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卦辭爻辭彖象周易故曰易經(周易卦辭爻辭由來)
易經卦爻辭(原文): ◆地澤臨:元亨利貞,至於八月有兇。 彖曰:臨,剛浸。。。
【本經】臨 元亨利貞,至於八月有兇。
【譯】本經 君王從上面到下面來,本來能促進民眾生活通達順利,能使他們的農耕活動意志更堅定,竟然違背此初衷沉迷在宮廷歌聲之中不吉利。
註釋:“臨”從上面到下面來。《史記·淮陰侯列傳》:“信嘗過樊將軍噲,噲拜迎送,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
“元”民眾,百姓。《戰國策》:“制海內,子元元。”《史記·文帝本紀》:“以全天下元元之民。”
“亨”通達順利。《後漢書·班固傳》:“性類循理,品物咸亨。”
“利”利是會意字,由禾與刀兩部分組成,刀是類似耒(léi)的農具,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刀旁有數點預示犁出地土塊,所以利是犁的初文,預示犁地,耕地。
“貞”堅定不移。多指意志或操守。《賈子道術》:“言行抱一謂之貞。”諸葛亮《出師表》:“貞良死節之臣。”
“至”預示意想不到。猶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鳶飛。”
“於”助詞。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詩經·秦風·無衣》:“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八”本義:相背分開。(相背:相違;相反。)《說文》:“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
“月”古同“肉”。 桓譚《新論·琴道》:“宮中相殘,骨月為泥。”(“肉”指從口中發出的歌聲,對樂器之聲來講。《禮記·樂記》:“廉肉節奏。”)
“有”詞綴。附著在動詞、名詞、形容詞前,等同於詞綴,無實際意義。《荀子·議兵》:“舜伐有苗……湯代有夏。”
“兇”不吉利。《荀子·天論》:“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求教:易經的卦辭、爻辭、系辭、說掛、序掛、雜掛分別為誰寫的,都講什 。。。
一、《易經》重點分為兩部分,。第1是《經》,就是《周易》的本經,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和三百八十六爻的爻辭,(例:乾卦初九:潛龍勿用)就是《周易》本經的卦辭。第2是《傳》,就是所說的《十冀》。包括《大象傳》、《小象傳》、《系辭傳上、下》、《乾、坤文言傳》《彖上、下》、《說卦傳》、《雜卦傳》、《序卦傳》。一般咱們此刻在書店裡買的易經,都是《經》、《傳》一體的。
二、《十冀》相傳是孔子和他弟子共同完成的,亦有人說完全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對《易經》的理解而所寫的,意思就點兒像《論語》。目前隻能知道《十冀》和孔子是有關系的,但究竟是不是他所著還有待研究。
三、文王作卦,周公作辭這個也屬於一種目前比較公眾承認的說法。目前學術界比較認可的是,周公等一批人參與瞭對卦象的作辭,非常可能是以周公為首。在古時候,特別是像周朝的奴隸制王朝,《易經》不是誰皆可以看的,隻有士大夫才能看的書。
《易經》隻所以到今天還能有生命力,就是由於它有解釋的空間,能夠讓你有無限的想像。
周易八卦的卦象以及爻辭
六爻不變,以本卦卦辭斷;
一爻變,以本卦變爻爻辭斷;
兩爻變,以本卦兩個爻辭斷,但以上者為主;
三爻變,以本卦與變卦卦辭斷;本卦為貞(體),變卦為悔(用);
四爻變,以變卦之兩不變爻爻辭斷,但以下者為主;
五爻變,以變卦之不變爻爻辭斷;
六爻變,以變卦之卦辭斷,乾坤兩卦則以「用」辭斷。
爻辭和卦辭的不同是什麼?
卦辭乃一卦之旨,爻辭乃是圍繞卦旨分門別類的評述。
共有六十四條卦辭,內容主要有:(1)自然現象變化;(2)歷史人物事件。(3)人事行為得失。(4)吉兇斷語。或分為象占之辭、敘事之辭、占兆之辭三類(李鏡池《周易筮辭續考》)。
其通例為先舉出暗示意義的形象,或舉出用於譬喻的事例,緊接著寫出吉兇的斷語。具體可分為:先敘事而後斷吉兇,先斷吉兇而後敘事;單敘事而不言吉兇,單言吉兇而不敘事。
或敘事、斷吉兇,再敘事,再斷吉兇等不同體例。關系到狩獵、旅行、經商、愛情婚姻、爭訟、戰爭、飲食、享祀、孕育、疾病、農牧等內容。還記錄載入西周初期以前的歷史事件,如離宗伐鬼方、帝乙歸妹、康侯用錫馬蓄庶等故事。據研究反映瞭奴隸制的社會生活。不少卦辭具有深刻的哲理。
爻義的文辭,《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坤兩卦各有一用爻,總為三百八十六爻,所以有三百八十六爻辭。
每爻先列爻 題,後為爻辭。爻題皆為兩字,一個表爻的性質,陽爻記為"九",陰爻記為"六";另一個表爻的次序、位置,自下而上,分別記為初、2。3。4。5。上。
爻辭是組成各卦內容的主要部分。其體例內容、取材范圍與卦辭相類。有許多哲理性格官,如:"無平不肢,無往不復"(泰·九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 得其友"(損·六三)等。
爻序號後面的話就是"爻辭"。《易經》六十四卦每卦有六個爻,每個爻皆有一段爻辭,共六段爻辭。爻辭是對各爻下的斷語。
求教:易經的卦辭、爻辭、系辭、說掛、序掛、雜掛分別為誰寫的,都講什 。。。
一、《易經》重點分為兩部分,。第1是《經》,就是《周易》的本經,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和三百八十六爻的爻辭,(例:乾卦初九:潛龍勿用)就是《周易》本經的卦辭。第2是《傳》,就是所說的《十冀》。包括《大象傳》、《小象傳》、《系辭傳上、下》、《乾、坤文言傳》《彖上、下》、《說卦傳》、《雜卦傳》、《序卦傳》。一般咱們此刻在書店裡買的易經,都是《經》、《傳》一體的。
二、《十冀》相傳是孔子和他弟子共同完成的,亦有人說完全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對《易經》的理解而所寫的,意思就點兒像《論語》。目前隻能知道《十冀》和孔子是有關系的,但究竟是不是他所著還有待研究。
三、文王作卦,周公作辭這個也屬於一種目前比較公眾承認的說法。目前學術界比較認可的是,周公等一批人參與瞭對卦象的作辭,非常可能是以周公為首。在古時候,特別是像周朝的奴隸制王朝,《易經》不是誰皆可以看的,隻有士大夫才能看的書。
《易經》隻所以到今天還能有生命力,就是由於它有解釋的空間,能夠讓你有無限的想像。
《易》六十四卦是怎樣出來的??
周易裡的六十四卦,圖像上是由兩個八卦上下組合而成。 各卦的含意可參見:周易上經三十卦一覽及周易下經三十四卦一覽。
《易》中的八經卦,兩兩重復排列為六十四卦。
卦名是: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噬嗑、賁、剝、復、
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咸、恒、遁、大壯、晉、明夷、
傢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
震、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中孚、小過、
既濟、未濟。
乾為天、坤為地、水雷屯、山水蒙、水天需、天水訟、地水師、水地比、風天小畜、天澤履、地天泰、天地否、天火同人、火天大有、地山謙、雷地豫、澤雷隨、山風蠱、地澤臨、風地觀、火雷噬嗑、山火賁、山地剝、地雷復、天雷旡妄、山天大畜、山雷頤、澤風大過、坎為水、離為火、澤山咸、雷風恒、天山遯、雷天大壯、火地晉、地火明夷、、風火傢人、火澤睽、水山蹇、雷水解、山澤損、風雷益、澤天夬、天風姤、澤地萃、地風升、澤水困、水風井、澤火革、火風鼎、震為雷、艮為山、風山漸、雷澤歸妹、雷火豐、火山旅、巽為風、兌為澤、風水渙、水澤節、風澤中孚、雷山小過、水火既濟、火水未濟
六十四卦卦名由來
乾
乾上乾下。
達於上者謂之乾。凡上達者莫若氣,天為積氣,故乾為天。——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坤
坤上坤下。
《說文解字》:“坤,地也,《易》之卦也。從土從申,土位在申。”坤為地(《說卦》《明夷·上六》),故卦名“坤”。
屯
坎上震下。坎王則震胎。
屯,難也。《說文解字》:“屯,難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難。”震為足(《說卦》《剝·初六》),坎為險(《坎·九二》《彖》),步入險境,其行難也,故曰“屯”。
蒙
艮上坎下。艮王則坎休。
馬王堆漢墓帛書《繆和》:“夫蒙者,然少未又知也。”蒙:蒙昧無知。坎為知(《臨·六五》),艮為棄(《離·九四》),棄知,故曰“蒙”。
需
坎上乾下。坎王則乾休。
需,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作“襦”,均應讀作“濡”。濡,濕也。乾為天(《乾·九五》)、坎為雨(《小畜·上九》《鼎·九三》),下雨天,故曰“濡”。需,傳本《歸藏》作“溽”,濡與溽同義。
訟
乾上坎下。乾王則坎相。
《周易音義》:“訟,才用反。爭也,言之於公也。鄭雲:辯財曰訟。”坎為盜寇(《說卦》《需·九三》《蒙·上九》)、乾為金(《說卦》《鼎·六五》),盜金,必致訟,故曰“訟”。
師
坤上坎下。坤王則坎沒。
《彖》曰:“師,眾也。”《周易本義》:“師,兵眾也。”《呂氏春秋·論威》:“凡兵,天下之兇器也。”坤為眾(《說卦》《晉·六三》)、坎為寇(《蒙·上九》《需·九三》),眾寇,故曰“師”。師,兵眾也。
比
坎上坤下。坎王則坤囚。
《彖》曰:“比,輔也,下順從也。”朱熹《周易本義》:“比,親輔也。”《周易尚氏學》:“比,親也,輔也。”
小畜
巽上乾下。巽王則乾死。
小,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作“少”,當以“少”為正文。《周易音義》:“畜,本又作蓄,同,敕六反,積也,聚也。”“小畜”意思即“少蓄”。乾為金(《說卦》《鼎·六五》《噬嗑·六五》)、巽為散(《渙》《中孚·九二》),金散,故曰“少蓄”。(參見《傢人·六二》《大畜》)
履
乾上兌下。乾王則兌休。
《史記·殷本紀》:“湯曰‘吾甚武’,號曰武王。”兌為武(《履·六三》《巽·初六》)、乾為君(《說卦》《履·六三》),履卦有“武王”之象,而武王商湯名履,故命卦曰“履”。履卦得名於武王商湯之名!!!
泰
坤上乾下。坤王則乾胎。
泰、否二卦說的正所謂君民之間的聯系:乾為君、坤為眾(《說卦》),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人君謙居民下,以民為上則“泰”;人君驕居民上,以民為下,則“否”。
否
乾上坤下。乾王則坤廢。
《說文解字》:“否,不也,從口從不。方九切。”否之:否定之。《尚書·周書·無逸》:“民要不然厥心違怨,要不然其口詛祝。”
否、泰二卦卦名與卦辭均可對讀:君居民上,民否之,危;君居民下,民載之,泰。不仁,不利君子貞;愛人,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小往大來。
同人
乾上離下。乾王則離囚。
《說文解字》:“同,合會也。”同人:會同眾人。《爾雅·釋地》:“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野,此處當專指商郊牧野。會同眾人,陳師牧野,此之謂“同人於野”。“同人”應當與“於野”連讀,該卦唯命曰“同人於野”才能盡顯其兵伐其君之意。“同人”當為簡稱。
大有
離上乾下。離王則乾沒。
《周易本義》:“大有,所有之大也。”《周易音義》:“大有,包容豐富之象。”乾為金、 為玉、為木果(《說卦》),離為大車(《大有·九二》《睽·六三》),載之以大車,故曰“大有”。
謙
坤上艮下。坤王則艮死。
朱熹《周易本義》:“謙者,有而不居的意思。止乎內而順乎外,謙之意也。山至高而地至卑,乃屈而止於其下,謙之象也。
坤為地(《說卦》)、艮為山(《說卦》《隨·上六》),高山屈居卑地之下,故曰“謙” 。
豫
震上坤下。震王則坤沒。
《周易本義》:“豫,和樂也。”《序卦》:“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序卦》以“喜”說豫。豫,喜也,樂也。
隨
兌上震下。兌王則震死。
《周易本義》:“隨,從也。” 《禮記·郊特牲》:“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夫也者,夫也。夫也者,以知帥人者也。”
蠱
艮上巽下。艮王則巽胎。
蠱:敗壞。巽為信(《中孚》)、艮為棄(《離·九四》),棄信,其德敗壞,故曰“蠱”。
臨
坤上兌下。坤王則兌相。
馬王堆漢墓帛書《易的意思》:“林(臨)之卦,自唯不無瞿(懼)。”《易的意思》以“懼”說“臨”。兌為惕(《乾·九三》《夬·九二》)、兌為憂(《臨·六三》)、坤為眾(《說卦》《晉·六三》),畏於民眾,故曰“臨”。臨者,懍也,懍於民眾也。此為治民之道。
觀
巽上坤下。巽王則坤胎。
《說文解字》:“觀,諦視也。”《尚書·商書·咸有一德》:“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書經集傳》:“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七。七廟親盡則遷,必有德之主,則不祧毀,故曰‘七世之廟,可以觀德’。天子居萬民之上,必政教有以深服乎人,而後萬民悅服,故曰‘萬夫之長,可以觀政’。”坤為眾(《說卦》)、巽為信(《中孚》),眾信,能獲眾信,其政教必大有可觀,故曰“觀”。
噬嗑
離上震下。離王則震廢。
《彖》曰:“頤中有物,曰噬嗑。”朱熹《周易本義》:“噬,嚙也;嗑,合也。物有間者,嚙而合之也。為卦上下兩陽而中虛,頤口之象,九四一陽間於其中,必嚙之而後合,故曰噬嗑。”No。震為鼓(《離·九三》)、離為大腹(《說卦》),鼓其腹,飽食之象,故曰“噬嗑”。噬:嚙。嗑:咬。
賁
艮上離下。艮王則離沒。
賁,文飾也。《周易音義》:“賁,傅氏雲:賁,古斑字,文章貌。鄭雲:變也,文飾之貌。王肅雲:有文飾,黃白色。”
剝
艮上坤下。艮王則坤死。
剝,阜陽漢簡《周易》作“仆”,傳本《歸藏》亦作“仆”,當以“仆”為正文。坤為臣仆(《損·上九》《遯·九三》)、艮為傢(《傢人·初九》《蒙·九二》),傢裡臣仆,故曰“仆”。
復
坤上震下。坤王則震囚。
復:返,歸。震為林(《屯·六三》),震為莽(《同人·九三》),坤為地(《說卦》)。木,生則冒地而出,死則返歸於土。坤上震下,入土之象,故曰“復”。
無妄
乾上震下。乾王則震沒。
無妄,阜陽漢簡《周易》作“無亡”,王傢臺秦墓竹簡《歸藏》作“毋亡”並有“安處”“安藏”之辭。《說文解字》:“亡,逃也。”震為足(《說卦》《剝·初六》),乾為牢(《大畜·六四》),足陷牢中,甭想逃亡,故曰“無亡”。“亡”與震象足動的意思合,故當以“亡”為正字。“無”“毋”同義通用。
大畜
上艮下乾,艮王則乾廢。
乾為金(《噬嗑·六五》《鼎·六五》),艮為傢(《蒙·九二》《傢人·九五》《損·上九》),傢裡有金,故曰“大畜”。畜,蓄也。
頤
艮上震下。艮王則震相。
《爾雅·釋詁》:“頤,養也。”《釋名·釋形體》:“頤,養也。動於下,止於上,上下嚼物以養人也。”鄭玄說:“頤,口車輔之名也。震動於下,艮止於上,口車動而上,因輔嚼物以養人,故謂之頤。頤,養也。
大過
兌上巽下。兌王則巽囚。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巽為信(《中孚》)、兌為毀折(《說卦》),毀信,大錯,故曰“大過”。過,錯也。
坎
坎上坎下。
習:重。坎上坎下,重坎,故曰“習坎”。《彖》曰:“習坎,重險也。”
離
離上離下。
離,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作“羅”,王傢臺秦墓竹簡《歸藏》作“麗”,均應讀作“儷”。儷,偶也。離主婚媾(《賁·六四》)。《說卦》:“相見乎離。”萬物至此相儷成偶,繁衍生息,故離為娠(《震·上六》)、為大腹(《說卦》《明夷·六四》)。
咸
兌上艮下。兌王則艮沒。
咸,通“禁”。臨卦初九之辭和九二之辭“咸臨”,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均作“禁林”,由此可見“咸”與“禁”通假。兌為法(《蒙·初六》《豐·六二》)、艮為止(《說卦》),依法禁止,故曰禁。咸,亦可讀作“緘”。緘:封,閉。
恒
震上巽下。震王則巽相。
《說文解字》:“恒,常也。”震為動(《說卦》)、巽為信(《中孚》),其德有信,行為有常,故曰“恒”。
遯
乾上艮下。乾王則艮胎。
《周易音義》:“遯,徒巽反。字又作□,又作遁。同。隱退也,匿跡避時奉身退隱之謂也。鄭雲:逃去之名。《序卦》雲:遯者退也。”《周易本義》:“遯,退避也。”
大壯
震上乾下。震王則乾囚。
《象》曰:“雷在天上,大壯。”震為雷(《說卦》),雷震天上,故曰“大壯”。王傢臺秦墓竹簡《歸藏·大壯》卦辭中有“豐隆”一語,顯然取意於震雷之聲。
晉
離上坤下。離王則坤相。
晉,進也。離為日、坤為地,日出地上,故曰“晉”。
明夷
坤上離下。坤王則離休。
夷,傷也。坤為地,離為日(《說卦》),日落地下,故曰“明夷”。
傢人
巽上離下。巽王則離相。
傢人一卦,王傢臺秦簡《歸藏》名“散”,傳本《歸藏》名“散傢人”。傢人,當讀作“嫁人”。離為女、巽為散(《說卦》《渙》《中孚·九二》),女散嫁人,故曰“傢(嫁)人”,故曰“散”,故曰“散傢(嫁)人”。
睽
離上兌下。離王則兌胎。
睽卦,王傢臺秦墓竹簡《歸藏》卦名字從目從瞿,即“瞿”。《說文解字》:“瞿,鷹隼之視也。”《禮記·玉藻》:“視容瞿瞿。”《禮記集說》:“瞿瞿,驚遽之貌。”《說文解字》:“睽,目不相聽也。”聽,從也。目不相聽,當為受驚時兩眼發呆之貌。睽,當為視容驚懼之貌。
蹇
坎上艮下。坎王則艮相。
《彖》曰:“蹇,難也。”坎為禍(《隨·九四》)、坎為患(《比·初六》《大過·九四》《中孚·初九》)、艮為門(《同人·初九》《隨·初九》),禍患臨門,故曰“蹇”。
解
震上坎下。震王則坎廢。
解:解脫。坎為險(《坎·九二》)、震為足(《剝·初六》)、震為出(《隨·初九》),足出險外 ,故曰“解”。
損
艮上兌下。艮王則兌囚。
損,減也。馬王堆漢墓帛書《要》:益之為卦也,春以授夏之時也,萬物之所出也,長日之所至也,產之室也,故曰益。損者,秋以授冬之時也,萬物之所老衰也,長夕之所至也,故曰產道窮焉而損道生焉。《易緯·通卦驗》:兌主秋分,艮主立春。自秋分至立春,產道窮焉而損道生焉,故曰“損”。兌為成(《豫·六五》校)、艮為敗(《復·上六》),成而敗,故曰“損”。
益
巽上震下。巽王則震休。
益,增也。馬王堆漢墓帛書《要》:益之為卦也,春以授夏之時也,萬物之所出也,長日之所至也,產之室也,故曰益。損者,秋以授冬之時也,萬物之所老衰也,長夕之所至也,故曰產道窮焉而損道生焉。《易緯·通卦驗》:震主春分,巽主立夏。自春分至立夏,萬物生長增益之時,故曰“益”。
夬
兌上乾下。兌王則乾相。
夬,快也。快,銳也。夬字古文象以刀劈削木棍之形,故夬字有銳利的意思。
姤
乾上巽下。乾王則巽死。
姤,馬王堆漢墓帛書《易的意思》作“坸”或“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作“敂”,當以“敂”為正。《說文解字》:“敂,擊也。從攴,句聲,讀若扣。”乾為金(《說卦》《鼎·六五》《姤·初六》),巽為木(《說卦》《大過》),金克木,故曰“敂”。敂,擊也。(參見《姤·初六》)
萃
兌上坤下。兌王則坤休。
萃,聚也(《彖》《序卦》《雜卦》)。坤為川、坤為河(《泰·九二》),兌為淵(《乾·九四》)、兌為澤(《說卦》),川入淵澤,故曰“萃”。坤為眾(《晉·六三》),兌為歸(《歸妹》),眾歸,故曰“萃”。
升
坤上巽下,坤王則巽廢。
《周易本義》:“升,進而上也。”升,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作“登”。《說文解字》:“登,上車也。”升與登同義。
困
兌上坎下。兌王則坎胎。
兌為法(《蒙·初六》《豐·六二》)、兌為律(《師·初六》)、坎為盜寇(《說卦》《需·九三》《屯·六二》),兌上坎下,盜寇伏法之象,故曰“困”。
井
坎上巽下。坎王則巽沒。
巽為木(《說卦》《困·初六》《大過》),坎中有木,故曰“井”。古時候以木構架支護井壁,故“坎中有木”為井之象。
革
兌上離下。兌王則離廢。
革,改也。兌為毀折(《說卦》《大過》《離·上九》)、離為戈兵(《說卦》《噬嗑·初九》),毀之以戈兵,故曰“革”。
鼎
離上巽下。離王則巽休。
《說文解字》:“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離為缶(《坎·六四》),離為甕(《井·九二》)。離為容器、離為三(《晉》《訟·上九》《明夷·初九》)、巽為股(《說卦》《咸·九三》),器有三股,鼎之象也,故曰“鼎”。
震
震上震下。
震,動也。震主春分(《易緯·通卦驗》)。春分之時,萬物萌動,故震卦的基本含義為動。
艮
艮上艮下。
艮,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作“根”。《廣雅·釋詁》:“根,始也。”《老子》:“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生蕓蕓,各復歸其根。”根為始,根為終。《說卦》:“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艮卦卦辭描述的正所謂其終萬物始萬物的特性。
漸
巽上艮下。巽王則艮廢。
漸,序也。艮為鳥(《小過》)、巽為信(《中孚》),鳥有信,候鳥也,故爻辭取象為“鴻”;鴻,飛成行,止成列,排列有序,故曰“漸”。《艮·六五》艮之漸曰“有序”,亦取義於此。
歸妹
震上兌下。震王則兌死。
兌為歸、震為女(《隨》《震·上六》),故曰“歸妹”。歸妹:意思是把媳婦娶回傢。兌與震為夫婦(《隨》),兌男娶震女,故曰“歸妹”。
豐
震上離下。震王則離胎。
豐:大鼓。殷墟卜辭體現出豐和庸關系密切,“可以斷定‘豐’本是一種鼓的名稱”。即“庸是大鐘,豐是大鼓,因此它們才會時常並提”。(裘錫圭:《甲骨文中的幾種樂器名稱》,載《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版。)震為鼓(《離·九三》《中孚·上九》)、離為大腹(《說卦》《明夷·六四》),大腹之鼓,故曰“豐”。由豐卦卦象也可以反證“豐”本是一種大鼓。
旅
離上艮下。離王則艮囚。
旅:羈旅,出行在外,作客寄居 。離為火、艮為屋(《萃·初六》《鼎·九四》),火焚其屋,失其居,無所容,故曰“旅”。
巽
巽上巽下。
巽,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作“筭”。《說文解字》:“巽,具也。”“筭,長六寸,計歷數者,從竹從弄,言常弄乃不誤也。”“算,數也,從竹從具,讀若筭。”段玉裁註算字雲:“筭為算之器,算為筭之用,二字音同而義別。算從竹者,謂必用筭以計也。從具者,具數也。”桂馥曰:“從具者,本書‘十,數之具也。’《三蒼》:‘算,選也。’選當為巽。本書‘巽,具也。’”
兌
兌上兌下。
兌,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作“奪”。《篇海類編·通用類·大部》:“奪,強取也。”《廣韻》:“敚,強取也。古奪字。”兌當為敚字之省。
渙
巽上坎下。巽王則坎囚。
渙,散也。《說文解字》:“渙,流散也。”坎為鬼(《睽·上九》《既濟·九三》《未濟·九四》)、巽為散(《說卦》《中孚·九二》《小畜》《傢人·六二》),鬼魂流散,故曰“渙”。
節
坎上兌下。坎王則兌廢。
《說文解字》:“節,竹約也。”《孟子·離婁》:“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朱熹《集註》雲:“符節,以玉為之,篆刻文字而中分之,彼此各藏其半,有故則左右相合以為信也。”
中孚
巽上兌下。巽王則兌沒。
孚,信也。《說文解字》:“孚,卵孚也。從爪從子。一曰信也。徐鍇曰:鳥之孚卵皆如其期不失信也。”《序卦》:“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 《雜卦》:“中孚,信也。” 兌為節(《節》)、巽為信,節而信之,故曰“中孚”。
小過
震上艮下。震王則艮休。
小過,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作“少過”,當以“少過”為正文。艮為止、震為足(《說卦》),止步不出,故曰“少過”。過:出訪,探望。
既濟
坎上離下。坎王則離死。
既,已也,盡也。濟,止也。《莊子·齊物論》:“厲風濟則萬竅虛。”註:“濟,止也。”離為火,坎為水,火遇水,故曰“既濟”。既濟:已止。
未濟
離上坎下。離王則坎死。
《爾雅·釋言》:“濟,渡也。”《史記·宋微子世傢》:“襄公與楚成王戰於泓。楚人未濟,目夷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濟擊之。’公不聽。已濟未陳,又曰:‘可擊。’公曰:‘待其已陳。’陳成,宋人擊之。宋師大敗,襄公傷股。國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於厄,不鼓不成列。’”未濟:未渡。
坎為水,離為舟筏(《泰·九二》),舟在水上,未成其渡,故曰“未濟”。
參考資料:《三易通義》,齊魯書社2006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