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幹十二地支什麼時間出來瞭天幹甲子五行(十天幹十二地支代表的事態)
一:天幹地支什麼時間開始使用的?
遠古的天皇時代,已有幹支歷法及歲時的雛形。"幹支"古稱"歲"。據《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等記錄載入:"天皇始制幹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十天幹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地支曰: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困頓、赤奮若。明代著名史學傢萬民英依據中國古代文獻文記錄載入確定天皇氏時代已發明幹支歷,在其著作《三命通會》中有詳細記錄載入。天幹地支之這一發明作用與影響深遠,後世用於歷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時編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資治通鑒》就以這套幹支術語紀年)。幹支的發明預示著最原始的歷法出現,配合數字用以計算年歲。在傳承發展中後世將這套多音節的攝提紀元(歲)術語簡化為一個字,其與簡化後的天幹地支在《爾雅》與《史記》均有對照關系的記錄載入。如"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醜曰赤奮若。(語出《爾雅·釋天》)
二:天幹地支是從公元哪一年開始算的?今年是什麼年?1981年是什麼年?
今年是丁亥年,
三: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之由來?
相傳黃帝時代,因有蚩尤擾亂,黃帝憂民之苦,遂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裡不能治之。黃帝於是齋戒沐浴、築壇祀天、方丘禮地。天乃降十幹(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將十幹圓佈像天形,十二支方佈像地形,始以幹為天,支為地,緊接著乃能治之。後有大撓氏將十天幹、十二地支分配成60甲子,並以黃帝開國日定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此乃天幹地支的由來。大約來講,十天幹代表天上的十種宇宙場,十二地支代表地球環境的十二種作用場,由於地球運行,這幾個作用場次序輪替,循環往復。
《五行大義》中說,大撓“采五行之情,占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支。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所以有支幹名也”。
《群書考異》中記錄載入天幹之含義:
甲是拆之義,指萬物剖符而出;乙是軋之義,指萬物出生,抽軋而出;丙是炳之義,指萬物炳然著見;丁是強之義,指萬物丁壯;戊是茂之義,指萬物茂盛;己是紀之義,指萬物有形可紀識;庚是更之義,指萬物收斂有實;辛是新之義,指萬物初新皆收成;壬是任之義,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癸是揆之義,指萬物可揆度。
這幾個哲學的意含,或多或少透過對自然的觀察體證,無法憑空定義。
《滴天髓》論天幹雲:
五陽皆陽丙為最,五陰皆陰癸為至。
甲、丙、戊、庚、壬為陽,獨丙火秉陽之精,而為陽中之陽;乙、丁、己、辛、癸為陰,獨癸水秉陰之精,而為陰中之陰。
丙乃純陽之火,萬物莫不由此而發,得此而斂;癸乃純陰之水,萬物莫不由此而生,得此而茂。陽極則陰生,故丙辛化水;陰極則陽生,故戊癸化火。陰陽相濟,萬物有生生之妙。夫十幹之氣,以先天言之,固一原同出,以後天言之,亦一氣相包。甲乙一木也,丙丁一火也,戊己一土也,庚辛一金也,壬癸一水也,即分別所用,但是陽剛陰柔,陽健陰順而已。如此看來,天幹代表陰陽五行的十個屬性,其實就是指出瞭時空變換就有陰陽五行的效果在變換,這也就形成瞭風水、命理得以精密推算而知的論理基礎。
四:天幹地支之紀年法最早是何時開始的?
在咱們國傢古時候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叫作“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之為“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瞭幹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幹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以紀月、紀年、紀時等。那麼,幹支紀法的發明者到底是誰呢?
固然有以下一些說法來考證幹支的源頭,不過到底是誰發明?最早出現於何時?始終都是一個謎。
大概在戰國末年,根據各國史官長期沉淀出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幹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所以有枝幹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幹支》中認為,以往人們對幹支的解釋,都是望文生義的臆測,“十天幹”純屬十進位記數法的自然發生,其中多數 是殷人所創制。至於“十二地支”,追溯於古巴比倫,在比較我國古代的十二時辰和古巴比倫的十二宮後,指出我國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從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演變而來。其傳入咱們國傢的途徑,可作大膽推測,也許商民族“本自西北遠來,來時即挾有由巴比倫所傳授之星歷知識,入中土後而沿用之”,或許“商室本起 源於東方,其星歷知識乃由西來之商賈或牧民所輸入”。
一些學者從我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之名字中,探究十天幹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有現象。為駁幹支外來說,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幹支產生瞭”。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幹追溯於中國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所以,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幹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幹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幹支紀法,從而把十天幹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
十天幹之含義
天幹地支之含義,在《史記》、《漢書》中均有部分記錄載入,大致意思為:
甲是拆之義,指萬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軋之義,指萬物出生,抽軋而出。
丙是炳之義,指萬物炳然著見。
丁是強之義,指萬物丁壯。
戊是茂之義,指萬物茂盛。
己是紀之義,指萬物有形可紀識。
庚是更之義,指萬物收斂有實。
辛是新之義,指萬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之義,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
癸是揆之義,指萬物可揆度。
由此可見,十天幹與太陽出沒有關,而太陽的周而復始周期,對萬物產生著直接的作用與影響。
十二地支之含義
子是茲之義,指萬物茲萌於既動之陽氣下。
醜是紐,陽氣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之義,指萬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萬物茂也。
辰是震之義,物經震動而長。
巳是起,指陽氣之盛。
午是仵之義,指萬物盛大枝柯密佈。
未是味,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之義,指萬物的身體都已成就。
酉是老之義,萬物之老也。
戌是滅之義,萬物盡滅。
亥是核之義,萬物收藏。
相傳黃帝時代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因有蚩尤神擾亂,黃帝憂民之若,遂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裡不能治之,黃帝於是齋戒沐浴、築壇祀天、方丘禮地。天乃降十幹(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將十幹圓佈像天形,十二支方佈像地形,始以幹為天,支為地,緊接著乃能治之。後有大撓氏將十天幹、十二地支分配成60甲子,並以黃來開國日定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此乃天幹地支的由來。
五:啥是十天幹、十二地支?
十天幹分別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六: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分別為什麼
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