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有糧進寶招財(進寶招財一條龍)
一:羌族有什麼習俗?
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最早是河煌地區的牧羊民族,以後向東向南遷徙,是華夏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也是古時候蜀族和今天藏族、彝族的主要族源。它們多數融合到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之中,隻有在四川的岷山 地區保留瞭全國唯—一塊羌族聚居區,這包括阿壩州的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以及綿陽市的北川縣 。其中以茂縣羌族集中聚居最多,占全部羌族人口總數的60%。
羌族具有獨一無二的物質文化成果和民族風情,綿延幾千年而不間斷,被稱為中國各民族演化史上的一個“活化石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至今仍存的碉樓、棧道和溜索等建築形式。碉樓在羌語裡叫做“邛籠”,“皆依山居止 ,壘石為室,高者至十餘丈”,著名的有茂縣黑虎鄉的群碉、明嘉靖年間修築的桃坪碉。棧道在羌族地區的特 色是險峻,茂縣較場一帶的棧道遺跡,傳為是蜀人的祖先蠶叢氏的遺作。溜索古稱“窄”,是用於渡河的竹 索 ,羌族中心區茂縣古有“繩州”的設置,其名稱即源出古羌的繩橋。 現存的歷史文物中,以橫架於滔滔服江 之上、長達100多公尺的茂縣石鼓 “鴛鴦溜”最為著名。
羌族地區有著富饒的歷史文化資源,這裡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 有蠶叢和大禹的遺跡。“禹興於西羌”, 汶川刳兒坪和茂縣石鼓鄉(原名石紐鄉)以及北川的石紐,皆有大禹誕生的紀念地。茂縣縣城名“鳳儀鎮”, 也是源於歌頌大禹的“鳳凰來儀”的古語。在茂縣維城鄉有蜀漢大將薑維修築“維城”的遺說。疊溪本為古蠶 叢重鎮,因地震而變成今日風光秀麗的地震湖。
羌族的民俗亦很有特色,至今保留著白石崇尚習俗,戶戶羌寨莊房都供奉白石。羌笛傳自遠古,各種歌舞歡快 多情,羌族服飾有獨一無二的魅力。其民族著名節日有羌歷年、祭山會、牛王會,娛樂活動有跳莎朗舞、爬天桿、 射獸饃、放索套。其它如挑花刺繡、雲雲娃、喝咂酒等,都可令人享受羌族文化的獨一無二風情。羌族地區盛產花 椒,“茂椒”至今仍為烹好川菜的重要調味品。
三 爾瑪羌族文化
(1)傳統性節日:
農歷10月初1是羌歷年,在這隆重的節日裡羌族人們會穿著本民族的服裝歡聚在一起跳起鍋莊,還有一些祭祀活動。
以“感恩”、“ 祈福”、“ 和諧”為主題的2009羌族“俄苴”慶典在茂縣曲谷舉行1月30日(農歷正月初五),阿壩州茂縣曲谷鄉河壩村,羌笛悠揚,爆竹聲聲,嗩吶齊鳴,鑼鼓喧天,全鄉2000餘群眾歡聚在這裡,載歌載舞,高興采烈,共慶一年一度的羌族“俄苴”節,祈禱新的一年天地平安,幸福安康,國泰民安。
“俄苴”意為農歷正月初五,是羌族村寨的狩獵節,又叫男子節。記者獲悉到,曲谷鄉是羌語標準音點(羌語普通話)和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瓦爾俄足”傳承地,是羌族語言、服飾、飲食、村落佈陣與佈局、民居建築、風俗習慣、禮儀節慶、民間藝術、手工技藝等羌文化保留完整的行政鄉。在這條偏遠的山溝裡,有流傳千年的領歌節(“瓦爾俄足”,又叫婦女節)、狩獵節(又叫男子節),陰陽互補,剛柔相濟,構成共同的主題:感恩一切給予生活的惠及,規勸人們尊重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真和恬美,而且還有歷經千年的洪木基神塔,此處的人們每年都要舉行“俄苴”慶典活動。
因為此刻禁止捕殺野生動物,所以智慧的羌族人們通過用面粉燒制獸形饃饃來狩獵,以紀念羌族中的一個神,其實也就是說是人,是由於羌族人們太崇尚他,對他的尊敬。
狩獵節時德高望眾的老人取聖火勝利而歸。
正月初五那一天早晨,他們到山一株神樹那裡取聖火,他們用白石頭摩擦生火。
其中白石頭是羌族的聖物,放在房屋上面。
羌族寨中建有石碉樓,方形,底大上小,高達數丈,天花板放有白石和羊頭,用來敬神。羌碉以功能分有戰碉、哨碉、界碉、風水碉、官寨碉,以形狀分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碉等,以質材分有石碉、夯土碉、木碉。石砌樓房利用地形而建,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宛如城堡,蔚為壯觀。 每逢節日時,他們都會穿上自己民族的美麗的服飾,和族人一起唱歌跳舞,來慶祝一年來地豐收和對上天恩賜地感激,用他們自己獨一無二地方式表達瞭對大自然地熱愛。
服飾
今天的羌族人,大多還穿著傳統的民族服裝。羌族人民的服飾樸素、美觀而具特色。古時候羌族多著皮制、毛制衣裝。明代以來紡織業發達起來,則較多以麻佈衣服取代皮、毛裝。解放後至今,服飾的面料更加多樣化。羌族男子的服裝通常是藍佈長衫,外套羊皮褂子,包青色頭帕。羌族婦女的服飾比較鮮艷,她們多穿藍色或綠色的花邊長衫,腰系繡花圍裙和飄帶,戴黑色頭帕。但在茂汶地區(茂汶地區: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黑虎鄉一帶,婦女們一律都戴白色頭帕。
羌族男女皆穿形似旗袍、多為白色的麻佈長衫,外穿羊皮背心,晴天皮毛朝內,雨天皮毛朝外。女子常戴繡花黑頭帕,男子纏黑頭巾,白頭帕隻有死人的時刻才戴,喪期一滿馬上燒掉。羌族男女各有一獨一無二的隨身攜帶物,婦女為銀制針線盒,男子為銀制煙盒
男子喜包青色頭帕,冬季有的還喜帶狐皮帽,穿麻、棉、綢、毛面料的長衫,有的長衫飾有花邊。外套為無袖的羊皮或毛、棉制皮褂,可以防寒、遮雨、墊坐,且適於勞動。男子腳裹毛制或麻、棉制的綁腿,有的飾有花紋,能保溫、濾水、護腿,腳穿皮鞋、雲雲鞋、繡花編耳子鞋和膠、佈、草等鞋。束毛、麻、棉制腰帶,系吊刀、火鐮和皮、繡花綢、綿裹兜子,用以裝錢、子彈、火藥及煙等物。
婦女服飾鮮艷多彩。頭飾因區域不同分三類。一類絕大都包青色頭帕,繡以花紋,再覆繡花頭巾,鮮麗多彩。黑虎地區婦女則包白色頭帕,紀念傳說中的英雄格魯從波,以為孝。西北部包括赤佈蘇、理縣等地婦女頭頂瓦狀繡花黑頭帕。羌族婦女皆著繡花長衫,系黑色羊毛腰帶或紅棉腰帶、繡花圍腰,後腰系繡花飄帶。喜戴銀牌、領花、耳環、耳墜、手鐲子、戒指等金、銀首飾和稱為“色吳”的橢圓形項鏈。每逢節日喜事,羌女盛裝艷麗,雍容華貴。
"雲雲鞋"是羌族人在喜樂歡慶日子裡穿的一種自制佈鞋,鞋尖微翹,狀似小船,鞋幫上繡有彩色雲卷圖案,十分別致。
建築
羌族人居住在獨具特色的羌寨中。羌寨中的碉房是羌族的石砌民居,一般高達三四層。底層圈養牲畜,中層住人,上層儲藏糧食,屋頂為平臺,既可以拿來攤曬糧食,又能夠作為老人歇息、婦女針織、孩子遊戲的場所。碉房建造時就地取材,以土石為原料,不用繪圖、吊線,全憑高超的技藝和經驗。碉房形式多樣,層次不一,結構嚴密,棱角整齊,不但堅固、耐久、實用,而且冬暖夏涼,充分展現瞭羌族人獨一無二精湛的建築藝術。
羌族一般由幾十戶聚寨而居,村寨多建在半山腰、高山上,形如城堡,故名羌寨。現代羌族的居室方形平頂,墻壁以片石砌成。羌族建築手藝高超,砌墻時不繪圖、不吊線,信手而成。壁面平整,棱角分明,結構勻稱。遠看似碉堡,故俗稱碉樓。屋有立柱、大梁,椽子上加油竹或樹枝,上糊泥土蓋頂,堅固耐用。一般為二層或三層半,頂層客房儲物,中層為主人傢住宿、起居,下層養畜,天花板可脫粒、曬糧、晾衣。傳統窗口很小,光線差,煙塵不易散出但利於防寒防盜,現大多已改為大窗戶。傳統上下樓用獨木梯,現絕大都已改用寬體木板梯。中層起居大堂中間用石料砌一火塘,用於取暖做飯。火塘上置三個精制石樁或置鐵三足架,用以置鐵鍋等。火塘裡的火種,長久保存不熄,有“萬年火”之稱。
解放前,特別是1933年地震以前,羌族地區的居室多為高數十丈的“邛籠”,多數是一大傢人或一傢族分層而居。同時還有村落公共擁有的“邛籠”。羌區常常群碉林立,極其壯觀。這種碉樓也用不規則亂石砌成,壁面平整,有四角、八角等形狀,棱角突出,結構勻稱,十分堅固,現存的都系歷經多次大地震而未被毀者。內分幾層到十餘層,每層以樓板相隔,用獨木梯上下,窗口很小。這種建築除居住外,還作為防衛作戰的城堡,尤其是每個村寨在寨中间位置、四周及路途關隘上所建的公共碉樓,主要用以抵禦外來侵犯之敵,平時則閑置不用。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等史書記錄載入,這種建築在漢代乃至漢以前就有瞭,“眾皆依山居止,壘石為室,高者至十餘丈為邛籠”。“邛籠”為羌語名稱音譯。羌族這種歷經幾千年的高超建築藝術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
解放後,這幾個碉樓已無防禦之功能瞭,因此,此刻羌區農村已無新建的4層以上的碉房邛籠。現今居於城鎮和鄰近漢區的羌族民居已多為羌漢合璧或為現代建築,尤其是近20年來,羌族古城茂縣、汶川、理縣、北川等縣城已建成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現代化中心城鎮。羌族風俗習慣——羌族祭山會
羌族的一種傳統習俗。為瞭報答山神的恩德,每年的三月或五月,各地羌族都要按當地的習俗舉行祭山儀式。祭山時大傢要買一隻羊,每人各帶一個三叉形的餑餑及一個煮熟瞭的豬腰。祭山開始,將酒灌入羊的耳朵,羊渾身發抖,預示山神已經領受,大傢歡呼雀躍,宰瞭羊各分一塊,再將所帶食物互相饋贈,緊接著,盡興而歸。
交通
新中國成立前羌族地區山高谷深,交通險阻,勤勞勇敢的羌族人民在懸崖峭壁上,開鑿瞭人行通道,固然是崎嶇難行的羊腸小道,但全境內各地數道相通。因為境內江河縱橫,水系發達,水流湍急,羌族人民幾千年前就發明瞭“懸筒渡索”的溜索和竹索橋及挑橋、偏橋、木橋、石橋等,使生活在險惡環境中的羌民保持與外界的交通往來。竹索橋一般長達二三十丈,不用鐵釘,沒有橋墩,隻是用多條竹索並排橫跨江面,上鋪木板,可通行人畜,是古時候橋梁工程技術史上的奇跡。溜索是古老羌族的一大發明,並保留至今,隻是竹索已換為鋼繩瞭。建溜索,兩岸立柱,竹索系於木柱、樹根或巨石,橫跨江面,長約六七十丈至百丈不等。渡河時用麻繩將人身捆在硬木制的半圓形溜筒上,順著竹索懸空溜過河去,觀者驚心怵目。溜索分平索與陡索兩種。平索依兩岸水平安裝,與河面平行,僅有一索,需用手攀行,或由彼岸用人拉動引繩牽著溜筒過渡;陡索則由兩索交叉安裝,一來一往,一頭高一頭低,便於迅速溜渡。挑橋也叫作懸臂木橋,羌區有上百座。兩岸用圓木縱橫排列層層疊壓,以縱層逐層向河心挑出,延伸到河心相接,在其上搭平橋面鋪木、置板,以利人畜通行。偏橋與棧道同,主要建在傍巖上,無橋基、無橋墩,沿崖鑿孔,將硬骨椽木楔入孔中,在其上置木板、石板以過人畜。人行其上仰視不見崖頂,腳下則絕壁千仞,谷底江水奔騰。石橋,用亂石建築成的石拱橋和平橋。現今羌區留存的石拱橋多為唐代、明代建成,分單孔和三孔橋。最出名的是茂縣土門三元橋等,堪稱又一奇觀,已成為國傢保護文物。
解放後羌區交通巨變。公路從無到有,如今鄉鄉通公路,一半的村有機耕道,還有兩條國道,四條省道通過羌區。解放前到成都要行走數十天的路程,如今半天即可到達。交通的發展促進瞭羌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愛情婚姻傢庭
羌族的愛情婚姻制度為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愛情婚姻由父母包辦。婦女地位低,盛行入贅,還有指腹為婚、訂娃娃親、篼篼親等。其他還有姑舅表優先婚,新娘婚後一年內返居娘傢、兄死弟納其嫂、弟死兄娶弟婦等遺俗。解放後,尤其是此刻,愛情婚姻方面的一些落後習俗已得到改變。
從正式訂婚到出嫁一般要經過以下流程:first of all要辦開口酒席。男方請介紹人到女方傢正式提親,如女方傢同意,由其傢長開口,定某日辦開口酒席。屆時,由男方在女方傢辦席,未婚婿拜見嶽父母。其次辦斟訂酒。開口酒過後一些時日,男方又到女方傢辦一次席,並送去部分禮。再次辦大訂酒。男方在女方傢宴請女方所有傢族和該寨每戶一人,交清聘禮,商訂和宣佈婚期。最後是擇吉日成婚。婚禮舉行三天,第一天由女方傢辦女花夜,進行送親和慶賀,此日,男方要派出迎親隊伍若幹到女方傢參加慶祝活動。第二天由迎親隊伍率領,女方親朋、鄰裡送親到男方傢,男方要大宴賓客做正席,是夜飲咂酒、跳沙朗舞、唱酒歌,通宵達旦。第三天做謝客酒,送新娘回娘傢,叫回門。從此以後新娘擇吉日再返夫傢居住宅住。因為履行這幾個流程,花費較多。現今青年男女一般經父母同意後,辦好出嫁證外出旅遊出嫁,回傢後以兩壇咂酒招待親朋正式宣佈出嫁,婚事新辦已蔚然成風。
歷史上羌族長時期保留著父子連名制,多見於秦漢史籍和唐宋,從此以後則多以寨名加人名命之。同寨的人多數都是由一個由流傳幾代的傢族、傢支構成,此刻雖有多少個傢族同寨,但看得出除因為特殊原因遷入外,均大多為同宗族分支。因此即便此刻已冠以不同的漢姓,但均認同為是同宗不同姓,看成是內部。羌族最早使用漢姓約在唐代。明清以來便普遍改用漢姓、漢名,同時保留寨名加人名的羌名,離開羌區正式上學、登記等用漢姓、漢名,在本區域則用羌名。贅婿必須隨妻改姓,而將其本姓附在妻姓之後,並在中間加一個吉利字成為他的姓名。其子女也隨母姓,但允很多子女中的次子女有一個姓父姓,預示兩姓都有宗祧。這類同胞兄弟即有瞭不同的姓氏,這也是同寨中不同姓氏增添的直接原因,五代以後即成為同宗不同姓的分支。
羌族小孩出生後命名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一般由"釋比"命名,也多由父母或祖父母命名。多在嬰兒滿月時正式舉行命名儀式,此刻稱為喝滿月酒。屆時父母要宴請八方親朋,來賓皆持厚禮並在儀式上致吉祥頌詞和祝福等,並且也宣佈正式接納被命名的小成員於社會,相當於到戶口登記機關登記瞭戶口。(供稿:和諧中華·第三屆民族之花選拔活動主委會)
二:傢裡放什麼能辟邪?/
狗
三:做風水祝福語言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
四:小學寒假作業
春聯亦稱“門對”、“春貼”、“對聯”、“對於”,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刻畫時代背景,抒發美滿願望,是我國專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不管城市還是農村,傢傢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於宋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錄載入,明太祖朱元漳酷愛對聯,不但自己揮毫書寫,還往往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傢,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興高。當他行至一戶人傢,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
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漳當即揮筆寫下瞭“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瞭這戶人傢。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漳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所謂由於他的大力提倡,推動瞭春聯的普遍盛行。
到瞭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皆有瞭很大的提高,梁章矩創作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瞭一一論述。春聯在那個時候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依據不同的內容,貼於對應的地方;“鬥斤”亦稱“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習俗: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性節日。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然而,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傢,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追溯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說也許多。古時候的春節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剪掉鞭子後,才將農歷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
拜年的來歷: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吉星高照。
關於拜年習俗的來歷,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隻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緊接著把大門關上,躲在傢中,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
春聯:春風化雨銅城花團錦簇 虎躍龍騰中條再展雄姿
踏冰躍雪一剪寒梅報春訊 江南塞北萬朵鮮花鬧豐年
瑞雪舞新春大地銀裝素裹 紅梅映歡顏華夏和諧祥和
喜樂年華人生無處不美景 崢嶸歲月事業有成合傢歡
黃河岸邊鼓樂喧天春意濃 中條山下歡歌笑語慶新年
迎新春神州華夏大地處處放春光 辭舊歲中華兒女殷殷情滿懷
梅花傲冰鬥雪喜迎春風千裡秀 歲月源遠流長祝福祖國萬年榮
五:傢中擺放擺列什麼可招財
1風車公給人轉運的效果,也可將惡運帶走,將好運轉回來。但假如風車放在太歲位上,就要將好運轉去瞭,帶過來瞭惡運。所以轉運風車要放財位上。
2飲水機在當今社會傢居住宅或辦公場所裡,是常見的一種設施,放置位置十分重要,不但要顧到飲水的方便,又要慎重考慮到美觀,堪輿學中也覺得與水有關的物品擺放擺列位置是可以有助財運的好意頭的。
飲水機較為多見的擺放擺列位置在大門口,這不是最有利的地點,從飲水的角度而言,正沖大門處多數是人來人往之處,容易有病菌等侵入,不是太科學衛生的。而且傳統堪輿學中認為開門直朝飲機機,易沖擊財運。比較穩妥的擺放擺列位置建議在明堂位 ,明堂位一般指在進門處的平移方向,在這裡放置飲水機最大的優點是接待來人相當便利,迅捷的泡茶招待,會給來訪者以賓至如歸的體驗感覺,能夠提高人脈,易得貴人助力,促成生意往來。單純以方位判斷,一般堪輿學中認為與水有關的物品擺放擺列在北方較為合宜,而放置於西南方位的話,則是利於女性的財運,在東南方位也是可以提升財運的,在東方對男性的幫忙較大,而在南方則易出現好、壞交差的現象。
3財庫上擺聚寶盆 匯聚四方ba路財
打開傢裡客廳大門,對角線四十五度的位置就是傢裡的財庫,一般來講,財庫上若是堆滿雜物,或是臟亂不堪,那麼本身的理財能力就會比較弱,而且花錢也會比較沒節制,所以傢裡的財庫不僅僅要保持明亮潔凈之外,最好還能在財庫上放一個聚寶盆,那麼透過聚寶盆的旺財能量,不但能夠為你帶來源源不絕的財源,還能讓你進寶招財、日進鬥金順暢。
4客廳東南掌財運 綠色植物最招財
客廳的東南方象徵著傢庭的經濟與財運,而東南方在五行中屬木,所以可以在這個方位擺上綠色的植物,例如:萬年青、龍骨、發財樹、黃金葛…等,這幾個枝葉茂盛、顏色青翠的盆栽擺飾,的確能夠為傢裡增加生氣,達到「生旺」的作用,不過植物屬陰,所以若要將綠色盆栽擺放擺列在傢裡,那麼應綁上紅繩或紅絲帶,才能轉陰為陽,收聚財之效。
5右白虎方是偏財 擺黃水晶樹氣最旺
一般的風水書常會推崇「青龍方」而貶低「白虎方」,不過對於財運來說:白虎方代表的其實也就是說是偏財運,所以若想藉由投資獲利或增添偏財運的人,可以在白虎邊擺放擺列一棵黃水晶樹,由於黃水晶樹的招財能量最強,可以提升你的偏財運,讓你的幸運指數持續上升,不過記得黃水晶樹務必要保持乾凈清潔,這樣你的財運才不會蒙上灰塵。
6善用鏡子、畫作 開啟餐廳食祿財
“食祿”其實也就是說也屬於一種變相的財運,所以想要“吃得好、穿得美”,那麼你千萬不可忽視餐廳的風水,由於餐廳也意味著傢裡的財庫,所以平時不僅僅要保持通風幹凈之外,最好可以在飯桌的側邊放一面鏡子,利用鏡子的反射作用,能讓飯桌上的食物數量變多,加倍聚集食祿財。此外,也可以在餐廳掛幅水果畫作,飽滿渾圓的果實有“財富豐隆”之意,能讓財運更為亨通。
六:請問什麼東西招財?
1.招財獸類的,如:龍子睚眥,性烈嗜殺,利於偏財;三腳蟾蜍,口能吐錢,扶助窮人;獨角貔貅,以錢為食,吸納四方之財,而且隻進不出。
2.能生聚財運的物品,如:五帝古錢,有盛世旺氣;水晶,白玉等。
3.與財有關的神尊或物件,如:財神,劉海仙人,運財童子,金元寶,清末龍銀,聚寶盆等。
4.形狀或者發音聽上去比較吉利的,如:錦鯉、金魚, “鯉”與“利”同音,金代表財,魚與“餘”同音。
你可以依據本人的喜歡選擇。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