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風水命理

天幹地支紀年法的源頭(天幹地支紀年法始於什麼朝代)

风水大全 風水命理 01-18

一:咱們國傢的幹支紀年法是怎麼來的?

1。十天幹: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2。十二地支:

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簡化後的天幹地支。

十二地支對應12生肖:

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更多閱讀:

天幹地支來源:

天幹地支是中國古代人們記錄時間的神奇符號。

古代人們以天幹地支組合來紀年,以一幹配一支為一柱、為一個整體,年月日時各用一柱幹支預示,生成四柱,共八個字,這八個字預示一個具體特別規定的時點。

自古祖先以這個預示具體時點的四柱八個字為根據,預測推算這個時點出生的人的命運,並整理成系統的論命方法,稱為四柱論命或八字論命方法。

地球圍繞太陽有規律地運轉,地球本身有規律地自轉,太陽對地球產生光熱作用,形成有規律的冷暖變化。古代人們以水預示冷為陰、火預示暖為陽。陰陽有規律的四個強弱變化狀態為四象,對應一年四季不同冷暖變化,四象的強弱變化過程區分成八卦。

陰陽、五行、幹支正所謂記錄和預示地球冷暖變化內容的符號。

冷熱各分程度,而以金預示涼,為冷的開始狀態;以木預示溫,為熱的開始狀態。溫、熱、涼、寒四個冷熱狀態對應地球的春夏秋冬,對應地球的東南西北。

地球以土預示,加木溫、火熱、金涼、水寒四象狀態,地球納陽、止寒使冷熱周而復始變化,共五個狀態為過程,稱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行為變化的五個過程,變化方式、狀態結果的肯定與否定是用生克來預示的。

生預示肯定、克預示否定。

五行狀態再分強弱而用天幹地支預示,以天幹預示太陽各個程度的效果,為來源;地支預示地球受作用與影響的各個狀態,為結果。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天幹地支

二:天幹地支之起源

 天幹地支之起源

傳說天幹地支是黃帝時候的大撓氏所創。其在運用中有很多神奇的地方,這對現代人來說還是個迷!

在我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之為“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瞭幹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幹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那麼,幹支紀法的發明者到底是誰呢?

固然有以下一些說法來考證幹支的源頭,但是到底是誰發明?最早出現於何時?始終都是一個謎。

大概在戰國末年,根據各國史官長期沉淀出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幹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所以有枝幹名也。”

《三命通會》論支幹源流曰:夫幹猶木之幹,強而為陽;支猶木之枝,弱而為陰。昔盤古氏明天地之道,達陰陽之變為三才。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後,先有天而後有地,由是氣化而人生焉,故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繼盤古氏以治,是曰天靈淡泊,無為而俗自化,始制幹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其十幹曰:於逢、旃蒙、柔兆、疆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 、昭陽;十二支曰: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於、執徐、大荒落、敦洋、協洽、 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蔡邕獨斷曰:“幹,幹也。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是也。”謂之天皇氏者,取其天開於子的意思也;謂之地皇氏者,取其地辟於醜的意思也;謂之人皇氏者,取其人生在寅的意思也。故幹支之名在天皇時始制,而地皇氏則定三辰,道分晝夜,以三十日為一月,而幹支始各有所配。人皇氏者,主不虛王,臣不虛貴,政教君臣所自起,飲食男女所自始,始得天地之氣而有子母之分,於是幹支始有所屬焉。至於伏羲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觀萬物與人,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以作甲歷而文字生焉。逮及黃帝授河圖,見日月星辰之象,於是始有星官之書。命大堯探五行之情,占鬥綱所建,於是始作甲子配五行納音之屬。

幹支是十個天幹與十二個地支

在一般情形下,“幹支”共有二十二個,其中“支”很容易使人瞭解。由於“支”有可代替的動物之名字:子為鼠;午與馬;醜為牛;……

“十幹”“十二支”二者都可以說明季節的變動。

“子”就是“孽”,預示萬物茂盛的意思。

“醜”就是“紐”,是用繩子捆住之義。

“寅”就是“演”和“螟”,指萬物開始伸長之義。

“卯”就是“茂”,為萬物繁茂的意思。

“辰”就是“伸”或“震”,也就是萬物震動伸長之義。

“巳”就是“已”,指萬物己成之義。

“午”是“仵”,指萬物已過極盛之時,又是陰陽相交的時刻。

“未”就是“味”,是萬物已成有滋味。

“申”就是“身”,是萬物粗具形體之義。

“酉”就是“老”或“鮑”,指萬物十分成熟之義。

“戌”就是“滅”,指萬物消滅歸土之義。

“亥”就是“核”,指萬物成“種子”之義。

十天幹之起源:

“甲”就是“鎧甲”,指萬物沖破其“甲”而突出之義。

“乙”就是“軋”,指萬物伸長之義。

“丙”為“炳”字,指萬物茂盛的意思。

“丁”為“壯”,指到達“壯丁”的時刻。

“戊”為“茂”字,也是萬物蘩茂之義。

“己”為“起”字,指萬物蘩茂之義。

“庚”為“更”字,萬物更新之義。

“辛”為“新”字,為萬物一新之義。

“壬”為“任”或“妊”字,為萬物被養育之義。

“癸”為“揆”字,萬物萌芽之義。

以上為天幹、地支分別以文字學上的音韻與六書加以說明。

天幹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窺探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幹,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

我國歷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365、24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據記錄載入,西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采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歷和陽歷。

天幹地支,是過去人建歷法時,為瞭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時候的中國人來講,天幹地支之存在,就好像 *** 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幾個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幾個數字被賦於之義就愈來愈多瞭。

古代人們(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致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代人們所以就得到瞭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幹),產生陰陽合歷,發展出如今的天幹地支;較為成熟時應該是在夏商周三代。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歷法用天幹、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幹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幹」,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幹。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幹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天幹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對陽支,陰幹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幹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天幹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瞭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效果結果。中國歷法蘊含瞭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運化的規律。

年:每個幹支為一年,六十個幹後,又從頭算起,循環往復,循環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幹支紀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開始,每一個月的地支固定不變,緊接著依次與天幹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剛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後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一個幹支的周期。

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固定不變,每一天十二個時辰。

它源自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是為“河圖”。

河圖和洛書,乃由天象觀察中產生的,在三代時期便形成帝王的寶貴之物。河圖和洛書構造簡明,它是我國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經學傢廖平,曾將詩經,易經,內經三者反復印證,證實瞭內經的論理本於易經,而易經之數理又取則於河洛。

河圖以十數合五方,五行,陰陽,天地之象。圖式以白圈為陽,為天,為奇數;黑點為陰,為地,為偶數。並以天地合五方,以陰陽合五行,所以圖式結構分佈為:

一與六共宗居北方,因天畢生水,地六成之;二與七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與八為友居東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與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與十相守,居中间位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圖乃據五星出沒時節而繪成。五星古稱五緯,是天上五顆行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運行,以二十八宿舍為區劃,因為它的軌道距日道不遠,古代人們用以紀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繼出現於北極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見,河圖乃本五星出沒的天象而繪制,這也是五行的來歷起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見於北方,正當冬氣交令,萬物蟄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七月夏至後,火星見於南方,正當夏氣交令,地面上一片熾熱,火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見於東方,正當春氣得令,草木萌芽生長,所謂"春到人間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見於西方,古時候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殺伐之氣得令,萬物老成凋謝,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見於中天,預示長夏濕土之氣得令,木火金水皆以此乃中點,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時氣候變化,皆從地面上觀測出來的,土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

幹者猶樹之幹也。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燃著,見而光明。

丁: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榮。

己:起也,紀也,萬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後有味,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萌芽。

支者猶樹之枝也。

子:孳也,陽氣始萌,孳生於下也。

醜:紐也,寒氣自屈曲也。

寅:髕也,陽氣欲出,陽尚強而髕演於下。

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

辰:伸也,萬物舒伸而出。

巳:巳也,陽氣畢佈已矣。

午:仵也,陰陽交相愕而仵。

未:眛也,日中則昃,陽向幽也。

申:伸束以成,萬物之體皆成也。

酉:就也,萬物成熟。

戌:滅也,萬物滅盡。

亥:核也,萬物收藏,皆堅核也。

三:幹支紀年法是怎樣紀年的?是何人發明的?

幹支紀年法。幹支紀年法在所有的紀年歷法裡面時間最長,最早可達上古時期。幹支其實也就是說是一個總稱即天幹和地支。把天支依照一定的順序排下來,正好一周就是六十,緊接著也是一周一周地排,循環下去,緊接著就把這個叫做幹支表。每一個幹支表的起點就是立春。

幹支的源頭。從幹支紀年法我們可以對歷史時間進行推斷,無論是正推還是反推,都可以。在傳說上面,幹支紀年這個的出現時間是在黃帝那個時代,但是實際上卻是在西漢初年才開始出現萌芽,而正式開始使用卻是在許多年之後也就是王莽建立新朝的時刻後,緊接著東漢才開始頻繁使用。有很多人誤會在漢武帝當時就已經使用瞭幹支紀年法,但是實際上當時使用的紀年法其實也就是說是歲星紀年,也就是把歲陰和歲陽兩個相互結合在一直的紀年法。剛開始的時刻,西漢時期使用的紀年法是比較混亂的,也就是把歲星紀年法和幹支紀年法混合在一起使用。一直到八十五年也就是漢章帝在位時才正式下令使用幹支紀年法,緊接著就一直固定下來瞭,並且直到今天還是在使用幹支紀年法。

天幹和地支。天幹也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而地支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而天幹地支之產生也跟北鬥的具體位置有關,還蘊含瞭兩個概念,一個是時間一個是方位。天幹和地支之第一第二個就代表木,也就是春天;第三第四個就代表火,也就是夏天;第五第六個就代表金,也就是秋天;第七第八個就代表水,也就是冬天;第九第十個就代表土,也就是每個季節裡面的最後一個月。

幹支紀年法究竟是誰發明的,無法考據。依據現有的考古資料可以知道幹支紀年的出現時間,但是卻無法從已知的資料裡面得知發明者。幹支紀年法,可以和此刻國際上使用的一個歷法並列。幹支紀年法其實也就是說遵循的就是宇宙上一些天體運動規律,也算得著是我國此刻使用的陽歷和陰歷的結合。幹支紀年法的使用時間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瞭。

四:天幹地支歷法的由來?

天幹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窺探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幹,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

我國歷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365、24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據記錄載入,西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采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歷和陽歷。

天幹地支,是過去人建歷法時,為瞭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時候的中國人來講,天幹地支之存在,就好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幾個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幾個數字被賦於之義就愈來愈多瞭。

古代人們(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致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代人們所以就得到瞭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幹),產生陰陽合歷,發展出如今的天幹地支;較為成熟時應該是在夏商周這些朝代。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歷法用天幹、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幹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幹」,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幹。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幹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天幹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對陽支,陰幹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幹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天幹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瞭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效果結果。中國歷法蘊含瞭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運化的規律。

年:每個幹支為一年,六十個幹後,又從頭算起,循環往復,循環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幹支紀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開始,每一個月的地支固定不變,緊接著依次與天幹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剛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後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一個幹支的周期。

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固定不變,每一天十二個時辰。

補充典故:

相傳黃帝時代,因有蚩尤神擾亂,黃帝憂民之若,遂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裡不能治之,黃帝於是齋戒沐浴、築壇祀天、方丘禮地。天乃降十幹(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將十幹圓佈像天形,十二支方佈像地形,始以幹為天,支為地,緊接著乃能治之。後有大撓氏將十天幹、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並以黃來開國日定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此乃天幹地支的由來。

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星宿是我國古代天文學的重大創造,它把連續通過南中天的?星分為二十八群,各以一個字來命名:角、亢、氏、房、心、尾、箕、鬥、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昂、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

二十八星宿是沿著黃道和赤道之間來劃分;從古至今,大傢都是根據它們的出沒和中天時刻而定春夏秋冬四季24節氣。古代人們把二十八個部份歸?#123;為四個大星區,並冠以名:東方青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每一個方位星區七宿。

二十八星宿環繞在天體大氣?面,循環往復的運轉不停,分別掌握著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天象,以分晝夜的變化,以及與陰陽氣數的變化,然而在古時候堪輿學更以二八星宿分成四個方向「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四象線」而定分野。

易經的四象是老陽、老陰、少陽、少陰,在堪輿風水學的四象學,就是「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經曰:「夫玄武拱北,朱雀峙南,青龍蟠東,白虎踞西,四勢本應四方之氣,而穴居位乎中间位置,故得其柔順之氣則吉,反此則兇」。這四象之位,就是風水「前後左右」的地理位置。前後左右都是彼此平衡和諧,柔順而有生旺的氣氛,才有好地理。

對於經常提到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者,這是以坐北向南來講;假如是坐南向北,剛好相反,則是左白虎而右青龍、前玄武而後朱雀;由於青龍為東方屬木,白虎為西邊屬金,北方為玄武屬水,南方為朱雀屬火,這是一定不移的。術師不管東西南北,開口總是左青龍、右白虎的,不過呢是習慣成自然而已。

古時人民為瞭方便於觀測日、月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123;的運轉,便將黃、赤道附近的星座選出二十八個做為標志,合稱二十八星座、或二十八星宿,名稱是、角、亢、氏、房、心、尾、箕〔這七個星宿組成一個龍的形象、春分時節出此刻東部的天空”故稱〃東方青龍七宿?#123;,鬥、牛、女、虛、危、室、壁〔這七個星宿形成一組龜蛇互纏的形象、春分時節出此刻北部的天空”故稱〃北方玄武七宿?#123;,奎、樓、胃、昂、畢、嘴、參〔這七星宿形成一個虎的形象、春分時節出此刻西部的天空”故稱〃西方白虎七宿?#123;,井、鬼、柳、星、張、翼、軫〔這七個星宿又形成一組鳥的形象、春分時節出此刻南部天空”故稱〃南方朱雀七宿?#123;由以上七宿組成的一個動物的形象,合稱為四象、〔四維、四獸?#123;古時候人民用這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中每象每宿的出沒和到達中天的時候來判定季節的要法,現代堪輿師所用的工具《羅盤》二十八星宿的五行就是從這裡定出來的,從以上的資料就可證明二十八星宿是一年五行的變化,不是現代農民歷裡面所用的二十八天節氣的使用方法,古代人們聽天由命,面向南方看方向節氣,因此才有左東方青龍、右西方白虎、後北方玄武、前南方朱雀形象產生的結果。

五:幹支紀年法怎麼組合 天幹地支紀年法的順序是什麼

幹支是天幹和地支之總稱,幹支紀年法是中國歷法上從古至今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幹支紀年法的組合方式是天幹在前地支在後,以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循環配合,每個組合代表一年,60年為一個輪回。

天幹之計算方法是:年份減3,除以10所得的餘數。地支之計算方法是:年份減3,除以12所得的餘數。以2012年為例:天幹為:(2012-3)➗10=200······9。地支為:(2012-3)➗12=167······5。對照天幹地支表得出,2012年為壬辰年。

六:天幹地支排序方法

十天幹: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註:十二地支對應12生肖⓵——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1 ~10 甲子 乙醜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醜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1~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醜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40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醜 壬寅 癸卯

41~50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醜

51 ~60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