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風水命理

隆興寺姻緣樹(姻緣樹下求姻緣)

风水大全 風水命理 02-21

月老姻緣樹是什麼樹

月老姻緣樹是菩提樹。

菩提樹在東方是一種非常神聖的樹木,在佛教的每個寺廟都至少要求種一棵菩提樹,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菩提樹也在中國大量分佈繁殖。

在中國,菩提樹有著月老的功能,相比於佛教寓意,國人更喜歡將菩提樹當作一種姻緣樹,它的花語是夫妻之愛,白頭到老。

生長習性

菩提樹喜光、喜高溫高濕,25℃時生長迅速,越冬時氣溫要求在12℃左右,不耐霜凍;抗污染能力強,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肥沃、疏松的微酸性砂壤土為好。菩提樹幼林在熱帶地區(水分充足的地區)生長迅速。

崇聖三塔的姻緣樹的由來。

崇聖寺三塔始建於南詔王勸豐祐時期(公元8二十四—859年),先建瞭大塔“千尋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簷式磚塔,共16層。稍後又建瞭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對八角形的磚塔,都是10級。修建三塔,除瞭佛傢所宣揚的可以成佛外,還有一個主要的理由,是大理古為“澤國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編》中記錄載入:“世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為此鎮之。”相傳古時修建三塔,采用墊一層土修一層塔的方式方法,塔修好以後,才將土逐層挖去,讓塔顯現出來,所以有“堆土建塔”與“挖土現塔”之說。建塔時所搭的橋,高如山丘,長達10餘裡。修塔時運力不足,還用山羊來馱磚,如今大理的銀橋村,古時稱為“塔橋村”。古籍記錄載入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萬,耗四萬餘金,歷時八年建成”。

三塔的具體始建年代,歷來記錄載入不一,大致上有:①唐貞觀(627至649年)尉遲敬德造;②唐開元元年(713)恭韜、徽義造;③南詔王勸豐祐保和十年至天啟元年(唐太和七年至開成五年,833至840)聖僧李賢者等造;④保和十年至天啟九年(唐太和七年至大中二年,833至848)博士徐正等造。依據內地同類古塔的建築年代,雲南應稍晚,再與原崇聖寺和中塔內的有關文物及記錄載入相參證,中塔似應建於南詔王勸豐祐時(8二十四至859年在位)最為可能,而兩小塔則較中塔為晚,至遲。建於大理國初期,即先建中塔,爾後再增建兩小塔⓶ 。

據《南詔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記》等史籍記錄載入,那個時候崇聖寺與主塔建造時,寺基方7裡,聖僧李成眉賢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銅40590斤,費工708000餘,耗金銀佈帛綾羅錦緞值金43514斤⓷ 。

元武宗時曾“降聖旨”封釋覺性為住持僧,保護寺產,免征糧稅。元代亦曾加以維修,使得“殿廡煥然復興,三塔峙立,金碧交輝,巨麗與山埒(相等)”。

修繕前、後

明代,李元陽重修,也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那個時候寺中有五寶:三塔、巨鐘、雨銅觀音、證道歌碑和佛都匾。

至徐霞客到大理時,仍見崇聖寺前“三塔鼎立,諾四旁皆高松參天。其西由山門而入,有鐘樓與三塔相對,勢極雄壯”,樓後為正殿,正殿後為“雨珠觀音殿,乃立像,鑄銅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八》)。據說,寺中的鴻鐘,為“建極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徑可丈餘,而厚及尺”,“其聲聞可八十裡”。

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大地震,千尋塔“裂二尺許,形如破竹”,後“旬日復合”。

1925年地震,塔頂震落,殘破益重。建國後對三塔保護十分註重和重視,1978年對其進行瞭大規模維修⓹ 。

崇聖寺三塔在1961年3月就被國務院公佈為第1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8年至1981年,國傢又撥款對三塔進行瞭歷時三年維修加固。

1994年10月,成立瞭崇聖寺三塔文物保護管理所,隨後又組建瞭三塔公園。在“建設民族文化大州”和“保護為主,搶救第1,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指導下,省、州、市文化部門對三塔公園進行科學規劃,自籌資金,投入8000多萬元恢復重建瞭歷史文化景觀,置寶鼎,銘三塔歷史,建三塔文物陳列館、夜景燈光工程、三塔聚影池、三塔苑酒店等⓻ 。

2005年4月崇聖寺大規模恢復重建竣工,完結瞭崇聖寺三塔近百年來“有塔無寺”的歷史。崇聖寺的規劃佈陣與佈局以保護三塔為核心,借鑒瞭世界著名寺廟佈陣與佈局的特征,集唐、宋、元、明、清歷代建築特色之精華,按主次三軸線,八臺九進十一層次進行規劃建設⓼ 。

更加的多陳奎罡

石傢莊什麼地方好玩兒?

千萬別去趙州橋,除瞭一個破橋啥都沒有,花三十元的門票太虧。我認為假如你們三天分著去不同景點:建議可以去百林禪寺拜拜佛,植物園,動物園,正定。其中正定有三個值得去的景點:榮國府,大佛寺,野城。

假如三天集中逛一個景點,可以去 蒼巖山、嶂石巖。聽聞是不錯。但這兩個地方我沒去過,不曉得怎麼樣!

希望你們有個愉快的假日!

隆興寺的主要景點

戒壇是一座亭臺式建築,現存木結構部分為清代重建。從外面看去,戒壇三層四面,第1層每一面有六根廊柱,廊柱之上是鬥拱結構,支撐著整個戒壇的大屋簷,戒壇屋頂為攢尖式屋頂,四條屋脊,每條屋脊上有六隻神獸,索命戒壇的等級還是相當高的。

壇內供明代銅鑄雙面佛像。二佛像相背而坐,背身相連,面南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面北而坐的是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一般寺院的戒壇上多供奉釋迦牟尼佛或其十大弟子之一的優婆離。因優婆離持戒第1,因此在戒壇上多供奉其形象。而隆興寺戒壇上供奉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及東方凈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佛,這在中國也不是很常見。另外,這尊雙面銅佛像具有明顯的明朝中期宮廷造像的風格,在老百姓中極其罕見。

戒壇是佛教僧徒受戒時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在古時候,規模較小的寺院沒有資格設有戒壇,而隆興寺自宋代奉敕擴建後,宋、元、明、清歷代都由皇帝敕令重修,頗受註重和重視,成為北方著名的佛教寺院,因此設有戒壇。隆興寺戒壇是我國北方三大壇場之一,其餘兩處分別在北京戒臺寺和五臺山清涼寺。 大悲閣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築,坐落在中軸線後部。閣高33米,面闊七間,進深五間,為五重簷三層樓閣。舊名“佛香閣”、”天寧觀音閣”。據記錄載入,該閣始建於968-976年(宋初開寶年間)。

大悲閣內矗立著一尊高大的銅鑄大菩薩,稱“大悲菩薩”,高19、2米,立於2、2米高的須彌石臺上,是中國保存最好、最高有大的銅鑄觀音菩薩像。像奉宋太祖趙匡胤敕令而造,周身有42臂,又稱“千手千眼觀音”。各臂分持日月、凈瓶、寶塔、金剛、寶劍等,可惜兩側4o雙銅手臂均被毀,已改為木制,僅前胸兩臂為原鑄。觀音像神態自若,比例均勻,衣紋流暢,線條細膩,很具宋代藝術風格。據寺內一通宋碑記錄載入,其鑄造流程是:先鑄好基礎,緊接著分七節鑄造大菩薩。第1節鑄下部蓮花座,第2節鑄至膝蓋,第3節鑄至臍下,第4節鑄至胸部,第5節鑄至腋下,第6節鑄至肩膊,第七節鑄至頭部。最後添鑄四十二臂。菩薩的手均為木雕而成,其上裹佈,一重漆,一重佈,緊接著用金箔貼成。

1944年(民國33年)重修大悲閣時,拆掉瞭兩側的禦書樓和集慶閣,建築面積較原來縮小瞭三分之一。東、西、北三面墻壁上的宋代壁塑也已無存。閣內有樓梯直達頂層,可憑欄縱觀正定古城風光。歷代文人墨客登臨此閣,吟詩詠賦,留下瞭很多美滿詩篇。

大悲閣前,東側為轉輪藏閣(藏經樓),西側為慈氏閣。轉輪藏閣坐西朝東,面闊三間,進深四間,重簷歇山頂,平面近似方形。閣內正中安置木制的直徑七米、八角形的“轉輪藏”(即轉動的藏經櫥):中間兩根金柱各向左右讓出,其梁架結構,作出由下簷鬥拱彎曲向上與承重梁銜接的彎梁,上層梁則有大斜柱(叉手)的應用,是早期木構建築中的傑作。慈氏閣與轉輪藏閣大致相似,閣內采用永定柱造和減柱造的做法,是其建築結構上的特征。尤其是簷墻一周的柱子均采用永定柱造的做法,是中國國內保存宋代建築中的孤例。閣內二米高的須彌座上,立有一木雕像,高七米,為彌勒佛形象,或稱“慈氏菩薩”,是宋代遺物。 隆興寺沒有山門,前面隻有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繞過照壁,自三路單孔石橋向北,迎面是寺院的第1座建築天王殿,單簷歇山式,七檀中柱式建築,中有圓拱形大門,門上部橫嵌著康熙皇帝親書的“敕建隆興寺”金字匾額,兼有山門作用。

正中殿身五間,進深五間。中间位置部分為重簷歇山頂,四面正中各出山花向前抱廈,展現瞭宋代建築的特征和見格,殿頂為綠琉璃瓦剪邊、簷下飾雄大的綠色鬥拱,翼角弧度圓潤而微微向上翹起。像這樣立體禮富淤變化,形制頗為特殊的古建築,在中國早期古建築中實屬罕見。殿內正中佛壇上,塑有釋迦牟尼、文殊、普賢、阿難、迦葉像,其中一佛(釋迦牟尼)、二弟子(阿難、迦葉)像為宋代原塑。簷墻及圍繞佛壇的扇面墻上,均繪有明代成化年間繪制的壁畫,題材內容為佛傳故事。壁畫色彩艷麗,線條流暢。扇面墻背面塑有玲瓏別致的須彌山,山間塑有羅漢、獅、象等,中部有一尊明代彩塑觀音坐像,頭戴寶冠,肩披瓔珞飄帶,胸臂裸露圓潤,一足踏蓮,一足踞起,雙手撫膝。鼻梁微高,柳葉細眉,面容恬靜安詳,姿態優雅端莊。 天王殿門上懸有康熙皇帝手書“敕建隆興寺”金字牌匾。在天王殿左右圍墻上,有琉璃磚雕刻的“富貴牡丹”。正對天王殿南面,是一座宏偉壯觀的雙龍照壁。照壁東西長22、9米,高6、8米,厚1、2米。壁頂及兩側用綠色琉璃瓦鑲嵌。蓋帽、起脊處有飛禽走獸裝飾。照壁的前後心均為菱形,中間為綠琉璃浮雕二龍戲珠圖案,烘托浮雕的整面壁墻為大紅色彩。

照壁之中有兩條栩栩如生蚊龍。傳說,正定城南滹沱河,水深流急,早年無橋,過往不便,後打鑄兩條鐵鏈系於兩岸木樁,以利行人渡船,後曠日持久,鐵鏈變成兩條綠龍,為害百姓,被張天師擒獲。此時,正值尉遲敬德監修大佛寺,忘瞭修大佛寺的山門,正愁沒辦法交差。於是便讓工匠連夜動工,在大佛寺門前修起瞭這座照壁,把二龍牢牢地嵌在中間,這樣一來鎮鎖瞭蚊龍使它不能作惡,二來也遮掩瞭大佛寺沒有山門的尷尬。 穿過大覺六師殿遺址北行就是摩尼殿,摩尼殿是該寺主要建築之一,坐落在中軸線前部,始建於公元1052年(宋仁宗皇祐四年),總面積為1400平方米。大殿結構屬抬梁式木結構,平面呈十字形。殿內的粱架結構均與宋《營造法式》相符,大木八架椽屋,前後乳栿四柱結構形式。摩尼是梵語,意為珠、寶。佛經上說:“摩尼珠,投入濁水,水即清。”摩尼殿取此名,取其去濁取清、脫離塵垢、證得清靜之意。摩尼殿內供釋迦牟尼,平面佈陣與佈局為十字形,面闊七間、近深六間。長33、32米,寬27、08米,重簷歇山屋頂,綠琉璃瓦覆頂。與一般重簷建築不同處是把外墻砌到副階簷下,另在副階四面正中各加一個山面向外的歇山頂抱廈,宋代稱“龜頭屋”。

在面南的壁上,為宋塑釋迦牟尼和迦葉、阿難二弟子及明塑以瓔珞寶珠,飛天彩帶為裝飾文殊、普賢二菩薩塑像。東西兩側及大殿四周,除內槽東、西扇面墻內壁的“十二圓覺菩薩”和“八大菩薩”為清代繪制外,其餘皆繪有明代成化年間所繪的壁畫,四抱廈繪有佛教天神“24尊天”;簷墻內壁采用“分幅兼通景”的佈陣與佈局,刻畫瞭釋迎牟尼降生、出傢、苦行、成道、涅磐整體過程。內槽東西扇面墻外壁分別繪“西方勝景”和“東方凈琉璃世界”,畫面長9、36米,高7米,構圖宏偉。保存較好的“西方勝景”,的西邊方三聖一彌陀、觀音、大勢至為中心繪佛、菩薩、羅漢、樂伎、聖眾400餘身。

摩尼殿的北面是一座木結構牌樓門,因隆興寺南北縱深、院落重疊,此牌樓應為前後兩個院落之間的導入之門。摩尼殿北門出來,有一架小巧的木制牌坊,甬道兩側各有一株壽齡一千六百餘年的槐樹,一為龍槐,一為鳳槐。

相傳西漢末年,正定城內一個富傢的小姐與傢裡年輕的長工眉目傳情,談起戀愛。在那個時候封建社會,不難猜到其後的結局:遭到小姐的爸媽堅決反對,要棒打鴛鴦。倆人便相約私奔,途中遭傢人追趕,無處可逃,相對盟誓道: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說完,在此處當即化作兩株槐樹。若幹年後,漢光武帝劉秀到正定,聞此情,見此樹,深為感動,賜名龍鳳槐,後人又叫作夫妻樹、姻緣樹。這對古槐樹冠在空中相通,樹根在地下纏繞,國運衰則葉稀,國運盛則葉茂。人們感知龍鳳槐的靈性,若繞樹三匝,相信會有福報。 轉輪藏閣始建於北宋,梁架結構十分特殊,樓閣下層因為轉輪藏的安置,柱網佈陣與佈局突破瞭常規,采用瞭移柱造的做法,而簷柱則采用瞭插柱造法,這在中國古建築中極其罕見。閣內的木制轉輪藏是一個能夠轉動的大書架,直徑7米,整體分為藏座、藏身、藏頂三部分,中間設一根10、8米的木軸上下貫穿。整個轉輪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針承受。轉輪藏建造於北宋,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體量較大的一個。

QQ炫舞中姻緣樹在哪

你好

隻要到遊戲大廳,右方有一棵樹,就是姻緣樹瞭

祝你玩得愉快

肇慶梅庵有姻緣樹嗎?

鼎湖山有,梅庵好似沒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