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風水命理

古時候中國經常提到的五行指的是五行火生土土生金(傳統文化之中五行指的是哪五行)

五行 風水命理 03-14

中國古代文化中,“五行”包括什麼?

最早的記錄載入《尚書大禹謨》,水火金木土谷。到《尚書洪范》去谷,變五行。但沒五行相生相克之說。戰國時鄒衍,納陰陽與五行一休,作《終始》,即五德終始,朝代更替,五行相生。秦始皇推崇五德終始,以秦為水德。漢武帝時,招占傢問某日可否娶婦,天人傢,堪輿傢,建除傢,厲傢,五行傢,說法不一,有言兇有言吉有言不可有言可。最後漢武帝拍板,避諸死忌,取五行。因此,陰陽五行開始蓬勃發展起來

《尚書大禹謨》為六行,《尚書洪范》去谷,變五行,但無相生相克之說。戰國鄒衍陽陽與五行合一,作《終始》,即五行五德相生,朝代更替,天命這樣。秦始皇推崇五德終始,秦為水德。

“五行”是古代人們對世間物質進行分類所總結出的結論。我國古代的先民們把所看見的林林總總的東西,由繁化簡,統列為五大類,稱之為“木”,“火”、“土”、“金”、“水”。這種做法,在世界其他文明古國也能找到類似的例證。

陰陽說與五行說互相結合在一直,並且用來闡釋社會歷史現象,於是顯現瞭一種稱之為“五德(行)終始論”的新學說。如此依照土、木、金、火、水的五行(德)相勝次序運轉下去,就成為瞭歷史上的改朝換代。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依照如此的模式,無限循環地發展著。

西漢的劉向、劉歆父子為瞭給王莽代漢鼓動聲威,制造輿論,又將王德終始論由相勝說改造為更加復雜的相生說。整個漢魏時期,五行說一直是人們的共同信仰。在我國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裡,陰陽與五行一直是人們的思想骨幹。於是,中國古代社會,不管、宗教、思想、學術,以至天文、歷法、科技等等,幾乎都以陰陽五行是立論基礎。

五行為啥意思

五行觀念的萌生稍晚於陰陽,作為五行的基本內容,金、木、水、火、土則早就被人們認識到瞭。五行最初專指五星(水星、火星、金星、木星、土星)的運行,至戰國時期,著名陰陽傢鄒衍把地上的金、木、水、火、土這五種人們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物質,按照天上星象的五行運動,建立瞭五行學說,借以說明自然界多種事物之間更為復雜的關系。並且將其與陰陽學說結合在一直,論述自然界事物的產生及運動規律,從而形成瞭我國傳統哲學思想的起源。

古時候醫傢把陰陽學說用於醫學的並 且,也引入瞭五行學說,用來解釋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之關聯聯系,以及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復雜關系。五行學說認為,全地球任何事物均可依據其特性歸屬於五行,每一類事物之間和事物內部亦具有與五行運動相適應的規律。

這是中醫裡的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分別對應人的五臟,肝,心,脾,肺,腎。這五行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相應的人的五臟也是相生相克的,維持著一個微妙的平衡。這五行不能弱一強四,也不能強一弱四,,裡邊 的一個臟器受損其他別的四個臟腑就會受到作用與影響,。因此我們的日常保健就是從這五個臟器入手,維持他們的平衡。這樣子人體才不會得病。這便是經常提到的上醫治未病,中醫治小病,下醫治大病。中醫養生講的是防患於未然。而不是等有瞭病再去治,假如有瞭病再治,就是生死參半瞭。花錢費力。不過如今的人們都不接受這種看法。老是認給自己沒病,不用去保養,不過病可不象以前說的病來如山倒,這隻不過是一個表象,其實也就是說病是一點點的積累起來的到瞭一定的程度人體的免疫力抗不住瞭就會發病。這一時刻就晚瞭。

金木水火土五行屬性各預示什麼

五行:指木、火、土、水、金五種物質和它們的運動。五行的概念早在戰國時代就已出現,它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產物。木、火和金、水分列於土地上下,前兩者屬陽,後兩者屬陰,火比木更活躍屬至陽,水比金位置更下,屬至陰,土地處中間屬於中性,因水為樹木生長所必需,故水又與木相互依存,如此便構成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循環,稱為“五行相生”。順著這種循環物質就相生,違背瞭它就會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稱為“五行相克”。不過,事物的發展變化存在著反常現象,這就有瞭“相乘”和“相侮”。相乘就是過度的相克,其次序與相克是一致的,打比方說,木氣偏亢,太過的木便去乘土,使土氣虛弱。相侮又叫反克,即原本是自己可以克勝的一方,卻反而被它克勝,其次序正好和相克相反。打比方說,正常的相克關系是木克土,然而木氣偏亢,土就會反過來侮木。中國古代哲學傢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質,分別列入這五大類的范圍,並以此說明世界萬物的源頭。

何謂五行?五行與八卦是怎樣相應的?

五行為我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於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僅作用與影響到人的命數,並且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刻畫瞭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假如說陰陽是一種古時候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謂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中國古代對五行為如何理解的?

五行為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在中國古代,人們對於五行的觀點與後世哲學上的五行幾乎截然不同。

古代人們認為,五行就是一年或一個收獲季節中的五個時節。這種論調在上古文獻中記錄載入得很直接。

例如,《呂氏春秋》就把五行直接稱為五氣,亦即將一年分為五個時節的意思。又如,《左傳。昭公元年》記錄載入:年“分為四時,序為五節”。而《管子。五行篇》則說:“作立五行,以正天時,五官以正人位。”可見上古均是將五行解釋成時節或節氣。

古代人們用直觀的五種物質的名稱給五種太陽行星命名,就如以12生肖給日期命名一樣,符合古代人們樸素的思想觀念。

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同樣具有天文學意義。五行相生,又叫“生數序五行”,其意思為後一個行是由前一個行生出來的,以至於逐個相生,形成一個輪回系列,循環往復。五行相生是五行觀念中使用最普遍,發展最成熟的一種排列方式。

依照《春秋繁露。五行的意思》的講法,木是五行的開始,水是五行的終瞭,土是五行的中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木行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居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所以木主生而金主殺,火主熱而水主寒。

這是上古各類文獻中,有關生數五行定義的通常說法,可見古代人們設立五行,開始時並不是為瞭解決哲學問題,而是借助5種物質的名稱來作為一年中5個季節的名稱。

木行就是一年中開始的第1個季節,等同於春季;火行為第2個季節,等同於夏季;土行為第3季,介於夏秋之間;金行為第4個季節,等同於秋季;水行為第5個季節,等同於冬季。

幹支理論是中國古代思想傢的一大傑出貢獻,盡管那個時候對天體運行及其結構缺乏科學的瞭解,但已經在天文學、哲學范疇有瞭相當深入的研究,並取得瞭後世無法企及的成就。

古時候有五行之說,哪五行?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它們的關系如下

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間相互滋生、促進、助長之義。五行相克,是五行間相互制約、抑制、克服之義。五行相生的規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規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相生關系中任何一"行"皆有"生我"(母)和"我生"(子)兩方面的關系,把它比喻為"母"與"子"的關系。在相克關系中任何一"行",又都具有"我克"(所勝)和"克我"(所不勝)兩方面的關系,叫作"所勝"與"所不勝"的關系。五生相生之中,同時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生。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維持平衡不可缺少的條件。因此五行生克制化是正常現象。

五行中任何一"行"太過或不及,出現異常現象,都可引起相乘或相侮的變化。乘是乘虛侵襲之義;侮是欺侮之義。相乘是過度的相克,超過瞭正常制約的程度,其規律同相克,但被克者更加虛弱。相侮即"反克",又叫反侮,即原本是自己所能克勝的,卻反而被它克勝,其規律與相克正好相反。例如,正常時土克水,若土氣虛弱,或水邪泛濫,水就反過來侮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