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事業的發展階段(中國新聞事業發展歷程)
新聞事業的發展的基本規律是什麼?如何認識這幾個規律?
l 新聞事業發展基本規律
1。、經濟體制決定新聞體制——世界各國新聞體制差別很大,都是從各國國情出發,由它們的、經濟體制決定的,也受文化傳統作用與影響。
2。生產力水平決定新聞事業的發展水平——新聞事業隨生產力水平發展而發展,生產力水平高低直接作用與影響新聞事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大小。
3。傳播工具的物理性能決定傳播工具的特征——報紙、廣播、電視同時存在,同時發展,它們各自有各自的特征,無法互相取代。
4。讀者的需要促使報紙多樣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讀者群不斷擴大,讀者的信息需求也愈來愈多樣。這促進瞭報紙的多樣化發展。不斷適應讀者需要,這是報紙發展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一條規律。
5。反映實際生活的需要決定新聞體裁的多樣化——隨著新聞事業的發展,新聞體裁也經歷瞭由簡單到復雜、由少到多、由模仿到單獨的發展過程。
6。新聞教育適應新聞事業而產生、發展。
l 規律一:、經濟體制決定新聞體制
考查點:新聞體制定義、新聞媒介所有制形式、從國傢制度看新聞媒介特點
新聞體制是新聞事業的所有制性質、決策機構的構成、新聞事業的結構和社會對新聞事業的制約機制等。新聞體制集中表現為媒體的所有制問題。
人類傳播發展的六個階段及特點
資產階級新聞事業與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比較
新聞事業最初表現形式的報刊, 是有資本主義色彩的中世紀市民為瞭溝通商情、便利買賣而創辦的。這種新興的事業問世後,受到不同階級階層的註意和關註,用它作為傳播新聞、宣傳主張的喉舌。
資產階級新聞事業 資產階級新聞事業依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有不同的那種:
①剪掉鞭子時期的新聞事業。18世紀初,資產階級思想傢運用社會上依然出現的報刊,作為同封建統治者鬥爭的手段。18世紀中期,隨著資產階級哲學、學思想體系的形成,顯現瞭黨派,創辦瞭政黨報刊。早期的資產階級政黨報刊大多數為傢和思想傢所辦,目的是宣傳剪掉鞭子,新聞報道和言論服從資產階級的整體利益。
②以商品化為特征的新聞事業。報刊和後來出現的通訊社作為贏利的企業經營,宣稱經濟單獨,標榜言論和報道的自主 、客觀 、公正、不受政黨和的控制。為瞭招引更加的多的讀者,獲取更大的利潤,以刺激性、煽動性為特征的黃色新聞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傢的報刊上泛濫。商品化的新聞事業並沒有割斷和政黨的聯系,大都商品化的新聞企業都依附於一定的財團,新聞事業仍然反映和維護資產階級的階級或集團的利益。
③壟斷時期的新聞事業。壟斷不但表此刻新聞企業的兼並(一個報團擁有幾十傢甚至上百傢報紙或廣播、電視臺), 更明顯地表此刻對報道和言論的壟斷。新聞事業使用最新的技術傳播新聞和信息,作用與影響輿論,提供娛樂,實行大眾教育,左右人們的思想和平時生活。它既使資本主義的經濟、金融、技術情報不斷地流傳,也使資產階級的、哲學、思想和道德觀念在各個角落不斷地傳播。在國際范圍內,壟斷化的新聞事業倚仗強大的資本、超越國界的電波發射能力以及龐大的通訊互聯網,將地球劃分為代表各自利益的采集新聞和傳播觀念的壟斷區,向各國人民進行思想滲透。與此相應的是,第3世界國傢的人民強烈要求建立世界性的新聞傳播新秩序(見世界新聞新秩序)。
④法西斯主義新聞事業。其特征是由法西斯對新聞事業強行控制。它的新聞理論核心是“新聞就是性本身”。為瞭鬥爭的需要,捏造假新聞。
無產階級新聞事業 無產階級新聞事業按其發展階段有以下類型:
①萌芽狀態的無產階級報刊。19世紀初,歐美一些國傢的少數工人和手工業者組成的秘密團體或小型工會開始創辦報刊。因為那個時候無產階級還處於自在階級的階段,這幾個報刊反映瞭無產者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合理性隻具有直觀意識,不具有成熟的思想。
②作為階級事業的無產階級報刊。19世紀30年代以後,無產階級在歐洲各國先後登上歷史舞臺。伴隨著無產階級為爭取自由、平等的鬥爭,誕生瞭為無產階級利益而吶喊的報刊,其中最出名的是《 北極星報 》(1837)。11年後,馬克思和恩格斯創辦《 新萊茵報 》。經過與無產階級內部不同派別報刊的合作與鬥爭,並與資產階級報刊反復較量,到國際工人協會(1864~1876)和德國社會民主工黨(1869~1875)活動的末期,馬克思主義報刊在無產階級報刊中占據瞭主導地位。無產階級報刊的主要形式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報刊,辦報目的是為瞭宣傳鼓動和組織群眾,把報刊作為組織階級隊伍的中心,作為“建立我們所希望的組織的第 1個實際步驟”(列寧)。
③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是無產階級執政後的新聞事業。因為經濟、文化傳統和民族心理不同,社會主義國傢在新聞體制、新聞政策方面有各自不同的形式。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包括屬於國傢的報刊、廣播電臺、電視臺、通訊社,以及屬於政黨的報刊、人民團體的報刊和企業報刊。黨和的新聞事業,也是人民的新聞事業。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和政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一致,這是區別於資產階級新聞事業的本質標志。
中國新聞事業史的歷史分期
本文以新聞事業發展的自己一身規律與社會發展的歷史訴求相結合為研究視角,將中國新聞事業發展的歷史過程劃分為四個歷史階段:第1階段為近代報刊的誕生與初步發展階段(1815年至1895年),第2階段為以民辦報刊為主體的民族報業的日趨興盛與新聞事業的全面發展階段(1895年至1927年),第3階段為兩極新聞事業的出現與發展階段(1927年至1949年),第4階段為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建立與發展階段(1949年至今);並對前三個歷史階段即中國近代新聞事業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作瞭探討與闡釋。
新聞規律是什麼
新聞規律是規定新聞媒介功能和運行模式的一個基本因素。新聞規律具有普遍性,適合使用於全地球任何一個國傢、任何一類新聞媒介。它並不由於某個國傢或某一類新聞媒介的特殊性而喪失其作用與影響力,就好像馬克思曾說過的:“要使報紙完成本人的使命,必須承認它具有植物也擁有的那種為我們所承認的東西,即承認它是有本人的內在規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90頁)
那麼,新聞規律是什麼?就好像任何本質有其層次一樣,新聞規律表此刻三個層面上。
(1)
大傢都知道,新聞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真實,二是迅速。這一點已得到中外血人和報人的共同認可。但是,看來人民對它的重要程度以及作用與影響力卻估計不足。在我們看來,真實、迅速是新聞最為基本、最為核心的規律。
新聞為啥必須真實和迅速?這不是某自個的規定,而是處於人類求生存、求發展的需要。人類是聚眾而居的生物,每一個群體(部落)必須以集體的力量來面對來自自然界與其他群體的挑戰。為此,他們必須及時地瞭解周圍世界的變動,以便及時作出決策,采取行動。一切正確決策的前提是情況報告(我們可以稱為新聞或消息,亦可稱作信息)必須是真實的,全面的;采取恰當行為的前提是情況報告必須真實和及時。
從原始人到現代人,經歷瞭數百萬年,人類傳播新聞的手段(新聞運載工具)日趨豐富、復雜,新聞的真實、迅速的特征並沒有改變而改變的僅僅是人民對新聞真實、迅速要求的程度不同而已。
從原始人到現代人,經歷瞭數千數萬年,人類社會愈來愈復雜,人類感知、認識外界,協調內部的方式、手段愈來愈多樣,不同的方式形成不同的學科,各有其自己一身特點。它們經過時間的積淀,數代人、數十代人的努力,在量上和質上變得豐厚充盈和精粹深刻。偏偏新聞,本性不變,依然以真實、迅速作為區別於其它學科的最為明顯、最為獨一無二的標識,向人們傳遞世界的最新變化。
在當今社會社會,新聞真實、迅速的要求決定瞭新聞工作的方向,塑造瞭新聞媒介以及新聞工作者的品格,決定瞭媒介的形式和技術的采用。
人類社會的新聞傳播工具,經歷瞭口頭新聞、書信新聞、新聞書、新聞周刊、日報、電臺、電視臺這樣一個演變過程,或者說,從人體器官媒介到印刷媒介再到電子媒介的過程。人類對於傳播工具的選擇歸根究竟是由新聞的特性決定的。由於,印刷媒介比起口頭新聞來,新聞傳播具有瞭廣泛性和保真度,千百萬讀者可在幾乎相同的時間內獲得相同的新聞。在印刷媒介中,新聞周刊比新聞書快,日報又比周刊快;而電子媒介的宣傳速度則大大快於印刷媒介,此外聲音和畫面還比文字更具有真實感。而在電子媒介中,電視比電臺廣播更顯著的長處是有現場的畫面,更具真實感,“適者生存”,進化論的這以著名論斷恰好也是新聞選擇傳播工具演進過程的描述。一切適合新聞特性的宣傳工具被人們采用並且可以經久不衰。就以報紙為例,1663年德國的《萊比錫新聞》是全地球最早的,它剛開始就是兩面印刷的散頁,300多年過去瞭,報紙的內容天天在變,但報紙的外觀——散裝活頁卻至今不變,而且全地球任何國傢的任何報紙皆如此。不同的僅僅是版面的多少而已。為啥人們不去改變它?不是不想變,而是改變不瞭,由於報紙的散裝活頁能夠印得快(省去瞭書本、雜志的裝訂時間)、讀得快(讀者一下子就能夠看見一個版面上所有的新聞內容,省去瞭翻閱的時間)。可見,是新聞迅捷的要求塑造瞭報紙的外形。
在當今社會社會,新聞媒介處於激烈的競爭角逐之中,競爭角逐的目的肯定是爭取受眾。那麼,新聞媒介靠什麼來招引受眾?就新聞來講,總體來說是依靠真實和迅捷。任何一種媒介,隻要受眾認為這傢媒介在隱瞞事實、歪曲事實,它就會被受眾遺棄,縱然它還存在著,也不過是徒具形式而已。而在新聞報道的速度上,新聞媒介之間的競爭角逐是以分、秒甚至零點幾秒來計算的,就好像奧運會中的百米競賽。美國三大廣播公司,1995年全年上萬條重要新聞的報道,在報道時間上累計總和相差未到一分鐘。這是何等殘酷的競爭角逐,這正所謂新聞特性的表現。〕真實和迅速的要求還決定瞭對新聞工作者素質的幾本要求。不管是什麼樣社會體制下的新聞從業人員,不管從事何種媒介的宣傳工作,對於他們的素質有一個共同要求:first of all必須誠實,公正和嚴謹,其次必須有靈敏的反應和判斷能力,這一切都是從保證新聞的真實和迅速出發的。
(2)
口頭新聞、書信新聞的內容僅需能引起雙方興趣就能夠瞭,但報紙、電臺、電視臺的情形就不同瞭,它們的生存基礎在於必須擁有一定數量的受眾(讀者、聽眾、觀眾);受眾數量的多寡直接涉及到大眾傳媒的生死存亡。並且,這一定數量的受眾又是匿名的、分散的,來自不同的階級、階層,具有不同的文化教育、社會地位,不同的年齡、職業,等等。這樣,大眾傳媒所傳播的新聞除瞭必須真實、迅速意外,還伴隨局部一個新的要求:即引起一定數量受眾的共同興趣。
怎樣的新聞才能引起一定數量受眾的興趣?這便是新聞價值問題。新聞價值就是事實本身所擁有的引起一定數量受眾有興趣,也可稱作受眾關註的素質。中外學者以及新聞從業人員曾對新聞價值加以具體化,時效性、接近性、重要程度、顯著性、趣味性(人情味)是中外基本認可的五個方面。
新聞價值,亦即新聞的第2規律。已故的王中教授把新聞的一般要求,即新聞必須真實、新鮮作為新聞第1課題;把新聞的特殊要求即新聞價值作為新聞第2課題。
這裡必須區分兩個概念:新聞價值和新聞的價值。80年代初期,在討論新聞價值時,這兩個概念就被攪在一起,把新聞價值這以非常明晰的概念弄得一片混亂。其實也就是說,這兩個名詞僅有一字之差,但在內涵上卻相去甚遠,決不能混為一談。新聞價值是一個新聞學的專有名詞,它解決的是新聞報道能否引起一定數量受眾興趣的問題;而新聞的價值卻是一個包括著很多內涵的日常用語。具體地說,包括這新聞在上、經濟上(商業的)、社會上等等的作用與影響和作用,主要涉及代新聞的寫作效果問題。有人不懂這兩者的不同,把新聞價值和新聞作品的價值混為一談,結果把標準、道德標準等等統統塞進新聞價值的內涵中,幾乎要把一個新聞價值概念等同於全部新聞學。於是,區別這兩個概念對進行新聞學術研究是很重要的。
(3)
毫無疑問,媒介是由人操縱的,新聞是由人來采訪、報道、編輯的。人是社會的人,是有自己一身利益和個人意識的人,無論處於自覺或是自發(顯意識、潛意識),都將對新聞報道產生作用與影響,存在著可能以主觀意志來曲解或代替客觀事實的危險。為解決上述問題,新聞界提出瞭“客觀性”這一概念來確保新聞的全面、真實,並且也保證不同的建議得以公平地呈現。
客觀性的要點是要求記者以不偏不倚的態度選擇材料;把記者、編輯的看法(意見)和事實分開;新聞隻報道事實,評論才發表意見。
客觀性要求興起於19世紀30年代,是伴隨著便士報運動而產生、並一步步在新聞界普及。便士報運動象征著新聞戰勝言論成為報紙主角,從而需要對新聞報道的質量有一個衡量標準;同時,便士報運動也象征著商業金科玉律引進新聞事業。通用性是商業的基本金科玉律之一,為使新聞報道能滿足不同的立場、不同職業、不同階層的受眾對信息的需求,以客觀的態度提供新聞,是新聞通用性的極好保證,得到最大都受眾的歡迎。所以客觀性原則被迅速推廣開來。不管是通俗化的大眾報紙還是古板的高級報紙,是商業性報紙還是性報紙,都認可這一原則。至於能否在實踐中貫徹,另當別論。至少,在從此以後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內外,它沒有收到任何挑戰,人們都堅信,客觀性是能夠做到的,新聞報紙能夠像鏡子似的完全摹寫現實;任何媒介都聲稱,它們的報道是客觀的,即便是謊話通篇的報刊,都不敢否定客觀性要求。但是,在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客觀性原則受到懷疑。不管是中國還是西方學者新聞從業人員都得出一個相同的結論:絕對的客觀性是做未到的。不過,相同的結論卻引起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態度是:既然絕對客觀性是做未到的,那麼,堅持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就是虛偽的,隻有公開地表達本人的傾向性才是真誠的,也是現實可行的。這種態度的極端表現就是60年代後期在美國異軍突起的新新聞主義浪潮。另一種態度就是:認識到主觀傾向不可避開,那麼這樣就更應有意識地避開主觀意識的幹擾;認識到決定客觀性做未到,那麼這樣就把客觀性當作一種追求的目標,一種理想境界去努力地接近它。
時至今日,對客觀性的理解和對客觀性要求盡管尚有不少爭論,但是,全地球絕大都國傢,當然也包括中國在內,都把客觀性要求(盡管文字表達上有所不同)寫在職業道德準則或新聞報道的規則裡。可以說,客觀性要求總歸是對新聞的一條基本要求。客觀性,這是新聞的第3條規律。
在中國,客觀性原則是新聞學術界爭論已久的老話題。在古板的學術討論中,有兩個問題始終困擾著爭論雙方。一是無產階級新聞工作者的立場與新聞報道的客觀性之間是不是有矛盾。其實也就是說,這兩者怎麼能產生對立呢?新聞報道的客觀性,究其根本就是尊重事實,維護真實。無產階級發展的歷史進程是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的,它無須歪曲事實,隱瞞真相。越是如實地報道現實,越符合無產階級的利益,這是剪掉鞭子導師們的諄諄教誨。無產階級的階級性、立場都保證瞭我們應該而且必須做到報道的客觀性。二是客觀性原則和用事實說話的關系。有不少文章把“用事實說話”當作新聞規律。其實也就是說,用事實說話是一種宣傳手段。說話即說理,在新聞工作者中,用事實說話,就是用新鮮的事實來說明一定的道理。胡喬木在《人人要學會寫新聞》一文中完整地表述瞭這一概念:“從文字上看去,說話的人,隻是客觀地、忠實地、樸實地敘述他所見所聞的事實。但是,由於每個敘述中總是依據著一定的看法,接受事實的讀者也就會接受敘述中的看法。”這裡有一個問題,為啥用事實說話的新聞,務 必要做到從文字上看去,隻是客觀地敘述事實呢?胡喬木在之後的幾次講話中作過補充說:新聞總是要客觀地報道事實的。這就從間接說明瞭:客觀性是新聞工作不能違背的一條規律,即便是用事實說話,以新聞作宣傳,也必須符合客觀性的原則。
新聞要真實、迅速;(大眾傳媒)新聞要有新聞價值;新聞要客觀。在我們看來。這便是新聞的三個基本規律,或者說新聞報道的三個基本要求。其它的要求都是從這三條規律中衍生出來的。
世界不同的國傢對新聞工作者有很多特殊要求,這幾個特殊要求是從這三條規律出發結合各國國情而產生的。這幾個特殊要求絕不能違背以上三大基本規律;一切違背三條規律的特殊要求盡管可能在一些時日內奏效,但完全不可能長時間。
新聞學基礎理論有哪些
去看一下下面的這基本書。都是關於新聞理論的。
《新聞實踐與理論探求》
作者: 李光照著
出版日期: 1990年10月第一版
分類:文化、科學、教育、體育圖書館>信息與知識傳播>新聞學、新聞事業>世界各國新聞事業
《信息力:新聞傳播與國傢發展》
作者: 孫聚成著
出版日期: 2006年02月第一版
主題詞: 新聞學:傳播學-研究
分類:文化、科學、教育、體育圖書館>信息與知識傳播>新聞學、新聞事業>新聞學
圖書簡單介紹:新聞傳播學是在國際上產生重要作用與影響,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傢產生重要作用與影響的學科之一。隨著信息化和各種傳播媒介,尤其是新的宣傳媒介在人們的活法中、在國傢和社會的發展中產生日益重要的效果,讓人們的活法方式和交往方式都發生瞭巨大無比的變化,也給國傢的發展提供瞭強大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