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子眼睛怎麼動眼睛舞獅獅子(舞獅子的眼睛是什麼顏色)
一:舞獅的眼睛是什麼顏色
不同的顏色。舞獅的傳統獅頭,顏色主要為黑色獅頭,獅頭裝飾較為華麗,眼睛依據舞獅本身顏色匹配,其眼睛嘴巴均可活動。所以舞獅的眼睛是不一樣的顏色。舞獅,是中國出色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有南北之分,南獅又稱醒獅。獅是由彩佈條制作而成的,每頭獅一般由二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扮成狗或者其他瑞獸(如貔貅、獅子)的模樣,作出各式形態動作,以圖喜慶與吉祥。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式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很富有陽剛之氣。
二:哪些人為獅子點睛?
請德高望重的人給獅子點上眼睛。舞獅之前通常來講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朱砂塗在獅的眼睛上,象征給予生命。給獅子點睛,寓意付與其生命,取生龍活虎驅災辟邪之意。
三:舞獅是怎樣表演的?
獅子開坪表演——演獅腳演獅腳,要選好兩個大面具(唐僧、沙僧),兩個真假猴王面具(猴子),一個豬面具(豬八戒)和美女面具(妖女)的扮演者。
舞獅者一般由體力好、跳躍能力較強的青壯年擔任,兩個小猴一般由筋鬥打得好的少年擔任。其餘扮演者任其愛好。
獅子的最後一個舞法是搶青。舊時官府常常將“青”高懸,任眾獅子爭搶,故歷代都稱為“搶青”。近代走向文明,主傢亦不願新年大吉之時在自傢門口大打出手,一般指定由某獅團的獅子采摘,故改稱為“采青”
按規矩,獅子把青菜吐給觀眾,叫“吐青”,“青”之菜頭,獅團要用領謝帖包好,送還主傢。
“青”主要分兩種形式,一是“高青”,二是“平地青”。高青是將青掛在上空。青草獅是舞獅者用牙咬住獅頭,以高超的輕功,縱身躍上高空,舞獅者用手將菜頭拉斷之後,放口中,下地後將菜葉吐向觀眾,將菜頭用領謝貼紅紙包好送還主傢。
而鬥牛獅就要用人以疊羅漢的形式取之。如四層人以上的,第1層要用12人,用藤牌加木棍搭好;第2層用八人;第3層用三人,一個藤牌,背靠背成一圓圈;獅子其實就是第4層,如還夠不著,還再上一人登上肩而采青,另外還要搭架步級,獅子逐級舞上,登上高層之後,整個形態如寶塔。寶塔是佛傢的術語,獅子又源於佛教,故稱疊寶塔者為“羅漢”,整個疊人梯的過程,稱為“疊羅漢”。在獅子吐青(帶有把發財的意願分給大傢之意)之時,不僅鑼鼓喧天,還吹起海螺,其聲勢壯觀,觀眾亦為之歡呼。
舞鬥牛獅,不論武術,單就這一疊羅漢就難度較大,故鬥牛獅搶青不如青草獅快,但其合眾人之力,且能高空舞獅打花頭,亦可稱為一絕。故鬥牛獅在額上同樣畫一“王”字,同樣稱為獅中之王。
舊時連州的醒獅搶高青,是以木架搭成一平臺,獅子在上面表演入睡、醒、搔首等動作,故稱“大頭狗”。
平地青:主傢將“青”放在平地上。平地青分動物青、靜物青、文學典故青等形式。
動物青:主傢把“青”擺成螃蟹、蠍子等形狀。如螃蟹青,先用一竹箕,放在地上,蓋著生菜等代表螃蟹背,緊接著用兩個水果代表眼睛,再用稻草擺成大小鉗和幾條彎曲的小腳,整個形態擺成螃蟹狀。帶獅者用禮盒帶獅舞拜三下“青”之後,獅子即圍繞螃蟹青舞一圈,表演成獅子跟螃蟹的一場搏鬥,每舞一次都將獅頭伸向螃蟹青,緊接著一個小跳離開。“搏鬥”一圈之後,獅子先除“大鉗”,緊接著除“小鉗”,再取“眼睛”、“小腳”;緊接著掀開竹箕,取出裡面的“青”;緊接著碎青、吐青。歡舞一陣之後帶獅者帶獅叩拜三下,將菜頭送還主傢。
蠍子青:先用磚塊堆砌成蠍的形狀,用水果妝扮眼睛,用竹篾擺成腳,緊接著在尾部放一條甘蔗代表尾巴。采青時同樣要表演成獅子與蠍子的搏鬥,先解決尾巴,緊接著逐個解決。
靜物青:如水盆青,場中放一盆水,裡面放六枚或九枚硬幣(六寓意“”,九寓意“長時間”)和一棵生菜,其他利是、香煙放在盆邊。如旁邊放一條長凳,即代表河堤,長凳上再架一副梯子即代表木橋。采青時帶獅舞拜三下,獅子在梯邊舞動,展現出觀看喜悅的心情,緊接著一步步舞上木梯;接近水盆後,低下獅頭,將口對著水盆,用備在腰間的毛巾,將水吸幹,擰幹毛巾;緊接著從口中取完硬幣,將“青”吞入口中,再表演碎青、吞青的動作,之後,從木梯上逐級舞下,向水盆方向拜三下即可。
文學典故青:主要依據歷史上著名的傳說,或文學經典中著名人物曾經用過的物件來擺青,如《封神榜》中薑太公用過的釣魚桿;《西遊記》中孫悟空的金箍棒;《三國演義》中關公用過的關刀;趙子龍用過的槍等。此類青均以“簪花”的形式采之。
例如,主傢在場中立一直鉤的魚桿,就如果想起《封神榜》中薑子牙渭水旁直鉤直釣的典故。先帶獅朝魚桿拜舞三下,指引獅子舞動一陣之後,將獅子按在青前蹲下,緊接著示意鑼鼓停住吟出第1首“花”:
“日頭一出放紅光,一條釣桿渭水旁。八十薑公來垂約,直鉤能把魚釣上?”
一通鑼鼓之後,停住鑼鼓吟第2首“花”:“鑼鼓打來鬧洋洋,紂王無道實荒唐。文王四處訪賢士,要把商朝一抒掃光。”
二通鑼鼓之後,再吟:
“鑼鼓打來鬧洋洋,文王相召渭水旁。為救蒼生扶賢主,收起釣桿見文王。”
獅子舞動一陣之後,采青、吐青,帶獅者收起釣桿即可同樣,如門口放一把關刀,即吟出關公單刀赴會的故事;如放一把纓槍,即吟出趙子龍長板坡單槍救主的故事;如放一棒,即吟出孫悟空接濟唐僧取經的典故。
也就是說,主傢可依據文字典故隨心所欲而擺青,獅團即要具體剖析,見機行事以簪花的形式搶之。
2007年,第3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開幕式,群獅慶盛事。
四:舞獅子的動作要領
河北是北獅的發祥地。徐水縣北裡村獅子會創建於1925年,以民間花會形式存在,中華人民成立後得以迅速發展。徐水舞獅的活動時間主要在春節和春季寺廟法會期間,表演時由兩人前後配合,前者雙手執道具戴在頭上扮演獅頭,後者俯身雙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綴成的獅皮飾蓋扮演獅身,兩人合作扮成一隻大獅子,稱太獅;另由一人頭戴獅頭面具,身披獅皮扮演小獅子,稱少獅;手持繡球逗引獅子的人稱引獅郎。引獅郎在整個舞獅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僅要有英雄氣概,還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過獅子”、“後空翻上高桌”、“雲裡翻下梅花樁”等動作。引獅郎與獅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獅的一個重要特征。徐水舞獅的基本特征是外形誇張,獅頭圓大,眼睛靈動,大嘴張合有度,既威武雄壯,又憨態可掬,表演時能模仿真獅子的看、站、走、跑、跳、滾、睡、抖毛等動作,形態逼真,還能展示“耍長凳”、“梅花樁”、“跳樁”、“隔樁跳”、“亮搬造型”、“360度擰彎”、“單獨單樁跳”、“前空翻二級下樁”、“後空翻下樁”等高難度竅門。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註重馬步。南獅著重是靠舞者的動作展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隻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制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嚴格來說,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為南獅較為接近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傳聞以前會用鐵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傳統上,南獅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跟據三個古代人們的品德性格而異。 紅色為關公獅,代表忠義、勝利,因關羽在華人心目中又為武財神,故關公獅又代表財富;黃色為劉備獅,代表澤被蒼生、仁義及皇傢貴氣;黑色為張飛獅,代表霸氣、迅猛,故一般張飛獅隻有在比賽或者踢館挑戰時才用,一般喜慶之事還是紅黃為常見者。
湛江遂溪醒獅天下聞名
南師的舞動造型許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寳、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臺等等;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式造型抽象地展現出來。故此南獅講求意在和神似。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采青」最為常見。相傳“采青”原來是有“反清復明”之意,現時通常是取其意頭,有“生猛”,買賣興旺的代表象征。「青」用的是生菜諧音(生財)。把生菜及利市(紅包)懸掛起來,獅在「青」前舞數回,表現猶豫,緊接著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謂之采青),再把生菜咬碎(謂之碎青),還要模仿獅子吃飽的表情神態,(謂之醉青)再把咬碎的青吐向大傢致意(謂之遍地生財)。為瞭增添娛樂性,采青有時還會用上各式采青的方式(采天青、采地青、采水青等等)並配以各式特技動作,例如上肩(舞獅頭者站在獅尾者肩上),疊羅漢,上桿(爬上竹桿), 或者過梅花椿(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椿)等等。
舞南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奏。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
舞獅之前通常來講還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朱砂塗在獅的眼睛及天庭上,象征給予靈氣及生命。
南獅獅頭
南獅的獅頭一般上可分為鶴山裝獅和佛山裝獅。佛山裝獅的獅頭較大而圓,額位寬而有勢,嘴較平闊;而鶴山裝獅的獅頭較扁而長,嘴突出如鴨嘴狀,所以內行人又叫作“鴨嘴獅”。
傳統上,南獅獅頭造型上有“劉備獅”、“關公獅”、“張飛獅”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依據三個古代人們的品德性格而異,如舞張飛獅者,舞法必定迅猛霸氣。
南獅舞法
在舞獅技藝中,北獅重寫實,南獅重寫意。在南獅表演中要展現獅子時而威武迅猛,雄壯威風,時而嬉戲歡樂,幽默詼諧,那不如就要將喜、怒、醉、樂、猛、驚、疑、動、靜、醒等神態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淋漓盡致。成功的表演常常讓觀眾看見的不僅是精湛的技藝和高超的難度,更加的重要的是讓觀眾從中看出或悟到獅子在表演中的各式思維、各式動作的意圖,把舞獅表演擬人化,付與人的思想。使人們在觀賞舞獅表演中時而緊張,時而驚奇、歡樂、陶醉,從而得到人生感悟和啟迪,升華思想,得到美滿的藝術享受。在舞獅表演中表演獅子的神態確實特別重要,那麼如何才能掌握好呢?本人隻是憑一孔之見,不應妄加淡論南獅表演中的神態,不過此舉目的志在共同將獅藝不斷探索、提高與發展,純屬拋磚引玉之意,望各位前輩同行雅正。
喜:配輕、快、歡樂的鼓點,獅子興高、快樂、眨眼、微笑、輕擺頭或輕跳轉身,配弓步、馬步、上膝或單獨步等。
怒:配重、急、快鼓點。獅子生氣發怒,怒目瞪眼,開口吼叫,獅頭用力抖動,配馬步、弓步站立步等。
醉:配輕、慢鼓點。獅眼半開半合微抖動,精神昏迷垂首拖步,配合各式步法。
醒:配先輕後重,先慢後快鼓點,獅子恢復狀態過程,獅子眼從微開、半開、大開過度,伸懶腰與打哈浪結合,開合獅口與左右觀望配合。
動:依據獅動激情配與輕、重、快、慢、急、緩鼓點步法隨鼓點節奏而改變姿態。
靜:鼓停獅靜,目光平安穩定,獅的安靜造形突出,配仆步、弓步、馬步。
樂:鼓點要求輕、快、重結合。獅子歡喜快樂、搖頭擺腦、眼、嘴隨鼓點節奏而開合,配小跳,秧歌步、小步跑等步法。
猛:配重、快、急鼓點。氣勢壯,力量大,嘴眼開合有力,抖頭逞威,踏步有力,戰勝困難,胸有成竹。多在遠距離飛樁等難度出現。
驚:配急、快、重後突停鼓點、因突然情況產生害怕受驚而狂奔或原地瞪眼開口或合嘴,獅身抖動,特別獅後腿的抖動要突出,迫真,配弓步、馬步等。
疑:配輕、慢鼓點,開眼合嘴,獅頭左右慢轉或前伸後縮,不輕舉妄動,猜疑不信,配與仆步、弓步、馬步,上膝的造型。
尋:配輕、重、快、慢結合鼓點,眼,嘴隨鼓點節奏而動,獅頭左右有力轉動,前伸後縮尋找結合。原地轉動結合有目的地尋找。
盼:配輕、快、慢結合鼓點,獅伸首開眼遠望,左右慢轉動盼望,配與弓步、馬步、上膝、坐肩等。
探:配輕轉重轉急鼓點,獅子遇險探測偵察之意,前爪或後腿由高向下,由近向遠試探也可上體前伸試探,嘴眼微開合與鼓點相配。
煩:配急、重的鼓點,獅子遇事不解而急躁煩惱,獅頭左右擺動,老是踏步或轉身,眼東張西望,嘴一開一合。
嬉:配輕、快、鼓點,獅子休閑,玩耍,眼嘴配合鼓點而一開一合,步法多用小跳交叉步、碎步、踏步、十字秧歌步等。
戲:配輕、重、急、緩鼓點,獅子戲弄、調戲、玩弄好奇之意,眼、嘴隨鼓點而一開一合,獅子一進一退,前爪或後腿一伸一縮或帶一擒一縱之意,步法一般急步上後突停繼而慢慢探步上。
擊打獅鼓、鑼、釵伴奏是使獅藝神態表演達最佳效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獅藝形神逼真、套路完成與否都起重要的決定作用,應突出:輕、重、快、慢、急、緩、停等種類。因舞獅表演者,兩人在獅被內無法商量動作步伐,故所有動作的起止大多數靠鑼鼓指揮節奏,常常初期學習舞獅者都會先學習鑼鼓節奏,隻有熟悉瞭舞獅鑼鼓節奏之後才能開始學習舞獅。
輕:則輕打、點打、利用手腕之力。
重:則重打高起高落,利用肘和肩、腰、腿之合力。
快:那麼是節拍快、拍與拍之間快,利用腕、肘之力。
慢:那麼是節拍慢、拍與拍之間慢。
急:那麼是每拍之間鼓點數多。
緩:那麼是每拍之間鼓點少。
停:各式擊打樂不響停止一拍以上
南獅比賽
南獅比賽種類可分為高椿獅藝競賽和傳統獅藝競賽,其中較主流的為高椿獅藝的比賽。馬來西亞、中國大陸、、澳門和美國等地,每一年都會舉辦世界性的醒獅大賽。而較有著名的國際比賽有兩年一度在馬來西亞舉行的雲頂世界獅王爭霸賽。
五:舞獅有哪些種類?如何區分?
舞獅子,是我國出色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風俗追溯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到現在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亦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根據,今天已非常難判斷其是非。然而,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刻畫:“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裡。”詩中描述的是那個時候舞獅的情景。
在10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瞭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渾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貌和真獅極其相似。引獅人以古時候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等竅門,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亦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竅門。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式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須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須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迅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胡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迅猛之感。古代人們將它當作英勇和力量的代表象征,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瞭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裡舞獅子的風俗,以祈望生活如意吉祥,事事平安。
六:舞獅的畫法
舞獅的畫法如下:
首選畫出舞獅的獅子頭,用弧線勾勒出獅子頭的輪廓,畫上耳朵、中間的角,緊接著畫出粗粗的眉毛和大大的眼睛,眼睛下用圓形和弧線組成臥蠶裝飾。
繼續獅子頭完善,畫上胡子和嘴巴,下面將舞獅人的上衣畫出來。胳膊高舉著獅子頭。
緊接著雙腿正擺出舞獅的動作,並在褲子上加上波浪棉花相同的裝飾。
將舞獅頭上色,用紅色、黃色和青色修飾,鞋子塗上黃色。
最後將舞獅人的衣服和獅子身體全都塗好顏色,加上陰影和高光修飾。
簡單介紹:
舞獅是一種亞洲民間傳統表演藝術,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扮成獅子的模樣,作出獅子的各式形態動作。中國民間風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開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鐘意敲鑼打鼓,舞獅助慶。
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享譽馳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及各國唐人街都相當盛行舞獅。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一年的春節或重大喜慶,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
舞獅起源眾說不一。神話傳說是以前山中出現獅子,吃掉村莊內的村民,後來村民學會武功,格斃獅子,村民模仿獅子的形態而成為舞獅;也有神話版本說是如來佛把獅子引走,因此南獅中常有“大頭佛”引領獅子。也有傳說有村民以紙紮獅子及鑼鼓驅走年獸,演化成為舞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