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發財源年畫(財神到年畫)
一:春節習俗的小報的內容
中國春節習俗
祭社(臘月廿三) 掃塵(廿三到除夕) 春聯(三十) 年畫(三十) 年夜飯(除夕夜)
守歲(除夕夜) 爆竹(除夕夜) 拜年(正月初一) 壓歲錢(正月初一) 回娘傢(初二、初三)
接財神(正月初五) 送窮(正月初六)
祭 灶
我國春節,通常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其實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24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傢五"的講法,亦即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傢在24日,水上人傢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作用與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傢傢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傢的灶火,被作為一傢的保護神而受到崇尚。灶王龕大多數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傢,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隻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約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多數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傢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整個傢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傢裡,以保護和監察一傢;到瞭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傢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依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傢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數交於灶王爺之手。於是,對一傢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傢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緊接著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傢甜甜嘴。有一些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錄載入。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上天瞭。有一些地方則是晚上在住宅的院子內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瞭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傢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壯馬,有草料, 一路順風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一些地方尚有叫化子數名,喬裝打扮,挨傢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其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隻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傢裡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裡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麼這樣就是所謂'膠牙餳'瞭。本意是在請灶君吃瞭,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傢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到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瞭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傳承下來瞭。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非常的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那個時候民間祭灶作瞭極為生動的描寫: 古傳臘月24,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傢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親密的關系。由於,在一周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傢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和其它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看作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 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上天,隻有灶王爺會長時間地留在人傢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隻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瞭。
二:大發財源是成語嗎
不是。
大發財源不是成語,而是在老百姓中口口相傳的一句吉祥話,多在春節期間互相道賀的時刻使用。
大發財源之義是形容錢財如水般滔滔不絕,形容發大財,同類成語還有廣納財源、錢財廣聚、日進鬥金等。
三:年前習俗
年前習俗:
臘月廿三/廿四
臘月廿五
臘月廿六
臘月廿七
臘月廿八
- 照傳統說法,除夕辭舊,大年初一迎新,初一迎新要吃齋,初二解除齋解等忌諱與禁忌,是嶄新的開始,俗稱開年。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一般備發菜、生菜、魚等,意在取其生財利路之意。現在的人也有將開年飯擺到酒樓吃。一些郊區農村還保留著“放生”的習俗,買活鯉魚,用紅紙蓋上魚眼,拜神之後到河塘放生。
掃塵
年前忙年著重是以除舊佈新為活動主題,掃塵是年節除舊佈新習俗之一。民諺稱“臘月24,撣塵掃房子”。年尾廿三/廿四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掃屋”。在春節前掃塵,是中華民族素有的傳統習慣。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傢傢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祭灶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或24日祭灶,是日入夜後要把灶臺刷幹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燒香、點燭、放紙炮。
灶糖
江蘇地方習俗:蘇州鄉賢宋朝詩人范成大有《祭灶詞》傳世,生動描寫瞭宋時蘇州人傢送灶的習俗,其詩曰:“古傳臘月24,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少留戀,傢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爭鬥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據老蘇州人回憶,送灶最要緊的除瞭“糖元寶”外,還有另外一些供品,如灶神紙馬、灶簾、灶錠等。
做豆腐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民間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傢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傢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其實也就是說吃豆腐渣實則是古時候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麼多好吃的,(但有時人們也會買一大筐豆腐以吃其來充饑等)。
接玉皇
民間有認為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傢傢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照田蠶
照田蠶亦稱“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征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忌諱與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給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瞭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閑暇娛樂好時機。於是,人們依據實際生活需要,發明瞭這殊的時間民俗。
老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或“二十六,割刀頭”,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由於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常常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貼福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俚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貼窗花
年謠雲:“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把面發”。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春節張貼之物。
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時候的“桃符”。古代人們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瞭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錄載入的中國歷史上第1副“春聯”。之後的日子,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顯現瞭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春節習俗:
除夕
歲除,在年的末尾一天,通常在農歷二十九或三十日。“年”的末尾一天稱為“歲除”,那一天夜裡叫“除夕”。除夕,意為“歲除之夜”,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每一年的農歷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夕之義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佈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自古就有貼年紅、祭祖、團年飯、守歲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祭祖
除夕祭祖是過年重要習俗之一,中國人民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報祭祖先的恩德。除夕,大傢會擺上菜肴、倒上美酒,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以此表達對老祖宗的懷念並祈求祖先的庇佑。
貼年紅
貼年紅,其實就是貼春聯、門神、年畫、窗花等的統稱,因這幾個都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統一叫作“貼年紅”。
壓歲錢
春節習俗之一,是由長輩派發給晚輩的,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能夠平安順利度過一歲。有的人傢是爸媽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過年給壓歲錢,展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傢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
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幹幹凈凈,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守歲謂之“燃燈照歲”,即大年夜遍燃燈燭,據說如此照歲之後,就會使來年傢裡財富充實。
除夕守歲是最要緊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歷史悠久。最早記錄載入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饋贈,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傢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春節節期習俗:
1。正月初一
從正月初剛開始便進入迎接新禧、祭祀神靈、祈求豐年主題。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煙花照天、辭舊歲、迎新年等等各種慶賀新春活動活動達於高潮。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新年吉星高照。
拜歲
歲首拜祭天地神靈(祖先)是中國人民流傳至今最悠久的傳統風俗。其主旨是酬謝天地神靈、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表達瞭人們對新一年美滿生活的祈願。其信仰根基源於“敬天法祖”,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所以人們總要舉行祭祀儀式,感恩追始,祈求祖先保佑。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開門爆竹”一說古已有之。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傢傢戶戶開門的第1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齋日
早晨拜神,放炮仗。這天互相拜訪,不問貴賤,名曰“賀新歲”。初一的上午飯必須吃齋,用粉絲、腐竹、發菜、冬菇等煮成一鍋“羅漢齋”,這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一早吃完,往後便可以大魚大肉。
拜年
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戚朋友傢和鄰居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傢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傢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和形式,人們除瞭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顯現瞭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旺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不然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很多地方還保存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幹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2。正月初二
開年(開齋日)
春節習俗活動(18張)
姑爺節
正月初二是守舊的姑爺節,姑爺們要紛紛去給嶽父傢 、嶽母拜年。潮汕人將初二姑爺回嶽爸媽傢吃飯稱為“食日晝”,就是吃午飯之義,姑爺和女兒必須在晚飯之前回到本人的傢(某些地區因為路途的緣故也許會住下並吃晚飯)。
3。正月初三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瞭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谷子生日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為谷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小年朝
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4。正月初四
羊日
《占書》中說:正月初四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裡,人們不能殺羊,假如天氣好,則象征著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傢會有個好收成。在老皇歷中占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代表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 大年初四這一天整個傢在一起吃折羅,所謂折羅,獨一無二的地方風俗,反映瞭古時候勞動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滿生活的傳統心理。
5。正月初五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春節美食
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正月初四二十四點後),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預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傢還要吃路頭酒,常常吃到天亮。大傢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傢中,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
路頭神
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
常人認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一些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瞭,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瞭。
至於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並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於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並進。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進寶招財。
6。正月初六
送窮鬼
農歷正月初六又稱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是漢族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中國各地還有本人的送窮辦法,均不相同。但寓意大致相同,都是在於送走窮鬼。
挹肥
而自進入正月以來,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掃,廁所中的糞便累積,於是這一天做一大掃除,並祭拜廁所神明,將平日污穢的廁所清掃幹凈。所以稱為“挹肥”(但現今之人傢多使用新式的衛浴設備,故已無此俗)。這一天也預示舊時農民於此日開始下田,準備春耕。
正月初六,百無忌諱與禁忌,出門活動筋骨。
開市大吉
大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正月初六,在舊時是大小商傢“開市”的日子,門板要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大紅對聯。營業前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7。正月初七
人日
也叫“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瞭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瞭人,因此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註重和重視。古時候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
撈魚生
南方一些地區,人們有在人日節“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時,常常多人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裡,大傢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啊!撈啊!發啊!”,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8。正月初八
谷日
年初八是開工日,派發開工利是,是廣東老板過年後第1天上班首要做的事;利是利是,寓意著一年皆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傳說初八是谷子的生日。這天天陰則年歉,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年稻谷豐收。古時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動,就是把傢中養的一些魚、鳥拿到外面,放歸野外。
順星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祭祀用兩張神碼,第1張印著星科、朱雀、玄武等,第2張是“本命延年壽星君”。二張前後撂在一起,夾在神紙夾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後方正中受祀。黃昏後,的北邊鬥為目標祭祀。祭祀後,待殘燈將滅,將神碼、香根與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9。正月初九
天日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放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10。正月初十
石不動
河南風俗這一日傢傢向石頭焚香致敬。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日進鬥金。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由十個小夥子或十個小姑娘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表示當年豐收。石頭生日:在這天是石頭的生日,所有石制品都不可使用。
賀老鼠嫁女
舊時民間俗信。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也叫“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是正月初十。前一天夜裡,兒童將糖果、花生等放置陰暗處,並且將鍋蓋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為老鼠催妝,第2天早晨,將鼠穴閉塞,認為從此便以後老鼠可以永久絕跡。還有的地區於老鼠娶婦日很早就上床睡覺,也不為驚擾老鼠,俗謂你擾它一天,它擾你一年。
11。正月十一
子婿日
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講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嶽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相傳,這是由於初九慶祝“天公生”的糧食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娘傢也不用再因此破費瞭。
12。正月十二
十二搭燈棚
正月十二,搭燈棚,做醮,十二晚標炮。從即日起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有童謠雲:“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13。正月十三
正月十三、十四,舞獅、飄色、遊神、逛廟會。也有傳說正月十三是“燈頭生日”, 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 [36]
14。正月十四
這一天的中國民俗活動有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等。農歷正月十四,四川蓬溪縣有“送蠐蟆”傳統民俗活動,參與活動的人員不但能吃到正宗農傢“壩壩宴”,還能手持竹制燈籠登山,燃放煙花並“送蠐蟆”,迎接農歷新年的好運和良好祝願。
15。正月十五
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主要的傳統性節日,亦稱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由於這是新年第1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所以又叫燈節。元宵節習俗活動主要有賞燈、押舟、燒煙花、鬧元宵等。
燈會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壯大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壯大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歷史悠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商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好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演社火
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五還要幾個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社火裡包括踩高蹺、跳鐘馗、花車等等。
四:春節來歷與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傳統性節日,也是全年最要緊的一個節日,因此春節的習俗也多種多樣。由於相傳年獸怕紅色,怕火光和怕響聲,所以人們便有貼春聯、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 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皆不同。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老百姓中,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24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多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幾個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民族特色。活動這天被人們看成是最吉祥的日子。
五:錢財廣聚的同義詞?
錢財廣聚一詞出自哪個朝代
出自近代。
意思:錢財,如江水般湧來
和廣納財源是同義詞。
廣納財源不是成語,而是在老百姓中口口相傳的一句吉祥話兒
此處的財源:指的是財富和獲得財富方法
廣:是說廣泛,四面八方多種途徑。
進:即進來、走進、收獲
這個表現人們良好意願和真實想法的詞語一般可以這樣解釋:
四面八方,許多財富進我傢來
此刻在商界或喜慶之時常用,意思和恭喜發財有異曲同工之妙
財源繁茂的同義詞
財源繁茂的同義詞——錢財廣聚、買賣興旺、興盛發財
財源繁茂的意思:就是說你的錢財方面很充足,不愁沒錢用。
關於廣納財源的店鋪成語有哪些
買賣興旺通四海,廣納財源達八江。
日進鬥金
廣納財源
買賣興旺
和氣生財
年年有餘
廣納財源
錢財廣聚
吉星高照
年年高升
步步高升
進寶招財
一路發財
開春大吉
六畜興盛
大發利市
開市大吉
富貴有餘
富貴雙全
開市大發
鴻圖大展
八方來財
金玉滿堂
錢財廣聚
腰纏、錢財廣聚
賽過的同義詞是
賽過的同義詞
賽過-勝過,超過
賽過_詞語解釋
【拼音】:sài guò
【解釋】:1、超過;勝過。2、如同。
【例句】:時至五月五,喜慶在端午。滿紙肺腑言,送你真祝福。事業展宏圖,如日在當午。錢財廣聚來,金錢不勝數。身板硬朗朗,賽過小老虎!
和氣生財的近義詞
和氣吉祥,寶旺財豐,廣納財源,進寶招財,以和為貴,以和為美,錢財廣聚,財路恒通,八方進寶,添財進寶,恭喜發財
賽過得同義詞
賽過同義詞:勝過、超過
賽過_詞語解釋
【拼音】:sài guò
【解釋】:1、超過;勝過。2、如同。
【例句】:時至五月五,喜慶在端午。滿紙肺腑言,送你真祝福。事業展宏圖,如日在當午。錢財廣聚來,金錢不勝數。身板硬朗朗,賽過小老虎!
六:財源甚廣有運泰獲自然有什麼含義
、廣納財源不是成語,而是在老百姓中口口相傳的一句吉祥話兒。
2。此處的財源:指的是財富和獲得財富方法。
3。廣:是說廣泛,四面八方多種途徑。
4。進:即進來、走進、收獲。
5。這個表現人們良好意願和真實想法的詞語一般可以這樣解釋:四面八方,許多財富進我傢來。
6。此刻在商界或喜慶之時常用,意思和恭喜發財有異曲同工之妙。
7。普通的,廣納財源都是和買賣興旺連著使用的,買賣興旺是說買賣旺,來和你做生意的人不少,但不見得就賺大錢瞭。
8。廣納財源是說賺money的渠道許多,恭喜多多賺money之義。
9。一般這兩個放在一起用,恭喜人傢生意多,賺money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