呈穹窿,各衡去极不按里数计,而取与周天分度相应的“度”来预示,这尚不足为怪,但其度数正与后来浑天家所用的分至黄道去极度相近,则令人起疑,且精密推算过程也颇造作,套用浑天家所测当无疑问。《甄曜度》一书,刘歆(?-公元23年)时已存在,《周髀算经》这一部分的成篇年代应在其后。《隋书·天文志上》引扬雄“难盖天八事”记有:“日之东行,循黄道。昼〔夜〕中规,牵牛距北极(北)〔南〕百一十度,东井距北极南七十度,并百八十度。”所记应仍是“黄道去极度”,但其度数却与贾逵、《后汉四分历》、王蕃等所说异,而与唐代文献所记星宿去极度数同,故其度数应系后人误改的星宿去极度。假使扬雄难盖天之事属实,则东汉初年应已有黄道去极度数,《周髀算经》也约成书于此间。

“去极度”肇端于黄道去极的度量,这是天文学史研究者应充分注意和提防的一个事实。在两汉和三国时期的相关文献记录载入中,“去极”问题总是和日道(黄道)关联的,涉及星宿时,也仅是为了说明日在二十八宿中所处的具体位置,而非讨论星宿的去极远近。实际上,星占家的分野占星根据着重是日月五星在大体沿黄道分布的二十八宿中的运行,而不大关心黄道以外的星官距北极的准确位置,直至陈卓(约3世纪30年代-4世纪20年代初)“总甘、石、巫咸三家所著星图,……以为定纪” ,方可能较为精确地观测各家星官的去极度,著于图录。对历算家来讲,太阳的远近涉及到分至的确定、节气的变更、昼夜的长短、漏刻的安排等,故first of all注意和提防到了“黄道去极”问题,并加以测算。《后汉书·律历志》所载《后汉四分历》中已第1次列入了“黄道去极”项。

“黄道去极”怎样取得,也应作些讨论。《后汉书·律历志下》刘昭注补所引“张衡《浑仪》”中记述了在浑象上量度黄道宿度和黄道去极度的方式方法。又,《开元占经》卷一引隋刘焯《浑天论》也称“漏、景、去极,就浑可推”。唐代,可能仍使用过这一个方法来求取黄道去极度 。《后汉书·律历志下》所列24节气黄道去极度表当即由这一个方法求得。《律历志中》记永元十四年(102年)诏曰:“……昏明长短,起于日去极远近,日道周〔圜〕,不可以计率分,当据仪度,下参晷景。”《律历志下》“黄道去极”表前也说:“黄道去极、日景之生,据仪、表也。”“仪”,应指《律历志中》汉安二年(143年)虞恭、宗�论议中所谓“图仪晷漏”的“图仪”,即浑象。刘昭所注引的根据浑象来量度黄道去极度的方式方法正所谓对“据仪度”的解释。诚然,此处的先要做到的是,冬至或夏至的去极度必须是实测的,以确定黄道在浑象上的具体位置。至于怎样测得,尚未见到相关的文献记录载入。假使于至日正午在浑象表面游移一与之垂直的小表,表无影处即为浑象上日距北极的极远或极近点,再沿浑象表面量度自北极至该点的弧长并加以换算,则可得到至日的黄道去极度。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