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兇禍福是什麼意思吉兇物以群分吉兇禍福(吉兇相伴有什麼含義)
一:怎樣理性看待《周易》中的卦辭與爻辭隱藏著的吉兇禍福信息?_百度。。。
當人們心中有疑惑時總希望提時知道吉兇,從而使自己心裡得到安定或是以此來決定下一步的行動。在《周易》的卦辭與爻辭中就隱藏著關於吉兇禍福的信息。
六十四卦中,第1卦為乾卦,其卦辭為元亨利貞,其中亨利就有吉之義。六十四卦眾卦辭和爻辭中對吉兇所下的斷語可分為九個等級,按從吉到兇的排列依次是:吉、亨、利、無咎、悔、吝、厲、咎、兇。
卦辭與爻辭吉兇圖解
吉兇詳細解讀
“吉”是吉利、祥和;“亨”是暢通、順利;“利”是合適、有益;“無咎”是無功也無過;“悔”是指小過錯,不過犯錯的人能及時反省;“吝”亦有過錯之義,不過犯錯的人由於不知反省與羞愧,“厲”是危險,但吉兇未定,要慎重考慮,方能逃過劫難;“咎”是指出瞭不小的閃失,要承擔責任;“兇”是兇險,極度危險之義。
在這幾個對於吉兇的斷語中,有不少是可以靠人為來改變的。打比方說說“悔”、“吝”,兩個是介於吉與兇之間的,都偏向於“兇”,然而兩者之間由於犯錯後的意識不同而致使瞭不同的結果。“悔”為辦錯事後後悔瞭,但及時地反思瞭自己,從而使兇向吉轉變;而“吝”是辦錯事後還不曉得後悔,沒有及時糾正本人的錯誤:從而變得更兇。因 此,當一個人-旦陷入“悔,或“吝”這種介於吉與兇之間的狀態時,要及時地及時止損,從而明哲保身或化險為夷。
沒有絕對的吉兇
從陰陽學說的角度來看,《周易》每卦分陰爻和陽爻,即柔爻和剛爻,當剛盛柔弱時則吉,當柔盛陰弱時則兇。然而吉與兇是不可避開的,就如一個人切記不可能永久處在安逸或居大憂患中,有得必會有失,有吉必會兇。既然吉兇難料,那麼一個人在遇見煩心事時想超脫世外,就要練就自己處變不驚的心態。
吉兇不是絕對的,“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一件事情對於甲來說或許是非常好的一件事,而對乙來說可以說就是很棘手的一件事。孔子在研究《周易》時說:全地球的事物從來就不是絕對的,沒有絕對的吉兇、善惡、是非和好壞。對於同種事物,吉兇也同時存在,就如一盤食物,因人和人之間的口味不同,對甲來說是美味佳肴,對乙來說卻難以下咽。
二:吉兇、禍福、大小、美醜”展現的是什麼辯證法?
這是互相對立又互相統一的辯證法。
兩者之間是互相依存和共同發展的。
三:為啥會有吉兇禍福的現象呢?
有增有減,有造業即有果報應,此法界平衡之理。但一切現象皆是取得平衡過程中所示現之假相,終歸平衡。
眾生於一切平衡因緣中,取舍好壞,圖一己之私欲,因此有吉兇禍福之說,若放眼億兆,豈有禍福?
四:吉兇禍福的源泉是什麼?
摘自凈空法師《阿難問事佛吉兇經講義》 諸位同學,各位好!!!請看《阿難問事佛吉兇經》,第3面第2行看起,經題“吉兇”兩個字。 【“吉”,順福類曰吉。“兇”,逆禍類曰兇。】 這部經的主題就是吉兇這兩個字。我們學佛究竟是吉還是兇?當然吉是從正面說,兇是襯托的一個字。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裡面告知我們,“恒順眾生,隨喜功德”,假如我們把這兩句話做到,那麼這樣就是無往而不吉利。凡夫為啥兇多吉少,菩薩唯吉無兇?這個規律我們要懂,吉兇禍福它的源泉就是善惡的業習。種善因得善果,這是吉;不善的因當然你得不善的果報,這是兇。吉跟兇是從果上說的,它的因就是善跟惡。 …… 學佛縱然不能往生作佛,至少也要生忉利天,最低的限度要能生忉利天。生忉利天憑什麼?十善業道。修十善業道生忉利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那還要加上清凈心;清凈心就是禪定,少分禪定,禪定沒有修成功,不過有一點定的基礎,才可以生夜摩天。愈往上面去定功愈深,不過不是真真正正成就。真真正正修成定瞭,初禪,你到色界天。所以欲界天上面四層,那個定功叫“不到定”,你的定功是有,定功未到傢;換句話說,考試不及格。假如及格瞭,你就到色界天去瞭,就不在欲界。不過四王天跟忉利天沒有定,完全沒有定功,全是十善業道。因此你看看佛門裡有些講超度,像寶志公超度梁武帝的妃子,也隻到忉利天。安世高度他的同學——共亭湖的龍王,也是忉利天。那是他們本身沒有修行,完全憑善福,善福幫助他,最高的到忉利天,四王天、忉利天,到此處地方。所以曉得斷惡修善是特別十分重要,決定不能有絲毫不善摻雜。這一句話佛講得很重,假如我們疏忽瞭,往往心裡有不善、往往心裡有疑惑,對別人有誤會,我們是往下墮落,不可以!!!要永久存真誠的善心、純凈的善心。縱然不能往生,你還是往上升,俺們這一次做人沒有白來,萬萬不可以墮落!!! 此刻社會誘惑的力量太大瞭。我今天看見桌上擺瞭幾本書,《楞嚴經》裡面講的五十種陰魔,是此地一位居士發心印的。上一次他來的時刻跟我講,他要印五十種陰魔,我勸他印圓瑛法師的講義。今天我看果然沒錯,是圓瑛法師講義。印這本書的人我相信他也是有心人,看見今天的社會妖魔鬼怪。《楞嚴經·清凈明誨章》裡頭佛說過,就是講我們此刻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恒河沙”,那個“邪師”就是講五十陰魔。佛說五十類,每一類無量無邊。我們也不用去辨別“這個是魔、那個不是魔”,你搞這幾個妄想執著你也錯瞭。不必去理會,專修清凈心,專念阿彌陀佛,每一天反省、檢點,把本人的過失找出來,斷惡修善,老實念佛,我們的前途星光燦爛。 今天這個世界就像一枚炸彈,火藥已經點燃瞭,還沒有到爆炸。我們看得很清楚,心裡有數,不要怕死,不要忌諱和避諱說死。我們看清楚,人哪有不死的?30歲死跟100歲死有啥差異?沒啥差異,相同的。死瞭以後到什麼地方去?這是一個非常古板的問題。死瞭以後我有好地方去,死有啥可怕!!!歡歡喜喜的死,高高興興的死,就像移民一樣,有更殊勝的地方、更好的地方,多自在、多快樂!!!一絲毫恐怖都沒有。自己要有把握。把握從哪來的?善心、善念、善行。我們心目當中這世間沒有一個惡人,心目當中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應化的,如此才能得自在,這才真真正正有把握。所以務必要把心裡頭那些不善消融幹凈,我們趨吉避兇才真實不虛能夠做得到。
有關其它文章
五: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兇吉生以展現瞭什麼思想
語出自《易傳?系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方”與“物”互文。高亨說:“方當作人”。“類”與“群”互文。“類”,類別、分類。“群”,群體。此語是說:人因類別不同而相聚,各式事物以群體有別而區分。
所說的“世間萬物”是就宇宙總體來講的。“萬物”可分為人和物,人有男女,物有動物、植物,各有各的形態。就人來說,是“方以類聚”,這種“聚”就有君子、小人之分。君子之聚是志同道合,所生的是吉事;小人之聚是臭味相投,所興的是兇事,因此講是“吉兇生矣”。就物來講,種類繁多,形態不一,區分它們的辦法是“物以群分”,依照不同的“群”和“族”將它們區分開來。“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揭示瞭萬物有同有異、有分有聚的道理
六:人以物聚,類以群分,的出處與含義
常用的講法是:“人以群分,物以類聚。”還有“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1。出處
《戰國策·齊策三》《周易·系辭上》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吉兇生矣。
2。釋讀解義
寓意講的是同類的東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開、此刻多比喻壞人互相勾結在一起。
3。典故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位著名的學者名叫淳於。他博學多才,能言善辯,被任命為齊國的大夫。他經常利用寓言故事、民間傳說、山野軼聞來勸諫齊王,而不是通過講大道理來說服他,卻常常能收到出乎意料的作用。
齊宣王喜歡招賢納士,於是讓淳於舉薦人才。淳於一日之中接連向齊魯王推薦瞭7位賢能之士。
齊室王很驚訝,就問淳於說:“寡人聽說,人才是非常難得的,假如1000年之內可以找到一位賢人,那賢人就像多得像肩並肩站著一樣;假如一百年能出現一個聖人,那聖人就好像腳跟挨著腳跟來到一樣、此刻,你一日之中就推薦瞭7個賢士,那賢士是還是不是太多瞭?”
淳於回答說“不能這樣說。要曉得,同類的鳥兒總聚在一起飛翔,同類的野獸總是聚在一起行動。人們要尋找柴胡、桔梗這類藥材,假如到水澤窪地去找,恐怕永久也找未到;要是到梁文山的背面去找,那麼這樣就可以成車地找到、這是由於天下同類的事物,總是要相聚在一起的。我淳於大既也算個賢士,所以使俺舉薦賢士,就如同在黃河裡取水,在燧石中取火一樣容易、我還要給您再推薦一些賢士,何止這七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