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學說的現代意義五行陰陽太陽(陰陽五行學說的理解)
淺層漫談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對中醫發展的利弊
五行和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的哲學理論,概括瞭古代人們對自然界發展變化規律的認識,為原始的樸素唯物觀與歸納辨證法。陰陽學說認為,任何事物均能用陰陽來劃分,凡是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於陰。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現象都蘊含著既互相對立,又互根互用的陰陽兩個方面。五行為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學說認為五行為構成宇宙的基本物質元素,宇宙間各式物質皆可以依照這五種基本物質的屬性來歸類,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2千年前,我國古代醫傢借用哲學中的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來闡釋醫學的一些現象而形成瞭一套完整的中醫陰陽與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陰陽與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對中醫學的形成與發展產生瞭巨大而深遠的作用與影響。筆者接下來就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對中醫發展的利弊做一簡要剖析,以期拋磚引玉,促進中醫基礎理論的探索與發展。
1。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對中醫學理論的形成與發展起到瞭巨大無比的推動作用。
1。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對中醫學理論的形成起瞭提綱挈領的效果。
中醫學界往往提「取類比象」,而研究古時候哲學的學者常常說「取象比類」,「取類比象」 與「取象比類」是一個概念的兩種表述呢?還是有關聯的兩個概念呢?我本人認為五行學說與陰陽學說的形成采用瞭取象比類的方式方法,五行學說與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上的應用屬於取類比象。《系辭傳》雲:「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八卦、五行、陰陽理論都是古代人們觀察物象進行歸納比類形成的。打比方說,經過「觀物取象」與「歸納比類」,把宇宙的所有物質分為木、火、土、金、水五類,就成為瞭五行學說的雛形,再加五行生克等演繹,一步步形成完整的五行學說,是 「取象比類」。而中醫學借用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的基本原理對五臟、五腑(無三焦)、五味、五官、五色、五體、五輸穴等生理病理藥理進行闡釋,是 「取類比象」。因此講,「取象比類」 就是把自然界中相關聯的事物都盡最大力量多的羅列出來,緊接著通過各式剖析研究方法來找出他們之間的共性,是從「形而下」到「形而上」,是從目到綱,從子系到母系,屬於歸納推理。「取類比象」是通過這幾個已知的共性來推演出其他未知事物的性質,是從「形而上」到「形而下」,是從綱到目,從母系到子系,屬於分解推理。
除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外,中醫藥學還普遍應用瞭類比推定方法,打比方說,因為花朵多生於植物的頂端,所以它的藥用功能是多治腦部疾患,所以有「諸花皆升」之說;籐類植物,因其枝幹運送水分營養的功能強大,故能治療肢體、關節疾病。
2千年前,不管是東方醫學,還是西方醫學,受到那個時候歷史比較落後的科技水平的制約,以那個時候粗淺的解剖與生理病理知識是沒有可能構建像現代西醫那樣比較精細比較科學的醫學體系的。(誠然,再過2千年看如今的西醫也是不夠科學的,科學是螺旋式遞進發展的。)古代人們在生活與醫療實踐中得到瞭大量的碎片化的醫藥知識,急需一根線一以貫之,那麼哲學中的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正好充當瞭這根線的效果。可以說,沒有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中醫理論就會像一盤散沙無法聚焦收攏,因此講,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對中醫學理論的形成起瞭提綱挈領的效果。
2。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對中醫學的初期發展起瞭巨大無比的推動作用。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陰陽學說被用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並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醫學很自然地將五臟與哲學中的五行學說聯系在一起,形成瞭中醫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的核心,緊接著,有瞭五腑、五體、五官、五華、五色、五音、五味 、五輸穴等配套理論。中醫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幾乎涉足瞭中醫藥學的所有范疇,對中醫藥學的初期發展起瞭巨大無比的推動作用。
中醫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屬於類比推理的論理領域,從邏輯學上來說,類比推理這一個辦法總結出的經驗結論偶爾靠譜,偶爾不依靠譜,那麼,中醫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指導臨床實踐是否靠譜呢?中醫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不但包含一定的辯證法思想,同時由於中醫十分註重從臨床中來,再到臨床中去,因 此,中醫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是在中醫臨床實踐中不斷修正、不斷進化的,指導經驗富饒的中醫師的臨床實踐時,大都是比較靠譜的。
2。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日益成為當代中醫學發展的巨大阻力。
在古時候科學不發達的歷史條件下,中醫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對中醫學的形成與發展做出瞭歷史性的貢獻;並且,從從現代醫學角度看,人體生理病理等確實存在與中醫陰陽理論相符的「陰陽」現象:交感神經興奮則心跳加快而表現速脈、副交感神經興奮則心跳減慢而表現緩脈,則二者可分別隸屬於陽和陰;彌漫性血管內凝固時體內的凝血系統與纖溶系統也可分別屬於陰陽。而大腦皮質經常處於興奮與抑制的兩種不一樣狀態,興奮屬陽,抑制屬陰,當二者事物正常交替平衡時,則出現失眠,焦慮煩躁等現象,這與中醫理論中水火不交,或心腎不交是一樣的。cGMP和cAMP在生理上有拮抗作用。如肝細胞中,cAMP↑,促進糖原分解,cGMP則促進糖原合成;平滑肌中,cAMP↑致使細胞松弛,cGMP↑,細胞收縮。cAMP對細胞增殖起負調控作用,cGMP對細胞增殖起正調控作用。 老子說,「有生於無」(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是由看不到摸不著的物質產生或組成的),這是睿智的領悟,它真的可以指引後人不斷深入地向微觀世界進發,但永久不能替代人類探索微觀(分子、原子、誇克及誇克層級以下)世界的具體努力。同理,陰陽學說可以指引或啟發中醫的研究,而不能替代醫學的具體研究。
陰陽學說與矛盾論都具有辯證法思想,陰陽與矛盾代表事物的正反兩面。但矛盾無屬性,普遍地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陰 *** 有屬性,應該說,陰陽是矛盾的子系;母系的外延大,子系的外延小,屬於子系的就一定屬於母系,屬於母系的,不一定屬於子系,因 此,陰陽不是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 左與右是一對矛盾,左與右能分陰陽呢?左具有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等屬於陽的特性嗎?右有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等屬於陰的特性嗎?左與右不具有陰陽屬性,因而不能分陰陽。因 此,中醫界普遍認為陰陽無處不在是錯誤的,並且,已經造成瞭一定的混亂。打比方說,傳統認為,左為陽右為陰;但張景嶽著《質疑錄》明確提出:「左腎主真陰,右腎主真陽。」 著《景嶽全書》說「左歸丸,治腎虛腰痛,真陰不足,壯水之主,以培左腎之元陰,而經血自充。」「右歸丸,治腎虛腰痛,真陽不足,益火之原,以培右腎之元陽,而神氣自強矣。」可見,古代人們對究竟是「左為陽右為陰」還是「左為陽右為陰」並沒有定論;並且,如果說「左肺為陽右肺為陰」,那麼,左肺的左半邊為是否陽,左肺的右半邊是否為陰呢?以此類推,就會產生十分荒謬的結論。因 此,不管是「左腎主真陰」,還是「右腎主真陰」,抑或是左腎與右腎不分陰陽,不能憑陰陽學說的推理下結論,隻能靠具體的研究來總結出結論。
中醫陰陽理論采用的是類比推理邏輯,其推理結論多數是或然正確,不是必然正確;因 此,隻有臨床經驗富饒的中醫師應用時才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有時也易出錯,至於無臨床經驗中醫學徒則更難把握。如今的中醫院校教材中的中醫陰陽理論與古時候相比,無多大的發展變化,中醫陰陽理論是中醫基礎理論,涉及中醫的各個范疇,以類別推理為基礎的中醫陰陽理論,無疑對現代中醫的發展會起到巨大無比的阻礙作用。
中國古代人們將世界本源歸為5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物,表明那個時候人們對於世界的認識還處在初級階段,但提出五行生克關系,表明五行學說進入具有辯證思維的哲學領域。大自然確實存在著相克相生的關系,人體內也存在著相克相生的關系,但相克相生的關系隻是有時候會按五行生克規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發生,更加的多的相克相生的現象不是按五行生克的規律發生的,因 此,五行學說存在明顯的先天不足。將五行學說引入中醫學,把五臟、五腑、五官、五華、五色、五音、五味 、五輸穴等強行套用五行生克規律,必然與人體的生理病理及藥理規律不符。基於五行學說存在巨大有限性,如今還將它納入教材向學生講授,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是對中醫發展的不負責任,是對科學的不敬。
現代科技發展蒸蒸日上,西醫借助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迅速,已進入分子、基因水平,中醫也應與時俱進,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不能適應現代中醫發展的需要,其先天不足的弊端顯露無疑,中醫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日益成為當代中醫發展的阻礙。(程鐵兵)
氣陰陽五行學說
氣陰陽五行學說
氣陰陽五行學說,陰陽學說對世界本原的認識從屬於氣一元論,不但具有自然觀的特點,而且更具有方法論的性質。而五行系統結構的矛盾運動是宇宙的普遍規律,來看氣陰陽五行學說。
氣陰陽五行學說1
陰陽學說
陰陽是在氣一元論的物質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深刻辯證性質的氣本體論的概念。陰陽學說對世界本原的認識從屬於氣一元論,不但具有自然觀的特點,而且更具有方法論的性質。
氣一元論註重剖析世界萬物產生的本原,認為氣是世間萬物的無限多樣性的統一的經濟基礎,以氣之聚散來說明有形與無形之間的內在聯系,強調事物的產生和消滅隻是氣的存在形式的轉化,
堅持瞭宇宙萬物的形態多樣性和物質統一性,著重回答哲學“本體論”的問題。而陰陽學說則註重研究氣自己一身運動的源泉和規律,認為氣,一物兩體,是陰陽矛盾的統一體。
陰陽二氣的互相作用是氣自己一身運動的源泉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本質原因。用“一分為二”的辯證看法闡述相關事物或事物內部兩個方面存在著的互相對立互根、消長轉化和協調平衡。
在氣一元論基礎上,展現瞭樸素的統一對立觀念。認為整個宇宙是一個陰陽相反相成的統一對立體,陰陽的統一對立是世間萬物運動變化的總規律。人體內部以及人與自然也是一個陰陽統一對立體。
陰陽對立理論用以剖析人體健康和疾病的矛盾,闡明生命運動的本質規律。陰陽學說在本體論上雖根於氣一元論,但在方法論上更具辯證法思想,進一步發展瞭我國傳統哲學。
氣的觀念和陰陽矛盾的觀念有機地結合,從而建立起統一對立的氣一元論物質概念。
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對世界本原的認識也從屬於氣一元論,不但具有自然觀的特點,更具有樸素的普遍系統論性質。
五行學說對宇宙本原的認識側重於世界的物質構成,搜集整理認為木、火、土、金、水是構成世界萬物的物質元素,與氣一元論主要說明世界的物質本原不同。
五行學說用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勝復規律,來說明自然界萬事萬物整體動態平衡性,視五行是宇宙的普遍規律,以五行是基礎闡述事物之間生克制化、乘侮勝復的相互之關聯聯系。
由氣而生成的世間萬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行結構系統所組成的整體,賴五行結構系統之間的生克制化、乘侮勝復機制,維持大自然的整體動態平衡。
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五行結構系統所組成的有機整體。人與環境也是一個有機整體。中學說,從系統結構看法剖析瞭人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有機聯系,
以及人體與外界的統一,論證瞭人體是一個統一整體的整體觀念。五行生克乘侮勝復的調節機制,是人體臟腑經絡結構系統保持相對穩定和動態平衡的緣故。
故曰:“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類經圖翼·運氣》),必須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運行不息,相反相成。
“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素問·五運行大論》)。“有勝之氣,其必來復也”(《素問·至真要大論》)。
“微者復微,甚者復甚,氣之常也”(《素問·五常政大論》)。氣有陰陽,陰陽合而生五行,陰陽和五行結合而化生萬物。
五行系統結構的矛盾運動是宇宙的普遍規律,也是生命運動的普遍規律。陰陽五行的矛盾運動是人體之氣運動的具體表現,是人體臟腑經絡的運動形式,是生命運動的普遍規律。
陰陽宅風水之氣
氣,在古時候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唯物論者認為它是構成世界本原的元素,唯心論者認為它是客觀精神的派生物。先哲普遍認為,氣無處不存在,氣構成萬物,氣不斷運動變化。《老子》雲:“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宋張載在《正蒙太和》雲:“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 氣,
在堪輿風水術中是一個很普遍、特別重要的概念。有生氣、死氣、陽氣、陰氣、土氣、地氣、乘氣、聚氣、納氣、氣脈、氣母等等。
氣是萬物之源,氣變化無窮,氣決定人的禍福。人要避死氣、乘生氣,就得請風水師“理氣”。“理氣”是十分復雜的,要結合陰陽五行、實地考得“旺象”,才能得到“生氣”,有瞭“生氣”就能富貴。於是,風水術實際是“相氣術”。
風水術以氣為萬物本源,《管氏地理指蒙》卷一《有無往來》雲:“未見氣曰太易,氣之始曰太初。……一氣積而兩儀分,畢生三而五行具,吉兇悔吝有機而可測,盛衰消長有度而不渝。”
這便是說,世界是從無(未見氣)到有(氣之始),氣是本源(一),它分化出陰陽(兩儀),又分出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五行),這幾個物質的盛衰消長皆有不可改變的規律(有度而不渝),並且有瞭禍福(吉兇悔吝),這幾個禍福都是可以預測推算的'。
這段話,是對《周易》“太極說”的發揮,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法色彩。 風水術認為,氣是無窮變化的,它真的可以變為水,也可以積淀為山川。明代蔣平階在《水龍經》論“氣機妙運”時說:“太始唯一氣,莫先於水。
水中積濁,遂成山川。經雲:氣者,水之母。水者,氣之子。氣行則水隨,而水止則氣止,子母同情,水氣相逐也。
夫溢於地外而有跡者為水,行於地中而無形者為氣。表裡同用,此造化之巧妙使用,故察地中之氣趨東趨西,即其水之或去或來而知之矣。
行龍必水輔,氣止必有水界。輔行龍者水, 故察水之所來而知龍氣發源之始;止龍氣者亦水,故察水之所交而知龍氣融聚之處。”因此而知,山脈和河流皆可以統一於 “氣”中,尋找生氣就是要觀察山川的走向。
氣陰陽五行學說2
陰陽五行學說背後的科學性,讓全球性人震驚
中國上下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最偉大的發現莫過於“陰陽五行”瞭,這四個字包含著古代人們經天緯地、博大精深的智力。
陰陽五行,可分為“陰陽”與“五行”,兩者互為輔成,五行必合陰陽,陰陽必兼五行。陰陽五行為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為古時候樸素的唯物哲學。
01
陰陽,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概念,其中包含瞭中國哲學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它最開始是源自古代人們對自然的探索和匯總,即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又引申到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等,皆分陰陽。
宇宙間的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對立又統一的陰陽兩面,經常不斷地運動和互相作用。這種運動和互相作用,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源泉。古代人們把這種不斷運動變化,稱之為“生化不息”。
《史記·天官書》中說:“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古代人們認為,陰陽是促使一切事物產生的本質,而五行那麼是構成一切事物必不可少的要素。
五行學說是從西周的“五材”演變而來的。漢初伏勝所著的《尚書大傳》記錄載入,武王伐紂至於商郊,士卒歡樂歌舞以待旦,歌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
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把水、火、金、木、土看作是人們生存的五種基本材料的觀點,當是有古老淵源的。
《左傳》中記錄載入的關於柳下惠的一段話中有:“及地之五行,因此生殖也。“這是最早出現的"五行”二字。
到公元前6世紀末,五行即被推廣到各個方面(“五味”、“五色”、“五聲”等),並被認為是“禮”所根據的基本原則之一。
在戰國時人偽作的《尚書·洪范》中則進一步概括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裡把五行提升為構成宇宙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並對它們的性質和作用作瞭規定。
即木、火、水、金、土,這五種元素充盈在天地之間,無所不在,它們互相作用、互相發展,維系著自然的平衡。
木代表生長的物質;火代表可以散發熱能的物質;土代表自然本身;水代表流動的物質,可以循環;金代表堅固的物質。木和火在土的上面,水和金在土的下面,因此木、火屬陽,水、金屬陰,土是中性。
順著循環來,五行便會相互生發,即“五行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士……。若逆著循環走,五行便會相互克制,
如:木克土、土克水……古代人們用陰陽與五行這種相克相生的關系,來闡釋一切事物之間的互相聯系,即自然界陰陽互相作用,產生五行;五行互相作用,則產生無窮變化。
因此講,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生長、發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互相作用的結果。因而,陰陽學說也便形成認識和掌握自然界規律的一種思想方法。
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觀,是繼陰陽學說之後,又一種客觀認知、觀察天地萬物的哲學概念,古代人們在長期生活與實踐中發掘瞭金、木、水、火、土是天地萬物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質,
由此也引申天地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運動變化所生成的,這五種物質既互相滋生也互相制約,並在不斷相克相生的運動中保持一個動態的平衡。
五行又分陰五行和陽五行,用天幹預示就是甲木、丙火、戊土、庚金、壬水為陽五行;乙木、丁火、己土、辛金、癸水為陰五行。
02
中國老祖宗匯總的大自然最普遍規律究竟是什麼呢?答案是清楚明瞭的,那麼這樣就是陰陽五行學說。在這兒,陰陽學說描述瞭系統的發展規律,
而五行學說則揭示瞭系統內部物質運動的規律,它們共同構成瞭一個完整的系統科學體系,可以拿來解釋萬物萬物。
許多人不解,中國老祖宗為啥從剛開始就走向瞭系統論?而西方科學卻從近代走向瞭還原論?
原來,科學都是建立在假設之上的,有啥樣的前提假設,就有啥樣的科學理論。中國老祖宗認識萬物的前提假設就是氣一元論,
既然假定瞭萬物歸一,那麼還原論在這兒就沒有任何意義,由於,萬物還原到最後都是同一種叫不出名字的東西,
它告知不瞭我們答案,名符其實的自然規律隻或許是一個無形無象、無所不在的物質的組織原理,它是用精密儀器觀察未到的,要正確地認識它,僅有一種方法,那麼這樣就是哲學的思辨。
而西方科學呢?那麼是在原子說假設基礎上發跡的,它認為萬物是由少數幾個死寂不變的基本粒子組成的,這才很有必要去還原出那幾個基本粒子,來找到自然規律,西方科學就一直走在這條還原剖析的道路上。
一旦真真正正瞭解瞭陰陽五行學說的根本,我們就能夠用它來描述自然界任何一個物質系統的運動形式。
打比方說,俺們是可以用它來描述宇宙的發展壯大過程,來描述太陽的發光原理,描述地球的招引力的根本;也可以 使用它來描述原子內部的物質運動,
來揭示質子、中子、電子的根本,甚至光子的根本;當然還不錯用它來解釋生物的進化,人的生老病死規律,甚至人類中各式組織的規律。
用陰陽五行學說來描述太陽,太陽就是一個秩序發展的物質系統,太陽質量不斷在增添,肯定不可以象西方科學描述的那樣在減少。太陽發光的能量不是源出自己一身質量的燃燒,而是來自於對銀河系空間的反抗。
還有,把太陽系視為一個物質系統,那麼這個空間物質的分佈就不是平均的,越接近太陽中心,其物質密度越大,越遠離太陽中心,其物質密度越小,直到與它反抗的銀河系空間相平衡。
既然太陽系空間是不對稱的,那麼光信息在裡邊 的傳遞就是變形的,當光從太陽中心向周邊傳遞的時刻就會發生規律性的紅移,當光從周邊向太陽中心傳遞的時刻就會發生規律性的藍移。
假如忽略瞭這樣的信息變形,把變形的信息當成是真的來研究太陽,註定是特別可笑的,這就象看見水中的筷子是彎的就論筷子是彎的一樣可笑!!!
一句話,陰陽五行學說是一個一通百通的學問,一旦把它現代化瞭,一場更偉大的科學剪掉鞭子就產生瞭,用它真的可以解釋大自然的一切神秘現象,
用它還不錯指點人類系統的建設,指點人生。假如說如此的科學體系不偉大,那麼全地球就沒有啥名符其實的科學瞭!!!
03
科學范圍,在中中,陰陽學說被用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並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如就人體部位來講,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背腹來講,背部為陽,腹部為陰;四肢來講,四肢外側為陽,內側為陰;
筋骨皮膚來講,筋骨在內故為陰,皮膚在外故為陽;內臟來講,六腑傳化物而不藏為陽,五臟藏精氣而不瀉為陰;五臟本身來講,心、肺居於上焦故為陽,肝、脾、腎居於中焦故為陰。
陰陽二氣互相對立而又互相依存,並時刻在運動與變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狀態下,二者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中,一旦這種動態平衡受到破壞,即呈現為病理狀態。
因 此,中、糾正陰陽失衡時,要從動態的角度出發。而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
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在病理上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與影響。因而不能孤立地看待某畢生理或病理現象,頭痛腳,而是要從整體的角度來對待疾病的治療與預防。
中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式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剖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
進而總結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讓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隨著陰陽五行學說被科學地認識,一個完整的系統科學體系就體現在我們面前,一場更偉大的科學剪掉鞭子隨之產生,它不但能使得中國科學後來居上,成為世界的科學中心,
同時還能夠證明中證明我國傳統文化內在的合理性,使我國傳統文化全面復興。有如此的成就,世界人能不震驚嗎?其實也就是說,預言上早就論瞭:四夷重譯稱天子,否極泰來九國春。”
0 4
陰陽五行學說經歷瞭一個產生、發展與完善的過程,其核心思想是整體關聯、和諧平衡、互相連結、動態發展、遵循規律、師法自然,
集中展現為統一性、完整性與自我調適性,而一旦顯現瞭某一行過強或過弱就會引起五行運行的乘侮異常反應,事物將失去動態平衡性,從而作用與影響事物的平穩安定發展。
俺們是可以立足我國國情,凸顯中國特色,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營養,根據陰陽五行學說的基本原理,挖掘並探索其教導教學價值,突圍並重建現代教導教學體系,是推動我國教導教學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例如 山東昌樂英才實驗學校的五學范式為例,圖說陰陽五行定理在教導教學中的研發與使用。
其意思為陰與陽分別代表師與生、教與學、教書與育人等絕待、對待關系,蘊含瞭和而不同、教學相長、學學半等思想理念。所謂教學相長,意思是教中有學,學中有教,教與學共生共長。
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來理解:一是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彼此成就;二是之教師自己一身的教與學的互相促進;
三是指學生自己一身的學與教的相輔相成,此處的教指的是學生之間合作學習,或我們往往說的小先生制。正如《學記》所說的那樣:“學緊接著知不足,教緊接著知困,知不足然知後能自反,知困緊接著能自強,故曰教學相長也。”
具體地說,是指這個范式既註重和重視學生五大學習方式及能力的培養,更註重和重視這幾個學習方式所承載的五德涵養,即志德、敬德、群德、誠德以及省德,此亦為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關鍵品格的培養。
這幾個課堂隱性價值不但符合國傢提出中小學生守則規范,也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個人層面的價值取向,充分展現瞭課堂立德樹人的本質任務,充分展現瞭教導教學的和同原理以及五學相生道理,
也展現瞭學科教學之間的多元性與同一性,展現瞭學校教導既要有通用的范式和共同的價值,也要有學科個性、教師個性和學生個性,極好地解決瞭學校教導中的共性與個性關系。
怎樣評價《內經》中的陰陽五行學說
自西醫學傳入我國,陰陽學說作為方法論在近現代對中醫學是否還具有意義,在學術界就有爭議。五十年代,在中醫科學化的背景下,這一問題更發展壯大成為一場較大規模的爭論。“文革”中,有關教材對陰陽學說大多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樸素唯物主義和自發的辯證法給予定位。“文革”後,隨著新的文化“啟蒙”運動,國外自然科學界的最新觀念被迅速介紹,在中醫界這一事件被作為重新認識中醫的契機。以多學科(如高能物理、模糊數學、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耗散結構理論、混沌理論等)研究中醫為名義,對陰陽學說的意義有趨於積極方向的評價。至九十年代,工作仍在繼續。
作為生理、病理、診療模式的陰陽學說研究:陰陽的統一對立模式,在中醫臟象、生理、病理、診斷、治療、預後等方面均有明確的運籌使用。“人生有形,先別陰陽。”“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陰陽的對立消長,依存互根,互相轉化規律在以前易被看作隻不過是一種思辯理論。陰陽模式的現代研究開展較多的是從cAMP/cGAP來研究其經濟基礎。1973年,國外學者Goldbeigfirst of all提出人體信息傳遞的第2信使系統cAMP/cGAP兩種環核苷酸之間存在著類似陰陽的關系,多數以cAMP為陽,cGAP為陰。上海內分泌研究所鄺安坤1978年在《中華內科雜志》上發表“陽虛病人內分泌,免疫和環核苷酸變化的初步觀察”,經20多種疾病的研究,證實瞭這一學說,從而引起對陰陽學說關系模式的重新肯定。1979年上海第2醫學院夏宗勤在《中醫雜志》發表“中醫‘虛證’理論的初步探討(陰虛和陽虛病人血漿環核苷酸含量變化的比較)”一文,指出陰虛時,cAMP含量明顯增高,cAMP/cGAP比值無明顯降低;而陽虛病人,cGAP含量明顯增高,cAMP/cGAP比值明顯降低。1980年陳奇在江西中醫藥雜志上發表“cAMP、cGAP與中醫陰陽學說”的文章。隨後在各類證候如陰陽虛證,氣血虛證,寒熱證等開展瞭與cAMP/cGAP變化的相關研究。在對臨床辨證為陰虛、陽虛的病人所作大量工作表明,陰虛時主要為cAMP升高;陽虛時主要為cAMP/cGAP的比值降低。
作為有特定生理、病理、診療含義的陰陽學說的研究:即一般稱為陰氣、陽氣的研究。這一方面又有整體的陰氣陽氣和具體臟腑的陰氣陽氣的不同,後者可參見證候研究部分。二者的根本是一致的,從具體的研究內容看,整體的陰氣陽氣和具體臟腑的陰氣陽氣之分常常隻是見仁見智之別。此外,寒熱的研究與陰陽學說研究亦有密切關系,可參照。
五行學說是古時候漢族人民樸素的辨證唯物的哲學思想。將古時候哲學理論中以木、火、土、金、水五類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規律來認識、解釋自然的系統結構和方法論運用到中醫學而建立的中醫基本理論,用來解釋人體內臟之間的相互之關聯聯系、臟腑組織器官的屬性、運動變化及人體與外界環境的關系。“五行”與“五臟”、“五志”之間存在著互相資生互相制約的密切關系。當五行不能維持相克相生生理平衡狀態時,生克關系即轉為乘(乘虛侵襲,克制太過)侮(被克強勢,反欺侮主)關系,產生對應的關聯性病變。將“五行學說”運用於心身疾病的治療,通過調理情志、巧妙配伍用藥,可促進心身疾病的康復。
五行學說的研究著重是著眼於其方法論意義,而作為生理、病理、診療模式和有特定生理、病理、診療含義的五行學說的研究較少。其發展歷程與陰陽學說同步。5。六十年代對五行學說的研究主要也在於闡述其哲學意義,但已有從控制論角度論述五行學說的論文,如那個時候的《中醫——世界科學史上的奇跡》一文在八十年代有較大作用與影響。在“文革”後的多學科中醫研究中,有關控制論原理與五行學說原理的研究是這一熱潮的肇基,也是其重點。1978年劉冠軍在浙江中醫學院學報上發表“從控制論看中醫五行學說”,這一鉆石的結果之一是顯現瞭對計算機中醫診療系統的大量研究。並形成瞭如宋瑞玉的《控制中醫學》等系統性著作。吉林省中醫中藥研究院王慶文90年代運用計算機控制論原理探討五行學說的科學內涵及在辨證論治中的應用。
【覺悟傳統文化《周易》(17)】——陰陽五行
【覺悟傳統文化《周易》(17)】——陰陽五行
1。概述
陰陽五行,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合稱。是上古認識自然和解釋自然的world世界觀和方法論。
陰陽學說認為俺們生活的這個地球是在陰陽二氣的互相作用下孳生著、發展著和變化著的。
五行為一種文化。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是構成物質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質,是因為這五種最基本物質之間的互相資生、互相制約的運動變化而構成瞭物質世界。這個行,不是走路之義。是代表運動。用眼下的解釋有動能之義。
金,不是黃金,是堅固和凝固之義;木,代表生的功能和根源;水,代表流動,具有循環和周流之義;火,代表熱能;土,代表地球本身,因此土在五行的方位上居中。
五行為說這五種物質是互相變化的,互相作用與影響的。這種變化和作用與影響就是生和克。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傳統哲學思想的結晶,它不僅沒隨歲月的流逝和科學的突飛猛進淡出人們的視線,相反它不曾被人們完全理解的深奧哲理,隨著認識的升華愈來愈突顯在我們面前,使俺們意識到它是現代思維哲學的大成。
陰陽五行,可分為“陰陽”與“五行”,然而兩者互為輔成,五行必合陰陽,陰陽說必兼五行。陰陽五行為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為古時候樸素的唯物哲學。
陰陽,指全地球一切事物中都擁有的兩種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力量;五行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和變化所構成,它著重整體概念。陰陽與五行兩大學說的合流形成瞭我國傳統思維的框架。
陰陽學說產生於夏朝,它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源流和基礎。唯物辯證法中的統一對立看法,與陰陽學說相一致。陰陽學說原理普遍應用於社會生活的每個范疇,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應用。
陰陽屬於陰陽五行學說立論的基礎。陰陽與五行屬於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就是指不管陰的內部或陽的內部包括陰陽之間都具備著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象表達的類型生克利害的基本關系。換句話來說,即陰陽的內容是通過木火土金水物象體現出來的,五行屬於陰陽內容的存在形式。如宇宙固然無邊無際,但在地球這個視角其互相對立的兩個方面就是天和地,天地的空間就是通過東南中西北顯示出來的。
2。內涵
(1)陰陽
陰陽學說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認為陰陽兩種相反對的氣是世間萬物泉源。陰陽相合,萬物生長,在天形成風、雲、雷、雨各式自然氣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體,在方位那麼是東、西、南、北四方,在氣候則為春、夏、秋、冬四季。
任何事情皆可以一分為二,這便是陰陽。道生一,畢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陰陽是古代人們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的性質的一種抽象,是宇宙的統一對立,也是思維金科玉律的哲學領域。中國賢哲拈出"陰陽"二字,來預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統一對立,即《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便是講"陰陽"變化的數理和哲理。
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擇吉術中的重要理論。關於陰陽觀念的產生,有人認為最早是在夏朝就已形成,由於《易經》八卦中陰爻和陽爻出現再夏朝的占書《連山》中。
陰陽可以相互轉化,同時二者又是互相依存的。就是說,陰與陽的每一個側面都以另一個側面作給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陰,陽就不能存在;沒有陽,陰也不能存在。正如沒有乾,就沒有坤,沒有天,也就沒有地一樣。陰陽相互依存,相互為用。
陰陽依存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一動態過程伴隨事物終身,決定事物發展的進程。
要把陰陽概念解釋清楚我們必將要明 白認識的基本方法,假如我們把感性認識層面、理性認識層面、理性具體認識層面-------這幾個不同邏輯領域的概念混淆在一起,如一時上為陽、下為陰。外為陽、內為陰,一時又熱為陽、寒為陰,氣為陽,血為陰,從表面上看仿佛都是對的,實質上在本人的意識中仍然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概念,此亦為傳統上把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引向樸素認識論誤區的本質原因所在。因此在這裡我們first of all要確定,陰陽五行學說中的陰陽概念屬於理性認識領域的概念,是陰陽五行學說立論的基礎。在這個確定的認識層面簡單地說,陰陽就是一種定性的矛盾分類方法。如天為陽、地為陰,男為陽、女為陰,氣為陽、血為陰等等就屬於對陰陽的具體定性表達(即理性具體認識領域的哪方為陽,哪方為陰的具體表達,且在具體運用中雙方的屬性不能任意的顛倒或混淆。要不然就將帶來認識的失誤)。因 此,理性認識領域的陰陽概念與矛盾概念一樣,自己一身沒有具體之寓意,隻有利用它剖析和認識具體事物時,它的意義才有可能隨著大傢對事物在實踐中的認識而突顯出來-----這個過程亦即理論又回到實踐的過程。
在哲學和邏輯中與陰陽概念聯系比較密切,並且最為接近的就是"統一對立關系"或"矛盾"。
統一對立是兩事物或一事物內部對立著的互相依賴又互相排斥的關系;矛盾關系是在同一個屬概念下兩個種概念之間的一種不相容關系。這兩個種概念就是陰和陽。
陰陽是"統一對立或矛盾關系"的一種劃分或細分,兩者是種屬關系。統一對立規律是"陰陽"的上位屬概念,陰陽那麼是統一對立的兩個下位種概念。
陰陽是互不相容又緊密聯系的兩個對立面的一對性態或屬性。陰陽的內涵相互否定,一個概念"陰"肯定對象陰的屬性,另一個概念"陽"則以否定陰概念所肯定的屬性,作為陽對象的屬性。陰陽的外延相互排斥,又互相補充,�其總和等於它們最鄰近的屬概念的外延,即兩個種概念外延的和或並。
陰陽是統一對立或矛盾關系中兩個不同性態屬性的一對哲學或邏輯領域的概括,就是兩事物或一事物即互相依賴,互相聯系,又互相對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相反相承的一對並列的種概念。
陰陽是屬性,是性態,是事物特性相對或相反性態的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是一對事物或同一事物兩個方面,兩種性態的表現。
我們中國人民祖先在陰陽五行學說中采用的邏輯物化思維藝術,不但在人類的認識史上空前絕後,具有無可復加接近絕對真理的水準,而且所借用的物化也相當貼切,幾乎可以以假亂真。之所以如此,對數千年來人們為啥一直隻是在她的物化之物上做文章也就不難理解瞭。
(2)五行
五行學說也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一種哲學思想。它以平時生活的五種物質:金、木、水、火、土元素,作為構成宇宙萬物及各式自然現象變化的基礎。這五類物質各有不同屬性,如木有生長發育之性;火有熾熱、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實之性;金有肅殺、收斂之性;水有寒涼、滋潤之性。五行說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質納入這五大類的范圍。
五行相克相生。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象表達的相克相生關系就簡稱為五行。五行的基本意思為指不管是事物內部或不同事物之間,都可歸納成一種“對俺有害、對俺有利及其我對其有利、我對其有害”的矛盾利害關系的基本模式。把這個模式中的我抽提出來,並用土的物象來表達,那麼對土有害的物象就是木,對土有益的物象就是火,土對其有益的物象就是金,土對其有害的物象就是水。不難得知,有利或有害即是相克相生的同義語。從實際中與這種矛盾利害關系模式無關的利害關系都是不存在的,因此五行所表達的生克制化模式屬於萬事萬物內部及其不同事物之間矛盾利害關系的基本模式。據此我們不難理解傳統上所謂五行為一種分類方法,或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一類的解讀為啥是一種樸素的認識方法的所以然瞭。
不過,事物的發展變化存在著反常現象,這就有瞭“相乘”和“相侮”。相乘就是過度的相克,其次序與相克是一致的,打比方說,木氣偏亢,太過的木便去乘土,使土氣虛弱。相侮又叫反克,即原本是自己可以克勝的一方,卻反而被它克勝,其次序正好和相克相反。打比方說,正常的相克關系是木克土,然而土氣偏亢,土就會反過來侮木。
五行在咱們國傢傳統觀念中和所有事物都分不開的,人的長相、身材、性格等方面也和五行密切相關。金形之人。金形之人,從體形上看多較削瘦,骨態較露,節突出。頭,肩,腹,手,腳都較小。從五官看,臉形偏方,膚色較白。金形之人,較強悍,多心急,能英明果斷。不過 也能沉穩歡察事態發展。金主肅殺,嚴而有威。於是,金形人多官將之材。金耐寒,畏火,不耐暖熱,因 此,要分外小心提防春;木形之人。木形之人,從體形上看如樹型,身材多挺直瘦長,頭較小,身背較寬。手足也小,皮膚略青。木形之人屆於勞碌型,命裡多勞累,有任勞任怨之佳行。木喜春夏,畏秋冬。因 此,木形之人如感風邪極易傷肝,而且多在秋冬季。由於肝屬木,因而木形之人在秋冬時,務必要加強肝的保護,註意和提防營養,不要過於疲勞,以防染上肝疾;水形之人,適合於秋冬,秋冬之季,金水相生。春時,木泄水氣顯枯;夏時,火蒸水氣呈涸。因 此,春夏時,水形之人容易染病,而且多屬腰腎,不可不防;火形之人。從體型上看,火形人面尖頭小,肩背寬,身體強壯,手足也較小。火形之人膚色偏紅。火形之人,脾氣易暴躁,不註重和重視錢財,變化無常,信用較差,能從全面考慮問題,但缺乏做的勇氣,耐力較差。火喜春夏,不耐秋冬。夏火懼冬水,一旦秋冬感子外邪,容易生心臟方面的病癥。心臟病的人不少怠於秋冬,與此有關;土形之人肉飽滿,四肢勻稱。土形人臉圓頭大,膚色較黃。土形人,心地溫和,不喜歡趨炎附勢,也不弄權玩勢,適合於做慈善事業。土性不而春夏,得時於秋冬。因 此,當春夏之時,土形人感染疾病,容易傷脾,致使消化吸收方面的疾病。
(3)幹支陰陽
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陰天幹:乙、丁、己、辛、癸;陽天幹:甲、丙、戊、庚、壬;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陽地支:子、寅、辰、午、申、戌;陰地支:醜、卯、巳、未、酉、亥。
(4)幹支五行
天幹五行: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己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
地支五行:寅、卯為木;午、巳為火;戌、辰、未、醜為土;申、酉為金;子、亥為水。
(5)廿四節氣
正月寅月:立春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雨水到驚蟄止。
二月卯月:驚蟄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春分到清明止。
三月辰月:清明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谷雨到立夏止。
四月巳月:立夏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小滿到芒種止。
五月午月:芒種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夏至到小暑止。
六月未月:小暑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大暑到立秋止。
七月申月:立秋入潔之時刻,經過中氣處暑到白露止。
八月酉月:白露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秋分到寒露止。
九月戌月:寒露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霜降到立冬止。
十月亥月:立冬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小雪到大雪止。
十一月子月:大雪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冬至到小寒止。
十二月醜月:小寒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大寒到立春止。
(6)60甲子
甲子 乙醜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醜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醜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醜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醜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7)甲子納音
甲子乙醜海中金白。此年生人,是海中金命,屬相是白鼠和白牛;
丙寅丁卯爐中火紅。此年生人,是爐中火命,屬相是紅虎和紅兔;
戊辰己巳大林木青。此年生人,是大林木命,屬相是青龍和青蛇;
庚午辛未路旁土黃。此年生人,是路旁土命,屬相是黃馬和黃羊;
壬申癸酉劍鋒金白。此年生人,是劍鋒金命,屬相是白猴和白雞;
甲戌乙亥山頭火紅。此年生人,是山頭火命,屬相是紅狗和紅豬;
丙子丁醜澗下水黑。此年生人,是澗下水命,屬相是黑鼠和黑牛;
戊寅已卯城墻土黃。此年生人,是城墻土命,屬相是黃虎和黃兔;
庚辰辛巳白蠟金白。此年生人,是白蠟金命,屬相是白龍和白蛇;
壬午癸未楊柳木青。此年生人,是楊柳木命,屬相是青馬和青羊;
甲申乙酉泉中水黑。此年生人,是泉中水命,屬相是黑猴和黑雞;
丙戌丁亥屋上土黃。此年生人,是屋上土命,屬相是黃狗和黃豬;
戊子已醜霹雷火紅。此年生人,是霹靂火命,屬相是紅鼠和紅牛;
庚寅辛卯松柏木青。此年生人,是松柏木命,屬相是青虎和青兔;
壬辰癸巳長流水黑。此年生人,是長流水命,屬相是黑龍和黑蛇;
甲午乙未沙中金。白此年生人,是沙中金命,屬相是白馬和白羊;
丙申丁酉山下火紅。此年生人,是山下火命,屬相是紅猴和紅雞;
戊戌已亥平地木青。此年生人,是平地木命,屬相是青狗和青豬;
庚子辛醜壁上土黃。此年生人,是壁上土命,屬相是黃鼠和黃牛;
壬寅癸卯金箔金白。此年生人,是金箔金命,屬相是白虎和白兔;
甲辰乙巳佛燈火紅。此年生人,是佛燈火命,屬相是紅龍和紅蛇;
丙午丁未天河水黑。此年生人,是天河水命,屬相是黑馬和黑羊;
戊申已酉大驛土黃。此年生人,是大驛土命,屬相是黃猴和黃雞;
庚戌辛亥釵釧金白。此年生人,是釵釧金命,屬相是白狗和白豬;
壬子癸醜桑松木青。此年生人,是桑松木命,屬相是青鼠和青牛;
甲寅乙卯大溪水黑。此年生人,是大溪水命,屬相是黑虎和黑兔;
丙辰丁巳沙中土黃。此年生人,是沙中土命,屬相是黃龍和黃蛇;
戊午已未天上火紅。此年生人,是天上火命,屬相是紅馬和紅羊;
庚申辛酉石榴木青。此年生人,是石榴木命,屬相是青猴和青雞;
壬戌癸亥大海水黑。此年生人,是大海水命,屬相是黑狗和黑豬。
3。傳承
陰陽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陰陽,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依據其屬性可分為兩類,陰類和陽類。“陽類”具有剛健,向上,生發,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積極,好動等特性;“陰類”具有柔弱,向下,收斂,隱蔽,內向,收縮,儲蓄,消極,安靜等特征。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都具有陰陽的兩重性。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任何龐大的事物都逃不出陰陽的范圍,任何微小的事物又具有陰陽的兩方面,陰陽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物極必反的現象就是陰陽轉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依據其特征,可以系統的分成五大類“金”“木”“水”“火”“土”。這五類事物統稱五行。金,木,水,火,土,並 不是指具體的五種單一的事物,而是對宇宙間萬事萬物的五種不一樣屬性的抽象概括。
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存在著相克相生的關系,生克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亦即陰陽的兩個方面。相克相生是事物的普遍規律,是事物內部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生克是相對的,沒有生,就無所謂克;沒有克,也就無所謂生。有生無克,事物就會無休止的發展而走向極端,造成物極必反,由好變壞;有克無生,事物就會因被壓制過分而喪元氣走向衰敗。
在生克這個對立與統一的矛盾中,不管是生的過分還是克的過分都會因對立而打破相對平衡或統一,事物就會向一方傾斜發展。為瞭維護相對平衡,生與克要互相牽制。當不能互相牽制時,平衡被打破,這時事物就會顯現瞭新的變化。很多學者認為我國古代自然觀尤其是陰陽五行學說妨礙科學的進步。中國自然哲學傢在解釋現象時,常常求助這種自然哲學,比如:電被解釋為,“陰陽相激為電”;地震被看作是“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經驗主義和神秘主義的極端形式,貫穿整個古時候中國科學理論體系。
嚴格的說,五行學和《易經》沒有基本的聯系。隻有在運用《易經》的金科玉律和占卜的時刻,《易經》才和五行學產生聯系。
五行學說的確立,一般認為是戰國時期。亦有人傾向五行學說產生在商代或比商更早。
陰陽在中醫中應用廣泛,辨癥施治。人體的體質依據陰陽劃分為陰虛體質、陽虛體質、陰陽兩虛體質,從《黃帝內經》陰陽應像論中可以看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爸媽,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又曰:“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其實就是以天地雲雨的生成過程為例,論述天地陰陽升降,從而交相感應的規律,正所謂因為陰陽的交感,才有天地陰陽之氣的交流、結合,才有天地萬物的化生。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對人作用與影響最大者,莫如春夏秋冬四季氣候的變遷與一日白晝黑夜的變化,而古代人們也認為這是陰陽運動變化的反映,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雲:“故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陰之動,始於清,盛於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陰陽易辨,比較容易辨別陰陽,劃分很明確,所以陰陽易辨派的宗旨就是辨別陰陽,依據體質,辨證施治,解決陰陽不協調引起的各種急慢病,陰陽易辨派進一步鉆研《黃帝內經》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的陰陽理論知識,融合中醫學理論知識,提出來的陰陽易辨和中醫體質辨證施治相結合,在中醫理論中起著重要的效果,陰陽易辨派也顯得與中醫不可分離,是中醫鉆石的關鍵部分,值得進一步鉆研。
丁俊貴
2023年5月11日
中醫陰陽五行基礎知識,中醫的陰陽五行包括哪五行?
提起中醫五行基礎知識,眾所周知,有人問中醫的五行,另外,還有人想知道中醫五行為什麼,你曉得這是什麼情況?其實也就是說中醫的五行咋樣說,接下來就一起來瞧一瞧中醫的五行包括哪五行?希望可以對大傢有所幫助!!!
中醫五行基礎知識
源於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認為萬物皆有兩個對立面,以來解釋大自然的各式現象,例如天是陽,地;日是陽,月。的對立和統一,是萬物發展的源泉。凡是旺盛、萌動、強壯、外向、功能性的,均屬陽;相反,凡是寧靜、寒冷、抑制、內在、物質性的,均屬陰。
學說亦應用於中醫學上,用以解釋人體生理現象及病理變化的規律。簡單來說,陰是指人體實質的物質,即,包括血液、、淚水、鼻水、內,甚至男性的。至於陽,則指人體非實質的物質,即身體的機能和氣。協調,則健健康康;失調,則叢生。
中醫的五行學說,很多人認為十分抽象,難以清楚明白。其實也就是說,五行學說是一套和醫學完全不同的論理,用的是另一種語言,另一套代號。就如代數用XYZ,化學將水解釋為,都是一種代號,我們必須first of all要瞭解那套語言,才能清楚明白背後的理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中醫古時候哲學認為宇宙的誕生,是由這五種元素組成的。中醫基礎五行匯總。
中醫的五行咋樣說
中醫學利用這五種元素的特性來形容各臟腑的生理功能,互相之間的聯系、生理現象以及病理變化。現實操作上,調理身體/治病時,某些若有病,可能需要針對另一。五行屬性臟腑特性木肝膽肝的特性是怕鬱結,要像樹木般得到舒展火心小腸心推動氣血溫暖整個人土脾胃脾主消化吸收,滋潤身體,如大地孕育萬物金肺大腸肺主聲,肺氣宜清,如金屬般鏗鏘有聲水腎生命的本源來自水,而腎屬先天的本源
中醫五行基礎知識:中醫的五行
簡單說,是對物質態和能量態的描述,偏物質態為陰,偏能量態為陽。打比方說水相比於蒸汽為陰,由於蒸汽溫度更高,能量更強。石油為陰,緊接著後釋放的氣體和熱量為陽。陰成形,陽化氣,就是這個意思。五行那麼是描述轉化的幾個類別,物質態為水,能量態為火,物質向能量轉化為木,能量轉化為物質為金,能量轉化的媒介和樞紐為土。這樣理解,五行就能應用在萬事萬物上面。中醫五行的基本概念。
誰知醫中的和五行皆有什麼基礎知識?中醫基礎理論學說匯總。
屬性以及在疾病判斷中的效果,五行屬性,以及相應的五臟、六腑、志、液、體、竅等。
中醫五行基礎知識:中醫五行為什麼
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並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根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五種物質互相資生、互相制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學說對後來古時候唯物哲學有著深遠的作用與影響,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將五行學說廣泛地運用於醫學范疇,用來說明人類,生理現象,病理變化,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防治,成為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極其深刻的作用與影響。中醫基礎理論五行的關系。
上面便是與中醫的五行包括哪五行?有關的內容,是關於中醫的五行的共享。看完中醫五行基礎知識後,希望這幫助到大傢!!!
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
五行,其實就是金、木、水、火、土 五種的運動。
五行學說認為全地球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條件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並 且,還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的生、克關系來闡釋事物之間的互相聯系,認為任何事物皆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這其實就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這種看法中是建國以後,老中醫為瞭表明中醫思想具有唯物主義特征而註釋的。 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運動方式。中國古代思想傢用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之關聯聯系。中醫用五行來解釋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預測推算未來的人用五行相克相生來精密推算人的命數(當下還沒有大量可靠的證據證實五行相克相生來精密推算人的命數是不是準確)。在這一看法中,“行”被理解成運動。
《糖尿病行為醫學技術指南》作者、天津醫科大學王英博士,撰著瞭《儒醫理論與心身疾病治療》,對陰陽五行學說進行瞭全面訓詁和重新解析。引起學術界註重和重視。鄭玄《洪范註》:“行者,順天行氣也。”《春秋繁露》解釋說:“行者,行也。”五行的“行”first of all是動詞,緊接著轉化成描述“動”的名詞。五行,亦即五種基本走勢。所以接著就用瞭五種運動方式來說明木火土金水。可見漢代儒傢理解的木火土金水,是基於陰陽運動方式作出的定義,而不是五種基本物質。至於《左傳》中才出現“五材” ,這並不預示五行就是五材。“行”字在古時候從來就沒有“材”之寓意,把“五行”解釋成“五材”也就沒有任何依據。這種把不同的文獻的內容沒經過文字訓詁而硬放到一起解說的做法,在學術上是不嚴謹的。 第1種看法
這種看法追溯於《洪范》。今人多理解為:
木的特性:日出東方,與木相似。古代人們稱“木曰曲直”。“曲直”,實際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態,為枝幹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火的特性:南方熾熱,與火相似。古代人們稱“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土的特性:中原肥沃,與土相似。古代人們稱“土爰稼穡”,是指土有種植和收獲農作物的效果。因而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所以有“土載四行”和“土為萬物之母”之說。
金的特性;日落於西,與金相似。古代人們稱“金曰從革”。“從革”是指“變革”之義。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水的特性:北方寒冷,與水相似。古代人們稱“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於水。
第2種看法
這種看法追溯於當代學者聶文濤對《素問》的訓詁。
五行的性質應從“平氣”、“不及”、“太過”三方面考慮。平氣時, 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不及: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從革,水曰涸流。太過:木曰發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衍。從這三面考慮之後,才能體會出中醫學思維中對生命自我維護的理解。對人的身體能力的區別理解,正所謂中西醫學的差異所在。
第3種看法
木,生發、條達、主仁,其性直,其情和。
火,熾熱、向上、主禮,其性急,其情恭。
土,長養、化育、主信,其性重,其情厚。
金,清凈、收斂、蕭殺、主義,其性剛,其情烈。
水,寒冷、流動、向下,主智,其性聰,其情善。 ①歸類法:事物的五行屬性是將事物的性質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總結出的。如事物與木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木;與火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火等等。比如:以五臟配屬五行,則因為肝主升而歸屬於木,心陽主溫煦而歸屬於火,脾主運化而歸屬於土,肺主降而歸屬於金,腎主水而歸屬於水。以方位配屬五行,則因為日出東方,與木的升發特性相類,故歸屬於木;南方熾熱,與火的炎上特性相類,故歸屬於火;日落於西,與金的肅降特性相類,故歸屬於金;北方寒冷,與水的特性相類,故歸屬於水。
②推演法。如:肝屬於木,則肝主筋和肝開竅於目的“筋”和“目”亦屬於木;心屬於火,則“脈”和“舌”亦屬於火;脾屬於土,則“肉”和“口”亦屬於土;肺屬於金,則“皮毛”和“鼻”亦屬於金;腎屬於水,則“骨”和“耳”、“二陰”亦屬於水。
③五行學說還這樣想屬於同一五行屬性的事物,都存在著相關的聯系。如方位的東和大自然的風、木以及酸味的物質都與肝相關。現將自然界和人體的五行屬性,列簡表如下。
對人的身體來說,是將人體的各式組織和功能歸結為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生理系統。 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存在著相克相生的關系與規律,沒有相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想克就不能維持事物在發展和變化中的平衡與協調,任何事物內部以及事物之間的聯系都存在生和克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並且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互為因果,相反相成,相互為用,推動和維持著事物的正常的發生,發展與變化。
五行相生的規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之間相克的規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一)相生與相克。相生,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的效果;相克,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的效果。相生和相克,在五行學說中認為是大自然的正常現象;對人的身體生理來說,也是屬於正常生理現象。正由於事物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克的聯系,才能使自然界維持生態平衡,讓人體維持生理平衡,故說“制則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之間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因為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克的作用關系,所以從五行中的任何“一行”來說,都存在著“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個方面的聯系。
“生我”和“我生”,在《難經》中比喻為“母”和“子”的關系。“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因此五行中的相生關系又可稱作“母子”關系。如以火為例,因為木生火,故“生我”者為木;因為火生土,故“我生”者為土。這樣木為火之“母”,土為火之“子”;亦即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克我”和“我克”,在《內經》中稱作“所不勝”和“所勝”。其實就是“克我”者是“所不勝”,“我克”者是“所勝”。再以火為例,因為火克金,故“我克”者為金;因為水克火,故“克我”者為水。
相生與相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其正常協調關系下的變化和發展。隻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克,如環無原由,才能生化不息,並維持著事物之間的動態平衡。
(二)相乘與相侮。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正常的生克關系遭遇破壞後所出現的不正常相克現象。 相乘:乘,其實就是以強凌弱之義。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從而引起一系列的過度克制反應。
當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過於強盛,可造成被克的“五行”克制太過,促使被克的“一行”虛弱,從而引起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的生克制化異常。比如:木過於強盛,則克土太過,造成土的不足,即稱為“木乘土”。另一邊,也可由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虛弱,因而對它“克我”“一行”的相克就顯得相對的增強,而其本身就更衰弱。比如:木本但是於強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圍。但因為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瞭木克土的力量相對增強,使土更加不足,即稱為“土虛木乘”。
相侮:侮,在這兒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因為五行的某“一行”過於強盛,對原來“克我”的“一行”進行反侮,所以反侮也叫反克。比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別強盛時,不但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對金進行反侮(即反克),稱作“木侮金”,或是發生反侮的一個方面。另一邊,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虛弱,不但不能對木進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稱作“金虛木侮”。 五行學說使用於生理,就在於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互相聯系的統一性。
中醫五行分類表——五行與人體和大自然的相呼應之關系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人體五臟肝 心 脾 肺 腎
六腑膽 小腸 胃 大腸 膀胱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形體 筋 脈 肉 皮毛 骨
情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五聲 呼 笑 歌 哭 呻
變動 握 憂 噦 咳 栗
自然界五音 角 徵 宮 商 羽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 青 赤 黃 白 黑
五化 生 長 化 收 藏
五氣 風 暑 濕 燥 寒
五方 東 南 中 西 北
五季 春 夏 長夏 秋 冬 (一)在疾病診斷上的運籌使用
從本臟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本臟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脈象洪,可以診斷為心火亢盛。脾虛的病人,面見青色,為木來乘土;心臟病人,面見黑色,為水來乘火,等等。
從它臟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五臟疾病的傳變情況。如脾虛病人,面見青色,脈現弦象,為肝病傳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見紅色,脈現洪象,為心病傳肺(火乘金)。五臟中任何一臟有病,皆可以傳及其他四臟,用五行學說來剖析,存在著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種傳變關系。
從色與脈之間的生克關系來推測斷定疾病的預後。如肝病面色青,見弦脈,為色脈相符。假如不見弦脈,反見浮脈,則屬相勝之脈,則克色之脈(金克木),為逆,主預後不良;若見沉脈,則屬相生之脈,即生色之脈(水生木),為順,主預後良好。
(二)在疾病治療上的運籌使用
①控制五臟疾病的傳變。如肝病能傳脾(木乘土),預先予以補脾,防其傳變。“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
②確定治療原則。概括為“補母瀉子”法,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補母,是針對具有母子關系的虛證而治療的,如肝虛補腎,由於腎為肝之母,所以補腎水能夠生肝木。瀉子,是針對具有母子關系的實證而治療的,如肝實瀉心,由於心為肝之子,所以瀉心火有助於瀉肝木。 依據相克關系來核實確定治療原則,可以概括為“抑強膚弱”法,即瀉其克者之強,補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過而乘脾土,肝木太過為強,必須瀉之,脾土為弱,必須補之。
③制定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補腎陰以涵養肝陰的方式方法,適合使用於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的病證。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式方法,適合使用於脾失健運而肺氣虛弱的病證。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藥治療肝旺脾虛的一種方法。
此外,在針灸和精神療法方面,皆可以利用五行的克制作用以選穴和調節情志。如悲可以勝怒,是由於悲為肺志屬金,怒為肝志屬木的原因。
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陰陽五行學說,往往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陰陽五行學說的結合,不但可以說明事物矛盾雙方的一般關系,而且可以說明事物間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較為具體和復雜的關系,從而能夠起到好作用的解釋復雜的生命現象和病理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