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支紀年的有(幹支紀年法怎樣計算)
一:天幹地支紀年法 怎麼算,最好舉例說明
天幹地支紀年法亦稱“幹支紀年”。
一.幹支紀年是中國傳統的紀年方法。
1.幹和支之寓意:幹支是天幹,地支之合稱。
幹指天幹,共有10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共有12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幹和支組合後用於紀年。即:將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按順序搭配組合成幹支,用於紀年。按此排法,當天幹10個符號排瞭六輪與地支12個符號排瞭五輪以後,可構成60幹支。續排下去又將恢復原狀,循環往復,即如民間所說“六十年轉甲子”。
二.查看多個時間段的萬年歷。如:1516—2060年的萬年歷,記著五百年的幹支,一查便知。
六十年甲子(幹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醜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醜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己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醜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醜 壬寅 癸醜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醜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依據“六十年甲子(幹支表)”的公元年對應進行向上或朝下地反推。如:《辛亥剪掉鞭子》的辛亥年是1911年(48號幹支),《戊戌變法》的戊戌年為35號幹支,比辛亥年早13年,則“1911-13=1898”故《戊戌變法》是1898年。
應用公元年進行計算。應用公元年的某一年,聊以60(指六十年甲子),餘數小於60,再用餘數減去3(幹支紀年是從公元4年開始使用的),便知。
如2002年:2002÷60,餘數是22,再22-3,得數是19,查六十年甲子(幹支表)19號幹支,得知是壬午年。
二:天幹地支紀年法?
幹支紀年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幹和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依照順序組合起來紀年。六十年為一甲子。每年以24節氣之立春開始截止,循環不已。其輪換順序如下:
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醜,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醜,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醜,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醜,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三:天幹地支紀年對應表
first of all要能記住十大天幹和十二地支,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幹地支紀年法first of all是天幹在前,地支在後,打比方說今年2005就為-乙酉年。
天幹算法:
4。 5。 6。 7。 8。 9。 0、 1。 2。 3 相應的十天幹就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數字為年代的最後的一位數字,打比方說2005年,最後一位是5,相應的天幹就是乙;
地支之算法:用年代數除以12,後面的餘數就代表某個地支,
餘數分別是:4。 5。 6。 7。 8。 9。 10。 11。 0(能整除)、1。 2。3,
代表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午、 未、 申、酉、戌、亥,
打比方說2005年為例:年代末尾數為5,相應的天幹為乙,2005除以12,餘數是1,相應的地支為酉,所以2005年為乙酉年。
四:天幹地支紀年法介紹 天幹地支紀年法介紹說明
1。幹支紀年法是中國歷法上從古至今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幹支是天幹和地支之總稱。把幹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循環往復,循環記錄,這便是俗稱的“幹支表”。幹支紀年以每年立春換年。
2。天幹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窺探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幹,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
3。歷法用天幹、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幹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幹」,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幹。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4。以一個幹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天幹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對陽支,陰幹對陰支(陽幹不配陰支,陰幹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5。天幹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瞭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效果結果。中國歷法蘊含瞭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運化的規律。
6。年:每個幹支為一年,六十個幹後,又從頭算起,循環往復,循環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幹支紀年法。
7。月:正月是由寅開始,每一個月的地支固定不變,緊接著依次與天幹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剛好五年。
8。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後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一個幹支的周期。
9。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固定不變,每一天十二個時辰。
五:何謂幹支紀年?
在我國的日歷牌上通常有兩個部分:一是用阿拉伯數字預示的公歷日期,另一是用漢文數字預示的農歷日期。這兩者之間往往用“農歷壬子年三月小”,“農歷丙午年二月大”等字樣隔開,此處的“壬子”、“丙午”就叫做“幹支”。查一下過去的歷書,“壬子”年相應的是1972年,“丙午”年相應的是1966年。
幹支事實上是“天幹”和“地支”的合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字叫做“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字叫做“地支”。把天幹中的一個字擺放在前面,後面配上地支中的一個字,如此便構成一對幹支。假如天幹以“甲”字開始,地支以“子”字開始順序組合,我們就能夠得到六十對幹支,這常叫做“六十幹支”或“六十花甲子”。每年用一對幹支預示,這種紀年方法就叫做“幹支紀年法”。從古時候文獻記錄載入來看,幹支紀年至遲在東漢初期已經廣泛使用,直到今天沒有間斷過。
幹支紀年在我國歷史學中普遍使用,尤其是近代史中限多重要歷史事件的年代常用幹支紀年預示。例如甲午戰爭、庚子義和團起義、戊戌變法、辛亥剪掉鞭子等等。然而在當今社會史中,由於采用瞭公歷紀年,幹支紀年就不必要瞭。把公歷紀年換算成千支紀年,通常要查閱專門編制的甲代對應表。這類書一般比較少,而且查起來也很麻煩。下面介紹一個簡單容易的計算公式,可以拿來比較容易地算出公萬某年所相應的幹支來。
天文紀年法規定,公元元年記為+1年,公元前1年記為0年,公元前2年記為-1年,公元前3年記為-2年……。
然而從幹支紀年換算公歷紀年卻有很大的困難。由於幹支經過60年就重復一次,同一個幹支對應於一系列公歷紀年,它們之間相差60年或是60的倍數。為瞭解決這種不確定性,就必須考慮其他復雜的因素,這裡就不多談瞭。
六:幹支紀年有啥用
古時候沒有公歷,這是為瞭紀年用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