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字算命

诸葛二月闪啥意思(司马懿诸葛祁山)

司马懿 八字算命 04-03

有关 我眼中的诸葛亮的 材料 速求 。 求解

我眼中的诸葛亮

韩雨楼

执盏谈笑,道出天下大势;羽扇轻摇,指点江山格局。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那个被权力和利益污浊的乱世中,只有你,眸中依然是一片清明——诸葛孔明。

你定是那丰神俊朗,体貌轩昂的男子。南阳的卧龙,那时还未寻得明主。不知,你可曾于漫漫长夜,点起一只孔明灯,对着那轮明月举杯抒情?身怀绝世之才,而未曾逢其主,你依然在等待,等待着长夜过去,一朝天明。

隆中对三分天下,你将一切看得分明。隐于南阳,不是陶渊明的消极避世,而是壮志于心而未发。你常自比为古时名相,想必在你的心中,定想是一朝伴于明主身侧,并骑而行,共谋天下的吧。而你的明主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恩情,意在天下的志向,是真诚,是肯定。也许就是由于这份一样的志向,你决意出山。也是自此之后,在一年年的征战中,你渐渐为了那刘氏的江山而沥尽了心血,早早的透支了本人的生命。

运筹帷幄,却能决胜于千里之外。一次次智谋的较量中,你总是那样冷静地揣度对手的心理,适时地出谋划策,即便将危险系数升至最高,却总能获取最终的胜利。你虽身陷和权利的旋涡,却能将目光放得最远,清明透彻的眼眸中波澜不惊。就只有手里的那把羽扇,曾摇起过漫天的风霜,摇起过长江汹涌的波浪。

只是最后,一切却都归于寂然。

为了报刘备的三顾之恩,为了那个只知玩乐的后主刘禅,在一日日的打工时,早已积劳成疾,你终于不堪重负,于行军途中病逝于五丈原,终年54岁。

天妒英才。

会有不甘,不过对于你,又何尝不是解脱。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早在《草船借箭》中领略过诸葛亮的多智多谋。一个手摇鸡毛扇,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智者形象跃然脑海。那时的诸葛孔明,在小学生的眼中,大有一番“神仙”风范,在浓雾弥漫的江上使“造箭”故事圆满的画上了句号。而今有在《出师表》中重逢诸葛孔明,却不再用无知的眼光看待这位历史宗师,也不再带有神秘感的惊叹来评价他。初读《出师表》,已被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所折服。在面临蜀汉即将被伐之时,规劝后主“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进而有是“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充分展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忠贞思想。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他无限的忠诚和“报先帝、忠陛下”的忠贞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诚然,我们也不能不能认刘备的知人善用和亲贤臣的气度。“亮躬耕陇田,好为《梁父吟》”,原先的诸葛亮本是一介平民,过着隐居的上呢搞活,却有谁识得他超人的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自被请出茅庐后,他的雄才大略和抱负才能得以施展。我很庆幸没有埋没又一个人才,没有又一番《马说》式的怀才不遇。试想,假如没有诸葛亮的出庐,刘备父子又将是怎样的结局?恕我冒昧,也许也就不可能有历史上的蜀汉了吧。此亦为诸葛亮与刘备交情非同寻常的缘故,铸就了诸刘的鱼水关系。很遗憾,诸葛亮的死使蜀汉彻底颓覆,从此溃败,历史终究还是选择了蜀国的倾覆。迂朽的刘禅也因此而被世人所唾骂,而诸葛亮以毕生又是充满光辉与赞赏。“诸葛孔明”也因此而流芳千古。

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 “空城计”这几个神话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历史长河里闪着耀眼的光芒。他是成功的代表象征,“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但他唯独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

他原本只是个隐士,他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于南阳,一心只想过着“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活法。那么,他这种智者,历史是不会让他如蜉蝣一般消失,于是演绎了“三顾茅庐”的佳话。

他多智多谋。初出茅庐就火烧新野,即便是曹操手下“八虎骑”之首的夏侯惇也落得狼狈而逃。他巧借大雾,草船借箭,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周瑜陷害他的美梦破灭,并且 还大大挫伤了曹军的锐气。他六出歧山,屡战屡胜,使魏军中首出一指的司马懿也闻风丧胆。

他大智大勇。面对兵临城下的15万大军,依然笑容满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闲地弹琴。为了孙刘联盟,他泰然入吴,固然他知道那嘎达周瑜的百般刁难,甚至是性命之忧。萌葭关下,为了刘备的事业,他毅然 决定冒刀光剑影,前去说服马超投降。固然最后去的不是他,不过俺仍然不得不佩服他勇气可嘉。

但他总归是人,而不是神,他亦有犯错的时刻。一个马谡,一个魏延。前者言过其实也就是说,他却委以重用,只由于马谡读了一肚子的兵书,谈论起来滔滔不绝;后者是难得的将才,他却固执地认为“延脑后有反骨”,总是不能用人不疑。恐怕在这一点上,比起刘备和曹操,他要稍逊了一筹。他太谨慎,唯独他又遇见了那位“安乐公”,纵然他是“两朝开济老臣心”,仍不免使天下英雄常有“泪满襟”的慨叹。

这便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无奈的隐士,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英雄,一个不免留有遗憾的悲壮之士。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大的人,军事家——诸葛亮。诸葛亮谦虚、谨慎、认真又尽职,或许谈不上雄才大略,但在实务管理上几乎是第1流的,人格、担当、窍门也的确无懈可击,也可称得上是中国史上杰出的人物,诸葛亮用其卓越的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用其智,用其情,用其义,体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诸葛亮在益州从无到有,不仅建立了整个法令制度,也能发扬赏善惩恶的正名上下的王道,使整个社会公平正直,明察秋毫。有益于国家,固然是仇家,也会赏赐;违法犯纪,虽是至亲,也会处罚。刑罚虽严峻,不过无人因此而抱怨,这种公平的统治,非常难有人能相提并论。

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的人讲,此为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而却不尽然。由于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时,孔明听罢曰:“此为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为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为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是为刘备的汉室兴亡着想。

诸葛亮不仅具有“大公无私,令人钦佩’的人格和政风,而且他谦虚下人,广纳各方意见,对人才的培养更实不遗余力。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特别强调“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裨补缺漏,有所广益”。另一篇《视听》中更预示:“为政之道,务在多闻,是以听察采纳士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目当其目,众音住其耳。”“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是以“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乃国之害也。”

诸葛亮不仅说,而且也彻底地去作。出任宰相后,他尤其在丞相府中,成立“参署,’的机构,其目的在于“集思广益”以采纳更加的多人的建议。他客气地预示,自己“资性鄙暗”,故有时无法完全理解和采用,温他和查和、徐庶、崔州平及胡济四人的关系始终和好,因此相当鼓励大家不疑于直言的精神。

最令人感动的是第1次北伐失败,诸葛亮在汉中前线向北征部落公布的檄文,公开预示希望今后请将士能勤于攻击诸葛亮的缺点,才算忠于国家的人。他曾听从杨洪的意见,急速派兵驰援在汉中和曹操陷人苦战的刘备,以稳定北方防务;征求邓芝和孙权的策略;遵从马稷“攻心为上”战略,以为南征蛮夷的主要精神指导。或许这几个也是他个人心中早作的决定,但他绝不居功,让出色的部属不要被本人的光芒所掩盖,使任何人才皆能乐于发挥本人的智慧,用心于公事。三国鼎立中,蜀汉力量最小,但人才最多,因此才有力量屡次向曹魏攻击。这几个优异的人才,的确都是因诸葛亮“不居功、不情才;虚心纳谏.的作风.才可以获得。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在《诸葛亮诗》中便写道:“小小庸蜀文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广。”明代大儒方孝孺也评论道:“诸葛孔明之为相,敏然虚己,以求问己之示,秦汉以下为相者皆不及也。”

诸葛亮不但在培养人才上有一套,在驭用人方面也是值得我们共同学习的。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不过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切记不可不用,特别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待到诸葛亮劳累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到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zao~fan,不用可惜。在其zao~fan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来讲,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怎样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俺不可以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象征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不过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和提防,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为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虽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自尊,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整个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因此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感情。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会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也就是说,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说孔明不“明”,我觉得仅有一点。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毕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对于历史人物,因为立场的区别,后代的评价带有高有低、有好有坏、有正有邪,但数千年来,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却都是正面的,或许有程度的高低,但基本立场那么是清一色的赞扬、钦敬及仟念。

有关诸葛亮

赞叹诸葛亮诗

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

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

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

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

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

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砀白蛇夜流血;平秦灭楚入咸阳,二百年前几断绝。

大哉光武兴洛阳,传至桓灵又崩裂;献帝迁都幸许昌,纷纷四海生豪杰:

曹操专权得天时,江东孙氏开鸿业;孤穷玄德走天下,独居新野愁民厄。

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只因徐庶临行语,茅庐三顾心相知。

先生尔时年三九,收拾琴书离陇亩;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

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1功!!!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

周瑜决策取荆州,诸葛先知第1筹。指望长江香饵稳,不知暗里钓鱼钩。

卧龙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五月驱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瘴烟高。誓将雄略酬三顾,岂惮征蛮七纵劳。

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制蛮王。到现在溪洞传威德,为选高原立庙堂。

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孔明妙算胜孙庞,耿若长星照一方。进退行兵神莫测,陈仓道口斩王双。

伏弩齐飞万点星,木门道上射雄兵。到现在剑阁行人过,犹说军师旧日名。

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著勋名。

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数万阴兵绕定军,致令钟会拜灵神。生能决策扶刘氏,死尚遗言保蜀民。

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诸葛亮北伐中原是什么情况?

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向后主上《出师表》,准备攻魏。他率军至汉中,演练兵马,又从内地大量移民于汉中,以建设前沿阵地。诸葛亮最忧虑的是司马懿统兵,将为蜀中大患。马谡建议行反间计,使魏主曹睿将司马懿撤职回乡。次年,诸葛亮率军第1次伐魏。魏延提示,愿领兵五千,循秦岭的东边,当子午谷而北投,不出十日,可到长安。诸葛亮很谨慎,没有采纳魏延的意见,从陇右取大路进兵。

魏明帝曹睿召群臣计议,夏侯楙愿率兵抵御蜀兵。夏侯楙是夏侯渊之子,夏侯渊被黄忠所斩,曹操怜之,以女清河公主招桥为驸马。夏侯楙要求出兵,为父报仇。曹睿即命夏侯楙为大多数督,调关西诸路兵马前去迎敌。夏侯楙至长安,调集各路兵马。夏侯楙命西凉大将韩德为先锋,韩德有四子,皆精通武艺,弓马过人。韩德带四子迎敌,正遇蜀军先锋赵云、邓芝。韩德四子与赵云交锋,皆被赵云斩了。韩德引败兵,见夏侯楙,哭告其事。夏侯楙自统兵来战赵云。韩德为报杀四子之仇,纵马轮开山大斧,直取赵云,战不三合,被赵云一qiang刺于马下。邓芝驱兵掩杀,魏兵又折一阵。次日,魏兵又大败,夏侯楙引百余人走入南安城中。魏兵见无主,尽皆逃窜。南安西连天水,北抵安定。诸葛亮设计令魏延取了安定城,擒了太守崔谅。又利用崔谅赚开南安城,擒了夏侯楙。但攻取天水之计被守将姜维识破,未能成功。姜维文武全才,智勇足备,事母至孝。赵云与姜维交锋,甚赞其qiang法。诸葛亮用反间计,收取了姜维,作为接班人。诸葛亮与姜维计议,以城中尹赏、梁绪为内应,取了天水城。诸葛亮得三城之后,威声大震,远近州郡,望风归降。诸葛亮整顿军马,前出祁山,兵临渭水之西。

魏主曹睿命曹真为大多数督,郭淮为副都督,王朗为军师,率军二十万,于十一月出师,曹真大军来到长安,过渭水之西下寨。次日,两军列阵相对,双方对话。王朗本想说服诸葛亮归降,不失封侯之位。诸葛亮以严词驳斥,大骂王朗一番。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碰死于马下。两军各自收兵。副都督郭淮说:“诸葛亮料我军中治丧,今夜必来劫寨,可分兵四路,从山僻小路,乘虚去劫蜀寨。诸葛亮已料知魏军之谋,即对诸将作了反击魏军的安排。将及三更,曹遵先杀入寨,却是空寨,料知中计,急拨马回。朱赞兵到,自相残杀,人马大乱,曹遵与朱赞交马,方知是自相践踏。急合兵时,王平、马岱、张嶷、张翼杀到。曹、朱二人引军往大路奔走,又被赵云、魏延截杀。曹、朱二入夺路奔回本寨,守寨军士以为是蜀军来劫寨,慌忙放起号火。左边曹真杀至,右边郭淮杀至,自相残杀。背路三路蜀军杀到,中间位置魏延,左边关兴,右边张苞,大杀一阵。魏兵败走十余里,死者极多,蜀军大获全胜。

曹真、郭淮收拾败兵回寨,商议应对之策。郭淮提示,请求羌兵助战。曹真从之,即派使持书并重礼前往西羌。西羌国王彻里吉经与群臣商议后,即派雅丹丞相与越吉元帅率军十五万前去助战。羌兵皆惯使弓弩、qiang刀、蒺藜、铁锤等武器,又有战车,用铁皮裹钉,号为“铁车兵”。蜀兵与羌兵交战,初战失利。诸葛亮上高阜处观看,见铁车连络不绝,人马纵横,往来驰骤,便有破敌之计。诸葛亮对姜维说,天将降雪,可乘雪破之。诸葛亮命关兴、张苞领兵去埋伏;又唤马岱、张翼授计去山后埋伏;令姜维守寨,如有铁车兵来,后退便走。是时十二月终,果然天降大雪。姜维引兵出,越吉元帅引铁车兵来,姜维即退走。羌兵追到寨前,姜维从寨后而走。羌兵抢入寨栅,直赶过山口,见姜维兵在雪地上奔走,越吉催兵追赶。山路被雪漫盖,一望平坦。羌兵正在加快追赶时,忽然一声响,羌兵都跌落坑堑之中,背后铁车正行得紧溜,急难收止,并拥而来,自相践踏。后军急回时,关兴、张苞两军冲击,背后姜维、马岱、张翼三路兵又杀到。铁车兵大乱,越吉元帅与关兴交锋,只一合,被关兴斩死于马下,雅丹丞相被马岱擒获。诸葛亮宽待雅丹,赐酒压惊,用好言抚慰,将所获羌兵及车马器械,都还给雅丹,俱放回国。

曹真、郭淮闻报:“蜀兵拔寨起程”,误以为羌兵出击,使蜀兵退去,遂分兵两路追赶。诸葛亮早已命赵云、魏延各引军埋伏,等候魏军追赶时出击。魏军先锋曹遵正追赶时,魏延伏兵出击,曹遵被魏延一刀斩于马下。副先锋朱赞引兵追赶,忽然赵云伏兵闪出,朱赞措手不及,被赵云一qiang刺死。曹真、郭淮见两路先锋有失,欲收兵撤回,背后喊声大震,关兴、张苞两路兵马杀出,围了曹真、郭淮,大杀一阵。曹真、郭淮引败兵冲路走脱。蜀兵全胜,直追到渭水,夺了魏寨。

魏主曹睿集群臣计议,决定御驾亲征,前赴长安,并复司马懿官职,加平西都督,就起南阳诸路兵马,前赴长安。此时,原蜀降魏大将孟达叛魏,欲起金城、新城、上庸三城兵马,进攻洛阳,配合诸葛亮伐魏。诸葛亮写信劝诫孟达,必须提防司马懿起兵,极宜谨密,不可轻易托人。孟达却认为,司马懿须先报魏主,再至新城,往返需一个月,因而不认为然,便约金城太守申仪、上庸太守申耽举事。耽、仪二人佯许之,只待魏兵到,便为内应。司马懿复职后,即调集宛城诸路兵马。得到申仪家人密报孟达欲反之事后,即令军马起程,加速行军,直接向新城进发,八日就到新城。孟达没有料到司马懿这样快就到新城,悔不听诸葛亮的劝诫。申仪、申耽为魏军内应,孟达事败被杀。司马懿引兵到长安,向魏主曹睿奏报不待圣旨,星夜而去新城之事。魏主大喜,并说:“后遇机密重事,不必奏闻,便宜行事。”魏主令张邰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进,又令辛毗、孙礼二人领兵五万,往助曹真。

司马懿引兵二十万,出关下寨,以拒蜀兵。司马懿与张邰计议,先取街亭,以断蜀军粮道,不出一月,蜀兵无粮必退。诸葛亮已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便问诸将,谁敢去守街亭?马谡自报愿往。诸葛亮说:“街亭虽小,干系重大,倘街亭有失,我大军皆休矣。”马谡保证守住街亭,并立军令状。诸葛亮令王平协助马谡守街亭。诸葛亮恐二人有失,又令高翔领兵一万去街亭东北的列柳城驻扎,以救援街亭。又令魏延引兵去街亭之后屯扎,以拒张邰。诸葛亮令赵云、邓芝各引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自统大军以姜维作先锋,出斜谷径取鄙城。马谡、王平引兵至街亭,在屯兵问题上即发生分歧。王平主张在五路总口下寨,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纵有十万,不能偷过。马谡坚持要在侧面山上屯兵,认为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王平说:“屯兵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马谡不听王平劝告,坚决屯兵于山上,王平只好领五千兵屯兵于道口。司马懿派人侦察清楚,即令张邰引一军挡住王平来路,令申仪、申耽引两路军围山,先断了汲水道路,司马懿大驱军马,一拥而进,把山四面固定。马谡在山上,看到魏兵漫山遍野。蜀兵见之,尽皆伤胆,不敢下山。马谡将红旗招动,军将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魏兵自早晨围到晚上,山上无水,蜀军不得食,寨中大乱。嚷到半夜时分,山南蜀军下山降魏,司马懿再派人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乱。马谡料守不住,只得引残兵下山向西奔逃。王平见到魏军,引军杀来,正遇张邰,战数十合,因势单力孤,只得退去。张邰追三十余里,被魏延拦住,张邰回军便走。魏延追赶张邰,被魏军包围,王平、高翔赶到,三将与魏军大杀一阵,蜀军伤者极多。魏延恐阳平关有失,即与王平、高翔往阳平关来。

诸葛亮在西城,听说街亭失守,便跌足长叹;“大事去矣!!!”遂安排撤军。令关兴、张苞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喊,为疑兵惊之。令张翼引兵去修理剑阁,以备归路。此时,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向西城蜂拥而来。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仅有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兵在城中。众官听得此消息,尽皆失色。诸葛亮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诸葛亮身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皆不敢进。司马懿看毕大疑,恐有伏兵,便令退军。司马懿往武功山小路而走,正遇关兴、张苞二军在此等候,喊声大震,鼓角喧天,不知蜀兵多少,魏军不敢久停,只得弃辎重而去。蜀军连夜皆回汉中。赵云断后,杀退魏军,未损一卒。

诸葛亮撤兵退回汉中以后,即追究街亭之失。王平陈述马谡不听劝谏,屯兵于山上,致有此败。诸葛亮为严正军法,挥泪斩了马谡。诸葛亮用人不当,悔不听刘备临终的劝诫:“马谡言过其实也就是说,不可大用。”诸葛亮上书后主,自贬三等。诸葛亮在汉中,惜军爱民,励兵讲武,积聚粮草,以备后图。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从陈仓道口进出。魏主曹睿采纳司马懿的意见,命郝昭为镇西将军,把守陈仓道口。又命曹真为大多数督,会合郭淮、张邰,分道把守关隘。蜀兵围攻陈仓二十余日,郝昭守卫严密,攻打不下。诸葛亮与姜维计议,撤出陈仓,改由祁山进兵。姜维以诈降致书曹真,引诱曹真出战,围而歼之。曹真得书大喜,准备依期会合。部将费耀恐其有诈,愿代曹真接应姜维。费耀引五万兵,望斜谷进发。费耀被诱入山路,受到蜀军围歼,魏兵大败。费耀无路可逃,自刎而死,余众尽降。诸葛亮连夜驱兵,直出祁山下寨。

诸葛亮屯兵祁山,粮草不济,只够一个月之用,利在速战。曹真按司马懿之计,坚守不出,蜀兵挑战不应。曹真与孙礼计议,待彼粮尽退兵,乘势追击,可获全胜。孙礼又用计佯装运粮,车内尽装引火之物,待蜀兵来抢,放火烧车,以伏兵击之。此计被诸葛亮识破,将计就计,吩咐诸将按计而行。是夜二更,马岱引三干兵径到山西,见很多车仗,重重叠叠,攒绕成营,马岱令军土去营南上风放火,车仗尽着,火光冲天。孙礼以为蜀兵到魏寨内放号火,急引兵一齐掩至。背后鼓角喧天,张嶷、马忠引兵杀至,马岱又引兵杀来,内外夹攻,孙礼大败,死者无数。关兴、张苞乘虚袭了魏寨,魏兵大败,皆投曹真寨来。

蜀兵大获全胜后,诸葛亮即令退军,并说:今乘魏兵新败,不敢正视蜀兵,便可出其不意,乘机退去。当夜蜀兵尽退,只有空寨。魏延在陈仓道口拒住王双,急不能脱身。诸葛亮派人给魏延授以密计,教斩王双。魏延受了密计,当夜二更拔寨,急回汉中。王双大驱军马,并力追赶。魏延旗号在前,引王双追赶,而他却隐于丛林中,在寨中放起火来。王双见火起,慌令退军。行到山坡左侧,魏延从丛林中骤出,王双大惊,措手不及,被魏延一刀斩于马下。魏延手下只有三十骑人马,望山中缓缓而行。

建兴七年,诸葛亮第3次率军北伐。诸葛亮探知陈仓守将郝昭病重,便用计袭取了陈仓和散关,驱大军复出祁山,安下营寨。诸葛亮命姜维领一万兵取武都,王平领一万兵取阴平,以分魏兵之势。魏主曹睿派司马懿引兵复出,以御蜀兵。司马懿令郭淮、孙礼从陇西小路来救武都、阴平,就袭蜀兵之后。郭淮、孙礼正行间,忽哨马来报:武都、阴平已被蜀军占了。郭淮、孙礼正待回军时,突然从山背后闪出一支兵马来,诸葛亮端坐于四轮车上,左有关兴,右有张苞,姜维、王平又引兵从后杀来。两下夹攻,魏兵大败,郭淮、孙礼弃马爬山而逃。

司马懿料诸葛亮在武都、阴平安抚百姓,营中空虚,便令张邰、戴陵各引一万精兵,于夜间去劫蜀寨。诸葛亮预料司马懿要来劫寨,已作了准备。当张邰、戴陵接近蜀寨,已陷入蜀军伏,魏兵大败。

魏兵败了两阵,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思得一计,传令退兵,以引出司马懿来追。蜀兵退三十里下寨,司马懿恐中计未追;蜀军又退三十里,司马懿又未追;蜀兵再退三十里,司马懿仍犹豫不追。张郃说:“这是诸葛亮缓兵之计,渐退入蜀,都督何故怀疑?”张郃要求前往决一战。司马懿遂令张邰、戴陵各引一支兵先行,自引兵随后接应。诸葛亮探知司马懿来追,便分派诸将按计袭击。张邰、戴陵领兵前来,张嶷、马忠、吴懿、吴班四将出马交战。蜀兵且战且走,魏兵追赶一程,关兴引兵杀出,张嶷等四将一齐回兵掩杀过来,张邰、戴陵死战不退。张翼、王平两路伏兵又杀出,截其后路。魏兵奋力冲突,不得脱身。忽然背后鼓角喧天,司马懿引军杀到,把王平、张翼围在核心。姜维、廖化在山上望见蜀兵势危,便按诸葛亮之计,分兵两路去袭司马懿大寨。司马懿得知蜀军去袭击大寨,便即提兵急回,军心惶惶乱走,蜀兵大胜。司马懿大败一阵,奔入寨时,蜀兵已自回去。这一阵,魏军死者极多,遗弃马匹器械无数。

诸葛亮收得胜之兵回寨,正欲起兵进取,忽然生病,睡床不起,难以理事,遂撤兵回汉中,自回成都养病。诸葛亮去了五日,司马懿才知道。司马懿留诸将把守隘口,也班师回去。

建兴八年秋七月,魏都督曹真上表伐蜀。魏主曹睿即拜曹真为征西大多数督,司马懿为征西副都督,引兵四十万径奔剑阁,来取汉中。诸葛亮已病愈多时,至汉中操练人马。闻报魏军伐蜀,遂令张嶷、王平引一千人马去守陈仓古道,以挡魏兵。诸葛亮预测推算月内必有连绵秋雨,魏兵不能深入,于是,不用多军。曹真、司马懿领大军径到陈仓,未到半月,秋雨大降,淋漓不止,陈仓城外,水深三尺,军器尽湿,人不得睡,昼夜不安。大雨连降三十日,马无草料,死者无数,军士怨声不绝。曹真与司马懿商议,军无战心,各有思归之意,不如且回。为防蜀兵追击,先伏两军断后。

诸葛亮不准诸将追赶魏兵,却分兵出斜谷而取祁山。诸葛亮令魏延、张嶷、杜琼、陈式出斜谷;马岱、王平、张翼、马忠出箕谷,俱会于祁山。诸葛亮自提大军,令关兴、廖化为先锋,向祁山进发。司马懿见蜀军未来追赶,已料到诸葛亮进兵祁山。曹真的不相信,与司马懿打赌。即分兵两路,曹真引兵屯于祁山之西,斜谷口;司马懿引兵屯于祁山之东,箕谷口。司马懿先引一军伏于山谷中,其余军马于各要路安营。魏延、张嶷、杜琼、陈式正取箕谷而进,诸葛亮派邓芝前来劝诫:“如出箕谷,提防魏军伏兵,不可轻进。”陈式不听邓芝劝阻,径自引五千兵出箕谷。行不数里,魏军伏兵皆出,将陈式包围,幸得魏延、张嶷、杜琼引兵接应,魏兵才退。陈式回到谷内,五千兵只剩得四五百带伤人马。曹真在寨中不信蜀兵来,只令副将秦良领五千兵哨探。秦良在山谷中被蜀军伏兵袭击,秦良战死,魏军全部投降。诸葛亮教五千降兵衣服给蜀军穿上,冒充魏兵到魏军营寨,随后蜀军诸将分兵杀入寨中。魏兵措手不及,各自逃生,众将保曹真逃出。诸葛亮大败魏军,大驱士马,复出祁山。

曹真曾与司马懿打赌:“蜀兵不会来”,却被蜀军劫了寨,心甚不安,气成疾病,睡床不起。诸葛亮探知后认为,曹真生病仍留军中,必然病重,以安众人之心。诸葛亮为气死曹真,遂写一书,派魏降卒送与曹真。书中历数曹真用兵无能,大加羞辱。曹真看书后,恨气填胸,死于军中。魏主曹睿闻曹真已死,即下令司马懿出战。司马懿出兵与诸葛亮约期决战。诸葛亮当夜授姜维和关兴以密计,次日与司马懿对阵。双方同意先斗阵法。诸葛亮布成“八卦阵”,问司马懿敢打否?司马懿知道是“八卦阵”,遂令戴陵、张虎、乐琳三将各引三十骑,教他们从正东生门打入,往西南休门杀出,再从正北开门杀入,此阵可破。但司马懿不知八卦阵的变化,三将入阵后,只见阵如连城,冲突不出,皆被蜀军缚了。诸葛亮令将三将及九十人衣脱了,以墨涂面,放了回去。司马懿见了大怒,即指挥大军冲杀。两军恰才相会,姜维、关兴两军杀入,蜀兵三路夹攻,魏兵大败。司马懿退到渭水南岸下寨,坚守不出。

诸葛亮收兵回到祁山时,永安城李严令都尉苟安解送粮来,到军中交割。苟安好酒,延误行程,违限十日。诸葛亮大怒,令武士仗以八十放回。苟安心中怀恨,投降了魏军。司马懿许以封官,令他回成都,向宦官散布流言,说诸葛亮有怨上之意,早晚欲为帝。宦官妄奏后主。下诏宣诸葛亮班师回朝。诸葛亮接到诏书,仰天叹道:“主上年幼,必有佞臣在侧,我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若不回,是欺君矣;若奉命而回,日后再难得此机会也。”诸葛亮只好退兵,为防魏兵追击,分兵五路而退,逐日增灶,以惑魏军。司马懿因诸葛亮多谋,不敢轻追,先派人查点灶数,见每日灶数增添,便说:“吾料诸葛亮多谋,今果添兵增灶,吾若追之,其计,不如且退。”遂班师回洛阳。

诸葛亮回到成都,查明是苟安流言,后主悔之不及,此时苟安已投魏去了,诸葛亮斩了妄奏的宦官。紧接着,回到汉中,再准备北伐。为减少军士疲惫,将二十万大军分成两班,轮流出战,以一百日为期,到期轮换。建兴九年春,诸葛亮复出师伐魏,出祁山下寨。魏主曹睿命司马懿出师御敌。司马懿以张邰为先锋,郭淮守陇西诸郡,其余诸将皆分遣而进。诸葛亮在祁山屯军数月,军中粮乏,屡派人催李严运粮应付,却只是未到。诸葛亮料陇西麦熟,便引军到卤城割麦。司马懿与郭淮巡略天水诸郡,以防诸葛亮割麦。诸葛亮用装神之计,使司马懿大疑,众军心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司马懿在上邽城中,三日不敢出战。此时,诸葛亮令三万军兵将陇上小麦割尽,运到卤城打晒。之后的日子,司马懿才了解清楚,诸葛亮是以姜维、马岱、魏延三人装扮与诸葛亮一样端坐于四轮车上,分别在相距数十里处埋伏,最先来诱阵的车上才是诸葛亮。因 此,司马懿奔走数十里,还是在他面前出现。司马懿仰天长叹道:“诸葛亮有神出鬼没之机!!!”郭淮笑道:“只瞒过一时,今已识破,何足道哉。”二人计议,于夜间袭击卤城。诸葛亮已料到司马懿将于夜间袭击卤城,便令姜维、魏延、马岱、马忠各引二千兵于卤城四面麦田中埋伏,只听炮响,四边一齐杀来。是夜一更,郭淮与司马懿两下合兵,将卤城围住。城上万弩齐发,矢石如雨,魏兵不敢前进。忽然一声炮响,四路蜀兵一齐杀至,卤城四门大开,城内蜀兵杀出,里应外合,大杀一阵,司马懿、郭淮引败兵突出重围大败而逃,折兵三千余人。

司马懿与郭淮计议破敌之策,决定调孙礼引雍、凉人马与郭淮去袭剑阁,以断蜀军粮道,司马懿自引大军进攻卤城。诸葛亮为防魏军袭击剑阁,乃令姜维、马岱各引一万兵先去守住险要。此时,蜀兵中有一半轮换限期已到,川中兵已出川口。忽闻孙礼引二十万雍凉人马来助战,去袭剑阁,司马懿自引兵来攻卤城,杨仪入告诸葛亮:“魏兵来得甚急,可将换班人留下退敌,待新兵来到,紧接着再换。”诸葛亮说:“吾用兵命将,以信为本,既有令在先,岂可失信?”即传令应去之兵,当天便行。众军闻之,皆大呼道:“丞相如此施恩于众,我等愿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杀魏兵,以报丞相。”诸葛亮说:“你们应该回家,岂可复留于此。”众军皆要出战,不愿回家。诸葛亮便令他们出城安营,以待魏兵。西凉兵远道而来,人马困乏,未及喘息,蜀军以逸待劳,一拥而进,人人奋勇,大败魏军。

诸葛亮正欲乘胜进兵之时,又受到李严的牵制。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谎称吴与魏连和,魏欲令吴攻蜀,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见书对诸将说:“若东吴兴兵寇蜀,吾必须退兵。”遂传令祁山大寨人马,且退回西蜀。诸葛亮为防魏兵追击,便在木门道设伏兵,令魏延、关兴断后。司马懿探知蜀兵退走,便派先锋张邰率兵追赶。魏延、关兴与张郃轮番交锋,战十余合便走,将张邰引入木门道内,蜀军即用木石将木门道两头垒断,张邰在木门道中进退不得,蜀军伏兵万弩齐发,将张邰及百余名部将皆射死于木门道中。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第5次北伐,出祁山下寨。魏主曹睿命司马懿为大多数督,统率各路军马,至渭滨下寨。令夏侯霸引兵五万在渭水上搭起九座浮桥,过渭水安营。命郭淮、孙礼总督陇西兵马,在北原下寨,以阻蜀军粮道。诸葛亮采用明攻北原,暗取渭桥之计,因被司马懿识破,初战失利。司马懿又派偏将军郑文至蜀营诈降,于中取事。诸葛亮识破了郑文的诈降,将计就计,令郑文约司马懿于夜间劫蜀寨,他为内应。司马懿当成真的,遂令部将秦朗引一万兵去劫寨,自引兵接应。诸葛亮已作好安排,自引兵于高山之上,指挥众军。秦朗引兵杀入蜀寨,不见一人,知是中计,急回军时,蜀军伏兵齐出。秦朗死战,不能得脱,死于乱军之中。司马懿只顾催兵接应,被姜维、魏延两路军夹击,魏兵大败,司马懿引败兵奔回本寨。

诸葛亮为了牵制魏军,派费祎致书于孙权,请出兵攻魏。孙权见书后,即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引大军围攻合肥新城。魏主曹睿为应对东吴的进攻,令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诸葛亮为解决食粮运输的困难,设计了一种运输工具,叫做“木牛流马”,集随军匠作一千余人在上方谷内制造。木牛流马制成后,用于剑阁至祁山大寨一线运送粮草,非常方便。可惜,这种木牛流马,以后失传。

诸葛亮见司马懿坚守不出,便设计引他出来。诸葛亮密令马岱在上方谷造成木栅,营中挖下深堑,多积干柴引火之物,周围山上多用柴草虚搭窝棚,内外皆伏地雷,并且将上方谷后路塞断。命魏延去魏寨讨战,务要诱司马懿出战。又吩咐高翔驱木牛流马于山路行走,如魏兵来抢,便任他们抢去。诸葛亮将祁山大寨兵一一调出,只推屯田,并吩咐:“若魏兵来战,只许诈败;若司马懿来攻,要并力只攻渭南,断其归路。”诸葛亮自引一军近上方谷下寨,只等司马懿出战。

司马懿见蜀兵四散屯田,以为久计,遂命夏侯惠、夏侯和各引兵五千出战。高翔佯作运粮,驱木牛流马往来于上方谷内,被夏侯惠、夏侯和引兵截杀,高翔败走,木牛流马被魏兵抢去。半月之间,魏兵连胜数阵。司马懿见蜀兵败,心中欢喜。经询问被俘蜀军,知道诸葛亮不在祁山,在上方谷安营。司马懿采取并力攻打祁山大寨,引各营蜀兵来救,而他却亲自取上方谷,烧其粮草,使蜀军首尾不接,必然大败。于是,魏兵皆奔祁山寨来,各营蜀兵虚作救应之势。司马懿见蜀兵都去救祁山寨,便引二子及中军护卫人马,杀奔上方谷来。魏延见司马懿来,便与交战。战不上三合,便拨马回走。司马懿见魏延兵马少,放心追赶,令司马懿在左,司马昭在右,懿自居中,一齐攻杀过来。魏延引兵退入谷中,司马懿也追入谷中,前面魏延已不见了。司马懿心疑,忽听得喊声大震,山上一齐丢下火把,烧断谷口,魏兵奔逃无路。山上火射下,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都着,火势冲天。司马懿手足无措,乃下马抱二子痛哭。正哭之间,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雷响,大雨倾盆,满谷大火尽皆浇灭。司马懿大喜,引二子冲杀出来。诸葛亮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蜀兵夺取了司马懿的渭南大寨,打败了魏兵。司马懿退据北岸,烧断了浮桥。

诸葛亮屯于五丈原,累次令人挑战,魏兵坚守不出。诸葛亮为了激司马懿出战,遂将一件女人的衣服装在大盒子里,并修书一封,派人送给司马懿。司马懿看了以后大怒,仍佯笑受之,令重待来使,并问诸葛亮的饮食及事之烦简情况。使者说:“丞相夙兴夜寐,罚三十以上皆亲自过问,饮食日但是数升。”司马懿顾谓诸将说:“诸葛亮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使者回去,如实向诸葛亮报告。诸葛亮说:“彼深知我也。”从此以后,诸葛亮旧病复发,日渐沉重。姜维入帐问安,诸葛亮说:“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吾平生所学,已著书24篇,计十四万余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吾观诸将,没有人可授,独汝可传我书,切不要轻忽。”诸葛亮临终前,向杨仪授以退兵之计。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二日病逝,终年五十四岁。蜀军依照诸葛亮的遗计,全线撤军。

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历时七年半,没有获得成功。究其主要原因,是蜀汉国力不强,难以与曹魏抗衡。诸葛亮是杰出的军事家和家,但受客观条件所限,使他难以取胜。

诸葛诞其人及浮华友真意

前言:发一篇文字,为吾友助力。@三官大理都

三国时期,诸葛氏中有三兄弟被史家称为“龙虎狗”。《太平御览·人事部·品藻中》记录载入:“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雅。”

诸葛亮、诸葛瑾以及从弟诸葛诞,虽同出一氏,却分投三国:诸葛亮被刘备重用,为蜀汉丞相和托孤股肱,是龙;诸葛瑾报效东吴,做了孙权的文武重臣,是虎;诸葛诞投奔了曹丕,拜曹魏大将,数为封疆大吏,是狗。其中。称诸葛诞为狗并 不是讽刺,狗,意指“功狗”,为有功有名的战将。

诸葛诞是三国后期主要人物之一,很有个人魅力,能得人死力。中国典故里,田横五百士忠义大名流传千古,受到推崇;而诸葛诞亦有同类事件足以媲美之!!!

曹魏后期,司马懿父子逐渐掌握了实权,遍布朝野,为了久后谋朝篡位,他们屡屡打击、剿除潜在的敌人。

公元255年,即曹魏第4代皇帝曹髦正元二年春正月,司马师在亲征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叛乱时,因营地遭遇夜袭受到惊扰,致使眼上肿瘤溃疽,眼球迸出,遂不医而死。司马师没有儿子,他一死,其所有职务权力自然都被弟弟司马昭承袭了。司马昭新官上任,感到信心不足,威望、能力都不能服众,他担心会有人趁机搞动作。因此,司马昭派本人的心腹贾充为使者,打着慰问犒劳的旗号去四方打探消息,观察各州刺史尤其是地方武将是不是有贰心。诸葛诞是重点怀疑对象。

其时,诸葛诞官拜征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爵封高平县侯,食邑三千五百户。可谓位高权重,显赫当朝。不但远离中间位置,手握兵权;并且,还是司马懿父子此前主要政敌曹爽、夏侯玄的好朋友。司马父子对他的疑忌一直存在。

贾充奉命慰劳扬州,见到诸葛诞后,先就国内和国外时局交换了意见。接着,贾充就直接试探道:“朝中文武皆有心拥戴大将军(指司马昭)受禅称帝,将军您是知道。您觉得这样做没有问题吧?”最终,遭受到了诸葛诞的当面呵斥。诸葛诞说:“你莫非不是大魏忠臣贾逵儿子吗?你家世代蒙受皇恩,怎么能说出这种话?哪个奸佞敢动皇帝?要是朝中有人图谋不轨,我诸葛诞绝不答应,必将以死相拼!!!”贾充听后,默然不语。这里,诸葛诞如此直斥贾充,一方面是公开向司马昭叫板了;另一边也等于打出了护国讨贼旗帜,发声号召忠于曹魏的和司马家族的仇家出来站队,加入自己了。

贾充回到洛阳向司马昭汇报时,说:“诸葛诞久在淮南,威望很高,民望所归。不尽快剿除,后果非常严重。”并建议先礼后兵,以任命诸葛诞为司空的为名征他入京,假如他肯来,则剥夺其兵权;假如他不来,则以抗命之罪出兵征讨。

曹魏甘露二年五月(公元257年)诸葛诞见到朝廷的征书以后,决定先发制人。因此,他召集心腹兵将七百余人,攻杀了扬州刺史乐綝,从而一举控制了淮南。接着,诸葛诞快速接管淮南淮北郡县,征集了二十万大军,大搞武装割据,全力备战,以应对司马昭的进攻。并 且,诸葛诞还派儿子诸葛靓入吴求援,欲引东吴为外援,同敌司马昭。

从此以后,司马昭纠集数十万大军围攻淮南。战事持续到第2年二月,终以诸葛诞身死兵败而收场。———战事经过不是本文重点,故略。

258年夏历二月,司马昭下令对诸葛诞发动了最终的总攻。这种生死关头,诸葛诞没有服输,不甘心投降,没有怂。他率领一部分心腹选择了死战突围。最终,遭遇司马昭的部下胡奋围困而力战杯斩。诸葛诞战死后,司马昭立刻诛灭其三族以示惩罚。

战事结束后,诸葛诞的部下数百人成了俘虏却拒绝投降。因此,司马昭叫人把这几个俘虏集中起来进行审问和甄别。史书记录载入:“数百人拱手为列,每斩一人,辄降之,竟不变,至尽,时人比之田横。”寓意讲的是,为逼这数百人投降,司马昭将他们绑缚以后,排好了队列,任何人背后都站一个刽子手。主审官挨个儿劝降。问到谁,若不降,就会立刻被杀。他这样一个一个问下去了,结果没有一个投降的!!!眼见一个挨着一个被杀害当场,偏 偏无人怕死求饶,还都说:“为诸葛公死,不恨。”忠到如此地步!!!时人比之田横。

怎么做到的?依据史书记录载入,诸葛诞“……惧不自安,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它说,诸葛诞善于收买人心,靠厚养亲待收买了数千死士。这肯定是一方面。不过,仅凭物质收买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极高的个人品质魅力为根本,一个人是无法得到部下死命拥戴的。凡以利相交的,不要说他身死家灭之后,别人不能追感其恩遇而继续舍命尽忠;就是生存的时候,这几个人也没有可能如此卖命。以利相交者利尽绝交;以义相交才不会由于生死、荣辱、祸福而变心!!!

诸葛诞是有义名的,这是他得以感召死士的终极内因。诸葛诞品质的最高闪光点展现在孟津御楼船事故中。这是诸葛诞年轻时候的事情了。

这档子事发生在黄初年间(约223年或2二十四年)那个时候的皇帝还是曹丕,年轻的诸葛诞还是区区的荥阳县令。其年,曹丕临幸许昌,诏令尚书仆射杜畿造御楼船(大型战船)楼船造好后,杜畿、诸葛诞同时登船下水试渡。谁料大风突起,吹没了楼船。杜畿、诸葛诞都沉入了陶河。杜畿是国家老臣,那个时候已经62岁,名望很高,不能不救。因此,御林军不顾风浪,跳进大河,紧急搜救起落水者。

御林虎贲先捞救起了诸葛诞,不过,诸葛诞却拒绝了,他说:“先救杜畿吧!!!”最终,他受风浪侵害,差点丧命。危急时刻,诸葛诞能够丢弃生还机会,把获救希望让给同僚,这是难得的。

这是诸葛诞的一个闪光点,是建立个人魅力的缘故。诸葛诞的第2个闪光点是不贪部下之功,不护部下之短。这是许多当老板的做未到的。许多领路人是要把部下的功劳、好主意、好点子贪为已有的。诸葛诞不这样。他的手下有啥建议了,诸葛诞总是“显其言而承用”。假如这几个建议在后来发现有弊病,诸葛诞断然不会给自己自尊而没有承认,断然不会为推卸干系而把责任推给部下。他的做法是“后有当否,则公议其得失以为褒贬”。

以上略举数事以说明诸葛诞的为人。下面略说诸葛诞的浮华友究竟是啥意思。

夏侯玄、诸葛诞、何晏、邓飏、李胜等修浮华,合虚誉,被叫作浮华友人,曾遭朝廷弹劾废黜。此处的浮华不是说生活作风方面的问题,浮华不是今天理解之义。那个时候的浮华主要指一种思想风潮,即继承汉朝清议之风而来的清谈之风。朝廷认为这种思潮有很大危害,应该禁绝,故而惩罚了他们。

以下内容出自知识混装大无极:

清谈也称玄谈。重心集中于有无、本末之辨。始于三国魏何晏、夏侯玄、王弼等,至晋王衍辈而益盛,延及齐梁不衰。魏晋名士以清谈为主要方式,针对本和末、有和无、动和静、一和多、体和用、言和意、自然和名教的诸多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清谈的推进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式,清谈多数都有交谈的对手,藉以引起争辩。争辩或为驳难、或为讨论。在一般情况下,辩论的双方分为主客,人数不限,有时两人,有时三人,甚至更加的多。谈话的席位称为“谈坐”,谈论的术语称为“谈端”,言论时引经据典称作“谈证”,谈论的语言称为“谈锋”。在清谈的过程中,一方提出自己对主题内容的见解,以树立本人的论点,另一方则经过对话,进行“问难”,推翻对方的结论,同时树立本人的理论。在互相论难的过程中,外人也可以就着讨论主题发表赞成或反对的建议,称为“谈助”。到讨论终结时,或主客双方协调一致,握手言和,或者各执一辞,互不相让,于是有人出来调停,暂时结束谈论,称为“一番”,以后还也许会有“两番”、“三番”,直至总结出结论,取胜一方为胜论,失败的一方为败论。

其危害在于,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事,不言民生,谁要谈及怎样治理国家,怎样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于是,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叫作“清言”。

这种“清言”在那个时候很流行,尤其是统治阶级和有文化的人,更视之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他们在一起讨论争辩,各抒歧异,摆看法,援理据,以驳倒他人为能事。因为上流社会的普遍参与,“清谈”成为时尚。

王弼、何晏等玄学家是著名的代表人物、清谈既是从玄学发展而来,必尚虚无之论,后人对它的意义,一语道破:“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耳而已。”

“清谈”代表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所相应的现象是魏晋士族制度及封建等级特权;它所相应的物质基础是汉末以来的豪强地主经济和士族庄园经济。随着士族制度的崩溃和士族经济特权的丧失,必然走向衰落。

————————————————————————

汇总:因清谈谈玄说妙,辞藻浮夸,内容华而不实,脱离生活实际,故叫作浮华。

夏侯玄,诸葛诞,邓飏,何晏等固然性格殊异,心性、情志不类,却由于都喜考究三玄哲学,思考天地,而成了具有共同学术信仰的friend。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间分别为

史书记录载入,诸葛亮南征后对曹魏用兵共有七次: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于斜谷,招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王平独木难支,遂有诸葛亮空城计一事。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1次出祁山。 2。同年(228)冬,诸葛亮出散关(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魏延所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天,魏军撤退。 5。同年(230),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6。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司马懿与诸葛亮交兵,魏延等将斩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诸葛亮在木门道设计,连弩射杀为名将张郃。李严废为平民。此乃二出祁山。 7。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司马懿据守不出。八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魏延因与杨仪不和,谋反罪诛杀魏延。 这七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4次用兵是防守,蜀魏并未交战。第5次只出偏师,诸葛亮未出汉中亲至。因此人们通常来讲依照清人俞樾《小浮梅闲话》中的讲法,称诸葛亮五次北伐。清人梁章钜称诸葛亮四次北伐,未记建兴七年出兵。

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诸葛亮是三国时间著名的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字孔明,人称卧龙,东[汉末]年徐州琅邪郡阳都县(在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他出生的第4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就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军阀割据,战乱不休,诸葛亮又失去了双亲,依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亮十五岁跟随叔父到荆州襄阳去依附刘表。他看见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各位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和提防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举荐下,刘备三顾草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剖析了天下的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孙抗曹的道路。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策”。公元208年,曹操大举南下,败刘备于长阪。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使江东,联结孙权。诸葛亮以隆中路线的坚定原则与孙权谈判,订立双边同盟,而不是附庸顺从。孙权认识到“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不得不作出让步,同意鼎足三分,发兵拒操。赤壁战后,孙权履行诺言,将荆州借给刘备。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管事的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那个时候,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执政后,first of all要办的第1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如何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那个时候,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过了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着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部落、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意图;征调南中“青羌”万馀家入蜀,用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紧接着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馀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3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226),两人关系还相对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还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很气愤,在回信中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部落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导致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认输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注重和重视。建兴八年(230),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部落到汉中坐镇,李严又确实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4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啥呢突然退兵?”因此,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很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5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目的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诸葛亮选择的道路充分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拜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不过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有利的民族条文。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诸葛亮的着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24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代]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