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風水命理

怎麼知道月的天幹地支(天幹地支怎麼算月日)

风水大全 風水命理 01-21

月的天幹地支怎麼算?

月幹支的計算公式:月幹序=(所求年尾數+2)*2+月(份取尾數)。月支序=月份+2。

月幹支一般指幹支紀月。幹支紀月是指用幹支記錄月序。部分書籍隻用地支紀月,每月固定用十二地支預示。把冬至所在之月稱為八月,下一個月稱為醜月,以此類推。故古歷中的《夏歷》以寅月為正月,又稱建寅之月或建寅正月等。

幹支紀月是由十二辰紀月發展而來。在古時候早以十二辰紀月,即為月建。在以鐘表盤面理解日月五星的運行時,我們就可很清楚的看到月建是日月相會時的辰位。古時候歷法選冬至日且日月相會日為對應於子刻度,月針繞行一周約27天多,但此時作為太陽視運動的年針已前行瞭約一個刻度,月針需再前行2天多才能趕上太陽進行日月相會,這時就相會於醜刻度,這樣日月相會日就會一步步發生在十二刻度中,以此確定月建。

望采納!

月的天幹地支

月的天幹地支怎麼算 推算年幹支、月幹支、日幹支的方式方法

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總稱為“十天幹”。又分為5陽幹,5陰幹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總稱為“十二地支,又分為6陽支,6陰支

甲為天幹的始,子為地支的始,天幹在上,地支在下,甲子相合,乙醜相合,其餘順次相合,就叫“甲子”。古時候就是以甲子來紀年、紀月、紀日。

天幹數為十,陰陽相合是五,地支數為十二,陰陽相合是六,天幹周轉六次,地支周轉五次,合為六十甲子之數,所以又叫“六十甲子”。

甲子周期表:

甲子 乙醜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醜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醜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醜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醜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算法思想:

甲子組合的規律是按幹支原有的順序,五個陽幹與六個陽支相配,五個陰幹與六個陰支配,結果便構成瞭六十個幹支(或叫甲子)組合,為甲子一周 。觀測上表可以發現,天幹與地支之結合是順序向下進行的,形成一個循環,直到天幹周轉六次,地支周轉五次。

有瞭甲子周期表,用天幹地支紀年、紀月、紀日就方便多瞭。

年幹支推算法

中國很早就用幹支紀年,並且沿用至今。有人把第一個甲子年定在公元前2696年,與公元相比較,公元4年的幹支正所謂農歷甲子年,因而將公元數減去3,再除以60(六十花甲子周期數),剩下的餘數,可以 使用六十甲子表序數表查出公元該年的幹支。其公式為:

(所求年數-3)/60 = 商。。。餘數(年幹支序數)

假如餘數等於0,則幹支序數加上60。

例如:求公元1983年的農歷幹支年紀:(1983-3)/60 = 30。。。0,則 0+60 = 60(幹支序數),查表為癸亥年。

月幹支推算法:

年的天幹為甲或已時,則正月的天幹為丙;

年的天幹為乙或庚時,則正月的天幹為戊;

年的天幹為丙或辛時,則正月的天幹為庚;

年的天幹為丁或壬時,則正月的天幹為壬;

年的天幹為戊或癸時,則正月的天幹為甲。

first of all推算出該年農歷正月的天幹,其餘月份可按天幹順序號類推。該年正月的天幹序號的計算為:取公元年份除以5的餘數減2後乘以2再減1。當該數為負數時加10

例:求公元1991年(農歷辛未年)正月的天幹:1991/5=398餘1,正月的天幹序號數(1-2)X 2-1=-3,因該數是負數則加10得7,即天幹序號7得出農歷辛未年正月天幹為庚,正月幹支為庚寅。二月為辛卯,三月為壬辰,餘類推

日幹支推算法

因為農歷月的大小沒有一定的規律可循,這就使推算農歷日期的紀日幹支不能用一個簡單容易的方法來實現。因此,農歷日期的紀日幹支相對較好的推算辦法是借助於歷表

。。。。。。>>

十二天幹地支月份是如何看的? 寅月 立春―驚蟄 雨水 正月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卯月 驚蟄―清明 春分 二月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辰月 清明―立夏 谷雨 三月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巳月 立夏―芒種 小滿 四月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午月 芒種―小暑 夏至 五月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六月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申月 立秋―白露 處暑 七月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八月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九月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十月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醜月 小寒―立春 大寒 十二月 1月 丁醜月 己醜月 辛醜月 癸醜月 乙醜月

出生年月的天幹地支是怎麼算的? 我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十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十二支,把幹、支順序配合。如甲子、乙醜等,經過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循環往復,循環不已。我國農歷現仍沿用幹支紀年。

幹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幹支紀年。有人認為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幹支紀年。可是,這便是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紀年,幹支預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繞天一周,所以太歲約86年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在顓頊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歷用超辰法改變為丁醜。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歷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還東漢的歷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幹支紀年從太始二年表面一樣。但是用天幹和地支搭配紀年的表現方式相傳自黃帝時期就開始瞭,在殷墟商代考古發現過六十甲子表的殘片。

1.幹和支之寓意:幹支是天幹,地支之合稱。

幹指天幹,共有10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共有12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幹和支組合後用於紀年。即:將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按順序搭配組合成幹支,用於紀年。按此排法,當天幹10個符號排瞭六輪與地支12個符號排瞭五輪以後,可構成60幹支。續排下去又將恢復原狀,循環往復,即如民間所說“六十年轉甲子”。

[編輯本段]六十年甲子(幹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醜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醜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醜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醜 壬寅 癸卯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醜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編輯本段]結合實際瞭解“十二地支”

1.用十二種動物分別與十二地支相配成為“12生肖年”。(見下圖)如凡是含有“子”的幹支年,就是“鼠年”,這一年裡出生人都是屬“鼠”;凡是含有“醜”的幹支年就是“牛年”,這一年進而出生人都是屬“牛”。以此類推。(如下表)

12生肖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鼠 醜牛 寅虎 卯兔 辰龍 巳蛇 午馬 未羊 申猴 酉雞 戌狗 亥豬

2. 以十二地支來預示十二時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時,而中國傳統則以十二個時辰來預示,即一時辰是二小時。(如下表)

二十四小時和十二時辰對應表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23-01:01-03:03-05 :05-07:07-09:09-11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四柱中月份怎麼對應天幹地支 年月日時對應天幹地支之方法是一樣的,從甲子開始,六十一個循環。其中月的地支是固定的,即從寅起一月(立春開始),依次推算二月為卯,三月為辰等。

天幹地支關於月的記法? 年上起月法:六十甲子,每一個單位都可按先後順序分別代表不同的年,月,日,時。以年為例,如1984年是甲子年,1985年順推就是乙醜年,那1983年倒推就是癸亥年瞭。隔六十年,又從甲子開始,循環往復,如此循環。記日也是一樣,例如:1992(壬申)年農歷七月(戊申)十八日為甲子日,十九為乙醜日,二十丙寅日,十七逆推為癸亥日。。。。。。六十甲子周而復始,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用六十甲子記月,由於每月的地支是固定不變的。正月為寅月,二月為卯月,三月為辰月。。。。。。八月為酉月,九月為戌月,十月為亥月,十一月為子月,十二月為醜月。可是月份的天幹卻不固定,要經過一定的推算才能排出。推算的歌訣是:甲已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丙辛之歲尋庚上,丁壬壬寅順行流。戊癸之年何方法,甲寅之上好追求。 甲已之年丙作首,就是說,遇甲年或已年,正月為丙寅月。緊接著順次推出二月丁卯,三月戊辰,四月已已,五月庚午,六月辛未。。。。。。。乙庚年的正月與戊相配,就是,正月戊寅,二月已卯,三月庚辰,四月辛已。。。。。。。。還可參照下表:年上起月表

月/年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正月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二月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三月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四月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

五月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六月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七月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八月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九月 甲戌 丙戌 戊戌 庚戌 壬戌

十月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冬月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甲子

臘月 丁醜 己醜 辛醜 癸醜 乙醜

此表查法是, 凡甲年己年(年柱天幹為甲或己), 正月為丙寅, 二月為丁卯,餘類推。如1998年為戊寅年, 三月是丙辰月。 2000年為庚辰年, 八月為丁酉月。

月份和日子和天幹地支是怎樣相應的?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歷法用天幹、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幹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天幹”,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幹。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天幹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天幹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對陽支,陰幹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幹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天幹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瞭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效果結果。中國歷法蘊含瞭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運化的規律。

年:每個幹支為一年,六十個幹後,又從頭算起,循環往復,循環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幹支紀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開始,每一個月的地支固定不變,緊接著依次與天幹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剛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後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一個幹支的周期。

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固定不變,每一天十二個時辰。

怎樣用天幹地支計算年月日時? 我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十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十二支,把幹、支順序配合。如甲子、乙醜等,經過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循環往復,循環不已。我國農歷現仍沿用幹支紀年。

幹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幹支紀年。有人認為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幹支紀年。可是,這便是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紀年,幹支預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繞天一周,所以太歲約86年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在顓頊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歷用超辰法改變為丁醜。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歷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還東漢的歷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幹支紀年從太始二年表面一樣。但是用天幹和地支搭配紀年的表現方式相傳自黃帝時期就開始瞭,在殷墟商代考古發現過六十甲子表的殘片。

1.幹和支之寓意:幹支是天幹,地支之合稱。

幹指天幹,共有10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共有12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幹和支組合後用於紀年。即:將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按順序搭配組合成幹支,用於紀年。按此排法,當天幹10個符號排瞭六輪與地支12個符號排瞭五輪以後,可構成60幹支。續排下去又將恢復原狀,循環往復,即如民間所說“六十年轉甲子”。

[編輯本段]六十年甲子(幹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醜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醜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醜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醜 壬寅 癸卯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醜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編輯本段]結合實際瞭解“十二地支”

1.用十二種動物分別與十二地支相配成為“12生肖年”。(見下圖)如凡是含有“子”的幹支年,就是“鼠年”,這一年裡出生人都是屬“鼠”;凡是含有“醜”的幹支年就是“牛年”,這一年進而出生人都是屬“牛”。以此類推。(如下表)

12生肖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鼠 醜牛 寅虎 卯兔 辰龍 巳蛇 午馬 未羊 申猴 酉雞 戌狗 亥豬

2. 以十二地支來預示十二時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時,而中國傳統則以十二個時辰來預示,即一時辰是二小時。(如下表)

二十四小時和十二時辰對應表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23-01:01-03:03-05 :05-07:07-09:09-11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

2023年月柱八月天幹地支 很榮幸能為你解答!

丙申年丁酉月,丙丁是天幹,申酉是地支。

希望能幫到你!

月幹支的計算方法是什麼?

月幹支的計算公式:

1。月幹序=(所求年尾數+2)*2+月(份取尾數)。

2。月支序=月份+2(大於12的時刻同樣減去12)。

例如:2023年5月份的幹支,月幹序=(5+2)*2+5=19取尾數9,則幹序是壬。月支序=5+2=7則是午,則2023年5月份的幹支是壬午。

可以公式計算幹支歷月份:

first of all推算該年幹支歷寅月的天幹,其餘月份可按天幹號類推,該年寅月的天幹號為:取公歷年份除以5的餘數減2後乘以2再減1。當該數是負數時加10。

例如:公歷1991年(幹支歷辛未年)正月的天幹:1991÷5=398餘1,正月的天幹序號數為=(1-2)×2-1= -3 ,因是負數則加10,得7。即幹支歷辛未年正月天幹為庚,正月幹支為庚寅,二月為辛卯,三月為壬辰,餘類推。

上面的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幹支紀月

天幹地支如何看

天幹地支怎麼算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取義於樹木的幹和枝 天幹有十: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 地支十二:子、醜、寅、卯(mǎo)、辰(chén)、巳(sì)、午、未(wèi)、申、酉(yǒu)、戌(xū)、亥。 天幹地支組合成如下六十個計時序號,作為紀年、月、日、時的名稱,叫“幹支紀年法”。六十甲子順序1 ~10 甲子 乙醜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醜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1~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醜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40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醜 壬寅 癸卯 41~50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醜 51 ~60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用六十甲子依次紀年,六十年一個循環。幹支紀年法的新一年由立春開始,2009年之立春是二月四日,所以2009年2月4日立春之後才是己醜年,在此之前應是戊子年。公元紀年的一年以立春為界前後分屬不同的幹支紀年,這一點不熟悉的人容易搞錯,應特別註意和提防。 與公元紀年的換算第一種算法: 怎樣將公元紀年換算成幹支紀年: 不同資料算法有所差別,有的給出公式,但根本上是一回事。這裡介紹一種簡易直觀的算法。 first of all給每個天幹、地支一個編號,從頭以4開始循序排下去,天幹10後接1,。地支12後接1。 天幹: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10。辛1。壬2。癸3 地支:子4。醜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12。酉1。戌2。亥3 以公元年的尾數在天幹中找出對應該尾數的天幹,再將公元紀年除以12,用除不盡的餘數在地支中查出對應該餘數的地支,如此便獲得瞭公元紀年的幹支紀年。如2003年,其尾數為3,相應的天幹為“癸”;以12除2003得166,餘數是11,相應的地支為未。於是2003年的幹支紀年為“癸未”年。註意和提防這是指2003年立春之後,立春之前應是“壬午”年。趙達先生在“祭文”中指出的時間是“癸未清明”,清明是立春後來的第四個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所以趙先生說歲在癸未,而非壬午。 第二種算法: 1、 天幹算法:用公元紀年數減3,除以10(無論商數)所得餘數,就是天幹所相應的位數; 2、 地支算法:用公元紀年數減3,除以12(無論商數)所得餘數,就是地支所相應的位數; 天幹: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例1、 我們以2010年為例; 天幹算法: 2010-3=2007, 2007/10=200餘7, 7對應天幹第7位是庚,即天幹為庚; 地支算法: 2010-3=2007, 2007/12=167餘3, 3對應地支第3位是寅,即地支為寅; 綜上公元2010是用天幹地支紀年為庚寅年。為使各位信任此算法,本人再舉一例來說明: 例2、 我們再以1987年為例; 天幹算法: 1987-3=1984, 1984/10=198餘4, 4對應天幹第4位是丁,即天幹為丁; 地支算法: 1987-3=1984, 1984/12=165餘4, 4對應地支第4位是卯,即地支為卯; 綜上公元1987是用天幹地支紀年為丁卯年。 第三種算法: first of all,將天幹、地支編號如下: 天幹。。。。。。>>

怎樣用天幹地支計算年月日時? 我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十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十二支,把幹、支順序配合。如甲子、乙醜等,經過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循環往復,循環不已。我國農歷現仍沿用幹支紀年。

幹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幹支紀年。有人認為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幹支紀年。可是,這便是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紀年,幹支預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繞天一周,所以太歲約86年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在顓頊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歷用超辰法改變為丁醜。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歷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還東漢的歷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幹支紀年從太始二年表面一樣。但是用天幹和地支搭配紀年的表現方式相傳自黃帝時期就開始瞭,在殷墟商代考古發現過六十甲子表的殘片。

1.幹和支之寓意:幹支是天幹,地支之合稱。

幹指天幹,共有10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共有12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幹和支組合後用於紀年。即:將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按順序搭配組合成幹支,用於紀年。按此排法,當天幹10個符號排瞭六輪與地支12個符號排瞭五輪以後,可構成60幹支。續排下去又將恢復原狀,循環往復,即如民間所說“六十年轉甲子”。

[編輯本段]六十年甲子(幹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醜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醜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醜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醜 壬寅 癸卯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醜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編輯本段]結合實際瞭解“十二地支”

1.用十二種動物分別與十二地支相配成為“12生肖年”。(見下圖)如凡是含有“子”的幹支年,就是“鼠年”,這一年裡出生人都是屬“鼠”;凡是含有“醜”的幹支年就是“牛年”,這一年進而出生人都是屬“牛”。以此類推。(如下表)

12生肖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鼠 醜牛 寅虎 卯兔 辰龍 巳蛇 午馬 未羊 申猴 酉雞 戌狗 亥豬

2. 以十二地支來預示十二時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時,而中國傳統則以十二個時辰來預示,即一時辰是二小時。(如下表)

二十四小時和十二時辰對應表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23-01:01-03:03-05 :05-07:07-09:09-11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

十二天幹地支月份是如何看的? 寅月 立春―驚蟄 雨水 正月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卯月 驚蟄―清明 春分 二月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辰月 清明―立夏 谷雨 三月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巳月 立夏―芒種 小滿 四月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午月 芒種―小暑 夏至 五月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六月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申月 立秋―白露 處暑 七月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八月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九月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十月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醜月 小寒―立春 大寒 十二月 1月 丁醜月 己醜月 辛醜月 癸醜月 乙醜月

如何看當天的天幹地支 看當天就是當天,想看那天就看那天,萬年歷標有天幹地支屬什麼日的

怎樣查什麼年什麼月+天幹地支 我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十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十二支,把幹、支順序配合。如甲子、乙醜等,經過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循環往復,循環不已。我國農歷現仍沿用幹支紀年。

幹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幹支紀年。有人認為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幹支紀年。可是,這便是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紀年,幹支預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繞天一周,所以太歲約86年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在顓頊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歷用超辰法改變為丁醜。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歷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還東漢的歷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幹支紀年從太始二年表面一樣。但是用天幹和地支搭配紀年的表現方式相傳自黃帝時期就開始瞭,在殷墟商代考古發現過六十甲子表的殘片。

1.幹和支之寓意:幹支是天幹,地支之合稱。

幹指天幹,共有10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共有12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幹和支組合後用於紀年。即:將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按順序搭配組合成幹支,用於紀年。按此排法,當天幹10個符號排瞭六輪與地支12個符號排瞭五輪以後,可構成60幹支。續排下去又將恢復原狀,循環往復,即如民間所說“六十年轉甲子”。

[編輯本段]六十年甲子(幹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醜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醜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醜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醜 壬寅 癸卯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醜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編輯本段]結合實際瞭解“十二地支”

1.用十二種動物分別與十二地支相配成為“12生肖年”。(見下圖)如凡是含有“子”的幹支年,就是“鼠年”,這一年裡出生人都是屬“鼠”;凡是含有“醜”的幹支年就是“牛年”,這一年進而出生人都是屬“牛”。以此類推。(如下表)

12生肖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鼠 醜牛 寅虎 卯兔 辰龍 巳蛇 午馬 未羊 申猴 酉雞 戌狗 亥豬

2. 以十二地支來預示十二時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時,而中國傳統則以十二個時辰來預示,即一時辰是二小時。(如下表)

二十四小時和十二時辰對應表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23-01:01-03:03-05 :05-07:07-09:09-11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1-13:。。。。。。>>

十二天幹地支如何來讀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十天幹:甲(jiǎ)、耽(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n)、亥(hài)(註:十二地支對應12生肖――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代人們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幹支紀法”。

如何查時辰的幹支 快速推算時柱幹支法

⒈日幹x2+時支數-2=時幹數

(公式揭密:由於甲子日的子時是從甲子時開始,推算下去,乙醜日對應丙子,即乙2對應丙3,再下去是丙3對應戊5,正好每日的子時天幹為日幹x2-1,即日幹x2+時支數-2)

⒉ 時支是固定的。時辰順序是:子時、醜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

例:求壬午日酉時的天幹。日幹9x2+時支10-2=26,取6即己。故壬午日酉時的幹支為己酉。

時幹支推算歌訣: 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生戊子,丁壬庚子頭; 戊癸起壬子,循環往復求。

日子的,天幹地支怎麼查找 30分

出生年月的天幹地支是怎麼算的?

1。月幹公式:月幹=年幹*2+月支(和超過10,直接取個位數),與幹支紀年始於立春相對應,幹支紀月法采用每個地支對應24節氣自某節氣(非中氣)至下一個節氣,以交節時間決定起始的一個月期間,不是農歷某月初一至月底。。幹支紀月圖表:

2。地支紀月時相應的節氣時間段、中氣、近似農歷月份、近似陽歷月份、以及年天幹和月地支構成的月幹支:

幹支紀月是幹支歷的一部分,主要用於風水、術數等范疇中,這使得幹支歷一直在官方和民間都流行不衰。而實際上”正月建寅”是與北鬥七星在地球上所觀察的周年運動有關,與地球環繞太陽一周期的時間相同。

更多閱讀:

天幹地支用於歷法紀時:

天幹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春秋戰國時代又采用十二辰(地支)紀月,而十二辰紀時制度至遲西漢時已被采用。

西漢末始又用幹支來紀年。唐以後,五代歷書月名開始註以幹支,北宋時又將十幹十二辰配合以紀時,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幹支註記,這便是幹支歷(甲子歷),它是一種陽歷。

此外,幹支註記時間的方式起碼還從殷歷開始,附加在各個朝代至今所制定的陰陽歷中,兩種歷法同時並用。

代表的時間:

【子時】夜半,也叫作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醜時】雞鳴,也叫作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也叫作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也叫作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也叫作早食等:古時候中華民族“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也叫作日禺等:接近中午的時刻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時至11時)。

【午時】日中,也叫作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_,也叫作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也叫作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也叫作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刻。(北京時間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也叫作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也叫作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瞭。人定也其實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天幹地支

月幹支的計算方法

月幹序=(所求年尾數+2)x2+月份(取尾數),月支序=月份+2(大於12時減去12)。打比方說求2023年5月份的幹支,則月幹序=(5+2)x2+5=19,取尾數9,則幹序是壬。月支序=5+2=7,則支序是午。則2023年5月份的幹支是壬午。

月幹支的計算方法

幹支是天幹和地支之組合。天幹有10個,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個,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幹和地支從“甲子”開始,按順序逐一相配,各用到最後一個時。再從第一個開始繼續相配,形成六十個幹支,也稱“六十花甲子”。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