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談愛情婚姻(愛情婚姻的根本說的太透徹瞭)
一:佛法如何使愛情婚姻幸福
愛情婚姻不幸福是長年累月的積怨造成的,想要改變這一切擁有美滿幸福的愛情婚姻生活,就要有效的破解這幾個積怨,用佛法中所講述的道理作為新的活法的準則,必然能夠挽回,但是,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才有可能實現,從寬容別人、找自己一身問題下手,是方法。
阿彌陀佛
二:關於佛教的愛情婚姻觀
在許多的人的眼中,愛情婚姻是很可怕的東西,你一旦出嫁瞭,就會被束縛住,佛教的愛情婚姻觀是怎麼樣的呢?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佛教的愛情婚姻觀,歡迎大傢閱讀。
佛教的愛情婚姻觀篇一
愛情婚姻是業力、因果的產物
依佛法的看法,對愛情婚姻的基本觀點則是——愛情婚姻是因為人們內在的愛欲需求,數世的會聚因緣,以及業力的牽引,致使這一生男女兩人遇合,組成傢庭,乃至生兒育女。這中間,有其必然的因果關聯。一對美好的傢庭如此,一段痛苦的愛情婚姻也有其必然性。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愛情婚姻的美好與痛苦,來自各人前世與這一生的行為和造作,非是上天安排,也非他人強加。故任何人都要給自己過去、此刻、將來的行為負責。同時,佛教也教導人們要遵從所在國傢的 法律 、道德,保持和維護傢庭的穩定和幸福,從這個看法出發,也可以說佛教是反對離婚的。問:常聽佛教中講業力,請問何謂業?何謂業力?答:業,即行為或造作的意思,它包羅瞭思想、語言和行為的方方面面。我們的一切善惡思想行為,都叫做業,如好的思想、好的行為叫做善業,壞的思想、壞的行為就叫做惡業;業力:善惡之業有生起苦樂果之力用,稱為業力。善業有生樂果的力量,惡業有生惡果的力量。佛經說:“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斯裡蘭卡那蘭陀長老在《覺悟之路》中指出:“在這個全地球,發生在任何一人身上的任何事,都是其本人應得的。……我們對本人的幸福快樂和痛苦憂惱負責,自己創造本人的天堂,自己挖掘本人的地獄,自己是自己命運的工程師。”又如在生活之中,當一位媽媽對本人的孩子說:“做一個好孩子,你將得到快樂,我們就會喜歡你。但是,假如你不聽話,你將不能得到快樂,我們斷然不會喜歡你瞭。”這時,她 教育 孩子的也正所謂業的思想。我們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不到。”就是業力因果最通俗的講法。愛情婚姻是業力、因果的產物,它雖然是這一生的努力所為,但也蘊含瞭前世的因果。如有的人一輩子小心翼翼,為人厚道,愛情婚姻卻屢遭磨難;有的人固然未經努力,而幸福愛情婚姻卻如影隨形,得來全然不費功夫。這種看似不合理的差別,除瞭三世因果說,確實很難解釋得清楚。愛情婚姻的偶然中也有其必然性。
佛教的愛情婚姻觀篇二
愛情婚姻源自愛欲心
“一切眾生皆以愛欲而正性命”,愛欲是三界眾生輪回的本質。如《圓覺經》雲:“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總之有愛欲之心,就會輪落三界之中而得不到解脫。佛教把有意識的生命稱為“有情”,如人、狗、鬼、神等皆是,佛教認為其組成要素:除地、水、火、風、空外,最要緊的是要有“識”,即有知覺與認知的功用。在《增一阿含經》卷十二“三寶品”:“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因緣識來受胎,雲何為三,因此,母有欲意,爸媽共集一處與共止宿,然若無外識應來報,便不成胎,……”這段話說明受胎,除瞭爸媽外,還要有外識(神識)前來參與才可。“神識”即現在的人所說的靈魂,“神識”之所以來投胎,驅使它的力量就是愛欲心。對一般人來講,人生最要緊的是兩件事,就是“飲食男女”。飲食是維持肉體生命的存在所必須,而男女欲愛則是維持人類種族延續的必要活動。古代人們說:“飽暖思淫欲”,在飲食、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男女欲望的滿足,常常上升成為第1需要。 兩性 之間的貪戀,經過多生數世的熏染,於是在人們的意識深處,它已經成為瞭一種習性,以至變得癡迷堅固。故佛陀曾指出:眾生對淫欲的執著,甚深甚巨;假如對世上還有一種事物,其貪戀程度若能與它相等的話,那麼,便沒有任何眾生能超越生死,我也無法度眾生瞭!如《佛說四十二章經》雲:“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由此可見,淫欲的力量何等巨大,這也是眾生始終在六道中的輪回之因。《佛說四十二章經》又雲:“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佛言:愛欲於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佛說八師經》:“淫為不凈行,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馳,傷命而早夭。受罪頑癡荒,死復墮惡道;吾用畏是故,棄傢樂林藪。”下面,我們來看看愛欲在愛情婚姻中的效果。就男女的情感產生來說,最核心的元素是情欲(貪)。男女從相識到產生感情,是由於彼此愛慕的欲貪,因此通過交流、協調,而有可能發展壯大成為夫妻。從貪的角度來分析男女的情感。貪的對象有許多,其中色貪第1、眷屬貪第2,其它還有財、名、食、睡等,譬如有人貪對方的美麗容貌,有人貪對方的錢財,有人貪對方燒的好菜,有人貪甜言蜜語等,這都是貪著。但是男女之間最深的貪著是情欲,這是維系男女感情最根本的東西。男女的情欲有四個層次,這四個層次本質是相同的,但是程度有差異。
(1)色:亦即貪著外在的美麗容貌;
(2)情:所謂情是二個人心靈有瞭溝通點,無論任何溝通點,都會產生情。不僅男女之間如此,朋友之間也是如此;
(3)愛:愛業已是一種執著,就是無論你愛不愛我,反正我愛你!這跟情是不同,它是不需要溝通的;
(4)淫欲:淫欲是生理的反應,無論有還是沒有色、情、愛,它是一種經常出現的生理需求,屬於 動物 性(眾生性)的層面。這四個層次,就是男女之間互相貪著的情執。所以假如沒有 辦法 超越這四個層次,就一定會墮入男女情欲的漩渦而苦惱。由於有愛欲,我們心性便無法達到最深刻的純凈。不少男女今天為啥會離婚?一定是相互彼此的貪著已經沒有瞭,或是外面的貪著比對老婆的貪著更強烈;今天為啥他會愛一個不該愛的人,而舍棄他該愛的人,就是由於他煩惱、愚癡,善性太弱瞭。假如人的心靈純凈,他站在任何角度,都會把他的煩惱降伏,讓他的善性激發,面對再大的困難,他都不會使感情破滅。現在咱們看見任何感情的案子,都可反省到人性的缺憾,知道必然是有煩惱障蔽人的心性,讓他陷入愚癡執著的狀態,而造成錯誤的 決定 。所以怎樣激發人的善性,降伏人的煩惱,才是徹底解決人與人之間愛情問題的關鍵。
佛教的愛情婚姻觀篇三
愛情婚姻的根本——是無常、無我、無自性和唯識的。
愛情婚姻建立在愛欲的基礎上,是諸因緣合和的產物,愛欲是內因,其它的條件均是外緣。它的根本,是“緣起性空”,虛幻不實的。即:事相上是有的,本體(自性)上則是“空”的。普通人聽見“空”,便以為一無所有,空空如也之義。其實也就是說,空是無自性義:即萬物萬物皆是發展、變化的,有條件的;非固定不變、無條件的存在。不但愛情、愛情婚姻是有條件的,世間萬事萬物均是因緣合和而成的。固然沒有固定不變的愛情和愛情婚姻,但是有條件的、因緣聚合的愛情婚姻,還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正是:有因有緣則諸法(事相)生,無因無緣則諸法(事相)滅。固定的、一成不變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希望完美、希望永恒的觀念,來自我們內心深處的執著欲望,這——就是痛苦的源泉。愛情的真相是什麼?大約很少有的人講得清楚明白。在愛情中的人們比較容易癡迷,相信“愛你一萬年”的諾言。如流行歌曲中唱的那句:“一份真愛,假如要讓我定出它的時間界限,我希望是:一萬年。”這句話,讓很多青年男女感動得如癡如醉。但科學與實踐證明,這是不可能的,愛情、愛情婚姻不過是諸因緣——包括生理 化學 (激素)的效果結果。愛情與愛情婚姻,並非如詩歌唱頌的那般純潔、高尚、永恒。人們發現:現實中長時間的愛情婚姻,常常平淡無奇,而那些震撼人心、離奇淒美的愛情,則如夜空中的流星——閃亮耀眼卻又短暫,令人掬捧出無數眼淚!
佛教的愛情婚姻觀篇四
凡夫皆執著於愛情婚姻傢庭
(一) 財欲,財即世間一切之財寶。謂人以財物為養身之資,故貪求戀著而不舍。
(二) 色欲,即一切男女由互相之貪染,而起造諸種淫欲之事。故心貪求戀著,不能出離三界。
(三) 飲食欲,飲食即世間之肴膳眾味。謂人必藉飲食以資身活命,故貪求戀著而無厭。
(四) 名欲,名即世間之聲名。謂人由聲名而能顯親榮己,故貪求樂著而不知止息。
(五) 睡眠欲,謂人不知時節,怠惰放縱,樂著睡眠而無厭。
5:愛欲源自“我見”,其過患是無休止的輪回
普通人的愛欲,著重是五欲中的食欲、色欲,表此刻對異性的追求、傢庭的貪戀,對所愛事物的執取不舍等;這種貪欲是一強大的潛在心力,它是絕大都生命痛苦的主要根源。正所謂這種大小不一的貪欲,引導眾生往復輪回於此婆婆世界,迫使眾生執著於生命的一切形式。愛欲心強的人,則對五欲均有很大的貪愛與占有欲,既使他們在生活之中,早已出人頭地,傢庭、權力、財富、名譽等等,應有盡有,但他們還是會無止境地向攝取一切。個別人還可表現為強烈的征服欲,除瞭占有、征服世間的名、利、異性外,其欲望還擴大到對事業、國傢,甚至對世界、太空的占有與征服。如中外 歷史 上的暴君:秦始皇、希特勒等等。通常說來,感觀享受是凡夫俗子最大的快樂。毫無疑問,對這幾個遷流不定的物質快感的期待、滿足和回憶,確實會給人帶來一種短暫的快樂,可是它們都是迷幻不實的假象。依據佛陀的教誡,超越物質享受,超越生死系縛更為快樂。古德雲:“一燈能破千年暗,”隻要我們覺悟到生死輪回的本質源自“我見”,“欲愛結”就會被逐漸解開,系縛我們的無明、貪愛的力量就會失去作用,超越生死,解脫自在便能得到。但要從愛欲執著中超越出來,而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但普通人執著於愛情婚姻傢庭,就是一些已經學佛的居士,面對傢庭愛情婚姻變故,思想上常常也是多年不能適應。
佛教的愛情婚姻觀相關文章:
1、 佛傢關於愛情的經典語錄
2、 佛教經典愛情語錄
3、 佛傢經典愛情語錄大全
4、 聽佛說愛情經典感人語錄
5、 佛說愛情的經典句子
6、 80後的愛情婚姻觀語錄
三:佛教的愛情婚姻觀
《經》言:情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深不墮輪回。就是由於我們有牽掛、不舍和貪婪,才生生世世輾轉於這娑婆的world世界。
當知一切因緣際會,譬如潮汐漲落,無法預測推算,掌控,也強求不得,你隻能默然接受。也許命運早已安排瞭一切的聚散,一切的起滅,行過你身邊的每一件事物,都是與你結瞭緣法的,你的傢人,愛人,朋友,仇人,陌生人,甚至開在你身邊的一朵花,你腳下的一株草,一陣拂過你耳畔的風,甚或,你去過的每一個地方。
佛法怎樣看待愛情婚姻,我從以下五個方面談一談:
1。愛情婚姻是因果業力的產物。
2。愛情婚姻的根本是無常。
3。愛情婚姻源自愛欲之心。
4。凡夫皆執著於愛情婚姻傢庭。
5。愛欲源自“無明”,其過患是無休止的輪回。
1。愛情婚姻是因果業力的產物
佛法是講因果的。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總之,世間任何事物,不會單獨存在、發生,它是有前因的,也會產生後果。愛情婚姻是因為人們內在的愛欲需求,數世的會聚因緣,以及業力的牽引,致使這一生男女聚和,組成傢庭,乃至生兒育女。
這中間,有其必然的因果關聯。一對美好的傢庭如此,一段痛苦的愛情婚姻也有其必然性。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愛情婚姻的美好與痛苦,來自各人前世與這一生的行為和造作。
同時,佛教也教導人們要遵從國傢的法律、道德,保持和維護傢庭的穩定和幸福,從這個看法出發,也可以說佛教是反對離婚的。
2。愛情婚姻的根本—無常
愛情婚姻是建立在愛欲的基礎上,是諸因緣和合的產物,愛欲是內因,其它的條件均是外緣。它的根本,是“緣起性空”,虛幻不實的。
愛情的真相是—無常
最近幾年以來言情小說,言情電影電視劇的泛濫,眾生沉迷在劇中男女愛情的宣言。
但科學與實踐證明,這是不可能的,愛情、愛情婚姻不過是諸因緣——包括生理化學(激素)荷爾蒙的效果結果。
愛情與愛情婚姻,並非如詩歌,電影電視劇演的那般純潔、高尚、永恒。愛情,則如夜空中的流星—短暫易逝。
3。愛情婚姻源自愛欲心
《圓覺經》雲:“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總之愛欲之心,就是輪回的因。
在《增一阿含經》卷十二“三寶品”:“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因緣識來受胎,雲何為三,因此,母有欲意,爸媽共集一處與共止宿,然若無外識應來報,便不成胎”這段話說明受胎,除瞭爸媽外,還要有外識(神識)前來參與才可。
“神識”之所以來投胎,驅使它的力量就是愛欲心。
《佛說四十二章經》雲:“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由此可見,淫欲的力量何等巨大,這也是眾生始終在六道中的輪回之因。
《佛說四十二章經》又雲:“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佛言:愛欲於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佛說八師經》:“淫為不凈行,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馳,傷命而早夭。受罪頑癡荒,死復墮惡道;吾用畏是故,棄傢樂林藪。”
愛欲之心其實就是貪著,愛情婚姻之中,對方貪著對方的色、情、愛、欲……等等。
凡夫皆執著於愛情婚姻傢庭
我們希望擁有愛情婚姻和建立傢庭,這個欲望是生下來就帶著的的,這個欲求潛藏於內心深處,生生世世,根深蒂固,它就是佛法所說的“愛欲”。愛欲,包括瞭xingyu,但它的范疇更廣。愛欲,即貪愛之法。與愛著、愛染、愛執同義。愛,意為迷戀執著於一切事物。欲,又作樂欲,意謂希求、欲望。
愛欲主要表此刻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等五欲之中。
(一) 財欲,財即世間一切之財寶。謂人以財物為養身之資,故貪求戀著而不舍。
(二) 色欲,即一切男女由互相之貪染,而起造諸種淫欲之事。故心貪求戀著,不能出離三界。
(三) 飲食欲,飲食即世間之肴膳眾味。謂人必藉飲食以資身活命,故貪求戀著而無厭。
(四) 名欲,名即世間之聲名。謂人由聲名而能顯親榮己,故貪求樂著而不知止息。
(五) 睡眠欲,謂人不知時節,怠惰放縱,樂著睡眠而無厭。
情為苦之本,一切眾生執著、追求、向往、貪執。
老話說:
夫妻本是同林鳥,
大難臨頭各自飛。
善導大師言:
爸媽妻兒百千萬,
非是菩提增上緣。
念念相纏入惡道,
分身受報不相知。
師父上人言:愛一個人要愛到凈土。所以愛要建立在解脫上。隻有同念佛名,同生西方。才能實現永遠的團聚。故言:傢親眷屬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
四:佛教的愛情婚姻觀
男婚女嫁 宿世因緣
俚語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從男女的相親、相愛,進而結為夫妻,成立傢庭,負起瞭生兒育女、撫養教導之責,這是多數人對生活的共同選擇。有些夫妻十分幸運,彼此一見傾心,終身相愛,建立瞭美好幸福而溫馨的傢庭,不過亦有不少的夫妻,婚後才發覺彼此性格不合,時常爭執,矛盾重重,以致畢生為情所困,為愛所苦,甚至以離婚為結局,吃盡瞭愛情婚姻的苦果。由此可見,愛情婚姻是一種緣分的結合與延續。
大藏經通偈雲:「欲知前世因,這一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這一生作者是。」人與人的關系是十分微妙和匪夷所思的,但緣分是從何而來?愛情婚姻既是緣分,就應該知道此緣分有或許是善緣(或叫報恩),亦或許是逆緣(或言討債)。
善緣會促使愛情婚姻更加美好幸福,彼此相敬如賓,同甘共苦,終身相愛。逆緣將會致使愛情婚姻破裂,因愛成恨,反目成仇,苦不堪言。神仙眷屬常常都是少數,很多夫妻都是冤傢聚頭,彼此相責,破口相罵,甚至對簿公堂,上訴法院,最後愛情婚姻破裂,造成多少傢庭悲劇,後悔莫及。
另外更有一部分人,有緣無分或有分無緣。在生活之中,有很多人情有獨鐘,覺得自己所愛無怨無恨,可是因傢庭環境或社會習俗,甚至是事業的因素,彼此之間隻有見面的緣,卻沒有終身相伴之分,僅能在默默祝福心中的情人,卻永久不可以成為實際生活中的夫妻;更甚者會有一些情侶將要出嫁時,對方突然因病死亡或臨時變卦,而使另一方頓失依怙,悲痛欲絕。又有些情人既有緣亦有分,可惜愛情婚姻如過眼煙雲,剎那即逝,隻有留下過去的記憶,卻不能終身相愛,永久相隨。
由此可見,緣分其中所蘊含的,亦即業力的牽引,因此愛情婚姻的根本,而不是永恒的、不變的,反而是無常的、不實的,所以佛教教世人不要被愛情婚姻所迷惑,而要認清楚愛情婚姻的真正面目。
異體同心 宿命同福
男女的婚嫁、結合,是正常的。傢庭、夫妻是維系社會安定、人類發展的基本要素。沒有子孫,人類不可能延續;沒有傢庭,社會不可可以成為社會。一個沒有爸媽的孩子,不可可以成為有教養的孩子,通過夫妻的恩愛,對傢庭的責任,社會才可以成為社會,才能向美滿的、幸福的方向發展。傢庭、夫妻是社會的基本要素,這是正常的,符合道德、倫理的,非常美滿的事情。沒有傢庭,就不會有子孫,沒有子孫,就沒有出傢人,就無人可以修道瞭。因此在這個層次上講,佛教肯定夫妻的關系、男女的愛情,這是可以成立的,是社會成立的必然基礎。
佛陀而不是勸世間所有的人都出傢斷愛,而教導善生、玉耶女等在傢弟子恪盡人道。經中有故事說長者女善無毒要求出傢,佛陀不許,令她嫁給信奉外道的牛授童子,感化夫傢多人令入正道。大乘經典一方面說「有婦不得佛道」,教誡菩薩「見老婆當如見冤傢,意莫隨貪愛」,一方面又說菩薩若具四種因緣,也可娶妻出嫁:一者「宿命同福」,享受前世共同創造的福分;二者「畢罪」,酬償宿債;三者「應當共生男女」,有共同生子女的業報;四者「黠人娶婦疾得道」,有智者的愛情婚姻是快速得道的助緣。
貞廉自守 夫妻相敬
《阿含經》中說到人類的源頭來自貪愛。從佛法出世間法去看,愛情乃屬於有染污的貪愛,是欲界貪愛中最基本、最強烈的執著。經中又說:「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此 *** ,即指性的欲望。人類的 *** ,主要由對方的美麗容貌、姿態、言語等引起,稱為六欲,不出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范疇。佛典中一般將夫妻兩口子之間的愛歸於貪愛,而貪愛,終以我愛為本。《楞嚴經》卷四謂「同想成愛」,即心意的一致產生愛,又說:「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可見男女之情,其根源於在於我執和貪愛,由此也產生瞭種種的過患如婚外戀等,不斷沖擊著正常的愛情婚姻生活。於是,佛教對愛情婚姻倫理道德首要的規范就是不邪婬,在這一基礎上強調夫妻兩口子之間互相忠誠和尊敬。
不邪婬是佛教最基本的戒律五戒之一,是直接針對在傢弟子制定的,是佛教徒的道德底線。對在傢居住宅士來說,在尊重個人意志,合乎國傢法律或社會公共習俗的前提下結成夫婦關系,是人口生產、人類繁衍的基礎,也是人類最要緊的活法形式,於是,正當的夫妻生活是佛教所認可的。《增一阿含經》卷五十中,佛陀教人應「貞廉自守,一夫一妻,慈心不怒」,主張一夫一妻制。佛教反對婚外情、同性戀等。
夫婦共修 菩提眷屬
佛教特別註重和重視傢庭的價值,強調維護傢庭的穩定;提倡夫妻間的相互尊重,取長補短。對於已經成傢者,假如有嫖妓和通奸行為,必須嚴厲譴責。經中指出,老婆對老公要敬愛服侍,料理傢務;老公對老婆要提供服飾飲食,忠誠愛護。
《善生經》中佛陀教導青年善生說,要盡到夫妻兩口子之間的倫理責任,為每一天應禮拜的六方之一。老公應敬妻,憐念老婆,老婆應愛念夫主、重愛敬夫、恭敬於夫。
《玉耶女經》中佛陀教導 *** 玉耶說,為 *** 婦,應 *** 夫如母愛子的「母婦」、如妹事兄的「妹婦」、如良朋益友的「知識婦」,或孝敬公婆、善於持傢的「婦婦」,服侍夫婿如婢事主的「婢婦」,不做「怨傢婦」、「奪命婦」。
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對夫婦間的關系也有精辟的論述,他在《復周法利書二》中說,夫妻兩口子之間,當常以悅親之心為念。夫妻互相恭敬,不可因小嫌隙,或致夫妻不睦,以傷爸媽之心。
情愛欲望 凈化超越
這樣的話,愛情婚姻就會提升到第3層次,就是破和立同時存在。有些在傢佛弟子,他們明 白瞭佛法後,清楚明白到情愛與欲望的危害性,知道這是煩惱的本質,但他們不能離開現實社會中的傢庭、夫妻、工作、人際等關系,因此他們以清凈的心,用人生的智力,從事人間的工作,履行人生的責任——在工作中把工作做好,在傢庭中把傢人照顧好,在朋友中和朋友相處好。在社會上不特意追求金錢、地位,但亦不妨擁有地位、金錢,隻要內心是清凈的,用正確的思想,將兩者好好地結合,好好地運用,即不失為好事。
夫妻生活仍然依舊,但不貪著──不以欲望為出發,不以執著心而行事,自己超越的同時,使對方慢慢地受作用與影響,漸漸地也超越出來。這個轉變與凈化的過程,有些人比較快,有些人比較慢。
假如是出傢人,則完全離欲清凈,把所有的身心都投入到佛法的修行與弘法利生的事業中去,以自心的解脫無礙去攝受、度化一切有情。
如是獨身的居士,則身居紅塵,其行清凈,身雖未出傢,而心已出傢,也就與出傢無異瞭。
最後,通過修證,完全超越男女、超越世俗,通達瞭世俗,通達瞭眾生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現象,對一切的存在都以道的智力去展現。到這時候,他真的可以超越睡眠、饑渴、冷暖等生理的執著,這幾個境界他都可以超越。而在超越的同時,他又在這世上做一切事業,來接引眾生,教化眾生。這是第4階段,也就道的階段。
以上四個層次,既可以分開,亦可以融和,四個其實就是一個,這取決於自個的智能,最終這四層次都是要超越的。要在紅塵滾滾的波浪中還能保持清醒與清凈,這才是名符其實的智慧與覺悟。
祥和的氣氛、幸福溫暖的傢庭,是需要以智慧來建立、以凈化的愛心──慈悲來維持。假如是真心相愛的配偶,就會心甘情願,在任何時間與空間,盡本人的所有能力,去做每一件讓對方感到幸福與快樂的事,自然必定能從對方身上得到對應的回報。
五:愛情婚姻,不過呢是一場修行
佛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能換來這一生一次的擦肩而過。
這一生能相遇的夫妻,也許,是前世用一千次的回眸,才能換來這一生相遇相愛相守一輩子的緣份。
而在這場經年累月的夫妻關系中,淡如白開水的瑣碎日子裡。
過著時而快樂,時而憂愁,時而幸福,時而又一地雞毛的扯蛋愛情婚姻裡。
最能證明“愛情婚姻真的是一場修行”!
漫長的修行過程中,除瞭自我修行之外,我想,更加的重要得是二個人在一起的修行。
才能讓愛情婚姻更加完美,更加牢固。
修行,不用多說,就是修身養性,行動如意,先修心,後修行。
好的愛情婚姻裡,沒有埋怨,沒有指責,沒有不明白,沒有被冷落,沒有被遺忘,沒有一切不該有的對待……
有的隻是包容,理解;有的隻是疼愛,關心;有的隻是問候,溫暖;有的隻不過是一切應該有的特權……
幸福美滿的愛情婚姻裡,永久皆有暖陽,暖到使人像初戀一樣快樂無比,傻到,你是他(她)的全球性,全球性裡隻有你一自個的境地。
反之,不幸的愛情婚姻裡,永久亦稱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愛情婚姻的軀體,隻有外殼,沒有靈魂,活在本人認為對的world世界裡。
沒婚姻,誰也不是誰的誰,原本沒有血緣的二個人,因彼此欣賞,喜歡,愛,在一起,一直就是荒繆的事。
當愛情被愛情婚姻的果實一點一點碾碎時,再也沒有香甜的滋味,再也沒有沖動的激情四射。
很欣賞父輩們的愛情婚姻,堅不可摧,平淡而又真實的愛情婚姻。
歷經歲月的滄桑,歷史的塵埃,艱苦歲月的洗禮和沉淀,都不曾丟棄過。
70後,80後的愛情婚姻裡,有太多的無奈和不盡人意,又有太多的不舍和情意綿綿。
又能如何?
90後的愛情婚姻裡,更是刺激,閃婚閃離都是小菜一碟的事。
隻能說,時代造就瞭我們,我們又成就瞭愛情婚姻,
因此講,愛情婚姻,不過呢是一場修行……
願我們的愛情婚姻都是一場完美的修行……
六:不管離合,愛情婚姻都是一場修行
關於怎樣處理傢庭倫理關系,佛陀在《善生經》中把在傢佛弟子在修行和做人處事中的責任和義務都講得非常到位、非常明確。佛陀的教化契機契理,但古代人們比較註重和重視哲理的探求,因此這部經典一直沒有真正受到註重和重視。到瞭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太虛法師開始註重和重視並講解這部經典。它的道理很淺顯,其中一段詳細的講瞭夫妻兩口子之間的責任和義務。
夫當以五事愛敬供給老婆。雲何為五?
一者憐念老婆(憶念老婆操持傢務的辛勞,生兒育女的辛苦);
二者不輕慢(不要有大男人主義);
三者為做瓔珞嚴具(讓老婆打扮得端莊美麗);
四者於傢裡得自在(傢中的事情要讓老婆做主,讓老婆在傢中有安全感);
五者念妻親親(愛敬老婆娘傢眷屬親人)。
老婆當以十三事善敬其夫。雲何十三?
一者重愛敬夫(感情是基礎);
二者重供養夫(使老公在飲食衣服上得到及時供養);
三者善念其夫(體貼,經常如果想到老公在外面工作非常艱辛很操勞);
四者攝持作業(使傢產不致破敗,使事業不致破敗,想方設法,來增益傢庭的財富);
五者善攝眷屬(使傢庭和睦);
六者前以瞻侍(要能非常好的侍奉老公的長輩);
七者後以愛行(背後決不說傢庭、爸媽的長短);
八者言以誠實;
九者不禁制門(不要限制男方爸媽親友到傢中來,要熱誠招待歡迎);
十者見來贊善(不僅不限制人傢來,來瞭還要歡喜贊嘆);
十一者敷設床待(客人來瞭,應該有座位和住處);
十二者施設凈美豐饒飲食(要用好吃的款待客人,溫暖親近);
十三者供養沙門梵志(恭敬供養三寶)。
做老公的隻有五件事,做老婆的有十三件事,是還是不是不平等呢?
佛陀在2500年前男女極不平等的印度,提出老公要憐念老婆不輕慢,足以可見在佛陀的眼中,一切眾生平等無二,都有佛性。
這十三條講得非常全面,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說明。一是作為老婆對待老公應有的責任和義務,著重是前三條;二是第4條,傢產事業的問題;三是第5至第八條,講怎樣善攝眷屬的問題;四是第九至第十三條,怎樣處理傢庭人際關系問題,包括供養三寶。這其實也就是說正顯示瞭女性在傢庭中的重要程度,許多非常關鍵的問題,都取決於女性怎樣把握、怎樣操持。近代印光大師在文鈔中也反復提及:「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傢操得一大半。」
說來這裡,還有一部經,對於當今的傢庭生活和愛情婚姻矛盾的破解也有重要意義,即《玉耶經》。這部經是佛陀因須達長者(用黃金鋪地建立祇園精舍的的長老)的請求,對須達長者的媳婦玉耶進行教化。在此經中,佛陀用其無上智慧對女性及為 *** 的問題做出瞭精細剖析和精辟分類。玉耶因出身名門貴族、容貌姣好但不信佛法,結婚到大長者傢為 *** 後,憍慢無理、不守婦道。佛陀因機施教,使玉耶深知本人的罪過,決心洗心革面,痛改前非,並就此在佛前請受十戒為優婆夷,皈依三寶。
佛告玉耶。女人不當自恃端正輕慢夫婿。什麼是端正。除卻邪態八十四姤定意一心是為端正。不以顏色面目發彩為端正也。佛告玉耶。婦事姑妐夫婿,有五善三惡。
何等為五善。
一者為婦當晚臥早起,櫛梳發彩整頓衣服,洗拭面目勿有垢穢,執於作事先啟所尊;心常恭順,設有甘美不得先食。
二者夫壻呵罵不得嗔恨;
三者一心守夫婿,不得念邪婬;
四者常願夫婿長壽,出行婦當整頓傢裡;
五者常念夫善不念夫惡。是為五善。
何等為三惡。
一者不以婦禮承事姑妐夫婿,但欲美食先而啖之。未冥早臥日出不起,夫欲教呵瞋目視夫,應拒猶罵;
二者不一心向夫婿,但念他男子;
三者欲令夫死早得更嫁。是為三惡。
玉耶默然無辭答佛。佛告玉耶,世間有七輩婦。一婦如母。二婦如妹。三婦如善知識。四婦如婦。五婦如婢。六婦如怨傢。七婦如奪命。是為七輩婦。
這部經典是以女性的愛情婚姻生活為背景而說法,但佛陀也同時是在給已經成傢的在傢男人說法,作為男人,應能體會到佛陀在告知我們怎樣做老公。老公也可以分為七類:一夫如父、二夫如兄、三夫如善知識、四夫如夫、五夫如謙夫、六夫如怨夫、七夫如奪命夫。
佛陀的眼裡沒有男、女的分別,如能從無男女分別的層面來解讀《玉耶經》,我們可以稱此經是「現代傢中和睦美好的寶典」。這就更進一步驗證,佛法的般若智慧,不受時空的作用與影響,佛說八萬四千法,法法平等、無有高下、法為筏喻,意在彼岸。
希望每個在愛情婚姻中的friend,皆能夠從佛法中學習,修行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