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紅色武器是哪個(諸葛亮為啥要害關羽)
諸葛亮的武器有哪些?
諸葛亮的武器是一把劍,這把劍叫做章武劍。
劉備入主成都之後,於公元221年在成都稱帝,年號章武,而諸葛亮的劍正所謂以劉備的年號命名的。
章武元年,劉備命人廣尋鐵礦,在金牛山發現上好的鐵石,帶回成都,用名匠鍛造,最後得八柄寶劍,歷史上將這八柄寶劍叫作“蜀主八劍”。
劉備自己佩戴一把寶劍,剩餘的七把分別賜給瞭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和本人的三個兒子劉禪,劉永,劉理。同時也叫諸葛亮在每一把劍上銘字。
劉備賜給諸葛亮的劍叫做章武劍,蜀國滅亡之後,許多人都尋找這八柄寶劍的下落,結果不知所蹤,杳無音信。後來到瞭唐朝,青州刺史李師古無意間獲得瞭諸葛亮的章武劍,興高萬分,並改名為師古劍。
更多閱讀
人物背景:
諸葛亮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 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九年(214年),攻取益州。
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
諸葛亮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畢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前後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陜西省寶雞市岐山境內),享年五十四歲。
諸葛亮的軍事發明
木牛流馬 八卦陣 天燈 火獸 搭橋槍 地雷 連發弩
諸葛亮畢生的發明
諸葛連弩 木流牛馬 武侯八卦陣 孔明燈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趙雲。龐統各使用瞭什麼兵器
諸葛亮:連弩
所謂「連弩」,類似架設在兵車上的武器,是一種可以連續發射的弓箭,在那個時候是很厲害的武器,為諸葛亮依據舊有的技術所制成,一次可以發射十枝箭,大大提高瞭蜀軍的戰鬥力,唯一缺點是需要七、八名連弩士才能拉動弓弩。此外,「八陣圖」必須配合「連弩」使用,即敵人沖入陣內後,近則短兵相接,遠則靠「連弩」來進行射擊。蜀兵雖少,而能六出祁山,進逼渭河平原,魏兵躲在深溝高壘而不敢應戰,又如建興九年,魏將張郃被蜀兵射殺,皆可證明「連弩」的效果與功能。
火獸
諸葛亮平定南方時,曾遭一敗仗:南王孟獲以獸為兵,利用象、虎、野牛、狼等野獸大敗趙雲和魏延的兵馬。諸葛亮靈機一動,他想到瞭野獸怕火。於是數日後,他發明瞭一種外型似獸,朱紅色,能噴火的武器來對付孟獲的獸兵。
趙雲:兩種說法:
1。龍膽槍:這是文章原話:典韋立於操帳前,見趙雲便上前道;“子龍將軍所來何事?”雲曰:“方才丞相命人喚我。”典韋道:“怎地吾不知有此事?”然見趙雲手持龍膽槍,腰佩青缸劍,驚曰;“既是見丞相,何故帶兵刃?”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三國志》
2。亮銀槍:三國時期的趙雲使用的是槍(亮銀槍),在野史裡記錄載入,他的槍不是一般的,是傢傳的 ,他哥哥死後給的他。另外,在長坂坡大戰時,趙雲殺害瞭曹操的侍從夏侯恩(專門為曹操背劍的人),從夏侯恩那裡獲得瞭曹操的寶劍(青缸劍。另外一把是倚天劍,倚天劍由曹操自己攜帶),這兩把寶劍均削鐵如泥,趙雲用他的槍(亮銀槍)和這把奪來的劍(青缸劍)殺出重圍,回到劉備身邊 從此以後,趙雲就一直使用槍(亮銀槍),和劍(青缸劍)作給自己的武器。
龐統:大概是劍 我不確定
諸葛亮借孫權之手除掉關羽,諸葛亮為啥呢要害關羽?
《三國演義》裡的故事可謂是婦孺皆知,其中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火燒赤壁都是人們暢言歡談的橋段。
而蜀國後期未能興復漢室也讓眾人不禁掩卷嘆息,其中關公的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被羅貫中尤其地濃墨重彩描寫,使人落淚於英雄好漢的蒼涼落幕。
而後人有著名的三國學者——章太炎分析這場戰役時提出瞭一個駭人聽聞的假設,他認為是諸葛亮故意袖手旁觀關羽的死亡,這又是為啥呢呢?莫非他真的因嫉妒而借刀殺關羽嗎?
借刀殺人?章太炎是一位晚清時期的思想傢,對於三國時期的紛亂他尤為有興趣,他就出版瞭一本名為《訄書》的論著。本來這樣針對三國的史學討論是習以為常,而在其中《正葛》章節時,就提出瞭諸葛亮特意害關羽死於孫權手中的假說。
要知道,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被奉為最神機妙算的軍師,並且也是對劉備忠心不二的賢臣。而關羽是劉備結拜過的兄弟,其迅猛過人,同樣也成瞭武聖如此的忠義形象,為蜀漢打下瞭汗馬功勞。
要說三國裡最受歡迎的人物,這二位可都是榜上有名,且關羽的死不管是書中還是史實都是非常令人痛心疾首的結局,要是是由諸葛亮暗中指使,可就太讓世人所難過瞭,於是關於章太炎的講法一時是眾說紛紜。
要說章太炎的猜測也不是不是沒有道理,古時候歷來皆有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故事。常常這幾個為建功立業打下江山的賢臣、武將都明事理地主動選擇隱退,不然因為“功高震主”的下場都不如人意。
甚至像“杯酒釋兵權”這樣著名的典故,都屬於是得以善終的結局。而關羽,此時就面臨如此的局面。在諸葛亮的眼光裡,關羽此刻是功多無罪。
面對這種人,明殺則無以壓眾,不殺則沒有人以馭,那最有利的辦法,自不然就是借旁人之手殺他。
於是關羽那個時候中瞭呂蒙的白衣渡江之計後,除瞭麥城外,荊州各郡縣已經全部丟失,不少部下已經投降東吳,關羽手下就隻剩300餘人。此時關羽隻好向遠在成都的劉備和位於上庸的劉封、孟達求救。
要說劉封不救,結合之前埋下的仇恨就很好理解。劉封是劉備的養子,而關羽曾經插嘴不許劉備立他為皇帝,說不是親生的。又加上孟達的挑撥離間和煽風點火,劉峰便沒有出手。
不過劉備在諸葛亮的協助下,卻也沒有出手,其實也就是說確實引人詫異。關羽是劉備“桃園三結義”時結下的好兄弟,為蜀漢拿下過多少場戰役,過五關斬六將,斬顏良誅文醜都是仰賴的他。
再結合之後劉備為關羽之死報仇,不惜發起瞭夷陵之戰,而這一戰的慘敗直接就奠定瞭蜀漢的敗局。
顯然來看,對關羽在麥城的見死不救,可能還真是諸葛亮從中作的梗。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諸葛亮算計到瞭關羽是個有力的競爭角逐對手,必須趁此機會把他除掉。
同時,借此殺關羽的機會,也是對於劉封的報復。據史料記錄載入,諸葛亮並不看好劉封,經常發生意見沖突。故劉封若上臺,必與諸葛亮反目成仇,打入冷宮。故可用這個機會問罪於劉封,趁劉備在世時就以絕後患。
眾說紛紜要這麼來看,顯然章太炎的看法也還是有跡可循,不然斷然不會引得整個三國圈的轟動。諸葛亮是神機妙算的智多星,有點如此的計謀自然不在話下。
可人們也掂量著他的另一個身份,亦即為劉備至死不渝、鞠躬盡瘁的蜀漢忠臣,諸葛亮真的會由於個人恩仇而去除掉關羽嗎?
多數學者還是認為不會,由於憑借諸葛亮的格局,他當然是更希望蜀漢能夠興復漢室的。從他後來在劉備死後寫下的《出師表》中,他對蜀漢的奉獻與熱誠洋洋灑灑,字裡行間裡都是對於後主劉嬋的厚望和殷切關懷。
要是說諸葛亮明知關羽被困於荊州,還由於私心不去營救的話,自然是有些牽強瞭。
再來看關羽自己失守荊州這件事,從後來流傳的“大意失荊州”這個諺語中就可見一斑。關羽此時已經年過半百,且驕傲自滿於自己一生的赫赫戰功,所以才沒有識破東吳的計謀,丟失瞭荊州這塊軍事要地。
至於他的身死,也是在部下提醒他“小路也許有埋伏”的情形下,他依舊“不怕”地從小路逃出麥城,中埋伏身亡。可見關羽晚年是相當的自大自滿,於是自己葬送瞭性命。
而劉備這邊,劉備大軍剛從漢中回到成都,離關羽確實還是有很長的一段距離,千裡之外奔波而來或許也未必能守下荊州。且諸葛亮此時並無蜀軍的兵權,他事實上也做不瞭主去支援。
最為關鍵的是,荊州這塊寶地,諸葛亮會為瞭殺關羽而丟掉嗎?荊州是蜀國北伐的軍事要地,關羽若死,荊州必然失守。
且守將關羽也是劉備慎重考慮後做的決定,他甚至覺得張飛不夠有謀,趙雲不夠忠誠,才派遣的兄弟關羽前去鎮守。諸葛亮是萬萬不會拿蜀漢的前途去為瞭除掉“心頭之恨”的。
嘩眾取寵?其實也就是說文壇對於章太炎其言的爭議,也是正中瞭他的下懷。他在此書出版之後多年,又特地對此章進行瞭大量修改,更名為《思葛》,修正瞭此前的謬論。
可能其他人一時看著眼暈,他沒有瞭解完三國時期史實的來龍去脈,怎麼就在這兒信口開河、嘩眾取寵呢?
結合瞭章太炎其人其事,放在他那個時候的背景來看就特別好理解瞭。章太炎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民主剪掉鞭子傢,當他出版《訄書》的時刻,深陷牢獄之災,但他依舊對剪掉鞭子飽有著信心和希望,同時構建著未來體系的藍圖。
他明確地說“吾言變革,佈新法,皆為後王立制”,亦即要為新政權制定治國方略。而《訄書》中《正葛》一章,充滿的皆是借古諷今之事,亦即為鞏固政權的探索。
後產生的修訂版《思葛》一書,也是完成於護法運動,主張於建設社會團結,減少內訌,集中力量於外敵。
諸葛亮害死關羽?
諸葛亮對關羽並無“陷害”之罪,但卻有“放縱”之過。對關羽之死負有一定的次要責任。
1。那個時候,諸葛亮固然名為“軍師將軍”,但他實際所做的工作著重是:收納賦稅、征兵運糧、維持治安、掌管刑律、懲治“不忠”、肅清“內敵”等等。也就是說,諸葛亮的工作是屬於內政管理,軍事謀劃並不在諸葛亮的工作領域之內。
2。正所謂因為劉備集團低估瞭孫權投降的可能性,所以劉備才放心大膽地自封什麼“漢中王”,搞得一班屬下圍著他忙活瞭起來,從而忽略瞭荊州方面的“險情”。總體而言,諸葛亮固然對關羽之死負有一定的間接責任,但他卻不可能借刀殺關羽。
由於諸葛亮根本預料未到孫權要投降曹操。連劉備派去東吳的使者馬良都被孫權欺騙瞭,更不必說諸葛亮這個正專註於內政的人呢?
3。諸葛亮對關羽采用“虛與委蛇,巧為周旋”的策略,這實在不假,但若說關羽嫉妒諸葛亮,那麼這樣就純屬無稽之談瞭。關羽作為一個鎮守一方的武將,暫時並不會對諸葛亮的升遷造成阻礙作用。諸葛亮名符其實的競爭角逐對手不是關羽,而是法正。
法正所謂劉備的“謀主”,也曾經對諸葛亮的“嚴刑峻法”提出過不同意見。但即使如此,諸葛亮也從沒有想過“除掉”法正,相反他卻曾一度縱容法正的“濫殺無辜”。
4。關羽和法正都是劉備的心腹,即便他們身犯嚴重錯誤,劉備斷然不會對於他們如何。諸葛亮深知這一點,所以從不跟他們進行正面沖突。
這也說明諸葛亮天性謹慎,從不做危險的事情。那麼,他又怎敢做出“借刀殺關羽”這樣危險的事情呢?
5。諸葛亮對關羽並無“陷害”之罪,但卻有“放縱”之過。因為諸葛亮從不指出關羽的缺點,導致關羽驕橫自大,結果上瞭吳人的當而丟掉瞭性命。
從某種程度上講,諸葛亮“捧殺”瞭關羽,但這種“捧殺”是無心的,不是故意的。這也是劉備集團上上下下的共同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