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学说中的本气位天干甲子五行(任应秋运气学说六讲)
李阳波在《五运六气讲记》中说的本气位究竟是啥意思?后面的从标从。。。
不晓得,上百度作业帮问下!!!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运气学说源出古代人们对于天文地理人事相呼应之关系的长期观察,寻找其总根源,是以地球生物圈为标准宏观规律的汇总,其中有其理,有其象,有其数。数是指万事万物普遍联系普遍发展规律的数学模式,数是五运六气的核心,数学是科学之母。
系以阴阳转换,五行印象,五行生克数理运算模式为核心,以太阳系五颗行星的运转和地球本身六种气候的变更为总动力根源。在天人全息对应的整体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气化规律带动物化规律的地球物理运动形式。古代人们认为天地是个大人体,人体是个大天地。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反应了古代人们朴素唯物自然简易的整体观,全息观,系统观。其最完美的运筹使用和描述保持在中医元典黄帝内经运气七篇里面。
其根本的内容是五运六气,运是运转,天上星体的运转,对于地球有照射的效果,其年规律用天干预示,天干其实就是天的主干带动作用。气是地球本身的吸收辐射能源的效果,六种气候的推移;气的年规律用地支预示,地球物理本身的支撑作用。六气有每一年的在天之气,已及相比于的阴阳正好相反的在地之气。周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在天是天文,天体的运行,在地为地理,作用与影响及人为人事。黄帝内经:天予之正,地为之主。
五运之气场在天地之间,用人为本位地面上薄薄的一层空间范围,五运亦称做中运,大运,由于来自天体的运行,所以称大。六气在上,地气在下。三合为治,至于对于地面具体的作用与影响要三种因素的综合叠加考虑。地气是地面之下的气候变化规律。天地通气,地球内部本身也是活的,大地也在呼吸换气。
干支60甲子,六十年,这是运气规律的一个轮回周期。 干支即天干和地支,干于支是古代人们抽象的数学符号,我国古代用以记叙年、月、日、时和方位的符号,也是运气学说的推演符号。天干有十,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与地支两两相合,天干的阳与地支的阳,天干的阴与地支的阴,依次相配,天干在上,地支在下,共得60个结合,始于甲子,终于癸亥,称为一个甲子。在运气学说中,用天干代表五运,用地支代表六气。
运气学说的六气
即风、寒、暑、湿、燥、火各见五行特征。因为暑和火基本属于一类,因此一般不列暑与火,而把火分为君火和相火两种。同时以三阴三阳来概括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每一年的六气,分为主气、客气和客主加临三种情况。主气是主司一年的正常气候变化,亦即每一年各个季节气候的常规变化。主气一年分6步,分主于春、夏、秋、冬二十四个节气,一步主4个节气,每一步为60天又87刻。每一年从大寒日开始,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三之气少阳相火,四之气太阴湿土,五之气阳明燥金,六之气太阳寒水,年年不变。客气是各年气候上的异常变化。客气每一年也分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六步,每步也是60天又87刻,和主气不同的是,主气只管每一年的各个节序,而客气除了主管每一年的各个节序外,还可概括全年。其中主管每一年上半年和全年的客气叫司天之气,为三之气;主管每一年下半年的客气叫在泉之气,为六之气。客气除司天和在泉之外,其余四气统称间气。将每一年轮值的客气,加在年年不变的主气之上,称为客主加临。加临的方式方法,是将司天之气加于主气的三之气上,在泉加于主气的终之气上,其余4个间气依次相加。客主加临是把主气和客气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剖析,推测各该年四时气候变化的正常与否。客主之气彼此是相生的,便相得而安;假如彼此是相克的,便不相得而为病。
皇帝内经五运六气第5篇之《五常政大论》6
故曰: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1 ),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2 )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3 )。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4) 此之谓也。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5)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6) ,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补之泻之,久新同法(7 )。
帝日:病在中而不实不坚,且聚且散(8) ,奈何?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无积者,求其藏(9 ),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已(10 )。
(一)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
“上下”,指司天在泉之气,也就是泛指风、火君火,相火)、湿、燥、寒六气。“补”,即扶正。
“治”,即祛邪。“从”,即与其本气之属性一致。“逆”,即与其本气之属性相反。“补上下者从之”,意即风、火、湿、燥、寒六气偏衰时,在处理上就要针对它本气的不及予以补充或增强。从自然气候来说,假如是应热不热,就应生火令热;应寒不寒,就应渍水令寒;应燥不燥,就应吹风令燥;应湿不湿,就应灌水令湿。从人体疾病的治疗来说也是一样,应热不热,就要用辛温扶阳药物温中令热应寒不寒,就要用寒凉药物清热令寒;应燥不燥就要用芳香温通药物除湿令燥;应湿不湿,就要用滋润养阴药物生津润燥。
“治上下者逆之”意即风、火、湿、燥、寒六气偏盛时,在处理上就要针对它本气的偏盛以清泻或平抑从自然气候来说,假如热而太甚,就要取水令凉寒而太甚,就要取火御寒燥而太甚,就要浇水令湿;湿而太甚,就要风吹火烤。从人体疾病的治疗来说也是一样,寒症用热药,热症用凉药,燥病用润药,湿病用燥药。这便是说,古代人们从生活经验中汇总出气候不及时要补;气候偏盛时要泻。同时也就从此演化出治疗疾病也按风、火湿、燥、寒而定性,还从而制定出“寒者温之,热者凉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治疗原则以及“从治”、“逆治”的治疗方法。由此可以看出,中医学中的某些治疗原则和治法大体上来自古代人们的活法实践。
药性既明,还只是储备知识,还得经过理,法,方的前提下,才能正确用药即所谓“正药”者。first of all要明理,明辨八纲辨证之理。《 内经》没有八纲之名,但有八纲辨证之实 ,而且辨证得非常仔细。由于是本着天人合一的整体的八纲辨证。只有通过八纲辨证明理,才能确诊病位,病性,即病因病机,紧接着才能确定治疗方法,紧接着才能采取与理,法相相应的方剂和药物。)
(二)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
“所在”,指具体时间或具体位置。“寒热,即寒和热“盛衰”,即实和虚或太过和不及。“调”,即调和或调治。此承上句来讲,意即前述之“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这一原则,在具体运用时还要进一步加以定位。如寒热盛衰表此刻司天之气则重点在调和司天之气有关的时令,如表此刻在泉之气,则重点又在在泉之气,如表此刻各个间气时,则重点又在四间气所属时令。推而广之,人体疾病的治疗也是这样。
如寒热盛衰表此刻心,则重点治心,寒热盛衰表此刻肝,则重点治肝等等。这几个都叫做“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所谓“当随其所得而攻之”的治则与本篇所论“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含义相同。
这几个论述正所谓我们在剖析病机中要求进行定位和定性剖析的论理基础和文献根据之一。
(三)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
“上取”,王冰认为是吐法。他说:“ 上取谓以药制有过之气也。制而不顺,则吐之 ” 。
“下取”,王冰认为是下法。他说:“下取谓以迅疾之药除下病,攻之不去,则下之” 。
“内取”,王冰认为是食疗及药疗他说:“内取,谓食得以药内之,审其寒热而调之。”
“外取”,王冰认为是外治法他说:“外取,谓药熨令所病气调适也。”我们认为这几句是承上句来讲,仍以从治则来理解为好。
“取”,此处作治疗解。“上取”,即治上,“下取”,即治下,“内取”,即治内,“外取”,即治外。“过”,即疾病。全句意即上治、下治、内治、外治,总要依据病位所在,有的放矢、病在哪些地方就治哪些地方,不能滥伐无过。这是对前句“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的进一步阐述。
“以所在”,意即依据所在的脏位,“以”即依据。“寒热盛衰”即寒热虚实。依据表里寒热虚实而调理阴阳,其实就是“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这样理解,八纲辨证取义就明显了。因为运气学的八纲辨证是以五运六气来说理的,除了辨六气阴阳外,更加的多的是辨五运的虚实,以及六气司天在泉的虚实。
上下是指司天在泉所加临的表里脏位。上下表里脏位辨明了,就得辨虚实。虚则补之,补之以本化的药食气味。如厥阴司天在泉气化不足者,补之以本化的酸温;少阴司天在泉气化不足者,补之以本化的苦热;太阴司天在泉气化不足者,补之以本化的甘温;少阳司天在泉气化不足者,补之以本化的苦热;阳明司天在泉气化不足者,补之以本化的辛凉,太阳司天在泉气化不足者,补之以本化的咸寒。皆是从本化而用药,故称“从之”。而实者写之,写之以对化的药食气味。如厥阴司天在泉气化有余者,写之以对化的辛凉;少阴司天在泉气化有余者,写之以对化的咸寒;太阴司天在泉气化有余者,写之以对化的酸温;少阳司天在泉气化有余者,写之以对化的咸寒;阳明司天在泉气化有余者,写之以对化的苦温;太阳司天在泉气化有余者,写之以对化的甘热。皆逆本化而用药,故称“逆之”。
上为阳为表,下为阴为里,外为阳为表,内为阴为里,合之即阴阳表里。“取之”即治疗,病位在阳则治疗阳病,病位在阴则治疗阴病,病位在表则治疗表病,病位在里则治疗里病,其实就是“上取下取,内取外取”。阴阳表里辨明之后,“以求其过”即必须辨清气化的太过属实者,而有一气之实,必有另一气之虚,只有辨清阴阳表里的虚实病性,紧接着才能采用毒药治疗疾病。凡治疗疾病的药,气味禀性皆有一定偏胜即“毒”。“能”通“耐”,“能毒者”即邪实正气不虚而能耐受毒药者。实者写之,可以采取气味厚重的毒药,如附子,细辛,大黄。正虚邪实者,不胜毒药之力,用毒药就得减量,或采取攻补兼施,毒性薄弱之药法。
病气逆乱,阴阳之气发生逆反的效果,即“气反者”。其病机反映是气化上冲或下陷,如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火炎于上,用在下的咸寒沉降治疗,水寒上逆心痛者,痛在上,以温下焦的咸热归引治疗,皆属“病在上,取之下”的药法。若中气不足,气短脱肛者,以补中益气升陷法治之。下利不止,伴恶寒身痛者,以人参败毒散逆流挽舟治之。皆属“病在下,取之上”的药法。病在中州脾胃湿土,腹胀满疼痛牵引两胁者,以平调肝脾土木治之,即“病在中,旁取之”。
寒热寓于阴阳表里虚实之中。治热病用寒药,恐怕寒性太过伤脾阳,格拒不受药而吐出,于寒药中少佐温性药,并且乘温服之,其实就是“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病用热药,恐怕热性太过伤胃阴,格拒不受药而吐出,于热药中少佐凉性药,并且放凉服之,其实就是“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病用清凉药,恐怕清凉不够,于凉药中少佐寒性药,并且放冷服之,其实就是“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凉病用温药,恐怕温之不够,于温药中少佐热性药,并且乘热服之,其实就是“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久病多虚,但至虚有盛候,新病多实,但大实有羸状,所以不管新久之病,皆有虚实当辨。虚则补之,补气,补阳;补血,补阴,按虚证的程度而补之。实则泻之,消之,削之,吐之,下之,按实证的程度而泻之。)
(四)能nai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
“能”为多音多义词,此处读“耐”,义与“耐”同。“能毒者”,即对药物的耐受性比较强的人。“厚药”,即作用较强烈的药物。“胜”,此处与“能”同义。“不胜毒者”,即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的人。“薄药”,即作用较缓和的药物。全句意即在治疗中对患者投药时须留意到患者的体质特点,以及对药物的耐受能力。对药物耐受性比较强者,能够给作用较强或毒性较大的药物,反之,对药物耐受性比较差者,则给作用较缓和或毒性较小的药物。这便是说,在治疗投药中必须注意和提防患者特点,要因人而异。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胃厚,色黑,大骨,肉肥者,皆胜毒。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总之,体强者一般对药物耐受力较强,体弱者一般对药物耐受力较弱。我们从临床中也体会到,年老者,久病者,平素体弱者,对药物耐受力均较差,治疗上不适宜用重剂剧药。青壮年患者,新病者平素体强者,对药物耐受力均较强,治疗上可以 使用重药重剂。治疗投药,充分考虑体质差别,因人制宜,这正所谓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宝贵经验和特点之一,应予继承和发扬。
(五)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
“气反者”,指疾病的表现部位与其原发部位相反。疾病的原发部位在上,而疾病反表此刻下,比如:病所在肺,但表现为大便秘结或腹泻或小便不利。疾病原发部位在下,而疾病表现却在上,例如病所在大肠,大便不通,但却表现为呕吐。这几个都称之为“气反”。因为如此,因此在治疗上就要“病在下,取之上”如前述之肺虚便秘、腹泻或小便不利,就要用补肺或宣肺的方式方法来治疗,下病上取。
“病在上,取之下”,如前述之呕吐不止,就要用通便的方式方法来治疗;上病下取。“病在中,傍取之”,即病在里,例如由表症而引起的恶心、呕吐、腹泻,就要用解表的方式方法来治疗,表解而里自和。这便是说对疾病的治疗,不仅要“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first of all考虑病位所在,而且要进一步剖析其病机,孰为原发,孰为继发,以治病求本。 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中心所在。
(六)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这一段经文,是谈服药的方式方法。服药的方式方法一般有四种:
一种是凉药热服,即原文经常提到的“治热以寒,温而行之”。句中的“热”,是指热症,“寒”是指寒凉药物,“温”是指温服。
一种是热药凉服,即原文经常提到的“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句中的“寒”,是指寒症,“热”,是指热药,“凉”,是指凉服。
另一种是凉药凉服,即原文经常提到的“治温以清,冷而行之”。句中的“”,指温热症,“清”,指凉药,“冷”指冷服。
还有一种是热药热服;即原文经常提到的“治清以温,热而行之”。句中的“清”,指寒症,“温”,指温热药,“热”,指热服上述这四种服药方法,历代注家均从正治反治的道理来解释,凉药热服,热药凉服,认为属于反治范围凉药凉服,热药热服,认为属于正治范围。
关于正治和反治,以后在 《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 中均将作较详细的讨论,读者可以参看后章,此处从略。
(七)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补之泻之,久新同法
“消之削之”,指治疗上的消法。所谓“消法,即用具有消散或清削作用的药物及方剂,或其它物理方法的处理以消散积聚,藉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吐之下之”,指治疗上的吐法和下法。所谓“吐法”,即用具有催吐作用的药物或其它物理方法的处理,使患者发生呕吐,藉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下法”即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内服或外用使患者发生泻下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补之泻之”,指治疗上的补法和下法。所谓“补法”,即用具有增强人体功能或补充人体营养物质的药物或食物以增强人体体力或补充人体营养藉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久新”,指生病的时间,也就是新病和久病。“久新同法”,即不论疾病新久,上述的消法、吐法、补法、下法皆可以用。这总之,不论新病久病,本身皆有寒热虚实的区别,由此在治疗上就有温清补泻等不同的治法。这仍为对前述“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这一治疗原则的进一步阐述和补充。
(八)病在中而不实不坚,且聚且散
“中”,指体内。“实”,指有物。“坚”,指坚硬。“聚”,指聚积。“散”,指分散。全句意即人体内脏有病,不过柔软无物,即便有时可以摸到有物,不过聚散不定,有时摸到,有时又摸未到。原文就此种现象提出问题,要求加以鉴别。
(九)无积者,求其脏
“积”,指聚积,也就是在人体可以摸到实体物,如症肿物等等。“藏”,指五脏,为腑的对应词。从阴阳属性来说,“藏为阴,腑为阳”,“无积者,求其藏”句,是回答上面所提的问题。上句所提的“不实不坚,且聚且散”,事实上就是摸未到实体性的东西。既然摸未到实体性的东西,那么这样就是“无积”属于阴症,虚证,就不能用前述的消法或下法,而只能用补法来作治疗。张介宾注此云:“积者,有形之病。有积在中,则坚实不散矣,今其不实不坚,且聚且散者,无积可知也。无积而病在中者,藏之虚也,故当随病所在,求其藏而补之。”也就是此义。此亦为前述“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这一治疗原则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十)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已
这是承上句来讲。上句言“无积者,求其藏,这里说“虚则补之”意即这样的状况属于虚证,以补为主。不过上句又曾谈到“时聚时散”,说明虚中仍然挟实。所以在补虚的基础上,仍然要“药以祛之”,也就是在补虚扶正的基础上要同时祛邪。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要“食以随之”;注意和提防到饮食在治疗中的积极作用。除药疗、食疗以外,还须留意到“行水渍之”,也就是运用水浴等理疗方法。“和其中外”指对疾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这几个治疗方法固然都是承上文“无积者,求其藏”这一具体情况而提出来的,但事实上指出了“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的具体内容。这便是说,从治疗原则上来说,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虚中挟实,补虚为主,辅以祛邪。从治疗手段来说,药疗为主,食疗次之,辅以理疗,进行综合处理。
虚实相兼,则治法当虚实兼顾,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病在中”即病在内病在里,要是没有固定的坚积之物,有时聚有时散,这是内脏气虚而滞,当虚者补之,宜用枳实理中汤补脾理气,或六君子汤健脾化痰湿。若兼有外感,也可用桂枝理中汤表里兼治,或先治表实,后治里虚。所谓“微虚微实治其实也就是说”,可以配合热水洗澡,渍之以发汗,解表之后再补虚,配合饮食调养,则内外表里双解,即“和其中外,可使毕矣”。
本节主要介绍了对疾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在诊治原则上强调定性和定位的治疗原则,这亦即原文经常提到的“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指出了要全面剖析病机,以决定治疗,这亦即原文经常提到的“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指出了治疗上要因人而异,这便是原文经常提到的“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还要因病而异,提出了热药热服,凉药凉服,热药凉服,凉药热服。在治法上提出了以补法和泻法为纲的各式治疗方法。在具体治疗手段上提出了药疗、食疗理疗等综合治疗施。这几个诊治原则和方法,大体上是在前述的气化学说,气候与物候之间的联系等论述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这是气化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
明清楚明白白学中医|中医预防疾病之五运六气预知疾病
五运六气,是中国古代研究天体运行引起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的身体生理病理和疾病防治作用与影响的一门学说,简称运气学说。
运气学说用于中医学范畴,其理论根据是以阴阳五行相克相生理论为基础,在整体观、天人相应观及运动观的思想指导下,以十天干、十二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来推导预测推算各个年份气候变化及疾病流行等情形状况,并依此提前采取对应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运气学说现已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种专门的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成为中医预知疾病的一种演绎推测理论。
运气学说能在某些方面预测推算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如依据五运六气精密推算,若逢木太过之年,因肝属木,可以预知当年人体疾病是以肝脏及其所胜之脾脏的病变为多见,故在疾病防治上应注意和提防调节情志,防止肝气太过,并同时注意和提防保养或健运脾胃。
又如若本年为火偏胜之年,火为热之极,故在防治疾病上宜采用咸寒清热之品以治之。
运气学说,虽有用且助于疾病的预知与防治,不过 也还存在一定的有限性,甚至还有那么一些争议,尚需进一步进行现代化和更加科学性的研究。
以上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内容及其在预防疾病中的具体应用,其中未病先防、已病防传、病愈防犯是“治未病”的核心内容,对疾病的预防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未病先防是基础,已病防传是关键,病愈防犯是保障。
也就是说,“治未病”能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和整体 健康 水平。
来源/电话悟 真 网012“科普酱紫蛙”
大运看天干还是地支 断吉凶口诀诀窍详细解读
古代人们有云曰:命好不如运好,运好不如流年好。所以一自个的命运也是要分开来看的,如果一个人命好不过运不好,那一 生也非常可能过得较为不顺的。那么大运看天干还是地支?大运流年断吉凶口诀诀窍!!!要如何来进行剖析和解读呢?来看看八字的介绍吧。
大运看天干还是地支?
看大运重点是地支,辅助参考是天干。需要看大运对用神是否帮扶,就能看出这个大运吉与不吉。
1、一般而讲,运支在十年中为原命局各五行的强弱来源,因此运支显得比运干重要一些。但在论命局组合时,干有干的组合,支有支的组合,天干可直接地对日元或其他干发挥作用,而地支只能通过透干才能对日元或其他干发挥作用,没有可能用一句肯定的结论来回答大运干和支哪个作用更大的问题。这一是要看大运干支自己一身组合所决定的是干的力量大还是支的力量大,如是相生组合,如(甲子、丙寅),刚受力者力大,(如甲子中的甲,丙寅中的丙),如是相克组合(如乙酉,壬午),则双方都减力,主克者(如乙酉中的酉,壬午中的壬)力更大。如为干支一气组合(如辛酉、癸亥),则干支互为助力。
2、要看与命局八字干支组合中,谁最能使原来不平衡的命格趋于平衡,或使原来相对平衡的命格失衡,谁的效果就更大。
3、要看谁在流年遇旺地,谁最能得太岁生扶,谁的效果就更大。
大运流年断吉凶口诀诀窍
大运流年要分清,旺衰休囚看分明。
大运地支要为重,流年天干占上风。
大运主管十年整,上下五年分得清。
顺行先把天干看,逆行先把地支明。
大运要好六分好,流年只能占四成。
大运流年冲合化,其实也就是说皆在变化中。
大运流年用受刑,总有吉来没有凶。
大运流年忌被刑,本年无吉定有凶。
大运流年用被合,此运流年必见凶。
大运流年忌被合,流年大运不成凶。
大运流年用被冲,此年由吉变成凶。
大运流年忌被冲,富贵吉祥此年逢。
大运流年用受克,天克地冲命归终。
大运流年忌受克,反凶化吉保太平。
日主流年天干合,爱情婚姻之中起风波。
日主地支流年合,此年爱情婚姻必占克。
流年天地鸳鸯合,不是出嫁就情多。
大运流年合成功,化出之神信息多。
化出喜神方为贵,化出忌神凶事多。
正官沐浴怕刑伤,煞见见了财不可当。
财怕劫来劫怕财,财官最为忌遇空亡。
财刑财地财官害,印行印地运有伤。
运要逢冲需有祸,七杀多了寿不长。
食神最怕刑冲克,偏印遇食一命亡。
金衰必在火丘死,火死必在水上亡。
水病原来怕戊己,木绝不能行西方。
金衰木绝土怕养,水病火死不久长。
戊土东方必有害,五路阴阳要身强。
要看生年补日月,吉凶祸福袖内藏。
中间位置戊己随风格,定做他亲不还乡。
无官无印无依靠,抛家离业在外方。
死墓绝胎中年怕,刑伤绝地怕空亡。
寅卯最怕天罗网,辰戍丑未卯酉伤。
火地金猪南方落,聚火成炉有灾秧。
冠带临官少年好,财官双全又去祥。
中年交胎风光好,夫唱妻随子成行。
老来交养增百福,公子公孙列满堂。
长生最怕中年克,身强体壮进田庄。
全阴全阳僧道命,苦恋红尘有灾殃。
少年交衰不久长,中朝尽是苦奔忙。
做事不能随心愿,又怕克早父离娘。
固然爸妈双全在,父东子西各一方。
爸妈盼你不见面,母子见面泪成行。
四柱要是犯驿马,一心飘荡在外方。
家有贤妻你不爱,妻子子女看不上。
出外有说义有笑,终朝不想四家乡。
花钱如同长流水,回想起来悔断肠。
这是男女破败运,不由本身做主张。
死墓绝胎中年怕,刑伤绝地怀空亡。
甲乙中酉空亡地,乙庚午未不可当。
丙辛原来空辰己,丁寅壬卯有空亡。
戊癸原来空子丑,学者需要记心上。
官带临官少年好,不怕财官怕刑伤。
万世家财难守旧,如同风吹草上霜。
做事不能随心愿,伤财似乎大风扬。
五谷丰收田苗败,好事一做不成张。
中年要交帝旺运,财禄享通进田庄。
老来要交长生运,运行绝地怕空亡。
花钱花尽死依靠,如同风吹草上霜。
轻霜不落黄霜落,老来一时上黄凉。
此是一部断运篇,需要学者仔细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