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字算命

武漢的風水寶地風水夫妻南京(葬人如何看風水寶地)

夫妻 八字算命 04-10

風水寶地的著名城市

北依山險、南控平原

北京是中華人民的首都。它有3千多年的歷史,周武王封堯的後代於此,那個時候叫薊丘,後來成為燕國的國都。遼代的北邊京為陪都,稱燕京。金代於 1153 年遷都北京,改名為中都,從此成為全國的中心。元代的北邊京為大多數,以“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原則建設北京,奠定瞭北京城的規模。明初定都應天(今南京),為瞭殺元代的王氣,拆除瞭元朝的宮殿,把北城墻向南推移。明成祖遷都北京,為瞭展現的核心地位,把全城的中軸線向東推移瞭 150 米,新建的宮殿皆在中軸線上,又在線北堆築瞭一座景山,用來鎮元代殘餘的王氣,以便明代長治久安。清代仍的北邊京為都城,增建瞭地壇、日壇、月壇,用來祭祀。北京城南面有天壇,北面有地壇,東面有日壇,西面有月壇,分別預示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北京之所以歷來成為軍事重鎮、中心,這與其地理形勢有關。它地處華北平原與西北蒙古高原、東北松遼平原之間,北是燕山山脈,西北方位是茫茫千裡的蒙古內蒙古大沙漠、戈壁灘,西南方位是太行山脈餘脈,南面是華北平原,東面是渤海灣。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環抱渤海,成為拱衛北京的屏障。北京北依山險,南控平原,處於北京小平原、南方中原黃淮海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間,必然引起歷代先哲的註重和重視。

元代蒙古貴族巴圖南曾對忽必烈極力推薦北京,《元史·巴圖魯》記錄載入巴圖南語:“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因此,忽必烈決定定都於燕。

明成祖在靖難之役趕走明惠帝後,他不能同意到南京當皇帝,有意留在北京。由於北京是他的封地(時稱燕京),龍潛於此,多有經營。上有所好,下必應之,他的臣僚紛紛預示贊同。《明實錄·太宗實錄》記錄載入群臣上疏:“伏惟北京,聖上龍興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俯視中原,沃野千裡,山川形勢,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萬世之都也。”明人普遍認為定都北京是明智之舉。萬歷年間修撰的《順天府志》卷一雲:“燕環滄海以為池,擁太行以為險,枕居庸而居中以制外,襟河濟而舉重以馭輕,東西貢道來萬國之朝宗,西北諸關壯九邊之雉堞,萬年強禦,百世治安。”

因為近代以來以來快速工業化、城市化、不平衡發展,人口聚集將近1800萬,北京的地下水位在加速下降,很多年份和季節永定河已經處於斷流狀態,北京成為中國北方缺水、較為幹旱的地區。 虎踞龍盤、依山傍水

南京的西面有座石頭城,故址在今江蘇南京清涼山,像一個蹲著的老虎,東面有鐘山,像盤曲的臥龍。因 此,歷來的人們稱南京為“虎踞龍盤”。這個稱呼歷史悠久,據晉代張勃的《吳錄》,劉備派遣諸葛亮到南京,諸葛亮嘆道:“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北周庚信在《哀江南賦》雲:“昔之虎踞龍盤,加以黃旗紫氣。”唐代劉知幾在《史通·書志》解釋說:“虎踞龍盤,帝王表其尊極。”唐代李白在《永王東巡歌》雲:“龍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可見,“虎踞龍盤”一詞已為人們認同。

南京先後有不少王朝和政權在此建都。三國的東吳以及之後的東晉、宋、齊、梁、陳曾在此建都,歷史稱為六朝古都。以後,南唐、明朝、太平天國、辛亥剪掉鞭子和蔣介石國民短期在此建都。

南京的名稱多有變化,戰國時楚置金陵邑,秦稱秣陵,東吳稱建業,晉及南朝稱建康,明稱南京,南唐和清朝稱江寧府,太平天國稱天京。

南京地勢險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西邊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磯。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四望山、盧龍山、幕府山,東北有寧鎮山脈的最高峰鐘山,北邊有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南邊有長命州、張公州、白鷺等沙州形成夾江,這幾個天然屏障拱衛著南京,使得歷代統治者都很看中這塊地。 不但如此,南京還交通便利,東南的太湖平原和錢塘江流域是水資源富饒的地方。沿江可上溯到九江、武漢,沿江下行可到上海,加上秦淮河與太湖水系,使得南京四通八達。

風水先生對南京的龍脈走向有過描述。李思聰在《堪輿雜著》談南京尋龍時說:“若南京牛首之龍,自瓦屋山起,東廬山至漂水蒲裡,生橫山、雲臺山、吉山、祖堂山而起牛首雙峰,特峙成天財土星。左分一枝,生吳山至西善橋止,復於肘後逆上,生大山、小山。右分一枝,生翠屏山,從爛石岡落,變作岡龍,至麻田止。中抽將軍山,過黃泥岡,起祝禧寺,至安德門,生雨花臺,前至架岡門上方門而止。”這一套說法很煩瑣,我們切記不能拘泥。

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中評價南京的地理環境時說:“ 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鐘毓一處,在世界之大多數市中,誠難覓此佳境也。 而又恰居長江下遊兩岸之最豐富區域之中心,南京將來之發達,未可限量也。”

南京城身系中華兒女榮辱,五胡亂華,中原漢族衣冠東渡,建立東晉王朝,抵抗外族,還我漢人河山,大明江山抵抗蒙古族元代外族統治,太平天國 ,中華民國,漢人一次次的反抗外族的依據地,維系華夏文明的復興之地。故朱偰先生在比較瞭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其是以金陵為最。” 生於蘇杭,葬於北邙

洛陽是九朝故都,翻越時間長達千年有餘。“生於蘇杭,葬於北邙。”洛陽城北的邙山是中國人終極歸宿的代名詞,邙山上陵墓多得“幾無臥牛之地”,更有6代二十四帝長眠於此,分佈之密、數量之多、延續年代之久,堪稱中國之最。“邙山屬崤山餘脈,高出黃河、洛河水面約150米,地勢開闊,南有洛水,地處黃河與洛河交匯處,‘水口’是上上之選,整個陵區的風水是很好的。在邙山地表以下5 ~ 15米的土層,滲水率低、黏結性好、土壤緊硬密實,最適於安置墓穴。”**

在堪輿風水理論中,葬地講究生氣凝結聚集、風吹未到,並且有水流可以界止生氣,由晉郭璞寫就的風水名著《葬書》對此的解釋是:可以給人帶來福音的葬地,靠的是葬地內的生氣。生氣在地裡流動,遇到風一吹就散瞭,遇到水流一攔擋,就停止不動瞭。這裡邊 的氣,指的是陰陽二氣。宇宙間存在的這兩種相反相成的氣,時刻不停地在消長變化,當陰陽二氣彼此平衡為最佳狀態。邙山一帶“北枕邙山南蹬洛水”正所謂“靠山面水,藏風聚氣”的理想營墳之所。 南阻秦嶺,北濱渭河

西安,古時候稱為鎬京、長安,它是我國著名的古都。西周以豐、鎬為都,秦以咸陽為都,均在西安附近。西漢、新、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皆在西安建都。東漢、曹魏、後唐皆在西安建有陪都。

歷代統治者之所以相上瞭西安,這與西安的地理形勢有關。西安地處關中平原,南阻秦嶺,北濱渭河,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史記 留侯世傢》記錄載入漢代張良對西安的贊譽:“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裡,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進而,天府之國也。” 天目餘脈、山清水秀

州,舊稱臨安,五代的吳越國和南宋在此建都。

杭州位於鎮江的北岸,京杭大運河在此與錢塘江相交。它的西北方位是天目山,西南和東南方位是龍門山和會稽山。它風景如畫,封建統治者很樂意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因此在此建都。以至於宋代詩人林升斥責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隻把杭州作汴州。”

有關杭州市的風水,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記錄載入明正德三年( 1508 )郡守楊孟瑛所述:“杭州地脈,發自天目,群山飛翥,駐於錢塘。江湖夾挹之間,山停水聚,元氣融結 …… 南跨吳山,北兜武林,左帶長江,右臨湖曲,所以全形勢而周脈絡,鐘靈毓秀於其中。”

李思聰在《堪輿雜著》論杭州幹龍說:“杭州幹龍自天目起,祖遠不能述。從黃山大嶺過峽後,一枝起南高峰,從石屋過錢糧司嶺,起九曜山,越王山,過慈雲嶺。起禦教場、勝果山、鳳凰山,過萬松嶺,起吳山入城。一枝起北高峰,從桃園嶺青芝塢斷,起嶽墳後烏石山,從智果山保叔塔入城,來龍沿江而下,皆自剝星巒遮護,隔江諸峰,遠映護龍,直從蕭山至海門。生天弧天角星,從別子門石骨渡江,起皋亭諸山,作下砂兜轉。右界水自嚴州桐廬流入錢塘江;左界水自餘杭西溪流入官河,惜兩界分流未合,城中諸河塞阻穢濁,脈絡不清。”詳見《杭州小生談算命風水文化的存在狀態及發展》

武漢一共有多少個公墓地

漢陽扁擔山,玉筍山公墓,漢口歸元陵園,武昌九峰石門峰!!!

中國風水最有利的城市排行榜

這個可以按建都時間長短來排列:西安、洛陽、北京、南京、杭州、開封。按此刻經濟發達程度來看:上海、深圳、、北京。按中國整體地形地貌、氣候、位置、物產、人口、教導等諸多范疇來看,北京、西安、武漢、成都都是很好的。

武漢公墓哪傢好?

選公墓,建議選擇有資質、有品質的。打比方說你像有那麼一個叫做流芳陵園的,他們屬於大型園林式藝術陵園,服務品質與口碑都很好。?

看陽宅風水時使用犀牛望月起到什麼樣的功效作用

犀牛望月;通常是選擇陰宅時所用的 是指地理位置的好賴的。

陽宅是不需要犀牛望月的 在城市裡是無法講究的 在農村建造陽宅是居住區來建造的 誰也不能到山裡找一塊風水寶地來建造陽宅的。

犀牛望月風水寶地在廣西何處

24孝包括下面24個故事,不同說法通常來講僅僅是不一樣順序的排列:

孝感動天、戲彩娛親、鹿乳奉親、百裡負米、嚙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藥、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湧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傭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臥冰求鯉、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憂心、乳姑不怠、滌親溺器、棄官尋母

1、孝感動天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囂,弟象傲。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歷史稱為虞舜。據說他的爸爸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數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鬥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爸爸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瞭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於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爸爸,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戲彩娛親

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為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嘗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

老萊子,(東周)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逃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爸媽,盡揀美味供奉雙親,七十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爸媽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假裝摔倒,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戲舞學嬌癡,春風動彩衣。雙親開口笑,喜色滿庭鬧。

3、 鹿乳奉親

周剡子,性至孝。爸媽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剡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時期人。爸媽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到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訴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4、百裡負米

周仲由,字子路。傢貧,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裡之外。親歿,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英勇,十分孝順。早年傢裡貧窮,自己往往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裡之外負米回傢侍奉雙親。爸媽死後,他做瞭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食物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往往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便我想吃野菜,為爸媽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爸媽,可謂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傢語·致思》)

負米供旨甘,寧辭百裡遙。身榮親已歿,猶念舊劬勞。

5、嚙指痛心

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采薪山中,傢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而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嚙指以悟汝爾。”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傢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傢中來瞭客人,媽媽不知所措,就用牙咬本人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媽媽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傢裡,跪問緣故。媽媽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才大如海,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據說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傢經典,後世儒傢尊他為“宗聖”。

母指才方嚙,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6、蘆衣順母

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後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禦車,體寒,失鎮。父查知故,欲出後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聞,悔改。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爸爸娶瞭後妻,又生瞭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爸爸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爸爸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瞭出來,爸爸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爸爸返回傢,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爸爸饒恕繼母,說:“留下媽媽隻是我一個人受冷,休瞭媽媽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爸爸十分感動,就依瞭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

7、親嘗湯藥

前漢文帝,名恒,高祖第3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後,帝奉養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

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3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媽媽從不懈怠。媽媽臥病三年,他往往目不交睫,衣不解帶;媽媽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媽媽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興禮儀,註意和提防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盛,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母,湯藥必親嘗。

8、拾葚異器

漢蔡順,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亂,歲荒不給,拾桑葚,以異器盛之。赤眉賊見而問之。順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賊憫其孝,以白米二鬥牛蹄一隻與之。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那個時候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饑荒,柴米昂貴,隻得拾桑葚母子充饑。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啥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裡?”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為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贈予他三鬥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媽媽,以示敬意。

黑葚奉萱闈,啼饑淚滿衣。赤眉知孝順,牛米贈君歸。

9、埋兒奉母

漢郭巨,傢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三尺餘,忽見黃金一釜,上雲:“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安陽林州)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傢道殷實。爸爸死後,他把傢產分作兩份,給瞭兩個弟弟,自己獨取媽媽供養,對母極孝。後傢境逐漸貧困,老婆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作用與影響供養媽媽,遂和老婆商議:“兒子可以再有,媽媽死瞭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食糧供養媽媽。”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傢孝敬媽媽,並得以兼養孩子。

郭巨思供給,埋兒願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10、賣身葬父

漢董永,傢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及去償工,途遇一婦,求為永妻。俱至主傢,令織縑[音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歸至槐陰會所,遂辭永而去。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爸爸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傢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傢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傢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知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於是,槐蔭改名為孝感。

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縑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11、 刻木事親

漢丁蘭,幼喪爸媽,未得奉養,而思念劬[qu]勞之因,刻木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尊重,以針戲刺其指,血出。木像見蘭,眼中垂淚。蘭問得其情,遂將妻棄之。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安陽一帶)人,幼年爸媽雙亡,他經常思念爸媽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傢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瞭,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竟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傢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老婆休棄。

刻木為爸媽,形容在日時。寄言諸子侄,各要孝親闈。

12、湧泉躍鯉

漢薑詩,事母至孝;妻龐氏,奉姑尤謹。母性好飲江水,去舍六七裡,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魚膾[kuai],夫婦常作;又不能獨食,召鄰母共食。舍側忽有湧泉,味如江水,日躍雙鯉,取以供。

薑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傢距長江六七裡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能同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妻子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薑詩懷疑她怠慢媽媽,將她逐出傢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傢裡,晝夜辛勤紡紗織佈,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傢裡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瞭龐氏被逐之事,令薑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傢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一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幾個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瞭。

舍側甘泉出,一朝雙鯉魚。子能事其母,婦更孝於姑。

13、懷橘遺親

後漢陸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桔待之,績懷桔二枚。及歸,拜辭墮地。術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工作者。六歲時,隨爸爸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裡藏瞭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諷道:“陸郎到我傢作客,走的時刻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媽媽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媽媽嘗嘗。”袁術見他區區年紀就明 白孝順媽媽,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註《易經》,撰寫《太玄經註》。

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綠桔,遺母報乳哺。

14、扇枕溫衾

後漢黃香,年九歲,失母,思慕惟切,鄉人稱其孝。躬執勤苦,事父盡孝。夏天暑熱,扇涼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劉護表而異之。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爸爸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爸爸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冬月溫衾暖,炎天扇枕涼。兒童知子職,知古一黃香。

15、行傭供母

後漢江革,少失父,獨與母居。遭亂,負母逃難。數遇賊,或欲劫將去,革輒[音zhe]泣告有老母在,賊不忍殺。轉客下邳[音pi],貧窮裸跣[音xian],行傭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畢給。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媽媽極其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媽媽逃難,幾次遇見匪盜,賊人欲殺害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沒有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之後的日子,他遷居江蘇下邳,做雇工供養媽媽,自己貧窮赤腳,而媽媽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負母逃危難,窮途賊犯頻。哀求俱得免,傭力以供親。

16、聞雷泣墓

魏王裒,事親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殯葬於山林。每遇風雨,聞阿香響震之聲,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媽媽勿俱。”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爸爸王儀被司馬昭殺死,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預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媽媽墳前,跪拜安慰媽媽說:“裒兒在這兒,媽媽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往往淚流滿面,思念爸媽。

慈母怕聞雷,冰魂宿夜臺。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