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風水命理

易經自然規律(易經六大定律)

风水大全 風水命理 02-28

一:請問易經中的四季是如何劃分的?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在天代表四季,春屬木,夏屬火,秋屬金,冬屬水,由於土生萬物,所以流於四季,合為五行。

四季分十二月,寅卯辰屬春,寅卯為木,辰為土;巳午未屬夏,巳午為火,未為土;申酉戌屬秋,申酉為金,戌為土;亥子醜屬冬,亥子為水,醜為土。辰土為水庫,為濕土;未是木庫,為燥土;戌是火庫,為燥土;醜是金庫,為濕土。這樣土分配給季節轉換之月,至於古代人們為啥這麼規定,是模仿四時的演化吧!想更深瞭解,對照一下羅盤,會發現更加的多天幹地支八卦五行奇門遁甲的對應規律,易經一直就是千古之謎,源頭之事,更是迷中之秘瞭。天下很少有的人講清楚的。

二:易經兩大規律

《易經》兩大終極金科玉律:高維度生存

易道的本質,是陰陽二氣在時空中的分佈與變化,就這兩點來說,六十四卦中有兩組卦特別耐人尋味,有著陰陽上的絕對對稱與均衡,性質卻又截然相反,由此批露出兩大易道根本金科玉律。這就是否、泰和既濟、未濟,以及對沖金科玉律和歸正金科玉律。

易道對沖金科玉律:高一維度的自處與他處

可以看見,否與泰是三陰和三陽的組合,相對而立。

所謂否極泰來,否是兇卦,泰是吉卦。乾為天坤為地,否卦天在上地在下,本是合理應當,卻為啥呢兇?由於陽氣是上升的,陰氣是下降的,此卦的陰陽二氣上面的上升下面的下降,就不會發生交感,是分裂的趨勢。《系辭下》雲“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生生之謂易,陰陽交感才能生發繁榮、生生不息。泰卦看起來天地乾坤顛倒,陰陽二氣卻正能交感,是和合的趨勢,所謂天地交泰,正所謂大吉。

這種解釋很平常,不一般的是其中遵循的金科玉律,與《道德經》不謀而合。《道德經》四十二章雲:“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論道,此句直指本源,所說的正所謂否泰兩卦所揭示的,可叫作對沖金科玉律。沖氣以為和,陰陽二氣對沖才能和,是為沖和。這是和合的唯一通道。

對沖,要對還要沖。否卦有對無沖,所以不吉;泰卦既對且沖,故成和。

天地之道,就動的一面說是沖和,就靜的一面說就是中和。《中庸》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致中和,便是行沖和。

所以孔子說“和而不同”,歷經百年人們都以為這說的是一種寬容的修養,其實也就是說說的是天道——不同才有陰陽,有陰陽才有對沖,有對沖才有和合,有和合才有廣大繁華。世間一切真修養,背後都是基於大道的,隻看你看不看得到,一切德性皆是智慧。世間的魚龍混雜,遍觀就是悟道,包容就是修道,接受就是得道。

我們也可以發現一個現象:一個強大到沒有對手的人,必在剛愎自大中走向膨脹和滅亡;一傢沒有競爭角逐的企業,必會走向放任和解體。這背後,也是對沖金科玉律在發生作用。如同否卦的陰陽不交,自己一身與外在走向分裂,分裂到最後就隻能是自己一身的解體。反而是強力的競爭角逐,能使雙方不斷走向強大。

所以真真正正有智慧的人,不僅不懼怕和排斥競爭角逐,還會主動去尋找競爭角逐,找到自己立於世間的參照物,不論這參照物在古今中外還是真實假設。有參照物,才能真真正正知道自己位置有多高、分量有多重,進而明晰本人的方向。

他處如此,自處也是一樣。任何人都是矛盾的,內心存在諸多矛盾的兩面,也需要陰陽交沖以實現和。

為啥大都人都不能處理好內心的矛盾?由於他們一直在排斥一面而迎合另一面,於是制造著分裂不交。而這幾個矛盾,不論你接受還是不接受,那麼這樣就是你的真實,處理不好的本質原因是因為不肯直面和接受這種真實。而一旦你直面和接受,內心所有的矛盾就會自然向著沖和運行,和合自己就會發生。

拒迎遵循的是心的本能,面受打開的那麼是心的超能。本能是局內自迷,陷入越想解決越不得解決的惡性循環;超能是局外超脫,不分辨而自能明瞭,不解決而自得化解。佛傢內觀法門的真諦,也在這兒。

真相就是如此,而大部分人都不曉得這點。

易道歸正金科玉律:成長的深層真相和真實路徑

可以看見,既濟和未濟是陰陽的相間列佈、交融一體,實現瞭充分的沖和,完成瞭徹底的均衡,形成瞭最高的和合。

這是六十四卦的最後兩卦,既濟預示已完成和已圓滿,未濟預示未完成和再出發。兩卦的元素構成和分佈規律完全一致,位置卻完全相反,便是造成這種不一樣意義的本質原因。

陰陽和時位是易道的兩大根本要素,假如說否泰的對沖金科玉律集中體現瞭陰陽之運作,那麼既濟和未濟就集中體現瞭時位之作用。易經中有兩個重要觀念,“那個時候”和“當位”,那個時候就是當其時,當位就是當其位,亦即陰陽二氣處於正確的時機和位置。

六爻的序列,初三五為奇數,二四六為偶數。奇為陽,偶為陰,三個奇數就是陽時和陽位,三個偶數就是陰時和陰位。陽在陽時陽位、陰在陰時陰位就是那個時候當位,反之就是不那個時候不當位。一卦那個時候當位的程度越高,就越趨於圓滿沉靜,反之就越趨向缺失變動。而既濟正所謂完全那個時候當位的一卦,未濟正所謂完全不那個時候不當位的一卦,因此才一個是大靜之終、一個大動之始。

那個時候當位是正位,不那個時候不當位是錯位。從一個完整的發展歷程看,未濟是發展的開始,既濟是發展的結束,發展的內在動力則正所謂從錯位走向正位,這便是歸正金科玉律。表面上看,這是告知我們正確時機和正確位置的重要程度,背後卻暗藏著一個重要的前提內核——隻有能完整走完這個歷程,才談得上歸正,而萬事萬物包括人,中途夭折和毀滅的多得是,是什麼決定瞭能不能完整地走下來?

這就要回到既濟未濟的陰陽均衡和合上來。六十四卦最開始兩卦是乾坤,乾卦六爻純陽,坤卦六爻純陰,純陽為自強不息的健行,純陰為厚德載物的德性。那麼既濟和未濟就是健行與德性的均衡和合,由於這種均衡和合,未濟才可以在全盤錯位的情況下也能起步並走下去,既有力量亦有支撐。

時位最具意義的節點就是始與終,由於這是來處和歸處,最為關系本源。六十四卦的最初兩卦和最後兩卦於是遙相呼應,為俺們呈現瞭一個偉大寓言。

何為德性?廣義說就是內力。之於人不但是修養品格,對於能力還是深邃的積累,對於智力還是深刻的思想。所以孔子說人有三大危及自己一身甚至累及他人的錯誤——“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說到底,就是內力不夠。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內力與外力的失衡,存在“反噬效應”,即內力假如與外力不相配,那麼不足與差距的部分,將反過來吞噬自己一身。如此的例子比比皆是,不管歷史還是現實,打比方說那些投機者。無力守住的得到,會讓你遭受更加的多、更深的失去。

絕對不可忽略內力的修煉、缺失內力的修為,才能既走得動,又走得穩、走得遠,這便是那個前提內核,和最有價值的啟示。

易道周而復始,六十四卦周流不息,這循環周流並 不是簡單容易的重復,而是完整完成一圈階段後狀態升級,進入更具高度和氣象的新階段,像立體的漣漪一樣圈圈擴大,這便是成長的真義。而這一切,都始於未濟、終於既濟、基於內力。

說來這裡,可能還是有人不瞭解那個時候和當位這個目標,究竟指的什麼?說白瞭,就是那個讓你身心得以安頓和安穩的時候和位置,融合瞭現實和心理,這個時間是你豁然的機會緣分,這個位置於你是最安適。內力那麼是境界涵養,越深則受現實的限制越小,直至禪宗的“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此心安處是吾鄉”。

易道是物道,也是心道。有學者認為王陽明龍場悟道源於讀易,道理就在這兒。

對沖金科玉律是分道和動道,陰陽截然兩立為分,對沖和合為動。歸正金科玉律是合道和靜道,陰陽完全交融為合,本於德趨於圓為靜。分合動靜,萬物其中。

不管對沖金科玉律還是歸正金科玉律,都是基於均衡金科玉律。均衡本身即道,道傢莊子的“天鈞兩行”,佛傢裡觀的不落一邊,儒傢裡庸的中正平和,皆本於陰陽之均衡和合。人之大智,皆合天規。

三:從哲學的角度解讀《易經》

“易經”的“易”,顧名思義,就是“簡易、變易、不易”,“簡易”就是變化的方式和方法;“變易“就是天道、地道、人道等一切物質的變化過程;”不易“就是天道、地道、人道等一切物質在變化過程中不變的的規律或金科玉律。

唯物辯證法指出,世界萬事萬物皆在不停的發展變化之中,而且每個變化皆有其自己一身的發展規律,任何事物皆有發展變化的絕對性,但在一定的時間內又有保持穩定的相對性,這便是運動與靜止的辯證統一。

從哲學的角度剖析,《易經》至少蘊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哲理。

1、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它是《易經》哲學思想體系中最要緊的一個概念。《易經》將天、地兩道設定為自然規律,是不可改變的常道;人是天地之所生,有”仁義“之性,人必須順應天地之道,亦即要遵循自然界的規律,其行為要符合天道,達到一個整體——即”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此才能無咎。 這與唯物辯證法中的尊重客觀規律是一致的,亦即此刻我們通常所說的人與自然的平穩安定相處。

2、 “陰”與“陽”的變化展現的是辯證法“對立統一”規律。 《易經》全文中就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並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進而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宇宙的基本規律。我國古代的哲學傢們進而體會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作用的關系,大自然的任何事物都包括著“陰”和“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而對立的雙方又是相互統一的。《易經》認為,“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及消亡的本質原因。“陰陽”的矛盾對立統一運動規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固有的規律,世界本身就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因此講:不管是社會生活,還是自然現象,都存在著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就是“陰陽”。

3、 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規律展現的是辯證法否定之否定規律。 《系辭》中講“生生之謂易”,就是“易”的本質精神。“易”的生成過程,表現的就是宇宙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和生化過程;《易經》上講: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就是代表瞭天地這個“道”的八種不一樣的代表象征,八卦相推成六十四卦,而六十四卦最後兩卦為“既濟”和“未濟”。 “未濟”之卦之義是說:天下之事,物極必反,往復循環,一個過程的終止乃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生生不息,永無休止。而辯證法的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瞭事物的發展是波浪式前進或者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事物發展的基本方向、基本趨勢總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道路又總是曲折的,不是平坦的,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周而復始以至無窮。

4、  “通變致久”的辯證金科玉律。 《系辭》中說:“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經》告知後人,它所講述陰陽的道理在屢屢變遷,在不停地變化,始終圍繞天地人三才(八卦六爻)之間,上下往復沒有常規,陰陽相互轉化,沒有固定的金科玉律,隻有變化才是其方向。所以《易經》認為天地萬物都是變化著的,是由於窮極生變,遵循天道變化的規律,在規律的指導下變化,就能暢通,暢通瞭就能保持恒久。那麼人就應該效法天道,不違天逆常,順時適變,如此才可以保持長時間。

5、 人在自然變化中的“時”與“中”的原則。 從《系辭傳》以及《序卦傳》的解釋中,我們不難發現,整篇《易經》在闡述天道、地道、人道的變化過程中,事事物物都必須遵循“時”與“中”的原則,特別強調這是人在效法“道”的過程中要遵循“時”與“中”的道德準則。“中”即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運行,既不太過,又無不及。“時”即指與時俱進,察時而動,知時而行,觀時而變,正是:“識時務為俊傑”。 

於是,《易經》飽含著富饒的哲理,並且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思維決策和判斷的方式方法,咱們能夠通過學習鉆研周易術數的預測推算方法和作用原理,來改進我們的思維方法,提高我們的判斷能力。

人們在學習《易經》的過程中也比較容易陷入一種誤區,就是認為學好《易經》能夠預測推算未來,甚至是未卜先知。其實也就是說《易經》告知我們未來常常存在許多不可預知的因素。那麼易經到底能預測推算什麼呢?易經能預測推算的就是“兩儀決定四象,四象決定八卦,八卦決定十六卦”而已。這是一種對規律性、必然性事物的判斷,並不是對偶發性、不確定性事物的預測推算。打比方說說,在某畢生態系統中存在著一種動態平衡的生物鏈,這個生物鏈中每一種生物發生變化,必然會致使其它有關生物的生存發展產生變化,有可能變好,亦有可能變壞,而我們並無法確定,我們隻能經過對過去發生事件的大量統計剖析才能預測推算到可能發展的趨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數據、雲計算技術的發展和運用,使得這種預測推算的準確度大大提高。於是,我們說《易經》給大眾提供的是一種思維決策和判斷的方式方法,並不是具體的某種預測推算最終,我們不能盲目地去輕信某人所做的某種預測推算的結果。更準確地說《易經》給我們提供瞭一種科學的思維方法,正如其它哲學體系一樣,我們要科學地對待它、理解它、掌握它,做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目前,隨著國學熱的興起,社會上學習《易經》的人愈來愈多,大體可以區分為兩類人,一類是背誦《易經》的人,他們可以口若懸河的講出一大把的道理,打比方說:“君子以自強不息”“居上位而不驕,居下位而不憂”,現實生活中,我相信這幾個人也往往感受到瞭名言名句的巨大作用——使自己更有學問,使自己更有能量。另一類是熱衷於搞預測推算未知,亦稱算命者或是術士。這幾個人不能背《易經》,《易經》不過呢是工具書,放包裡隨時翻開查資料。這幾個術士呢,混好瞭就是軍事、國師,像諸葛亮、李淳風一樣;混的一般呢,就是資深顧問、弄臣,像東方朔一樣;混的不好呢,就是江湖混子、江湖郎中,像邵彥和一樣。是一位易學大師,但他並且還精通儒釋道各學派理論,吸取其精華,並且將他們融會貫通,最終被尊為一代文宗。現代管理大師曾仕強,對《易經》亦有很深入的研究,他把《易經》看成是一種智慧,將《易經》的哲理使用於現代管理中,被叫作“中國式管理之父”。

《易經》是一種智慧,也屬於一種哲學體系,更是一種思維的方式方法,我們要科學把握,正確使用,萬萬不可偏廢、曲解和濫用。

四:《易經》的文化密碼:自然規律和辯證思想

《易經》的文化密碼:自然規律與辯證思想

對於我,讀《易經》是一件偶然的事情,甚至可謂是神差鬼錯。又也許,與《易經》的相遇,是冥冥之中,自在天意。

去年有段時間在讀與心理學有關的書籍,讀《榮格自傳》,讀卡倫。霍尼的心理學著作,讀西方哲學史,讀《毛澤東詩詞》等等。在某個平常的日子,正在讀書的我,頭腦莫名其妙地想去知道一下咱們國傢的神話,畢竟人類哲學的起源,就是神話,是遠古時代的卜卦文化。我是中國人,當然應該先瞭解本人的民族歷史。

因此,我買回來瞭兩本書:《山海經》和《易經》。

應該說,一翻開《易經》,讀瞭幾頁,內心已經完全被震撼住瞭。畢竟在這之前,俺的認知與大都人一樣,《易經》是用以占卜算命的,是神學,是。不過,當我真真正正翻開這本書時,才清楚明白,這是自然哲學,是咱中國人民的智力結晶,是先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關於讀書,我向來是“不求甚解”,自然對於《易經》也是這麼一種心態。所以,我沒有仔細地鉆研那六十四卦象的神秘,也沒有一個個字一句句話,去滲透裡邊 的涵義。假如使俺去背誦裡邊 的句子,我應該隻會其中三五句:“一陰一陽之謂道”,“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元亨利貞,關於其他別的,我幾乎就背誦不出來瞭。

即便如此,《易經》還是使俺感到無比地震撼與驚訝。

恰恰好,在我偶然與《易經》相遇的並 且,也是很偶然地在互聯網上刷到曾仕強先生的易學講座視頻。也是在這時候,我獲悉到互聯網上早已掀起一場易學熱,早已掀起一場國學熱。像於丹易中天南懷謹曾仕強金佩榮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國學大師們,早已火遍瞭互聯網好些年,不但如此,互聯網上樣式不一的“末世預言”也是一片火熱。

不得不說,我被曾仕強先生的易學講座招引住瞭,算是馬馬虎虎地聽經過一遍曾老先生的易學講座視頻,曾老先生的《道德經》講學視頻也馬馬虎虎地聽瞭一遍。從個人看法上,我是極為認同曾老的國學文化觀,甚至認為曾老無愧於當代孔子的聖賢之名。至少在當代國學文化復興的道路上,曾老先生或許應該是其中一個領跑人。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對於讀《易經》的感悟,亦是如此,一切都在不言中,易學思想的內涵,無始無終,無窮遠大,飄緲不定,在過去此刻,甚至是未來,也是無法用準確語言來表達。所以,當有朋友問我說,“你讀《易經》呀?讀明白瞭沒有?學會(占卜)瞭沒有”,我笑笑說,“沒有,要是以後會瞭,就外面路邊擺個算命攤子,掙個飯錢。”

正如《道德經》開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咱們小百姓的平時生活,聚攏在衣食住行傢長裡短之上,無須拿《易經》《道德經》等這幾個大道理擾亂他們平靜的日常。正如《系辭》曰:夫《易》,廣矣大矣。易之陰陽道,顯於乾,藏於坤,有形於器,無形於氣運中,天地之廣闊,宇宙之無邊,無不是《易》的“爻(變)”。

所以,關於《易》,我隻能說,你的world世界有多大,你的思想有多廣闊,你的格局有多大,那麼《易》正好對應你的思想與格局之大。也正應瞭那句,一千個人,一千種人生,一千本《易》。關於科學,我們所有人已經有一個共知,那麼這樣就是科學文明追溯於哲學思想,恰恰《易經》最正確的解讀,其實是人類最樸素的自然哲學,就是天地宇宙間最原始的辯證思想。

是的,假如務必要使俺寫些什麼讀後感,那麼我隻有這些字:辯證思想。《易經》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辯證思想,並不但僅是一個哲學上的名詞,而是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核心思維,是維系與貫穿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文化思維模式。對於科學界,辯證思想或是邏輯關系,業已是一個必不可少科學思維。的確,不管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從低級到高檔的各式科學原理學說,哪個能脫離邏輯思維,哪個能不扯上辯證思維。

不但如此,就是我們生活中的成語,打比方說:七上八下、不三不4。前後左右、上天下地,前因後果、天地平安、春夏秋冬、左鄰右舍。。。。。,哪個成語沒有辯證上的邏輯關系?又打比方說說我們中國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不正所謂以“陰陽五行相生相克”的辯證思想為核心?又打比方說老莊之道,不正所謂展現瞭辯證思想?又打比方說孔孟之儒,何處不展現瞭辯證思想?又打比方說我們百姓日常的飲食文化與結構,都是承前啟後的辯證關系的。我們的生理或是心理特性,無不存在辯證上的邏輯關系。有成語曰,以小見大,知微識著,從辯證邏輯關系上,世間萬物間,都有相通之處,都在自然序運行軌道中。

說到自然規律,我們也許會問,何謂自然規律?對於時間,自然規律就是:每一天24小時,日出東方,日落西山,春夏秋冬四季,春夏秋冬,24節氣等等時間和空間規律性;對於人類生存,自然規律就是:一日三餐,五谷雜糧,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等等,日常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規律性。對於社會文化發展,自然規律就是儒傢思想的核心價值觀: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對於社會和經濟,自然規律就是:以民為本,民心所向,民以食為天,不患寡患不均,民富國強。

所以,不同的事物和關系裡,不同的時間地點,不同的人和事件,不同的利益需求,產生不相同的因果規律。總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先有“前因”,才有“後果”,在這其中,“前因”又是務必要有“前因”,“後果”又必須是下一個“前因”的前因。以此類推,事物發展的關系鏈,即是反反復復的“因果”關系網。

事物的因果關系鏈裡,不管“因”,還是“果”,都具有不穩定性,隨時間地點人物的變化而“變化”。所以,“條件”的隨機變化,“結果”肯定也隨機變化的。但前後之間的“變化”存在相互依附的關聯性。

所以,事物的發展,隨時隨地皆在“變化”,而這種“變化”一定是遵循某些固定的規律。而這個不變的“規律”可以對應事物發展關系鏈裡任意一個“因果”關系點。

在咱們國傢古哲學觀裡,易學和道傢的思想觀,“道”是萬事萬物的自然規律,而“道”又是分為陰陽。所以,一陰一陽之謂道。又有眾聖賢曰:大道無形,大道無聲,大道至簡……。所以,“道”雖為自然規律的化身,卻是看不到摸不著的,無聲無色無形的,無處不在的。

關於社會科學的發展,人類皆有一個共識,那麼這樣就是科學發展應該遵循一定的自然規律。打比方說數理化的科學技術,必須符合一定的時間空間生理能量守恒等多方面的規律性。

今天的高科技文明社會,已經證明人類發展的“自然規律”有很強大的實操功能,並可用以服務與提升人類生存質量。所以,在人類科學方面,我們看不到摸不著的“自然規律”,已經確定被使用於人類服務上,已經變成肉眼可見的房屋車子電視等等實物,也業已變成肉眼不可見的“網絡+大數據”智能信息化時代。

由此可見,《易經》裡的自然規律,從辨證思想上,是客觀存在的,並且被應用與服務於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同理,老子《道德經》裡的“道”,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自然哲學思想,是客觀存在的,是科學性的。

不過,在當今中國人守舊的觀念裡,《易經》六十四卦、河洛圖、陰陽五行、自然風水學,中醫辨證,太極文化,孔孟儒學,老莊之道等等這幾個傳統文化,一直被歸納於封建思想,歸納於“玄學”封建。從意識形態和思想價值觀上,這幾個“封建思想”是被強烈反對和譴責的。

因此,很矛盾的問題顯現瞭。從辨證思想上論證,這幾個落後的“幾千年封建文化思想”,卻又都是建立在樸素的自然哲學觀上,都是符合唯物主義的科學思想觀。

所以,幾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這個歷史觀,正確與否?從社會意識形態上,或許應該是“正確”的歷史觀,但從唯物主義哲學觀上,或許應該是“錯誤”的歷史觀。那麼,我們應該以哪個為基準?以此來正確定義我們幾千年的中華文化。但不管以哪個歷史觀為基準,中國人皆可以舉出一萬個理由實證其中一個歷史觀的正確性。打比方說,以辨證唯物觀上,孔孟儒學即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社會人文思想,即便如此,能說會道的中國人,至少能舉出幾千個歷史事件,證明孔孟儒學的迂腐和。

然而,十分有意思的是,中國人這頭議論紛紛地批判孔孟儒學,另一頭又在狂熱高歌和向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滿願景。他們擁護和支持孫公的“天下為公,世界大同”民主思想,擁護和支持毛澤東思想。殊不知,不管“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思想,還是孫公的民主思想,還有毛澤東思想,追溯起來的文化源頭,正所謂自己批判的儒學思想。

所以,說到底,孔孟儒學,老莊之道,乃至由易學思想洐生出來的天文地理風水學中醫學,還是應該歸納於社會人文科學的唯物主義哲學觀裡。一句話,中華文明的核心思想,具有科學性,具有自然哲學性,具有社會實用性,從整體性思維意識形態上,中華文明就是一部具有科學性的社會文明發展史。

總之,中國上下5000年的社會文明,遵循科學性的發展規律,是必然性的歷史進程,不是偶然性的。

所以,從辯證思想上,一部中華文明史的核心思想價值觀,並不符合“封建、、落後”這三個特點。5000年落後的封建思想,這個歷史觀,是錯誤思想,是名符其實的“愚昧”和“”。

的確,假如我們5000年的中華文明,是不科學的,是封建思想,是落後的文化,故此我們炎黃子孫的民族尊嚴和自信從何而來?對於人類,個體生命的存在,必須建立在(父十母)這兩個生命體結合上,而(父十母)這兩個生命體的存在,又必須建立另外兩對(父十母)的生命結合上。人類生命通過繁洐這種方式,有規律性地一代代傳承、發展、壯大。在人類生命繁洐傳承發展壯大的進程中,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也是文明本身。

所以,文化還是文明這幾個意識形態思想,必須是產生並依附於人類發展進程中,彼此是共生共存且相生相克的。哲學界一直有個爭議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其實也就是說,從唯物主義,還有物種特性來講,地球上一定是先有第1隻母雞,爾後才能實現母雞下蛋的客觀事實,爾後才是反復循環的繁殖:“蛋孵雞—雞生蛋-蛋孵雞。”

又說到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從定義上,唯心主義是形而下學,即意識決定物質;唯物主義是形而上學,存在決定意識。其實也就是說這個哲學辯論議題,是一個變相式的“先有蛋還是先有雞”。意識的產生與傳承發展,必須是依附於某些客觀物體上,打比方說人類文明史必須以人類生命繁洐史為承載體,意識形態是看不到摸不著的微觀世界,必須通過依附於宏觀世界的實物體,實現其能量的傳承和轉換。所以,從辨證思想上,在唯心主義出現之前,唯物主義一定先存在。“存在決定意識”一定是關系鏈的基石,而後才能洐生“意識決定存在”。

因此而知,從辯證思想上,關於人類哲學,自然哲學觀一定是先於其他任何哲學思想而存在於人類意識中。而對於科學本身,天文地理學必須先於其他科學,而後才能發展出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等更高層次更精細化的人類科學。同理,自然科學一定先於社會人文科學,為啥?由於人類生命誕生之前,天地,山川河流,草木,宇宙運行等等構造成的人類適宜生存環境,必須在人類生命出現前已客觀存在。自然科學可脫離於人類社會而客觀存在,而社會人文科學,一定是通過樣式不一的社會活動和關系而存在與發展。

世間萬物,河流山川,日月星辰,宇宙運動等一切具有自然屬性的事物,都是不以人類社會活動和意志而客觀存在。人類可以發明樣式不一的生產工具,提高人類社會生產力和生活質量,但人類從來無法改變日月星辰的運動軌跡,無法改變春夏秋冬的時間輪回,改變天地萬物生死輪回的自然規律。不但不能改變,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和意識必須依附於這幾個自然規律而存在。科技生產力改變不瞭時間空間這幾個大自然屬性,改變不瞭太陽月球地球相互之間的運動規律。人類的生存必須依賴地球資源,依賴天體運動。這種依賴,不受人類活動和意識而改變。

所以,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和意識,都是必須依附自然規律而存在,假如說自然規律是一種運動,那麼人類社會的活動和意識,都必須與這種運動同頻率。人類的基因數字密碼,恰好與《易經》六十四卦的數字密碼而吻合。誠然,以現有的人類知識,我們無法解釋這個現象,隻能視其為偶然事件。不過,從自然哲學觀,即唯物主義論看法,宇宙萬物間所存在或是發生的一切活動和意識,都是有規律性的,都是有因果關系的。換句話說,這個地球上,偶然事件是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那麼,人類基因數字密碼與《易經》六十四卦的數字密碼相同,不應該被看成是偶然事件。要不是偶然事件,那麼《易經》六十四卦這組數字密碼(0,1,2,4,16,64,384……),應該歸屬於自然規律的一部分。對於人類生命,不管是生理特征,還是精神意識特征,但是是大自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自是應該在自然規律的范圍內。

總之,人類科學文明固然是從低級走向高檔,但最高檔的科學文明始終究是無法沖破自然規律,無法沖破時間空間上的自然屬性,無法超越宇宙的運動規律。是的,對於咱中國人,《易經》幾乎就是一本百科全書,春夏秋冬,天幹地支,24節氣,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天文地理,自然風水,建築力學,中醫學,軍事等等皆為使用於老百姓的平時生活中,使用於農耕活動中。不得不說,巜易經》的實用性太高,作用與影響幾千年的中國歷史進程。哪怕是高科技文明的當代,《易經》在我們生活中,仍然發揮著強大的作用與影響力,甚至是滲透進每個中國人的骨子裡,彰顯於每個中國人的言行舉止中。

的的確確是如此的,哪怕我們許多人從主觀意識上否認《易經》的實用性,甚至是批判它是,是玄學思想,是反科學精神的。但似乎我們的平時生活,卻又處處有它的影子。無意中就來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閑聊間,脫口而出一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當代中國人總是很有趣,他們從主觀意識上竭力否定自己先人的文化,但平時生活中其實也就是說還是按先人那一套來。

是的,作為兒女,與父輩一代,幾十年如一日的相處,幾十年如一日的言傳身教裡,你的身上又怎樣沒有父輩一代的影子?你的人生裡,又怎樣完全擺脫來自於父輩那個時代的文化印記?而你的父輩,他們的身上,又怎能擺脫來自於他們上一代父輩們的文化印記?下意識裡,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一代代相傳下來的,固然相隔幾千年,現代中國人的文化思維發生瞭很大的變化,但在某些內在文化意識裡,古老的文化模式,仍然存在。打比方說祭祀,宗族,孝道等這幾個傳統人文,依然是當代中國人生活之中的一部分。

所以,以主觀意識上的文化價值觀為準則,去批判與否定先人的文化,從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上,它本就是不合理的,由於你的人生,始終被父輩們所作用與影響著,甚至一直被思想教化中,你怎樣用或許是來自於他們身上的文化價值觀,去否定他們身上的文化價值觀?從哲學辨證思想上,這是無法成立的哲學命題。

不過,在尋找人生意義的道路上,我們所有人又必須不斷去否定來自於父輩一代的文化,必須去否定他們身上的某些經常提到的落後與文化,我們才能繼續走在一條創新的發展道路上,才能從思想上,尋找到前進的新生力量,從而實現屬於本人的人生意義,完成屬於本人的生命經歷,並且繼續又把這種新的人生價值觀,以言傳身教的方式,繼續作用與影響本人的後代,作用與影響自己周邊的任何人。

所以,關於中華文明的文化屬性,關於易學思想,關於老莊孔儒之學說,關於墨傢法傢兵傢思想,關於占卜算命等等,究竟是不是封建思想,到底應不應該被遺棄與否定,這樣一個爭議題,始終一直存在著矛盾性的對立面,是一個無法有正確答案的爭議題,不過俺們一定會在激烈的爭議中,繼續前進並開啟一個新的時代思想潮流,開啟一個新的文明時代。也許,這才是我們討論歷史的真真正正意義,不管正確有多少,錯誤又有多少,但一切的討論與爭辯,終將會使俺們走進一個新的時代,走進一個新的活法願景。

五:易經解釋自然的規律

“天生四時,地生萬物”。日月輪回,循環往復,形成地球上晝夜交替、四季輪回的自然規律。地球上的萬物無不遵循著這個自然周期規律生死存亡、興衰與共。固然萬物之間的各自皆有自己一身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的長短均不相同,生命的形態與運動方式均不相同,但大體上都遵循著“春生、夏長、秋熟、冬亡”這一自然四季規律的軌跡,都會經歷這四個大的生命階段,日日更新,月月交替,年年輪回,亙古不變。

中國人民的祖先,早在幾千年前就認識到瞭這一自然規律,於是,就從中悟出瞭集智慧之大成的《周易》理論。它從日月陰陽、四季輪回的自然規律中,領悟到宇宙萬物起源、變化、發展的整體過程,並抽象成陰陽五行說、四季八卦論,以此來推演類比宇宙萬物的整個生命歷程。並指出陰陽運動、四季輪回規律是宇宙萬物的普通規律。即所謂“陰陽者,天下之大理也;四時者,天下之大徑也”。總之,宇宙萬物皆有陰陽兩方面的特性,並在這兩方面特性的相互作用、相互推動下向前發展演變,其演變發展的過程都要經過“起始、壯大、高潮、死亡”這四大階段,這四大階段正如“春生、夏長、秋成、冬亡”自然四季規律一樣。這便是日月交替、四季輪回昭示給人類及萬物簡單而深刻的宇宙自然規律。這便是從宇宙天體運動規律匯總抽象出來的天法、天規、天理、天道。古語說:“春生、夏長、秋成、冬藏,此天道之大徑也”。於是,周易源出日月四季,說的也是日月四季規律,隻是後來它把這幾個抽象化瞭,神秘化瞭。

1。陰陽事實上就是冷熱寒暑的抽象。《周易》中的陰陽是總領全部理論的兩個核心概念,用這個字來象征說明宇宙萬物本質特性,並以此來分類。這是非常智慧的。“一陰一陽謂之道也”。《內經》雲:“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爸媽,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大自然的萬物都因時因地或陰或陽,而且還在因時因地互轉化、相輔相成,這便是陰陽變化的規律。

六:易經有啥科學原理嗎

其中一部分有一定科學道理的,是老祖宗依據生活經驗匯總出來的,年代久遠,其中具有相當高的研究價值。需要辯證的去對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