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的草書怎麼寫(行書八字怎麼寫)
一: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幾種不一樣字體的特點
隸書
http://baike。baidu。com/view/45719、htm
楷書
http://baike。baidu。com/view/25478、htm
行書
http://baike。baidu。com/view/二十四912、htm
草書
http://baike。baidu。com/view/二十四929、html?wtp=tt
隸書
筆畫平直、結構方正,幾種筆畫較為固定,為漢字書寫確定瞭不變的形態。改造合體字的偏旁,並使它固定統一。為瞭字的方整和書寫便利,隸書把用做偏旁的獨體字規定特殊的形態,並且還把很多原來不同偏旁的篆字固定為同一偏旁,如“英”、“樊”、“莫”、“真”、“奠”等字,原篆書字底皆不相同,隸字把它們統一為“大”字底。又如“泰”、“秦”、“春”、“奉”等字也是隸變後才統一為春字頭的字。如此便使得隸書較篆書易記、易寫,適應瞭時代日益發展的要求。在用筆上,方、圓兼用,藏鋒、露鋒諸法具備:在筆畫形態上顯現瞭蠶頭燕尾的特征,長橫畫有蠶頭,有波勢,有俯仰,有磔尾;體勢上,由縱勢變為正方,又變為扁方的橫勢;結構上,中官緊收,筆畫向左右開展,呈左右對稱的“八字形”,所以有漢隸“八分”的講法。
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真書,由漢代隸書演化而來。其筆法形成,由隸至章草、今草的演變過程。從遺存至今的西漢竹木簡書裡,就能夠窺見演變的痕跡。楷書最初產生於民間,其後再由文人整理,使之規范。從鐘繇、王羲之等人的楷書作品來看,這個時期已經相當的成熟而且定型化。
從書法審美的角度來看,楷書可分為晉楷、魏楷和唐楷三個系列。
一、三個系列的代表,簡述如下。
(1)、晉楷系列以二王為典范,隋朝的智永也是優秀者。
(二)、魏楷系列的北邊魏碑刻為典范,包括墓志、造像、碑碣及摩崖石刻等。
(3)、唐楷系列以中唐的顏真卿為典范,初唐四傢為鋪墊。
二 、三個系列的結構的主要特點,簡述如下。
(1)、晉楷的結構主要特點是:穩而有勢;勻中見豁;接而能讓; 嚴謹有致。
(2)、魏楷的結構主要特點是:奇趣天成;疏密自然;變化多端。天真爛漫。
(3)、唐楷的結構主要特點是:重心平安穩定;佈白勻稱;左右揖讓;上下承覆。
(2008-3-15晚)
行書
(1)減省點畫
為瞭書寫簡便,行書對楷書的某些部位作瞭簡化,或減省點畫,或並合線條。如“話”字的“言”字旁,原楷書繁寫為七畫,寫行書就隻有兩畫,省去瞭五畫;“然”字的四點水,由四點變為一橫,省去瞭三畫;“近”字的遊水,由一點三彎折加一平捺,簡化為一豎橫折,也省掉若幹彎曲波捺;“佛”字中間原是變形的“弓”字,現用橫折彎勾代替,一下子省去瞭兩彎。減省點畫,大多數在字的部首偏旁方面用得最多,這同它經常書寫有關。
(2)筆勢流動
1.增添勾挑與牽絲 寫楷書是一筆一畫地寫,要求點畫分明,寫行書則可點畫連起來寫,在點畫之 間增添勾挑與牽絲。勾挑是在沒有勾挑的點畫上,順勢寫出短勾,如“古”字的橫畫,“好”字的撇畫;牽絲是在前後不相連的點畫之間順勢用細細的牽絲相連,如“絲’宇中間的點畫,“心”字的中右兩點。行書的點畫之間有瞭勾挑與牽絲,便顯得筆勢流動,意態活發.但勾挑與牽絲不能太多,太多瞭,用筆就顯得不幹凈,造型也不美觀。
(二)改變書寫筆順 行書的書寫筆順,采取的是草書筆順,同原有的楷書筆順不同,目的在更加便於書寫。如“秋有戎半”四宇,每組中前為楷書筆順,後為草書筆順。在寫行書時,改變書寫筆順務必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而且要合乎草書的規范。假如隨意胡來,不但書寫別扭,而且結體混亂。
(3)用筆靈活
行書用筆比楷書靈活,同樣的點畫有時可以這樣寫,有時也可以那樣寫,不大受管束。如“戈”字,橫畫寫好後,既可以直接從右側翻筆上去寫戈勾,也可以從右側上去繞個小圈再寫戈勾;“也”字的浮鵝勾,由上翻筆向下也行,由下直接寫下也行;“木”字旁的“木”,通常是寫好橫豎畫後,筆勢從左邊寫撇挑,但假如從右邊翻筆寫撇挑,也有道理;至於提手旁的一挑,假如按照楷書寫法,由上回鋒寫一挑雖然好,用牽絲把豎勾與斜挑連起來寫則更佳。
(4)體態多變
行書是介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其活動范圍廣,表現力豐富,常常一個字有幾種寫法,體態多變。如“是”字的四個字尾,“花”字的四個字頭,寫得有收有放,有工整有寫意,同中有異,多樣而統一,饒有趣味。體態多變是行書的長處,是楷書和草書所望塵莫及的。
草書
先秦時代的草體相當幼稚,潦草程度不大,它的潦草程度相當於今天的行書。
漢代,草體進一步發展,“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車急就”,越寫越潦草,於是為瞭區別不同的潦草等級,草書之名顯現瞭。
東漢時期,章草是漢代最發達的書體之一,原因在於更便於書寫。至於碑刻之類,為瞭慎重起見,尚未發現章草之類較為草率的漢代書體。南北朝時認為草書始於西漢元帝時期(公元前48年~前33年),那個時候“史遊作《急就章》,解散隸體,兼書之,漢俗簡惰,漸以行之是也”,檢驗漢代簡牘作品,草書確實始於元帝時期。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時期的草書比較接近,筆畫大量省略,特別是一枚書寫多行的筒牘,每個字受左右兩邊字的束縛,橫畫發筆不能太長,筆勢隻好回收,連接下面的筆畫,出現縱向的勢感。東漢時期,草書簡牘明顯增多,字體也更加成熟,用筆跌宕奔放,結體開闊豪邁,如《始建國地皇四年簡》(23年)等,特別是和帝永元七年(95年)的《廣地南部兵物簿》,強調橫畫,既平且長,豎畫則叉短又斜,一掠而過,仿佛隻是連接上下橫畫的一種過渡線條勁疾,氣勢開張,風格如“曉策天馬,走雲連空”。
二:如何看草書?
就把它當成畫看吧,勉強認草書是非常痛苦的,這是經驗之談-_-!!!
三:新字書法怎麼寫
如圖
四:養字的草書
如圖(名傢手跡25款,點擊看大圖)
五:簡單容易的書法八字對聯 要簡單好寫的
自強篤行,厚德載物
六:一面是寫隸書(8字),一面是寫行書(4字),請問落款是如何寫呢?_百度知 。。。
用行、行草、草書都可以。忌隸書以前書體,如篆體。因隸書類似楷書,比較平正,應盡最大力量避開楷、隸落款,以求章法上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