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寶誥大全太歲道教北極(60甲子太歲咒)
寶誥詳細資料大全
道教贊頌神仙的駢文,是道教的特定文體之一。
寶誥:亦稱誥章,在道教中,原指神仙傳達的“聖意”,如道教的經典著作《真誥》,後衍伸為贊頌神仙的駢文,是道門的特定文體之一。寶誥的平仄韻律十分嚴謹,多以歌詠形式贊美敘述道教神仙們修行以及功德顯化的典故,文字隱晦、精煉。記述瞭大量的教理教義、修持方法等。寶誥首句,皆以“志心皈命禮”為開頭,預示虔誠頂禮膜拜。寶誥最後多為誥封之神仙聖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寶誥
- 屬性 :道教的一種特殊文體
- 別稱 :誥章
- 拼音 :bǎo gào
意義
寶誥:亦稱誥章,在道教中,原指神仙傳達的“聖意”,如道教的經典著作《真誥》,後衍伸為贊頌神仙的駢文,是道門的特定文體之一。寶誥的平仄韻律十分嚴謹,多以歌詠形式贊美敘述道教神仙們修行以及功德顯化的典故,文字隱晦、精煉。記述瞭大量的教理教義、修持方法等。寶誥首句,皆以“志心皈命禮”為開頭,預示虔誠頂禮膜拜。寶誥最後多為誥封之神仙聖號。現多在道教道場齋醮中使用。《正統道藏》第五冊錄有《諸師真誥》一卷,被列為“洞真部贊頌類”。 誥:本義同告,《說文》:誥,告也。後延伸為自上而下的傳達、命令。《靈玉寶鑒》稱:“誥者,以出其令”。古時候帝王給有貢獻的臣子也用誥封,稱為“誥命”。 道教的寶誥及其巧妙使用1。寶誥的源頭與形成
道教的寶誥是一種特殊的文體,系由前、後兩個部分組成,前者為短篇的淺近駢文,後者則為神真的名號。閔智亭道長主編的《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註》指出:
《諸真寶誥》為道門諸天尊和歷代仙真教誡告示之真言。古往今來,為道門所重,乃道士日誦修持之要典。該書認為寶誥是道教列聖仙真對信徒的教誡之文,道士日常修持時,都必須持誦寶誥。此外,在道教各種齋醮科儀之中,也應誦持用來稱頌神聖之功業與本行聖紀的寶誥,來表示送達神職人員或信徒志心皈命於神聖之用意。不過,寶誥的源頭為啥呢?它又是怎樣形成的?何時被運用於齋醮科儀之中?持誦寶誥能獲得什麼應驗與效益?如此問題,都值得吾人加以深入探討。吾人既欲瞭解“寶誥”,必先厘清“誥”的定義。“誥”這一種文體,追溯於中國現存最早的文書典冊《尚書》,是《書經》“典、謨、訓、誥、誓、命”六種文體 之一,如《雒誥》、《康誥》等,皆屬其領域。漢許慎《說文解字》認為“誥,告也”。清段玉裁也加以說明,認為誥是“以言告人,……為上告下之字”。因此而知,“誥”是上位者對下位者的勸誡或勉勵之詞。
道教教團於東漢末年興起之後,繼承瞭“誥,告也”的看法。如六朝成書的上清派典籍《真誥》,其實就是上界仙真降臨人世,向楊羲、二許等人所作勸誡、勸勉之詞的總記錄。至此,道教仍隻有仙真降授之“誥語”,而無駢文書寫的“寶誥”。
到瞭唐、宋二代,因為帝王崇道的緣故,分別對道祖老子、祖天師、真武大帝、玉皇上帝等道教譜系中的神聖屢錫封號,而在封賜之時,必伴隨著以駢文書寫的“誥命”、“誥書”。於是,道教徒加以仿效,在仙真的聖號前面,加上一段或由仙真降諭,或由朝廷封賜,或由高道撰寫,或由文士歌詠而成的簡易駢文,成為《玉清誥》、《老君誥》、《彌羅誥》等“寶誥”的前身,並經元、明、清、民國的刊削增補,成為現今持誦的“寶誥”。
2。道教寶誥的集結現況
吾人既然已對道教寶誥的前身及其形成過程有一粗淺的認識,更應明瞭道教寶誥的集結現況。
那麼,在哪些文獻中,可以發現道教的“寶誥”呢?筆者將之歸納為三大點,分別是《藏》內專書與經典、清代補輯之文獻、道教宮觀與民間鸞堂刊印本,茲臚列於下。
(1)《藏》內專書與經典
明代以前的《道藏》均已亡佚。現存的《道藏》,為明代張宇初(1359~1410)天師領銜主持編纂的《正統道藏》和張國祥(?~1611)天師續補的《萬歷續道藏》。正續《道藏》合計5485卷。
因為“寶誥”的體制屬於駢文,被看成是對仙真的贊頌之詞,於是,在《正統道藏》的洞真部贊頌類,收有《諸師真誥》一書,全書一卷,收錄三清、四禦、九宸、三官、各道派祖師及雷部主要護法神之誥號,總計41篇。因為本書已載有北宋正一道的虛靖天師張繼先(1092~1127)與金元全真道北五祖與北七真的寶誥,故最晚成書年代必於七真羽化之後。且《五祖誥》《七真誥》分別尊五祖為帝君、七真為真君,據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考證,對五祖七真的封誥系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之舉,故認為本書之編撰“當在元末明初”。
此外,在《正統道藏》中所收錄的道經,亦載有仙真的寶誥。例如敘述廣受臺閩民眾崇信的媽祖(林默娘,960?~989?)來源的《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便收錄瞭媽祖的寶誥。
(2)清代補輯之文獻
清代對道教較不註重和重視,故未以官方立場重修《道藏》。不過,自康熙年間的彭定求、乾嘉之際的蔣元庭,至清末的賀龍驤等民間有識之士,皆曾從事重修、增補《道藏》的工作,成為今日所見的《道藏輯要》,對於明、清兩代新出的道教文獻貢獻頗深。
在《道藏輯要》中,記錄載入道教神聖寶誥數據較為富饒的,當推柳守元所編《清微宏范道門功課》一書的第2部分《午壇功課》。《午壇功課》系作為信徒禮誥所用,收錄瞭三清、四禦、四極、四官、重要道派宗師、八仙、功國神祇、護法神等寶誥,總計64篇。
其次,由柳守元、孟珙、奚守靜、石守堅、梅守璞、鐘卿雲等合撰、蔣元庭校訂的《懺法大觀》6卷32種道教新出懺法,也刊載不少仙真的寶誥。
此外,作為全真道眾早晚課誦的《太上玄門早壇功課經》與《太上玄門晚壇功課經》,則收錄瞭三清、四禦、救苦、普化、鬥母、南師北帝、五祖七真、薩祖、靈官等21種寶誥,數量較少,但相比於《正統道藏》誤植的謬字來講,可稱“後出轉精”之作。
(3)道教宮觀與民間鸞堂刊印本
民國初年,因為西風東漸,學界多將道教看成是之遺緒,在“重科學輕”的意識形態下,道教被摒除於國故之外,兼以戰亂頻仍等因素,未可以在20世紀初、中葉得到復興的契機。所幸,20世紀晚期,道教憑借著大陸、各大宮觀與道廟的興旺發達,再度復蘇。而各大宮觀的道眾在舉行齋醮科儀、持誦經典時,也須持誦列聖的寶誥,於是,在道教宮觀刊行的經典、法懺、科書中,多多少少也會收錄寶誥。
舉例來講,如北京白雲觀就刊行過《大梵延生鬥科》、《齋醮科儀精粹》、《青玄濟煉鐵罐施食》等科儀本,其中分別收錄瞭鬥父、北鬥九星、三十二天帝等寶誥。青松觀也刊有《玉皇宥罪錫福寶懺》,在《正統道藏》本《玉皇懺》的基礎上,增加瞭天真皇人、高虛清明天主、昊天上帝、玉虛帝君等寶誥。中國道教協會陳蓮笙老道長(1917~2008)、張繼禹道長等高道,亦根據龍虎山祖庭與茅山早晚功課的寶誥,編成《道教正一授籙傳度經教集》,其《道門功課》部分,能夠展現出“南正1。北全真”道教兩大傳承的分野。
此外,由六朝道教上清派“降真”、宋明清道教“飛鸞”演變而成的鸞堂,每逢神聖誕辰或課誦經典之前,必先諷誦該神祇之寶誥。於是,較具體制的鸞堂或 “儒宗神教”性質的廟宇,在其刊行的經書中,必附有寶誥。如臺北贊修堂刊行的《列聖寶誥真經合編》,就收有部分道教神祇及鸞堂體系之列聖恩主、恩師寶誥,計46篇。臺北行天宮也在《列聖寶經合冊》中,將“寶誥”單獨為“請誦寶誥”一目,收錄瞭五恩主、鸞堂諸恩師及部分功國神祇的寶誥,共26篇。皆頗為可觀。
寶誥的功德巧妙使用
宮觀道士日常舉行早晚功課的意圖,一是為瞭修道。柳守元《清微宏范道門功課》的《序》中稱:“金書玉笈為入道之門,寶誥丹經乃修仙之路。得其門,可以復元真之性;由是路,可以煉不壞之身。是故羽士住叢林,奉香火,三千裡行持,十二時中課誦。朝夕朝禮,期上接夫聖真;夙夜輸誠,祝永綿夫國祚”。
另一個目的是為瞭養生,柳守元稱:“不勤持誦,何以保養元和”。道士作早課時,多在卯時,此時,陽氣初升,陰氣未動,飲食未進,氣血未亂。通過早課,會產生心平氣和、脈通竅利的保健功效。晚課時間一般在酉時,此時人已疲倦,陽氣衰微,陰氣漸旺,邪氣遊蕩,通過晚課,能消除疲勞,平靜焦躁,產生精力振奮、有益睡眠的效果與功能。於是,柳守元雲:“若能矢志專誠,二六時中,猛勇精進,永無退轉,在世端能出世,居塵自可離塵,出入虛無,逍遙宇宙,無拘無束,無滅無生,方寸不染,一塵巧妙使用,直超三界。若此者,瞭自心一念之塵根,脫世上三途之苦厄,履長生之大道,渡苦海之洪濤,禳災而災消,祈福而福至,無求不應,有感皆通”。
寶誥,是通天至寶,亦是修行捷便快道。天上高真,要與你們的凡身相接,共同創造無形應化有形的力量,就是用此寶誥來發揮連系溫柔的作用。大傢千萬別認為你們念寶誥或是祈禱親和是消極的,而實際上,乃是上真高靈由於你們的奮鬥,而在人間發生非常大的變化。大傢念得越勤,衪們越忙,而相對的,化劫的力量亦大,你們的靈也會由於接靈的關系,日見高大,無形中造就出身外之身。所以大傢應該認識到這一點。
祈誦寶誥,化劫、煉靈、證道,早早上朝。功課經是道教徒日誦修持的重要經典。即正是:“功課者,課自己之功,明自己之性,修自己一身之道”,是道教徒修持尋真的門戶。課功能使道教徒修心煉性,合助道力及保養元和。就寶誥涉及的內容,加以概說,就是天神們的由來和功德的贊嘆;而祖師們的寶誥就是祖師們修道、證道過程以及功德、誓願的濃縮精練。綜述寶誥內容,闡發瞭教理、教義、養生方法及法術符咒等,對後世道教有很大作用與影響。啟開性命之學,去追求這樸歸養生長壽之道,也符合瞭人們尋真、至善,貴生樂生的天賦靈性。是寶誥最要緊內涵之所在。
道教徒日誦祖師寶誥,能知祖師當年艱辛的修道歷程,可作為今天道教徒的修持典范。口誦心持,攢年至月,攢月至日,攢日至時,時時歸於自己一身的“身、口、 心”,而所含攝。心不調自靜,神不調自清,氣不調自和,心息相依。與天地之冥合,得其難得之貨。神氣綿綿皆相顧,骨肉融和玉液流。誦持寶浩,若周行而不殆,其美妙盡在不言之中……。
寶誥 - 舉例
《太清寶誥》 志心皈命禮 隨方設教 歷劫度人 為皇者師 帝者師 王者師 假名易號 立天之道 地之道 人之道 隱聖顯凡 總千二百之官君 包萬億重之梵氣 化行今古 著道德凡五千言 主握陰陽 命雷霆用九五數 大悲大願 大聖大慈 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北極四聖詳細資料大全
北極四聖又稱北極四聖真君、北方四元帥,稱其為:天蓬大元帥真君、天猷副元帥真君(也叫作天佑副帥)、翊聖保德真君(也叫作黑煞將軍)、靈應佑聖真君(也叫作真武將軍)。道教護法神將四聖真君的崇奉,起於隋唐以後。
宋代神霄派則將“四聖”與“雷部”歸結為道派重要神真之一。
宋代以後,黑煞將軍為“翊聖保德將軍”所取代或合而為一,北極帝星的地位穩定,全賴四大元帥護衛,故四帥也叫四聖是護佑天際的大神將軍,常在道教天神玉皇上帝或紫微大帝的廟宇作鎮殿都衛。
到明代時,則信仰真武大帝,位格等同於四禦之一的紫微大帝。明代,真武大帝信仰已大大超過北極四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北極四聖
- 隸屬 :北帝
- 四聖 :天蓬、天猷、翊聖、真武
- 又稱 :北極四聖真君、北方四元帥
簡單介紹
四聖真君,即天蓬、天猷、翊聖(黑煞)、佑聖(真武)四位神將,是北帝的部下,又稱北極四聖真君。北帝可以指北極紫微大帝,也可說是北陰酆都大帝。此二尊北陰酆都大帝為北極紫微大帝與幽冥的化身,為幽冥酆都界中最高總領。北帝領北極四聖眾部將帥及眾多陰兵安鎮 酆都 羅山 (此其實就是人曰酆都。處極北而廣大茫茫又稱北羅酆)鎮守,制約幽冥。道教說因眾生造作惡業,不修道德,至感妖魔邪鬼,枉害生人。元始天尊哀憫眾生,故大興慈悲,特遣九天延祥滌厄四聖真君,下降世間,掃除邪鬼,救護群生,突顯大道。四聖真君永鎮玉皇大帝殿前。天蓬大元帥
北極天蓬真君是四聖之首。他“現三頭六臂之威容,運七政八靈之洪造,帝鐘才震,萬聖齊臨;鉞斧輕揮,群魔碎滅,神光赫赫,常救護於眾生;真性巍巍,誓永興於正道。”《道法會元》卷一七一曰:“天蓬大元帥為嗣教外臺卿,別有神局,是陰治之有司,號北極驅邪院,如世之殿師,兵府是也。其中皆是陰治主者,乃地界法官是其任也。以舉仙官為任,使拯治陰魔,禁禦萬殺,承陽宣化,保寧山川,生育萬匯,皆荷道化。”同書卷二一七曰:“天蓬元帥三頭六臂,赤發,緋衣,赤甲,跣足;左一手結天蓬印,右一手撼帝鐘;又左一手執斧鉞,右一手結印擎七星;左一手提索,右一手仗劍,領兵吏三十六萬騎,雷公電母,風伯雨師,仙童玉女,羽衣赫赫,各持金劍,乘北方太玄煞氣、黑氣,氣中有五色氣,從空降壇。”《太上北極伏魔神咒殺鬼錄》亦述天蓬英武儀貌:“三頭六臂,執鉞斧、弓箭、劍、鐸、戟、索六物,身長五十丈,黑衣玄冠金甲,領神兵三十六萬眾。” 天蓬元帥 考“天蓬”一名,本為星宿神之稱。《道法會元》卷一七二說:“北鬥九宸,應化分精,而為九神也。九神者,天蓬、天任、天衡、天輔、天英、天內、天柱、天心、天禽也。謂順支辰,總禦陰陽,契合天地,主張造化,乘三明以應四時,隨月建以定八節,歷九宮也進退。”其實就是以天蓬為北鬥九宸之首輔,主四時八節、陰陽造化之政。 天蓬大元帥為嗣教外卿,別有神局,主陰治司職,號北極驅邪院,如世之殿師,兵府是也。其中陰治主者,以仙官為任,使拯治陰魔,禁禦萬殺,承陽宣化,保寧山川,生育萬匯,皆荷道化。 道書中首載天蓬者為《上清大洞真經》卷二,但已演變成為道教存思之身神。文中曰:“次思赤氣從兆泥丸中入,兆乃口吸神雲,咽津三過,結作三神,一神伏如天蓬大將,二神待立。”並附有存思圖,其天蓬大將雙手抱於胸前,身披金甲,其形象和善可親,乃人體腦部泥丸君的化身。《道法會元》卷一七一曰:“北鬥七晨,一曰九星。泥丸九宮中有帝席,魂神魄靈,分化列位,隱名曰天蓬,亦曰太微神。事見《上道禁經》、《三匝鬥內文》及《紫庭秘旨大洞天書》也。”凡欲修持天蓬大法,“須平旦入室朝修,未出戶之時,以凈水一鐘,安神尺於水鐘之上,俱置天蓬元帥真形前。次安九天寶印,在水鐘下。緊接著二手結元帥印,存見五臟分明,六甲五臟分明,六甲六丁待衛。次存九晨自北方玄虛中來罩兆頂,紫氣出於泥丸後戶。蓋於泥丸中有天蓬大元帥,長九尺,存之分明良久。先叩齒九通,念凈天地神咒。又叩齒五通,念天蓬安神咒,咽津五過。畢,再叩左齒,撞天鐘;後叩右齒,鳴天磬;次叩中間二齒,擊天鼓,各七通。緊接著微咒之,務以數多立限,若至萬遍,功德滿足,邪鬼魔精兇惡妖怪,聞名即去,萬病千殃,傳言即愈,能令枯木生花,竭水湧泉,破五鬼疫癘,降六天故氣,半天五酉、山魈妖狐,隨咒絕其作用與影響矣。用印封鎖鬼洞,伐戮蛟螭,通達章詞,無截遏之侮,吞佩貼鎮,有起死之功。”由此看來,這位天蓬元帥不但可以養育護理身心,亦是辟鬼驅邪的猛將,於是從北鬥星神、泥丸身神演變成為道教神系中的第1護法,作用與影響隨之愈巨,其天蓬咒、天蓬符、天蓬印,天蓬鐘、天蓬神尺、 天蓬大法 遂流傳千年,威力甚大。 天蓬寶誥(1)志心皈命禮
六龍陛左,九虎關中,現三頭六臂之威容,運七政八靈之洪造。帝鐘才震,萬聖齊臨;鉞斧輕揮,群魔碎滅。神光赫赫,常救護於眾生;真性巍巍,誓永興於正道。劈屍千裡,斬鬼五形。大悲大願、大聖大慈,通天祈佑、延祥滌厄、保寧身命,北極天蓬八十一軍大元帥、護國消魔真君,證果法雲普覆天尊。
天蓬寶誥(2)
志心皈命禮
北帝酆都上,太乙六天中,一炁分萬神,震天護法界,九天降魔使,大力赫神威,無極大神通,太乙都雷使,攝服諸魔精,元應太皇府,金眉真老君,應化隱元真君,廣度群生無邊際,北極天蓬大元帥,佑聖極高天尊。九天尚父,靈魁尊神,敕煞魔靈,含元太虛,玉真壽元,天蓬真老 蒼天上帝,雷部太陽烈火天尊。
天猷元帥
北極四聖的第2位是天猷元帥。《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聖妙經》說他位居“妙有天中通明殿右,領天罡之次帥,列下土之諸侯。”“上佐北帝,下臨九州,肩生四臂,項長三頭,身披金甲,手執戈矛,雲隨步發,海逐身流,紅光杳杳,紫氣悠悠,雄風,猛霧颼颼,真氣宛轉,星鬥回周,千神自朝,五嶽巡遊,金童鼓吹,玉女歌謳,名列金闕,位鎮豐幽,蒼禽獅子,巨海蛟虯,30萬兵,從我周遊,逢妖即斬,遇鬼皆收,人遭尤善,祟遇無休,降臨福相,滌蕩無憂。”《道法會元》卷一七四謂其主治元景丹天府,領玄都蛟龍金龍驛吏萬千,執印施符,救助萬民,“氣濁者以印上之,靈散者以符助之,亦可鎮山川大澤魔鬼群集之所。”《太上三洞神咒》卷五亦曰:“紫微之敕,運動靈文,降行天地,帝君天蓬,紫微大帥,萬神祖宗,天猷副帥,遊行太空。” 北極四聖的天猷元帥 天猷元帥寶誥 至心皈命禮。 妙有天中,通明殿右。領天罡之次帥。列下土之諸侯。憫凡庸迷謬以喪真。仰聖相大光而作序。贊演諸天之隱韻。述敷大梵之仙章。俯憐崇奉之誠。大賜護持之力。雲隨步發,海逐身流。大悲大願,大聖大慈。通天祈祐,延祥滌厄。滋育身命。北極天猷大元帥。普化天帝。證果沖和應善天尊。翊聖元帥
四聖的第3位是翊聖元帥,亦名黑殺元帥、黑煞將軍。《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妙經》說北極翊聖黑殺大元帥,“天庭位列,總三洞五雷之號令,掌八天九地之權衡,憫造化之樞機,僚真仙之將吏,無邪不斷,何鬼敢當。攝大力之妖魔,逐流星之芒怪,光華日月,威震乾坤。”其《黑殺咒》曰:“走符攝錄,絕斷鬼門,行神佈氣,攝除五瘟,左右吏兵,三五將軍,雷公霹靂,電激風奔,刀劍如雨,隊仗如雲,手把帝鐘,頭戴昆侖,行繞天下,搜提鬼神,九州社令,血食之兵,不許拒逆。”《道法會元》卷一七五謂翊聖元帥主治元照靈虛府,有元照靈虛府印、丁甲契約印及六丁六甲符、三天五鬥符傳世。《上清天樞院回車畢道正法》卷上收有上清黑殺神符,並曰:“若黑殺真君聞龍蜃觸符,即親下伏之,若渡江海,用紙書佩之,不受水厄,大辟水怪,亦能鎮宅,除災驅怪。” 這位翊聖元帥因得北宋皇室的推崇,早在宋初即成為護佑宋室的大神。據王欽若《翊聖保德傳》記錄載入,建隆初年(960年)太宗命於終南山中築上清太平宮,每逢三元、諸聖誕節,致醮祀神。於是翊聖真君經常降臨,為人祛殄驅怪,靈驗不可勝紀。故官吏民眾不遠千裡,“或馳誠遙禱,或齋潔,以祈真受,時有所聞。大抵多隨其性習,加以訓助。人臣依於忠,人子依於孝,清淳者示之格言,貪酷者警以要道,詞甚平易,頗葉音韻。”如降言曰:“盡力事君以為忠臣,濁財勿顧,邪事莫聞,整雪刑獄,救療人民,動合王道,終為吉人。積愆為咎,必有沉淪。眾生本無形之性,配有形之軀,曠劫以來,不能自悟,自有無極世界不夜之鄉,混合太虛,杳冥同理。”凡此類降言,內容涉及廣泛,有講修心觀空,有論煉氣養生,有勸善君臣民眾,充分顯示瞭道教度人濟世的一貫作風,故甚得朝野上下的信仰與祭禮。 北極翊聖大元帥寶誥至心皈命禮。 帝閫功成,天庭位列。總三洞五雷之號令。掌八天九地之權衡。欲造化之樞機。僚真仙之將吏。無邪不斬,何鬼敢當。攝大力之妖魔。逐流星之芒怪。光華日月,威震乾坤。大悲大願,大聖大慈。通天析祐,延祥滌厄。護持身命。北極翊聖黑殺大元帥。儲慶保德真君。證果遊行三界天尊。
真武大帝
北極四聖的最後一位即真武元帥。《太上九天延祥滌厄四聖妙經》謂他乃“虛危分宿,壬癸孕靈,化身自金闕之尊,居位極玉虛之奧。奧妙極至,奚止於輔正除邪;正一所生,豈但於消魔護國。 保劫終而制劫始,護群品而掌群仙,勇果全才,威神備德。”其《真武咒》曰:“乾元有將,頂戴三臺,披發圓象,真武威靈,助吾大道,龜蛇合影,身如山嶽,四氣朗清,金光赫赫,努目光明,牙如劍樹,手執七星,天魔外道,鬼魅妖精,見吾為血,化為紫塵,魁罡正氣,是吾本身,天符通現,大保乾坤。” 自明代隨著民間對真武崇尚的日益普及與高漲,真武元帥後來又升格為真武大帝、玄天上帝,在老百姓中幾乎成為與紫微大帝同格的大神。 依據陰陽五行來說,北方五行屬水,故北方之神即為水神。王逸《九章懷句》雲:“天龜水神。”《後漢書·王梁傳》曰:“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北方七神之宿,實始於鬥,鎮北方,主風雨。”因雨水為萬物生存所必需,故玄武的水神屬性,深受人們的信奉。據《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變化之身,托生於大羅境上無欲天宮,凈樂國王善勝皇後之子。皇後夢而吞日,覺而懷胎,經一十四月及四百餘辰,降誕於王宮。後既長成,遂舍傢辭爸媽,入武當山修道,歷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升天。玉皇有詔,封為太玄,鎮於北方。玄武一詞,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總稱。屈原《楚辭》之《遠遊》篇有句稱,“召玄武而奔屬”。玄武七宿之形如龜蛇,故註稱,“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北宋開寶年間,玄武神降於終南山。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封為翌盛將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封為翌聖保德真君,後為避聖祖趙玄朗之諱,改玄武為真武。宋真宗、宋徽宗、南宋欽宗等屢有加封。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崇奉真武,禦用的監、局、司、廠、庫等衙門中,都建有真武廟,供奉真武大帝像。
玄天寶誥:
志心皈命禮 :溷元六天,傳法教主。修真悟道,濟度群迷。普為眾生,消除災障。八十二化,三教祖師。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三元都總管,九天遊奕使。佐天罡北極,右垣大將軍,鎮天助順, 真武靈應,福德衍慶,仁慈正烈。協運真君,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蕩魔天尊。 ( 其二 ) 至心皈命禮, 虛危分宿,壬癸孕靈,化身自金闕之尊,居位極玉虛之奧,奧妙極至,奚止於輔正除邪,正一所生,豈但於消魔護國,保劫終而制劫始,護群品而掌群仙,勇果全才,威神備德,大悲大願大聖大慈、通天祈佑、延祥滌厄、安和身命、北極佑聖真武大元帥、玄天元聖仁威上帝、金闕化身、證果終劫濟苦天尊。 玄天 報恩教主 寶誥 志心皈命禮。 玄元應化,武曲分真。垂念我等眾生,有相脫生。爸媽懷孕十月,乳哺三年。辛苦百千,殷勤寸念。憐我爸媽,日漸衰朽。我今持念平等,悉滅險峻貪嗔。禮帝為師,祈恩報本。願我此刻爸媽,福壽增延,過去宗祖,早得超生。大聖大慈,大仁大孝。八十二化,報恩教主。佑聖真武,治世福神。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終劫濟苦天尊。
記錄載入著作
著作 如《北帝說豁落七元經》、《太上紫微中天七元真經》、《北帝七元紫庭延生秘傳口訣》、《北帝紫微神咒妙經》、《上清北極天心正法》、《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北方真武妙經》、《玄天上帝啟聖錄》、《大明玄天上帝瑞應圖錄》等。《太上三洞神咒》卷五“紫微敕遣咒”曰:“紫微有敕,命魔攝兇,翻天撼地,震動虛空。瓊魁元帥,天威天蓬,威靈氣焰,萬神祖宗。明元副帥,天猷天雄,自號赫奕,諸天齊功。翊聖大神,天靈太沖,內諱招搖,斬邪滅蹤。真武大聖,天武天童,內名玄武,嚴攝北豐。北極四聖,顯靈威雄,下遊塵世,上登玉隆。” 石刻 重慶大足地區珍存的道教石刻中,舒成巖第3號窟為紫微大帝窟,鑿造於南宋紹興年間 (1131—1163年)。窟正壁上刻一大帝,面西端坐於雙頭龍靠椅上,坐身高1、30米,肩寬0。40米,他頭戴平頂通天冠,頭兩側垂香袋護耳,身著圓領寬袖袍服,項下佩方心曲領於胸部,雙手在胸前捧玉圭,兩足著雲頭靴擱於方形踏幾上,面慈無須,此即為紫微大帝。在主像的左右二側,各立一護法神將,身高 1、45米,均頭戴束發金冠,冠側有繩系於頸,身著鎧甲,橫目怒目。 左神將三頭六臂,面容猙獰,其左上手執帝鐘,右上手舉一兵器(殘);中二手在胸前捧住一法印;左下手置於一龍頭的雙角上,右下手執一方天戟,戟尖有紅纓下垂。右神將為一頭四臂,面黑如炭,其左上手舉一法印,右上手執鉞;左下手握一絹素,右下手斜持寶劍,又有一龍蹲伏其右腳旁。這便是四聖元帥中的天蓬(左)、天猷(右)元帥。 石洞 在石門山第十號三皇洞(原名聖府洞),亦為南宋石刻。主像有三,面南端坐於雙龍頭靠背椅上,中间位置主神,頭載平頂通天冠,冠側有香袋護耳,內著圓口荷葉邊中單,外罩寬袖大袍,項下系方心曲領,雙足著靴,踏於方形幾上,雙手於胸前捧玉圭。容貌年輕英俊,其造型、服飾與舒成巖紫微大帝像十分相似,此當為紫微大帝。在紫微大帝的右側當為玉皇大帝,其臉形長方,頜下有須;左側當為後土地祗,亦呈莊嚴端相。在紫微大帝頭部上方的巖壁上,一字排列著三個小圓龕,每龕內各有一天尊坐像,這便是道教最高的尊神——三清道祖。主像兩側左、右壁前,各立一位護法神將,身高1、94米。二神面目猙獰,頭戴束發冠,身披胸甲,腳蹬戰靴,披帛繞體下垂。左像為三面六臂,其左上手舉法印,右上手握帝鐘;左中手在傍執弓,右中手握二箭置胸前;左下手抓住一 北極四聖和三官大帝 龍的左角,右下手拄宣花斧於體側。右像為三面四臂,其左上手於胸前持物(殘),右上手於腹前拄劍(殘);左下手反執一長矛,右下手握拳砸於一龍頭上。毫無疑問,他們就是天蓬、天猷元帥。 此外,左壁尚有六尊立像,其中第5像眼瞪目張,額敕束發箍,腦後有雙飄帛上拂,身著鎧甲,左手牽右袖袍,右手在腹前仗劍,赤足立於一龜背上,龜左側有一蛇盤曲,十分明顯,這是四聖中的真武元帥。其餘的五尊造像皆著官袍朝服,形容端莊古板,如上朝面聖之狀,則當為五鬥真君。惜右壁造像無乎全毀,但亦可推測當為翊聖元帥與五星真君,以與左壁諸神相配。在左壁的上層,還有二十八尊較小的造像,一字排列,即當為二十八宿星神,亦屬雷部諸真。《太上三洞神咒》卷三曰:“仰啟皈命天蓬將,摧碎群魔大力神,嚴駕夔龍降道場,赫奕威光動天地。二十八宿明星主,三十六部大神王。手持金劍斬妖精,掌持寶印除兇魅。帝鐘搖響震天宮,驅雷掣電走紛紜。”大足石刻中的這幾組道教造像,已有八百六十來個年頭的歷史,其題材豐富,造像精美,系統完整,神系清晰,且與眾多道經所記一一吻合,十分珍貴。特別是紫微三帝、北極四聖的造像,是道教雷法的神聖道場,凡研究、修持雷法者,皆當頂禮之。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的普化寶誥
雷祖寶誥(普化寶誥)①
至心皈命禮
九天應元府,無上玉清王②。化形而滿十方,談道而趺(fū)九鳳③。三十六天之上,閱寶笈,考瓊書④。千五百劫之先,位正真,權大化⑤。手舉金光如意,宣說玉樞寶經⑥。不順化作微塵,發號疾如風火⑦。以清靜心而弘大願,以智慧而伏諸魔⑧。總司五雷,運行三界⑨。群生父,萬靈師⑩。大聖大慈,至皇至道⑾。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⑿。
[註釋]
①雷祖寶誥:雷祖,雷神之祖,即雷祖天尊。道經以雷祖居九天之上,綜司五雷,應化九天,運心三界,而總管雷霆都府,及二院(指五雷院、驅邪院)、三司(指萬神雷司、雷霆都司、雷霆部司)。此誥原文出於《道藏》第5冊《諸師真誥》之《普化號》。《道藏輯要》張集《玄門功課早壇》稱《普化誥》。
②九天應元府,無上玉清王:九天,天空。指天的極高處。應元府,雷祖天尊所居住之仙府。無上,至高無上。玉清王,即玉清真王。《玉樞寶經集註》稱:元始天尊生九子,玉清真王化生雷神普化天尊。故稱“無上玉清王”。
③化形而滿十方,談道而趺(fū)九鳳:化形,變化形狀。滿,充滿、佈滿。十方,指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亦泛指各處。談道,即講道。趺:盤腿坐。九鳳:《山海經·大荒北經》稱“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曰九鳳。”此處是指寶座名。
④三十六天之上,閱寶笈,考瓊書:三十六天,謂神仙所居住的三十六天界。寶笈(jí),笈指書箱。閱寶笈,《玉樞寶經》稱“閱太幽碧瑤之笈。”考瓊書,考指核正、考證;瓊書是指仙界中的經書。《玉樞寶經》稱“考洞微明晨之書。”
⑤千五百劫之先,位正真,權大化:劫,世界經歷若千萬年毀滅一次,重新再開始,這樣一個周期叫做一“劫”。正真,指得道成真。權,權宜。指適合一時權宜之法。大化,寬廣的教化。此指雷祖天尊的教化。此句言雷祖天尊在一千五百個劫之前,就已經得道成真,並開始廣泛教化世人。
⑥手舉金光如意,宣說玉樞寶經:手舉,手執。金光,金色祥光。如意,道教齋醮法器。用竹、玉、骨等制成,頭作靈芝或雲葉形,柄微曲。明《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卷六稱“如意”為黃帝所制,戰蚩尤之兵器也。後世改為骨朵,天真執之,以辟群魔。宣說,指講解。玉樞寶經,全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此指雷祖天尊手執如意,講解玉樞寶經,以教化世人。
⑦不順化作微塵,發號疾如風火:微塵,細小的灰塵。發號,發出號令,此指雷祖天尊發出降服諸天妖魔的號令,如有不順從者,便使其化為灰塵。疾如風火,指雷祖天尊發出號令之快,如同風火一樣。
⑧以清靜心而弘大願,以智慧而伏諸魔:清靜,清心寡欲、無為和靜。此句言,雷祖天尊以清靜之心而弘揚教化世人之大願,靠自己聰明智慧的力量來降服諸天妖魔。
⑨總司五雷,運行三界:總司,統領掌管。五雷,指天雷、地雷、水雷、神雷、社雷。運行,運用主觀意識。道教認為,一切意識等精神范疇的內容,都屬於“心”的范疇。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
⑩群生父,萬靈師:群生,即眾生。萬靈,指一切生靈。雷祖大帝發大願教化世人,又起哀憐之心度化生靈。故稱“群生父,萬靈師。”
⑾大聖大慈,至皇至道:大聖,指具有極高智慧。大慈,慈愛、慈悲。至皇,指至高無上的地位。至道,最根本之道。
⑿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此乃雷祖的尊號,道號。
人心皆散亂,一念便純真。欲求無上道,大眾轉天尊。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向來誦經,念念存誠,千真拱聽,萬聖通靈。應元合炁,普化分形,九天有命,三界遵行。消災懺罪,請福延生,功圓行滿,大道證明。
《玄門日誦早晚課》中的《普化寶誥》是對普化天尊的總括和贊頌。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為雷部的主宰之神。總司五雷,是眾生之父,萬靈之師,掌握生殺大權,能鑒別善惡,區分良莠,代天主持正義,懲處擊殺惡人。 志心皈命禮。
雷霆都司將。符圓法籙眾官君。歘火律令鄧元帥。銀牙猛吏辛天君。飛喜信應張使者。蒼牙鐵面劉天君。馬郭方鄧田大將。雷府蔣畢華雷霆。龐劉茍畢神通大。溫康嶽孟顯威靈。靈官王馬二元帥。地司太歲殷將軍。火犀雷府朱元帥。鬥中顓霸二雷神。天醫攻氣治病將。豐都府院眾祇靈。城隍社令功曹使。神虎何喬二道神。隊仗森森列左右。旌旗閃閃耀乾坤。劍戟戈矛常在手。槍刀斧鉞盡隨身。若有下邪截大道。攝赴雷獄便施行。掃蕩罡風迎帝駕。扶持道法救良民。我今有請望來臨。大賜雷威加擁護
何謂迎太歲
迎太歲其實就是迎吉、接太歲,使其順勢而來,護佑傢人安康、事事順遂,可以在此年中好運常伴,受太歲照顧。
太歲神對應60甲子,共六十位,每一年有一位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是年中天子,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兇禍福。
更多閱讀:
拜太歲原因
因為太歲神位高權重,人人敬而畏之,為避開得罪太歲,所以在沖犯太歲之年,都必須在新開春期間求取“太歲符”,祈求新一年平平安安,趨吉避兇。
拜太歲程序
一般“拜太歲”的程序)有:步虛韻、誦天尊號、慢澄清韻、臣香文、誦《太上玄靈北鬥本命延生真經》、化“24解厄符”、拜“九皇(本命星君)、三臺星君”、說稟文、宣表文、誦“鬥姆寶誥、順星寶誥”、小贊韻、高功熏表;
高功拜表(踏罡步鬥)、(太歲護身符)、香花送韻(化表)、出壇(誦“消災延壽天尊”)至“元辰殿”、化普表、隨壇信眾拜自己所屬“本命太歲”、回壇謝神等。
太歲咒的太歲信仰
古時候
太歲最早出此刻《荀子·儒效》篇中,而避太歲的信仰那麼是從避歲星的占星術中分化出來的,兩種信仰在戰國時期往往混淆,一直要到漢代以後才逐漸厘清。
古代將太歲看成是君王,東漢王充的《論衡》說:“太歲之意,猶長吏之心也。”南宋祝泌的《六壬大占》說:“帝王系命於太歲、後妃系命於歲之陰”在清代《協紀辯方書》得到一個扼要的匯總:“太歲,君象,其方固上吉之方,而非下民之所敢用。”太歲為貴神,其所在之向肯定也尊貴吉利的,不過黎民百姓卻由於太歲所在的方向太過於尊貴,反而必須避免,以符合上下尊卑的身分。
太歲並不是兇神,而是看守神,明代《三命通會》說:“真太歲,也叫作轉趾煞,要大運日主與太歲相和相順,其年則吉;若值刑突破害,與太歲相戰克則兇。”與太歲相順則吉,相逆則兇。清末民初的命算大傢袁樹珊(1881-?)說:“夫太歲,至尊,非煞也。”。
清代《協紀辨方書》也說:“《廣盛歷》曰:歲破者,太歲所沖之辰也,其地不可興造、移徙、嫁娶、遠行,犯者主破財物及害傢長。惟戰伐向之吉。……按,歲破為最兇之神,而《廣盛歷》雲‘戰伐向之吉’者,蓋向歲破、即坐太歲而敵人乃居歲破之位也,然則乃是用太歲,非用歲破也。”隻要坐太歲(也就是背對太歲),讓敵人面向太歲,那麼敵人就陷於“歲破”的大不吉位,因此背太歲者吉,面太歲者兇,不言可喻。從以上的討論,隻要按照“右背刑,左前德”的規則,就能夠安處在吉位,一旦不按此律,那麼在前、後、左、右排列組合後,漸漸由吉轉兇,而以“迎刑左德(背德面刑)”為最兇。不過後來太歲的吉神面向被忽視,變成瞭一個兇神瞭。
太歲咒——恭請太歲星君咒
(太歲當頭坐,我喜恐有禍)或(太歲出現來,無病恐損財)若府上如有者,請安奉太歲符,以求太歲平安無事,工商利興,五谷豐收,六畜興盛,萬事如意,福運哼通。
1 、安奉太歲星君可安奉在廰堂,神佛同位,竃君神位或其它清凈之處。
2 、民間多在年初正月中或擇於陰歷正月初九日乃玉皇上帝萬壽辰,是時宜用清茶\四果、紅圓、面線、香燭、太極金、天金、尺金、壽金、敬奉大吉,焚香禮拜,請太歲星君到此安鎮合傢平安。(或是工商倍利,五谷豐收,六畜興盛,萬事如意,福運哼通等等。可按自己意予以祈求。)禮華燒金錢放爆竹儀式即完成。
2 、謝太歲於十二月24日早,宜用香花,果品,清茶壽金,拜謝太歲星君。
安奉時口念三次(恭請太歲星君咒):咒曰:(奉請三星照令符。天上日月來供應。南門北門推五行。唵佛顯靈勒真令。八卦祖師其中形。玉旨奉令太歲( )年。值年( )星君到此鎮。七星五雷護兩邊。六甲神將到宮前。六丁天兵守後營。天宮賜福神共降。進寶招財聚當明。弟子一心三拜佛。值年太歲降來臨。急急如律令。)
太歲符咒
紅佈是民間化煞的普通紅佈 另一種朱砂寫在黃紙上法師用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