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陰陽五行相克相生的五德終始說五行天幹乙醜(陰陽五行為什麼)
一:何謂五行和五德終始?
《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古代人們認為,宇宙萬物就是由這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它也是關於宇宙社會屬性及其變化規律的范圍系統。五行的“行”字,有“運行”之意,故五行中蘊含著一個十分重要的觀念,便是變動運轉的觀念,亦即“相生”與“相克”。
五行學說並 不是言木火土金水五種具體物質本身,而是指五種不一樣屬性的抽象概括。它以天人相應為指導思想,以五行是中心,以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人體結構的五臟為基本間架,將大自然的各式事物,按其屬性進行歸納。凡即具有生發,柔和特性者統屬於木;具有陽熱,上炎特性者統屬於火;具有長養,發育特性者統屬於土;具有清靜,收殺特性者統屬於金;具有寒冷,滋潤,就下,閉藏特性者統屬於水。
將人體的畢生命活動與大自然的事物現象聯系起來,形成瞭聯系人體內外環境的五行結構系統,用來說明人體及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陰陽傢代表鄒衍運用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來闡釋宇宙演變和歷史興衰,創為“五德終始”之說,作用與影響甚大。
“五德”指五行的屬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陰陽傢的講法,宇宙萬物與五行對應,各具其德,而天道的運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那麼是“五德轉移”的結果。其目的在為那個時候的社會變革進行論證,但卻陷入瞭歷史循環論。
之後的掛名呂不韋的《呂氏春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劉向的《洪范五行傳論》(梁任公在其《飲冰室文集·陰陽五行說之來歷》中談到陰陽學說之害時曾提到:宜負罪責者三人焉……曰鄒衍,曰董仲舒,曰劉向。可見陰陽傢其要)等,都是以陰陽五行是思想基幹。
二:我國古代常用五行相克相生解釋朝代更替,稱作‘五德’。每個朝代在‘五德。。。
【答案】晉(金德)
【解釋】五德之說是中國戰國時代的陰陽傢鄒衍所主張的歷史觀念。
“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終始”指“五德”的循環往復的循環運轉。
鄒衍往往以這個學說來為歷史變遷、皇朝興衰作解釋。之後的日子,皇朝的最高統治者往往自稱“奉天承運皇帝”,當中所謂“承運”就是象征著五德終始說的“德”運。
鄒衍說“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因為黑色屬於水,所以秦朝崇拜黑色。《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依照鄒衍的講法,五行代表的五種德性是以相克的作用關系傳遞的,後世亦有人提出五行相生的講法來解釋五德終始。
漢代起初在漢高祖劉邦時,張蒼認為秦國祚太短且暴虐無道,不屬於正統朝代。應該由漢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漢朝之正朔應為水德。到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講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瞭此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采用瞭此說法。因此漢朝有時也被叫作“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炎劉”。
在王莽篡漢之前,一般采用五行之間相克說。交替順序為:
虞(土)→夏(木)→商(金)→周(火)→秦(水)→漢(土)。
王莽篡漢後為瞭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采用瞭劉向父子的五行相生說,並修改漢朝以前諸朝代的德性,交替順序為: 虞(土)→夏(金)→商(水)→周(木)→漢(火);
一直到元代皆采此說:
漢(火)→曹魏(土)→晉(金)→北魏(水)→北周(木)→隋(火)→唐(土)→ 後梁(金)→後漢(水)→後周(木)→宋(火)→金(土)→元(金)
自元之後,又變為相克說:
元(金)→明(火)→清(水)
自秦漢直至宋遼金時代,五德終始說一直是歷代王朝闡釋其政權合法性的基本理論框架。“故自秦推五勝,以水德自名,由漢以來,有國者未始不因為此說”。但宋金以後,沿襲千餘年的五運說最終被逐出儒傢文化的主流而趨於消亡。
三:我國古代五德
古時候的無德,是跟金木水火土五行搭配起來的,五行的關系是: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德與五行的搭配是:
木-東方-青,火-南方-赤,土-中间位置-黃,金-西方-白,水-北方-黑
朝代之間“德”的變化開始時依照五行之間相克理論來的,後來變成五行相生。
四:五德是哪五個?
金、木、水、火、土五行。
五德終始說是中國戰國時代的陰陽傢鄒衍所主張之歷史觀念,與天下的空間觀念構成中國文化重要成分。“五德”是指五行中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終始”指“五德”循環往復之循環運轉。甚至其後咱們國傢的一切信仰和方技,都多少受這種學說的作用與影響。
緣起
五德終始說追溯於鄒衍以前儒傢之五行說。中國在戰國時代後期,齊國思想傢鄒衍鼓吹按五行運行規律解釋王朝更替。
五行為構成萬物之五種原素,即金、木、水、火、土。其要點為某王朝因得天授五行中一德,“受命”於天而成為天子。
而當其德衰微,無法繼續統治時,便會有王朝具五行中排序下一德取代,“剪掉鞭子”於天而重新受命。那個時候儒者認為一年之中,五行輪流當盛,例如春時“盛德在木”,夏時“盛德在火”等。
之後的日子,自明太祖朱元璋始的皇朝最高統治者往往自稱“奉天承運皇帝”,當中所謂“承運”就是意味五德終始說之“德”運。
更多閱讀:
發展
從此歷次改朝換代皆采用相生說加秦水:
太昊木→ 炎帝火→ 黃帝土→ 少昊金→ 顓頊水→ 帝嚳木→ 唐火→ 虞土→ 夏金→ 商水→ 周木〈相生之說〉;
→ 秦水〈以周為火相勝之說〉→ 漢〈張蒼以漢水勝周火、賈誼公孫臣以漢土勝秦水〉光武始正火德(火,午祖戌臘)→ 曹魏(土,未祖醜臘)→ 晉(金)→ 宋水→ 齊木→ 梁火→ 陳土| 北魏(水,繼西晉金);
→ 北周(木)→ 隋(火)→ 唐(土,服飾黃,旗幟赤,戌祖辰臘→ 後唐土→ 後晉(金)→ 後漢(水)→ 後周(木)→ 宋(火,色尚紅,午祖戌臘)。
五:天幹地支背誦口訣訣竅二十四個字是什麼?
天幹有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多在歷法中使用,也可以 使用作序數詞來使用。在有機化合物中,碳原子數在十個以內的,就用天幹來預示,假如在十個以上的,則用數字來預示。
地支有十二個: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真的可以在歷法中使用。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數是六十,因而經過六十年,幹支會循環一次。
天幹和地支可以循環地紀年、記月、紀日和紀時辰。比如:1984年是甲子年,1985年是乙醜年,1986年是丙寅年……,到瞭2043年,就是癸亥年。按規定,接著下面的一年,亦即2044年,又是甲子年,和1984年是相同的,2045年和2046年,自然又依次為乙醜、丙寅年。
六:天幹地支怎麼對應五行
可以登錄這個網頁看看,裡面有詳細的相呼應之關系:
http://www。zyrm。com/ba/b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