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字算命

元佑悟道看手相米芾書法黃庭堅(網上不要使人看手相)

米芾 八字算命 04-02

宋朝書法傢皆有誰?代表作是什麼?

北宋四大書法傢(蘇軾、米芾、黃庭堅、蔡襄)

蘇軾(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人,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謚文忠,詩、文、書、話俱為各位,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一作蔡京)並稱書法史上的“宋四傢”,幼學王羲之,後習顏真卿,楊凝式,筆圓韻勝,天資煥發,亦擅畫竹石古木,自寫胸臆,妙的形似,天趣盎然,著有《東坡全集》、《東坡題跋》。

東坡居士的成就在書史上是相當高的:在宋四傢(蘇、黃、米、蔡)中排在首位(此排位並不是依據出生前後的);他的“黃州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3行書;再加上民間故事中給人留下的瀟灑印象,假如沒見過他的字,俺會認為他的字至少不會平淡吧。

但實際上他絕多數的字都相當平實、樸素;固然外形左低右高的特點和較為整齊的章法自李北海處來,但一股汪洋浩大的氣息自是他自個的特點,就象他淵厚的學問一樣。神龍變化不可測,他偶露一下手筆的“黃州寒食帖”就已驚天動地瞭。

米芾(1051—1108)是北宋著名大書畫傢、鑒藏傢。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嶽外史。祖籍太原,後遷居襄陽,人稱“米襄陽”。宣和年間為徽宗趙佶召為書畫學博士。米芾能詩善文,書畫尤具功底。篆、隸、行、草、楷各體都能,行草造詣尤高。他自稱“刷字”,是指他用筆迅疾而勁健,盡興盡勢盡力,追求“刷”的韻味、氣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書法作品,大至詩帖,小至尺牘、題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縱變幻,雄健清新的特征,快刀利劍的氣勢。蘇軾稱米芾書法“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鐘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其傳世墨跡主要有《苕溪詩卷》、《蜀素帖》、《方圓庵記》、《珊瑚帖》等。

米芾的書法,以行書成就最高,瀟散奔放,又嚴於法度。元虞集曰:“米南宮書神氣飛揚,筋骨雄毅,而晉魏法度自整然也。”

米芾書法成就以行書和小楷為最高,若論體勢駿邁,則當屬第1。他的成就完全來自後天的努力,絲毫沒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一天臨池不輟,舉兩條史料為證:“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代人們未嘗半刻廢書也。”“智永硯成臼,乃能到右軍(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鐘(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兒子米友仁說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寫字。米芾作書十分認真,不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樣,毫不猶豫一揮而就。米芾自己說:“佘寫《海岱詩》,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 (明范明泰《米襄陽外記》)。一首詩,寫瞭三四次,還僅有一兩字自己滿意,裡邊 的甘苦非個中行傢中手不能道,可見他創作態度的嚴謹。他對書法的分佈、結構、用筆,有著他獨到的體會。要求“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大約薑夔所記的“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變化中達到統一,把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融合起來,亦即“骨筋、皮肉、脂澤、風神俱全,猶如一佳士也”。章法上,註重和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與關鍵的完美,成竹在胸,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米芾的用筆特點,著重是善於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沉著痛快的風格。字的起筆常常頗重,到中間稍輕,遇見轉折時提筆側鋒直轉而下。捺筆的變化也許多,下筆的著重點有時在起筆,有時在落筆,有時卻在一筆的中間,對於較長的橫畫還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米芾的書法中常有側傾的體勢,欲左先右,欲揚先抑,都是為瞭增添跌宕跳躍的風姿、駿快飛揚的神氣,以幾十年集古字的渾厚功力作前提,故而出於天真自然,絕不矯揉造作。米芾善用“刷筆”,中含枯潤,筆力充沛,氣勢凌厲,有天馬行空之概,又由於其行草皆真楷中來,故點畫精到。如晚年代表作品有《虹縣詩》、《多景樓詩冊》等。元袁桷在《清宮居士集》中稱,米芾曾師法唐段季展,得其“刷掠奮迅,故作大字悉祖之”。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出生於詩書之傢,隻有縱覽六藝,博學多聞,治平年間中進士。“蘇門四學士”之一。上與蘇共進共退,屢遭貶謫。以文學著稱,追求奇拗詩風,開創江西詩派,作用與影響很大。尤其是以書法為世所重。為宋四傢之一,是宋書尚意的重要人物。蘇書尚天趣,黃書尚韻味;黃書結體而取縱勢。與蘇軾一起將宋代書法的人文氣推向高峰。黃庭堅書法的最突出的特點是重“韻”,持重風度,寫來疏朗有致,如郎月清風,書韻自高

蔡襄(1012-1067),字君謨,福建仙遊人,官至端明殿學士。北宋書法傢,“宋四大傢”之一,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傢的講法,他們四人被看作是宋代書法風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傢”中,前三傢分別指蘇軾(東坡)、黃庭堅(涪翁)和米莆(襄陽漫士)。宋四傢裡,蔡襄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從書法風格上看,蘇武豐腴跌宕;黃庭堅縱橫拗崛;米芾俊邁豪放,他們書風自成一格,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蔡襄書法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展卷蔡襄書法,頓覺有一縷春風拂面,充滿妍麗溫雅氣息。構字收放合度,得心應手,極盡自然,行文如行雲流水,盡現妍麗遒勁之態。

蔡襄為人正直,字識淵博,他的字“端勁高古,容德兼備”。其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極負盛譽,最推崇他書藝的人首數蘇東坡、歐陽修。蘇東坡在《東坡題跋》中指出:“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1。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又嘗出意作飛白,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識者不認為過。””歐陽修對蔡襄書法的評價真是到瞭無以復加的地步:歐陽修說:“自蘇子美死後,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漠獨步當世,然謙 讓不肯主盟。”(《歐陽文忠公集》)黃庭堅也說:“蘇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傑。”(《山谷文集》)北宋科學工作者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評論蔡襄的

蔡襄墨跡

草書曰:“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於飛白,自成一傢。存張旭懷素之古韻,有風雲變幻之勢,又縱逸而富古意。” 官方《宋史·蔡襄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1,仁宗尤愛之。”許將《蔡襄傳》說:“公於書畫頗自惜,不妄為人,其斷章殘稿人悉珍藏,仁宗尤愛稱之。”宋仁宗曾詔令他書寫禦制元舅隴西王碑文和邇英閣禦撰碑文。從中俺們是可以知道,蔡襄書法從當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因為他頗自惜,不妄為人書,所以傳世作品較少。蔡襄書法墨跡多為尺牘詩翰。傳世墨跡有《謝賜禦書詩》,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 “忘歸石、”“國師巖” 等珍品。

蔡襄書法學習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前人在評論蔡襄書法時,一致認為它“形似晉唐”,如元倪雲林曾跋雲:“蔡公書法有六朝、唐人風,粹然如琢玉。”他的行書《澄心堂紙尺犢》可看作是蔡襄傳世墨跡中最典型、最蹈循晉唐因而土的代表作品。此作秀妍恬淡,很具晉唐人的韻致。全文以行楷寫成,結構端正略扁,字距行寬緊合適,一筆一劃都甚富體態,工致而雍容。信札署有「癸卯」(1063)年款,蔡襄時年五十二歲,正所謂他晚年崇拜端重書風的代表之作。

楷書入宋以後,蔡襄應是宋代楷書的第1人。《晝錦堂記》

蔡襄墨跡

是蔡襄大字楷書的代表作品。它汲取顏書筆意成之,嚴謹遒勁、方圓兼備,頗有顏楷寬博大度的風神。此作乃蔡襄為當朝重臣韓琦所書。為瞭預示對韓琦的敬重,蔡襄在創作過程中別出心裁,每字獨立寫上幾十遍,擇其最佳者進行拼合,故《晝錦堂記》又號“百衲碑”。把一幅完整的作品拆開來寫,不管字間的呼應,還是章法的貫氣都會受到破壞,因之《晝錦堂記》是得失參半的——單個字是完美的,整體的排佈上卻存有顧盼失神之弊。

蔡襄並非一個開宗立派的大師。總體上看,他的書法還是恪守晉唐法度,創新的意識略遜一籌。明季徐青藤嘗評蔡襄書雲:“蔡襄書近二王,其短者略俗耳。勁凈而勻,乃其所長。”點出瞭蔡襄書法的優劣長短。蔡襄雖然並非一個嶄新風格型的大師,但他卻是宋代書法發展上不可缺的關紐人物。他用其自己一身完備的書法成就,為晉唐法度與宋人的意趣之間搭建瞭一座竅門的橋梁,承前啟後,為後世所矚目。

財神爺的生日是還是不是陽歷8月8日

由於白羊座的好奇心害死的他們。對於充滿充滿瞭強烈的好奇心、堅強的意志力,不服輸和冒險犯難、創新求變的精神;常常將第1看成是理所誠然,不喜歡落在別人的後面,所以白羊會把自己弄的筋疲力盡。精力旺盛的白羊座總算是敗在本人的精力下瞭,再多精力也被抽幹,累啊!!! 呵呵

何謂宋四傢

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稱為書法宋四傢。

蘇 軾(1037-1101)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於四川)人。他和他的爸爸蘇洵,弟弟蘇 轍以詩文稱著於世,世稱“三蘇”。他的書法從“二王”,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傢吸取營養,在繼承守舊的基礎上 努力革新。他講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 講他的書法藝術創作過程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他在對書法藝術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用傳統技法去進行書法藝術創造,在書法藝術創造中去豐富和發 展傳統技法,不是簡單機械的去模古。

蘇軾早年學“二王”,中年之後學顏真卿、楊凝式,晚年又學李北海,又廣泛涉獵晉唐其他書傢,形成深邃樸茂的風格。他的書法,用筆多取側勢,結體扁平稍肥。這與他握筆的姿勢也很有關系,蘇軾執筆為“側臥筆”,即毛筆側臥於虎口之間,類似於此刻握鋼筆的姿勢,故其字右斜,扁肥。

黃庭堅將蘇軾書法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年姿媚、中年圓勁、晚年沉著。早期代表作為《治平帖》,筆觸精到,字態嫵媚。中年代表作為《黃州寒食詩帖》。此詩帖系元豐五年(1082)蘇軾由於烏臺詩案遭貶黃州時所寫詩兩首。詩句沉鬱蒼涼又不失曠達,書法用筆、墨色也隨著詩句語境的變化而變化,跌宕起伏,氣勢不凡而又一氣呵成,達到“心手相暢”的幾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鮮於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後來的“天下第3行書”;。晚年代表作有行書《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此二賦以古雅勝,姿態百出而結構緊密,集中反映瞭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征。其最晚的墨跡當是《與謝民師論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天際烏雲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寒食詩》、《醉翁亭記》等。蘇軾的書法,後人贊譽頗高。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黃庭堅,他在《山谷集》裡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1”

黃庭堅(1045-1105)

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世稱“黃山谷”。北宋詩人,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遊學蘇軾門下,天下稱為“蘇門四學士”,開創江西詩派。

黃庭堅出身於一個傢學淵博的世傢,爸爸為著名詩人,與那個時候的王安石、歐陽修、梅堯臣皆有交往。自小聰慧過人,畢生命運多桀,仕途坎坷,與蘇東坡極其相似,熱衷佛老,也不遜於蘇。《宋史·文苑傳》稱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傢。”他自己說:“餘學草書三十來個年頭,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舜欽)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代人們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 他的行書,如《松風閣》,《蘇軾寒食詩跋》,用筆如明代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雲之遇風,往而卻回也。”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緊接著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善藏鋒,註意和提防頓挫,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著痛快”的體驗感覺。其結體從柳公權的楷書得到啟發,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蕩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其個性特點十分顯著,學他的書法就要留心於點畫用筆的“沉著痛快”和結體的舒展大度。至於他的草書,趙孟俯說:“黃太史書,得張長史圓勁飛動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嘆。”

米芾(1051-1108)

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嶽外史。祖籍山西,遷居襄陽,有“米襄陽”之稱。史傳說他個性怪異,喜穿唐服,嗜潔成癖,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他六歲熟讀詩百首,七歲學書,十歲寫碑,二十一歲步入官場,的的確確是個早熟的怪才。在書法上,他是“宋四書傢”(蘇、米、黃、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於法度,蘇東坡盛贊其“真、草、隸、篆,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另一邊,他又獨創山水畫中的“米傢雲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筆墨作雲霧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錯落的濃墨、焦墨、橫點、點簇來再現層層山頭,世稱“米點”。為後世很多畫傢所傾慕,爭相仿效。他的兒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較多,使這種畫風得以延續,導致“文人畫”風上一新臺階,為畫史所稱道。米芾究竟以書為尚,還是以畫為尚,史傢各有側重。

米芾集書畫傢、鑒定傢、收藏傢於一身,收藏宏富,涉獵甚廣,加之眼界寬廣,鑒定精良,所著遂為後人研究畫史的必備用書。有《寶章待訪錄》、《書史》、《畫史》、《硯史》、《海嶽題跋>等。《寶章待訪錄)成書於元佑元年(1086)八月,分為“目睹”“的聞”兩多數,所錄八十四件晉唐品,開後世著錄之先河,作用與影響頗大,更甚者會有專門模仿此書體例的論著,如明張醜撰《張氏四表》。《書史》則更為詳實,為後世鑒定傢的根據之一。《海嶽》一書主要敘述本人的經驗心得,十分中肯。該書一般認為是後人輯錄米論而在成。

米芾平生於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固然畫跡不傳於世,但書法作品卻有較多留存。南宋以來的著名匯帖中,大部分刻其法書,流播之廣泛,作用與影響之深遠,在“北宋四大書傢”中,實可首屈一指。康有為曾說:“唐言結構,宋尚意趣。”意為宋代書法傢講究的是意趣和個性,而米芾在這一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傢的傑出代表。米芾習書,自稱“集古字”,雖有人以為笑柄,亦有贊美說“天姿轅轢未須誇,集古終能自立傢”(王文治)。這從某種程度上說明瞭米氏書法成功的來由。依據米芾自述,在聽從蘇東坡學習晉書以前,大體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作用與影響最深:顏真卿、歐陽詢、褚遂良、沈傳師、段季展。米芾有許多特殊的筆法,如“門”字右角的圓轉、豎鉤的陡起以及蟹爪鉤等,都集自顏之行書;外形竦削的體勢,當來自歐字的模仿,並保持瞭相當長的一些時日;沈傳師的行書面目或者和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學段季展,“獨有四面”、“刷字”也許源出此;褚遂良的用筆最富變化,結體也最為生動,合米芾的脾胃,曾贊其字,“如熟馭陣馬,舉動隨人,而別有一種驕色”。

元豐五年(1082)以後,他開始尋訪晉人法帖,隻一年就獲得瞭王獻之的《中秋帖》。這老祖宗為主的大令帖,對他產生瞭巨大無比的作用與影響,他總認為右軍不如其子。但生性不羈的米芾並不滿足於小王,早在紹聖年間就喊出瞭“老厭奴書不換鵝”,“一洗二王惡札”。米芾據說學過羊欣,李之儀說,“海嶽仙人不我期……筆下羊欣更出奇”。那麼米芾學羊欣大約在卜居海嶽庵,是元佑六年以後的事情瞭。盡管如此,米書其實沒有定型,近在元佑三年書寫的《苕溪帖》、《殷令名頭陀寺碑跋》、《蜀素帖》寫於一個半月之內,風格卻有較大的差別,還沒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門檻。直到“既老始自成傢,人見之,不知何以為主”時才最後完成瞭自己風格的確立,大約在50歲以後。這定型的書法面目,因為米芾過於不羈,一味好“勢”,即便小楷如《向太後挽詞》也躍躍欲試。這“勢”固是優點,不過同時又成瞭他的缺陷。“終隨一偏之失”,褒貶分明如黃庭堅者或許應該是比較客觀的、公道的。黃長睿評其書法,“但能行書,正草殊不工”,那個時候所謂“正”,並無確指,不一定是如今的“正楷”,倘指篆隸,倒也恰當。現存的米芾篆隸,實在不甚工,草書也寫得平平。他後來對唐人的草書持否定態度,又囿於對晉草的見識,成績平平自然在所難免。

米芾作書十分認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樣,毫不猶豫一揮而就。米芾自己說:“餘寫《海岱詩》,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明范明泰《米襄陽外記》)。一首詩,寫瞭三四次,還僅有一兩字自己滿意,裡邊 的甘苦非個中行傢中手不能道,也可見他創作態度的嚴謹。

米芾對書法的分佈、結構、用筆,有著他獨到的體會。要求“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大約薑夔所記的“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變化中達到統一,把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融合起來,亦即“骨筋、皮肉、脂澤、風神俱全,猶如一佳士也”。章法上,註重和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與關鍵的完美,成竹在胸,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米芾的用筆特點,著重是善於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沉著痛快的風格。字的起筆常常頗重,到中間稍輕,遇見轉折時提筆側鋒直轉而下。捺筆的變化也許多,下筆的著重點有時在起筆,有時在落筆,有時卻在一筆的中間,對於較長的橫畫還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書法中常有側傾的體勢,欲左先右,欲揚先抑,都是為瞭增添跌宕跳躍的風姿、駿快飛揚的神氣,以幾十年集古字的渾厚功力作前提,故而出於天真自然,絕不矯揉造作。學米芾者,即便近水樓臺如

者也不免有失“艱狂”。宋、元以來,論米芾法書,大約可區分為兩種態度:一種是褒而不貶,推崇甚高;一種是有褒有貶,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1種態度的,可以蘇軾為代表。

米芾以書法名世,為北宋四傢之一,若論體勢駿邁,則當屬第1。他的成就完全來自後天的努力。他30歲時在長沙為官,曾見嶽麓寺碑,次年又到廬山訪東林寺碑,且都題瞭名。元佑二年還用張萱畫六幅、徐浩書二帖與石夷庚換李邕的《多熱要葛粉帖》。證之其書法,24歲的臨桂龍隱巖題銘摩崖,略存氣勢,全無自成一傢的影子;30歲時的《步輦圖》題跋,亦讓人深

感天資實遜學力。米老狡獪,有時候自誇也在情理中,正如前人所雲“高標自置”。米芾自敘學書經常會有些故弄玄虛,譬如對皇帝則稱“臣自幼便學顏行”。不過米芾的成功完全來自後天的苦練,絲毫沒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一天臨池不輟,舉兩條史料為證:“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代人們未嘗半刻廢書也。”“智永硯成臼,乃能到右軍(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鐘(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兒子米友仁說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寫字。(據孫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富於收藏,宦遊外出時,常常隨其所往,在座船上大書一旗“米傢書畫船”。

米芾嗜石,《宋史》本傳記有其事。元倪鎮有《題米南宮拜石圖》詩:“元章愛硯復愛石,探瑰抉奇久為癖。石兄足拜自寫圖,乃知顛名傳不虛。”據此詩,米芾對此癖好自鳴得意,自寫《拜石圖》。後世畫傢亦好寫此圖,於是米芾拜石一事便喧騰人口,傳為佳話。米氏寶晉齋前亦有異石,以供清玩,《書異石帖》記有此石。相傳米芾有“瘦、秀、皺、透”四字相石法。

米芾還愛硯。硯是“文房四寶”之一,為書畫傢必備之物。米芾於硯,素有研究。著有《硯史》一書,據說對各式古硯的晶樣,以及端州、歙州等石硯的異同優劣,均有詳細的辨論,倡言“器以用為功,石理以發墨為上”。《寶晉齋法書贊》引《山林集》中一帖:“辱教須寶硯,……硯為吾首,……”米芾把硯看得像本人的頭顱一樣重要,可謂溺愛之深。(“帖身”亦出於《法書贊》)兼有石癖、硯癖的米芾自然對硯山極其註重和重視。硯山是一種天然峰巒形成的硯石,在底部山麓處,琢平可受以水磨墨,既可作為文房清玩,又能為臨池染墨之具。《志林》記米芾得一硯山而抱眠三日。其中最出名的一座是南唐後主李煜之物,為結屋甘露而轉讓他人換得宅地一方,米芾念念思之,因作有《研(硯)山圖》傳世。

米芾晚年居潤州丹徒(今屬江蘇),有山林堂。故名其詩文集為《山林集》,有一百卷,現大多散佚。目前傳世有《寶晉英光集》。米芾能書又能詩,詩稱意格,高遠傑出,自成一傢。嘗寫詩投許沖元,自言“不襲人一句,生平亦未錄一篇投豪貴”,別具一格為其長,特意求異為其短。

米芾畫跡不存在於世。米芾自著的《畫史》記錄瞭他收藏、品鑒古畫以及自己對繪畫的偏好、審美情趣趣味、創作心得等。這或許應該是研究他的繪畫的最好根據。米芾的成功在於通過某種墨戲的態度和母題選擇達到瞭他認可的文人趣味。米芾意識到改變守舊的繪畫程式和技術標準來達到新的趣味的意圖。究其理由:米芾first of all是一個收藏宏富的收藏傢,鑒定傢,對歷代繪畫的優劣得失瞭然於胸,更加的多考慮的是繪畫本體的內容;而蘇軾first of all是一代文豪,緊接著才以業餘愛好者的身份來發表他的繪畫觀,較多地以詩(文學)的標準來衡量、要求繪畫,雖然不乏真知灼見,但終究與畫隔瞭一層。所以後多是把米芾當作畫傢,把蘇軾當作美術理論傢來看的。心中叨念的是蘇軾的畫論,而手裡實踐的卻是米傢雲山,盡管蘇軾有畫傳世而米芾一無所有。作為歷史研究,不能不指出米芾的美術思想遠比蘇軾超出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

其子米友仁書法繼承傢風,亦為一代書傢。

蔡襄(1012-1067)

字君謨。其先本光州人,居仙遊(今屬福建省),遷甫田。官至端明殿學士,知杭州,謚忠惠。工正、行、草、隸書,又能飛白書,嘗以散筆作草書,稱為“散草”或“飛草”。世人評蔡襄行書第1,小楷第2,草書第3。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共稱“宋四傢”。

《宋史·列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1,仁宗由愛之。”宋四傢裡,他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宋四傢裡,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他的書法學習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渾厚端莊,雄偉遒麗。蘇東坡說:“君謨天資既高,積學至深,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1。”蔡襄為人忠厚正直,字識淵博,他的字“端勁高古,容德兼備”。《顏真卿自書告身跋》得魯公筆法而修於魯公書,可為楷則。沈括說他善於“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於飛白,自成一傢。”這說明蔡襄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書法傢還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創新意。

蔡襄也是一位著名的茶葉鑒別專業人士。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任福建轉運使,負責監制北苑貢茶,創制瞭小團茶,聞名於當世。蔡襄著作的《茶錄》是《茶經》後又一部重要的茶葉專著,是論述宋代茶文化的名著。譯成英文、法文,傳播國外。另有《荔枝譜》,是全地球最早的一部果藝栽培學專著。著有《端明集》(也叫《蔡忠惠集》)傳世。

最後不得不補充一點,在書法史上有如此的一種講法認為宋四傢“蘇黃米蔡”中的“蔡”,或許應該是蔡京,隻因其“人品奸惡”,後來人們用蔡襄取代瞭蔡京。這一點值得商榷。

山東日照的歷史故事,歷史上的名人以及歷史古跡

薑太公

你好,电话加瞭一個算命先生,幫我看手相,完後他要紅包打賞我給瞭,後說。。。

你要是信就讓他看,看完瞭再給,不信就別看,那麼這樣就不用給瞭

电话裡面有一些免費占卜,看手相的,是還是不是騙人的?

是騙人的,朋友圈有人被騙上當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