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風水命理

道傢招財手勢道教手相八字(道傢招財口訣訣竅)

道教 風水命理 03-25

道傢75種手勢之寓意

各式手勢代表道傢的區別身份,預示道傢的各式教義,是具有印度特點的人體語言,表達之寓意極其豐富。常常見到的有說法印、無畏印、與願印、降魔印、禪定印5種,即“釋迦五印”。手印形式可有多種變化,特別是密教手印多達幾百種,變化莫測,常常見到的有智拳印、期克印等。

道傢是中國諸子百傢裡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在春秋戰國時代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自化、應物變化。

東漢末年道教以黃、老道傢思想為理論依據,承襲春秋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道傢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產生瞭深遠作用與影響。

道傢的源頭,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匯總瞭古老的道傢思想的精華,形成瞭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標志這道傢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從此成為古往今來治國治傢的至尊寶術。以黃帝、伊尹、太公、辛甲、鬻子、老子、文子、列子、莊子、管子、_冠子等等為主要代表,主張“無為、璞樸、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等等。尤其關鍵的是,道傢雖有經典著作,可思想並不圈囿(quānyòu)於著作之中。道傢思想的形成是以匯總、發展、著典籍為主要路徑,每一次思想的跳躍都經歷瞭極為長久的眾人積累,這也再一次的凸顯瞭道傢的生命力。道傢人物既可入世建功;亦可功成弗居(功成身退),在歷史長河中每當災世來臨之時,道傢人物以一身浩然道氣挑戰災難亂源,誅邪衛道,撥亂反正,也因此激蕩出眾多令人稱快的傳奇篇章。

_冠子也在教導龐_之時,將一位道傢學者的基本修行方向羅列瞭出來,他叫作九道,分別為“「一曰道德,二曰陰陽,三曰法令,四曰天官,五曰神徵,六曰伎藝,七曰人情,八曰械器,九曰處兵。」”缺一不可,隻能多不可以少,可以成為道傢的人必須是全面的人才。道因應無方,惟變所適。史公司馬談在《論六傢旨要》所論。道傢“與時遷移,應物變化”、“虛無為本,因循為用”,“無成執,無常形”、“因時為業”、“時變是守”。故太史公突出強調‘變’。這得益於道傢所擁有的職業優勢和深邃的知識背景。道傢出自史官,在古時候,史官的職責主要為觀察星象、制定歷法、管理王室典籍和收藏檔案,掌管著華夏部落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所有官方所持有的珍貴典籍,故其為通曉那個時候一切知識部門的偉大學者。

道教作揖的基本手勢

道教禮儀源自《周禮》,涉及宗教活動、平時生活各方面,蘊含叩拜、供養、誦經、戒律、服飾等內容。信眾對常人行拱手禮或作揖禮,而對神仙、真人則行叩拜禮,以示特別尊敬。道教叩拜方式分為一禮三叩、三禮三叩、三禮九叩三種,其基礎是拱手禮和作揖禮。拱手禮也叫為抱拳禮,分為兩種:一種是儒傢禮儀,兩手相抱,舉於胸前,立而不俯;另一種是左手抱右手,負陰抱陽、包含五行,內掐子午訣,外呈太極圖。作揖禮動作為:一面躬身,一面抱拳,自下而上,向人行禮。

子午印

道教禮儀

植根於素有“禮儀之邦”盛譽的中國人民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禮儀相當完備且很講究。

道教禮儀是道士平時生活中的行為表現規范。其與戒律所不同之處是,戒律是用政策明確下來,違者必罰。而禮儀那麼是道士最起碼的舉止規范,違者則看成是品行不端,屬於道教儀范部分。道教的禮儀內容很復雜,小到日常稱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皆有一定的禮儀,並 且,一個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禮儀風范也是其道德修養的展現。

道教自創立後,在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禮儀形象時,承繼瞭道傢和吸收瞭儒傢以及我國傳統禮儀的一些禮節,結合道教的實際情況,在對道士的衣食、住行、視聽、稱謂、齋壇等眾多方面的外在形象進行規范化,使其從言語、服飾、出入、飲食、誦聽、齋醮等方面有別於觀外俗人,管束道士清心修道,超越凡塵。

道教禮儀具體可分為兩個方面,禮其實就是禮節,儀其實就是儀式。總之,道教用專有的禮節的形式規范道士行為的一種儀范,是區別於俗人的具體行為儀式。

道教自創教後,就制定瞭一套禮儀,以後歷代不斷增改、完善。全真叢林制度的建立,對禮儀的要求則顯得相當重要。道教對違反禮儀者,沒有具體的懲罰措施,常以清規論處。

道教宮觀禮儀

道教宮觀的道士必須住廟,要求宮觀內保持良好道儀風范,不得混同於俗。道士與道士之間一般稱道友、道長等,對年老道士一般稱某爺。道人宿舍中須清潔素雅,不得華飾,但要整齊,道人不得裸身而臥,不得在臥室睡房內葷酒、神侃。

道眾宿放不下把俗人隨便帶入,更是萬萬不可以留宿。乾道、坤道不得在同院中居住,互相之間應保持距離,清心寡欲,不起邪念。乾道、坤道之間不得隨意串門。

早上開靜後,需立即起身洗漱,到各殿朝拜祖師,上早課,誦經聆聽,持心修煉。

到其他廟內掛單,要遵守其廟中規范,不經允許,不得常住。

道教穿戴禮儀

服飾是道教宗教形態上的一個突出標志,人們可以從服飾上清楚地辨認出道教徒。道士在廟都必須頭上戴巾,身穿便服、白襪、佈鞋。

道人服飾,古有“羽服”、“羽衣”之稱。道教服飾最早的統一定制是從南朝劉宋時的陸修靜開始的。

現代道人穿的服裝,大小上衣皆為“大領”,是明代以前漢民族的服裝樣式。黃色黑邊,受戒時用;法衣,指做道場“高功”穿的法服和行宗教大典時“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經師上殿念經、做道場穿的法服,亦有素凈不繡花的,通稱“班衣”。大褂、道袍一般多用藍色,以象天色和東方青陽之氣;法衣則多紅、黃色,亦有藍色、綠色;方丈穿的法衣多為紫色;班衣以紅、黃居多。

道教把道教徒戴的帽子稱為“巾”,巾有九種。分別是: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遙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陽巾。

道士的合格服飾,不但是衣帽整齊,而且要衣冠整齊。經常提到的“冠”不但指帽子,而且指特制的禮飾。最通用的有黃冠、五嶽冠、五老冠等,這幾個是作法事時用的,專場專用,不可以隨便戴上。

道人的鞋、襪亦有規矩,鞋以青佈雙臉鞋為最合格,一般穿青佈圓口鞋或青白相間的“十方鞋”,多耳麻鞋也可。襪則統用白佈高筒襪。

道人褲管必須裝入襪筒內,不得敞著褲管。不穿高筒白襪,亦須把褲管齊膝下綁紮。不紮褲腳上殿,殿主不讓進殿,進瞭殿要受罰。

道人不得頂“冠”上廁所,戴“冠”上廁所者要受罰。巡寮實施計劃處罰人時,必須衣冠整齊,莊嚴從事。

道教迎接禮儀

道侶相逢或道俗相逢時,須行拱手禮或作揖禮。

拱手禮即抱拳拱手。兩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為揚善隱惡,蓋以左手為善,右手為惡之故),舉胸前,立而不俯,可口說:“無量觀”或“善哉、善哉”,也可說:“道祖慈悲”。“無量觀”有與人祝福無限之意。與人相見,一手持物時,則伸出一手,食指內屈為禮(為一氣化三清之意)。

作揖禮即躬身稽首。一面躬身,一面雙手於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但是鼻),向人行禮。因舉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也叫(打躬)。又因身體彎曲成月牙狀,故雙稱“圓揖”。向人作揖行禮時不要過分屈身,以免臀部突出不雅觀。作揖禮較拱手禮為敬,對長者多行此禮。

道教言語禮儀

進入法堂以及上宴席,不應高聲言語,也不應大聲咳嗽。不得多言,不得與師輩爭話,不言人過失。不說俗人傢務。不言為媒保事。不與婦人低聲密語。質疑詢道當禮拜致敬。如問傢常事,不必禮拜。不與人說符咒幻術及一切旁門小術。道教稱以上這幾個為“凈口”。

道教科齋禮儀

齋醮是道士平時生活中必修之課。齋醮的禮儀很復雜,如敬香、禮叩、做道場等。敬香時,還應上供敬神。

上供有香、茶(水)、燈、花、果等。道人把供品雙手端到供桌前,雙手高舉供品與額相齊,躬身一禮,緊接著放到供桌上。供品排列順序是從內到外,茶、果、飯(米制品)、菜(青菜、幹菜)、饅頭(面制品),還不錯酌水獻花以表道心。

道人上香,先在香爐中虔誠地上三炷香。不上斷香,不上沒燃著的香。點燃後若起明火,可上下擺滅,不可用穢氣吹滅。三炷香點燃後,來到墊前雙手舉香與額相平,躬身一禮,再到香爐前左手上香,三炷香要插平插直,香與香之間距離不可過寸。上香次序為先中,次左,再上右香,上香後復回跪墊禮叩。

道士禮叩分為三禮三叩、三禮九叩兩種。行禮時,雙手上但是眉,下但是膝。其具體拜法是:端身正立,二目垂簾,寧心靜氣,二足離跪墊約五寸,二足跟距離約二寸,足尖相距約八寸,形成外八字狀。

行禮為:雙手於腹前相交,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內,掐右手無名指根節(子紋),右手大拇指掐右手裡指梢節(午紋),左手其餘四指抱右手,此即外呈“太極圖”,內掐“子午訣”,其寓意為“抱元守一”。行禮時手與鼻相平,不可高於鼻。緊接著掌心向內,掌背向外畫弧,滑落於胸口上,右手畫弧線向下右環繞,同時躬身。

叩首為:右手心向下按在墊上,左手離開胸口弧線向下左、右方向環繞,按在右手背上,與右手重疊形成十字,雙膝同時跪在墊上,左右兩手小臂同時著墊上,二肘尖與兩個膝蓋同在一條直線上,頭叩在手背上。抬頭,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緊接收回,雙手復握如前,起身站定,此乃一禮一叩。

如此三禮三叩畢,足向後退半步復一禮,原地轉向值殿道長,躬身一禮,此時三拜三叩完畢。

三禮九叩是道教隆重大禮。逢初1。十五,祖師聖誕等道教節日,住觀道眾做祈祥、祝壽接駕道場時,方丈、監院拈香行此三禮九叩大禮。

道士叩拜,是對太上八十一化的形象預示,即足站八字,手按十字,頭為一也。

道士必須參加各式道場活動,衣冠整齊,虔誠祈禱。不得打鬧嘻笑,要莊嚴從事。

道士出傢後還需“冠巾”。“冠巾”是出傢道人正式成為道人的儀式。這種儀式隻在子孫廟舉行。冠巾亦稱“小受戒”。行冠巾禮時有數師在場,如冠巾師(高功)、度師(即恩師、師父)、攏發師、引進師或引禮師等。

齋醮科儀的禮儀很復雜,也是最講究、最要緊的。做道場時,務必要以道教常規對待。

每逢朔、望以及重大道教節日,除給祖師朝拜外,還要弟子給師父頂禮,學生給先生頂禮。

戊日是道教忌日,不拜神,不尊重香,按古時候定制,戊日時宮觀要關門休息。

道教吃住禮儀

在過去,道教的叢林宮觀對吃住有嚴格的儀范。道士吃飯要依儀范進齋堂吃飯,名“過堂”。常住在齋堂吃飯有三種規矩:一是便堂,不講禮儀,隨便用齋,但必須食素,且不可以說狂語;二是過堂;三是過大堂。過堂吃飯叫“過齋堂”,要衣冠整齊,在齋堂門外排班進齋堂用齋。常住九月十五日起到三月十五日止都是“過堂”吃飯。臘月二十五“接駕”後到正月初五午齋畢均要“過大堂”。過大堂八大執事在客堂搭衣(班衣亦稱法衣)整班,客、寮帶班到監院寮(有方丈者到方丈寮)門口,兩兩相對隸立,監院出寮(搭衣、捧如意)兩使者隨出,站立監院兩邊。同打一躬,客、寮引班到齋堂門口,分班續立在兩排道眾後邊。

道眾聽到打梆號,衣冠整齊到齋堂門口外排班,執事排班請監院,堂頭衣冠整齊去請供,兩名經師,一名護供,一名站在堂內。堂頭請供(一小盂飯,一小盂清水,一雙筷子,燃香三炷,一炷燒在司命爐內,兩炷放在供盤上),舉供齊眉,入堂,供於靈祖像前。按道教儀式擊梆。

吃飯時,叫“讓齋”。不“過大堂”,平時過堂,由堂頭“讓齋”。“讓齋”完畢,侍者歸座,合堂用齋,切忌“響堂”。大眾用齋,行堂左右巡視,隨時給添飯、添菜。齋堂用的碗筷擺法也有法規。每人面前兩隻碗,左飯右菜,橫筷子兩碗前近身處。若欲添飯,以目註視行堂,用筷指左碗;欲添菜指右碗。行堂持飯、菜桶至前,要多少,以筷在碗內劃圈,行堂依據所劃添飯、菜。吃好時,將筷直置於兩碗中間,以示齋畢。堂頭看大眾全用齋畢,目視侍者,侍者下座,喊:“大眾結齋”。

食畢,方丈、監院、道眾,同打一躬,依次退出。

道眾吃飯時必須先供奉祖師。

臘月二十八日客堂備席,請果茶執事團年,道眾吃“混元菜”。年三十下午於山門外設香案,供本宮前羽後化各派靈位牌,監院、高功、經師去大廚房“接灶”,做祝壽科儀,接著便是接喜神,搶喜錢。

初一至初五日;這五天中午皆吃“混元菜”。一般宮觀,吃飯另行“過小堂”儀。很少舉行“過大堂”禮儀。

道教的手勢問題

道教的基本手勢就是雙手抱拳禮。即:左手放在右手上做抱拳狀,置於胸前,向對方施禮。口中多數都說:“無量天尊”以預示對對方的禮貌和祝福。

招財貓左手招什麼右手招什麼?

左手招財

右手招運

道傢招財符咒如何處理

天生溫順老實,高貴大方,沉默寡言兼備巧妙的口才。高貴沉默,享樂主義者

道教的財神如何來讀

玄壇趙大元帥財神經

焚香贊

香焚寳鼎。炁達玄穹神人合一謁(ye)瑤宮。

隨處顯神通。蘭篆凌空。萬聖會丹衷。

志心皈命禮

傳忱達悃天尊

燃燭贊

初燃燭炬放大光明,靈心不昧共澄清。

塵念不重萌,掃蕩凡情。太上大丹成。

至心皈命禮

慈光普照天尊

凈心神咒

太上臺星,應變無停。驅邪縛魅,保命護身。智慧明凈,心神安寧。三魂永遠,魄無喪傾。急急如律令。

凈口神咒

丹朱口神,吐穢除氛。舌神正倫,通命養神。羅千齒神,卻邪衛真。喉神虎賁,炁神引津。心神丹元,令我通真。思神煉液,道炁常存。急急如律令。

凈身神咒

靈寶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臟玄冥。青龍白虎,隊仗紛紜;朱雀玄武,侍衛我真。急急如律令。

安土地神咒

元始安鎮,普告萬靈。嶽瀆真官,土地祗靈。左社右稷,不得妄驚。回向正道,內外澄清。各安方位,備守壇(傢)庭。太上有命,搜捕邪精。護法神王,保衛誦經。皈依大道,元亨利貞。

凈天地神咒

天地自然,穢炁分散。洞中玄虛,晃朗太元。八方威神,使我自然。靈寶符命,普告九天;乾羅答那,洞罡太玄;斬妖縛邪,度人(殺鬼)萬千。中山神咒,元始玉文,持誦一遍,卻病延年;按行五嶽,八海知聞;魔王束首,侍衛我軒;兇穢消散,道炁常存。急急如律令。

金光神咒

天地玄宗,萬炁本根。廣修億劫,證吾神通。三界內外,惟道獨尊。體有金光,覆映吾身。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包羅天地,養育群生。受持萬遍,身有光明。三界侍衛,五帝司迎。萬神朝禮,役使雷霆,鬼妖喪膽,精怪忘形。內有霹靂,雷神隱名。洞慧交徹,五炁騰騰。金光速現,覆護真人。急急如律令。

祝香神咒

道由心學,心假香傳。香爇玉爐,心存帝前。真靈下盼,仙旆(pèi)臨軒。令臣關告,逕達九天。

集靈神咒

琳瑯震響。世界肅清。河海靜默。山嶽吞雲。五靈合炁。三神吐芬。昊天勅命。召集羣真。十方大帝。兵馬紛紜。率領部眾。環列壇(傢)庭。神王侍衛。威將隨臨。鬼妖滅喪。邪魔推傾。天無雜穢。地鮮妖氛。空明洞慧。上達玉京。

衛靈神咒

五星列照。煥明五方。水星卻災。木德致昌。螢惑消禍。太白辟兵。鎮星四處。國傢利亨。名刊玉簡。字錄帝房。乘颷散景。飛騰太空。出入冥無。遊晏十方。五雲浮蓋。招神攝風。役使萬靈。上衛仙翁。

土地神咒

此間土地。神之最靈。升天達地。出幽入冥。為吾關奏。不得留停。有功之日。名書上清。

玄壇寳誥

至心皈命禮

位列玄壇。金輪如意。黑虎吼時。天下妖魔皆喪膽。金鞭起處。世間邪魅悉潛形。受命玉帝。管理財源。統帥雷霆。號令瘟火。賞善罰惡。至公至正。大悲大願。巡查壇院。玄壇 趙天君。掌理天下財源。督財府中大元帥。

玄壇趙大元帥財神經

開經玄蘊咒

雲篆大虛。浩劫之初。乍遐乍邇。或沉或浮。五方徘徊。一丈之餘。天真皇人。按筆乃書。

天尊下降。真文誕敷。昭昭其有。冥冥其無。梵奧妙蘊。括盡諸經。窮源究本。齊傢修身。

爾時

玄壇趙元帥在督財府。登百寳座。倚黃金案。五方財神。運寳郎君。送財童子。司庫仙。掌籍仙。金銀銅鐵錫五種司理之神。異寳奇珍司理之神。排班侍立。參謁已畢。中间位置財神黃金使者。越班而出。稽首啟請。而稟

元帥曰。下元甲子。凡夫每多揮金如土。窮奢極侈(chǐ)。毫不知地產五金。以賜人類。相互維系生計之用。反致鑄金成幣。造成種種惡因。伏乞

主帥運大威力。設法救正。免造成大劫。陷羣氓於苦坑。

趙元帥正色曰。使者之言。正合吾心。吾當親臨下界巡視。誥誡凡夫。於是

趙元帥身騎黑虎。手執金鞭。五路財神。依方護衛。各司神隻。前後擁護。於甲子年正月初五日。下降凡塵。巡視一過。喟(kuì)然而嘆。乃謂五方五路財神曰。黃金使者所稟。確且實情。以後凡遇歲首。正月初五日。汝各按方位查察。詳為且報。記錄善惡以憑賞罰。五路財神再拜稽首。奉命惟謹。於是

趙元帥思考瞭很久。而作誥誠曰。

吾是玄壇趙天君。 財帛府中我為尊。

天下財源吾掌管。 富貴窮通由我定。

兼管風火瘟雷部。 三月十五是誕辰。

傢傢戶戶虔誠奉。 我便賜財榮其身。

今日親臨五濁界。 誥誠汝等普通人。

焚香要帶誠意燒。 跪拜須將過改盡。

富貴多行慈善事。 貧人安命守本分。

綾羅綢緞雖好看。 一絲一命要知情。

棉麻葛佈天上賜。 制成衣服格外溫。

殺生害命貪口腹。 來世便是貧賤身。

有財無子善不足。 財多子多有前因。

這一世富貴須行善。 不做善事保不成。

這一世貧賤須安命。 省吃儉用種善因。

金銀原是國之寶。 川流不息賦予人。

能聚能散方為貴。 分多潤寡貴平勻。

若還歛聚不行善。 死後依然付別人。

富不行善生敗子。 貧不安分丟性命。

種瓜自能得瓜子。 善善惡惡不差分。

試看施濟行善者。 不發自己發子孫。

白屋也會出將相。 侯門後裔做乞人。

善惡到頭終有報。 財寶不付作惡人。

汝等經吾誥誡後。 信受奉行做善人。

趙元帥誥誡已畢。

五路財神。稽首啟請。而稟曰。世人經此誥誡。回心向善。當以何種利益已顯果報。惟願

主帥慈悲。示以未悟。

趙元帥即說利益曰。若有眾生。或因前因而富。或以今修而富。或享其祖先之成。若能一心向善。憂天下之憂。濟人利物。我即勅命

東路財神青金使者。

南路財神赤金使者。

中路財神黃金使者。

西路財神白金使者。

北路財神烏金使者。各按所轄之方。統帥當方土地。帶領運寳郎君。送財童子。以時在寳庫之中輸送財寳。使其財恒充足。流傳後代常為富有之人。若復有人身雖貧賤。而能守分安命。填不平之道路。以利人行。架溝澗之短橋。以利人涉。無財能盡其力。無力能盡其言。吾即勅命。掌籍仙。將其貧籍除名。登入富籍。或使其生計日裕。事業漸興。由貧而小康。或使其得意外之財。而驟富。或使其子孫發達。享其後福。若復有人。信心不二。常年奉祀。香火不斷。流傳此經。以勸世人。吾即便其人口清吉。四季平安。有求必應。無願不從。各各信受。自護禎祥。於是

玄壇趙元帥復說偈曰。

傢 有 財 神 經   財寶 常 滿 盈

傢 有 財 神 經   生計 常 茂 盛

傢 有 財 神 經   人口 保 平 安

傢 有 財 神 經   子孫 永 不 貧

傢 有 財 神 經   財 神 常 降 臨

傢 有 財 神 經   橫事 不 臨 門

傢 有 財 神 經   往來 無 白 丁

傢 有 財 神 經   窮漢 變 財 星

傢 有 財 神 經   瘟疫 不 敢 侵

傢 有 財 神 經   雷公 保 清 平

趙元帥說偈已。霹靂一聲。大地震動。鬼神失色。黑虎長嘯。金鞭飛舞。萬魔攝伏。五路財神。各籍靈王。仙童子。排班肅立。瘟火雷部。一 一參謁。信受奉行。作禮而退。

收 經 贊

財 帛 府 中 大 天 尊

金 鞭 一 舉 耀 眼 明

黑 虎 常 眠 寶 山 下

童 子 推 車 運 金 銀

百 寶 寶 庫 神 仙 掌

五 路 財 神 聽 號 令

若 有 信 受 流 傳 者

世 世 常 作 大 財 星

財神寳誥

至 心 皈 命 禮

芳徽著於紫霞。功德垂於金碑。畢生清廉。積德最厚。終身正直。累仁甚深。見利思義。堪為萬世主宰。不貪為寳。宜享千秋芳馨。大悲大願。至公志仁。總司天下財源。無量增福益祿。五方五路財神大真君。

玄壇寳誥

至 心 皈 命 禮

位列玄壇。金輪如意。黑虎吼時。天下妖魔皆喪膽。金鞭起處。世間邪魅悉潛形。受命玉帝。管理財源。統帥雷部。號令瘟火。賞善罰惡。至公至正。大悲大願。巡查壇院。玄壇趙天君。 掌理天下財源。督財府中大元帥。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