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幹支如何算年天幹甲子推算(年幹支怎樣精密推算月幹支)
一:幹支紀年是怎麼計算的?
幹支(gānzhī)紀年法是中國歷法上從古至今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
幹支是天幹和地支之總稱。把幹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循環往復,循環記錄,這便是俗稱的“幹支表”。
剖析如下:
1。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叫作“十天幹”;
2。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之為“十二地支”。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
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醜、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醜、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醜、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醜、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天幹和地支這樣組合完,開始新的一輪時恰巧是六十年,所以是六十年一個循環。
更多閱讀
幹支紀年相傳來自黃帝時代。實際是萌芽於西漢初,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以後。有人認為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幹支紀年。那麼,這便是歲星紀年, 歲星是顆真實的天體因此用歲星所在紀年,幹支預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
木星11、862年繞天一周,所以歲星約85年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劉歆提出)。此時,幹支紀年亦有使用,在顓頊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歷用超辰法改變為丁醜。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歷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
由此知,西漢時期的天幹地支紀年存在與太歲紀年轉換的一些混亂。到東漢時,歷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幹支紀年在太始二年表面一樣。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幹支紀年。從此幹支紀年固定下來,並一直延續到現在未再混亂。
不過用天幹和地支搭配紀日的表現方式追溯於夏代,商周沿襲,在殷墟商代考古發現過60甲子表的牛骨殘片。
參考資料:知識混裝大無極:幹支紀年法
二:如何用天幹地支計算年份?
天幹按公元紀年末尾數字確認。
公元前:0為辛,1為庚,2為己,3為戊,4為丁,5為丙,6為乙,7為甲,8為癸,9為壬。公元後:0為庚,1為辛,2為壬,3為癸,4為甲,5為乙,6為丙,7為丁,8為戊,9為己。
地支之精密推算地支可分為奇數組和偶數組。(公元後奇數公元紀年配偶數組,偶數公元紀年配奇數組。公元前則相反。)
奇數組:偶數組:123456123456子寅辰午申戌醜卯巳未酉亥計算地支時,用6去除公元紀年去掉末尾數的數字(如:2009年則用6除2009)。除以6所得的餘數就可總結出地支。不過,因為末尾數字的差別,所得地支也就不同。
更多閱讀:
中國從古至今,就有十天幹與十二地支之說法,簡稱”幹支”。
”幹支”取義於樹木的幹和枝,大約是因為古代人們認為大樹順應四時節氣的變化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直隨著天地乾坤的變化、星移物轉的變換,頂立於天地之間,似與天地相呼應一般,未曾耽誤一分一毫,在節氣的變化中提醒著天地萬物這歲月的流逝。
參考資料來源:知識混裝大無極-天幹地支
三:幹支歷是如何推算年份的?
年份天幹按公元紀年末尾數字來精密推算。
公元前:0為辛,1為庚,2為己,3為戊,4為丁,5為丙,6為乙,7為甲,8為癸,9為壬。公元後:0為庚,1為辛,2為壬,3為癸,4為甲,5為乙,6為丙,7為丁,8為戊,9為己。
地支之精密推算地支可分為奇數組和偶數組。(公元後奇數公元紀年配偶數組,偶數公元紀年配奇數組。公元前則相反。)
奇數組:偶數組:123456123456子寅辰午申戌醜卯巳未酉亥計算地支時,用6去除公元紀年去掉末尾數的數字(如:2009年則用6除2009)。除以6所得的餘數就可總結出地支。不過,因為末尾數字的差別,所得地支也就不同。
更多閱讀:
幹支紀年
幹支紀年以天幹和地支組成共60個幹支紀年,以此往復,60年為一個循環。幹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幹支紀年。
幹支紀年一個周期的第1年為“甲子”(如黃巾起義口號為“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第2年為“乙醜”,依此類推,60年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瞭重復使用,循環往復。(60是10。12的最小公倍數,所以每60年為一周期)。
如1644年大約為甲申年,60年後的1704年同為甲申年,300年後的1944年仍是甲申年。註意和提防以上隻是大約對應,因公歷和幹支歷是不一樣的歷法,年份起點不同。
參考資料來源:知識混裝大無極—幹支紀年
四:幹支紀年法是怎麼紀年的?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是夏歷中用以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天幹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稱天幹;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稱十二地支。幹支還是陰陽之分: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幹;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以一個天幹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天幹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配陽支,陰幹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幹不配陽支),共有六十個組合,稱為“60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60甲子循環起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1、甲子 2、乙醜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醜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二十四。丁亥
25、戊子 26、己醜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醜 39、任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醜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己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幹支紀年法
如甲子為第1年,乙醜為第2年,丙寅為第3年……六十年為一周。一周完瞭,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環下去。例如1929年是陰歷己巳年,1930年是陰歷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陰歷己巳年。我們在日歷上看見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幹支紀年這一個方法排列下來的。陽歷年份除以60的餘數減3便得該年陰歷幹支序號數,再查上面的天幹地支便是幹支年紀。假如序號數小於、等於零則於支序號數加60。例如,求1991年幹支;1991÷60=33餘11,年幹支序號數=11-3=8。查幹支表知該年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幹支:1983÷60=33餘3,幹支序號=3-3=0,加上60,查幹支表知該年為癸亥。
幹支紀月法
幹支紀月法未普遍實行,主要為星相傢精密推算八字用。其方法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為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正月之幹支知道瞭,其餘月可按60甲子的序推知。
幹支紀日法
甲炎瞭第1日,乙醜為第2日,丙寅為第3日……60日為一周。一周完瞭再由甲子日起,循環往復,循環下去。例如陰歷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恰巧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幹支紀時法
一天中時辰的地支也是確定的,所以24小時配十二地支,由夜間十一點至一點為子時,一點至三點為醜時,其餘照推。時的天由該日所對天幹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即若該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時上配上甲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時上配上丙為丙子;丙辛日子時配上戊為戊子;丁任日為庚子;戊癸日為壬子。知道瞭子時的天幹地支,便可推知其餘。
五:怎樣精密推算某一年是什麼年(用天幹、地支來記年)?
年份天幹按公元紀年末尾數字來精密推算。
公元前:0為辛,1為庚,2為己,3為戊,4為丁,5為丙,6為乙,7為甲,8為癸,9為壬。公元後:0為庚,1為辛,2為壬,3為癸,4為甲,5為乙,6為丙,7為丁,8為戊,9為己。
地支之精密推算地支可分為奇數組和偶數組。(公元後奇數公元紀年配偶數組,偶數公元紀年配奇數組。公元前則相反。)
奇數組:偶數組:123456123456子寅辰午申戌醜卯巳未酉亥計算地支時,用6去除公元紀年去掉末尾數的數字(如:2009年則用6除2009)。除以6所得的餘數就可總結出地支。不過,因為末尾數字的差別,所得地支也就不同。
更多閱讀:
幹支紀年
幹支紀年以天幹和地支組成共60個幹支紀年,以此往復,60年為一個循環。幹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幹支紀年。
幹支紀年一個周期的第1年為“甲子”(如黃巾起義口號為“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第2年為“乙醜”,依此類推,60年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瞭重復使用,循環往復。(60是10。12的最小公倍數,所以每60年為一周期)。
如1644年大約為甲申年,60年後的1704年同為甲申年,300年後的1944年仍是甲申年。註意和提防以上隻是大約對應,因公歷和幹支歷是不一樣的歷法,年份起點不同。
參考資料來源:知識混裝大無極—幹支紀年
六:怎樣計算幹支紀年
1。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把幹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循環往復,循環記錄,這便是俗稱的“幹支表”。幹支紀年以每一年以立春進入下一年。
2。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
(1)對應月份:正、2。3。4。5。6。七、八、九、十、十一月、臘月
(2)代表的時間:
1。【子時】夜半,也叫作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1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2。【醜時】雞鳴,也叫作荒雞:十二時辰的第2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3。【寅時】平旦,也叫作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4。【卯時】日出,也叫作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5。【辰時】食時,也叫作早食等:古時候中華民族“朝食”之時亦即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6。【巳時】隅中,也叫作日禺等:接近中午的時刻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7。【午時】日中,也叫作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8。【未時】日昳,也叫作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9。【申時】哺時,也叫作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時至17時)。
10。【酉時】日入,也叫作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刻。(北京時間17時至19時)。
11。【戌時】黃昏,也叫作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12。【亥時】人定,也叫作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業已停止活動,安歇睡眠瞭。人定亦即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幹支計時法
幹支是用以計時的,俺們是可以把黃道十二宮平面想象成鐘表的表盤,以地球為表盤中心,十二宮就是表盤的刻度指示,日月五星等同於七個指針,運行在黃道十二宮這個大表盤之上,形成一個巨大無比的時鐘。
其中,太陽就是“年”指針,太陽繞地球運行一周回到原點就是一年的時間;
月亮就是“月”指針,月亮繞地球運行一周回到原點就是一個月的時間;
前面講過24節氣是跟太陽過宮有直接聯系,而和月球運轉沒有直接關系,所以造成瞭歷法上月令和節氣的時間差,因此幹支學的月令是依據節氣來定,即跟日躔過宮相一致。
再看兩個最慢的指針,即太陽系中兩個最要緊的行星木星(歲星)和土星(鎮星)交會的周期,需要20年,即一個運;假如兩星要在同一個宮位上(打比方說子宮)交會的話,則會通過60年,即一元。
同理,日月五星重合在同一宮位的周期,則需要大體180年左右,即一個正元;假如把日月五星重合的具體位置再具體化,由夾角30度的一個宮位變為夾角12、8度的一個星宿的宿位,則需要大體540年才能重合一次,即一個大元。
這個假設與實際天文學計算有出入,但如此理解起來就很容易,也更加容易把時間和空間結合在一直,由於十二宮即十二地支,所代表的是空間上的十二方位;鐘表的表盤代表著宇宙的能量場,即相對靜止的天地的氣場;
日月五星的運行攪動瞭原本相對靜止的能量場,日月五星在十二宮的具體位置分佈,就代表著當前時間內各星對各宮的作用與影響力大小,即當前時間空間內天體能量的分佈狀態,其表達形式就是甲子、乙醜、丙寅、丁卯等。
上面的內容參考:知識混裝大無極-十二地支
知識混裝大無極-天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