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風水命理

孝莊八字隱藏何秘密(洪承疇八字)

风水大全 風水命理 02-18

一:清朝孝莊皇後的秘密

她沒啥秘史,都是民間傳言,都被一 一證實,沒有那些亂七八糟的講法。

孝莊是蒙古貴族,在清早期時期,同蒙古進行和親,孝莊嫁給皇太極其側福晉,後皇太極建國被封妃,是順治皇帝的生母。後皇太極死後由順治繼皇位,對生母孝莊稱皇太後。

孝莊是個非常厲害的人,皇太極死後,他兄弟多爾袞權勢很大,許多人都變墻頭草倒向多爾袞,欺負這母子倆,而且順治年幼。在繼位問題上,孝莊聯合瞭那個時候大臣鰲拜,和其他王爺,將皇位順利傳給順治,這次的事件,差點叫他們母子倆見上帝。

後期順治英年早逝,留下康熙年幼,又是奶奶孝莊,想盡辦法將皇位傳與康熙,不然也有性命之憂。也就是說她是個非常精明,具有靈敏嗅覺的人,非常厲害。

至於她和多爾袞的傳言大體上不值得信,她也沒有可能秘密嫁給多爾袞為保順治稱帝。由於自打加入皇太極以後,她大體上沒有機會和多爾袞見面,除瞭大型的皇室成員相聚一年一次兩次到頭瞭,而且皇傢規定很嚴,是不能私下接觸的。

二:孝莊太後死後遺體37年不下葬,到底是存在什麼秘密?

什麼秘密無人知道,由於歷史根本就沒有記錄載入,此刻傳承下來都是傳說,後人也隻能是依據傳說來討論。

01。傳說一孝莊下嫁過多爾袞,無顏面對皇太極。

先說,孝莊死後遺體37年都沒有下葬,據民間傳說,就是孝莊下嫁過多爾袞,她的確不知道怎麼面對皇太極。由於她身為皇太極的妃子,死後是要跟皇太極合葬的,加之她又不是皇太極的妻子,說白就是小妻子,一點傢庭地位都沒有。

再說,孝莊實屬不易熬到可以自己做主,又跟去面對老公,本人的姑姑,姐姐等人,看著老公寵愛姐姐,生前都看煩瞭,死後還有看著,對她來說,實在是太折磨人。

02。傳說二是孝莊太後托夢給康熙,想離他們近點。

孝莊太後是一位奇女子,不單單是生前令人敬佩,連死後都是一件傳奇的事情。話說孝莊在下葬的途中,抬靈槨的壯漢到遵化孝陵的門前,他們就走不動,覺得靈槨愈來愈沉,他們不管如何用力抬,都抬不起來,而且靈槨動蕩起來,顯得特別詭異。

送葬的大臣感覺不對勁,以為是孝莊累瞭,想要休息,就下令讓大夥都停下來。就在大臣覺得先人休息夠,就下令隊伍啟程,不過誰也沒有想到,這次用瞭上百號壯漢依舊是抬不動。送葬大臣就害怕,覺得事出有因,抓緊上報康熙。

康熙也覺得奇怪,召集大臣商議,無人能給出一個說法,康熙聽到心煩,就讓大夥都退下,一個人待著就入睡。康熙夢見孝莊朝著他說:”我不想離你們太遠瞭……“康熙被嚇醒之後,覺得是先人的心願,就地停下來,修建瞭園陵,等待適合的時間下葬。

那麼這樣也就是說,孝莊為啥不下葬,這個真隻有天知道,歷史又不會倒回去。

三:孝莊的生辰八字

萬歷四十一年(1613)二月八日 屬相:牛

四:孝莊是康熙的哪些人?

康熙與祖母孝莊文皇後

康熙帝玄燁的皇室大傢庭裡,與玄燁感情最深,對他畢生作用與影響最大,他至死都難以忘懷的,不是他的生身爸媽順治帝與孝康章皇後,也不是哪位後宮佳麗,或兒女皇孫,而是他的祖母孝莊文皇後。玄燁與祖母之間的深情,在中國歷代封建帝王之傢的祖孫關系中,絕無僅有。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玄燁登極時,中國大陸已接近統一,但社會經濟亟待恢復,國庫空虛,民不聊生,清朝面臨的局勢仍十分嚴峻。剛剛建立的帝國大廈已初具規模,而統治基礎尚不穩固,各種制度還不完備,需要後繼者去添磚加瓦,培土擴建,繼承發展。將這副擔子放在年僅8歲的少年皇帝肩上,的的確確是太重瞭。為使玄燁完成這一艱巨使命,已是太皇太後的孝莊,責無旁貸地擔負起撫育、保護與培養孫兒的重任。

一、培育幼孫

假如以一位教育傢的標準衡量,孝莊對於孫兒玄燁的教育,顯然要比她對兒子福臨的培養更為成功。固然兒孫都是親骨肉,但孫子玄燁對她的依戀,她對孫子的愛,要超過她與福臨之間的母子情。清代史書對此諱莫如深,但這卻是事實。

玄燁成年後數次講道:“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來個年頭,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後,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極之恩,一生難報。”“朕自幼蒙太皇太後教育之恩,至為深邃”,“仰報難盡”。這幾個都是他的肺腑之言。

玄燁幼時曾長期避痘紫禁城外,“爸媽膝下,未得一日承歡”。來自祖母的愛,相當大的程度上填補瞭他幼小心靈上的情感空白,使他從懂事時起,就將祖母也看成是最親之人。這種情感感情無法以尺度來計量,但玄燁愈為年長,體會愈加深刻,對之愈加珍視。

孝莊對孫兒的愛有著富饒的內涵。她不但給瞭玄燁本應從其爸媽那裡得到的關懷和愛護,更加的重要的,是通過嚴格的教育、訓練,培養他的良好品質、習慣與作風。

需要指出,玄燁繼承皇位前,孝莊就已經對他進行教育、培養瞭。玄燁曾對皇子們回憶說:“朕自幼齡學步能言時,即奉聖祖母慈訓,凡飲食、動履、言語都有矩度,雖平居獨處,亦教以罔敢越軼,少不然即加督過,賴是以克有成。”祖母的督教對他的成長乃至畢生,起有至關重要作用。

在“獨嗜圖史”的孝莊作用與影響下,玄燁從小對讀書學習產生瞭濃厚興趣,這一嗜好伴其終身。他“矢志讀書”,“早夜誦讀,無間寒暑,至忘寢食”,不管任何時候,隻要一捧起書本,幾乎忘掉一切。保姆樸氏擔心他年齡太小,讀書過多而有傷身體,不止一次將書藏起,希望能使他歇息一會。但他一經發現,便立刻索回,繼續有滋有味地念起來。對於孫兒的勤奮苦學,孝莊既感欣慰,又十分心疼,她曾憂喜摻半,不無責備地對孫兒說:哪有像你這種人,“貴為天子”,卻像書生趕考一樣苦讀呢?!

因為祖母的教導,玄燁自幼養成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讀書時“間有一字未明,必加尋繹,務至明愜於心而後已”。孔子所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他學習的座右銘。他從小認識到“人心虛則所學進,盈則所學退”的道理,虛心好問,除去讀書外,“每見高年人,必問其已往經歷之事而切記於心,決不自以為知而不訪於人也。”即便是太監、奴仆等“粗鄙之夫”,假如“亦有中理之言”,“決不遺棄,必搜其源而切記之,並不認為自知自能而棄人之善也。”

孝莊培養玄燁時不但從大處著眼,幼孫身上一些尚在萌芽的習性,或生活之中某些細微處,都引起她的註重和重視,並因以施教。如玄燁兒時受保姆的作用與影響,一度染上吸煙習慣。吸煙不但不利於身體,還極易引發火災,可謂有百弊而無一利。經祖母教誨,玄燁堅決戒瞭煙,並在即位後“時時禁止”吸煙,反復勸說有此嗜好的臣工們。

在祖母的言傳身教下,玄燁自幼“不喜喝酒”,並深知酗酒的嚴重危害,認為“嗜酒而心志為其所亂而昏昧,或致病疾,實非有益於人之物。”他繼位後,始終有意識地要求自己“能飲而不飲’:,“平日膳後或過年節筵宴之日,止小杯一杯”。

孝莊對幼孫的培養是全面的,就連玄燁的言行舉止,也有十分嚴格的要求。之後的日子,玄燁往往以本人的切身體會訓導兒孫們:“朕自幼年登極以至於今日,與諸臣議論政事,或者和文臣講論書史,即與爾等傢庭閑暇談笑,率皆儼然端坐,此為朕自幼習成,素日涵養之所致。”可見幼時養成的這幾個良好習慣,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曾在康熙朝中期與玄燁有過較多接觸的法國傳教士白晉,在給法王路易十四的信中,對玄燁的儀表、風度、氣質和修養大為贊賞,說他“生來就帶有全地球最有利的天性”,“所有他的愛好都是高尚的,也是一個皇帝應該具備的。”等等。其描述雖然有溢美之詞,但也從側面表明,玄燁的作風與言行,確實不失一位泱泱大國君主所應擁有的氣度和風采,而這一切,無不來自孝莊的精心教誨。

少兒玄燁在學業、品行、志趣、作風諸方面都打下堅實基礎的同時,還一步步樹立起繼承父業,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前述順治十六年(1659)玄燁(與福全、常寧一道)向皇父請安時所言:我長大瞭願“效法皇父”,勤勉盡力,其志向之高,想必是在福臨意料之外。如此的話語竟出自一個六齡孩童之口,是否可信另當別論,但畢竟說明,孝莊早已在對玄燁進行特殊培養瞭。

玄燁即位後,孝莊繼續趕緊對他的教育,並依據需要增加瞭新的內容。

那個時候,代表朝中守舊的輔臣為防止玄燁過早接觸漢族文臣,受其作用與影響,也走上福臨“好華語,慕華制”的道路,因而對漢宮們在玄燁登極不久就一再提出來的建議,如為皇帝“及時舉行經筵”,慎選品學皆優的滿漢官員侍奉皇帝,分班進講經史等等,概未考慮。值得註意和提防的是,有的史料說孝莊也很抵觸漢族文化,“甚厭漢語,或有兒孫習漢俗者,則以為漢俗盛而胡運衰,輒加禁抑雲矣。”這一評價具有一定片面性,至少與玄燁繼位後的有關情況不相符合。

玄燁曾回憶說:“朕八歲登極,即知黽勉學問,彼時教我句讀者,有張、林二內侍,俱系明時多讀書人,其教書惟以經書為要,至於詩文,則在所後。”“朕七八歲所讀之經書,到現在五六十年,猶不遺忘”。由此可見,玄燁繼位前後,已開始學習儒傢典籍,而這隻能是孝莊的決定。

上述事實還表明,孝莊固然反對福臨過分推崇漢文化,“於淳樸舊制日有更張”,但她也清醒地認識到學習儒傢學說,對於一位滿族皇帝統治以漢人占大都的國傢所擁有的特殊意義。為使愛孫勝任天子之職,她有意識地讓玄燁盡早學習儒傢經典,以便掌握治國安民之道,更有效地進行統治。

玄燁習讀經史時,依然保持瞭在祖母教育下養成的習慣,認認真真,善思好問,“輒以學庸訓詁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後愉快。日所讀者必使字字成誦,從來不肯自欺。”他“四子之書既以通慣,乃讀尚書,於典謨訓誥之中,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期見之實。行。”除對儒傢著作“反復探索,必心與理會”外,玄燁還廣泛閱讀其它典籍,“史、漢以及諸子百傢、內典、道書”,“莫不涉獵”。因為他方法得當,對所學能夠融匯貫通,乃至十來個年頭後,“觸事猶能記憶。”

玄燁自少兒開始學習儒傢經典,其後一直堅持不輟。他得以系統地瞭解、掌握儒傢思想,對其出色完成長達六十二年的統治,大有裨益。

玄燁繼位初期,有一天,當著眾臣之面,孝莊問孫兒身為天下之主,有何打算,玄燁答道:“臣無他欲,惟願天下義安,生民樂業,分享太平之福而已。”少年皇帝決意做賢明之君,富國裕民的強烈願望,顯示出孝莊多年培育的初步成效。

二、導師與保護者

(一)清除鰲拜集團

玄燁繼位後,四輔臣直接處理軍國大事,固然“裁決庶務,人白太後”,但孝莊對於他們深為信任,放手使用,所以輔臣權力很大,加之沒有監督、管束的相應機構,從而為個別人結黨營私、擅權亂政提供瞭可能。

因為歷史的緣故及某些政見不同,輔臣中兩黃旗的索尼(正黃旗)、遏必隆、鰲拜(鑲黃旗),與正白旗蘇克薩哈的關系日漸緊張。另一邊,隨著時間的推移,鰲拜居功自傲,權力欲一步步滋長,他聯合遏必隆,擴展鑲黃旗實力,擅殺朝中與自己存有積怨的滿臣,專橫跋扈的作風越來越顯著。

四輔臣於輔政期間做瞭不少有利的事,然而對處理滿漢關系,卻采取守舊、倒退方針,在恢復祖制、首崇滿洲的旗號下,歧視漢宮,使後者的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那個時候,反清復明的戰火尚未完全平息,經濟凋敝,百廢待興。因滿臣還缺乏治理經驗,又不能與漢宮密切合作,以致大大妨礙瞭國傢機器的毫無問題的運轉,而一些投機分子一步步取得輔臣信任,為非作歹,更加重瞭問題的嚴重性。玄燁親政前夕,已是“學校廢弛而文教日衰”,“風俗僭越而禮制日廢”,地方、朝中弊端叢生。

玄燁年齡還小,對此自然難以應付,但經驗富饒的孝莊,卻不露聲色地密切註視事態發展,在繼續任用輔臣的同時,采取瞭一些防患於未然的措施。

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初八日,稟照祖母慈諭,12歲的玄燁舉行大婚典禮,索尼的兒子內大臣噶佈喇之女赫舍裡氏正位中宮,遏必隆之女落選,成為皇妃。

在為孫兒擇立皇後時,孝莊舍去遏必隆之女,選中赫舍裡氏,旨在防范鰲拜借鑲黃旗之女成為皇後之機,進一步擴大實力,並且也是針對主幼臣驕的情形,對清朝元老索尼及其傢族予以榮寵的籠絡措施。

孝莊此舉還改變瞭皇太極和福臨時期,皇後莫不出自蒙古博爾濟吉特氏的慣例。這並不象征著忽略滿蒙貴族聯姻政策,而是從鞏固、安定政局的現實需要出發,體現出這位傑出傢的戰略眼光與靈活態度。

玄燁大婚標志少年皇帝正在步人青年,其親理政事已為期不遠。換言之,孝莊是以此乃孫兒早日親政制造輿論,打下基礎。

當鰲拜得知玄燁選後的結果時,因希冀落空,“心懷妒忌”,氣惱萬分,竟與遏必隆一起人宮“奏阻”這恰恰證明孝莊這步棋的巧妙:既分化瞭四輔臣,使索尼同鰲拜之間出現芥蒂,又促使索尼更為效忠皇室,增添瞭皇室的力量。然而,從其後情況看,孝莊這時對鰲拜還未完全失去信任,仍希望他在輔臣任內善始善終,能有一好的結局。

康熙五年(1666年),發生圈換土地事件。鰲拜在索尼、遏必隆支持下,將清朝人關初期圈占土地時分配給鑲黃旗與正白旗的土地,強行互換,並再次圈占大量土地,導致廣大農民流離失所,加劇瞭滿漢民族矛盾。三輔臣還不顧玄燁的反對,矯詔將反對此舉的大學士管戶部事務蘇納海(正白旗)等3名大臣處死,造成一大冤案。這一事件說明,鰲拜並未領會孝莊的包容苦心,在擅權亂政路上已愈走愈遠。於是,孝莊也相應采取瞭進一步措施。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日,玄燁“躬親大政”,但輔臣們“仍行佐理”。孝莊特為孫兒收權安排一過渡階段,以使他在實踐中一步步提高;並且也讓輔臣有個適應過程,將他們因交權而產生的失落感,減少到最低限度,從而保證此次權力交接穩妥進行。

可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康熙六年六月索尼去世,鰲拜事實上成為首席輔臣,遏必隆對他亦步亦趨,蘇克薩哈更加孤立。玄燁親政後,蘇克薩哈立即請求“往守先帝陵寢”,以期迫使鰲拜、遏必隆也辭去輔政。鰲拜為清除異己,獨掌輔政大權,竟羅織蘇克薩哈的“罪狀”,企圖將他置於死地。盡管玄燁堅決反對,但鰲拜等不肯罷休,一連七日強奏,竟將蘇克薩哈及子孫全部處死,並籍沒傢產。

蘇克薩哈被除去後,鰲拜的權勢進一步擴大,更為飛揚跋扈,“欺君擅權”,“文武各官盡出門下”,甚至在“禦前呵叱部院大臣,攔截章奏”。玄燁去海子(南苑)狩獵時,讓隨行的鰲拜奏聞祖母,鰲拜“乃不遵旨,反雲皇上自奏”,全然不把玄燁放在眼中。他的種種僭越行徑,已成型對的嚴重威脅。至此,孝莊終於作出決斷,支持並指點孫兒擬定清除鰲拜集團的全盤計劃。

此前,玄燁已開始廣泛求言,制造輿論,通過各種舉措,糾正輔臣上的失誤與弊端,這使朝中人心振奮,玄燁威望日增,鰲拜逐漸走向孤立。與之同時,玄燁在身邊聚集起一批年輕的滿族貴族成員,他們朝氣勃勃,銳意向上,索額圖其實就是裡邊 的突出代表。索額圖為索尼之子,孝莊選中他的侄女赫舍裡氏做皇後,加深瞭索尼傢族與清皇室的關系,也加強瞭正黃旗對皇室的向心力,並作用與影響到鑲黃旗。索額圖對玄燁十分忠誠,在清除鰲拜集團的過程中,成為玄燁最得力的助手。

鰲拜集團附者甚眾,盤根錯節,已控制中间位置機構各要害部門。為最大限度地減少動蕩和不必要損失,孝莊幫助玄燁制定瞭“擒賊先擒王”,迅速打擊主要黨羽,震懾其他成員,穩妥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據此,玄燁命索額圖秘密組織起一支善於撲擊的少年衛隊,又於行動前,有意將鰲拜的部分黨羽遣往外地,以分散其力量。可以肯定,玄燁還采取瞭其它一些周密部署。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十六日,鰲拜奉召進宮,旋即被衛隊擒拿,其主要黨羽也先後被抓捕歸案。考慮到鰲拜以往為清朝所作貢獻,玄燁對他予以寬大處理,免死,籍沒傢產,終身監禁;對其眾多追隨者,也隻處死最主要的數人,其餘一律寬免;就連遏必隆也被免罪,僅革去太師,後又給還公爵,值宿內廷,恢復對他的信任,從而團結瞭鑲黃旗。

清除鰲拜集團,排除瞭威脅的潛在危險,踢開清朝向前發展的絆腳石後,玄燁真正掌握瞭清朝大權。他在“首祟滿洲”的原則下,努力改善滿漢關系,祟儒重道,發揮漢族官員積極性,發展生產,恢復經濟。在短短幾年內,政局進一步穩定,得到漢族地主階級更寬廣的擁護,經濟也有起色,為其後平定三藩之亂,打下重要基礎。

鏟除鰲拜集團這場驚心動魄的較量,是玄燁君臨天下後,祖母對他的一次關鍵性指導與幫助。那個時候,玄燁年僅十六歲,還缺乏足夠的智謀與經驗。若無祖母的指教、授計,他很難在親政後第3年,便一舉粉碎這一把持朝政多年、頗大的宗派集團,穩妥、徹底,不留後患。顯然,鰲拜集團存在時間愈長,對清朝的危害愈大,勢必積重難返;假如玄燁的治國方針受到阻撓,三藩之亂將更加經年累月,康乾盛世的出現也會大大推遲瞭。

對鰲拜集團的鬥爭過程中,孝莊、玄燁祖孫相互加深瞭解,感情更為深邃。其間,玄燁展現出他那一年齡少有的膽略和傑出組織才能,使孝莊滿意而欣慰;另一邊,玄燁也從祖母身上學到許多東西,除去細膩的思想方法,堅決、果敢的作風外,對他記憶最深的,是祖母對人處事寬厚豁達的態度。正所謂在祖母的作用與影響下,他處置鰲拜及其黨羽時,運用寬嚴相濟,打擊面小,安撫、團結絕大都朝臣的策略,收到人心安定、朝政穩固的作用。孝莊的言傳身教,使玄燁一步步具備瞭一代名君所應有的寬闊心胸與氣度,這不但在此次鬥爭中顯示出來,在他其後的漫長統治歲月裡,不管是平息黨派之爭,處理二廢太子事件,或采取其它重要舉措,這種方針、策略依然被保留下來。足見孝莊的智力、品德與作風,已經展現在孫兒身上,由他繼承並發揚光大瞭。

還需指出,孝莊指導玄燁寬大處理鰲拜集團,也是對當年兩黃旗大臣同心合力,擁立幼主(福臨)的回報,表明她為保護幼孫,並從清朝的長遠統治計,而得不到不清除對她效忠多年的老臣時,仍舊手下留情。作為一位傢,孝莊的這種做法難能可貴。

(二)奉祖母初謁孝陵

清除鰲拜集團後,清廷進入一個短暫的相對平靜階段,這對於已“費盡移山心力”的孝莊祖孫而言,無疑是一難得的休息調整時期,並且也為他們匯總、回顧以往,提供瞭充分時間,於是有瞭遵化之行。

康熙九年(1670)八月,玄燁奉祖母太皇太後、嫡母皇太後前往遵化昌瑞山,祭謁順治帝陵寢,皇後赫舍裡氏隨行。是月二十七日,祖、媳、孫三代四人行抵孝陵。清帝與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一起謁陵,清朝僅此一次。

玄燁恭謁祖陵之念歷史悠久,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如願。這次,他原想獨自前往,“先詣太祖、太宗山陵,再詣世祖山陵”。但孝莊“以世祖升遐十年,未得一詣陵寢”,說服孫子先去孝陵展謁,並執意帶上皇太後博爾濟吉特氏和皇後赫舍裡氏。孝莊此舉,意味深長。盡管史書未曾記錄載入,但能夠想象,當她坐在兒子的祭臺旁,看著正在拜祭的兒媳、孫子和孫媳,必定思緒萬千,百感交集。

她對兒子是內疚的。兒子死後十年的歷史,已使她越來越認識到,兒子在滿漢關系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的觀點,比她更有遠見,更為明智,更能夠起到好作用的清朝的鞏固。在孫兒親政前後,她已開始鼓勵、支持孫兒采取一些與輔臣守舊行徑相對立的舉措,而徹底清除鰲拜集團,進一步表明她對守舊方針的否定。此次謁陵,標志孝莊與兒子的徹底和解,盡管後者已長眠十年。

孝莊所以選擇此時來為兒子祭靈,是由於她已可告慰兒子:四輔臣的問題業已解決,守舊路線已被糾正;…如兒子生前期望,滿漢關系得到改善,皇朝統治正在日益堅固;更加的重要的是,孫兒玄燁在她親手撫育下成長起來,發展全面,頗有作為。她還要告知兒子,她的嫡重孫承祜已出生,列祖列宗之業,有瞭未來的繼承者。。。。。。。

站在皇考的祭臺前,玄燁的心情自然也不能平靜。基於祖母的教誨,他一向對晚輩怎樣盡孝,有著很實際的認識。之後的日子,他曾以本人的體會勸誡兒孫們:“凡人盡孝道,欲得爸媽之歡心者,不在衣食之奉養也,惟持善心,行合道路,以慰爸媽,而得其歡心,斯可謂真孝者矣。”玄燁固然與皇考接觸不多,無從在皇考生前盡一份孝心,但他相信十年來自己所做的一切,並未辜負皇考的希望,,皇考有知,將由衷地感到欣慰。他從皇考又想到祖母,憶及十年間在祖母提攜、指教下經過的風風雨雨。冥冥之中,皇考與祖母好像漸漸地變為一個人,向他投以信任、期待的目光。他暗做決定要更加勤於國政,勵精圖治,以使長輩們放心;同時,他還要像過去一樣,將自己未能對生身爸媽所盡的孝心,全部回報給可親可敬的祖母……。

(三)八年艱難歲月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底,爆發瞭以明朝降將吳三桂等人為首的三藩之亂。是年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以所部兵反”;十二月二十一日,冒充“朱三太子”的楊起隆在京舉事;翌年三月,耿精忠據福建反;十五年尚之信據廣東反。與此同時,一些地方原已降清的’明朝官員紛紛響應。叛軍氣勢兇猛,很快控制瞭南方廣大地區,並延伸至陜西、甘肅等地。

此前,吳三桂等反叛之心已露端倪,嗅覺靈敏的孝莊有所預感。康熙十一年十二月十六日,她提醒孫兒在天下太平之際,應不忘武備,居安思危;隨後,又通過其它措施,如令儒臣翻譯<大學衍義》,頒賜諸臣等,幫助孫兒加強統治,進一步搞好君臣關系。於是,當三藩之亂突然發生,清朝統治面臨巨大威脅的時候,祖孫二人都表現得異常鎮靜。

吳三桂叛音甫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元旦來臨。清廷仍同以往,舉行盛大朝賀與筵宴,以此向臣民顯示最高決策層無所畏懼的氣概,和與叛軍決戰決勝的堅定信念,起到安定朝野,鼓舞士氣的效果。

在祖母的鼓勵下,玄燁“料理軍務日昃不遑,持心堅定。”康熙十三年(1674年)九月,他恢復瞭一度因“幾務殷繁”而中斷的“每日進講”,堅持學習儒傢經典。為瞭對外“示以暇豫”,他甚至每日出遊景山騎射,對於“投貼於景山路旁”的謠言誹謗,一概“置若罔聞”。多年後,玄燁回憶道:“那個時候朕若稍有疑懼之心,則人心搖動,或致意外,未可知也。”

康熙十四年(1675年)三月,蒙古察哈爾部佈爾尼乘清廷集中力量對付三藩,無暇它顧之機,發動叛亂。因京城八旗精銳部分出征,部分肩負拱衛之責,前往平叛已無兵可調。正當玄燁苦思籌集兵源,及派誰充任領兵之人時,孝莊向他建議:“(大學土)圖海才略出眾,可當其責”。玄燁“立召公,授以將印”。圖海果然不負重托,率領數萬名八旗傢奴,迅即平定瞭佈爾尼叛亂。這一事例表明,孝莊平時對文武重臣瞭如指掌,因而能在緊要關頭,及時指點玄燁,幫助他渡過難關。

平叛期間,每逢玄燁遇見棘手之事,孝莊便為之出謀劃策,並靠自己在朝中的崇高地位和威信,給予孫兒有力支持。舉朝官員對此無不知之,都認為:“吳三桂叛亂以來,太皇太後心甚憂勞。”玄燁為預示對祖母的感激與愛戴,康熙十六年(1677年)四月,“親撰太皇太後大德景福頌,書錦屏恭進”;同年十二月,恭進太皇太後錦衣,親撰表文中將祖母比之為“宮中堯舜”;十八年(1679年)二月,孝莊67歲生日,玄燁再次親撰表文詩篇,書長命百歲匾額恭進,詩中寫道:“喜得萬方同孝養,千秋福德並蒼穹”,“宮中堯舜兼文母,恭捧南山萬壽觴。”

因玄燁指揮得當,加之采取剿撫並用,重用漢官,孤立分化對方等一系列正確策略,平叛戰爭以清廷獲取全勝而告結束。康熙二十年“681年)十一月十四日,玄燁親至太皇太後、皇太後宮報捷。整整八年,孝莊與孫兒一起,分擔瞭無盡的焦慮與辛勞,當終於大功告成,普天同慶之時,他倆的內心感受,隻有彼此最能理解,別人是難以真正體會到的。

孝莊在平定三藩之亂過程中起的效果,旁者無以替代,舉朝盡知。可是,當玄燁和大臣們請求依照朝中慣例,為她加上尊號時,她卻表現瞭十分謙遜的作風,再三予以拒絕,並對奏請前來的大學士們說,八年以來,“皇帝焦心勞思,運奇制勝,故得寇盜削平,海宇寧謐。皇帝應受尊號,以答臣民之望。予處深宮之中,不與外事,受此尊號,於心未愜。”孝莊全力扶持孫兒,想讓孫兒的威望通過平定三藩更加擴大,為此,她盡最大力量掩去本人的作用,將功勞一並歸於愛孫。

繼平定三藩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又統一。清朝從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康乾盛世的前期。

從孝莊作為玄燁導師和保護人的角度審視,隨著玄燁不斷成熟與孝莊的日漸衰邁,康熙二十年前後,他們的關系一步步過渡到一個新的時期。自此直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莊去世,盡管玄燁早已對各項政務應付自如,不再需要祖母的點撥,但還是將祖母看成是顧問,“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後行”;而孝莊固然精力不濟,但也仍同以往,時刻關懷孫兒,處處予以支持。三、祖孫深情

五:董鄂妃的生平事跡,以及她的親人有哪些,真實名字。入宮詳情。 順治帝的。。。

生平簡單介紹

孝獻皇後(1638 -1660年)董鄂氏,滿洲正白旗,內大臣鄂碩之女。祖籍在遼寧佟佳江流域,18歲入宮。世祖對其眷之特厚,。順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立為賢妃。十二月,進為皇貴妃,行冊立禮,破格頒詔大赦,其父亦進為三等伯。次年,董鄂妃生皇四子,僅三月夭折,未命名,封和碩榮親王。

董鄂氏於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崩。世祖哀痛至極,親制行狀悼念。追謚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合葬清東陵的孝陵。

傢族成員

老公: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帝)

爸爸:鄂碩(內大臣)後因皇貴妃的原因封三等候,追贈一等侯

弟弟:費揚古,大將軍,一等公

子女:順治十四年四月初七日(1657年5月19日)誕下一子,順治歡喜至極,大赦天下,沒想到未過數月即次年正月24日(1658年2月25日)便夭折,追封榮親王,喪葬逾制,順治為愛子親寫墓志銘。

生平事跡

順治先後冊立兩位皇後。一位是他媽媽的侄女博爾濟吉特氏,由多爾袞做主定婚、聘娶。順治親政,冊為皇後。二人性格不合,順治廢掉皇後,降為側妃。另一位是孝惠章皇後,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十四,聘為妃。六月,冊為皇後。她不久又受到順治帝的責斥。但這位皇後能委屈圓通,又有太後呵護,才沒有被廢掉。

順治真正看成是姿容絕代、才華出眾,而且品行清麗脫俗,善解人意的是紅顏知己是董鄂妃,順治帝對董鄂妃可以說是一見傾心,死心塌地。

董鄂妃在順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冊為“賢妃”,僅一月有餘,順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為理由,晉封她為皇貴妃。如此的升遷速度,歷史上十分罕見。十二月初六日,順治帝還為董鄂妃舉行瞭十分隆重的冊妃典禮,並依照冊封皇後的大禮頒恩詔大赦天下。在有清一代近300年的歷史上,由於冊立皇貴妃而大赦天下的,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 此一年順治19歲,董鄂妃18歲。中國第1歷史檔案館中保存瞭冊立董鄂妃為皇貴妃的《詔書》。按常規,皇帝隻有在冊立皇後的大禮上,才會頒佈詔書公告天下。董鄂妃享受到這種特殊禮遇,表明她獲得瞭順治不同尋常的寵愛。

順治與董鄂妃言談甚歡,心心相印。可謂“長信宮中,三千第1”、“昭陽殿裡,八百無雙”,真是六宮無色、專寵一身。 據順治親筆所寫《端敬皇後行狀》的描述,每次順治看奏折時,有重要的內容,草草看過後,就隨手扔在一邊瞭,董鄂妃提醒他應該仔細看,不能忽略;每當順治要和她同閱奏章時,她又連忙拜謝,並解釋說:後宮不能幹政。每當順治下朝後,她總是親自安排飲食,斟酒勸飯,問寒問暖;每當順治批閱奏章至夜分,她總是毫無例外地為其展卷研磨,侍奉湯茶。順治每次聽翰林院的官員們講課結束後,回到寢宮時,她一定會打聽講課的內容,他也會再給她講一遍,順治每次講給她聽的時刻,她都非常非常高興。他們的真摯感情,並非卿卿她她的小夫妻,而在於理性的相互促進。董鄂妃時常陪伴在順治的身邊。更難得的是,她時常勸說順治,處理政務要服人心,審判案件要慎重。連宮女太監犯錯誤時,董鄂妃也常常為他們說情。

董鄂妃向來不信佛教,順治有時用一些禪宗經典來告知她,而且為她解釋《心經》的更深意義。因此成瞭她推崇敬仰的至寶。專心研習禪學。參悟探究“一口氣不來,向何處安身立命”,每次遇到順治,就總舉出此句話:順治每次都笑而不答。董鄂妃由於長期生病,不能純一參悟,董鄂妃再次舉出此句話,順治用一句話回答她,她來有所醒悟。自從小孩子患疾後,但是靠著桌幾床榻,從沒上床休息。到瞭病漸漸加重,仍研習前面的佛說,沒有荒廢提持(為禪林中師傢引導學人的方式方法)。所以她崩時,言語舉動絲毫不亂,端坐哪裡念佛號,長長地出氣就坐化瞭(佛教稱人死亡:圓寂,坐化等),顏色面目都很安詳端整,和平日沒有啥兩樣。嗚呼!足以見董鄂妃對佛法並專心研習禪理的誠意瞭。

普通人的美麗,多是起初保持很好然而最終都改變瞭。董鄂妃大概病瞭三年,固然身子較差,面容憔悴,仍然時

而勉勵安慰順治說:沒有大礙,諸事仍然都很齊備,禮數上也沒有任何懈怠,董鄂妃都是始終如一。侍奉孝惠後更恪盡謙和恭敬,像媽媽一樣對待她,孝惠後更是把她當作姐姐。順治十四年冬,順治去南苑,皇太後身體不適,皇後(董鄂妃)都朝夕侍奉,廢寢忘食。我在天帝壇為皇太後祈禱,隨即到南苑去探望,如今的皇後(前任皇後)卻無一句話詢問,也沒有派人來問安。這樣我由於皇後有違孝道,讓群臣上衣,才讓如今的皇後得知的。皇後(董鄂妃)長跪在我面前,磕頭請辭說:“陛下責備皇後雖然有道理,不過我想,皇後怎麼或許不為皇太後擔憂呢?不過呢一時顧慮未到,有失問候罷瞭,陛下假如速廢黜皇後,我絕不敢偷生!請皇上千萬體察皇後的本身心意,要是陛下肯開恩,使俺留在這世上侍奉陛下,就求陛下萬萬不可廢後啊!”

前年,如今的皇後(孝惠後)病危,我親自服侍,她的侍婢才得以有些空間休息,而皇後(董鄂妃)五天五夜沒有合眼啊,時而為她誦讀史書,或者談些傢常來解悶。等董鄂妃離開她身邊,出瞭寢宮門就含淚悲傷地說:“皇上派我來問安探視,假若不能痊愈,那如何辦啊?”凡是現今皇後(孝惠後)的事,董鄂妃都親自為她置辦好,一點也看不出她疲倦來。今年春,永壽宮其他妃嬪有瞭疾病,董鄂妃又親自服侍,三晝夜沒有休息。她殷切關心幫助她們解除憂慮,事先都準備好,都像是侍奉今天的皇後(孝惠後)一樣。皇後所裁制的衣物,此刻都還在。悼念其他妃嬪去世的時刻,董鄂妃哭訴說:“韶華之年入宮,怎麼沒能長時間侍奉皇上,就這樣快夭折瞭呢?”悲傷之深切,甚而超過瞭她們的親屬啊。她很愛念其他別的妃嬪,就舉這幾個例子吧。在孝獻皇後崩時,皇後和其他妃嬪都很哀痛說:“與其留下俺們這些沒用的人,還不如存留下賢淑的皇貴妃啊,能夠符合皇上的心意啊!俺們這些怎麼不也先後死去呢,現在咱們固然還活著,不過對皇上又有啥裨益呢?”皇後和其他嬪妃想起董鄂妃的有益之處,感激董鄂妃過去的恩情,都吃素誦讀經書,唯獨這樣她們才覺得能足以報答您的情意啊。董鄂妃曾在宮中撫養承澤王的兩個女兒,安王一個女兒,朝夕盡心撫養,慈愛不遜於自己親生的。在董鄂妃崩時,這三個公主,都捶胸頓足十分哀痛,人們都不忍再聽聞。

宮中庶務(雜務等等),以前都是皇後董鄂妃來處理的,盡心檢查審核,沒有不恰當的。固然位在皇後之下(董鄂妃時為皇貴妃,隻比皇後低一級,而高於諸妃之上。其次皇貴妃有副後之稱,而且董鄂妃實權長期與孝惠後並存),不過董鄂妃卻是盡到瞭皇後的職責瞭。其次因有孝惠後在,所以董鄂妃才沒有做到皇後的中宮桂冠。董鄂妃自已嚴謹恪守,熱心地輔助內務,殫精竭力,關懷備至,各項事務都非常勤勉努力。沒有不周詳的。

董鄂妃崩後,皇太後傷心哀痛說:“我兒子的好媳婦兒啊,就是俺的女兒啊。我希望能叫他們兩個人永續好合,好使俺不要老得那麼快,此刻董鄂妃離去瞭,誰還能像她那樣侍奉我啊?還有誰能如此順我心意的呢?我有啥話,又同誰訴說啊?又能和誰一起謀劃事務呢?” 天下的臣民沒有不感到悲痛的,皇太後、孝惠後和其他嬪妃都懷念追悼,隻有順治一個人,撫今追昔,固然順治說不出心中悲傷,悲痛卻往往來襲。

身後殊榮

董鄂妃本來就體弱多病,皇四子又百日而殤,這種打擊使得她一病不起,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絕代佳人董鄂妃香消玉殞,病逝於東六宮之一的承乾宮,年僅22歲。據福臨說,董鄂妃崩時

“言動不亂,端坐呼佛號,噓氣而死。薨後數日,顏貌安整,儼如平時”。 愛子愛妃的接連逝去,使福臨的精神幾乎崩潰。他萬念俱灰,看破紅塵,棄江山社稷如敝履,刻意要出傢為僧,並讓沙彌溪森為他剃瞭發。後來因為溪森的師父玉林琇以要燒死溪森為要挾,才逼得福臨打消瞭出傢的想法。

福臨悲慟欲絕,他以超常的喪禮來表達對愛妃的哀悼。

董鄂妃崩後第3天,即八月二十一日,福臨諭禮部:“皇貴妃董鄂氏於八月十九日薨逝,奉聖母皇太後諭旨:‘皇貴妃佐理內政有年,淑德彰聞,宮闈式化。倏爾薨逝,予心深為痛悼,宜追封為皇後,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諭,特用追封,加之謚號,謚曰‘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其應行典禮,爾部詳察,速議具奏。”在禮臣們擬議謚號時,“先擬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猶以無‘天’‘聖’二字為歉”。福臨為啥以無“天”“聖”二字為歉呢?由於清代謚法,皇後謚號的最後四字為“×天×聖”,“天”代表先帝,“聖”代表嗣帝,預示該皇後與先帝和嗣帝的關系。如孝莊文皇後在太宗時“贊助內政,既越有年”,以後又輔佐順、康二帝。所以她的謚號最後四字為“翊天啟聖”。而董鄂妃謚號的最後四字為“溫惠端敬”四字,明顯比有“天”“聖”二字的皇後低瞭一等,所以福臨感到內疚。

順治帝命令上至親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婦齊集哭臨,不哀者議處,幸虧皇太後“力解乃已”。順治欲將太監、宮女30名悉行賜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後被勸阻。

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董鄂妃的梓宮從皇宮奉移到景山觀德殿暫安,抬梓宮的都是滿洲八旗二、三品大臣。這在有清一代,不但皇貴妃喪事中絕無僅有,就是皇帝、皇後喪事中也未見過。

董鄂妃的梓宮移到景山以後,福臨為她舉辦瞭大規模的水陸道場,有108名僧人誦經。整天鐃鈸喧天,燒紙施食,香煙燎繞,紙灰飛揚,經聲不斷。在“三七”日(第2十一天),將董鄂妃的屍體連同梓宮一同火化,由溪森秉炬舉火。一起燒掉的還有兩座裝飾得富麗堂皇的宮殿,連同裡面的珍貴陳設。 火化後,將骨灰裝入“寶宮”(骨灰罐)。十月初八日,皇帝第5次親臨壽

椿殿,為後斷七。

清制中平時皇帝批奏章用朱筆,遇有國喪改用藍筆,過27天後,再用朱筆。而董鄂妃之喪,福臨用藍筆批奏章,從八月到十二月,竟長達4個月之久。順治帝讓學士撰擬祭文,“再呈稿,再不允”。後由張宸具稿,“皇上閱之,亦為墮淚”。為瞭彰顯董鄂妃的賢德、美言、嘉行,福臨命大學士金之俊撰寫董鄂氏傳,又令內閣學士胡兆龍、王熙編寫董鄂氏語錄。福臨親自動筆,飽含深情地撰寫瞭《孝獻皇後行狀》,以大量順治追悼董鄂妃的《禦制哀冊》、《禦制行狀》的具體實際案例,體現瞭董鄂妃的美言、嘉行、賢德,洋洋達四千言,內容十分豐富。

本來就體弱多病的順治皇帝經過失子、失妻幾次變故,身心遭受到瞭非常大的傷害,董鄂妃死後僅半年,順治帝就得瞭那個時候的不治之癥——天花。那個時候正直元旦,不管宮中與民間都張燈結彩準備歡度新年,就在這時皇帝病重的消息從宮中傳出,朝廷傳諭全國“毋抄豆、毋點燈、毋潑水”,並頒佈大赦令,可是並無收效。在欽定皇三子即位、口述遺詔後,順治皇帝於正月初七日半夜崩於養心殿,時年24歲。順治皇帝駕崩後,屍體被火化,於康熙二年與孝康章皇後佟佳氏(康熙帝生母)、孝獻皇後董鄂氏合葬入清東陵中的孝陵。

禦制行狀

順治十七年八月壬寅,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崩。嗚呼!內治虛賢,贊襄失助,永言淑德,摧痛天窮。惟後制性純備,足垂范後世。顧壺議邃密,非朕為表著,曷由知之?是用匯其平生懿行,次為之狀。

後董鄂氏,滿洲人也。父,內大臣鄂碩,以積勛封至伯,歿贈侯爵,謚剛毅。後幼聰穎過人,及長嫻女工,修謹自飭,進止有序,有母儀之度,姻黨稱之。年十八,以德選入掖廷,婉靜循禮,聲譽日聞,為聖皇太後所嘉譽。於順治十八(三)年八月,朕恭承懿命,立為賢妃。九月,復進軼冊為皇貴妃。

後性孝敬,知大致,其於上下,能謙抑惠愛,不以貴自矜。事皇太後奉養甚至,伺顏色如子女,左右趨走,無異女侍。皇太後良安之,自非後在側,不樂也。朕時因事幸南苑及適他所,皇太後或少違豫,以後在,定省承歡如朕躬。朕用少釋慮治外務,即皇太後亦曰:“後事我詎異帝耶?”故凡出入必諧。朕前奉皇太後幸湯泉,後以疾弗從,皇太後則曰:”若獨不能強住一起,以慰我心乎?”因再四勉之。蓋其不忍去後如此。

其事朕如父,事今後亦如母,晨夕侯興居,視飲食,服飾曲體罔不悉。即朕返蹕宴,後必迎問寒暑。或意少亂,則曰:“陛下歸且晚,體得無倦耶?”趣令具餐,躬進之。居恒設食,未嘗不敬奉勉食,至飫乃已。或命共餐,即又曰:“陛下原念妾,甚幸!然孰若與諸大臣,使得奉上色笑,以沾寵惠乎?”朕故頻與諸大臣共食。朕值慶典,舉數殤,後必頻教誡侍者:“若善侍上,寢室無過燠。”已復中夜憾憾起,曰:“渠寧足恃耶?”更趨朕寢所伺候,心始安,緊接著退。朕每省封事抵夜分,後未嘗不侍側。

諸曹章有但循往例待報者,朕寓目已置之。後輒曰:“此詎非幾務,陛下遽置之耶?”朕曰:“無庸,故事耳。”後復諫曰:“此雖奉行成法,顧安之無時變,需更張,或且有他故宜洞矚者?陛下奈何忽之?祖宗貽業良重,即身雖勞,恐未可已也。“即朕令後同閱,即復起謝曰:“妾聞‘婦無外事’,豈敢以女子幹國政?惟陛下裁察!”固辭不可。

一日,朕覽延讞疏,至應決者,握筆猶豫未忍下。後起問曰:“是疏所雲,致軫陛下可心乃爾?”朕諭之曰:“此秋決,疏中十餘人,俟朕報可,即置法矣。”後聞之泣下曰:“諸辟皆愚無知,豈經陛下一一親讞者?妾度陛下心,即親讞,猶以不得情是懼,矧但所司審慮,豈竟無冤耶?陛下宜敬慎,求可矜宥者全活之,以稱好生之仁耳。”自是,於刑曹爰書,朕一經詳覽竟,後必勉朕再閱。曰:“民命至重,死不可復生,陛下幸留意參稽之。不然,彼將奚賴耶?”且每曰:“與其失入,毋寧失出。”以寬大諫朕如朕心,故重辟獲全大獄未減者甚眾。或有更令覆讞者,亦多出後規勸之力。

嗟夫!朕日禦萬機,藉後內助,故得安意綜理,今復何恃耶?寧有協朕意如後者耶?諸大臣有偶於罪戾者,朕或不樂,後詢其故,諫曰:“斯事良非妾所敢預,然以妾愚,謂諸大臣即有過,皆為國事,非其身謀。陛下曷霽威詳察,以服其心。否則,諸大臣弗服,即何以服天下之心乎?”嗚呼!乃心在邦國系臣民,如後豈可多得哉!

後嘗因朕免視朝,請曰:“妾未諳朝儀若何。”朕諭以隻南面受群臣拜舞耳,非聽政也。後進曰:“陛下以非聽

政,故罷視朝。然群臣舍是日,容更獲覲見天顏耶?願陛下毋以倦勤罷。”因此,因後語,頻視朝。後每當朕日講後,必詢所講,且曰:“幸為妾言之。”朕與言章詞大義,後輒喜;間有遺忘不能悉,後輒諫曰:“妾聞聖賢之道,備於載籍,陛下服膺默識之,始有裨,否則講習奚益焉?”朕有時搜狩親騎設,後必諫曰:“陛下藉祖宗鴻業,講武事,安不忘戰,甚善。然邦足安足恃?以萬鎊仰庇之身,輕於馳騁,妾深為陛下危之。”蓋後之深識遠慮,所關者切。故值朕騎或偶蹶輒愀然於色也。

後自入宮掖數年,行已謙和,不惟能敬承皇太後,即至朕保姆往來,晉接以禮,亦無敢慢。其禦諸嬪嬙,寬仁下逮,曾乏纖芥忌嫉意。善則奏稱之,有過則隱之,不以聞。於朕所悅,後尤撫恤如子。雖飲食之微有甘脆者,必使均嘗之,意乃適。宮闈眷屬,大小無異視,長者媼呼之,少者姊視之,不以非禮加人,亦不少有詬誶。故凡見者,蔑不歡悅。藹然相親。值朕或譴責女侍宮監之獲罪者,必為拜請曰:“此曹愚蠢,安知上意?陛下幸毋怒。是瑣瑣者,亦有微長。昔不於某事曾效力乎?且冥行幹戾,贓獲之常也。”更委典引喻,俟朕意解乃止。後天性慈惠,凡朕所賜齎,必推施群下,無所惜。封皇貴妃有年,乃絕無儲蓄。崩遊後,諸含殮具,皆皇太後所預治者。視他宮侍亦無少差異,均被賜予。故今宮中人哀痛甚篤,至欲殉葬者數人。

初,後父病故,聞訃哀怛,朕慰之,紊淚對曰:“妾豈敢過悲,遺陛下憂?所以痛者,恨未答鞠育恩耳!今已亡,妾衷愈安。何者?妾父情性夙愚,不達大道,有女獲侍至尊,榮寵已極;恐心無所懼,所行或不韙,以是每用憂念。今幸以始終,荷陛下恩恤至備,妾何復慟哉!”因遂輟哀。反復有兄之喪,時後屬疾,未使聞。後謂朕曰:“妾兄其死矣。囊月必遣妾嫂來問,今久不至,可知也。”朕以後疾,故仍不語以實,慰安之。後曰:“妾兄心矜傲,在外所行,多不義,以恃妾母傢,恣要挾,容有之,審爾詎止辱妾名,恐舉國謂陛下以一微賤女,致不肖者肆行罔忌;故夙夜憂懼,寢食未敢寧,今幸無他故歿,足矣,妾安用悲為?”先是,後於丁酉冬,生榮親王。未幾王薨,朕慮後愴悼,後絕無戚容,恬然對曰:“妾產是子時遂懼不育,致夭折以憂陛下,今幸陛下自重弗過哀,妾敢為此一塊肉勞陛下念耶?”因更勉慰朕,不復悼惜。當後生王時,免身甚艱。朕因念夫婦之誼,即同老友,何必接夕乃稱好合,且朕夙耽清靜,每喜獨處小室。自茲遂異床席,即後意豈必己生者為天子始慊心乎。是以亦絕不縈念。噫,後可謂明大義不顧私戚,以禮自持,能深體朕心者矣。

初,後於朕偶有未稱旨者,朕或加譙讓,始由申己意,以明無過;及讀史至周薑後脫簪待罪事,翻然悔曰:“古賢後身本無愆,商待罪若彼;我往曾申辯,殊違恪順之道。嗣即有宜辯者,但引咎自責而已。”後之恭謹遷善如此。後性至節儉,衣飾絕去華采,即簪珥之屬,不用金玉,惟以骨角者充飾。所誦《四書》及《易》,已卒業。習書未久,天資聰慧,遂精書法。

後素不信佛,朕時以內典禪宗諭之,且為解《心經》奧義。由是崇敬之寶。專心禪學。參究“一口氣不來,向何處安身立命”語,每見朕,即舉之:朕笑而不答。後以久抱疾,參究未能純一,後又舉前語,朕一語答之,遂有省。自嬰疾後,但憑幾倚遢,未曾偃臥。及疾漸危,猶究前說,不廢提持。故崩時言動不亂,端坐呼佛號,噓氣而化,顏貌安整,儼如平時。嗚呼!足見後信佛法究心禪教之誠也。

先是後初病時,恒曰:“皇太後眷吾極篤,脫不幸病終不瘳,皇太後必深哀戚,吾何以當之?”故遇皇太後使來問安否,後必對曰:“今日少安。”一日,朕偶值之,問說:“若今疾已篤,何以雲安也?”後曰:“惡可以妾兵遺皇太後憂。我死,乃可聞之耳。”洎疾甚彌留,朕即令皇後諸妃嬪眷屬環視之。後曰:“吾體殊委頓,殆將不起。顧此中澄定,亦無所苦。獨念以卑微之身,荷皇太後暨陛下高厚恩,不及酬萬分之一。挈沒後,陛下聖明,必愛念祖宗大業,且皇太後在上,或不至過慟,然亦宜節哀自愛。惟皇太後慈衷肫切,必深傷悼,奈何?思及此,妾即死,心亦弗安耳。”既,復謂朕曰:“妾亡,意諸王等且必皆致賻。妾一身所用幾何?陛下誠念妾,與其虛蘼無用,孰若施諸貧乏為善也。”復囑左右曰:“我逝後,束體者慎毋以華美。皇上崇儉約,如用諸珍麗物,違上意,亦非我素也。曷若以我所遺者為奉佛誦經需,殊有利耳。”故今斂具,朕重逆後意,概以儉素,更以負二萬餘金施諸貧乏,皆從後意也。

凡人之美,多初終易轍。後病閱三歲,雖容瘁身癯,仍時勉慰無傷,諸事尤備,禮無少懈,後先一也。事今後克盡謙敬,以母稱之,今後亦視後如娣。十四年冬,往南苑,皇太後聖體違和,後朝夕侍奉,廢寢食。朕為皇太後禱於天帝壇,旋宮者再,今後曾無一語奉詢,亦未遣使問候。是以朕以後有違孝道,諭令群臣議之,然未令後知也。後後聞之,長跪頓首固請曰:“陛下之責皇後,是也。然妾度皇後斯何時有不憔悴憂念者耶?特以一時未及思,故失詢問耳。陛下若遽廢皇後,妾必不敢生。陛下幸垂察皇後心,俾妾仍視息世間,千萬勿廢皇後也!”

前歲,今後寢病瀕危,朕躬為扶持供養,今後宮中侍禦尚得乘間少休,後則五晝夜目不交睫,且時為誦史書,或常談以解之。及離側,出寢門即悲泣曰:“上委我候視,倘疾終不痊,奈何?”凡後事,後皆躬為治備,略無倦容。今年春,永壽宮始有疾,後亦躬視扶持,三晝夜忘寢興。其所殷殷為解悲憂,預為治備,皆如侍今後者。後所制衣物,今猶在也。悼妃薨時,後哭之曰:“韶年入宮,胡不於上久效力,遂遽夭喪耶?”悲哀甚切,逾於倫等。其愛念他妃嬪,舉此類也。故今後與諸妃嬪皆哀痛曰:“與其存無用之軀,孰若存此賢淑,克承上意者耶!吾輩何不先後逝耶?今雖存,於上奚益耶?”追思夙好,感懷舊澤,皆絕葷誦經,以為非此不足為報雲。後嘗育承澤王女二人,安王女一人於宮中,朝夕鞠撫,慈愛不啻所生。茲三公主,擗踴哀毀,人不忍聞見。宮中庶務,曩皆後經理,盡心檢核,罔不當。雖位晉後名,實後職也。第以今後在,故不及正位耳。

自後崩後,內政叢集,待命於朕,用事愈念後,悲哀不能自止。因嘆朕伉儷之緣,殊為不偶。前廢後容止足稱佳麗,亦極巧慧,乃處心弗端且嫉甚,見容少妍者,即憎惡欲置之死。雖朕舉動,靡不猜防。朕故別居,不與接見。且朕素慕簡樸,廢後則癖嗜奢侈,凡諸服禦,莫不以珠玉綺秀綴飾,無益暴殄,少不知惜。嘗膳時,有一器非金者,輒怫然不悅。廢後之性若是,朕含忍久之,鬱慊成疾。皇太後見朕容漸瘁,良悉所曲,諭朕裁酌。故朕承慈命廢之。及廢,宮中人無念之者,則廢後所行久不稱眾意可知矣。今後秉心淳樸,顧又不乏長才。洎得後才德兼備,足毗內政,諧朕志,且奉侍皇太後恪盡婦道。皇太後愛其賢,若獲瑰寶,朕懷亦得舒,夙疾良已。

故後崩,皇太後哀痛曰:“吾子之佳偶,即吾女也。吾冀以若二人永諧誤我老,茲後長往矣,孰能如後事吾耶?孰有能順吾意者耶?即有語,孰與語耶?孰於籌耶?”欲慰勉朕,即又曰:“吾哀已釋矣,帝其毋過傷。”然到現在,淚實未嘗少矣。見今後與諸妃嬪哭後之慟,諭曰:“若勿深哀,曷少自慰。”乃一時未有應者,皇太後泫然淚下。朕曰:“若皆無心者乎?胡竟無一語耶?”蓋迨惜後之淑德,為諸人所難及,故每曰:“諸妃嬪可勿來,重傷我心!”於此益見念後之至也。抑朕反復思後,所關之事,更有不忍言及又不能自止者。皇太後雅性修潔,雖尋常起居細節與關鍵,亦必肅然不肯茍且。如朕為皇太後親子,凡孝養之事,於理更有何忌?但以朕乃男子

,勢當有引嫌不能及親者,故惟持後敬奉,能體皇太後。即皇太後千秋萬歲後,諸大事俱後經治是依賴。今一朝崩逝,後脫遇此,朕可一一預及之乎?將心付之不堪委任之人。念至於此,朕五中摧痛,益不能不傷痛無已矣。

後持躬謹恪,鬱翼贊內治,殫竭心力,無微不飭,於諸務孜孜焉。罔弗周祥。且慮父兄之有不幸,故憂勞成疾。上則皇太後慈懷軫惻,今後悲悼逾常;下則六宮號慕,天下臣民莫不感痛。惟朕一人,撫今追昔,雖不言哀,哀自至矣。

嗚呼!是皆後實行,一辭無所曾飾,非後以崩逝故,過於軫惜為虛語。後微素著,筆不勝書。朕於傷悼中不能盡憶,特撮其大略狀之。俾懿德昭垂,朕懷亦用少展雲爾!

六:董鄂妃的真實歷史是什麼?

歷史上的董鄂妃是清朝順治皇帝的妃嬪,也是順治帝畢生最鐘愛的女子,可惜的是紅顏薄命,由於董鄂妃的兒子生下來不足百天就去世瞭,這種打擊使得她一病不起,最後因病去世瞭。  

董鄂妃是內大臣鄂碩之女,由於爸爸是軍官的緣故,董鄂妃一傢一直都是隨軍生活,長期在南方的活法,讓董鄂妃受到江南漢族文化的作用與影響和熏染,不但天資聰慧,好讀史書,精書法,還有一種獨一無二的風韻溫柔。

董鄂妃在順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冊為“賢妃”,僅一月有餘,順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為理由,晉封她為皇貴妃。如此的升遷速度,歷史上十分罕見。十二月初六日,順治帝還為董鄂妃舉行瞭十分隆重的冊妃典禮,並依照冊封皇後的大禮頒恩詔大赦天下。

此一年順治19歲,董鄂妃18歲。中國第1歷史檔案館中保存瞭冊立董鄂妃為皇貴妃的《詔書》。按常規,皇帝隻有在冊立皇後的大禮上,才會頒佈詔書公告天下。董鄂妃享受到這種特殊禮遇,表明她獲得瞭順治不同尋常的寵愛。

董鄂妃身後殊榮

董鄂氏去世後第3天,即八月二十一日,順治皇帝諭禮部:“皇貴妃董鄂氏於八月十九日薨逝,奉聖母皇太後諭旨:‘皇貴妃佐理內政有年,淑德彰聞,宮闈式化。倏爾薨逝,予心深為痛悼,宜追封為皇後,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諭,特追封,加之謚號,謚曰‘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其應行典禮,爾部詳察,速議具奏。”

在禮臣們擬議謚號時,“先擬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猶以無‘天’‘聖’二字為歉”。順治欲將太監、宮女30名悉行賜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