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風水命理

命門比喻啥意思(命門有什麼含義之義)

风水大全 風水命理 01-30

一:古時候男子命門指的是什麼

first of all“命門”到底是什麼

《黃帝內經·根結》中說:“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足太陽膀胱經起於足小拇指外側的至陰穴,結於面部的命門。所謂“命門”,就是內眼角的睛明穴。”

以上講到的命門是指一個穴位,這個穴位在內眼角,即此刻中醫說的睛明穴。在黃帝內經中,再沒有提到別處有命門。可是後來不知誰提到命門是一個器官。從此後命門就沒有一個準位置。有的說,右腎是命門;有的說,兩腎之間是命門;還有的說,兩腎都是命門;還有的說,命門沒有實物;還有的說,人體內根本沒有命門。我說人體內沒有命門。由於說有命門的人,也不知道命門到底在哪。在解剖人體時,你根本就找不到命門。沒有實物怎麼能有這個器官呢?有人說,中醫(說得確切點應該是原中醫)重功能而輕形質。意思是說有還是沒有這個實物不上心,隻要有功能就行瞭。這個說法不對,由於沒有這個東西,它能有什麼功能。有個成語說,“畫餅充饑”你想,畫個餅能充饑嗎?沒有餅怎麼能充饑呢?沒有命門這個器官怎麼能有功能呢?

此刻不知誰又把內眼角的命門穴,改為睛明穴。又在後腰與肚臍相對應處的穴位叫命門穴。

所以,人體內根本沒有命門

《難經·三十六難》說:臟各有一耳,腎獨有兩者何也,然!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腎有一也。

這段文意是說:臟各有一個,腎惟獨有兩個為啥呢?固然腎是兩個,不都是腎啊,其中左邊的是腎,右邊的是命門。命門是神精的住所,原氣之所系(聯結)的地方。所以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腎有一個也。

上面此說法不妥,由於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左右兩腎均是排泄尿液的器官。並沒有發現左右兩腎的功用不同。另外科學已經證明男子的精,女子的胞均與腎無關。男子的精與睪丸,女子的胞與卵巢有關。不可以說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說成是腎的功能。腎根本沒有“藏精”和“系胞”的功能。

趙獻可提出:“命門在兩腎之間,為主持人體一身陽氣的真火,”《類經附翼》一書說:“兩腎皆屬命門。命門之火謂之元氣,命門之水謂之元精。”

孫一奎則認為命門為腎間動氣,而無形質為臟腑之本,生命之源。先醫們不管誰的論述對於命門都沒有說清楚命門的具體形態是個什麼樣,同時都沒有說清楚命門的具體功能是什麼。隻是提些虛無縹緲的元氣之根,水火之宅,元氣,元精,臟腑之本,生命之源等等。

筆者認為人體內根本沒有命門,命門隻是先輩醫傢唯心的想象它的存在。從現代人體解剖學研究根本沒有它的具體位置,它的形態,也沒有它的功能和作用,總之命門根本不存在。所以說人體內根本沒有命門。

二:為啥說命門是人體生命的本質

為啥說命門是人體生命的本質?

命門穴是人體督脈上的要穴,位於後背兩腎之間,第2腰椎棘突下,與肚臍相平對的區域。取穴時采用俯臥的姿勢,命門穴位於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處。指壓時,有強烈的壓痛感。

所謂“命門”,即人體生命之門之義,是先天之氣蘊藏所在,是人體生化的來歷起源,是生命的本質。對男性所藏生殖之精和女性胞宮的生殖功能有重要作用與影響,對各臟腑的生理活動起著溫煦、激發和推動作用,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與運輸,以及水液代謝等都具有促進作用。近代中醫的看法,多認為命門藏真火,而叫作命門火。

命門穴,同樣是人體的長壽大穴。命門的功能包括腎陰和腎陽兩個方面的效果。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命門之火其實是人體陽氣,從臨床看,命門火衰的病與腎陽不足多屬一致。補命門火的藥物又多具有補腎陽的效果。

由古時候宮廷秘方和現代量子技術完美結合的——腎源量子酒,即補命門火,又補腎陽虛,快速恢復身體源動力,讓你久戰不疲,重拾自信!

三:月升滄海中的命門有什麼含義

穴位或把柄。《星漢燦爛》是由費振翔執導,吳磊、趙露思領銜主演的古裝傳奇劇。該劇分為上下兩部,上部《星漢燦爛》,下部《月升滄海》。劇中命門指人體上的穴位,但劇中並未指出命門具體位置,依據相關古籍記錄載入,命門的具體位置可在右腎、眼睛、督脈的穴位等不同部位。命門也有隱喻意義,指一自個的把柄,被人掌握命門就是指被人掌握瞭把柄。

四:命門有什麼含義

耳孔前有一塊突起的小軟骨,叫“風擋”或“耳屏”;在風擋前的側面頰,大概一個大拇指大小的區域,叫作“命門”。

命門厚實的人,畢生貴人多,傢大業大。命門關系著一自個的貴人運、財運和守財能力,所以一個人發財與否與命門的面相關系密切;而要是一個人的命門凹陷,則是無福、無財、貴人很差的展現,而這樣面相的人很難發財。

但要是一個人的命門厚實,這樣就是財運好、守財能力強、貴人運好的表現,因此這樣面相特征的人,更加容易發財。

上等面相

一、額頭飽滿豐盈

假如光論頭型,無論是從面相學的角度,還是從直觀的角度來說,都是圓平的頭型要來的更好,尖尖的頭腦其實也就是說是非常忌諱和避諱的。而對於尖頭型的人,他們所得到的評價一般也不是什麼好話,像是什麼“尖頭臊腦”這類詞。

他們多數都是悲觀主義者,在對於事情的觀點或是執行上,更加的多的會先想到不好的一面,同時又很喜歡投機取巧,就是不會很務實。這也屬於小人面相之一。

二、毛發烏黑濃密

毛發黑濃,腎氣足,精氣神旺,加上胡須眉毛黑亮,這幾天必定能幹成規劃已久的大事,事事順利,美夢成真,將會要發大財,福相到傢,說不定會有添丁之喜。

先天腎氣充足,健健康康能長壽,並且無比的聰明,有著非常強的面子心和責任感,做事無比的有原則,做事無比的積極,並且特別喜歡幫助別人,還帶著非常出色的子女運勢與運氣,為非常難得的上上之相,畢生好命。

五:2023-06-29

病入膏肓,言病況嚴重,已無治。

《左傳》有記:“ 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春秋時期,晉國景公病重,那個時候秦國在經濟、文化、醫療等方面都比較先進,晉景公就向秦國求醫,秦桓公派瞭醫緩去為景公治病。醫緩診斷後,說景公病已入膏肓,不適宜針刺,灸治不能起效,湯藥也到達不瞭,已無治。故事是否是場景再現,並不是事。我們關心的是病入膏肓此說法及何為膏肓。

從邏輯上理解,秦國一定是把醫術最高超之醫生派去給晉國君王治病,於是醫緩之言就值得我們深思瞭。春秋時期,顯現瞭很多很多學識通透之古聖先賢,如老子、莊子、孔子、孟子、孫子等,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思想與學識達到瞭至高境界。 如此大環境,名醫們絕不敢憑著一知半解胡亂開口。

醫緩為啥呢認為病入膏肓就不可治瞭呢?

當今醫界,普遍認為心尖脂肪為膏,心臟與膈膜之間為肓,且這幾個看法歷史悠久,這就令人十分困惑,難道醫緩竟認為心臟有病瞭就無治?且其看法還傳流千載,成為美談。如此看來,我們的先人們認知確是荒謬,相比現代醫學可通過心臟開刀手術治療許多心臟疾病,那中醫確實該廢除瞭。但實際上,現代醫學也有許多心臟疾病無法治愈。顯然,古今中外,醫學上皆有病入膏肓而無治。

中醫觀人體有經脈穴位,用來調理臟腑和筋骨皮肉,直接或間接起效,具體應用時,還要運用必要之策略,讓療效更好更快更穩定。 經脈才是最高明之醫學,屬於智者之醫,怎麼可能心包受邪就無治?最起碼,要分別一下心臟受瞭如何之邪才無治,不能籠統說病入心包就無治瞭。

所以,關於膏肓,非常很有必要透徹研究一番。果真要理解膏肓究竟是什麼,病入膏肓又究竟是如何一種狀況,《黃帝內經》能夠給我們答案。

為啥內經能夠給我們答案?由於內經是醫經。經書為記錄載入人類思想、道德、行為等方面標準模范之書,人類會把最好和最寶貴之認知寫在上面,造福子孫後代,必誠不我欺!

東漢《太平經》這樣記錄載入醫經:“ 欲樂知天道神不神,相應與不也,直置一病人前…令眾賢圍而議其病…取其行事…十十中者是也,不中者皆No,集眾行事,愈者以為經書,則所治無不以解決者矣。 ” 治十痊十之理論與實踐,才可載入經書,後世之人隻要遵循醫經去踐行,就沒有不能解決之問題。 這便是古時之醫經。百分百之治愈率在當今社會人看來,簡直異想天開。故,許多人看內經盡是糟粕。現代人有此看法也不奇怪,自內經沿下幾千年之中醫,都把經驗當成中醫核心價值來傳播。

道與術相比,顯然術這個層面更加容易被人接受和消化,大都中醫也樂於緣木求魚,如同武俠小說裡人人夢寐以求武功秘籍一樣,許多中醫終其畢生都在追求“秘方”、“絕招”等。有人通過臨床匯總或傢傳師授抄本秘本等渠道,得到瞭一些治愈率相對較高之經驗或方技,在一定范圍內也確有神效。

而人類事實上生存在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多系統之立體空間 。所有經方秘方絕招,都隻能適應於局狹之片區,不可能概全,否則這幾個醫術就會演變成世人眼中之騙術。不過,現實社會唯獨就有許多肆意妄為之人,國傢廣告法為此不得不規定:醫療廣告不得說明治愈率或有效率!於是,哪位中醫敢說治十痊十,立馬就成瞭騙子。而古代人們敢說治十痊十,皆因他們清楚明白哪些是本人的菜,那些不是本人的菜,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做得到治十痊十。

就如醫緩,知道景公的病自己搞不定,所以拒絕治療。換個認知低下之庸醫,哪裡清楚明白這個患者是能治還是不能治呢?一心想著大醫精誠,卻不知自己根本就不是大醫,不是大醫卻去擔當大醫都不敢接的活兒,治療瞭半天才發現搞不定,這樣治愈率能有多高呢?能治十痊五就已是好運氣瞭。

當吾輩之認知不能與古聖先賢思想同頻時,就無法真正理解內經。 正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凡人格局怎能領會賢人、聖人、真人之思維?故,醫緩說病入膏肓不可治,是由其認知度決定的,而不是出於想當然。

那麼,膏肓究竟是哪裡?

研究離不開認真二字,認真又不能缺瞭悟性,悟性還必須以規律為前提,否則就是胡說。

關於膏肓,吾輩看見瞭大量之神化與忽悠,看見瞭太多之模棱兩可和人雲亦雲,諸如九針、經脈、衛氣、五行等究竟是什麼,無滿意之答案。而現代醫學雖看似發達,其實也就是說也沒能體現多少令人滿意之療效。

求不瞭別人,就求自己;求不瞭當今,就求上古;求不瞭人類,就求天地!

綜觀整部內經,雖講治病為主,亦全是安邦治國平天下之理法方藥。治國無恒法,時態萬變, 依賴經驗,治理不好一個國傢。 從內經角度去傳承中醫,不能人雲亦雲。

《素問·刺禁論》尤其提到“ 鬲肓之上,中有父母 ”。針灸經驗豐富之人,皆知嚴格遵循禁刺規定,通常四肢軀幹可刺,腹腔可刺,獨胸腔不可刺,刺中心臟會立刻死人。刺禁論說“ 刺中心,一日死 ”,這個一日不是二十四小時,而是一個極短之時間。就如同一個國傢國王被殺,國傢立馬改朝換代。

國傢之父母,君與相;人身之父母,心與肺。一個國傢,皇帝和宰相為核心,其次是將臣使稟等諸官;人體之核心是心臟,事實上還有肺在佐佑。心肺之下有橫膈膜,隔膜之下才是脾肝腎及六腑。內經按輕重貴賤把臟腑分成三焦,實是思想策略,三焦本一體。由此看來,鬲肓顯然指人體橫膈膜。

肓跟橫膈膜有關,那膏又是什麼呢?《靈樞·九針十二原》說“ 膏之原出於鳩尾 ”,在心臟區胸壁前下端,有一劍突軟骨保護心臟,這個劍突處就叫鳩尾,就是膏之原。

鳩尾隻是膏之原,膏是還是不是就是鳩尾本身呢?肓具體在哪裡?

依據現代醫學《人體解剖圖譜》,人體橫隔膜位於心臟和雙側肺臟下面,在肝、膽、脾、胃的上方,像一個傘狀大圓盤橫撐在身體內部,分隔胸腔與腹腔。橫膈膜四周,分別連著胸骨部劍突後面、肋部胸廓下緣內面及腰部上三個腰椎體、腰方肌上緣、第一2肋尖,這幾個連接形成整個橫膈膜。

橫膈膜主要參與機體呼吸活動。吸氣時,膈下降,胸腔擴大,呼氣時,膈恢復原位,胸腔縮小。一呼一吸,就可推動血液通暢和食物在腸胃道內運行。習武之人丹田呼吸之法,其實就是不斷鍛煉橫隔膜強度,增強衛氣能量,繼而提高抗擊打能力和技擊爆發力。

橫隔膜對人的身體氣血之循行狀態,起著至關重要之調控作用,還擔負著調節心肺與肝脾腎之間、五臟與六腑之間、臟腑與經脈之間溝通聯系之重任。

橫膈膜之上,還有上縱隔、前縱隔、中縱隔、後縱隔,這幾個膈膜組成一個完整架構,支撐和保護著心肺。從生理和力學角度看,這幾個構架任何一處出現問題都會直接作用與影響心肺功能。

《靈樞經·背腧》裡的胸中大腧(杼骨),及被中醫普遍應用之膏肓穴,就在上縱隔區域。鳩尾穴和膻中穴,則在前縱隔區域。而肺腧、心腧、膈腧、肝腧、脾俞這幾個重要穴位,都分佈於整個胸椎段之隔膜區域裡。

許多心肺病患者,隻要揉一揉這些相關部位,都可得立竿見影之效。

中醫按摩、針刺、艾灸,取穴是不同的,許多人把同一穴位理解成針刺可以 使用,按摩可以 使用,艾灸也可以 使用,打比方說足三裡,針刺是它,艾灸是它,按摩點穴也是它,這是中醫界普遍現狀。事實上這樣不分青紅皂白之治療,療效會大打折扣,甚至適得其反越治越重。正確的是: 針有針的穴位與講究,按摩有按摩的穴位及講究,艾灸又有艾灸的穴位及講究,不可混為一談。

通常中醫愛好者運用這幾個穴位,都是基於解剖學和運動力學原理在做功,假如拋開心理作用所起效果,真實療效十分低微短暫。假如從內經營氣和衛氣循行路線來看,從經脈穴位陰陽五行方面去著手,再去調理這幾個構架,其功效會大大超過解剖及力學方面之作用與影響力。 對中醫來講,瞭解和掌握營氣和衛氣之經脈循行及其規律,是謂根本。否則,醫術就很難上層次。 《黃帝內經》之重要程度,就在於可以讓你清楚明白道理,而不能夠稀裡糊塗的行醫。

綜觀內經全文可以看見,膏肓而不是“不治之癥”。《靈樞·九針十二原》明確指出:“ 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 。”十二原就包括膏之原和肓之原。所謂原,是指能量源點,通過調節這幾個原穴,即可調控整個五臟之狀態。

很顯然,膏和肓是可以拿來調控疾病的穴位,那麼膏就當然不是心尖脂肪這地方,由於這裡不能直接著手。打比方說,調節膏之原的鳩尾穴,就可起到調節心肺的效果。用鳩尾穴治療心絞痛、呼吸淺短、胸悶、氣喘的患者,療效立竿見影。尤其是那些平常感覺吸氣隻能到胸口處的患者,針刺鳩尾穴後,馬上就感覺呼吸可以深入小腹,神清氣舒服瞭。

《靈樞·九針十二原》還說瞭一句被許多中醫引用過的話:“ 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確實,若不理解膏肓是什麼及膏肓之功用,許多臟腑疾病我們將束手無策,也就是未得其術。所以,假如僅把膏當做心尖脂肪,肓當做心臟與隔膜之間之區域,既經不起推敲,也有些不合理。固然橫膈膜屬於膏肓,但還不是膏肓的全部。

《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 膏之原出於鳩尾,肓之原出於脖胦。 ”鳩尾已知在劍突處,脖胦在哪裡呢?有人說是肚臍,有人說是氣海,有人說是關元,莫衷一是。

許多人把脖胦理解成氣海,理由是《素問·腹中論》和《素問·奇病論》講的“ 肓之原在臍下 ”“ 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故環臍而痛 ”。所以,覺得既然在臍下,還環臍而痛,不是肚臍還能是什麼?

實際上,這兩篇經文此處講的是伏梁病的病案。何為伏梁?顧名思義,人身之梁,非脊柱莫屬,梁之下所伏藏的正所謂腸胃之隔膜,連著肚臍。而臍下,古代人們之方位定義很清楚,從經脈角度去看,下隻能是垂直向下處。很顯然,臍下,是肚臍下面肚腹中间位置處,這裡正所謂脊梁靠腹腔內側。

人體膈肌之起點,約在腹部內側第2三腰椎上下之部位,正對肚臍,所以描述成臍下。而第2腰椎棘突下,正所謂《針灸甲乙經》所說之“命門穴”。

《針灸甲乙經》為三國西晉時皇甫謐所著,其所言“命門”非《黃帝內經》所言之命門,內經之命門為“目”,此地在內經裡被視作陽氣之出入通道,《難經》也把這裡叫命門,說“左腎右命門”。

既然已經是命門,說明此處地方直接或間接作用與影響心臟。《甲乙經》和《難經》,都是對中醫針灸作用與影響巨大之典籍,但作者隻告知我們這個穴位叫什麼名字,可以治哪種病,而不講明為啥呢能治那些病,這是遺憾之處。當然,也許這兩位作者也是聽人傢講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到這一時刻,我們對於膏肓之理解應已比較清晰瞭: 膏之原,在鳩尾處,而肓之原,在第2三腰椎內側處,也就是正對肚臍的部位,這裡就是臍下的肓之原。

再來整體看膏肓就會發現,胸骨柄與胸骨聯合處、第4胸椎下緣、膏之原、肓之原這四處機關點,共同組成瞭膏肓。應用方面大體是膻中穴、大椎穴、膏肓穴、大包穴、膏之原、肓之原等幾個穴位。請註意和提防,膻中穴並不在兩乳之間的具體位置,而是更靠上,在胸骨角的具體位置。教科書上的膻中,而不是內經所說的膻中,是隋唐時期楊上善及王冰等人解讀內經定下的具體位置。實際上,內經並沒有說膻中在兩乳之間。

為啥病入膏肓後就回天無力瞭呢?內經認為百病生於氣,這個氣泛指天氣、地氣、人氣。疾病發展過程,大多都是由外而內發展,叫做外邪侵襲:“ 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 ”

有如此的一種講法認為病是吃出來的,許多人因此一味吃得清淡,或將那些性味寒涼之食物視作毒蛇猛獸,唯恐避之不及,以為這便是養生瞭,這並不正確。食物之性味天然分為酸苦甘辣咸五大類,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在不同時間和狀態下,是要分別對應供給五臟的,正常狀態下,不管什麼味道之食物都要吃一點。至於吃進去怎麼分配,那是身體本人的事,無需瞎操心。這幾個性味不同之食物,在內經裡叫地氣,是五臟六腑所必須的能量之一。五臟各有所需也各有忌諱與禁忌,太少不及,太多為過。除非吃瞭有毒有害的糧食,一般吃點涼寒食物,或不合適你體質的東西,隻要營衛二氣循環正常,那些太過身體自己會破解循環排泄掉,絕對不會太傷身體。

所以,而不是說你隻要受點涼寒或吃點涼性水果喝點冷飲之類就一定會患病。 人體患病有兩大前提,一個是你體內經脈循行不好,這就涉及情志、作息、飲食、氣候等是否合於你的身體。另一個是風水,要麼天不養你,要麼地不養你,要麼天地都不養你,你又怎麼可能生存得好呢? 但這幾個就涉及五行及五運六氣瞭,說來話長。

回到正題,假如沒有內亂發生,那麼疾病的發生就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外邪侵襲人體的發展過程示意圖如下:

孫脈指皮膚微細血管,絡脈指毛細血管,經脈指小動靜脈血管,輸脈是主動靜脈血管,伏沖之脈是腹主動脈和下腔靜脈血管,膂筋是腰大肌腰小肌之類,腸胃募原是腹部那些隔膜。整個理解都是相比於衛氣來講,非狹義解剖之意義,如果想知道為啥要這樣理解,須先把思維模式調整成與內經同頻。

當外邪由淺入深,逐步侵入到腸胃之募原時,人的病況就比較危重瞭。現在若有真正之明醫出手,還可挽回性命。假如不知也無知,繼續任其發展,腸胃之募原的下一步就是傳病給肝脾腎,到這一時刻,即使是名符其實的明醫出手,十個患者能治好一半就非常可以瞭。也就是內經所言“ 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

假如沒遇見明醫,病況就會繼續發展,那麼這樣就到瞭心肺門口。心肺門口,也就是膏肓,心肺四周之隔膜。

病邪侵入心肺四周,就會限制心肺正常功能,也許表面上患者氣色和精神還可以,事實上已沒有瞭循環,也談不上陰陽和合瞭,如不是命不該絕,患者就隻剩死路一條。

而不是說心肺有點癥狀就屬於病入膏肓,許多經常提到的心臟病、肺心病其實也就是說都是營衛二氣循行和濡養不好所致使,看似很重之癥狀,有可能隻不過是表象並非真相,真正之原因可能還隻在經脈血氣這一層,最多是在伏沖之脈這一層,離病入膏肓還早。

此刻我們可以理解,為啥呢有些神醫能治好個別瀕危死亡患者,其實也就是說那些患者本就不是名符其實的病入膏肓,神醫們不過呢是像古玩行那樣,運氣好,撿瞭個漏而已。

所以,即使你的臟腑出現某些癥狀,更不要輕易擔心自己患瞭不治之癥,隻要還能吃,還能拉,還能睡,還能鼓氣運氣,哪怕你睡床不起,飲食很少,睡眠極差,精神萎靡,也未必就是名符其實的病入膏肓。

名符其實的病入膏肓,就類似於一個國傢,因為君主喪失神明,致使朝政混亂。這個神明的喪失,可能是由於傀儡身份,政令不出皇宮,或者一直就是昏君。也就是說搞得整個國傢民不聊生,四處八方揭竿而起,繼而各地呼應,發生大規模動亂,緊接著全國失控,最後,叛軍兵臨城下,將國王和宰相圍在瞭皇宮裡。這時的君主,既沒有兵權,也沒有民心,更沒有外援,當然隻能等死瞭。

圖示:整個國傢都已陷入黑暗,僅剩下被巨大黑暗包圍的大內皇城,皇城裡就剩下皇帝和身邊的少數人。

還有回天之術嗎?這種事情,明眼人一看就知,即使神仙下凡,也幫不瞭這位皇帝,明天就是改朝換代的日子。

換做人體來說, 當病邪入侵心肺之膈時,飲食不進,排泄不能,呼吸困難,四肢均不聽使喚,就隻剩下入土為安、回歸自然這一條路瞭。 這便是病入膏肓。

到瞭這個地步,誰還有辦法拯救這位患者呢?所以,醫緩是清楚明白人,晉景公的病已入膏肓,就如同國王已被實力強大的叛軍圍在孤城,束手待擒,不管針還是灸還是藥都治不瞭,也就隻有不治瞭。若非要去救,這人就成瞭是被你治死的,隻會再多搭一條命進去。

六:命門在太極中的效果

太極重命門,氣功重丹田。練太極拳要時刻註意和提防發揮命門穴的樞紐作用,命門穴是渾身重心之所在“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腰是主宰,脊柱須直,方可形於手指,知命門方可知太極瞭。

  練太極拳達到氣沉丹田,意守丹田,不是目的,而後撐命門穴,讓脊背鼓脹,使丹田生發之氣遍走渾身,使氣血通暢,內功上身,防身健身,才是最終目的。

  命門穴位於兩腎之間,屬督脈,有生命之門,先天之根本之寓意。命門穴與任脈的神厥穴(肚臍)又前後對稱,與纏繞腰一周的帶脈相交。帶脈起於季脈肋下方,橫繞腰腹周圍,統束渾身直行的經脈,與沖、任、督三脈的關系極其密切,腰腹部是三脈脈氣所發之處,又為下丹田真氣之所在。

  顧留馨講“一身備五弓”,指的就是身軀猶如一把弓,兩手就似兩把弓,兩足又為兩把弓。五弓合力即為渾身的整體勁。

五弓以身弓為主,身弓以腰為弓把,腰脊命門穴始終以意氣貫註,中定不擺。動作時以命門穴為軸心,以兩腰腎的抽換來變換身體的虛實。

“身弓”對身法十分重要,腰脊一轉周身皆動,展現瞭腰脊的主宰作用。而命門穴位於身弓的中心位置,有助於身體的動態平衡,起中定作用。

於是,隻有氣沉丹田,意守丹田,氣多瞭,才能後撐命門穴,使丹田生發之氣遍走渾身。

“氣撐命門”後,內氣上行貫通大椎、肩、肘、腕,內氣下行貫穿胯、膝、足跟,方能做到“一動無有不動”的完整協調境界。

太極的發力方法如下“氣撐後命門”用意把“命門”外撐,同時取得足蹬地的反作用力,合力發出爆發力,攻擊性就會很強。於是,平時多註重練習“外撐後腰的命門和後背”,讓丹田之氣促鼓後腰和後背,久而久之必將產生太極內功。

源於南師《習禪錄影》中的開示

(經南師親核無誤定稿)

有一個方法特別好,是有為法,密宗與道傢皆有這個修法,而道傢此法好像較密宗及瑜伽術更為完備。有病年老,及破漏之身皆有大效,又稱接命法。

預備與姿勢

練習本功法時,可采用坐、臥或立姿均可。不管何姿,皆應保持脊椎正直,不可彎腰駝背。呼吸以輕、慢、細、長、自然、舒適為宜。舌尖輕頂上顎,眼神放虛內斂或微閉。如能做到致虛極、守靜篤、天人合一的境地,功效自然倍增。

坐姿:如坐在椅子上,上身與大腿、大腿與小腿間,宜均保持約九十度直角形,雙手自然放松置於大腿上。如能以盤腿打坐的姿勢,當然亦可。

臥姿:以仰臥為佳,保持渾身平直、放松,雙手可交互疊置於丹田之上,或放於胯側,枕頭不適宜過高。

立姿:背直,肩松,垂肘,膝蓋微彎。

修習方法

此法等於密宗的智力灌頂。觀想頭頂上有太陽光明,或月亮光明,最好有一發光的明點,有一道光,(明點若觀不出來,也可變通地觀想頭頂上有一發光小白球),由頭頂中间位置的百會穴進入頭內,在腦部中心的具體位置上大放光明,光明遍照整個頭的內部,大概停留20  -  30秒鐘。

明點再沿著後腦進入脊椎骨,由頭頂一直順沿著脊椎骨部位緩慢下行,所經之處用眼識和意識上接此光,來配合此明點之運行。明點經由脊椎底部而至會陰穴(肛門前二指處)向上到達丹田(臍下三指處),再由丹田分為兩個發光之明點,由髖骨同時進入左右二大腿腿骨,所經之處,骨頭也一節一節地發出白色的亮光,直至雙膝。若膝蓋有病痛的,能夠讓明點在膝蓋多待一會兒。

發光之明點再由小腿脛骨,到達腳踝至腳心,所有腳趾骨及腳趾頭均發光發亮。二明點再由腳心而上,接著倒轉上來,循小腿脛骨,膝蓋,大腿腿骨,經由會陰到丹田匯合成一發光之明點,循任脈(身體前方正中间位置的一條脈路)而上,經肚臍部位、心窩部位、喉頭、人中,過眉間,再回到頭頂中间位置百會穴的具體位置。如是觀想循環九遍或更加的多。行功最後,白光轉到哪裡均可放空,並不一定須再回到頭頂中间位置百會穴的具體位置。

行功之後,精神充沛瞭,身體自然直起來,再將身體空掉,不理它瞭,保持一念清凈,清清楚楚。

原理與說明

道傢經常提到的還精補腦、永遠不死,多數都以為生命最要緊的精,是在下丹田部份(男性)或子宮部份(女性),其實也就是說,最要緊處在前、後腦之間,叫作“間腦”,年老精神衰弱,則間腦萎縮,腦下垂體(註一)分泌不足。此“補虧法”是直接由上面補它,使腦下垂體刺激生命機能,恢復靈力,使萎縮的間腦恢復功能,生命能即可自我充實,且對百病的治療均具功效。故中年人施行此法,六、七天之間陽氣即可充沛,生命力迅速充實。老年人練習此法,時間需要長些,有病的人亦然。

註意和提防問題與事項

道傢的毛病,在於走“不空”的路子,太易於著相瞭。待行功有些基礎後,色身所起的變化或有也許會引出一些心理上的境界,此時,假如心隨境轉,加上本人的胡亂猜測與幻想,自以為是,就容易誤入歧途瞭。當陽氣發起時,要註意和提防化掉它所附帶引起的欲念。當境界出現時,不論好壞,就應一概不去理會它,把色身在意念上空掉它,把持“魔來魔斬,佛來佛斬”的原則,當不能夠會練出差錯瞭。

假如練法致使任何身體不適,可能練法有誤,則應停止練功,應向善知識請教,不要盲修瞎練。註意和提防練功期間每餐少吃,數次分食較好,能夠素食更佳;飯後須過一小時練功為宜;孕婦、大手術初愈等等特殊病癥者,不適宜練此功法,待身體恢復較平安穩定以後,方可鍛煉。

註一: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位於腦底部的中间位置位置,在蝶骨(sphenoid bone)中的蝶鞍(sella turcica)內,它的上方有視神經經過,兩側被海綿靜脈竇(cavernous sinus)所包圍,它的底部為蝶竇(sphenoid sinus)及鼻咽(nasopharynx)。整個腦下垂體大小約1、3x0。9x0。6公分,重量約0。6克,可分為腦下垂體前葉、腦下垂體後葉,其中前葉約80%,後葉約20%。

腦下垂腺也是體內的"最主要腺 "這種稱法是很合理的, 由於腦下垂前葉和腦下垂後葉所分泌的荷爾蒙的能源, 是用來作用與影響所有的細胞和生理上的實際效果。

其有如下功能

作用於動脈管璧,能調節血壓,故也稱血管加壓素。

作用於遠曲小管與集尿管,以增添對水分的再吸收,減少尿液中的水分,分泌不足會造成尿多且稀。

它是內分泌的總司令,包括甲狀腺、腎上腺等很多種,都由它統領。最奇妙的一點,腦下垂體是我們壽命的鬧鐘,它將俺們叫醒,由於它既然掌管免疫系統和內分泌,也就如同一個國傢的國防和經濟首長,於是,甲狀腺和腎上腺的機能,全受它的調度。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