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马王堆版本大全周易易经帛书(马王堆古版周易)
周易的历史①
《周易》这本书
开始之前,先看看我们的研究对象。诚然,假如你手头上有一本就更好了。
只要一本简简单单的《周易》就好。翻开它——诚然,你需须留意的是,它跟以前的《周易》是有区别滴。
过去的《周易》是啥样的?
下面你看见的,就是一个2000多年前版本的《周易》。
这个版本的《周易》,于1973年12月在长沙的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墓主人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的儿子,据专业人士判断,此卷抄写的时间约在西汉文帝初年(约公元前180年至170年间)。因为是抄写在帛上的书,因此叫做“帛书周易”,简称“帛书易”或“帛易”。
除了抄写在布帛上,《周易》还有抄写在竹简上的。
1977年,安徽省阜阳市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了抄在竹简上的《周易》。因为墓主是西汉第2代汝阴侯夏侯灶,卒于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因此可以确定,这部《周易》的年纪至少和马王堆的帛书《周易》不相上下,可是不晓得这什么,这竹简却比帛还脆弱,烂成了一堆小片片,专业人士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把它的残片七拼八凑的,勉强看出这上面原来抄的是《周易》,真不容易呀!!!
前面这两部《周易》,都业已是2000多年前西汉时代的版本了,不过还不是最古老的版本。
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文物市场上购藏了一批战国楚竹书,是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这批竹简中,整理出了目前所见最早的一种《周易》版本,其年代为战国晚期。(据说,2008年7月,清华大学通过校友的捐赠,自抢救收藏的2388枚战国竹简中亦有与《周易》相关内容,因为专业人士们在研究完竹简之前是不肯把所有照片公布的,因 此,据鄙人观察,目前流出的清华简照片中尚未发现《周易》文本。于是,目前为止,俺们是可以放心地说,上海博物馆藏的《周易》,是俺们是可以看见的最早版本的《周易》了。)
下图便是上海博物馆藏的楚简版《周易》
此刻,有了上述三个版本的《周易》,我们经过努力已经可以放心大胆地说,我们站在了一个相当高的起点上。为啥捏?由于这三个版本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问世的,在此之前的众多易学大师和专业人士们,根本连看见它们的机会都没有。从唐代到现在,大家看见的《周易》版本,都是公布的正式版本,总之,我们目前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周易》,除去排版、注释和繁简字体的不同外,跟1000多年前的唐代读书人手中的教科书是一模相同的。
话说唐朝初年,印刷术未发达,读书人想找本标准教科书很不容易,为了便于大众学习,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在郑覃、唐玄度的意见下,皇帝派人花了七年时间,把12部经典在了石头上,这便是有名的“开成石经”。12部经典中,第1部刻在石头上的就是《周易》。
下图是“开成石经”版的《周易》拓本:
可是,“开成石经”上的《周易》,究竟又是从什么位置抄来的呢?原来,唐朝初年,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整顿混乱的学术界和教导界,朝廷决定出面撰修并颁布统一经义的教科书。 唐太宗下令,由国子祭酒孔颖达召集那个时候一些著名的学者,共同撰修《五经正义》。经常提到的五经,就是《周易》、《尚书》、《诗经》、《礼》和《春秋》。因为孔颖达精通魏时《王氏易》(王弼曾注《周易》),由此就将王弼注本中的《周易》经文选为《五经正义》的版本。贞观十六年(642年),《五经正义》撰成,王弼所注的《周易》版本从此成为正式版本。“开成石经”上所刻的《周易》,其实也就是说亦即王弼版本的《周易》,亦即我们目前市场上所有通行版本的最初面目。
可是,王弼(公元226-二十四9年)版的《周易》,又跟汉代的周易又有啥不同呢?
目前我们能够找到的汉代版本的《周易》,除了前面提到的马王堆帛书版和阜阳竹简版外,还有一个“熹平石经”版。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熹平年间(172-178年),由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亲自书丹,将《周易》等经典刻于石碑,立于太学。熹平石经是最早的刻于石碑上的教科书,比唐代的开成石经要早了好几百年。固然石碑自汉末以来屡经劫难,如今已经残存不堪,不过经过屈万里等学者的精心搜集,我们仍然能找到一部分石经残石上的《周易》。
下图就是熹平石经的《周易》残片拓本:
经过比对,我们发现,东汉熹平石经版的《周易》和唐代开成石经版的《周易》,固然同是教科书,不过个别字的写法上还是有差别的。诚然,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两者最大的区别,展现在排版上面。
熹平石经中,《周易》的经文本来是与易传分开刻的——所谓易传,就是对《周易》的阐解了,包括《彖》、《象》、《系辞》、《文言》等一系列作品。我们看见,在唐代的开成石经中,这几个《彖》呀《象》呀的阐解,已经全部混在经文里面了(据说最早这么干的人是东汉的著名经学大师郑玄,他认为这样有用且助于大家理解)。因此我们今天打开《周易》时,往往会看见经文里掺杂着什么“《象》曰”、“《彖》曰”、“文言曰”的话,请暂时不要理会它们,由于这不是《周易》原本的内容,固然读了它们有用且助于我们了解古代人们们是如何看待《周易》这本书的,但目前为止,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别人的阐解,无论他是古时候某著名圣人或是现代某知名大师,用本人的眼光来看一看《周易》。
说到此,我们手上已经拥有了五个版本的《周易》,依年代分别为: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版(战国后期)
西汉马王堆帛书版(公元前180-前170年)
西汉阜阳竹简版(公元前165年以前)
东汉熹平石经版(公元175年)
唐开成石经版(公元830年)
通过对这五个版本的比较,专业人士们总结出的结论是:这几个《周易》的经文(除去传文后)大体上是完全一致的。总之,最早的版本(上海博物馆版)与当前的通行本,基本没有经过任何删节和改动。唯一不同的是字的写法:前一种是用战国时的楚国文字抄写,而我们手里的通行本子上是简化字。
其他证据也表明,至少在战国时代,《周易》的经文内容就已经定型了。据《晋史》载,西晋武帝时(约公元280年左右),一个伟大的盗墓贼在汲郡(今河南汲县)的一座战国古墓中,发现了一大批竹简古书(即著名的“汲冢古文”),这里边就有古本《周易》。
这个伟大的考古发现被得知,并派出荀勗、和峤、卫恒、束皙等学者对这几个古籍进行整理。因为这批古书都是用战国文字书写,西晋时人业已不易辨认,所以颇花了好些年功夫,之后的日子,据《晋书 束皙传》载,专业人士组整理出“《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固然专业人士们还在争论汲冢的墓主人到底是魏安厘王(公元前二十四3年卒)还是魏襄王(公元前296年卒),不过俺们已经可以肯定,战国后期的《周易》在内容上已经和我们今天看见的没有啥两样,除了它是用一种蝌蚪样的文字抄写下来的。
因 此,丢开易传等注释后,我们就获得了原汁原味的《周易》,一部至少从战国晚期就完完整整地流传到了今天的古书。假如你觉得看专业人士大师们的解释不够过瘾,你也可以直接找到这部书2000多年前的最原始版本,自己来读它。
有人会觉得,啊呀,这太难了,蝌蚪文写的,如何看得懂啊?
不要紧,由于实际上,古文字专业人士们读起这个原始版本的《周易》时也是头疼无比,他们时常拿着如今的版本跟那一堆发黄的竹片对比半天后,恍然大悟地说:“啊,原来古代这个字以前是这样子写的呀!!!”而多数的易学大师们,相信我,他们在阅读蝌蚪文方面的能力并不比我们强多少。
有人又会问:既然所有版本的内容其实也就是说没有变化跟,为啥不直接看通行本呢?
原因很简单:由于不同版本的文字写法差别太大了。
举个简单容易的例子,乾坤的“坤”字,在东汉时熹平石经上的写法竟然是“巛”,而“乾”字在西汉时马王堆帛书上的写法竟然是“键”!!!假如你仔细比对过以上五个版本的《周易》,就会发现百分之八十的字都显现了不同的写法!!!
以马王堆帛书版为例,下图中很小块文字中就显现了八个与今天写法不同的字:
有人会问:为啥会这么混乱啊?难怪要把标准版的经文刻碑了。
没错,这种文字混乱的现象,学名叫做“通假字”。因 此,身为一个对国学感兴趣又不想被忽悠的人,first of all第1件要记住的事情,就是:
……古时候所有的错别字都是通假字,是合理而且合法的。
马王堆帛书周易的马王堆帛易经传原文集图
说明:固然马王堆一些文献出版几十年了,固然词条创立者几十年前早就粗粗阅览过邓球柏帛书易经专著(应该没有附录易传),固然许多年来经常地地对马王堆易传诸篇瞬间出现兴趣,固然多年来不时想读读它,可惜,只看见某些研究文里的断句引文,没看见过其中某文的全篇,数次在网上搜索总是不得。这次机会缘分好,未到一小时,竟然找到了经传两系的文献,并且是全篇并且是诸文,经过操作几个软件,几次转换,获得了帛易经传文集,作为附录吧,以享爱好者。兴趣更高的容易找到相关书籍。
1。帛易经文(续修四库全书版)图集:
2-1帛易《二三子》篇图集:
2-2帛易《系辞》篇图集:
2-3帛易《易的意思》篇图集:
2-4帛易《要》篇图集:
2-5帛易《缪和》篇图集:
2-6帛易《昭力》篇图集:
篇名依主流名。
《易经》是谁写的?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注意和提防:是《易经》,不是《周易》
解析:
《易经》
中国儒家典籍 ,六经之一 。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易”字,一说为“简易”的意思;另一说为“变易”的意思,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金科玉律。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 ,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来讲。
《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足证《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所以出现了周初说、春秋中期说和战国说,所据不一。
《易经》的卦象指卦的图像,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共六十四种卦象。卦中六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2。3。4。5。上预示位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卦辞共六十四条,爻辞三百八十四条,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总称为筮辞,共四百五十条。
六十四个卦象的排列顺序,现传有两种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经,上经始于乾卦,次为坤卦,下经终于未济卦;二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首卦为乾,次卦为否,终于益卦。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体有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以比拟人事;二是讲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断吉凶的辞句。据研究,卦、爻辞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生活。
《易经》虽属占卦书 ,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包含着较深刻的论理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例如,它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之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损、泰和否、既济和未济等一系列统一对立的现象,它还承认对立事物的相互转化。从《易经》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由此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后期,对《易经》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学问,一些系统阐释《易经》的文字陆续被收集起来 ,汇成《五传》。至汉代,经学兴起,其中关于《周易》经传的解释,称为易学。易学源远流长,历时2000余年,形成了很多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学派等。很多著名哲学家,根据《周易》经传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起本人的哲学体系。
《易经》的版本,传承下来作用与影响大的是三国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也叫《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正义》,为宋代以后通行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抄写于汉文帝初年,与传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现存《周易》中最早的别本。古今解易者作用与影响较大和具有特色者有: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颖达《周易正义》、宋朝程颐《程氏易传》、宋朝朱熹《周易本义》、现代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和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马王堆易经和显存本有哪些不同
当"马王堆"出土的"德道"经与现存的"道德"经,只是次序不同,及大同小异时。。。
又当"马王堆"出土的"孙子兵法"又只是多了一点古古怪怪,亳无文理的军事外章时。。。
那推而广之,"马王堆"出土的"易经"当然会有"显存本"讦讦多多的区别了。。。
从考古角度去考古它:是文法用章排次上的区别,因是竹简。。。所以非常受抄写员的水平而契写下去的。。。
情况又有如西方抄写圣经时,少了核对,也错字连篇,文理不通,又不能轻易改。。。
同理同源,易字多门分(三易),而"马王堆"是近"连山"的。。。因而与"周易"分别也大,但却又大同小异了。。。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5-03/04/content_2648591、htm
易经(注释版)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源泉,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无比的作用与影响。听闻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依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汇总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5000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时候是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根本上而言,《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推算,而《易经》便是汇总这几个预测推算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是儒家四书五经之一。据文献记录载入: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之后各个朝代皆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八卦和五行说不同。
1973年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周易》
释文发表在《文物》1984年第三期上,引起研究热潮。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张立文《帛书周易注释》,韩仲民《帛易略说》;帛书《易传》释文,最初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第6辑,朱伯昆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1辑、《续编四库全书》经部第1卷、四川大学出版社《易学集成》等书。本世纪以来,帛书《易传》新释文又见张政烺《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廖名春《帛书〈周易〉论集》、丁四新《楚竹简与汉帛书〈周易〉校注》等。帛书《易传》共包括《二三子》、《系辞》、《衷》、《要》、《缪和》、《昭力》六篇。邢文《帛书周易研究》是第1部学术专著。
1994年在文物市场发现了楚竹书《周易》,经整理,200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相关校注,十分丰富。 演算易经历代研究周易的大体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象数派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也有人认为义理派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颐,当代有山东大学教授刘大钧等。后者如京房、邵雍等详见《生下来时间与命运》。
明代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
十七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Joachim Bouvet,汉名白晋,1662年-1732年)的介绍、更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此刻不管中国大陆、中国和西方各国都有很多人研究《易经》。
依据江弘远《京房易学流变考》一书
自从《京氏易传》出现后,受朱熹、惠栋,以及《四库总目提要》的推波助澜,均认为此书及其条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书以沈延国论点加以延伸,确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统领的六十卦反复配六十钟律,八宫卦、纳甲、纳音那么是由荀爽、虞翻、干宝等另一非京氏《易》学流派演变而来,从《京氏易传》出现后,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
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出土
帛书《周易》出土及整理概况
帛幅高约48厘米,宽约85厘米,墨书。因为是折叠后放置,腐败后而成片状。所以从之后的拼接复原后可以推知,其折叠方法是:先将帛卷首尾对折,并如法又对折两次,紧接着再上下对折而成。显然这一个方法固然减少了存放空间,但数以千年的埋藏,叠状的帛卷确残损了不少文字。
马王堆帛易,有经传及经文,六十四卦完整无缺,个别的字残损,有一些通假字。帛书易传诸篇是《二三子问》上下篇、《系辞》、《易的意思》、《要》、《缪和》、《昭力》。
关于帛书《周易》的整剪发表,却是相当漫长的,完全可以 使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1973年帛易出土,然而从此以后经过了约十二年,即1984年的《文物》第3期才发表了帛书《周易》经文,即《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其易传部分的整理公开就更晚了,其在帛易问世的30年后。1992年《马王堆汉墓文物》刊载了帛书《周易》和《易传》之《系辞》部分的全部照片和图版释文。13年陈鼓应先生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刊发了陈松长、廖名春合释的《二三子问》、《易的意思》、《衷》、《要》传文。1995年后,朱伯昆先生主编的《国际易学研究》(第1辑)又收录了廖名春的《缪和》、《昭力》之释文。
马王堆帛书文字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