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神祖廟在哪裡財神城隍膠州(山東有名的財神廟)
趙公明財神廟在哪
在周至。自駕:一、走繞城高速,上西漢高速,到澇峪口下,走關中環線,到樓觀臺;二、西萬公路或子午大道,一直往南,到環山公路,一路往西,就到瞭。
公交:到大雁塔北廣場乘西安環山旅遊公交一號線
景點電話:68078888
我才去的哦,所以很清楚。
五泉山財神爺在哪個廟
五泉山財神爺坐落在五泉山南麓的財神廟內,是為紀念它在五泉山對民間商販、小作坊辦廠,給予他們財運的神靈。
清遠財神廟在哪裡
位於廣東省清遠市。
清遠財神廟位於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財神廟街8號。
清遠財神廟是位於清遠市鳳崗鎮的古老景點,建於明代。廟內供奉財神,旨在招財納福,受到當地居民的喜愛和尊重。廟內有財神,福神,祿神三大神像,配以精美的石雕及神像,意味著財富和福祉,令人贊嘆不已。
北京什麼地方有財神廟
北京財神廟有兩個,心誠則靈:
1。五顯財神廟
五顯財神廟始建於明朝,位於蓮花池附近,俗稱為五哥廟,供奉瞭五位結拜兄弟。春節時到五顯財神廟祈福借元寶是許多老北京人的重要活動。
五顯財神廟廟會從年初二開始,人們紛紛趕到財神廟去燒頭柱香,企盼來年發財進寶。敬香結束後,還要從財神廟裡請一些寫“福”、“壽”字樣的紅絨花和剪金紙花、金元寶等回傢,這亦即把“福”請回傢瞭。
2。黃瓦財神廟
黃瓦財神廟,位於北京的北鑼鼓巷南口東側。現僅存大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財神廟為道教廟宇,財神有文武之分,文為比幹,武為趙公明。
青島財神節是哪一天?青島人崇尚財神的歷史淵源介紹
青島財神節是哪一天?青島人崇尚財神的歷史淵源介紹
到過青島的人都明白知道青島人有一個非常熱衷的節日—財神節。陰歷七月二十二這一天,所有的經商業戶,都要大放鞭炮,大宴賓朋,感謝財神的恩惠,感謝親朋好友的大力支持。。。。。。吉星高照、歡歡喜喜,互道祝福的語言。鞭炮自清晨開 始,一直延續到午後。中午宴賓朋,晚上親人聚,熱熱鬧鬧一整天。祭祀時,紅燭高燒,鞭炮齊鳴,用面做成元寶、聖蟲,或用錢做成錢龍,吃水餃謂之“元寶”, 意謂進寶招財。
老年人都明白知道,財神節祭祀的財神是山東本地人。他姓李名詭祖,是山東淄川人,北魏年間在曲周做縣令,去世後在這一天羽化得道,位列仙班,成為天上星宿中的財 神,在天庭的職銜是“都天致富財帛星君”,專管天下的金銀財帛,在老百姓中的名號是增福財神,專管官員的福祿升遷和平民的衣食住行。因此《玉匣記》記錄載入:七月二十二日,“增福財神聖誕”。
青島人崇尚財神的歷史淵源
那麼,青島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崇尚財神的呢?這要從青島的歷史說起。
青島作為港口,在清代末年才開始建埠。青島建埠之前,當地的經濟文化中心在膠州。膠 州自宋代開始,歷經元、明、清以至民國,都是本地區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之一。憑借瀕臨少海(膠州灣古稱)的優越地理位置,海運便利,南通江浙閩粵,北達遼 東平津,東渡可去朝鮮、日本,進出貨物多由此吞吐,膠州成為我國北方惟一大港,故而商賈雲集,形成商業興旺,市肆繁榮的景象。那個時候《膠州志。藝文篇》中曾 有“去往帆檣日幾回,潮聲人語競喧。試從沽客閑相問,可是船從返照來”的詩句。“少海連檣”被列為膠州八景之一,那個時候膠州的興旺概況即可見一斑,所以有“金 膠州”的美名。
五六十年前的老膠城住戶,都明白知道那個時候膠城有“三多”,即廟宇寺院多、橋多、石頭牌坊多,向有“五步三座橋、三步兩座廟”之說。其中財神廟就是那個時候最出名的廟宇之一。財神廟所在的街道就叫財神廟街,又由於街上錢莊當鋪較多,是商業中心,因此也叫錢市街。財神廟街周邊有鐵市街 、驢市街 、食糧市街、山貨市街等,周邊市場的`交易所需款項皆在錢市街進行匯兌和存、放款,因此被譽為膠州城的“華爾街”。而財神廟街上的財神廟更是香火鼎盛,清代《重修膠州志》上記錄載入,參拜財神廟的多是商賈和百姓,財神廟遇見大小節日,尤其是春節和財神節,“香客接踵而至,人頭攢動,易入難出”。
自唐宋以來,膠州就有正月十五觀燈的風俗。人們說這夜火樹銀花,金吾不禁,就是說這一晚上,盡情玩樂取消宵禁。太陽還沒下山的時刻,各寺院廟宇就已掛滿瞭燈,天一黑即點上蠟燭。燈多的廟宇座落在市中心的百子廟(原坊子街中段)、財神廟(錢市街)、東關天老爺廟、施不全廟、藥王廟、辛街廟、菩薩廟等都紮有松棚。隻要是廟宇無論大小皆有燈。規模最大的當屬百子廟和財神廟掛的燈最招引遊客。
因為年代久遠,對於膠州的財神廟的由來,史料上無記錄載入。聽當地老人講,清代膠州文人法偉堂曾經看見過財神廟的碑記,也講過一個民間故事。說北宋時期板橋鎮有一孫姓商販,往來於板橋鎮和淄川之間,從淄川販來瓷器,批發給海外來的客商。每次他到淄川販瓷器,都要到當地的 增福廟上香,並且給增福財神許下心願,一旦發跡,必定要在本人的傢鄉為財神爺蓋廟宇,塑金身。他的誠心感動瞭財神爺,不幾年就發瞭跡,掙下瞭傢財。他 沒有忘記當年許下的心願,出資建造瞭財神廟,並親自到淄川增福廟請來瞭財神爺。財神爺有求必應,作用與影響愈來愈大,逐漸傳播到青島和即墨等地,後來才有瞭青島天後宮和即墨財神廟。
此刻看來,孫富商大概是趕上瞭好時代。那個時候北宋政權為瞭應對北方遼、金侵擾,在板橋鎮設軍,使板橋鎮成為一個軍事重鎮,更成為一個經濟大港。那個時候有“板橋控 東南海道,風飄信宿可至吳楚”之說。《續資治通鑒》記錄載入:“膠西當登、寧海之沖,百貨輻湊……時互市始通,北人尤重南貨,價增十倍。全誘生意人至山陽,以舟 浮其貨而中分之,自淮轉海,達於膠西。”《續資治通鑒長編》也談到,“來自廣南、福建、淮浙商旅,乘海船販到香藥諸雜稅物,乃至京東、河北、河東等路商客 般運見錢、絲、綿、綾、絹,往來交易,買賣極其繁盛”。過去幾年在板橋鎮遺址出土瞭大量宋代的鐵錢,更證實瞭當年板橋鎮的繁榮與昌盛,如此的環境亦應當是孫 客商發跡的緣故之一。
可惜的是,在清末民初的“廟產興學”運動中,財神爺被請出瞭財神廟。廟宇成為瞭民眾教導館,日偽時期為長安鎮公所,50年代改為中心小學教師宿舍。如今舊有的地址已經破爛不堪,無法辨認瞭。
“海山處處皆新色,吊古惟憑天後宮”。再說說青島的天後宮。
據《太清宮志》記錄載入:“明成化年間,青島已是南北航線上的避風港,往來船舶較多,那個時候青島村一胡姓鄉紳捐施土地建成天後殿、龍王殿、財神殿各三間,供奉媽祖、財神、龍王等神祗”。明成化三年(1467年),天後宮落成,而青島開埠於19世紀末(清朝末年),故有 “先有天後宮,後有青島市”之說。
天後宮建成之時同時建有戲樓。不過二百年後戲樓倒塌,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戲樓。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的《募建戲樓碑記》中寫道:“竊聞青島開埠以來,百有餘年矣,迄今旅客生意人雲集而至。天後宮舊有戲樓,而棟宇全無,不堪適觀……”
作為島城唯一一個保存完好的古戲樓,在建成之初,就是青島口的演藝中心。尤其是正月裡,忙碌瞭一年的人們齊聚天後宮,聽大戲趕廟會,積久成俗。據胡存約 《海雲堂隨記》記錄載入:“每屆新正,群集天後廟,焚香祝禱,年復一年,代代如此……自元旦至元宵,日日人群絡繹,雜耍、小場、大書、兆姑、梆柳、秧歌、江湖 把式無所不有。”財神廟作為天後宮的主要組成部分,當然少不瞭人們的祭財神活動。
1936年,時在青島的老舍在一篇小品文中就曾寫下:“我等著聽除夕徹夜的鞭炮,我等著看元旦娘娘廟進香,我等著看大年初二祭祀財神,我等著看……”文章中的娘娘廟就是天後宮,可見天後宮祭祀禮拜財神的活動一直延續不斷。
1996年,青島市對其進行全面修復,並且將其辟為"青島市民間風俗博物館",於1998年12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與膠州財神廟不同的是,修復後的天後宮財神廟裡供奉的是兩位財神,文財神和武財神。
毫無疑問,武財神是關羽,不過文財神卻有爭議。有的人講是比幹,亦有人說是增福財神李詭祖。
大都人同意後一種看法。由於青島地區有供奉增福財神的傳統,膠州財神廟供奉的就是增福財神李詭祖。依據清代膠州文人法偉堂的講法,青島、即墨等地的財神文化來自膠州的增福財神崇尚。更加的重要的是,青 島人過的財神節(陰歷七月二十二)祭祀的是增福財神李詭祖。而比幹的聖誕是陰歷四月初四,祭日是十月二十六。因此財神節祭祀的當然不是比幹。自2002年 開始,青島市民間風俗學會和青島天後宮管委會就在財神節這天舉辦瞭第1屆青島市財神民間風俗旅遊節,以後每一年舉辦一次。2006年11月該項目被推薦申報第1批山 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從天後宮的落成時間來看,財神廟在初建時很有可能隻有文財神而沒有武財神。由於關羽具有財神神格的時間比較晚。
據 史載,明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豕廟林”三祭合一的洛陽關羽廟會規模宏大,廟會時焚香祭祀,唱戲娛樂、飲食、商品極其熱鬧,逐漸成為當地的商品 貿易集市,關羽便成為經商者的保護神,忠關羽變成商關羽。經商者的店鋪及傢中便供奉起瞭“關羽神”、“關財神”。作為“財神”關羽的“義不負心”又形成瞭 以“仁義”“公正”為核心的商品交易道德,並因此成為關公文化的重要內容。而伴隨晉商的足跡,關帝廟也出此刻全國各地。總之,關羽在萬歷年間(公元1592年)演變為財神,而天後宮在明成化三年(1467年)就已經落成,因此最初天後宮財神廟供奉的隻有文財神而沒有武財神。
即墨也是增福財神崇尚的傳承地。即墨市的孫玉坤老人在《即墨嶗山神話民間傳說》一書中寫道:傳說光緒年間,在即墨古城有一個姓周 的掌櫃,經營一傢叫“春興永”佈匹絲綢店。他在七月二十一日那天夜裡,一連做瞭3個完全一樣的夢。夢中的他清楚的記得自己正在照顧生意,門外突然來瞭個披 頭散發的老者,一進門就坐在一把椅子上對他念叨說:“明天是俺的生日,許多年無人給我過忌辰瞭,誰給我過,保證他生意亨通……”周掌櫃是商人,為討個 吉利,第2天一早,他就早早準備好香紙、供品、鞭炮。在夢中老者的囑咐下,燃放鞭炮,祭奠先祖……說來也怪,那天來看熱鬧的人多,看完後都紛紛湧到店內 帳割綢佈,本來冷清的生意立馬紅火起來。
周掌櫃迎財神的事兒很快被好事者一傳十,十傳百……因 此,每一年農歷的七月二十二,即墨城的傢傢店鋪都效仿,流傳到現在,形成瞭迎財神的風俗。
要說故事的起源好像發生在古時候的周村。由於周村亦有一個類似的傳說:隋 文帝年間,周村有一個李掌櫃,在齊州府(濟南)經營一傢“財帛永興”絲綢店。這年陰歷七月二十一日夜裡,他一連做瞭三個完全一樣的夢。夢中來瞭個老人,一 進門就論:“明天是我升仙的日子。誰給我過,保證他日進鬥金,買賣興旺……”李掌櫃為討吉利,於是第2天一早就依據夢中老者的囑咐,燃放鞭炮,奉獻香火。 那天來看熱鬧的人非常多,看完後都到店內買綢佈,本來冷清的生意立馬紅火起來。之後的日子,每到七月二十二這天,濟南、淄川、濰縣、即墨等地的商鋪紛紛地模仿李掌櫃 的做法,於是形成瞭在這一天祭祀財神爺的風俗。後來這一風俗傳遍全國各地,於是人們一般把這一天定為財神節。
此外,青島附近的濰坊也是增福財神的宣傳地之一,中國三大木版年畫之一的濰坊楊傢埠木板年畫中有很多增福財神的畫像。而與膠州為鄰的高密則以撲灰年畫而著名。撲灰年畫中亦有增福財神的畫像。這所有的都說明增福財神的作用與影響在山東半島非常普遍。
改 革開放以來,國傢開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因久旱而枯幹的生產力就象淋瞭一場春雨,迅速的發展起來。久違瞭的財神爺又回到瞭老百姓傢中,一些私營公司老板還 將財神請到正堂裡坐鎮。今天,供奉財神的人是否也知道財神的財運因何而得?假如知道,經營時能合法合理,掙瞭錢,不忘回報社會。這樣做,敬的就是真神,就 一定靈驗,財神也一定會保佑你財運恒通。反之,假如唯利是圖,損公肥私、坑蒙拐騙、圖財害命,那麼等待他的不是財神爺,而是鬼判和閻王瞭。
;
平山城隍爺廟是何時
最早的城隍廟見於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建的蕪湖城隍廟。歷史上有唐人張說、李德裕、李陽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獻記錄載入。 宋代以後,城隍開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後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如蘇州祀戰國時春申君黃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楊椒山,杭州祀周新、文天祥,會稽祀龐王,南寧、桂林祀蘇緘等。 後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封城隍為王爵。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則下旨封開封、臨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為王,職位正一品,與人間的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級,又封各府、州、縣城隍為公、侯、伯,即府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威靈公,職位正二品;州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顯佑侯,職位正三品;縣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顯佑伯,職位正四品,並且重建各地城隍廟,規模高廣與當地官署衙門完全一樣,還按級別配制冕旒哀服。 城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詔去封號,隻稱“某府或某縣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廟不得雜祀其他之神。據說明太祖朱元璋生長於土地廟裡,因此他對土地廟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極其崇敬。明孝宗年間(1488—1506),莆田抗元英雄陳文龍(1232—1277)被封為福州城隍爺,其從叔抗元英雄陳瓚(1232—1277)被封為興化府城隍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