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神爺萬年歷多少money一個(財神爺萬年歷掛在哪)
一:有財神方位的日歷叫什麼名字
萬年歷。
中國主要供奉的五大財神,分別為:王亥(中)、比幹(東)、柴榮(南)、關公(西)、趙公明(北)。
還有其它四方財神:端木賜(西南)、李詭祖(東北)、范蠡(東南)、劉海蟾(西北)。以上曾被道教分為“四面八方一個中”的九路財神陣容。
財神爺傾註瞭中國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感情,寄托著安居樂業,吉星高照的美滿心願。原意指道教奉的神仙。
萬年歷是中國古代傳說中最古老的一部太陽歷。為紀念歷法編撰者萬年功績,便將這部歷法命名為“萬年歷”。此刻所使用的萬年歷,即:包括若幹年或適合使用於若幹年的歷書 。萬年隻不過是一種象征,預示時間跨度大。
二:財神爺上面可以擺萬年歷嗎?
可以的 沒有關系的
財神無論文武 絕對不能對大門 不然財留不住都出去瞭 許多實踐經驗都驗證瞭這個問題!!
財神根本不能對大門 都是要請財神的 都是要往裡面請的,對大門 那個叫送財神 這樣財留不住瞭 財神也不是服務員 憑什麼給你守大門 都是錯誤思想 沒有論證和實踐過程 不能妄說可以
當然可以的 願意的 一切恭敬就好 睡覺 腳不對著佛像就行瞭
可以的 但移動前要說一聲的 之後擺放擺列好就趕緊燒香就行瞭!!
還有許多註意和提防問題與事項······
客廳 陽臺都行的 一般除不能面對北方 其他自願就行瞭
自己就能加持 像身裡必須有心經 念誦經文 加持才行
是念誦經文把神、佛的法身請來進入這個像裡受眾生供養,才是名符其實的不然都是空殼,除神、佛像以外,其他物品都是加持,不叫。
佩戴的神、佛像,圖片等等,自己念誦佛號----阿彌陀佛 意念請佛加持一下就行瞭
燒香不看這個 看香譜才對
燒香一般要看香譜的並不是其他 24香譜非常準 48香譜、72香譜的都是後人創作的不準!多數都是三根為一柱可以以3為基數6。9根就是2柱!3柱!更加的多
香灰不能隨意扔掉的!要破財的!弄個大的容器留著,假如多瞭可以找個幹凈隱蔽的地方埋瞭最好!或入幹凈流動的水裡。先要和神 佛說一聲------祈請神佛見證 弟子不想保留這幾個香灰瞭,有處理不當之處 不要怪罪,後念誦佛號 或觀音心咒同時埋香灰或入水。
可以 使用 瓶裝水 不用打開 可以放半年一換就行 紅茶、綠茶都行 !!這樣幹凈 神佛都能夠受用的!!就好像水果不用打皮的!!西瓜、桔子都是這樣一樣供養 一樣能夠受用到的!!一般水果都行
三:一張過瞭期的日歷,上面印有一個大大的財神爺,可以丟掉嗎
可以
四:過年供奉的財神多少money
春節:俗稱過年,是漢族入民最大的傳統性節日。農歷臘月初開始,人們爭相購置年貨,城鄉排練社火,籌備過年。臘月初八日須吃“臘八粥”,即煮米飯,米飯煮的很香,不吃菜。除人吃外,還須向天地潑撒一些,以示敬神祈求平安。臘月二十三,俗稱“灶火娘娘上天”,灶神要去轉娘傢,兼言人的善惡,所以晚上取下灶爺像誠心焚化,並須獻“灶幹糧”,讓灶神帶上。從此以後須上墳祭祖,掃房,貼窗花。臘月三十貼新對子、門神、五福,內外打掃整潔。傍晚,用“醋壇神”(將圓水崗石燒紅,放在醋碗內到各屋及畜禽圈轉一圈)清潔傢裡,鳴炮請神。一般傢裡都用黃紙簽定“福祿壽三大財神”、“三代宗祖”兩個神位牌,用香、表、酒、馬、饅頭虔誠供奉。之後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吃豬肘子、頭肉,俗稱“咬鬼”。之後或打牌、或喝酒、熬到天亮,俗稱“守歲”。正月初一天剛亮,鳴炮“迎喜神”,吃臊子面,到村上各傢給老人拜年,至初五,忌諱和避諱做針線活、掃地、動切刀、犯口舌等,以祈求一年吉利。初五日多數都要吃面攪團,俗謂“纏五窮”,並清除院內外垃圾,洗臟衣服稱“掃五窮”。初七俗稱人日,吃長壽面,上香放炮。(據傳說,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元宵節(上元):正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有“小年大十五”之說,一般從初九以後,各村鎮社火隊開始出動,獅子、龍燈、旱船等走鄉串戶,較大村莊還排練秦腔,每晚結合社火演出,張燈結彩,鞭炮齊鳴,鑼鼓喧天,景象非常熱鬧。十四、十五、十六男女老少都要出門遊賞,謂之“遊百病”,以祓病納祥。舊俗以元夜張燈為戲,故又稱燈節。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傢傢炒豆子,寓驚醒龍神,祈求甘霖之意。多數都刻意剪發、剃須,預示新一年農活重新開始,兼寓除舊佈新之意。
花朝:二月十二日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
社日:農傢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在春分前後)叫春社。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為秋社,在秋分前後。
寒食:清明前二日。《荊楚歲時記》說,冬至後一百五日,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為寒食的代稱。但依舊法推算,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一百五日,有時是一百六日。
清明節:清明前五日開始,擇昔日掃墓祭祖,修墓。清明前一日,普通人傢不上墳,謂這一日燒的紙錢會讓介子推拿去。
上巳:原定為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舊俗以此日臨水 除不祥,叫做修 。但自曹魏以後,把節日固定為三月三日。後來成為瞭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浴佛節:傳說四月初八日是釋迦牟尼的生日。《荊楚歲時記》說,荊楚以四月八日諸寺香湯浴佛,共作龍華會。
端午(端陽):五月初五日。《荊楚歲時記》說,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們在這一天競渡,預示要拯救屈原。(後來又把船做成龍形,叫龍舟競渡。)關於端午節的傳說許多。唐代以後,端午節被規定為大節日,常有賞賜。傢傢門上插柳枝,吃粽子、甜酒醅,小孩帶荷包,手足系五色彩線,謂之“纏花線”。口鼻塗雄黃或喝雄黃酒,為防蛇蠍叮咬。
伏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叫初伏,第四個庚日叫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叫終伏(末伏),總稱為三伏。據說伏是隱伏避盛暑之義。伏日祭祀,因此也是一個大節日。一般所謂伏日,大概指的是初伏。
七夕:七月七日。《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的晚間是牽牛織女聚會之夜,大傢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陳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中元:六月十五日。佛教傳說:目連的媽媽墮人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連求教於佛,佛為他說盂蘭盆經,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後代把中元看成鬼節,有施餓鬼等等系列活動。
中秋:8。15日。人們以為這時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賞月的佳節。當明月升起時,傢傢以瓜果、月餅香火敬獻月亮,有慶祝豐收之意。整個傢團聚,鄰居互贈月餅,以祝賀平安如意。
重陽(重九、九日):九月初九日。古代人們以為九是陽數,百月都逢九,所以稱重陽。古代人們在這一天有登高飲酒的習慣。據《續齊諧記》所載,費長房時汝南恒景說,九月九日汝南有大災難,帶茱萸囊登山飲菊花酒可以免禍。
十月一:俗稱“送寒夜”,用紙剪糊衣服被子並冥錢燒於祖墓或村外路口,讓祖先過冬。有條件的地方,還有吃麻腐包子的習慣。
冬至:就是冬至節。冬至前一日稱為小至。古代人們把冬至視為節氣的起點,從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長起來,叫做“冬至一陽生”。古代人們又認為:冬季來臨,春天就要跟著到來。
臘日:臘是祭名。《說文》“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可見漢代的臘日是冬至後第三個戌日。但是《荊楚歲時記》以十二月初八日為臘日,並說村人擊細腰鼓,作金剛力士以逐疲。十二月初八日是普通的解釋,到今天還有“臘八粥”的風俗。
除夕:一年末尾一天的夜晚。除是除舊佈新之義。一年的末尾一天叫“歲除”,所以那一天夜裡叫“除夕”。
【除夕的來歷】除夕是指每一年的農歷臘月的末尾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之義,除夕之義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之義,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除夕”是一年之中人們除舊佈新、祈福禳災的日子。
舊時,又稱“除日”、“除夜”、“歲除”、“歲暮”、“歲盡”、“暮歲”,民間多俗呼“年三十”或“大年三十”。在我國民間普遍註重和重視次日,被成為“年關”。舊日,工商業者視端午、中秋、除夕為一年中之三大節關,每個節關都要結算帳目,而以除夕為最要緊,要理清一年的來往帳,核實盈虧,規劃來年。我國傳統風俗,除夕與春節,時相接,俗相類,實為一個傳統佳節。
“除夕”,義謂舊歲至此而除夕,新歲自明晨開始,有除舊佈新之吉兆。王安石《元日》詩雲:“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如屠蘇。千門萬戶瞳痛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夢梁錄》卷雲:“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 傢不論大小戶,俱灑掃門 ,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萬歷嘉興府志》:“臘月,鄉人以朱墨圖面,跳舞於市,行古禮。除夕,易門神,桃符,春貼,井皆封,爆竹, 設酒果聚歡,鑼鼓徹夜,謂之守歲。”除夕守歲,始自南北朝。
(梁)徐君倩《共內人夜坐守歲》詩:“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裡覓楊梅。簾開風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除夕之夜,尚有“辭歲”,置、送“壓歲錢”之習俗。《燕京歲時記》:“凡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
除夕謝年歌
除夕繁忙,勿忘上蒼。
三頭六眼,敬請先嘗。
保我合傢,人財兩旺。
子弟求學,讀書快上。
一傢人口,麻痘稀朗。
農作收入,五谷滿倉。
傢中飼養,六畜興盛。
祈禱明年,日新月異。
【除夕的習俗】除夕和春節相連,風俗內容有別而相聯系。除夕主題是除舊佈新,團圓喜慶。主要習俗活動有祭祖、貼春聯、吃年夜飯、送壓歲錢、守歲、放爆竹等。
[貼門神]我國各地過年皆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不過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出嫁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瞭。
[貼春聯]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代人們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錄載入,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傢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之義,因此春聯大多數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瞭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奉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追溯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鬱壘之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但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傢中,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瞭《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盛》、《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滿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作用與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瞭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瞭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在一直。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壯大成掛歷。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傢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餘,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效果。
[守歲]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傢一直要吃到深夜。依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錄載入,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滿希望之意。
[接神]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祭灶後,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後,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整個傢中的最長者主持。由於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帶領整個傢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吃年夜飯]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刻,也正所謂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候,年菜都在前些天做好瞭,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傢傢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傢傢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摻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傢傢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刻。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傢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瞭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征"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傢運興盛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香甜蜜,這天,即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許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之義。又由於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意味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瞭,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瞭,便制作瞭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全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辟地,才有瞭宇宙四方,長面,亦稱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放爆竹]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一些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瞭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滿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刻畫瞭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傢.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瞭新的一年大發大利。,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如果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祭祖]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區別,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傢裡將祖先牌位依次擺放在正廳,陳列供品,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面,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瞭。
[送財神]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瞭預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瞭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胡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佈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傢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傢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幾個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傢去瞭。
[給壓歲錢]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傢中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傢都吃完瞭,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傢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加的多的人傢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父親母親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母親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傢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先人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傢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傢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展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傢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有童謠雲: 三星在南,傢傢拜年; 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 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
來歷:
相傳,中國古代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 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瞭個乞討的老人,隻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隻有村東頭一位妻子婆給瞭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傢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妻子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隻好撇下傢,上山避難去瞭。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妻子婆傢,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全身一抖,怪叫瞭一聲。
"年"朝婆婆傢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全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瞭。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傢門大開,隻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瞭。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妻子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瞭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一齊擁向妻子婆傢,隻見婆婆傢門上貼著紅紙,院裡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 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傢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瞭,人們都明白知道瞭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傢傢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瞭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性節日。
習俗:
除夕夜是指每一年的農歷臘月的末尾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之義,除夕之義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之義。而此時也是讓自己的娃娃瞭解傳統春節,接受傳統教育的最佳時機。
這天晚上一傢人要做三件事情:祭祀、吃年夜飯、守歲。
祭祀
即祭祖,華人過節總不會忘記自己傢族中已故的老祖宗,春節也不例外。這時我們會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國華人普遍采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這個傳統活動對孩子來說非常有意義。這個活動,不但能使孩子對本人的傢族有所瞭解,還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老祖宗和長輩。
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傢傢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刻。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傢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年夜飯的講究 :
年夜飯,一般少不瞭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征“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傢運興盛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香甜蜜。
各式各樣的年夜飯
年夜飯的名堂許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各有講究。
·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之義。又由於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意味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瞭,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
·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習俗,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辟地,才有瞭宇宙四方;
·長面,亦稱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春節食譜推薦 :
·年年有餘
原料:黃魚、番茄醬、糖、醋、茹粉、蔥花、蒜米、筍丁
制作方法:將黃魚切十字花刀,下八成油炸熟撈出,鍋留底油,下上述調料,勾芡,淋在魚身上即成。
·年年糕
原料:紅年糕、白年糕、糖、水、茹粉
制作方法:將紅、白年糕改刀成長方形塊狀,沾上茹粉下過油,撈出擺放擺列在盤中。鍋中放入糖水,待糖融化時勾芡淋在年糕上即成。
·十錦太平燕
原料:鵪鶉蛋10粒,肉燕、香菇、脛花、冬筍、西芹、肚片、蘿卜、鹽、味精、紹酒、麻油
制作方法:將鵪鶉蛋、肉燕調好味倒入碗中,將上述原料切片、飛水後撈出,淋上紹酒、麻油,擺放在原料上即成。
炒芥菜和春卷也是年夜飯裡必不可少的。芥菜寓意發財。
·八生火鍋
原料:脛花、蝦仁、鮮魷、海蠣、青蛾、生魚片、鱘條、芹菜絲、香菇、粉絲等
制作方法:將調好味的火鍋燒開,隨心所欲,涮入鍋中即可。
在吃年夜飯的時刻,我們不能忘記準備這頓盛宴的傢庭成員,由於,從準備到制作需要幾天的時間,在除夕夜當天,這幾個傢庭成員為瞭外人吃得開心、吃得熱鬧仍然在不停的忙碌。
守歲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滿希望之意。古代人們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傢,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瞭《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此時,父親母親不妨把這幾個名詩念給孩子聽,並作出解釋,讓他們清楚明白其中之義。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這晚傢人團圓,歡聚一堂,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瞭的,這稱之為“平安順利”。在北方,有的人傢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稱之為“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之義。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瞭有黃有白,這稱之為“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另外,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它們的叫法還有討口彩之寓意,打比方說:
·吃棗——春來早;
·吃柿餅——事事如意;
·吃杏仁——幸福人;
·吃長生果——永遠不死;
·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五:迎財神什麼時間最吉利?
正午12點迎財神最吉利。
財神節為農歷七月廿二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每年的七月廿二,人們都燃放鞭炮,慶祝財神生日,將此日都盼為好兆頭,一些做買賣者能發福生財。財神在中國民間傳說中是主管財源的神明,財神重點分為兩大類:一是官方與道門的賜封,二是中國民間信仰。
更多閱讀:
財神自南宋興旺以來,經歷代衍化,逐漸形成一個財神體系,按文武職位分:有君財神,文財神,武財神;按管轄地域劃分:東西南北zhong gong九路財神;按地方習俗劃分:也有小財神,地方財神等。
財神供奉於道的宮觀,公司商鋪及老百姓傢裡,各司其職,各顯神通,深為民間膜拜。每逢財神重要節日,去道教宮觀祭拜的善男信女便絡繹不絕。
六:請財神的時間上午還是下午
拜財神是上午還是下午
正月初五為財神節,也叫五路財神日,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接財神”,拜財神的吉時通常是在上午,子時(0—1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這三個時間都是可以接財神,是個好日子。
拜財神有什麼說法
1。確定供奉的財神,拜財神first of all可以依據本人的職業確定要迎請對應的財神。常見的財神,有文財神、武財神、五路財神、準財神。 若是屋主是文職工作,例如教師可選擇文財神供奉;若是屋主是例如捕头等,那麼可以選擇武財神供奉。
2。確定迎財神的時間。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這個時辰是迎請財神最吉利的時辰。除瞭這些以外,不與主人八字相沖刑克的吉日良辰,這幾個都是接財神的吉時。
3。確定財神方位。通常情況下,財神的方位最簡單容易的方式就是進門斜對角,但是每年的風水皆會有所不同。
拜財神有什麼習俗
拜財神需要準備好擺放擺列的貢品。貢品一般蘊含紅、青、黑、白、黃五色供品,五色所代表的就是紅蘋果、青蘋果、木耳、白米、香蕉,再外加上金紙即可,有些地方還有點長明燈的習俗,保佑運氣愈來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