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歷年份怎麼算(黃歷背面年齡對應表)
萬年歷的計算公式
—— 蔡勒(Zeller)公式
歷史上的某一天是星期幾?未來的某一天是星期幾?關於這個問題,有許多計算公式(兩個通用計算公式和一些分段計算公式),其中最出名的是蔡勒(Zeller)公式。
即w=y+[y/4]+[c/4]-2c+[26(m+1)/10]+d-1
公式中的符號含義如下,w:星期;c:世紀-1;y:年(兩位數);m:月(m大於等於3,小於等於14,即在蔡勒公式中,某年的1。2月要看作上一年的13。14月來計算,打比方說2003年1月1日要看作2002年的13月1日來計算);d:日;[ ]代表取整,即隻要整數部分。(C是世紀數減一,y是年份後兩位,M是月份,d是日數。
1月和2月要按上一年的13月和 14月來算,這時C和y均按上一年取值。)
算出來的W除以7,餘數為幾就是星期幾。假如餘數為0,則為星期日。
以2049年10月1日(100周年國慶)為例,用蔡勒(Zeller)公式進行計算,過程如下:
蔡勒(Zeller)公式:w=y+[y/4]+[c/4]-2c+[26(m+1)/10]+d-1
=49+[49/4]+[20/4]-2×20+[26× (10+1)/10]+1-1
=49+[12、25]+5-40+[28、6]
=49+12+5-40+28
=54 (除以7餘5)
即2049年10月1日(100周年國慶)是星期5。
你的生日(生下來時、今年、明年)是星期幾?不妨試一試。
然而,以上公式隻適合於1582年10月15日後來的情形(那個時候的羅馬教皇將愷撒大帝制訂的儒略歷修改成格裡歷,即今天使用的公歷)。
老黃歷年份對應表,生肖與年份對應表
老黃歷年份對應表
編史續志和纂修譜牒,是崇文尚德之舉,是國強民富的盛世之果,三者是構成中華歷史學大廈的支柱,其中譜牒為史志之本。鐘健群在《宗譜學略論》中認為:譜牒,唐代名族譜,宋代名傢譜、傢乘,後又稱宗譜、傢牒、世譜等。譜牒在《辭海》中的釋讀解義是:“依照事物類別或系統編成的表冊,亦謂編列成譜。”譜牒在我國西周時代就已廣為流傳,被譽為“史傢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歷史巨著《史記》,就是吸取瞭包括譜牒在內的優秀文化遺產而寫成的,《史記·三代世表》雲:“餘讀牒記,黃帝以來都有年數…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史記·自序》雲:“維(夏商周)三代尚(久遠)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本於茲,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之一。”
史學界認為:傢譜與方志、正史相互參證可以補史志之闕,常常史志未備未詳,或記敘有誤,恰恰詳備於傢譜之中。被梁啟超譽為“方志之”的清代史學傢章學誠說:“傢譜有征,則縣志取之;縣志有征,則國史取焉”;魯迅先生稱國史就是“的傢譜”。傢譜的價值不僅為學術傢認同,也為政要所註重和重視。同志1957年在成都會議上說:“假如傢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類發展規律,也能夠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寶貴的資料。”筆者在顧問《湖塘鎮志》中有也體會:湖塘老街清初以來業發展的史實,多 於《蕭宗譜》和《毗陵楊氏宗譜》等;上店古鎮明清以來的崇文尚德基蘊,多 於《惲氏傢乘》和《張氏宗譜》等。在查閱和運用傢譜的過程中,筆者在紀年表述、農歷與公歷的換算等方面有諸多疑惑,在查證有關資料且鉆研梳理後略有所悟,若為孔見,權作拋磚。
一、紀年的源頭
紀,在《說文·系部》載:“紀,別絲也。”段玉裁(龔自珍外祖父清文字訓詁學傢)註:“別絲者,一絲必有其首,別之是為紀。”在《國語·周語上》載:“紀農謝功。”韋昭(三國史學傢)註:“紀,謂綜理也。”在《中國大》載:物質存在的客觀形式是空間和時間,其中時間描述的是物體運動的持續性和發生的順序,時間也泛稱年歲。所以歷書的紀年就是對歷史過程長短和發生順序的度量,是鏈接歷史的紐帶,是提挈空間 的綱索。歷史的空間有瞭紀年就能綱舉目張,一目瞭然。反之,假如沒有紀年,或者紀年有誤,那麼歷史的空間以及作為其載體的國史、方志和傢譜,將是一團亂麻、一盤散沙。
紀年的本源是原始的“結繩記事”。最早的文字出自《竹書紀年》,是春秋晉國史官和戰國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通史,也叫《汲塚紀年》,於西晉咸寧五年(公元279年)墓者發現,由於是寫在竹簡上的史書,所以命名《竹書紀年》。中國目前最早的紀年存世之作是《史記》,記錄載入瞭上起中國上古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三千年),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中國歷史上最早有確切紀年的年表,是西周元年(前841年)。《史記》中的“十二諸侯年表”即為這年開始,司馬遷在編纂史書時查閱瞭大量的文獻資料和有關紀年的書籍,發現“五傢之文怫異,維太初之元論”,即黃帝以來多種紀年資料說法不一,無法確定真實的歷史紀年,隻有在元年以後的記錄載入是一致的,按史錄要實事求是的原則,就沒有收錄公元前841年以前的紀年史料,這幾個珍貴的史料就隨著歷史的演進漸漸湮沒瞭,所以後來就把傳承下來最早的《史記》中的十二諸侯年表為根據,確定公元前841年作為我國有確切紀年的歷史的開始。
二、紀年的種類和淵源
中國從確切紀年開始,先後有多種紀年法,主要的有帝王在位、王朝年號、天幹地支、公歷、國號紀年等。
帝王在位紀年(也稱王公即位年次紀年)自公元前841年開始,這年因西周厲王殘暴,激起國人,周厲王逃入瞭彘(今山西中部),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政(一說由大臣共伯和執政),所以稱“元年”。彼時其餘諸侯國則為“魯真公十五年”、“齊武公十年”等。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將。”此類記述法沿續到西漢高後(呂雉)八年(前180年),文帝(劉恒)繼位後,曾因遇非解之事而重新計元年(不是年號),史官為記述方便而分稱前元、後元;其後景帝(劉啟)在位間有前元、中元、後元。帝王紀年法實行到漢景帝後元三年(前141年)止。
王朝年號紀年,自漢武帝(劉徹)即位第2年(前140年)開始,創年號“建元”,太初元年(前104年)定《太初歷》,從此以後歷朝相繼。記述如“漢武帝建元三年”、“唐貞觀五年”、“宋咸淳五年”及“康乾盛世”等。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就有14個,明清間除明英宗有兩個年號外,其餘都是一帝一號,故後世即以年號為其稱呼,如皇帝、乾隆皇帝等。此外,年號還與幹支同時紀年。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紀年,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各對應一個生肖),按甲子、乙醜…依次類配至癸亥,共六十組合往復循環的紀年,60年為“一個甲子”即由此出,故老人六十歲俗稱“花甲之年”。幹支紀年出自黃帝時代,唐代劉恕在《通鑒外紀》中引古書說:“(黃帝)其師大撓…始作甲子。”實際是萌芽於西漢初,始行於漢成帝末年。東漢以後,時行《太初歷》的“太歲紀年法”漸與天象不。據《資治通鑒》載: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太初歷》施行百餘年,歷稍後天。上命治歷編、李梵等綜校其狀,作《四分歷》;二月,甲寅,始施行之。”朝廷下令把幹支紀年輔助年號紀年,作為夏歷排組的具體表述,如《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虞山叔遠甫刻”,如筆者所考惲南田傢鄉上店古橋石刻“歲弘治壬戌孟春吉旦”等,在全國推行後日趨完善。幹支紀年和12生肖屬相以及24節氣等成為如今農歷的傳統特色和公歷的重要輔助。公歷與幹支歷間有簡便換算:以公歷年數,如2023 減3除以10得餘數是2,以2對應上述天幹序之第2是乙(能整除對應末位癸),再以2023 減3除以12得餘數是8,以8對應地支序之第八是未(能整除對應末位亥),便可知2023 年即為幹支“乙未”年,但兩者僅是不全等的交叉關系。
公歷簡稱“公歷”,是通行的紀年體系。以中的生年為公歷元年,簡稱“公元”,相當於中國西漢平帝元始元年。公歷紀年的起點是公元1年,沒有“公元0年”,公元以前的中國歷史用倒推法計算。中國實際使用公歷在“辛亥”以後,開始官稱“西歷”,如《24年中國外交年鑒》裡的中外年度對照均聲稱“西歷”;文壇也稱“西元”,如《北新活葉本文選》:“光緒十六年,歲次庚寅,當西元一o年”;則俗稱“陽歷”。成立,宣佈使用公歷紀年,首刊於《》日期欄:“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
紀年(也稱國號紀年),是成立後的紀年。清宣統三年夏歷辛亥年八月十九(1911年10月10日)等人武昌,瞭中國2000多年的,開辟瞭中國歷史新,歷史稱為“辛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在召開各省都督,宣佈成立,宣誓就任臨時大,並為瞭“行夏正,以順農事,從西歷,以便統計”,決定使用公歷紀年。翌日發佈改歷改元通電(《市志》):“改用陽(公)歷,以黃帝四千六百零九年(辛亥)十一月十三日為元年元旦。”以國號紀年(具體金科玉律同公歷)替換瞭皇帝年號紀年,也稱“國歷”或“新歷”,同時仍在使用夏歷紀月日。1913年7月,大袁世凱批準內務總長鈐 “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 的報告(夏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旦”,宋代吳自牧《夢梁錄》:“正月朔一,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次年起夏歷歲首(正月初一)稱“春節”。1949年9月30日起,中國隨區域擴大而一步步廢止紀年改用公歷。
三、中國現行紀年歷法狀況
上述可見,中國使用公元紀年,同時輔以傳統夏歷。公元1949年9月21日,中國會同各和沒有人士代表,在北平召開中國之一屆全體會議,在開幕詞中提議“采取和世界大都相同的年號。”27日下午,“方案會”代表、促進會負責人馬敘倫向大會報告:“ 紀年,大部分代表同意采取世界大都所用紀年——公歷。”因此決議通過的第2項就是:“的紀年采用公元”,決議後執行 宣佈:“從此刻起,…以公歷,今年為一九四九年。”考慮到中華的歷法傳統,長期以來都是以夏歷行政、幹支輔助,加上文化習俗、農事指導和接受過程等因素,於是沿用“夏歷及幹支”輔助行政歷法。1949年10月1日《》公歷日期欄下同時表註:“夏歷己醜年八月初十”字樣,為區別夏歷和公歷兩個新年,把夏歷正月初一稱“春節”,把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
後來把“夏歷”改稱“農歷”,是1968年元旦《》首易其名,延續至今(早有其名,筆者曾見過《一九六三年農歷》的歷書)。近百年來,農歷有多種稱謂:如時的《漢口日報》、《東北日報》等稱“陰歷”;《日報》、《群眾日報》(陜北)等稱“舊歷”;宋教仁主張以黃帝即位年為元年,把西元1904年推算為黃帝四六零二年,同盟會機關報《民報》采用此紀,故有“黃歷”之稱。按此算,公元2023 年是第四711個黃帝歷年。
公歷以地球繞太陽公轉周期稱為年(對其科學的理解應該在“日心說”之後,近似等於回歸年),所以又叫“太陽歷”、“陽歷”。因為周年是365天48分46秒,所以平年2月為28天(該年為365天),把餘數在第四年湊成一天(多餘的百年少閏一次)置於閏年2月,所以閏年2月為29天(該年為366天)。所以公歷年能被4整除的年分就稱“公歷閏年”,如2012年、2023 年等。
咱們國的農歷,自古就以月亮望朔(圓缺)周期為月,以地球自轉一周為日,古稱月亮為太陰,故謂“陰歷”,又以地球繞太陽運動周期為年,實質該稱合歷法(幹支和節氣即其陽歷成分)。月亮繞地球一周為29.53天 ,為瞭協調與回歸年之間的天數差,古代人們采用瞭“19年7閏”的,即在19個農歷年中在7個年份裡加一個閏月,有閏月之年也稱閏年,其餘稱平年。因此閏年就有383天~385天,平年隻有353天~355天。如:農歷甲午馬年(閏九月)從公歷2023年1月31日始,至2023 年2月18日止,計384天;農歷乙未羊年(平)從公歷2023 年2月19日始,至2023 年2月7日止,計354天。
因為我國公歷農歷的同時使用,公歷的365。366天,與農歷的353。354。355。383。384。385天形成交叉關系(偶然也有 關系),《邏輯學》叫作“兩個概念的外延僅有一部分相同”,所以為瞭保證兩個歷年之間對照換算的準確性,弄清楚其間的邏輯關系有必要。
四、公歷與農歷之間分合相兼的年度關系
在成立(1912年)前,都是用帝王在位紀年和王朝紀年,同時輔以幹支紀年的農歷法,將公歷引進後,尤其是有關重大或歷史上的名人生卒年表等,就產生瞭古今對照的推算和現代紀年的表述問題,特別是年關前後的月日更易搞錯。當前的年歷、月歷上都標有幹支紀年,如2023年農歷甲午年、2023 年農歷乙未年等;《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以及有些近期續傢譜裡也附有同類的紀年對應表(例如武進圖書館現存的近300部新譜中就有20餘部設置瞭對應表),然而上述對應表隻能反映公農兩個年度的重合部分,具體到月日時就會“陰差陽錯”,讓人一頭霧水。具體有以下幾類情況。
通常公歷年 著前個農歷年末的一個多月,和後個農歷前十個多月。如公元2023 年對照農歷是乙未年,其實也就是說從元旦至2月18日,是甲午年十一月十一至十二月底的49天;而2月19日才是乙未年正月初一,到12月31日隻是乙未年十一月廿一,其後的38天又到2023 丙申年去瞭。如嶽飛被害於“宋高宗紹興十一年辛酉十二月廿九”,紀年表對照紹興辛酉年是公元1141年,故有的資料誤註嶽飛生卒為1103—1141年,有的則寫成“紹興十一年(1141)農歷臘月廿九”等,其實也就是說“紹興辛酉十二月廿九”已經跨出瞭1141年,延續至公歷次年初,所以嶽飛農歷被害日對應“公元1142年1月27日”。
有時公歷年會跨三個農歷年。如公元18年1月1日,是王莽(把十二月定為正月)天鳳四年丁醜十二月廿五,至1月5日的5天是丁醜年;1月6日始是天鳳五年戊寅正月初一;12月27日始又是天鳳六年,至12月31日的5天其實就是己卯年。就是說,公元18年裡除 瞭農歷戊寅的全年外,還 瞭戊寅年前後的丁醜、己卯兩年的各5天。
個別還有公歷、農歷年首同日,如公元13年1月1日即王莽始建國五年癸酉正月初一。若是農歷平年,次年歲首會在公歷年末出現;若遇閏年,農歷年末會延至公歷次年初。
以上三種情況裡,遇見農歷閏年,一個公歷年裡就有兩個一樣的農歷月;若是平年一個公歷年歷就有9—12個一樣的農歷日。比如:1893年1月1日,是光緒壬辰十一月十四,同年12月31日是光緒十九年癸巳十一月廿四,期間就有十一月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廿、廿一、廿二、廿三、廿四等11個同名月日,即出生於該年十一月十九,據葉子龍等人查閱《韶山四修族譜》記錄載入:“清光緒十九年癸巳十一月十九辰時生。” 對照公歷,是年末的十一月十九,由此核定毛的生日為公歷1893年 12月26日,於是風趣地說:“哦,我的那碗面條,從此以後不在陰歷十一月十九日吃,改在陽歷12月26日吃!”後來公眾所知其確切的生日就是這麼來的 。
上邊兩歷間復雜的交叉關系,決定瞭現代纂編正史、方志和傢譜嚴密精的必然要求,紀年表述不嚴密,歷法換算就不會精確準確,史料也就失去瞭意義。
五、紀年有關內容的表述
紀年的表述著重是時間,時間展現於數字。自西歷傳進中國後,曾有多種表述,如“西歷一千九百24年”(《中國外交年鑒》)等,為瞭統一數字的使用方法,語言文字工作會等7個單位,於1995年12月13日發佈瞭1995《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2011年又更新標準。按其要求:公歷世紀、年代、年、月、日使用數字,如:公元前841年、20世紀80年代、公元2023 年4月12日等;非公歷紀年則用漢字數碼,如: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十一月廿六、念三年十月六日等。在豎排時(如傢譜等)公歷可以 使用漢字表述,但應定義明晰。
目前用紀年的更大單位是世紀。歷100年稱為一個世紀,由於沒有公元0年,所以通常把公元1年到100年底稱為一世紀,從可被100整除的後一年始為下一個世紀,如2001年即為21世紀(或說將公元1世紀定為99年, 按此定義,兩千年則為21世紀的之一年)。次於世紀的以10年為計,稱“年代”,相約成俗把2001年—2023 年稱為21世紀初,2023 年始稱20年代,以此類推。次於年代的為年、月、日、時,俗稱歲月、年月、日期等。歷史上還把1840年戰爭前稱“古時候”,其後至1919年“”稱近代,繼其後至1949年成立稱“現代”,再其後稱“當代”。
公歷用數字表述簡單明晰,如公元2023 年4月12日(“日”俗稱“號”)。農歷通常用漢字(及幹支)表述,每年把十二(閏年多出的月,隨同前個月)個月四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以孟、仲、季三分;每月以上、中、下分三旬;上旬從初一至初十,中旬從十一至二十(或廿、卄,魯迅詩:“卄年居上海”);下旬從廿一(廿大寫為“念”,如民時《日報》用“念四日”)至三十(或卅,如民時《黃海日報》用“卅六年”);每一天以地支為名分十二個時辰。明中葉後,西洋鐘表作為禮品和商品始入中國,世人稱鐘表點數為小時也稱點,稱時辰為大時,今大時之名已被淡。時辰日首子時,相當於今時間23時至次日1時,醜時為1時至3時,以此類推,時間比地支時辰晚一個鐘頭交日,在月末、年末之時就有月、年之差。
農歷年以半個月左右為期,分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個節氣,其中上半月的稱節氣(簡稱節)、下半月的稱中氣(簡稱氣),西漢《淮南子》所載廿四節名序即與此相同。唐高宗時李淳風所編《麟德歷》規定,置閏時以沒有中氣的月為前個月的閏月。延續至今,例如2023年農歷九月,後個月僅有節氣立冬,沒有小雪中氣,就定其為閏九月。節氣基本對應於公歷某日期,以天象指導農務,此乃農歷沿用各朝且盛於之緣由,亦為“農歷”名稱之 。其中立春節氣相傳原先是幹支紀年的歲首。
歲首的確定。幹支紀年初以立春為歲首,歷史上曾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故也稱其為春節,但在夏歷閏年之時,年初年末都逢立春節氣,此即上文提及的“兩頭春”之亂,漢武帝撥亂反正,於太初元年(前104年)定《太初歷》確立“夏正”,以夏歷正月為歲首。兩千餘年來, 行政及習俗都已認同農歷正月初一為新年的開始(元旦),處於從屬輔助地位的幹支紀年,以及按十二地支所對應動物屬相的生肖,亦隨“夏正”更年,這在《元史》、《明實錄》、《清實錄》等均有記錄載入,以來的資料更為翔實,史、志、譜及執政等均以此乃記。而被司馬遷認為“讓人拘而多畏”的歷代占卦吉兇、卜測宜忌、四柱算命的們,仍在以立春為年首行道,沭陽籍研究專業人士秦倫詩,在他2013年纂編的《易學指掌萬年歷》中堅持認為:“農歷必須到立春節才能算第2年的開始。如2004年…立春以後才能算甲申年。”竊以為,秦先生的看法作為歷史傳統文化之一說尚可,而讓世人“必須”改變兩千餘年來順應發展的既成世俗,似頗無稽。
簡稱和省略。公歷紀年形式具有惟一的特點,所以“公元”兩字,目前除嚴格的公政文書外,通常都已省略;必要時“年月日”也可省略,在數碼之中用頓號間隔,如時的《世界知識》即用“一九四六、五、二三”;公元前可簡稱“前×年”。公歷農歷合用時,如公元2023 年4月12日農歷乙未年二月24日,可簡化為:2023 年4月12日乙未二月廿四。可簡稱“×年、民×年、民時”。成立,是歷史的裡程碑,使用頻率特別高,在一屆會議定國名時,建國會代表黃炎培等提議用“”為簡稱,李達(一大代表)提議用“中國”為簡稱,被大部分代表所否定,而作為地理概念,目前中外都在用“中國”為簡稱;也有人建議以“”為簡稱,用“成立前、後”替代帶色彩的“前、後”,或“新中國成立前、後”,作者本人是這樣想的,此應於凡例中表明。也可運用中性詞“鼎革”,表達改朝換代之意,例如《明河南參政袁公墓志銘》:“當曾大父葬時,正際鼎革,四方之亂未敉。”《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正當明清鼎革的戰火紛飛之際,1640年英國開始瞭資產階級。”
六、數歷合用時的科學表述
歷史上曾經有過數次改元易歷,例如夏朝定孟喜月(元月)為正的夏歷、商朝定臘月(十二月)為正的殷歷、周朝定冬月(十一月)為正的周歷、秦統國後建陽春月(十月)為正,漢武帝始采用夏歷(後章帝始配以幹支紀年)延續至清末。廢年號改用國號紀年,月日排序同西歷(實為同歷異名),固然行政均換新歷表述,但是一時難改舊俗,在國號紀年的同時還在用夏歷紀月日,如“二十五十二月廿五”。由此開始,對日期的表述就顯現瞭多種形式,因為公歷與農歷間有前述的三種交叉情況,導致當代史志譜,特別是續修傢譜中,常常產生歧義。
以筆者之見,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值得探討。
一是年度的對照換算。紀年與公歷紀年異名同歷,加1911就是精確的公歷日期。而公歷農歷的日期對照,當前的隻表述到年度,例如公元2023 年通常對應為農歷乙未年,其實也就是說2023 年精確相應的日期是“農歷甲午年十一月十一至乙未年十一月廿一”,而乙未年相應的是“公元2023 年2月19日至2023 年2月7日”。所以作者本人是這樣想的當前版對應表隻能權作參考。
二是有序表述。通常記述當代的人物或,公歷在前農歷括註於後,以前的農歷在前公歷括註於後,例如《晉陵樟村陸氏宗譜》所記“1952年6月25日(壬辰閏五月初四),宣統元年己酉十月十二(1909年11月二十四日)”。
三是統一表述。例如“二十、廿、卄、念”等通用字詞或名稱,同文該統一為宜,而如《毗陵前墳蕩張氏宗譜》所記“道光廿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又如《毗陵謝氏宗譜》所記二十五世寅清“…女一適上墊惲學乾遷居上店。”(上店、上墊為同地異名)就欠妥。
四是精確表述。目的是免生歧義誤導後人。有些老譜隻用年號紀年易生誤差,如世恩堂《張氏宗譜》所記張惠言(常州詞派創始人)生日,本為乾隆二十六年,因為木刻不清,繼修時被誤為一十六年,丁亥再修時演化為乾隆十六年,筆者考其世系時曾多經曲折。當代新譜(包括有些),多數是公歷紀年農歷紀月日,例如《省莊韓氏宗譜》:建富“公元一九五七年又八月十一日生”;另一種是在公歷的年月之間加置幹支,如《惲氏傢乘》記惲逸群(中國文化新聞界傑出戰士)“一九七八年戊午十二月十日在寧病逝”。前例若無“又”字,就會被誤作公歷八月十一日;後例常會被認作農歷十二月十日。此外還有其它多種容易產生歧義的表述形式。
作者本人是這樣想的,避開歧義或差錯主要有以下幾種:first of all是統一表述方式並在凡例中說明,例如公歷用數、農歷用中文數,以及其它的簡稱、省略等項。其次如上述《晉陵樟村陸氏宗譜》那樣公歷、農歷分別表述。再次是前的年號加幹支紀年,不必畫蛇添足換算括註公歷年;後的註意和提防農歷十一月上旬後的日期,若在公歷次年的要作括註,如上述後例可改成“惲逸群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日(戊午十一月十一)在寧病逝”(註:有說在次日凌晨逝)、上述前例可改為“建富公元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丁酉又八月十一)生”才對;又如《小留徐氏宗譜》載壯樂天(、民進常務副 徐伯昕生母)“卒三十一年壬午十二月二十七日子時即夏歷十一月”,“壬午”兩字應於夏歷後之後;再如“1904年農歷十二月十九”,對照後改成“1905年1月二十四日(甲辰十二月十九)”才無歧義。
七、參考資料的選擇和編制。
查閱資料的選擇也有講究,有高科技的工具就能一本萬利。目前書店或圖書館有多種歷書,除上述秦倫詩著的外,還有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8月版《新編實用萬年歷》,由王平輝編著的2009年8月版《新編中華民俗萬年歷》,由樊嵐嵐編著的2023 年1月版《新編實用萬年歷》、《中華傳統萬年歷》等。筆者推薦由郭世輩、張正祥所編2002年11月版《萬年歷》,特點是公歷對照古時候各歷日期時,在幹支表後附有公歷12月31日所對應農歷年的月日,從而可以推算農歷年延續至第二年的日期,例如2023年12月31日(甲午十一月初十)。
另外,在互聯 上有多種電子版萬年歷可以查閱。筆者常用的是《漢典萬年歷(擇吉老黃歷)》,其特點:一是操作簡易,一旦在擬查的年月框內點上數即清;二是信息寬容,縱向可達前後任何年月日,橫向基本涵蓋有關內容;三是現實客觀,其自註聲明: 吉兇、宜忌等“無科學根據”。
在正史、方志、傢譜文後附編紀年對應表,可便利讀者查閱比對,值得推廣。建議按上述郭、張所編的《萬年歷》那樣,在公歷年度後增一欄,即公歷12月31日對應農歷的月日(應在凡例說明),就可避開兩歷間的交叉而產生誤解。
為常州市譜牒與祠堂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常州市武進區譜牒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上面便是與老黃歷年份對應表有關的內容,是關於幹支紀日的共享。看完生肖與年份對應表後,希望這幫助到大傢!
農歷的算法是怎麼算的?
first of all我復制粘貼的,還要說的就是算法復雜,假如你的心算能力強就會更快些!
陽歷日期推算陰歷日期的方式方法:
陰歷日期是以月亮的圓缺為計月單位,其以逢朔為初一,以月望為十五(大月為十六日),以月晦為二十九日(大月為三十日)。然而目前記時通常用陽歷日期表達,如欲將陽歷日期換算成陰歷日期可以 使用以下兩種方法:
其一是查《新編萬年歷》,如查1984年6月8日是陰歷幾日?翻開萬年歷6月10日是陰歷十一,則逆推6月8日是陰歷初九。
其二可以利用公式推算陰歷日期:
設:公元年數-1977(或1901)=4Q+R
則:陰歷日期=14Q+10、6(R+1)+年內日期序數-29、5n
(註:式中Q、R、n均為自然數,R<4)
例:1994年5月7日的陰歷日期為:
1994-1977=17=4×4+1
故:Q=4,R=1
則:5月7日的陰歷日期為:
14×4+10、6(1+1)+(31+28+31+31+7)-29、5n
=204、2- 29、5n
緊接著用29、5去除204、2得商數6、。。。。。27、2,6其實就是n值,餘數27其實就是陰歷二十七日。
一、 推算年幹支口訣訣竅
掌上推算年幹支,支子花甲起根源。
陽支都是旬開始,天幹為甲尾四年。
隔位逆推十年正,順推年尾五零三。
逐支加減六十數,掌上推算千萬年。
推算方法:“掌上推算年幹支,支子花甲起根源。”此法是將地支排列在掌中,手掌上推算年幹支的方式方法。 first of all,在掌上將地支定位(圖一),緊接著以地支子位為花甲子的開始,可定為1864,19二十四,也可定為1984年???,其年都是甲子年。“陽支都是旬開始,天幹為甲尾四年。”地支中的子,寅,辰,午,申,戌都是陽支,而且也是每旬的開始,天幹都為甲,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這幾個年的公歷尾數均為四。“隔位逆推十年正,順推年尾五零三。”天幹十數,地支十二數,天幹與地支組合天幹每循環一次,地支總與下二支(旬空)。其中餘下的第1支便是下旬的開始。我們從地支子位開始,隔一位逆推,即從子位逆推隔亥到戌,恰是甲戌旬的開始,再逆推隔一位酉至申為甲申旬開始,------年尾數都為四,年間隔都是十年。在確定旬開始以後,以該年尾數四為起點,從下支開始挨位順推,其公歷年尾數分別為5,6,8,9,0,1,2,3,而後又是下旬的開始。“逐支加減六十數,掌上推算千萬年”掌握此法推算,假如將甲子年定為1984年,按口訣訣竅可知1994年為甲戌,2004年為甲申,年為甲午等。確定每旬開始的公歷年數後,可依據需要順推任何一年的幹支,雖意性很大,可推千年萬年的幹支。
二、推算月、時幹支口訣訣竅
天幹五合前為主,月時幹序一至五。
年幹隔數配寅月,日幹配時本數身。
古往今來,年上起月,日上起時,是按天幹五合的方式方法,分成五種情況,即甲、己之年(日)定月(時)的方式方法相同------。我們也采用這一個方法,並一前一天幹為主,即甲、己以甲為主,乙、庚以乙為主,------,配上序數甲為1,乙為2,丙為3,丁為4,戊為5(圖二),成為推算月、時的固定序數。“年幹隔位配寅月”,推算某年的月幹,先看該年幹與何幹相合,緊接著按“天幹五合前為主”的方式方法,查出該幹的序數,並設此幹為零,按序數隔幹確定寅月的天幹。如98年是戊寅,戊癸幹合,戊年與癸年的天幹相同,屬於同一種定寅月天幹法。五的序數尾5 ,從5 開始,隔己、庚、辛、壬、癸五天幹到甲,就能夠算出98年寅月的天幹是甲,其他月的天幹就好推算瞭。“日幹配時本身數” ,此句推算方法與年幹定寅月天幹發大致相同,隻是在確定日幹合幹以後,從合之幹的前幹本身算起,按序數查,到何幹,便是該日子時的天幹。如己日,己與甲同一類型,以甲幹為主,甲的序數為“1”以本身配子時,該日子時的天幹為甲,即甲子時。同樣,癸日子時吧的天幹,因戊癸合幹,以五為主,序數為5,從5開始數到壬,癸日子時為壬子時。
二、 農歷大小月卦口訣訣竅
一年上下兩卦編,一七兩月初爻安。
陰大陽小編上卦,遇有閏月年十三。
閏爻相鄰爻間伏,確定年月按節算。
推算方法:此訣是為瞭掌握某年農歷大小月的排列順序和有否閏月而編的。“一年上下兩卦編,一、七兩月初爻安” ,在 多數情況下,農歷每年為十二個月。我們可以將一至六月編為前卦,七至十二月編為後卦,幾一年編為兩卦,並以一月為前卦的處爻,七月為後卦的初爻。“陰大陽小編上卦,遇有閏月年十三”,我們將大月規定用用陰爻預示,小月用陽爻預示,按大小順序用陰陽爻將一年編為兩卦。遇見有閏月的年份就多出一個月,一年為十三個月。“閏年相鄰爻間伏,確定年月按節算”。在出現有閏月的年份時,按閏月大小用陰陽爻展現出來,並標在 閏月的前後兩月的爻位中間的左側,如同伏卦一樣,一看就知道到閏幾月,是大月還是小月。同時,提醒您農歷年、的確定,不是按萬年歷編出的月份確定的,而是按節氣確定的。如1998年,按上述方法可編成《井》和《坎》兩卦,而今年閏5月為小月,上半年月卦符號為“: 。 : 。 。 : ”,下半年的月卦符號為“ = 丨 = = 丨 = ”,上半年卦第五、6爻間伏一陽爻,可知今年潤五月為29天。
四、推算日幹支口訣訣竅
推算日幹支,可以按公歷和農歷兩種方法推算。
⑴ 農歷日幹支推算口訣訣竅:
大小月卦記心間,正一幹支起根源。
大後幹同地支沖,小後幹支退一天。
初一十三二十五,支同隔幹一位算。
推算方法:“大小月卦記心間,正一幹支起根源。”農歷的大月為30天小月為29天,永恒不變。要推農歷曰幹支,先要按《農歷大小月卦口訣訣竅》將推算之年編上兩卦,以便在推算日千支時運。除瞭這些以外,還要記住農歷正月初一日的幹支,由於它是推算一年逐日的基礎。“大後幹同地支沖,小後幹支退一天。”農歷天幹與地支組合,天幹循環2、5次。依據這一規律,知道某月初一日幹支,假如這個月是小月則應在幹同支沖的情形下,幹支各減一位,則是小月後下月初一日幹支。如本月初一幹支為己卯,這個月是大月,下月初一幹支為己酉。假如這個月是小月,則下月初一幹支應在己酉退一位後確定,即為戊申日。“初一十三二十五,支同幹隔一位算。”此兩句是在確定某月初一幹支後,將這個月分成三個階段,即初一至十二,十三至24二十五以後。初一、十三、二十五日在幹支上也是有規律的。知道初一幹支,隻要將該日天幹隔一位順推,而地支不變。同理,知道十三日幹支,支同幹隔一位,也知道二十五日的幹支。如初一日幹支為甲子,則十三日幹支為丙子,二十五日幹支為戊子。掌握這一個辦法,就能夠依據所推之日屬於哪一段,便可以很快知道這天的幹支瞭。
⑵公歷日幹支推算口訣訣竅:
元旦幹支為根源,大小二月記心間。
小月幹同地支沖,大月上句加一天。
申子辰年年為閏,幹同支沖退一天。
餘年二月二十八,幹同支沖退一天。
月首十三二十五,支同隔幹一位算。
推算方法:“元旦幹支為根源,大小二月記心間。”推算公歷日幹支,first of all要記住元旦曰的幹支。同時,還要知道大小月及二月的天數。公歷大月為31天,小月為30天,其大小月是永恒不變的,偏偏二月有29天和28天之分。於是,要特別註意和提防哪年二月為29天,那年二月為28天。“小月幹同地支沖,大月上句加一天。”公歷小月為30天,按農歷大月推算口訣訣竅,大傢都清楚本月初一日幹支,與下月初一幹支則是天幹相同地支相沖。公歷大月為31天,在小月幹地相沖的基礎上,幹支各加一位數,其實就是大月後下月一日的幹支。“申子辰年年為閏,幹同支沖退一天。”經過研究,發現凡地支為申、子、辰的年為公歷閏年,二月為29天。在推算3月1日幹支時,可按農歷小月後的日幹支推算方法,即在幹同地幹沖的基礎上,幹支各減一位,則為3月丨日幹支。“餘年二月二十八,幹同幹沖退二天。”除地幹為申子辰年二月29天,其它年二月均為28天。在知道2月1日幹支後,按幹同支沖規律,幹支各減二位便是3月1日的幹支。“月首十三二十五,支同幹隔一位算。”月首,代表每月第一日。其推法與農歷日幹幹訣後兩句相同。
五.實際案例:推算1998年農歷6月初10日午時的幹支。
⒈先按《農歷大小月卦口訣訣竅》,將98年農歷大小月,排上兩卦,並標出閏月。同時,記住正月初一日和元旦日幹支。
⒉推算1998年的幹支。我們按《推算年幹支口訣訣竅》在手掌上將地支子位定為甲子,為1984年,並且將大拇指按在地支子位上。按“隔位逆推十年正”,大拇指從甲戌94年開始順推,即94年為甲戌,95年為乙亥,96為丙子,97年為丁醜,98年幹支則為戊寅。
⒊推算農歷6月份幹支。確定1998年戊寅幹支以後,按《定月時幹支訣》,戊幹與癸幹合以戊為主,戊的序數為5,將大拇指固定在戊位上。“年幹隔位配寅月”,從戊位開始,將大拇指順數,隔過天幹,已,庚,辛,壬、癸五幹到甲,便是98年正月的天幹,即正月幹支為甲寅,再從寅支開始,按甲,己,丙,丁,戊6月幹支為己未。
⒋推算6月初10日(公歷8月1日)幹支。
⑴推算農歷日幹支。如前所述,98年大小月卦為《井》和《坎》。由於閏5月為29天,為陽爻,伏在《井》卦第五、6爻問,卦形為 =丨= 丨丨= 。
由於要推算的是農歷98年正月初一日幹支為己亥,先用大拇指在手掌亥支上定位,緊接著按《農歷日幹支推算訣》中的“大後幹同地支沖,小後幹支退一天”的規定,逐月推算初1日的幹支。正月為大,幹同支沖,大拇指跳到巳位上,2月初1日幹支為已巳;幹同支沖各減1,大拇指跳到亥位後,再減1位,3月初1日幹支為甲戌;3月為小,幹同支沖各減1大拇指跳到辰支後退1位,4月初1日為癸卯;4月為大,幹同支沖,大姆指跳到酉幹,5月初1日為癸酉;5月為小,幹同支沖各減1,大拇指跳到卯支再退1位,閏5月 初1日為壬寅。閏5月為小,幹同支沖各減1,大拇指跳到申支後再退一位,六月初一幹支為辛未。知道6月初1日的幹支後,從此位順推初10曰的幹支為庚辰。
⑵、推算公歷8月1曰幹支。
98年幹支為戊寅,年支不屬於申子辰,故98年2月為28天。按《曰公歷幹支推算口訣訣竅》中“小月幹同地支沖,大月上句加一天------,餘年二月二十八,幹同支沖退兩天”的規律,逐月推算。98年幹支戊申,大拇指定在申位上。1月為大,幹同支沖加一天,大拇指由申位到跳到寅,加1支到卯,2月1日為己卯,2月28天,幹同幹沖退二天,大拇指跳到酉位退二支,3月1日為丁未;3為大,幹同支沖加1天大拇指跳到醜進一位4月1日幹支為戊寅;4月為小,幹同幹沖,大拇指跳到申位,5月1日幹支為戊申;5月為大,幹同支沖加1天,大拇指跳到酉位,7月1日幹支為己酉;7月為大,幹同支沖加1天,大拇指跳到卯進1位到辰,8月1日幹支為庚辰。
⒌推算農歷6月初10(公歷8月1日),該日幹支為庚辰。我們按《定日時幹支訣》知道,該日幹庚與己相合,按“天幹五合前為主”,以天幹己來推算,己的序數為2,將大拇指定在天幹己的具體位置上。“日幹定時本身數”,大拇指從第2位到丙,可知庚辰日子時為丙子。將大拇指從丙子順推到午年時,天幹為壬,午時幹支為壬午。
經過在掌上推算年、月、日、時幹支,可知98年農歷6月初10日(公歷8月1日)午時幹支,分別是戊寅年己未月庚辰日壬午時。
六、需要註意和提防的一些問題。
⒈要在理解《馮氏掌上巧推年月日時幹支法》的基礎上,將巧記口訣訣竅和在掌上定位推算結合在一直,並經常對照萬年歷進行推算,才可能達到熟練生巧,運用自如。
⒉再運用此法時,應先制定一種表格,並隨身攜帶,供推算年幹支時使用。
此表格如下:
年序號 本年大小月卦(閏) 立春月日時 正月初一日幹支 元旦日幹 支
1988 :丨:丨丨::丨::丨: 正月初八庚子日辰時 己亥 戊申
1999 丨丨:丨丨:丨:::丨: 臘月十九丁亥日未時 甲子 癸醜
在推算逐日幹支時,務必要註意和提防大小月,分清幹同支沖和幹同幹支沖加減的不同。
掌上巧推年月日時幹支法(附錄)
一、 逐年推算元旦幹支口訣訣竅
欲推來年元旦日,先知今年日幹支。
申子辰支年為閏,幹加六位支沖支。
餘年天幹加五位,幹沖退一便可知。
推算方法:“欲推來年元旦日,先知今年日幹支。”推算來年元旦日的幹支,必須先知道今年元旦日的幹支,並用大拇指在掌上定位。“申子辰幹年為閏,幹加六位支沖支。”凡年支臨申子辰的為閏年,2月29天。推算下一年元旦日的幹支,隻要大拇指從今年元旦日支位,跳到相沖的地幹支位上,而後天幹順加六位,便是來年元旦的幹支。“餘年天幹加五位,幹沖退一便可知。”除申子辰年外,其它年幹2月均為28天。大拇指在掌上定好今年元旦日支位置,推算來年元旦幹支時,將大拇指跳到相沖之支退一位,天幹加上五位,其實就是來年元旦的幹支。
二、逐年推算正月初一日幹支口訣訣竅
欲推來年正一月,先知今年日幹支。
常年退回小月數,閏月小數五六七。
小六幹同天隔三,迂五前句各加一。
逢七支同天隔三,各退一位定無異。
推算方法:“欲推來年正一月,先知今年日幹支。”推算來年正月初一日的幹支,必須先知道今年正月初一的幹支。“常年退回小月數,閏月小數五六七。”常年,指沒有閏月的年份。推算農歷正月初一幹支,要按《農歷大小月卦口訣訣竅》,逐年編上兩卦,以便確定某年的小月數。假如今年沒閏月,求來年正月初一日幹支。經過研究,凡有閏月之年小月數分別是五、六、七三種。“小六幹同天隔三,迂五前句各加一。”閏月之年,假如小月數為六,來年正月初一日幹支,於前一年初一日幹支則是地支相同,而天幹則順隔三位。小月數為五的,按幹同天順隔三後幹支各進一位,便是來年正月初一日幹支。“逢七支同天隔三,各退一位定無異。”閏月之年小月數為七的,在確定當年正月初一日幹支後,推算下一年正月初一日幹支,隻要按支同天順隔三位後,幹支各減一位,便時來年正月初一日幹支。
三、 用卦象推算公歷各月第1日幹支法
用卦象推算公歷各月第1日的幹支,著重是按公歷大小月固定不便的實際,編上一個適用任何一年的卦象。緊接著按大小幹支循環規律,進行推算各月第1日的幹支。公歷年大小月固定卦象,上半年是《未濟》卦,下半年為《蹇》卦,其卦象如圖三所示。在推算過程中,要特別註意和提防二月,由於有28天和29天之分,因此在《未濟》卦象的等二爻,標上閏年合非閏年字樣,以便在推算時引起註意和提防。在推算時,要將《公歷曰幹支推算口訣訣竅》做為根據,確定下月第1日幹支,緊接著按“月首十三二十五,支同隔幹一位算”,推算出所求之日幹支。圖三。
6月 丨 一曰幹同地支沖+1 12月 = 一日幹同支沖
5月 = 一日幹同地支沖 11月 丨 一日幹同支沖+1
4月 丨 一日幹同地支沖+1 10月 = 一日幹同支沖
3月 = 閏一日幹同地支沖+1 09月 丨 一日幹同支沖+1
2月 丨 閏年2月29天,非一日幹同支沖—2 08月 = 一日幹同支沖+1
非閏年2月28天,一日幹同支沖+1
1月 = 元旦日幹支 07月 = 一日幹同支沖
四、 用卦象推算農歷各月初一日幹支法
農歷大小月,其天數永恒不變,即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是,因為大小月的排列不規則,所以要按《農歷大小月卦口訣訣竅》先編上本年的上下半年的月卦。緊接著根據兩個卦象,參考《農歷日幹支推算口訣訣竅》,在知道正月初一的日幹支後,按“大後幹同地支沖,小後幹支退一天‘的規律,運用卦象來推算農歷各月初一日的幹支。經研究發現,農歷相鄰兩月大小月的排列,共有四種類型,其推算逐月初一幹支法如下:
⑴ 兩小月相鄰同支沖 ⑵ 兩大
— 下月幹同支沖—1 = 下月幹
— 本月初一日幹 = 本月初一日幹支
⑶大小月相鄰 ⑷ 大小月相鄰
— 下月幹同支沖 = 下月幹同支沖—1
= 本月初一日幹支 — 本月初一日
△ 實際案例:推算2001年各月初一幹支
⒈按《農歷大小月卦口訣訣竅》,先將2001年編上月卦。上半年為“艮”卦,下半年為“既濟”卦。
⒉2001年正月初一日幹支為丁亥。
⒊推算時,要將1。2月,3。4月等相鄰兩月,與四種排列類型對照,緊接著按相同類型進行推算。
⒋依據卦象,逐月進行推算。
6月“ — ”幹同支沖己酉 12月“ = ” 幹同支沖—1辛巳
5月“ — ”幹同支沖—1己卯 11月“ — ” 幹同支沖壬子
閏4月“ — ”幹同支沖丙戌 10月“ = ” 幹同支—1壬午
4月“ — ” 幹同支沖—1丙辰 9月“ — ” 幹同支沖葵醜
3月“ — ” 幹同支沖丁亥 8月“ = ” 幹同支沖—1癸末
2月“ — ” 幹同支沖丁巳 7月“ — ” 幹同支沖—1甲寅
1月“ — ” 正月初一丁亥
經過逐卦推算農歷12月初一為辛巳。
農歷年份怎麼算
農歷怎麼計算日子的 農歷是古代按太陽得運行匯總出來得一套計算日子得方法。
一般得每四年皆會有一個閏年,就是每四年就會多一天。
關於農歷的知識
農歷(夏歷,殷歷,古歷,黃歷,舊歷)
農歷,是把朔望月的時間作為歷月的平均時間。這一點上和純粹的陰歷相同,但農歷運用瞭設置閏月的辦法和24節氣的辦法,使歷年的平均長度等於回歸年,這樣它就又具有瞭陽歷的成分,所以它比純粹的陰歷好。
此刻所有的農歷,據說我們的祖先遠在夏代(公元前17世紀以前)就使用瞭這種歷法。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夏歷。解放後還仍然叫做夏歷,1970年之後我國改稱為農歷。至於農歷一名的來歷,大約由於因為自古以農立國,所以制訂歷法必須為農業服務。
農歷的歷月是以朔望月為根據的。朔望月的時間是29日12小時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農歷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純粹的陰歷並不盡相同,由於純粹的陰歷是大小月交替編排的,而農歷年大小月是經過推算決定的。
農歷每個月初一都恰巧是朔(即月亮在太陽地球中間,且以黑著的半面對著地球的時刻)。有時可能出現兩個大月,也可以連續出現兩個小月。因為朔望月稍大於29天半,因此在農歷的每100個歷月裡約有53個大月和47個小月。
農歷是大體上以12個月作為一年的,但12個朔望月的時間是354、3667日,和回歸年比起來要相差11天左右。這樣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個多月。
為瞭要把多餘的日數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個月,這便是農歷的閏月。有閏月的一年亦稱閏年。所以農歷的閏年就有13個月瞭。至於閏哪個月是由節氣情況決定的。
農歷作為陰陽歷的一種,每月的天數按照月虧來定,一年的時間以12個月為標準;為瞭合上地球圍繞太陽運行周期即回歸年,每隔2到3年,增添一個月,增添的這個月為閏月,因此農歷的閏年為13個月。
農歷沒有第十三月的稱謂,閏月依照歷法規則,排放在從二月到十月的過後重復同一個月,重復的這個月為閏月,如四月過後的閏月稱為閏四月。
農歷閏年閏月的推算,3年一閏,5年二閏,19年七閏;農歷大體上19年為一周期對應於公歷同一時間。如公歷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這個日子,都是閏四月初五。
閏月加到哪個月,以農歷歷法規則推斷,主要按照與農歷的24節氣相符合來核實確定;
農歷的閏月天數與正常月份天數一樣,為29或30天。
農歷所謂“閏”的講法,隻有閏年和閏月稱謂,公歷也有閏年的稱謂。
農歷月份的別稱
一月:正月、隅月、孟月、端月、始春、元春;
二月:如月、杏月、仲春、早春;
三月:病月、桃月、季春、炳月、三春、陽春、暮春;
四月:餘月、清和月、桃月、孟夏;
五月:榴月、薄月、仲夏;
六月:且月、荷月、伏月、季夏;
七月:相月、巧月、霜月、孟秋、桐月;
八月:壯月、桂月、仲秋、中秋月:
九月:亥月、菊月、季秋;
十月:陽月、小陽春、孟冬;
十一月:辜月、葭月、仲冬;
十二月:塗月、臘月、嘉平月,季冬。
農歷的一個月的前十天按順序習慣上稱為初日,如農歷的一月二日稱為正月初二,當然說1月2日也是對的。
農歷的正月(一年的第1個月)的開始都是在公元紀年的1月20日後至2月底之前。如農歷的正月初一或許是1月21日,也或許是2月20日;反之,農歷一年的末尾一天也是公元紀年的1月20日至2月底前。
農歷大小月卦口訣訣竅
一年上下兩卦編,一七兩月初爻安。
陰大陽我上卦,遇有閏月年十。。。。。。>>
農歷什麼年份咋算的! 15分 我國古代年號中的幹支紀年自公元54年一直沿用,不因朝代更迭、國傢分裂而中斷:循環周期60年一甲子(或花甲)計算。計算時隻要知道它距今循環多少次即可算出(對於考古和歷史研究是很有用處)
2010庚寅年!那麼60年前1950年也是庚寅年,同樣1890也是庚寅年(依據: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之為“十二地支”循環使用)庚往後10推位是庚,寅後10位是子,所以1900年是庚子年!1840(庚子年)至1900年一個甲子歷史稱為“庚子國變”其他雷同
中華民國己巳年 1929年
乾隆庚戌年 1790年
道光己亥年 憨 1839年
道光庚寅年 1830年
光緒壬辰年 1892年
光緒庚子年 1900年
農歷年份怎麼算 是依照六十順序甲子排列的。
六十甲子(六十花甲子,六甲)
1、以天幹和地支按順序相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組合,從甲子起,到癸亥止,滿六十為一周,稱為六十甲子。也叫六十花甲子。 又因起頭是“甲”字的有六組,因此也叫“六甲”。
2、指人滿60歲。
3、道傢信奉的六十個星宿神,即六十甲子日值日的六十位神。用天幹和地支循環相配作為稱呼這幾個神之名字。
六十甲子表
01 甲子 11 甲戌 21 甲申 31 甲午 41 甲辰 51 甲寅
02 乙醜 12 乙亥 22 乙酉 32 乙未 42 乙巳 52 乙卯
03 丙寅 13 丙子 23 丙戌 33 丙申 43 丙午 53 丙辰
04 丁卯 14 丁醜 二十四 丁亥 34 丁酉 44 丁未 54 丁巳
05 戊辰 15 戊寅 25 戊子 35 戊戌 45 戊申 55 戊午
06 己巳 16 己卯 26 己醜 36 己亥 46 己酉 56 己未
07 庚午 17 庚辰 27 庚寅 37 庚子 47 庚戌 57 庚申
08 辛未 18 辛巳 28 辛卯 38 辛醜 48 辛亥 58 辛酉
09 壬申 19 壬午 29 壬辰 39 壬寅 49 壬子 59 壬戌
10 癸酉 20 癸未 30 癸巳 40 癸卯 50 癸醜 60 癸亥
甲子納音
十天幹與十二地支按順序兩兩相配,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個組合,稱六十甲子。又每兩組配一納音五行,究竟是啥意思,至今仍為一個謎。
甲子、乙醜,配海中金;
丙寅、丁卯,配爐中火;
戊辰、己巳,配大林木;
庚午、辛未,配路旁土;
壬申、癸酉,配劍鋒金;
甲戌、乙亥,配山頭火;
丙子、丁醜,配洞下水;
戊寅、己卯,配城墻土;
庚辰、辛巳,配白臘金;
壬午、癸未,配楊柳木;
甲申、乙酉,配泉中水;
丙戌、丁亥,配屋上土;
戊子、己醜,配霹雷火;
庚寅、辛卯,配松柏木;
壬辰、癸巳,配常流水;
甲午、乙未,配沙中金;
丙申、丁酉,配山下火;
戊戌、己亥,配平地木;
庚子、辛醜,配壁上土;
壬寅、癸卯,配金箔金;
甲辰、乙巳,配佛燈火;
丙午、丁未,配天河水;
戊申、己酉,配大驛土;
庚戌、辛亥,配釵釧金;
壬子、癸醜,配桑松木;
甲寅、乙卯,配大溪水;
丙辰、丁巳,配沙中土;
戊午、己未,配天上火;
庚申、辛酉,配石榴木;
壬戌、癸亥,配大海水。
農歷年月日時用天幹是怎麼計算的 我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十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十二支,把幹、支順序配合。如甲子、乙醜等,經過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循環往復,循環不已。我國農歷現仍沿用幹支紀年。
幹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幹支紀年。有人認為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幹支紀年。可是,這便是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紀年,幹支預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繞天一周,所以太歲約86年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在顓頊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歷用超辰法改變為丁醜。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歷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還東漢的歷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幹支紀年從太始二年表面一樣。但是用天幹和地支搭配紀年的表現方式相傳自黃帝時期就開始瞭,在殷墟商代考古發現過六十甲子表的殘片。
1.幹和支之寓意:幹支是天幹,地支之合稱。
幹指天幹,共有10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共有12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幹和支組合後用於紀年。即:將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按順序搭配組合成幹支,用於紀年。按此排法,當天幹10個符號排瞭六輪與地支12個符號排瞭五輪以後,可構成60幹支。續排下去又將恢復原狀,循環往復,即如民間所說“六十年轉甲子”。
[編輯本段]六十年甲子(幹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醜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醜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1 22 23 二十四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醜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醜 壬寅 癸卯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醜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編輯本段]結合實際瞭解“十二地支”
1.用十二種動物分別與十二地支相配成為“12生肖年”。(見下圖)如凡是含有“子”的幹支年,就是“鼠年”,這一年裡出生人都是屬“鼠”;凡是含有“醜”的幹支年就是“牛年”,這一年進而出生人都是屬“牛”。以此類推。(如下表)
12生肖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鼠 醜牛 寅虎 卯兔 辰龍 巳蛇 午馬 未羊 申猴 酉雞 戌狗 亥豬
2. 以十二地支來預示十二時辰。
一日有24小時,而中國傳統則以十二個時辰來預示,即一時辰是二小時。(如下表)
24小時和十二時辰對應表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23-01:01-03:03-05 :05-07:07-09:09-11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編。。。。。。>>
農歷年的月份是怎麼算的? 陰歷定月的根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所需之時間,謂之“恒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餘,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來講。
陰歷,是按月亮的盈虧變化來制定的。一個朔望月的周期是二十九或三十天,年的長短隻是月的整倍數,與回歸年無關。陰歷中的月,是指月球環繞地球公轉一次所需的約29、5個太陽日的周期,與月相掛鉤,能表現月亮的圓缺變化。月也與四季寒暑無關。希臘歷和回歷都屬於這種歷法。它的一年中,也不可能出現“雙春”、“盲年”。
陰歷定年的根據是地球的運動規律:地球繞日一周,即月繞地球十二次又三分之一,一年內之月數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個月,僅354日,與歲實相比較,約餘11日,積至三年,餘33日,故每三年須置一閏月,尚餘三日或四日,再積二年,共餘25日或26日,可置一閏月,平均計算,每十九年須置七閏。以有節無氣之月為閏月,有閏月之年為閏年,閏年有十三個月,其中某一月為閏月,月名依前一月名來定,如前月是八月,閏月則為閏八月。平年則十二個月。農歷平年有十二個月,全年354天或355天,閏年為十三個月,閏年全年383天或384天。
因每月天數不能有奇零,故陰歷一個月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每月以合朔之日為首,即以朔日為初一日。每年以接近立春之朔日為歲首。
農歷的閏年怎麼計算? 農歷的閏年即含有閏月的那個年份。
大傢都清楚,一個回歸年的總長度為365、二十四22日,而一個朔望月長度為29、5306日,十二個朔望月構成農歷年就長度為29、5306×12=354、3546日,有十天左右的差距,假如不彌補補充的話,那麼若幹年以後,春節就有可能跑到夏天去瞭。
為瞭協調回歸年與農歷年的矛盾,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瞭19年加7個閏月的辦法,即“十九年七閏法”,把回歸年與農歷年很好地協調起來,使農歷的元旦(春節)總保持在冬末春初。此刻置閏的方式方法是兩個冬至之間,如僅有12個月則不置閏,若有13個月即置閏。置閏的月從“冬至”開始,當出現第1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這個月就是閏月,其名稱是在前個月的前面加一個“閏”字。
農歷閏哪個月?決定於一年中的24個節氣。
我國農歷將24個節氣分為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其中序數為奇數的(如立春成為節氣,偶數的(如雨水)稱為中氣。
農歷以月亮為周期(陰歷),十二個月歷總共約有354天;再配合年歷(陽歷),年歷則是依據地球公轉所形成的四季變化而得的周期所編制。而月歷較年歷短,兩者相差瞭11天,於是,便要每19年加多7個閏月來填補誤差。而決定那一個月做閏月,則依廿四節氣來定,農歷月份通常蘊含一個節氣和一個中氣,如驚蟄秋分等等,若某農歷月份隻有節氣而沒有中氣,歷法便會把該月多加一個月以作為閏月。以2006年為例,農歷七月恰巧是個有節氣而沒有中氣的月份,因此便閏七月來作調整誤差。
24節氣在農歷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於是有的農歷月份,中氣落在月末,下個月就沒有中氣。
一般每過兩年多就有一個沒有中氣的月,這正好和需要加閏月的年頭相符。所以農歷就規定把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作為閏月。 自然那個月所在的年份就是閏年嘍……
每年的農歷春節那一天是怎麼算出來的? 咱們國的農歷是陰陽歷。就是同時考慮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其中二十四節氣是完全依據太陽回歸的。所以每個節氣的公歷日子是基本確定的,而農歷日子反而相差甚遠。但農歷每月是依據月亮盈虧制定的。大傢知道朔基本總是在初一,望在十五。
在咱們國的農歷中其實也就是說一年的開頭是立戶。我們說的“丙戌年”、“甲子年”應該都是從立春算起。“時辰八字”就是這樣計算。這個很多中國人都不知道。但立春和月相不要緊。而農歷一個月必須從初剛開始,亦即從月朔開始。因此就把離立春近日的月朔作為正月初一,就是春節。不過這天有時在立春前,有時在後。這便是為啥農歷中常有閏月的緣故。
農歷日期怎麼算 陽歷日期推算陰歷日期的方式方法:前已述及陰歷日期是以月亮的圓缺為計月單位,其以逢朔為初一,以月望為十五(大月為十六日),以月晦為二十九日(大月為三十日)。然而目前記時通常用陽歷日期表達,如欲將陽歷日期換算成陰歷日期可以 使用以下兩種方法:其一是查《新編萬年歷》,如查1984年6月8日是陰歷幾日?翻開萬年歷6月10日是陰歷十一,則逆推6月8日是陰歷初九。其二可以利用公式推算陰歷日期:
設:公元年數-1977(或1901)=4Q+R
則:陰歷日期=14Q+10、6(R+1)+年內日期序數-29、5n
(註:式中Q、R、n均為自然數,R 陰歷是怎麼算的?一年多少天啊 因朔望月較之回歸年易於觀測,遠古的歷法幾乎都是陰歷。由於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三百六十五天,而十二個陰歷月隻有約三百五十四天,所以古代人們以增置閏月來解決這一問題。咱們國的歷法自古就是一種陰陽歷。由於每月初一為新月,十五為圓月,易於辨識,使用方便,所以通常稱這種歷法為陰歷。 閏月是一種歷法置閏方式。在亞洲(尤其在中國),農歷閏月特指農歷每逢閏年增添的一個月(為瞭協調回歸年與農歷年的矛盾,防止農歷年月與回歸年及四季脫節,每2至3年置1閏,19年置7閏)。有時,閏月還指閏年中蘊含閏日的月份(特指公歷閏年的二月)。 農歷閏月是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陰陽歷以朔望月的長度(29、5306日)為一個月的平均值,全年12月,同回歸年(365、二十四22日)相差約10日21時,故順置閏,三年閏一個月,五年閏二個月,十九年閏七個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後叫“閏某月”,如剛剛過去的2009年農歷閏月為己醜年閏五月(2009年6月23日――2009年7月21日)、就要到來的農歷閏月為2012年的壬辰年閏四月(2012年5月21日――2012年6月19日)等。
萬年歷是誰推算出來的?
萬年歷是萬年推算出來的。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或許是商代第十三代皇帝祖乙在位的時刻。一位年輕男子叫萬年,職業樵夫,善於伐木打野。有朝一日萬年上山砍柴,收獲頗多。心中想我得歇一會兒,回血養神,由此就坐在樹下乘涼。
不知道在樹下坐瞭將近1個鐘頭,忽然發現樹影移動瞭位置。萬年心想為啥不用日影的長度位置來計算時間呢?回到傢後,他用瞭幾天幾夜的時間設計瞭一臺測定天時的儀器。然而,當天陰雨或有霧時,就會由於沒有太陽而作用與影響測量。
有一天,萬年再次上山砍柴,在泉邊喝水,發現崖上的水有節奏地滴下。靈機一動,心想為啥不利用滴水計時呢?回傢後,便動手做瞭一個五層的漏壺,利用滴水計算時間。
如此的話,無論天氣怎樣,有還是沒有日影,都可以計算時間。從此便以後,萬年有瞭計時器,更加用心地觀察天的時令變化。一天又一天,萬年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就會重復一次。
那時國君叫祖乙,天氣不測,也使他心煩意亂。萬年聽說後,忍不住拿著日表和漏壺去見國君,告知祖乙日月運轉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喜,覺得很有道理。
所以將萬年留在天壇前,建日月閣,建日月閣、漏壺亭。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準確的早晨時間,創造歷法,造福天下黎民百姓。
歷經數十次寒暑的潛心研究,終於完成瞭歷法萬年。他將太陽歷獻給祖乙,已是一個白發老人。祖父深受感動,便將萬年的日歷命名為“萬年歷”,並封萬年為日月壽星。
萬年歷的效果:
萬年歷在我們的活法中非往往見,是用於計算節日的主要根據。萬年歷的興起帶給瞭我們諸多的方便。如:出嫁、生子、喪失、活動等都需要依據用日期來推算天數。
萬年歷是誰推算出來的
萬年歷源出商朝一位名叫萬年的人,他就是這部歷法的編撰者,為紀念他的功績便將這部歷法命名為萬年歷。
萬年歷是記錄一定時間范圍內(打比方說100年或更加的多)的具體陽歷與陰歷的日期的年歷,方便有需求的人查詢使用。萬年隻不過是一種象征,預示時間跨度大。不過現在所使用的萬年歷,即包括若幹年或適合使用於若幹年的歷書。
現代的萬年歷能同時顯示公歷、農歷和幹支歷等多套歷法,更加能蘊含黃歷相關吉兇宜忌、節假日、提醒等多種功能信息,極其方便人們查詢使用。
萬年歷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見那個時候節令很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瞭他,他設計瞭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可是,天陰雨霧,作用與影響測量。
之後的日子,山崖上的滴泉挑起瞭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瞭一個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復一遍。那個時候的國君叫祖乙,天氣風雲的不測,使他很苦惱。
一個名字叫阿衡的大臣,為討好皇上,奏稱要設天臺敬祭天神。祖乙認為有理,便帶領百官去祭天,卻無濟於事。萬年知道後,忍不住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 祖乙講清瞭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派瞭十二個童子服侍萬年。
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次,祖乙傳旨要阿衡去瞭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到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日出日落三百六,循環往復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阿衡見此,知道萬年的歷法已研究成功,心中忐忑不安。他萬分懼怕萬年因創建歷法而得寵,國君會怪罪自己提出祭祀天神的主意。因此,他陰謀策劃,派瞭一個刺客去除掉萬年。刺客攀上日月閣,見萬年正在閣上觀察星鬥,便張弓搭箭,準備射死他。誰知,刺客被衛士發現,被當場緝拿。祖乙知後,懲處瞭阿衡,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
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此刻正所謂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冬去春來,年復一年。
之後的日子,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瞭準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瞭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