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風水命理

玉米輪回選擇群體(群體內輪回選擇)

风水大全 風水命理 12-27

一:作物育種的作物育種孟德爾定律

孟德爾定律在本世紀初被重新發現,使作物育種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W。L。約翰森(1903)提出來的純系學說不但為純系育種奠定瞭理論基礎,也為區分遺傳變異和環境變異提出瞭有力的論據。其後歐洲和北美的很多育種傢通過在自花授粉作物上的育種實踐,逐漸形成瞭現今通行的系譜選擇法及其變通做法。在異花授粉作物方面,G。H。沙爾(1909)基於E。M。伊斯特(1904)和他本人對玉米自交的研究,指出瞭雜種優勢的實用意義。D。F。瓊斯隨後育成第一個玉米雜交種,並於1920年提出生產雙交種的方案,為玉米育種中廣泛利用雜種優勢開創瞭新途徑。20世紀40年代,G。F。斯普拉格和L。A。塔特姆提出來的配合力概念對自交系親本的選配,F。H。赫爾倡議的輪回選擇法(見雜種優勢利用(植物))對群體改良,都具有重要意義。輻射育種早在1927~1928年發現 X射線能引起果蠅和大麥的基因突變時已見端倪。其後,化學誘變進一步擴大瞭突變育種的范疇(見誘變育種)。A。F。佈萊克斯利等於1937年用秋水仙堿誘導植物染色體加倍成功,使多倍體育種成為可能(見倍數性育種),並有效地克服瞭遠緣雜種不育的難題。E。R。西爾斯在1954年建立的小麥非整倍體系統和隨後發現的部分同源染色體配對機理,為導入外源有利基因提供瞭方便。在抗病育種方面,E。C。斯塔克曼1917年關於小麥稈銹菌的生理小種分化學說和H。H。弗洛爾1940年關於抗(致)病性的基因對基因學說貢獻較大。從此以後,von de普蘭克於1963年提出來的“水平抗性”(即非小種專化抗性)概念,又進一步從病害流行學和生態平衡的看法完善瞭抗病育種的策略。此外,由Н。И。瓦維洛夫率先在20年代進行的world世界性植物資源考察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作物起源中心學說,由R。A。費希爾和S。賴特等人first of all使用於生物學研究范疇的數理統計等等,也都對促進作物育種技術起瞭重要作用。因為所有這幾個成果,作物育種終於發展壯大成為一門有理論體系指導並在農業生產上有巨大實用價值的學科。

二:遺傳育種

看網站:分子遺傳育種

或者:http://www。bioon。com/Index。asp

絕對有你要答案!

去找找下邊的文獻全文看一下吧:

遺傳育種

AFLP分子標記在玉米優良自交系優勢群劃分中的應用 吳敏生 王守才 戴景瑞 《作物學報》 2000 26(1)

摘 要:利用AFLP分子標記技術研究瞭17個玉米優良自交系的遺傳多樣性,4個AFLP引物組合分別擴增出30、30、44。41條多態性帶,平均每個引物組合擴出36、25條帶,4個引物組合共擴增出145條帶,每一個引物組合都可將17個自交系完全分開。利用AFLP數據、進行聚類分析,將17個優良自交系聚為6群,結果表明,用AFLP標記進行玉米優勢群劃分與自交系系譜親緣關系基本一致,AFLP技術可以 使用於玉米自交系的遺傳多樣性研究和優勢群劃分。

從事緊湊型玉米育種的回顧與展望 李登海 《作物雜志》 2000 (5)

摘 要:從探索我國玉米高產道路,進行夏玉米高產攻關研究開始,講述瞭在高產試驗中從平展型玉米雜交種發展到應用緊湊型玉米雜交種的歷史過程,並通過緊湊型玉米與平展型玉米的株型比較試驗,證明瞭緊湊型玉米較平展型玉米的增產作用,結合緊湊型玉米雜交種的生理特征,探索良種良法配套技術,創造出16444、35kg/hm2的夏玉米高產記錄。選育出20多個被全國玉米育種單位普遍應用的緊湊型玉米自交系,所選育的緊湊型玉米雜交種占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的1/3以上。推動瞭我國玉米育種和高產栽培研究事業的發展。本文對緊湊型玉米育種的發展提出瞭作者的看法。

帶遺傳標記的玉米基因雄性不育的發現及遺傳和利用研究 林曉怡 楊典洱 林建興 《作物學報》 2000 26(2)

摘 要:1992年在玉米族遠緣雜交組合3402F3(丹340×403-2)中首次發現帶標記性狀的基因雄性不育(GMS)材料。遺傳分析結果表明,不育性受1對隱性基因控制。當不育株(A)與可育株(B)進行兄妹交,育性分離比例接近1∶1;而可育株(B)自交的後代,可育株與不育株的分離比例為3∶1。連鎖遺傳分析結果證明,不育基因(ms °)與標記性狀基因(plf)緊密連鎖,未發現有交換現象,它們可能位於同一染色體同一位點上。經過不育株5代兄妹交已選出幾個高產核不育兩用系。通過測交篩選出一個強優勢高產恢復系HR-1。利用高產核不育系與強優恢復系配制出兩個超高產玉米雜交種;小區(0。0066hm2)產量分別是72、0kg和78、1kg,比對照掖單13號增產18、6%和28、7%。本文還討論瞭帶遺傳標記的高產核不育兩用系的應用前景,並提出進一步研究ms°-plf基因的設想。

利用SSR標記研究玉米自交系的遺傳變異 李新海 傅駿驊 張世煌 《中國農業科學》 2000 33(2)

摘 要:利用SSR標記研究瞭21個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的遺傳變異,初步進行瞭雜種優勢群劃分。從69對SSR引物中篩選出43對擴增產物具有穩定多態性的引物。43對引物在供試材料zhong gong檢測出127個等位基因變異,每對引物檢測等位基因2~7個,平均為2、95個;平均多態性信息量為0。511。21個自交系之間的遺傳相似系數變化范圍為0。480~0。768,平均為0。627。 UUPGMA 聚類分析結果表明,供試自交系可分為2個類群。黃早四自成1群;其餘二十個自交系又分為5個亞群。生產上利用的高產雜交組合的親本均屬於不同的類群(亞群),而在類群(亞群)內未發現高產組合。研究發現8對具有較高多態性信息量的引物,利用這幾個引物可以對供試材料進行初步鑒定。研究表明,利用SSR標記可以進行玉米自交系遺傳變異分析,並用於雜種優勢群劃分。

我國21世紀玉米遺傳育種工程技術展望 李晚忱 榮廷昭 《玉米科學》 2000 8(2)

摘 要:介紹瞭國外玉米遺傳育種工程在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動態,依據我國玉米遺傳育種研究工作面臨的艱苦任務和有待解決的主要問題,提出瞭21世紀初的發展策略。

玉米三種遺傳效應研究現狀與技術集成 段民孝 宋同明等 《玉米科學》2001,01

摘 要:通過大量詳實資料,對玉米雜種優勢、雄性不育、油分基因花粉直感等三種遺傳效應的研究歷史與現狀作瞭詳細概述,依據相關的遺傳理論與實踐,提出瞭將三種遺傳效應進行技術集成的可能性,從而形成一種高產優質玉米生產模式,有或許是未來玉米生產的走勢與走向。

山東省八九十年代玉米雜種優勢模式的利用 宋再華 史新海 彭守華 於福新《雜糧作物》2001,2

摘 要:通過對山東省1980~1999年生產上推廣的37個主要玉米雜交種進行分析,匯總探索出山東省八九十年代有10種雜種優勢主體模式和19種子模式。其中,應用最多的主體模式為BSSS群×唐四平頭群,子模式為8112亞群×唐四平頭群、XL80亞群×唐四平頭群和C103亞群×唐四平頭群。

玉米輪回選擇的現狀與展望 謝俊賢 《雜糧作物》2001,2

摘 要:系統回顧瞭國內外玉米輪回選擇的研究進展;扼要介紹瞭我國學者最近幾年以來提出來的4種新的玉米輪回選擇改良方法;同時對有關的幾個重要問題進行瞭展望。

玉米產量性狀配合力遺傳分析 王向東 高根來 張風琴《玉米科學》2001,01

摘 要:通過對8個中晚熟玉米自交系產量性狀進行雙列雜交分析,表明各個自交系產量性狀的一般配合力與特殊配合力存在顯著差別,玉米雜交種F1的產量構成受到一般配合力與特殊配合力的共同作用,用特殊配合力對F1的效果大於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高低與一般配合力無明顯相關關系。所以在玉米雜交種組配與自交系改良工作中,既要兼顧雙親的一般配合力與特殊配合力,又要保持雜交優勢利用模式與選系模式的種質關系。

玉米主要品質性狀的配合力分析 祁新 趙穎君 鄔信康等《玉米科學》2001,01

摘 要:采用不完全雙列雜交法,對普通玉米4個品質性狀(淀粉、油分、蛋白質、賴氨酸含量)的GCA和SCA及其相關進行瞭分析。同一品質性狀不同親本的GCA差別較大,同一自交系不同品質性狀的GCA也有差別,同一品質性狀因組合不同而SCA也不一樣。親本自交系的GCA和SCA對雜種的品性質量性狀有重要作用,二者不能相互代替。

玉米雄性不育性研究Ⅷ。對玉米YⅡ-1不育胞質線粒體DNA RFLP分析 秦泰辰 徐明良等《作物學報》2001,2

摘 要:以玉米T、S、C群及新選育的YⅡ-1不育系為材料,用這4類群不育胞質線粒體DNA,經4種限制性內切酶酶切,長距凝膠分離酶切片段獲得高分辨率的清晰譜帶。再以5種線粒體特異的基因片段作為探針與酶切條帶雜交,結果表明:T、S、C群表現較多差別的雜交帶型,持有明顯的多態性,YⅡ-1型雜交帶與T、S群區別明顯,與C群有少量差別。這為從遺傳組成上區分不育胞質類群和YⅡ-1型不育系的歸群提供試驗根據。

近等基因背景下對玉米胚乳突變基因ae的遺傳效應研究 滕文濤 宋同明等《作物學報》2001,2

摘 要:采用8個生產上常用的常規玉米自交系以及它們的ae近等基因系各組配16個組合進行裂區試驗。測定等基因背景各對組合的直鏈淀粉含量、千粒重、小區產量及其它農藝性狀。結果表明,純合aeae的組合與同型馬齒型組合相比千粒重、小區產量普遍降低而直鏈淀粉含量顯著提高,遺傳背景對ae基因的表達有重要作用與影響,自交系和雜交種中可能存在著對ae基因表達不同數量的修飾基因。

利用RFLP和SSR標記劃分玉米自交系雜種優勢群的研究 袁力行 傅駿驊 張世煌等《作物學報》2001,2

摘 要:利用RFLP和SSR標記對29個玉米自交系進行雜種優勢群劃分,篩選出56個多態性RFLP探針酶組合,66對多態性SSR引物,分別在供試材料中檢測到187個和232個等位基因變異。兩種方法比較表明,SSR標記的平均多態性信息量(PIC,0。54)高於RFLP(0。42);但對供試材料的遺傳多樣性評價基本一致,平均遺傳相似系數(GS)分別是0。64和0。62。綜合RFLP和SSR分析結果進行聚類分析,將供試材料劃分為四平頭,旅大紅骨,LSC,BSSS和PA五個類群,劃分結果與系譜分析基本一致,並把系譜來源不清的種質劃分到對應的雜種優勢群。其中PN群的確認,進一步完善瞭我國玉米種質雜種優勢群的基本框架,為育種實踐提供瞭有價值的信息。

玉米遺傳轉化系統的研究進展 王罡等 《遺傳》2001,1

摘 要:本文介紹瞭最近幾年以來玉米遺傳轉化系統的建立、基因導入手段、方法等方面的研究進展。

玉米野生近緣種類玉米的研究和利用 李冬鬱等《玉米科學》2001,2

摘 要:玉米的野生近緣植物類玉米有兩個種,一為一年生墨西哥類玉米,一為多年生類玉米。多年生類玉米有兩個變種,一為四倍體多年生類玉米,一為二倍體多年生類玉米,它們是玉米屬中除玉米種之外的另外兩個種。這幾個野生種在大自然的嚴酷競爭角逐和自然選擇條件下形成瞭很多優良特征、特性,特別在抗逆性、抗病蟲害、品質等方面。將其有益基因導入到栽培玉米獲得富饒的多樣性的種質遺傳資源,以創建新的基因庫,是提高玉米育種水平和效率、加快育種進程的重要基礎和途徑。通過玉米與其野生類玉米雜交,我們正從其雜種後代中選育出大批在糧食用和飼料用等方面有利用價值的優良植株並建立株系,從中選育出瞭優良異源自交系並配制出優良雜交種用於生產。

分子標記在玉米遺傳育種中的應用 王彩潔等《玉米科學》2001,3

摘 要:本文綜述瞭最近幾年以來分子標記技術在玉米目標基因的標記、玉米自交系親緣關系與遺傳多樣性研究、QTL分析、雜種優勢研究中的應用。

3個玉米細胞質雄性不育系的選育及分組鑒定 李晚忱等《作物學報》3

摘 要:從地理遠緣雜交和親緣遠緣雜交群體中,分離選育川G、類2。類3三個玉米細胞質雄性不育系。恢保關系鑒定和線粒體DNA的RFLP分析表明,三個不育系均屬C組細胞質雄性不育。但是,從線粒體DNA的RFLP帶型可以推斷,川G與類2。類3以及參試C組不育系屬於不同亞組,對克服C組細胞質雄性不育的遺傳單一性具重要意義。這三個不育系的不育性穩定且恢復容易,用以轉育的生產用不育系,已經推廣應用。

利用cDNA―AFLP技術研究玉米基因的差別表達 吳敏生 高志環 戴景瑞《作物學報》3

摘 要:利用cDNA-AFLP技術,對玉米強優勢組合和弱優勢組合及其雙親自交系在苗期和雄穗生長錐伸長期的基因表達進行瞭分析。結果表明,玉米強優勢組合和弱優勢組合的基因表達有明顯差別,基因表達有多種類型,展現出質和量的差別,不但有增強,也有雙親沉默,弱優勢組合雙親沉默的數量在苗期和雄穗生長錐伸長期均高於強優勢組合,雜種優勢的大小可能與雙親基因間的抑制有關。

玉米細胞質線粒體DNA RFLP分類研究 李小琴等《作物學報》2001,4

摘 要:本實驗用4個酶、4個探針組成16個酶/探針組合對玉米N、T、C、S、WBMs、801CMS等細胞質進行瞭線粒體DNA(mtDNA)RFLP分析。一方面對玉米細胞質 mtDNARFLP 分類方法進行研究,證明隻要酶/探針技術體系合適,可Yi經過該方法對細胞質進行快速準確地分類;提出探針的選擇是主要的,酶次之;認為PstⅠ/B30、HindⅢ/pBcmH3。BamHⅠ/pHJ2-7-1三個酶/探針可以作為mtDNA RFLP分類技術體系。另一方面,用 mtDNA RFLP分 類法把新發現的 WBMs 不育胞質劃分為S組,801CMS劃分為C組。

CI妹子YT群體與中國骨幹玉米自交系雜種優勢關系的研究 李新海等《作物學報》2001,5

摘 要:本文旨在采用NCⅡ遺傳交配設計,通過在武漢的兩年試驗研究10份 CI妹子YT 群體與我國骨幹玉米自交系之間的雜種優勢關系,以探討利用外來種質拓寬我國玉米種質遺傳基礎的途徑。試驗結果表明:在與我國優良骨幹自交系交配的組合中,群體Staygreen、群體43-C11和群體21-C2三個群體穗部性狀表現較好,單株產量一般配合力高,展現出較高的利用潛力。在供試的50份組合中,有13份組合的對照優勢為正值,其中涉及到含有Tuxpeno血緣的3個群體(群體43-C11。群體21-C2。群體49-C6)的組合達8份,占61、54%。在4份強優勢組合中,群體43-C11和群體21-C2參與形成的有3份。這幾個結果暗示我國現有的優良種質與Tuxpeno種質的配對有可能組成具有較大潛力的雜種優勢模式。A8833和A9245群體諸性狀一般配合力表現較差,與供試的我國骨幹玉米自交系的雜種優勢較低。群體32。基因庫19-C19。黃粒綜合種C3和P500四個群體農藝性狀一般配合力表現中等,產量一般配合力不高,但可以作為特殊種質資源加以利用。本文的研究結果為有效利用這批外引種質提供瞭重要信息。

優質蛋白玉米自交系產量的特殊配合力及其雜種優勢模式的初步分析 番興明等《作物學報》2001,6

摘 要:對從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妹子YT)引入的及省內自育的10個優質蛋白玉米(QPM)優良系進行瞭配合力分析及雜模式的初步研究。通過部分雙列雜交獲得45個雜交組合,並種植在雲南省的3種不一樣生態條件下進行觀察鑒定。產量的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品種之間、環境之間的差別達到極顯著水平,而重復之間不顯著;產量的一般配合力差別達極顯著水平,而特殊配合力的差別不顯著。雜交組合CML147噪ML23具有最高產量(8512、95kg/hm2),雜交組合YML102噪ML12具有最低產量(1486、05kg/hm2)。自交系YML23產量的一般配合力效應值最高(90。90),自交系CML149(35、19)和CML147(30。57)產量的一般配合力效應值也較高;而自交系CML174產量的一般配合力效應值最低(-66、23)。自交系CML140與YML102具有最高的產量特殊配合力效應值(95、95),自交系CML140與YML29產量的特殊配合力效應值也較高(86、31);而自交系YML12與YML102產量的特殊配合力效應值最低(-178、19)。依據雜交組合產量性狀的配合力分析,可初步將這10個優質蛋白玉米自交系劃分為4個雜種優勢群和4種雜種優勢模式。

利用RFLP和SSR標記劃分玉米自交系雜種優勢群的研究 袁力行 傅駿驊 張世煌等

優質蛋白玉米遺傳育種研究進展 丁占生 《中國農業科學》 2000 33(增刊)

摘 要:從遺傳規律、種質資源、品種選育3個方面對優質蛋白玉米研究進行瞭綜述。opaque-2基因可調節醇溶蛋白的合成,改善胚乳蛋白質品質;修飾基因可克服opaque-2基因的負面效應,作用機理可能與γ-醇溶蛋白含量增添有關。將opaque-2基因和修飾基因導入普通玉米種質,選育出若幹優質蛋白玉米基因庫、群體,並進行雜種優勢和配合力研究。今後應註重遺傳規律研究,為育種提供新思路、新方法。熱帶、亞熱帶地區結合雜交種選育繼續拓寬遺傳基礎,溫帶地區應重點開展種質的引入、改良及創新研究,在育種工作中應用簡便、有效的品性質量檢測方法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

玉米根系性狀的遺傳及相關分析 王秀全 陳光明 何丹 《中國農業科學》 2000 33(增刊)

摘 要:對玉米根系性狀的遺傳及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各根系性狀在不同親本間存在真實的遺傳差別;不同親本之間,根系性狀的配合力存在顯著差別,這為組配出根系發達的玉米雜交種提供瞭遺傳基礎。同時根系性狀中氣生根條數、根鮮重、根幹重、根總長、根總條數等性狀的遺傳以加性效應為主,遺傳力較高,能穩定遺傳,其轉育及早代選擇有效。相關分析表明,氣生根條數與根鮮重、根幹重、根總長、根總條數、土壤中根條數正相關顯著或極顯著,可作為玉米育種根系選擇的指標。

玉米果穗苞葉性狀的遺傳分析 霍仕平 晏慶九 許明陸 《雜糧作物》 2000 20(2)

摘 要:采用NCⅡ交配設計,對玉米果穗苞葉數、苞葉長、苞葉寬和苞葉重進行瞭遺傳分析。結果表明:苞葉數和苞葉寬的遺傳總方差中,加性方差占絕多數,遺傳上主要表現為加性效應,符合加性——顯性遺傳模型,兩性狀的廣義遺傳力(hB2(%)分別是54、69%和37、81%,狹義遺傳力(hB2(%)分別是49、42%和29、17%;苞葉長和苞葉重的遺傳總方差中,加性方差雖占多數,但非加性方差也約占1/4,甚至接近1/2(苞葉重),遺傳上除主要表現為加性效應外,尚有顯性和上位性效應存在,兩性狀的hB2(%)分別是61、62%和93、01%,hB2(%)分別是43、43%和55、08%。在育種上,這4個苞葉性狀重點在於對親本的選配,但苞葉長和苞葉重還應註重和重視等位基因的顯性效應和非等位基因間的上位性所產生的雜種優勢。

玉米人工合成群體配合力效應及遺傳潛勢研究 鐵雙貴 鄭用璉 劉丁良 《作物學報》 2000 26(1)

摘 要:選用6個自交系為測驗種,采用NCⅡ遺傳交配設計,對以我國西南地區優良玉米地方種質巫溪14,蘭花早和北美,熱、亞熱帶種質為主體的人工合成群體LBM、WBM、LLS、WLS和兩個美國優良群體BSSSR、BS16等6個群體的配合力效應及遺傳潛勢進行瞭系統評估。兩年兩地(武漢、安陽)的研究結果表明:LBM、WBM、LLS、WLS群體的單株產量GCA高於BSSSR和BS16;參試的36個組合中高產組合主要集中於以LBM、WBM、LLS、WLS為親本之一的組合中,其中WBM ?HZ85產量最高;依據SCA效應及產量表現,確定瞭若幹雜種優勢配對模式;雜種優勢類群的劃分存在明顯的交叉,表明人工合成群體遺傳變異豐富、遺傳基礎復雜,具有較好的輪回選擇及組配優勢組合的遺傳潛勢。

玉米雜種優勢與種質擴增、改良和創新 張世煌 彭澤斌 李新海 《中國農業科學》 2000 33(增刊)

摘 要:遺傳基礎狹窄是當前玉米育種的首要限制因素。依據雜種優勢群和雜種優勢模式的原理擴增和改良玉米種質,將為育種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奠定基礎。我國研究雜種優勢群的技術路線可概括為系譜分析結合雙列分析、NC-Ⅱ設計和DNA分子標子技術的組合。當前,我國玉米育種主要使用3個雜種優勢群或5個亞群,2個主要雜種優勢模式或4個子模式。依據我國玉米生產和種質結構特點,制定瞭玉米種質擴增、改良和創新的技術路線,主要包括外來群體接力改良、創造半外來種質和分析雜種優勢群與構建雜種優勢模式。雜交種選育技術的提高和雜種優勢模式的構建促進群體改良技術從群體內選擇轉變為群體間相互輪回選擇。對應的技術路線也要予以調整。

玉米種子純度檢驗方法研究 孔廣超 曹連莆 《種子》2000 (3)

摘 要:闡述瞭檢驗玉米種子純度的形態學方法、生理生化方法和分子生物學方法的研究及應用情況,並對各種方法的優缺點進行瞭述評。

玉米株型性狀的遺傳參數研究 趙延明 王玲 王日方 《雜糧作物》 2000 20(2)

摘 要:選擇玉米株型性狀時應以GCA為主,重點考慮親本自己一身的性狀特點。株高GCA與穗位GCA、葉面積GCA,穗位GCA與葉面積GCA,葉長GCA與葉面積GCA,葉面積GCA與葉片數GCA之間相關顯著或極顯著,相互間選擇有促進作用。遼76。遼87。遼5088。沈137等自交系可依據育種目標加以利用。

雜種優勢模式在山東省玉米育種上的應用 陳舉林 王玉林 蘇波 《雜糧作物》 2000 20(2)

摘 要:山東省玉米育種取得瞭很大成就,但其遺傳基礎相對狹窄。主要種質分為改良Reid、Lancaster、塘四平頭、旅大紅骨與其他雜優種質群。改良Reid和塘四平頭雜優群起主導作用。主要雜種利用模式以改良Reid×塘四平頭,塘四平頭×其它種質、改良Reid×其它種質、塘四平頭×Lancaster、改良Reid×旅大紅骨為輔。應加強種質改良,豐富遺傳基礎,探索新的雜種優勢利用模式。

玉米分子圖譜的構建和遺傳多樣性分析 王天宇 黎裕 《玉米科學》 2000 8(二)

摘要:全面評述瞭近一二十年來利用分子標記技術構建分子標記圖、進行遺傳多樣性評價及雜種優勢預測推算的研究進展。

玉米單交種選育存在的不足及彌補補充措施 於秀榮 邢吉敏《河北農業科學》4(2) 2000 6

摘要:玉米單交種的選育愈來愈集中於幾個骨幹自交系,造成種質遺傳基礎狹窄。為拓寬種質遺傳基礎,應進一步發掘和引進種質資源,采用群體改良和生物工程技術選育自交系。

帶遺傳標記的玉米基因雄性不育的發現及遺傳和利用研究 林曉怡 楊典洱 林建業 《作物學報》 2000 26(二)

摘要:1992年在玉米族遠源雜交組合3402F3(丹340X403-2)中首次發現帶標記行狀的基因雄性不育(GMS)材料。遺傳分析結果表明,不育性受1對隱性基因控制。當不育株(A)與可育株(B)進行兄妹交,育性分離比例接近1:1。而可育株(B)自交的後代,可育株與不育株分離的比例為3:1。連鎖遺傳分析結果證明,不育基因(MS0)與 標記性基因(PLF)緊密連鎖,未發現有交換現象,它們可能位於同一染色體同一位點上。經過不育株5代兄妹交已選出幾個高產核不育兩用系。通過測交篩選出一個強優勢高產恢復系HR-1。利用高產核不育系於強優勢恢復系配制出兩個超高產玉米雜交種;小區(0。0066HM2)產量分別是72、0KG和 78、1KG,比對照掖單13號增產18、6%和28、7%。本文還討論瞭帶遺傳標記性狀的高產核不育兩用系的應用前景,並提出瞭進一步研究MS0-PLF基因的設想。

矮生玉米的遺傳與育種 閻淑琴 《玉米科學》 2000 8(二)

摘要:簡單容易的概述瞭矮生玉米的遺傳規律。回顧瞭我國矮生玉米育種及其發展概況。並結合嫩江農科所育種實踐,論述瞭矮生玉米的研究使用及其發展前景。

爆裂玉米的品性質量及其選育 曾三省(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 100081)1999,7(一)。—14~17

摘要:本文對爆裂玉米的品性質量及其測定作瞭介紹,並對作用與影響爆裂玉米最重要的品性質量特征爆裂膨脹性的因素進行分析,還論及爆裂玉米品種的選育方法。

多胞質玉米胚乳淀粉粒性狀的掃描電鏡觀察 李敬玲(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 北京 100101),賈敬鸞,劉 敏… 遺傳學報。— 1999,26(3)。—249~253

摘要:11種多胞質系玉米胚乳淀粉粒的掃描電鏡觀察表明:不同的細胞質對細胞核有不同程度的互作,3種甜質胞質玉米的胚乳淀粉粒多呈球形,排列緊密,存在一定的共性;這11種玉米胚乳淀粉粒的平均直徑為9、78μm~14、69μm,通過玉米胚乳粉粒形狀特征的觀察,在玉米淀粉性狀和玉米籽粒的商品價值關系上進行一定程度探索,為玉米的進一步發展和研究提供瞭科學根據。

黑龍江省玉米品種發展歷程及其遺傳組成分析 李春霞(黑龍江省農科院玉米研究中心 150086),蘇俊 玉米科學。—1999,7(一)。—36~40

摘要:本文通過對黑龍江省1980~1997年18年間種植面積在1、0萬hm2以上的玉米雜交種情況及其遺傳組成分析,結果表明我省玉米品種的變化特點是:80年代中前期以自育、早熟品種為主,單、三、雙交種同時並用80年代後期應用的中晚熟品種(如四單8。吉單101等)多為從吉林、遼寧等省引入的;90年代應用的優良品種以四單19。本育9。龍單13為主。同樣也可以看出生產上應用的雜交種的種質:在80年代集中於甸11。Bup44。大黃等幾個骨幹系上,90年代逐漸轉向以Mo17類亞群、塘四平頭群為主階段。應用的親本材料過度集中造成瞭我省玉米種質遺傳基礎日趨狹窄。因此玉米育種工作應加強基礎材料的改良研究與開發利用研究,從而拓寬基因資源,解決我省玉米育種種質資源缺乏,遺傳基礎狹窄的問題。

幾個玉米自交系主要數量性狀配合力分析 / 敖 君(黑龍江省農科院牡丹江農科所 157041)//玉米科學。—1999,7(一)。—41~42

摘要:按(P1× P2)不完全雙列雜交設計,分析瞭5個玉米自交系的株高、穗位、禿尖、穗粗、行數、行粒數、軸粗、穗重和單株產量9個性狀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結果表明禿尖、行粒數、軸粗和穗重主要受加性基因作用與影響,其餘5個性狀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應同時存在。

利用DNA指紋鑒定玉米雜交種純度及其真偽技術的研究 / 趙久然(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 100089),郭景倫,孔艷芳 … // 玉米科學。—1999,7(一)。—9~13

摘要:從500個隨機引物中篩選出30個在玉米上具有較好多態性的RAPD隨機引物,並進一步篩選確定瞭適合我國主要玉米雜交種及其雙親的特異引物,建立瞭對應的DNA指紋圖譜。雜交種的DNA指紋圖譜表現為父、母本雙親帶型的互補,均未出現互補帶型之外的新帶型。應用RAPD技術獲得DNA指紋圖譜的方法可以簡便、快捷、經濟、準確地鑒別玉米雜交種子純度及真偽。目前已進行瞭上百份的檢測實踐,無一差錯。

RAPD技術在玉米自交系親緣關系研究中的應用 / 孫致良(萊陽農學院 265200),張超良,金德敏…//遺傳學報。--1999,26(1)。 --61~68

摘要:通國對我國正在使用的12個玉米骨幹自交系的RAPD分析,從2二十個Operon引物中篩選出12個能產生穩定的遺傳多態性的引物。利用這幾個引物擴增出的指紋圖譜,進性聚類分析,可將全部供試自交系分成3個類群。第1類群包括黃早4系統的5個自交系;第2個類群包擴478和488兩個姊妹系;第3類群包括5個關系較遠的自交系,其中3個來自美國,1個是全部中國血統,1個既有美國血統又有中國血統。這個結果與依據各個自交系的已知系譜確立的親緣關系基本一致。

RAPD分子標記與玉米雜交種產量優勢預測推算的研究 / 吳敏生(中國農業大學遺傳育種系 100094),王守才,戴景瑞 / 遺傳學報。-1999,26(5)。-578~584

摘要:以24個優良玉米自交系按NCⅡ(11×13)設計組配成143個單雜交種為材料,利用RAPD分子標記技術研究玉米雜交種優勢群劃分,遺傳距離(GD)與特殊配合力、雜種產量、雜種產量優勢(MH)的關系。結果表明:⑴RAPD技術可用於玉米雜交優勢群劃分。⑵親本遺傳距離與雜種產量優勢、雜種產量、特殊配合力有一定相關關系,但決定系數很小,分別為10%、10%、15%,利用RAPD技術預測推算雜種優勢、雜種產量作用有限,應進一步研究與雜種優勢有關的數量性狀位點(QTL),從而使育種傢預測推算高產組合成為可能。

玉米兩個RFLP標記的原位單雜交與共雜交定位的比較 / 杭超(武漢大學生命

三:我國玉米雜種優勢群有哪幾個,代表品種

玉米育種主要利用的是雜種優勢,所以雜種優勢類群的劃分是玉米育種的重要內容。準確合理的劃分玉米雜種優勢群,探索最優的雜種優勢模式,是選育優良組合的前提。在對玉米種質改良、擴增及創新時也必須遵循雜種優勢群間優勢模式的原理,如此才能避開事倍功半、浪費資源、提高育種效率。我國育種者對雜種優勢類群和優勢模式進行系統研究較晚,劃分的類群也不完全一樣,在短時間內取得瞭一定成果,對雜交種的選育起到瞭指導和推進作用。育種者依據實際情況采用不同方法對玉米種質進行瞭許多的研究,主要有利用雜種優勢配合力大小、系譜法、生化標記法、分子標記等方法將玉米劃分為改良Reid 群、Lancaster 群、塘四平頭群、旅大紅骨群和熱帶種質等其他優勢群,這幾個類群被育種者普遍認可。

1種質資源的變化

回顧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玉米育種的種質基礎,20世紀70~80年代玉米雜交育種的材料主要源出農傢品種中選育的一環系,如旅28。獲白、塘四平頭等;從美國直接引入的自交系,如Mo17。C103。Oh43等,還要說的就是從單交種中選育的二環系,如自330、吉63 等。玉米種質主要集中於獲白、旅大紅骨、塘四平頭、蘭卡斯特、金皇後等資源系統中。到20 世紀80 年代末期,一環系和引入系逐漸減少,國內自選二環系逐漸增添,從1980年種植6、67萬hm2以上的玉米單交種的遺傳組成來看,親本自交系由1978年的50個下降到20世紀80年代末的40個,一環系和外引系由1978年的22個和17個分別降至1987年的9個和5個,國內二環選系由11個增添至27個,少數骨幹系如自330、Mo17和黃早四占有突出的地位。該時期金皇後和獲白系統逐漸被淘汰,瑞得黃馬牙使用的比例逐步加大,形成瞭塘四平頭、旅大紅骨、蘭卡斯特、瑞德黃馬牙的主導格局。據統計,1990 年四大種質在我國玉米生產上占90%左右。20世紀90年代後,玉米種質擴增、改良與創新工作受到註重和重視,從外來群體中陸續選育出瞭一批新的優良自交系和雜交種,利用熱帶、亞熱帶種質導入我國溫帶種質育成的新自交系開始用於生產,進一步拓寬瞭育種種質的遺傳基礎。截至2009年,我國玉米生產上基本形成瞭以中單2號、丹玉13。煙單14。掖單13。農大108。鄭單958和先玉335為主的7個品種,以及Mo17。黃早四、自330、E28。掖478。丹340、鄭958。昌7-2和PH6WC9個骨幹系為主體的格局。

四:玉米高產的群體平展型品種最大適宜LAI范圍是多少?

合理密植,就是依據當地自然條件、生產條件和品種特性,在單位土地面積上種植適當的株數,使玉米與環境統一,群體與個體統一,及玉米產量三因素相協調,平衡在較高水平上,進而建立高產的玉米群體結構,達到高產、優質、高效的目的。

(1)合理密植能充分協調畝穗數、穗重的關系畝穗數、穗重是構成鮮產量的要素,玉米生產要的是群體產量,而群體產量是由個體組成的,在單位面積上,穗數、穗重之間存在著矛盾。當種植較稀時,穗重提高但收獲穗數減少;當穗重的增添不能彌補補充收獲穗數減少而引起的減產時,畝產量就要降低。但是種植密度過高,個體生長不良,穗小粒少,而且空稈增多,因為穗數的增添所引起的增產作用小於因為穗少粒少造成的減產作用,產量同樣降低。合理密植可以使玉米充分利用陽光、水分、空氣、熱量和養分,協調群體與個體之間的矛盾,在群體最大發展的前提下,保證個體健壯地生長發育,達到穗多、穗大、粒重,使這三個產量構成因素的乘積達到最大值,從而提高玉米單位面積的產量。因此,在生產中必須合理密植。

(2)合理密植時葉面積指數大小及發展比較合理葉片是玉米進行光合作用、生產有機質的主 要器官。單位土地面積上的葉面積大小、發展分佈是否合理,作用與影響到群體光合的高低、有機物質生產積累的多少和產量的高低。葉面積的大小通常用葉面積指數來預示。葉面積指數是指單位土地面積上的葉面積與土地面積之比(葉面積指數一葉面積/土地面積)。玉米畢生中葉面積指數的發展動態是,拔節前迅速增添,到散粉期達最大,穩定一定時間後下降。葉面積指數的大小及發展動態是否合理,主要取決於種植密度。當種植密度比較合理時,葉面積指數前期發展較快,散粉期可達品種最大適宜葉面積指數(如平展型3、5~4、9,緊湊型4、5~6、0),達最大值後穩定時間長,下降速度慢,到成熟時仍能保持較高葉面積指數。這種密度的群體光合作用強,群體光能利用率得到提高,生產積累的有機物質多,產量相應提高。

五:群體內競爭角逐和群體間競爭角逐一樣嗎

南北風水是有點區別的。

六:常見的群體內行為有哪些

1。群體成員具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標。

2。群體成員具有共同的規范和行為模式。

3。群體成員具有共同的歸屬感。

4。群體成員要相互作用。

5。群體成員具有組織性。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