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有什麼含義解釋(坤有什麼含義解釋)
坤之含義是什麼 坤字之含義是什麼
1。坤:本義為大地。在人名中引申為厚德載物、寬以待人、柔順伸展、合作共贏等之寓意。
2。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乃大地之母,有大度和包容之義。 八卦之一坤為地、為母、為佈、為釜、為吝嗇。——《易·說卦》 。又如:坤卦(八卦之一,代表地);坤乾(古書名。陰陽之書)。
坤之寓意是什麼
坤之義是:稱女性的;八卦之一。
一、坤的拼音:kūn
二、坤的釋讀解義:
1。八卦之一。
2。稱女性的。
三、坤的部首:土
四、漢字結構:左右結構
五、造字法:形聲。
六、相關詞組:
乾坤、坤角、坤表、坤伶、坤乾
更多閱讀
一、漢字筆順:橫、豎、提、豎、橫折、橫、橫、豎
二、詞組釋讀解義:
1。坤厚[ kūn hòu ]
謂大地博厚。
2。坤元[ kūn yuán ]
與“乾元”對稱。指大地資生萬物之德。
3。厚坤[ hòu kūn ]
指大地。
4。坤道[ kūn dào ]
謂大地的屬性。
5。坤極[ kūn jí ]
指皇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坤
坤字的最佳解釋
本義是代表地以及一切極具陰柔性質的事物
坤(讀音kūn)是漢字通用規范一級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字。 本義是代表地以及一切極具陰柔性質的事物。
字源演變
“坤”字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字 。戰國文字是由“立”和“申”字構成,不過伴隨著漢字的演變,改為由“土”和“申”字構成,這與“坤為地”的意思更加切合。《說文》中的小篆文字(圖2)便是如此。此系後也發展壯大成為現代漢字。
“申”的寫法在演變過程中也有變化。特別是漢代時期改變還算大 。一種寫法是“申”的豎筆彎曲,這也是是“申”字篆書的另一種寫法 。而另一種的寫法,是借“川”字為坤 。
古籍釋讀解義
《醜集中》《土字部》
古文:巛
坤有什麼含義
地吧!乾坤就是天地之義
誰知道哪有<< 易經·系辭上傳>>譯文?
系辭上(1)
(1)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2)動靜有常,剛柔斷矣。(3)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4)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雷。(5)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6)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7)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間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8)
註釋:
(1)系辭:系,古字作毄,有系屬義。辭,本作辭,即詞,有說義。系辭本義是系辭於卦爻之下。案《系辭》:“系辭焉以斷吉兇。”“系辭焉以盡其言。”其實就是其正。此處以“系辭”為名。乃指系在《周易》古經後面的文辭,為《十翼》之一。它是《周易》的通論:追述易之起源,推論易之作用,兼釋卦義以補《彖》、《象》、《說卦》之不足,並言明占筮方法等。《系辭》分章,先儒多有不同:馬融、荀爽、姚信等分上篇為十三章,虞翻分為十一章,周氏、孔穎達等分為十二章,陸德明分為七章,李心傳分為十五章,王申子分為十六章。今從馬融等分法,《系辭》下篇一般分為十二章。
(2)尊:高,貴。天陽氣輕清在上,故曰尊。卑:下,賤。又作“埤”,卑,埤通。地陰氣濁重在下,故曰卑。定:謂定其方位。以:已。《國語·晉語》“吾以除之矣”即其證。陳:列。
(3)動靜有常:此指天地自然來講,天運轉不已,故曰動;地凝重不移,故曰靜。常:規律。天動地靜之說,戰國時期極其普遍。如《莊子·天道篇》:“其動也天,其靜也地。”剛柔:剛謂奇畫以象陽,柔謂耦畫以象陰。斷:分,判。
(4)方:先儒多解為方所、道、理、行蟲動物類等,然以上諸說似皆不妥。通觀此段文意,“方”在此應解作“事”。《象》之《復》“後不省方”句,王弼註:“方,事也。”即其證。象:天象,日月星辰。形:地形,山川草木。變化:天時變,故在天為“變”;變,熹平石經作“辯”,由成象到成形辨其化,可備一說。坤化成物,故在地為“化”。見:顯現。
(5)剛柔相摩:乾剛坤柔之畫相互摩蕩而成八卦,即《說卦》所謂乾三陽坤三陰相互作用而生“六子”。摩:旋轉。此指切摩。八卦相蕩:八卦相互滌蕩而運動。蕩,又作“蕩”。《釋名》:“蕩,蕩也。”此有推移的意思。鼓,通“郭”。《風俗通義·聲音篇》:“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萬物郭皮甲而也,故謂之‘鼓’”。所以鼓有“動”的意思。霆:雷之餘氣。《谷梁傳》:“雲雷者何?霆也。”潤,滋。
(6)乾道:即陽道。男:陽性事物,即《說卦》所謂“長男”、“中男”、“少男”。坤道:即陰道。女:陰性事物,即《說卦》所謂“長女”、“中女”、“少女”。
(7)知,先儒多訓為“主”、“為”。筆者管見,由《彖》釋《乾》稱“萬物資始”考之,此“知”就應解作“資”,“資”、“知”音近互假耳。作:一本作“化”。筆者以為,由上文“乾資大始”考之,此處“坤作成物”之“作”,當訓為“為”,即化生。易:平直,無所難。馬其昶雲:“易者易直也。光體渾同虛空,普徧群物,故曰易。《爾雅》‘平、均、夷、弟,易也’。註雲:皆謂易直,此可識易之訓也”。案《系辭》:“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故馬氏之說極是。簡能:簡約之能。先儒有謂作“簡從”者,上下文“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考之,此解可備為一說。簡,簡約而不繁。
(8)易簡:平易簡約。成位乎其中:人得天地之理,位於天地之中。位,居位。
今譯:
天尊貴(於上),地卑賤(於下),乾坤(由此)確定。卑下高上已經陳列,貴賤之位確立。(天地)動靜有其常規,(陽)剛(陰)柔即可斷定。萬事用其類相聚,萬物用其群相分,(這樣)吉兇便產生瞭。在天形成象,在地生成形,(因而)變化就顯現瞭,所以剛柔相互切摩,八卦互相推移。以雷霆鼓動,以風雨滋潤,日月運行,寒暑交替。乾道成就男性(事物),坤道成就女性(事物)。乾資主(萬物)初始,坤化生成萬物。乾以平直資主,坤以簡約順從。易,則是易資主;簡,則是易順從。平直資主則有親附,簡易順從則有功效。有親附則可長時間,有功效則可廣大。可長時間才是賢人的德性,可廣大才是賢人的事業。(因此)易簡而天下之理可得,天下之理可得而成位於(天地)之中。
--------------------------------------------------------------------------------
(2)
聖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1)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2)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3)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4)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5)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6)
註釋:
(1)卦:指六十四卦。象:卦象。系辭:於卦爻之後系屬其文辭,在此句“吉兇”之後“虞本更有悔吝二字”(《釋文》)。以上下文義考之,似當以虞說為是。
(2)吉兇:善惡。吉,善。兇,惡。悔吝:悔難。悔,恨。吝,通“遴”,行難。虞,度。吉兇悔吝,為《易》之辭。失得憂虞,為人之事,故吉象得,兇象失,悔象憂,吝象虞。
(3)變化:指六爻之變化。亦即《系辭》所謂“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爻者,言乎變者也”。進退:由爻之變化而產生。陽動為進,陰動為退。剛柔:指陰陽二畫,陽剛為“—”,陰柔為“- -”。
(4)三極:三才,即天地人。八卦有三畫,上畫象天,下畫象地,中畫象人。六爻兼三才故初二為下象地,三四為中象人,五上為上象天。
(5)居:靜處。安:依。序:次序。虞翻認為當作“象”。根據下文“君子居則觀其象”,故認為作“象”為勝。然案之《系辭》,“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成列即《易》之序也。且“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價,震無咎者存乎悔。……”此皆“易之序”也。玩:一本作“翫”,有玩味、玩習的意思。《列子·黃帝篇》“吾與若玩其文也久矣”。張湛註:“玩,習也。”樂:一本作“變”,案下文“動則觀其變”,“爻者言乎變者也”,似從“變”為是。
(6)此引《大有》上九爻辭。佑:保佑。
今譯:
聖人設置易卦,觀察其象而系之文辭,以明示吉兇,(陽)剛(陰)柔相互推移而產生變化。所以(《易》辭)吉兇,為失得之象;悔吝,為憂虞之象。變化,為進退之象;(陽)剛(陰)柔,為晝夜之象。六爻的變動,含有(天地人)三才之道。所以閑居而依者,是卦的次序;喜樂而玩習者,是(卦)爻的文辭。因此君子閑居時則觀察卦象,而玩味其文辭;行動時則觀察卦爻的變化,而玩味其筮占。所以“自有上天保佑,吉祥而無不利”。
--------------------------------------------------------------------------------
(3)
緣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①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②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③
註釋:
①彖:“材”,材通裁,所以有裁斷的意思,此指彖辭。言:說明。象:指一卦之象。爻:指爻辭。變:指剛柔兩畫的變化。
②小疵:小瑕。列:分佈。位:六爻之位。齊:正定。大小:指卦來講,陽卦大,陰卦小。辭:爻辭。介:微小。此指“悔吝”處“吉兇”之間細小界限。震:驚懼。
③險:兇惡。易:平易:此即善吉。之:適。
今譯:
彖辭,是說明卦象的;爻辭,是說明(陰陽爻畫)變化的;吉兇,是說明事務失得的;悔吝,是說明有小的過失。無咎,是說明善於補求過失。所以貴賤的分列,存在於所處的爻位;齊定其小大,存在於各卦之中;辯別吉兇,存在於卦多辭中;憂慮悔吝,存在於(吉兇之間)細小的界限;戒懼而無咎,存在於能夠悔改。因此卦有(陰陽)大小,辭有兇險平易,《易》辭,就各有所指向。
--------------------------------------------------------------------------------
(4)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①。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②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③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④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⑤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⑥。
註釋:
①易:《周易》所蘊含道理,即易理。準:等同、齊平。彌綸:包羅,遍論。彌,徧。綸,本指青絲綬。此通“論”。
②幽明:幽暗光明。原始反終:由事物開始返歸到事物的終結。原,推究。反,一本作“及”,此訓為“返”。
③精氣為物:陰陽精靈之氣聚則物成其形。精氣,指陰陽精靈之氣。遊魂為變:氣之遊散而物變其故。遊魂,氣之遊散。陽氣曰魂,以上下文思之,精氣指神,遊魂指鬼。鬼神:陰陽之氣屈伸變化。鬼:歸,即氣之屈而歸,物終氣歸曰鬼。神:伸,即氣之伸而至,物生氣伸曰神。
④違:違背。濟,助。旁,徧。《廣雅》:“旁,廣也,大也。”《周禮·春官·男巫》:“旁招以茅。”賈公彥疏:“旁,謂四方。”王引之曰:“謂徧招於四方也。”流:《釋文》“京作留”。樂天:順行天道。知命:知性命之理。安土:安居坤土。敦:篤厚。仁,愛。《墨子·經說下》:“仁,仁愛也。”
⑤范圍:包括,法周。范,鑄金之范,引申為法:圍,匡郭,周圍,“范圍”,今人黃沛榮解作籠罩,其說甚是。不過:漢儒釋此乃乾坤消息法周天地變化而不過於十二辰。然由上下文思之。此“不過”恐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因無其它證據,故此仍依漢人之說。曲:本義為器受物之形。成:當為盛。曲成,即受盛。不遺:不遺失細微。
⑥晝夜之道:指陰陽剛柔之道。《系辭》:“剛柔者。晝夜之象。”方:處所。體,固定形體。
今譯:
《易》道與天地等同,所以能包羅天地之道,仰首以觀看天文,俯首以察看地理,所以知曉幽明變化的原故。由事物開始返歸到事物終結,因而知曉死生的學說。精氣聚合而生成物形,遊魂(氣散)致使(物形)變化。因此可知鬼神的情狀。(易)與天地相似,所以不違背(天地的規律)。知道周圍萬物而用其道成就天下,所以不可能有過失。遍行而不停留,順應天道,知曉性命之理,因而不會憂愁。安居坤土,敦厚而施仁德,故能夠愛民。籠罩天地變化而不超過(十二辰),承盛萬物而不遺失(細微),通達晝夜變化之道而極為睿知,故(陰陽)神妙變化無一定處所,而易道亦無固定的形體。
--------------------------------------------------------------------------------
(5)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道,善也;成之者,性也。①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這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②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③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④
註釋:
①繼:秉受,繼續。成:生成,成就。性:天性、本性。朱熹曰:“所以發育萬物為繼‘善’,萬物各正其性命為‘成’性。”(《語類》)
②知,智。鮮,少。顯,顯現。諸,之於。用,功用。鼓,動(解見上“鼓之以雷霆”註)。至,極。
③富有:無所不備。日新:變化不息,日日增新。生生:陰陽相互變化而不窮。成象:生成天象。效法:效地之形。法即形。項安世曰:“古語‘法’皆謂‘形’,《系辭》皆以‘形’對‘象’。”
④極數:窮極蓍策之數。占,筮占。通變:即變通,指變化而通達、趨時而利。陰陽不測:陰陽變化迅速微妙而不可測度。
今澤:
一陰一陽(互變)叫做道,秉受(其道)的,為善;順成(其道)的,為性。仁者看見(道)的仁便稱道為仁,智者看見(道)的智便稱道為智。百姓日用(其道)卻不知道。所以君子之道已很少見瞭。顯現道的仁德(於外),潛藏道的功用(於內),鼓動萬物(生長)而不去與聖人同憂慮,(造就萬物)盛德大業(完備)至極呀!富有叫做大業,日新叫做盛德。(陰陽變化)生生不已叫做易,成(天)象為乾,效(地)形為坤,窮極蓍策之數預知未來叫做占,通達變化的叫做事,陰陽(變化)不可測度叫做神。
--------------------------------------------------------------------------------
(6)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①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②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的意思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③
註釋:
①廣:寬廣。坤為廣。大:盛大。乾為大。禦:止。邇:近。正:定。
②專:一本作“塼”,專、塼二者通,此當訓為“圜”。《說卦》“乾為圜”即其證。直:剛直。翕:閉合。辟:開。
③配:匹配。變通:變化通達。易簡:指“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即易知易從謂易簡。至:大。
今譯:
這易道寬廣呵,盛大呵!要說它遠,則無所窮止,要說它近,則寧靜而方正,要說天地之間則(萬物)具備。這乾,靜止時圓圜,運動時開辟。所以廣生(萬物)。(易道)廣(生)大(生)與天地相配合,變化通達與四時相配合,陰陽的意思可以與日月相配合,是易道簡約的善性與至大的德性相配合。
--------------------------------------------------------------------------------
(7)
子曰:①“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②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③
註釋:
①子曰:《系辭》、《文言》所謂“子曰”,乃指孔子,然“子曰”所引是否真為孔子言論,已無從考證。
②知,即智。禮,禮儀。一本作“體”,“禮”、“體”相通。
③存存:常在。《爾雅·釋訓》:“存存,在也。”阮元曰:“存存,在也。如孟子說‘存其心,養其性也’”。道:所由之路,乾陽為道。義:所處之宜,坤陰為宜。
今譯:
孔子說:“易,其道至極!易道,聖人用之增崇其德而廣大其業。智慧崇高禮儀謙卑,崇高效法天,卑下效法地。天地設定位置,而易道運行於其中。成物之性常存,(陰陽)道義之門。
--------------------------------------------------------------------------------
化在文言文裡有什麼含義是什麼
1、 化在文言文裡有什麼含義
1。古字為“匕”。會意。甲骨文,從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變化。本義:變化,改變。 2。同本義 [turn;change] 匕,變也。——《說文》。徐灝曰:“匕化古今字。” 知變化之道。——《易·系辭傳》。虞註:“在陽稱變,在陰稱化,四時變化。” 荀註:“春夏為變,秋冬為化,坤化為物。” 和故百物化焉。——《禮記·樂記》 若欲其化也。——《周禮·柞氏》。註:“猶生也。” 狀態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化。——《荀子·正名》。註:“化者改舊形之名。” 勝敗若化。——《國語·晉語》。註:“言轉化無常也。” 因時而化。——《呂氏春秋·察今》 終不能化。——《史記·貨殖列傳》 身化促織。——《聊齋志異·促織》 而骨化石。——清· 林覺民《與妻書》 3。又如:化現(變化);化心(改變其心性);化先(四時變化之始);化治(變化治理)。 4。教化 [help to change by education,persuasion,setting an example,etc。] 化,教行也。——《說文》。段註:“上匕之而下從匕謂之化。” 以禮樂合天地之化。——《周禮·大宗伯》 漸也,順也,靡也,久也,服也,羽也,謂之化。——《荀子·七法篇》 神則能化矣。——《荀子·不茍篇》 變則化。——《禮記·中庸》 淳淳乎純謹畏化。——《呂氏春秋·士容》。註:“教也。” 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意也。——楊惲《報孫會宗書》 5。又如:化聲(因推行教化而有聲譽);化行(教化播揚於某地);化誨(開導教誨);化雨(比喻善於施教,猶如雨水滋潤植物一樣);化作(化育生成);化物(化育外物);化胎(化育成胎);化氣(化育之氣);化光(德化光大);化向(受德化而歸順);化流(德化傳佈)。 6。感化;轉變人心 [help to change by persuasion] 正月實來化我也。——《公羊傳·桓公六年》。註:“行過無禮謂之化。” 是以聖王制世禦俗,獨化於陶鈞之上。——鄒陽《獄中梁王書》 7。又如:化俗(化民成俗,改善習俗);化物(感化外物);化服(感化順服);化盜(感化盜賊使為良民)。 8。募化 [collect alms] 你去那裡化些齋吃。——《西遊記》 9。又如:化飯(化齋);化佈施(即化緣。佛教用語。募化錢糧);化錢(募化錢財);化齋(僧道向人募化齋飯)。 10。用火燒 [burn up]。如:化人場(化人廠。即火葬場);火化。 11。消化;領會,融會貫通 [digest]。 學而不化,非學也。——楊萬裡《庸言》 12。又如:化食;食古不化。 13。死 [die]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晉· 陶淵明《讀山海經》 惟君平昔,聰明絕人,今雖化去,夫豈無物!——唐· 劉禹錫《祭柳員外文》 14。消除,去掉 [eliminate;get rid of] 以化腥臊。——《韓非子·五蠹》
詞性變化
〈名〉 1。習俗,風氣 [convention;custom] 傷化敗俗,大亂之道也。——《漢書》 2。造化。自然的功能 [Nature] 修短隨化。——王羲之《蘭亭集序》 3。又如:化力(造化之力);化元(造化的本原);化功(造化之功);化兒(造化小兒)。 4。化學 [chemis嘗試]。如:數理化。 5。古時候漢語裡“化”通“貨”,化古音毀,示切讀“貨”,今音呼霸切。《史記·仲尼弟子傳》:“與時轉貨貲。”《索隱》:《傢語》“貨作化”。化是變化交易之物。——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入門》
2、 何謂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比於“白話文”來講。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之義。“言”,是寫、表述、記錄載入等之義。“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比於“口頭語言”來講,“口頭語言”亦稱“白話”。 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之義,預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之義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之義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白話文
在中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一樣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瞭,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瞭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時候,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此刻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代人們為我們留下瞭大量的文言文。在國內,中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的學習更是占瞭很大的分量。
當然,其他國傢的古代人們也留下瞭大量的文言文。
何謂文言文? 文言文之寓意是什麼?
1、文言文很精彩。這是無疑的。構成我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文言文。由此可見咱們國傢的現代文明歷史還是很短的,解構或者解讀傳統文化還是現代化的必要,由於傳統智慧的繼承建立於對文言的正確解讀。
2、文言文是知識。對,由於文言文已經不再是語言,它純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識,甲骨文也是知識,為啥就不學甲骨文呢?對瞭,正所謂由於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進一步學習甲骨文等等傳統高級文字(學)的基礎。
3、文言文也是竅門。漢語的表述、刻畫、組合、轉變、喻式、鋪比、推演……,在思想的表達上充分承載瞭漢文明的風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結構,對現代漢語的理解比較精深,對新漢語的構造將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話文”的相對。這個詞的結構是如此的:文言-文。第一個“文”是“文字”,“言”是語言。“文言”則指“文字化瞭的語言”。它說明兩層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種語言;其二,這個語言後來被文字化瞭。“被文字化瞭”的語言也有兩重含義:其一,可以有語言但沒有文字的文化,打比方說大都少數民族隻有語言沒有文字;其二,語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為歷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應該是:被文字化瞭的語言的一種文體。後面那個“文”指文體。
那麼文言文除瞭在考古研究之外,還有什麼“前途”嗎?或者說,還會有什麼生活的應用價值?我想是有的。在傳統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當今社會時,不過呢人們忽視瞭一些邊緣地區的社會生活,才造成現代應用對文言文的懷疑或者忽視。打比方說在建設中,某些碑刻仍然會用文言文撰寫,仍然采用書法書寫,使用工具鐫刻。篆書的應用也大多如此。
再放大去看,古典詩詞都屬於“文言”一類,它們在生活之中並沒有遠離我們而去。隻是在語言形態上,之乎者也離開瞭口頭,成為文字之後,顯然它對竅門的推敲,表意的擴展,有瞭確實的規范要求。它的“前途”,就在它的應用,也在它能喚醒含混的詞源與典故。可以說,前途看好。
“文言文”這個名詞也可以涵載語言與文字之間在文化歷史上的相互之關聯聯系。某種形式上,一旦某種語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書面化,其語言魅力頓減,而文字功能倍增。由於語言一般是口頭相傳,與生活息息相關,語言尚未進入文化狀態,它是對生活經驗的一種保留,沒有文字的擴展性能。
我們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不免會產生一種錯覺:古時人說話也是這麼說的麼?我想這可以 使用此刻時態下書面語與口頭語在表述上的區別來“感受”,它們之間在結構上規則上並無大的不同。也可以推測,古代人們說話不過呢比文言文更隨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兩拍”也能夠做參考瞭。至於此刻我們閱讀文言文,肯定不代表在重復古代人們的說話,而是在朗誦或者默讀一種文體。
閱讀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種極其明晰的思路,就像偶爾閱讀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種應有的肅穆。
3、 文言文裡的與有什麼含義
原發佈者:杭濱
何謂文言文? (一)文言文很精彩。這肯定是無疑的。構成我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文言文。由此可見咱們國傢的現代文明歷史還是很短的,解構或者解讀傳統文化還是現代化的必要,由於傳統智慧的繼承建立於對文言的正確解讀。 (二)文言文是知識。這是對的,由於文言文已經不再是語言,它純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識,甲骨文也是知識,那為啥就不學甲骨文呢?對瞭,正所謂由於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進一步學習甲骨文等等傳統高級文字(學)的基礎。 (三)文言文也是竅門。漢語的表述、刻畫、組合、轉變、喻式、鋪比、推演……在思想的表達上充分承載瞭漢文明的風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結構,對現代漢語的理解比較精深,對新漢語的構造將有“法”可依。 (四)“文言文”是“白話文”的相對。這個詞的結構是如此的:文言-文。第一個“文”是“文字”,“言”是語言。“文言”則指“文字化瞭的語言”。它說明兩層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種語言;其二,這個語言後來被文字化瞭。“被文字化瞭”的語言也有兩重含義:其一,可以有語言但沒有文字的文化,打比方說大都少數民族隻有語言沒有文字;其二,語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為歷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應該是:被文字化瞭的語言的一種文體。後面那個“文”指文體。 (五)那麼文言文除瞭在考古研究之外,還有什麼“前途”嗎?或者說,還會有什麼生活的應用價值?我想是有的。在傳統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現
4、 文言文裡“教化”有什麼含義
“教化”與“教育”雖僅一字之差,但其手段的高明程度卻遠非教育可比,它把政教風化、教育感化、環境作用與影響等有形和無形的手段綜合運用起來,既有皇帝的宣諭,又有各級官員耳提面命和行為引導,還有立功德碑、樹牌坊、傳播通俗讀物等多種形式;既向人們正面灌輸道理,又註意和提防結合日常活動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達事明理,默化潛移,其效果要比單純的教育深刻而又牢固得多。
正由於如此,從古至今凡有見識的傢都十分註重和重視教化的效果,把教化當作正風俗、治國傢的重要國策。《禮記·經解》中說:“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
西漢賈誼把教化比作阻止洪水的堤防,“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並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
古之王者明於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全漢文》卷。
5、 材在古文中有什麼含義
材:(一)形聲。
從木,從才,才亦聲。“才”意為“備而未用”、“儲備待用”(見互動百科“才”字條 )。
“木”與“才”聯合起來預示“儲備待用的木料”。本義:庫存木料。
(二)同本義。材,木梃也。
——《說文》五曰材貢。——《周禮·太宰》駕而乘材。
——《國語·晉語》。無所取材。
——《論語》。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
——《莊子·人間世》材樸委積兮。——《楚辭·九章·懷沙》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
——宋·沈括《夢溪筆談》(三)又如:木材;材器(材木與器物)(四)泛指原料、材料。飭化八材。
——《周禮·太宰》。其材足以備器用。
——《左傳·隱公五年》獻材於殯門外。——《儀禮·士喪禮》。
(五)又如:鋼材;器材;木材;就地取材(六)資料。如:教材;題材;素材(七)人的體貌。
如:身材(身體的高矮和胖瘦)(八)資質;本能。如:蠢材(笨傢夥);因材施教(九)棺木。
如:壽材;材鋪(棺材店)(十)通“才”。才能,能力。
任官惟材,左右惟其人。——《書·咸有一德》士脩身功材。
——《管子·五輔》。賢於材人遠矣——《傷仲永》(11)通“財”。
財物。廣辟土地,著稅偽材。
——《墨子·公孟》知務本禁末之為多材也。——《荀子·君道》材伎之士。
——《荀子·王制》⓶讓:1、 (形聲。從言,襄( xiāng)聲。
本義:責備) “讓”字2⓸2、 同本義 [blame]讓,相責讓也。——《說文》讓我們的friend遍天下!讓我們的事業共輝煌!——世界藝術傢協會做主的人:《吳國化名言》。
詰責以辭謂之讓。——《小爾雅》讓,責也。
——《廣雅》且讓之。——《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讓不貢。
——《國語·周語》魯人以為讓。——《史記·齊世傢》眾知有為,因讓之曰:…——明·高啟《書博雞者事》3、 又如:讓書(有責備言語的書信);讓勖(既責備又勉勵);讓誚(責讓譏誚)。
4、 退讓;忍讓 [give away;give ground;modestly decline]讓者,禮之主也。——《左傳·襄公十三年》讓文之材也。
——《國語·周語》讓,推賢也。——《國語·晉語》允恭克讓。
——《書·堯典》。鄭註:“推賢尚善曰讓。”
退讓以明禮。——《禮記·曲禮》堯讓天下於 許由。
——《莊子·逍遙遊》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坐,不讓,欲歡公子。——《史記·魏公子列傳》5、 又如:讓梨覓棗(比喻兄弟間的手足情愛);見困難就上,見榮譽就讓;各不相讓;寸步不讓;讓棋;讓衢(讓路);讓再讓三(三番五次地推讓);讓客(禮讓客人);讓德(忍讓的品德)。
6、 推舉 [elect]哥哥三打祝傢莊身亡之後,眾兄弟讓我為頭領。——李致遠《還牢末》楔子7、 以一定代價將東西的所有權轉給他人。
把房子讓給遠房幾傢族人來住。——《兒女英雄傳》薛傢伏勢倚情,偏不相讓。
——《紅樓夢》8、 又如:讓與(把財物或權利移轉於別人);讓祿(把利祿移轉給別人);讓國(把國君的地位讓給他人);讓名(把名譽讓給他人);讓價;讓利銷售。9、 請,邀請 [invite;usher]。
如:把他讓進門來;把客人讓進裡屋。10、 允許 [let;allow;permit]。
如:公共場所不讓吸煙;讓他走瞭。11、 通“攘”。
推辭;推讓;拒絕 [decline;refuse]乃懼距天用而讓有用也。——《潛夫論·明闇》12、 又如:讓職(辭讓官職);讓爵(讓爵位)。
13、 要求 [ask]。如:是他讓我來的;她母親讓她每一天練習彈鋼琴八個小時。
14、躲避,避開碰到(如突然轉身) [dodge]。如:幸虧我讓得快,要不早給那輛車撞倒瞭;讓威(避免敵人的鋒芒);讓開(避免);讓辟(退讓避免)。
15、 用煙酒款待 [entertain;treat;offer]。如:讓酒(請人喝酒);讓煙(請人抽煙);讓坐(請客人入座)。
16、 通“攘”。17、 竊奪 [steal]治斧鉞者,不敢讓刑;治軒冕者,不敢讓賞。
——《管子·君臣下》18、 騷擾 [disturb]巨塗則讓,小塗則殆。——《荀子·榮辱》⓹19、古時候的一種禮節儀式。
舉手平衡狀 [put up one's hands to balance]賓入門皇,升堂讓。——《儀禮·聘禮》。
鄭玄註:“讓謂舉手平衡也。”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史記·項羽本紀》。
6、 文言文之義是什麼
1、定義: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註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蘊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2、特點: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的特征,是相對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來講的,主要表此刻語法與詞匯兩方面。
3、結構: (一)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傢》)--陳勝是陽城人。
②"操雖托名漢相,其實也就是說漢賊也。"(《資治通鑒》)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勢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2)。采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預示判斷。 如:"此為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將項燕。 ④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3)。采用否定副詞"非"預示否定。 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
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於""於"表被動。 如:"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傢。
"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
2)。"為""為……所"表被動。 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比於現代漢語的句序來講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微斯人,吾誰與歸?" (二)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如:"古之人不餘欺也。" (三)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
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 (四)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在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許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
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類情況。 (一)用"之"使定語後置。
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二)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 3)。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常常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樣的狀況很少,多數是為瞭預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風。" "美哉,我少年中國。
" [練習]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② 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 德何如,那麼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形,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之義。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一)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二)承後省。
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三)自述省。
如:"(予)愛是溪,入二三裡,(予)得其尤絕者傢焉。" (四)對話省。
如:"(孟子)曰:'獨樂(yuè)樂(lè),與人樂(yuè)樂(lè),孰樂(lè)?'(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
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
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
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
如:"今以鐘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練習]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揚四海。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固定結構 1)、表疑問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奈何、若何、怎樣、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與、得無……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之戰》) ③與不 同好,怎樣?(《左傳·齊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7、 文言文有什麼含義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春秋、戰國時代,用於記錄載入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錄載入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加的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代表象征。
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註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蘊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著名語言文學傢、教育傢王力先生在《古時候漢語》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傢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瞭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屬於文言文的范疇。
總之,文言文是我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起源。 第一個“文”,是美滿之義。
“言”,是寫、表述、記錄載入等之義。“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比於“口頭語言”來講,“口頭語言”亦稱“白話”。
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之義,預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之義就是指“美滿的語言文章”亦稱做語體文。
而“白話文”之義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打比方說像說如今的,“你吃飯瞭嗎?”。
滬訂高寡薨幹胳吮供經 在中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口語)面語言”(書面語)來表述,是不一樣的,打比方說,想問某人是否吃飯瞭,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瞭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裡,“飯”名詞作動詞用,含義是吃飯。
中國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此刻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在我們中國數千年歷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特別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則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