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風水命理

易經的精髓在哪裡月亮易經太陽(易經的精髓3個字)

推算 風水命理 03-26

一:易經的精髓就在三句話

易經的精髓就在三句話: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積善之傢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傢必有餘殃、順天應人

1。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意思是:從天上來保佑,吉利,沒有不利的事。

《易經》裡面數次提到一句話:“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許多書裡面說,“自天佑之”就是來自於上天的保佑,其實也就是說這是不對的。上天不會保佑每個人。

其實也就是說“自”並不是“來自”之義,而是指“自己”。“自天佑之”是告知我們,本人奮鬥,老天才會幫助我們,亦即“天助自助者”。這是一條屢試不爽的真理,它早已被漫長的人類歷史進程中無數人的經驗所證實。

2。積善之傢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傢必有餘殃

意思是:一個行善的傢族,它必定有餘福,這個餘福能夠蔭庇子孫;假如造瞭許多惡事,那這個傢族沒有可能長時間,子孫必定遭殃。

“富但是三代”,可山東牟氏傢族,從明朝末年一直興盛到清朝末年,綿延十代而不衰落曾經擁有超過十八萬畝的土地,富可敵國。

這個傢族自創業以來,就樂善好施。那時候人都窮,許多吃不上飯,他們就佈施食糧,一天三頓飯供給窮人。若遇見饑荒年,那佈施得更加的多,所以每一年平均佈施的食物近百萬斤;前面五代人所佈施的食物一共超過一億斤。

3。順天應人

順天應人出自《易.革》:“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剪掉鞭子,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事大矣哉!!!”

大意講的是,夏桀、商紂暴虐無度。商湯、周武順乎天道,合於民心,放桀誅紂,革故鼎新,改變舊制。

中國人講究的是天人合一,即是要順天應人,順乎天理而適應人情。所謂順天,就是依照天道的客觀規律辦事,應人就是要得到人民大眾的擁護,就是正確的為人處事,這樣才會有事業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二:易經的精髓

其實也就是說精髓都是自己感悟出來的。總之,任何人感悟的區別,那麼你說理解的精髓也是不同。

三:《易經》的精髓一句話概括是什麼?

《易經》的精髓一句話概括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不管儒傢、道傢,還是諸子百傢,都是圍繞著一個點來講的,這個點是什麼呢?那麼這樣就是“道”,離開瞭“道”,啥都玩不轉。這個“道”,由於看不到,摸不著,所以使人感覺很抽象,非常難理解。

《易經》是我們的祖先為後人留下的智力寶典,它彌綸天地,易理深遠宏大,蘊涵著天地萬物的變化規律,是華夏兒女、乃至全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精神糧食,是我們探索宇宙及未來世界奧妙秘訣的智力動力。

《易經》的精髓

1。“履霜,堅冰至”。字面意思是踩在薄霜上的時刻,就要曉得離結冰的時刻不遠瞭。而它的實際含義那麼是《詩經》中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告知我們要有警惕之心、要明 白未雨綢繆。

2。“直、方、大”。周武王強調“直、方、大”,就是想告知我們做人要“正直、端方、格局要大”,不過要做到這三點一點都不容易,這是易經的精髓就在三句話。

3。“正直、端方、格局要大“是做人的本質,正是“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然而在職場中,我們總會發現有一些小人為瞭自己上位,不惜一切手段排擠他人。

四:易經的精髓一句話概括

《易經》的精髓就是:“觀察自然,學習自然,一切個人行為都要符合自然規律”。

《易經》是我國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由於流行在周朝,因此叫《周易》,並被儒傢尊為群經之首,從其編排體例及文字內容看,是占卜用書。本條目討論寬泛的易經,既包括《易經》和《易傳》在內;在古籍裡僅提到名字的“連山”、“歸藏”(不管是否事實存在)則不予討論。

更多閱讀

《易經》是一本古時候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書,指點人們始終師法自然,辨清事物陰和陽兩種性質 ,正確運用事物的因果關系立足於社會。 古時候,尤其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後,文化遺產遭到空前破壞,然後是社會動蕩,後世統治者又進行愚民條文。

從其誕生的初動機,最初目的,最初意義上講,《易經》無疑是部占筮書。也是古時候的一部預測推算學著作。它是累積很多聖人及筮官的思想、經驗而成的。

人類在任何歷史階段,面對人類自己一身活著的重大問題,都要解決對自然界現象變化的預測推算;並 且,在社會鬥爭中,為瞭實現自己一身利益,也要預測推算社會的變易;再並 且,人生的各式關頭,皆有各式吉兇利害需要預測推算;這一切預測推算的需要就哺育瞭最初的預測推算學。

五:《易經》的三原那麼是什麼?講一講裡邊 的道理。

《連山》、《歸藏》以外,《周易》的本身這門學問中,有一個規則亦稱之為“三易”,寓意講的是《易經》包括瞭三個大原則:就是1。變易;2。簡易;3。不易。研究《易經》,先要明白這三大原則的道理。

(一)變易

第1,所謂變易,是《易經》告知我們,全地球的事,全地球的人,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在時、空當中,沒有一事、沒有一物、沒有一情況、沒有一思想是不變的,沒有可能不變,務必要變的。譬如我們坐在這兒,第1秒鐘坐下來的時刻,已經在變瞭,立即第2秒鐘的情形又不同瞭。時間不同,環境不同,情感感情亦不同,精神亦不同,萬事萬物,隨時隨地,皆在變中,非變不可,沒有不變的事物。所以學《易》先要曉得“變”,高等智慧的人,不僅知變而且能適應這個變,這便是為啥不學易不能為將相的道理瞭。

從這點,我們同時亦獲悉到印度佛學中的一個名詞“無常”。這個名詞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變成的色彩,城隍廟裡塑一個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頭吐得很長,名“白無常”,而說這個“無常鬼”來瞭,人就要死亡,這是。事實上“無常”這名詞,是一種佛理,意思是全地球沒有一種東西能永恒存在的,所以名為“無常”,這便是《易經》中變易的道理。我們中國文化中的《易經》,是講原則,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沒有不變的,非變不可,這是原則。印度人那麼是就現象來講,譬如看到一幢房子蓋起來,這房子將來一定會倒,看到人生下來,也一定會病、會老、會死,這是看現象而名之為“無常”。 這是《易經》的三個規則,先要明 白。理、象、數

懂瞭這三個規則以後,還有三個金科玉律要明 白,這三個金科玉律就是我們手邊的這部《易經》的三個內涵:理、彖、數。

這幾個基本原則要先記好瞭,才能研究《易經》,此刻先解釋這3個字。

依據《易經》的看法看宇宙的萬事萬物——人生也好,情緒也好,思想也好。。。皆有它的原則和道理。以我們現代的觀念來講,理是屬於哲學的,宇宙間萬事萬物既皆有它的理,也必有它的象;反過來說,宇宙間的任何一個現象,也肯定有它的理,同時每個現象,又肯定有它的數。譬如這個錄音帶,是錄音用的,它能錄音,其中有許多理,錄音帶的模樣、大小以及它還會放出聲音,就是它的象;這卷錄音帶,若幹分鐘可以錄完,有若幹長,若幹寬,這便是它的數。萬事萬物皆有它的理、它的象和它的數。

所以研究《易經》的學問,有一部分人以“理”去解釋《易經》,有一部分人以“象”去解釋《易經》,有一部分人以“數”去解釋《易經》。古時候的人掐指一算,萬事皆知,那麼這樣就是瞭解瞭易數的原因。宇宙間萬事萬物皆有它的數,這是必然的過程,譬如我們舉起桌上的茶杯,左右搖擺,這便是一個象;而左右搖擺瞭多少度,多少秒鐘搖擺一次,就有它的數;為啥要搖擺,就有它的理——是我為瞭使大傢更具體瞭解《易經》理、象、數的道理所做的動作。所以《易經》每一卦、每一爻、每一點,都蘊含有理、象、數三種涵義在內。人處在全地球,與這個地球的關系,不停地在變,隻要發生瞭變,便包涵瞭它的理、象、數。人的智力假如懂瞭事物的理、象、數,就應該瞭解這事物的變,每個現象,到瞭一定的數,一定會變,為啥會變,有它的道理,完全清楚明白瞭這幾個,就萬事通達瞭。理、象、數通瞭,就能知變、通、達,萬事前知瞭。

我往往告知同學,最好別去鉆研《易》這門學問,假如鉆進去瞭,會同我一樣,爬不出來。假如務必要學,也最好隻學一半。假如真把《易經》學通瞭,做人就沒有味道瞭。譬如要出門瞭,由於《易》學通瞭,知道這次出門會跌倒,於是不出門瞭,一步都懶得動瞭。像這種人生,還有啥味道?何必去學?因此我說學《易》最好隻學一半,覺得玄妙無窮,如黑夜摸路,眼前迷迷茫茫蠻有意思的;天完全亮瞭走路,眼前有一個坑,會掉下去,看得清清楚楚,於是不走瞭。可見學通瞭《易經》非常乏味,何必去學?話雖這麼說,但學《易》真的通瞭,哪裡還用以講《易經》;我此刻還而言《易經》,可見就是半吊子,還不通。像我這樣不通的人,在這兒吹這幾個東西,還不錯幫助大傢摸摸這條路;真通瞭《易》的人,也許還會到這裡講,由於他知道俺們這些人這樣盲目太可憐瞭,他有眼睛,喜歡來帶帶路,也說不定。

六:《易經》的三大原那麼是變易,不易,簡易。

天地之間唯一不變的是變化。 天地萬物,時時刻刻處在變化之中,不過任何事物的根本東西不會變,這便是變易。

變易是萬事萬物一陰一陽變化的自然表象,堅持變易需要我們靈敏地知變應變。

一個人生下來從嬰兒到少兒、青壯年、老年,時時刻刻每天皆在變,隻是有的變化你看不瞭解。要是一個人你一個月不見,見面後會發現瘦瞭好多,這便是變。

太陽也在變,上午溫暖,中午大熱,下午涼爽。月亮也在變,十五的月亮十六最圓,三十初一的月亮是月牙,但太陽還是太陽,月亮還是月亮。

人無論從小到大到老怎麼變,這個人還是你,不會變成另外一個人。小麥變不成玉米,玉米變不成水稻,本質的東西不會變,但都會經歷發芽、長苗、抽穗的狀態,這便是變。

佛學中的一個名詞“無常”。 “無常”意思是全地球沒有一種東西能永恒存在 ,這便是《易經》中變易的道理。

世間萬事萬物隨時隨地皆在變,可是卻有一樣東西永久不變,這東西是什麼呢?

它就是事物變化背後固定不變的基本規律,是事物本來特性,這便是不易。

變易中自有不變之理,變化的是現象,不變的是規律。太陽永久東升西落,母雞會下蛋公雞不會,這是不變的。《易經》的基本道理和一切事物的屬性是不變的,這便是不易。

“不易”是《易經》的稱呼,道傢稱它為“道”,佛傢稱它為“如來”,禪宗稱它為“自性”、“本來面目”,哲學傢叫它是“本質”、“規律”,科學工作者叫它是“功能”。

世間萬事萬物,有其事必有其理。 大道至簡,不管多復雜的事物,當我們瞭解瞭它的玄妙以後,就覺得其簡單而又平易,這就叫簡易。

知道簡易,就清楚明白瞭簡化才是正道;知道變易,便知萬事無常,唯變化常;知道不易,才會去追尋真理,按真理辦事。

簡易是“以簡馭繁”,變易是現象,不易是金科玉律。

簡易就是有智慧區別哪些是“不能夠改變的”,哪些是“能夠改變的”。把那些“能夠改變的事”認認真真做好,並有勇氣進行思維和行動創新。

同時要認識和尊重宇宙自然界的規律,有胸懷接受“萬變不離其宗”的那些“不能改變的事”。

世間萬事萬物其道簡易,其形變易,其規律不易。

我們要用簡易的思維模式,選擇和掌握不易的規律,以適應時代變易的需要。

易經是簡單容易之經,不懂的人才把它變復雜!!!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