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卦碑原大乙亥小篆大篆(谦卦碑怎么写)
在汉字演变发展历史中,小篆所产生的深远作用与影响是什么?
在汉字发展的历史中,小篆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非常深远。起到承上启下的效果。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大体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谁有李阳冰《谦卦铭》(或称《谦卦碑》)原文?翻译成此刻简化字可以,原。。。
【原文】
卦辞
谦:亨,君子有终。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译文】
卦辞
谦卦。通泰。筮遇此卦,君子将有所作为。《彖辞》说:谦卑,则亨通。天的金科玉律是,阳气下降,生成万物,使世界充满光明。地的金科玉律是,阴气上升,与阳气交感,使自然循环演化。天的原那么是亏损那盈满的,培补那虚缺的。地的原那么是侵蚀那盈满的,增益那卑微的。鬼神的原那么是侵害那盈满的,降福于谦虚的。人的原那么是疾恨那盈满的,喜欢那谦逊的。谦虑的品德,使尊贵者得到尊敬,使卑微者不可欺压。这是君子获得善报的缘故。《象辞》说:本卦外卦为坤为地,内卦为根为山,地中有山,内高外卑,居高不傲,这是谦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以忍让为怀,裁取多余昀,增益缺乏的,衡量财物的多寡而公平施予。
篆字的萧籀
汉丞相萧何所作,一作'秃笔书'。元·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刘有定注:萧何作未央宫,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何用秃笔书,时谓之'萧籀'。
金文
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吉金文'、'款识文'。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多数篆书形体,是研究古时候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录约一千二百余字。
钟鼎文
即'金文'。上古青铜器一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故以'钟鼎'为青铜器之代称。'钟',经典多作'锺'。青铜器上的铭文,统一叫作'钟鼎文'。《文选》卷五十五《刘孝标广绝交论》:书玉牒而刻钟鼎。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盘盂,铭于钟鼎,传于后世。 即金文。款识者,青铜器上所铭之文字也。《史记·孝武本纪》:“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怪之,言吏,吏告河东太守胜,胜以闻。”《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注:韦昭曰:'款,刻也。音式志反。'师古曰:'识,记也。音式志反。'《通雅》引《卮言》谓:'款'为阴文,凹入;'识'为阳文,凸出。《博古录》谓:'款,在外;识,在内。'凡石、砖、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称为款识,而狭义专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元·吾邱衍《学古编》八《字源七辩》以之为六国古文:七曰款识。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古者诸侯书不同文,故形体各异,秦有小篆,始一其法。
草篆
草率急速写就的篆书,故名。有省简结构、纠连笔划的特征。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乙亥鼎铭》:草篆。可识者惟'王九月乙亥'及'乃吉金用作实尊鼎用孝享'等字,其余不可尽识,则用其恣意简损之故耳。 笔划纤细如线而刚劲如铁的小篆,如唐·李阳冰《谦卦碑》。'铁线'之名,一说取象于'铁线草'。其叶柄细长而黑,有光泽,似铁为之。
夏篆
传说中夏代的文字。多数以为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始为篆字,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称也。从考古实物来看,尚未发现确切可靠的夏代文字;如有之,则必较甲骨文更原始一些。古代人们多有以金文大篆附会夏篆之说,凡此种种,皆依托之伪说。
周篆
周代的篆书,指钟鼎文、石鼓文等大篆系统文字。因小篆又称'秦篆',故大篆对称'周篆'。 唐代书家所写之篆书。有大、小篆多种,以李阳冰为代表
篆书的演变
大篆,从汉代以来,普通人一致认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如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许慎也说:“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古文或异者,亦即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损而成,故大篆又称为“籀文”。因从此以后人一致认为大篆是古文后来的一种形体了。
大篆字体,在传世的石刻文字,当以石鼓文最具表现性。此种石器,无疑是中国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遗物。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
石鼓文的字体,大体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来讲,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体类小篆而较繁复,似宗周彝器而较端整,堪称为典重严整。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称石鼓文为:“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1古物,亦当为书家第1金科玉律也”。可谓赞赏之至。石鼓文向为艺林所宝,但北宋以後,帖学大兴,少人临之,直至清代中叶以後,考古尊碑之风复炽,石鼓文字,尤为书家推重。吴大,能得其典重严整韵致。吴昌硕则发其遒古为雄拔之气。两人书法,皆雄视当代为后世所重。
九叠篆
九叠篆,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篆书,本来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字体,主要用于印章镌刻,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的繁简确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之所以称为“九叠”,那么是因“九是数之终,言其多也”。迭篆非必九迭,有六迭、七迭、十迭不等。视印文笔画繁简来定。九迭,形容折迭之多。创自宋代。清甘旸《印章集说·国朝印》:“国朝官印文用九叠而朱,以曲屈平满为主,不类秦汉制。”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是书法艺术的一种相对完整的表现形式,也属于一种娱乐方式。
书法作品的款式主要有中堂、条幅、横披、对联、匾额、长卷及扇面等等·
一般而言,书法作品由正文和款识构成。正文有三种外观形式:
1。纵有行,横有列;
2。纵有列,横无行(或纵无列,横有行);
3。纵无行,横无列。款识中,字体小于正文字体,书体可与正文保持一致或有区别,风格与正文协调。
从微观讲,书法应讲究字的线条、结构与整幅作品的章法和情感感情。
(书法作品图例:济南赵品华书法作品,见附图)
书法作品分软笔和硬笔,即毛笔和钢笔等,还分“体”,如
楷书;
女书 · 僰文 · 方块侗字 · 岱喃字竹书 · 契丹文 · 女真文 · 西夏文古壮字、喃字、口诀诀窍、假名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常见到的一种手写字体风格。
隶书:
隶书又称佐隶、徒隶、隶字、隶文、佐书、今文、史书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又有秦隶,草隶、汉隶、古隶、八分、飞白、散隶之分。
行书:
一 ,行楷书。其特点是以楷书结字为体、以行书笔意为用,将端庄、凝重与灵动融为一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楷和元代以后尚意书风的行楷大多数有此特点。如北朝造像题记和墓志书法以及杨凝式的《韭花帖》等。二,行书。其特点是结字与笔法都趋向简易、流行,是行书类书法的成熟与规范样式。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米芾的《蜀素帖》等。3。行草书。其特点是行草掺杂,或者行书杂草字,或者草书杂行字,亦或以行书笔意入草,或者以草书笔意入行。
草书:
◎藁书也叫“藁草”、“草藁”。“藁”即“稿”。作文必先起稿,其书多涂改而潦草,故名。
◎章草也称“隶草”,“急就”,“行草”。章草是早期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单独,字形扁方,笔带横势。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大草 指“今草”中形体较大、笔划较“小草”更省简、体势更放纵者,与“小草”相对称。“大草”几近于线符、纯用草法,难以辨认,亦一时兴至之作也。唐张旭、怀素有“狂草”之作,最为放恣,或混称为“大草”。
◎小草 指“今草”中形体较小、笔划虽省略但较易认者,与“大草”对称。
◎狂草 最为恣肆放纵的草书。唐·张旭所创。
◎标准草书 近人于右任主持创造。于氏为近代草书大家,三十年代在上海成立草书社,集合海内专业人士,依据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个规则,制定“标准草书”。于氏认为历史上有三系草书、即章草、今草、狂草,故“标准草”书又称第4种草书。
◎新草 王羲之变法张芝“今草”,别开生面,后世谓之“新草”。“新草”较“今草”更为省略放纵,一说即“大草”。
◎全草书唐·张彦远《法书要绿》卷二《梁庾元威论书》:“宋中庶宗炳出九体书,所谓缣素书、简奏书、笺表书、吊记书、行押书、楫书、藁书、半草书、全草书,此九法极真草书之次第焉。”详其所指,“全草书”与“半草书”相对来讲:“全草书”纯部草书,“半草书”在草、行之间。唐段成式“酉阳杂殂》卷十一《广知》所举百体书中有“半草书”,而无“全草书”,则“全草书”即“草书”可知矣。
◎独草 指形体不相连接、单字基本单独的草书,与“连绵草”相对来讲。宋姜夔《续书谱·草书》:“自唐以前多是‘独草’,但是两字属连。累数十字而不断,号日‘连绵’、‘游丝’,此虽出于古代人们,不足为奇,更成大病。”
◎连绵草也叫作“连绵书”。宋朱长文《墨池编》卷十《续书断下》:“吕向字子回,章草、隶峻巧,又能一笔环实百字,基萦发然,世晋草书,多不环连,唐人变为连绵,后世病之。”
◎游丝草一种字划细如游丝、连绵环绕的草书。元郑杓《衍极》卷二《书要篇》刘有定注,一笔书,张芝临池所制。其倚伏,有循环之趋。后世又有“‘游丝草’者盖此书之巧变也。”宋高宗赵构《翰墨志》:“至若绍兴以来,杂书、游丝书,惟钱塘吴说。”可见宋、元之时犹行于世。然连绵回环,并 不是古法,书家病之。
篆书:包括甲骨文,大篆,小篆等。
(一)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二)大篆
秦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唐初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之三畤原被发现。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那个时候渔狩的情形,故亦名'猎碣'。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入日本。
古籀 :'古文'、'籀文'的合称。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
萧籀 :汉丞相萧何所作,一作'秃笔书'。元·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刘有定注:"萧何作未央宫,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何用秃笔书,时谓之'萧籀'。
金文 : 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吉金文'、'款识文'。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多数篆书形体,是研究古时候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录约一千二百余字。
钟鼎文:即'金文'。上古青铜器一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故以'钟鼎'为青铜器之代称。'钟',经典多作'锺'。青铜器上的铭文,统一叫作'钟鼎文'。《文选》卷五十五《刘孝标广绝交论》:"书玉牒而刻钟鼎。"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盘盂,铭于钟鼎,传于后世。
款识文:即"金文"。"款识"者,青铜器上所铭之文字也。《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注:"韦昭曰:'款,刻也。音式志反。'师古曰:'识,记也。音式志反。'"《通雅》引《卮言》谓:'款'为阴文,凹入;'识'为阳文,凸出。《博古录》谓:'款,在外;识,在内。'凡石、砖、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称为款识,而狭义专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元·吾邱衍《学古编》八《字源七辩》以之为六国古文:"七曰款识。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古者诸侯书不同文,故形体各异,秦有小篆,始一其法。"
草篆:草率急速写就的篆书,故名。有省简结构、纠连笔划的特征。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乙亥鼎铭》:"草篆。可识者惟'王九月乙亥'及'乃吉金用作实尊鼎用孝享'等字,其余不可尽识,则用其恣意简损之故耳。"
古篆 有两义:(一)泛指"古时候篆书"如清桂馥《续三十五举》:"宋人间用古篆作印,元人尤多变态。"(二)指上古文字,如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舆一》论'九体书':"二曰古篆,三代之书,目见(左目右见)于金石款识。"
古文(古文篆)有三义:(一)广义,从文字学的角度说,泛指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古陶文、古泉文和小篆,是为'古文'系统,与秦、汉后以隶、楷为主的'今文'系统相对称。(二)指殷、周或更前的上古文字。(三)专指晚周、六国所用文字。
(三)小篆
小篆:篆书之一,与'大篆'对称。也叫'秦篆',意指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而命李斯所制也。小篆笔划圆转流畅,较大篆整齐。秦时刻石如《泰山》、《峄山》、《琅琊台》等,传为李斯所书,为小篆的表征作品。唐李阳冰、五代徐锴与清代的邓石如均是小篆大家。
玉筋篆:笔划丰腴如玉筋的篆书,指'小篆'。筋,一作'著',即筷子。'玉筋篆'的代表书家,有秦之李斯,唐之李阳冰。
铁线篆:笔划纤细如线而刚劲如铁的小篆,如唐·李阳冰《谦卦碑》。'铁线'之名,一说取象于'铁线草'。其叶柄细长而黑,有光泽,似铁为之。
夏篆:传说中夏代的文字。多数以为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始为篆字,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称也。从考古实物来看,尚未发现确切可靠的夏代文字;如有之,则必较甲骨文更原始一些。古代人们多有以金文大篆附会夏篆之说,凡此种种,皆依托之伪说。
周篆:周代的篆书,指钟鼎文、石鼓文等大篆系统文字。因小篆又称'秦篆',故大篆对称'周篆'。
秦篆:即'小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小篆':"案,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皆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清·刘熙载《艺概》卷五《书概》:"秦篆简直,如《峄山》、《琅琊台》等碑是也? 以李斯所书为代表。
汉篆:汉代的篆书。多为小篆,而体格近方,笔法近隶。一般在庄重的场合和金器上使用。
唐篆:唐代书家所写之篆书。有大、小篆多种,以李阳冰为代表。
清篆:清代碑学之风大盛,取法秦汉,一改唐代以后篆书由于以楷入篆而衰微的局势和风气,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赵之谦等人皆是篆书高手!!!
魏碑:
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等等。
李阳冰的篆书谦卦碑翻译的汉字是什么字
李阳冰《谦卦碑》篆书释文:
谦,亨,君子有终。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六二:鸣谦,贞吉。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六四:无不利,撝谦。象曰:“无不利,撝谦,不违则也。”六五:不富,用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唐李阳冰书。
李阳冰原文_翻译及赏析
李阳冰原文_翻译及赏析
李阳冰(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字少温,汉族,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人。李白族叔,为李白作《草堂集序》。初为缙云令、当涂令,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世称少监。兄弟五人皆富文词、工篆书。初师李斯《峄山碑》,以瘦劲取胜。他善词章,工书法,尤精小篆。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他所书写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甚至被后人称为“李斯后来的千古一人”。李阳冰与李白的来往唐上元二年(761),晚年的李白穷困潦倒,从金陵(今南京)来到当涂,投奔从叔李阳冰。起初,李阳冰不晓得李白的窘境和来意,当李阳冰送李白上船告别时,见到李白的《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后,才又把他挽留下来。诗中first of all对李阳冻的才华进行了赞扬,说:“吾家有季父,杰出新地英,虽无三台位,不借四豪名。激昂风云气,终协龙虎精。弱冠燕赵来,贤彦多逢迎。鲁连擅谈笑,季布折公卿。”他觉得李阳冰为人耿介,才高出众,从小时候就受到家乡贤士的器重和赏识,很多贤达名士都愿意与他交往,说他既不依附权贵,又具有英豪之气。接着他又在诗中对李阳冰在当涂的政绩进行了颂扬与评价。说“宰邑艰难时,浮云空古城。居人若草,扫地无纤茎。惠泽及飞走,农夫尽归耕。广汉水万里,长流玉琴声。雅颂播吴越,还如太阶平。”他觉得李阳冰在安史之乱后来到当涂,临危受命,治理有方,惠泽遍施,政绩卓著。最后才在诗中陈述了自己无所依归的困难处境,说:“小子别金陵,来时白下亭。群凤怜客鸟,差池相哀鸣。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轻。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长叹即归路,临川空屏营。”从诗里看出李白分明是在冬天由金陵来当涂访问阳冻的,由于在金陵靠朋友的周济已不能维持生活,因此才来当涂求靠。而李阳冰则气度轩朗,竭力相助,待友以仁,使李白晚年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所和归宿之地。
李白寓居当涂后,与李阳冰在县署和山间时相过从,屡有聚会。他看见那个时候的李阳冰,是“高歌振林木,大笑喧雷霆。落笔洒篆文,崩云让人惊。吐辞又炳焕,五色落华星。秀句满江国,高才天庭。”说阳冰不但书法有独到之处,而且所写的诗文也十分艳丽华美。为了表达对李阳冻的敬慕,他还专为李阳冰写了一篇《当涂李宰君画赞》,赞云:“天垂元精,岳降粹灵。应期命世,大贤乃生。吐奇献策,敷闻王庭。帝用休之,扬光泰清。滥觞百里,涵量八溟。缙云飞声,当涂政成。雅颂一变,江山再荣。举邑舞,式图丹青。眉秀华盖,目朗明星,鹤矫阆凤,麟腾玉京,若揭日月,昭然运行。穷神阐化,永世作程。”这篇赞文不但表达了李白对李阳冰怀着十分敬慕的心情,而且为李阳冰这样有谋略、有胆识、有政绩的人,在国家动乱、世道衰微的情形下,不能大显身手、施展抱负而惋惜。
艺术成就李阳冰主编李白诗集《草堂集》并为序。李阳冰在唐代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圆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革,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1人,对后世颇有作用与影响。自秦李斯创制小篆,历两汉、魏、晋至隋、唐,逾千载,学书者惟真草是攻,而篆学中废。李阳冰尝叹曰:“天之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李阳冰曾刊定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为二十卷,不过对原书的篆法和解说都大加改动。从此以后,许慎的原本渐渐消失,而李氏刊本则盛行。直至宋代初年,徐铉奉诏校订《说文解字》,对原书内容进行了整理,才大体恢复许著原貌。
李阳冰以篆书为己任,始学李斯《峄山碑》,承玉筋笔法,然在体势上变其法。线条上变平整为婉曲流动,显得婀娜多姿。《金壶记》称“阳冰尤精书学,豪骏墨劲,那个时候人谓曰笔虎。”张旭的笔法也曾得到李阳冻的传授。暮年所篆,笔法愈见淳劲。自称:“斯翁(李斯)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道也。”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称其为:“以瘦劲取胜,若《谦卦铭》,益形怯薄,破坏古法极矣。”
人物成就阳冰善词章,“秀句满江园”;工篆书,“笔法妙天下”。论者以“虫蚀鸟迹语其形,风行雨集语其势,太阿龙泉语其利,崇高华岳语其峻”,赞其书法,谓“唐三百年,以篆称者,唯公独步。”
李阳冰所书的石刻许多。其中如浙江缙云的《城隍庙记》、福州乌石山的《般若台题记》、广西桂林的《舜庙碑》、湖北武昌的《怡亭铭》、陕西西安的《颜帷贞庙碑额》等。尤其安徽芜湖十二中学校园的《谦卦碑》,是李阳冰在任当涂县令期间,应友人之请所书而刻于石的。此碑为篆书,气势犀利,风骨遒劲,笔法雄健。唐时散落民间,明初芜湖王氏于当涂城内获得,将碑转至芜湖秘藏家里。至明嘉靖四年(1525),始由芜湖关监督张大用从王氏家里移立于学官,并为之题跋云:“阳冰篆书祖秦相斯,而笔力过之,舒元舆辈论之详矣。是刻藏芜湖王氏,国初得之当涂县治,风骨雅健,卓越有古意。”可惜这“题跋”碑石在“文革”动乱中毁坏无存,而《谦卦碑》到现在仍存。
作品
《三坟记》,唐大历二年(767年)刻。李季卿撰,李阳冰书。《三坟记》为李阳冰代表作。在唐代篆书中,李阳冰是成就最高的。谓之“铁线描。”《三坟记碑》承李斯《峄山碑》玉筋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修长,线条遒劲平整,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光滑洁净,婉曲翩然。
清孙承泽云:“篆书自秦、汉以后,推李阳冰为第1手。今观《三坟记》,运笔命格,矩法森森,诚不易及。然予曾于陆探微所画《金滕图》后见阳冰手书,遒劲中逸致翩然,又非石刻所能及也。”清康有为认为《三坟记》以“瘦劲取胜”。当代书法家王南溟先生曾撰文评介李阳冻的小篆:“线条或如垂柳之摇曳,或如流云之舒卷,洋溢着一种抒情的气息,代表了小篆书法在唐代复兴的文采风流。”传世刻帖有《三坟记》、《城隍庙碑》、《谦卦铭》、《怡亭铭》、《般若台题名》、《吴季札墓志》等,均为后世翻刻本。
石刻书法
李阳冻的诗文阮客身何在,仙云洞口横。人间未到处,今日此中行。——唐代·李阳冰《阮客旧居》阮客旧居
阮客身何在,仙云洞口横。人间未到处,今日此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