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風水命理

天幹地支是以什麼為起點(天幹地支依據什麼得來的)

风水大全 風水命理 01-29

一:天幹地支紀年始於漢代請問這種紀年是以哪一天為起點的

“陽歷”的一年起始是在“立春”,但是並非是“立春”那一天的凌晨零點,而是太陽剛好位於黃經315度的哪一個時間點,一個瞬間。打比方說2023年立春是在2月3日 23:34:01。因此2023年2月3日23:34:00還是丙申年辛醜月辛酉日;2023年2月3日23:34:01就是丁酉年壬寅月辛酉日。

“天幹地支紀年”並非始於漢代。天幹地支隻是紀年的一個工具,就和我們說的幾月幾日一樣。這個紀年歷法是依據太陽圍繞地球運轉(記住運動是相對的,當我們規定以太陽為參照物時,自然會觀察到地球繞太陽作近似圓周運動,假如我們規定以地球為參照物,那麼太陽就在黃道上圍繞地球運行)的規律編制的,所以稱為“太陽歷”簡稱“陽歷”,與之相對的是依據月亮圍繞地球運轉的規律編制的歷法(古代人們稱月亮為太陰),稱為“太陰歷”簡稱“陰歷”就是用初一、十五紀年的。

早在公元前2697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窺探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

一些學者從中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之名字中,探究十天幹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有現象。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幹追溯於我國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所以,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幹支產生瞭”。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幹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幹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幹支紀法,從而把十天幹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

大概在戰國末年,根據各國史官長期沉淀出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尚書正義》解釋說:“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幹支是大橈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所以有枝幹名也。”

二:天幹地支紀年是以哪一天作為一年的開始的?

天幹地支紀年是以立春作為一年的開始的。

天幹地支紀年法,源於中國。中國自古便有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簡稱“幹支”,取義於樹木的幹和枝。

十天幹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地支又與12生肖對應: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幹支表:

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醜。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醜。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醜。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醜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將公元紀年換算成幹支紀年的方式方法:

不同資料算法有所差別,有的給出公式,但根本上是一回事。這裡介紹一種簡易直觀的算法。 first of all給每個天幹、地支一個編號,從頭以4開始循序排下去,天幹10後接1,地支12後接1。

天幹: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10。辛1。壬2。癸3

地支:子4。醜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12。酉1。戌2。亥3

以公元年的尾數在天幹中找出對應該尾數的天幹,再將公元紀年除以12,用除不盡的餘數在地支中查出對應該餘數的地支,如此便獲得瞭公元紀年的幹支紀年。如2003年,其尾數為3,相應的天幹為“癸”;以12除2003得166,餘數是11,相應的地支為未。於是2003年的幹支紀年為“癸未”年。註意和提防這是指2003年立春之後,立春之前應是“壬午”年。趙達先生在“祭文”中指出的時間是“癸未清明”,清明是立春後來的第4個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所以趙先生說歲在癸未,而非壬午。

三:幹支紀年法以什麼為起點(幹支紀年法以什麼為起點)

您好,俺就為大傢解答關於幹支紀年法以什麼為起點,幹支紀年法以什麼為起點相信許多小夥伴還不知道,此刻讓我們一起來瞧一瞧吧!1。年是按農。。。

您好,俺就為大傢解答關於幹支紀年法以什麼為起點,幹支紀年法以什麼為起點相信許多小夥伴還不知道,此刻讓我們一起來瞧一瞧吧!

1。年是按農歷正月初剛開始算起,月是按公歷24節氣之立春開始算起,日是按60天為一個周期。

2。時為23:00-1:00為子時開始算起。

四:天幹地支怎麼算出是哪年,天幹地支紀年是以什麼為起點

天幹地支怎麼算出是哪年

“年、月、日、時”到底怎樣用天幹地支推算?我也很是好奇。

在查閱瞭一些資料之後,我發現要用天幹地支推算時間first of all要明白“幹支歷”這個概念。

“幹支歷”又稱星辰歷、節氣歷、甲子歷、中國陽歷,主要由四部分構成,分別是幹支紀年、幹支紀月、幹支紀日、幹支紀時。

幹支歷是把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相結合構成六十個組合,以24節氣和十二月建為基本內容。

十天幹、十二地支具體內容在之前的 有寫,這裡不再贅述,有興趣的可以去翻閱。

60個組合詳見圖片

幹支60個組合

二十四節氣如下: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 、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大傢對於60組合以及二十四節氣應該比較不陌生,那12月建是什麼呢?

12月建是根據二十四節氣劃分的“節氣月”。

二十四節氣中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別對應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醜月。

依照這種幹支歷法,寅月才是正月,才是新一年的開始。

註意和提防:

此處的正月和我們此刻用到的農歷正月算法不同。

農歷以幹支歷為基礎,但不完全等於幹支歷,農歷中正月初一為正月的之一天,幹支歷中立春那天為正月的之一天,農歷中的正月初一並不一定是立春。

說完這幾個就要說一說怎樣用天幹地支推算年、月、日、時瞭。

這裡所有的推算與此刻所用農歷時間相關,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新年的開始,以立春節氣為新月的開始。

幹支組合排序參考上圖(幹支60個組合)。

幹支紀年法不管年、月、日、時都是天幹+地支,參考上圖可以得出甲子年60年出現一次,甲子月60月出現(5年)一次,甲子時60時辰(5天)出現一次的規律。

其實也就是說推算時間有許多公式,內容有些復雜,就不在這兒展示瞭,如想知道,直接去 上查找即可。

我本人認為口訣訣竅推算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此就以口訣訣竅推算來舉例。

行事歷

月幹支(年上起月)推算口訣訣竅: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

丙辛之歲尋庚上,丁壬壬寅順水順,

若問戊癸何處起,甲寅之上好追求。

這個口訣訣竅之義是:

遇見年份帶“甲”和“己”的,該年立春的那一天是“丙寅月”的開始;

遇見年份帶“乙”和“庚”的,該年立春的那一天是“戊寅月”的開始;

遇見年份帶“丙”和“辛”的,該年立春的那一天是“庚寅月”的開始;

遇見年份帶“丁”和“壬”的,該年立春的那一天是“壬寅月”的開始;

遇見年份帶“戊”和“癸”的,該年立春的那一天是“甲寅月”的開始。

時幹支(日上起時)推算口訣訣竅:

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這個口訣訣竅之義是:

假如這天帶“甲”和“己”,子時為“甲子時”;

假如這天帶“乙”和“庚”,子時為“丙子時”;

假如這天帶“丙”和“辛”,子時為“戊子時”;

假如這天帶“丁”和“壬”,子時為“庚子時”;

假如這天帶“戊”和“癸”,子時為“壬子時”。

年、月、時的幹支相對較好理解,日幹支多少有些復雜。

在推算日幹支的時刻,先給幹支編序號。

幹支排序

日幹支推算需要和陽歷相結合,推算哪一年的日幹支就需要知道哪一陽歷年的1月1日的日幹支。

每年的元旦幹支其實就是當年一月的月元幹支,每月的月元為當月的之一天。

月元口訣訣竅:

二六加一七,三月雙減一,

四月加零六,五上零零加,

七月雙加一,八加二八齊,

九月雙加三,十一雙加四,

十月加三九,十二加四十,

閏從三月起,每月多加一。

每句口訣訣竅前面的數字是指要推算的日幹支所在的月份,加或減後面的數字是指幹支的加減數。

這個口訣訣竅之義是:

推算日幹支所在的月份是二月和六月,天幹加一,地支加七。

推算日幹支所在的月份是三月,天幹、地支都減一。

推算日幹支所在的月份是四月,天幹加零,地支加六。

推算日幹支所在的月份是五月,天幹、地支都加零。

推算日幹支所在的月份是七月,天幹、地支都加一。

推算日幹支所在的月份是八月,天幹加二,地支加八。

推算日幹支所在的月份是九月,天幹、地支都加三。

推算日幹支所在的月份是十一月,天幹、地支都加四。

推算日幹支所在的月份是十月,天幹加三,地支加九。

推算日幹支所在的月份是十二月,天幹加四,地支加十。

每逢閏年,三月至十二月間的任一月,其月元幹支在上述加減數的基礎上多加一。

知道瞭年份中的之一個月的幹支,其餘月幹支依照規律推算就能夠瞭。

知道瞭一天中子時的幹支,其餘時幹支也可以依照規律推算。

知道瞭每月的之一天的幹支,其餘日幹支也同樣可以依照規律推算。

以2023 年2月1日0時為例,推算如下:

年幹支,這天為農歷十二月二十,還沒到農歷的新年。上一個甲子年是1984年,依照規律推算此刻年份為“庚子年”;

月幹支,依據口訣訣竅,庚子年立春(2023 年2月4日,農歷正月初十)的那天是戊寅月的開始,依照規律推算,此刻屬於小寒節氣,對應“己醜月”;

日幹支,2023 年1月1日是己酉日,己酉編號為6。10,此刻是2月1日,6+1=7(庚),10+7=17=12+5(辰),此刻為庚辰日。

時幹支,依據已知日期,可以知道時間為“丙子時”;

所以“2023 年2月1日0時”為“庚子年,己醜月,庚辰日,丙子時”。

上面便是“年、月、日、時”的幹支推算。

不曉得大夥有還是沒有和我一樣的問題。究竟有沒有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呢?

答案是此刻沒有。

由於此刻使用的固定歷,正月都是從寅月開始數起,子月對應農歷的十一月。

甲子年隻能對應甲寅月、丙子月,所以甲子年中是不可能出現甲子月,那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也就不可能同時顯現瞭。

本篇 共享來這裡。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在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來的精粹數不勝數。我想一點一點去瞭解本人的文化。

面對這幾個內容,我是一個剛入門的人。我隻能在有限的能力內把自己獲悉到的內容共享給大眾。

更新的內容不盡完善,還望各位見諒。

歡迎大傢在留言區對本篇內容進行糾錯完善。

上面便是與天幹地支怎麼算出是哪年有關的內容,是關於天幹地支之共享。看完天幹地支紀年是以什麼為起點後,希望這幫助到大傢!

五:天幹地支紀紀年始於漢代,這種紀年是以哪一天為起點的

誰說是起始於漢代啊,從發掘出來的甲骨文碎片中得到的考證,天幹地支紀年法至少始於商代。

我知道的一種說法是,它起始於公元前2697年,以黃帝建國哪天起開始計算,這一天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開始計算。

至於漢代,年是以年號來計算的,月則是以陰歷計算,日子是用天幹地支紀年法,時辰不詳。據《史記 孝武本紀》中記錄載入,原文為:夏,漢改歷,以正月為歲首,而色上黃

你說的起始年份,應該就是源出此,漢武帝的時刻更改過一次歷法,以正月為一年中的第1個月,以黃色為黃帝專用顏色,而之前則是上黑和上紅,

漢代及魏晉紀年法舉例:

《三國志 魏書 武帝紀》中記錄載入原文:

夏四月,司徒王允與呂佈共殺卓。卓將李傕、郭汜等殺允攻佈,佈敗,東出武關。傕等擅朝政。

漢獻帝三年,陰歷四月,王允與呂佈殺董卓。

《三國志 蜀書 先主傳》中記錄載入原文: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黃元進兵攻臨邛縣。遣將軍陳曶音笏。討元,元軍敗,順流下江,為其親兵所縛,生致成都,斬之。先主病篤,讬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劉備稱帝年號章武,章武三年 夏四月 癸巳日 劉備死在永安宮,享年63歲。

年是年號章武三年,月是陰歷夏四月,日是按天幹地支計算癸巳日。

六:天幹地支紀年是以哪一天作為一年的開始的?

天幹地支紀年是以立春作為一年的開始的。

天幹地支紀年法,源於中國。中國自古便有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簡稱“幹支”,取義於樹木的幹和枝。

十天幹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地支又與12生肖對應: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幹支表:

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醜。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醜。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醜。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醜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將公元紀年換算成幹支紀年的方式方法:

不同資料算法有所差別,有的給出公式,但根本上是一回事。這裡介紹一種簡易直觀的算法。 first of all給每個天幹、地支一個編號,從頭以4開始循序排下去,天幹10後接1,地支12後接1。

天幹: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10。辛1。壬2。癸3

地支:子4。醜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12。酉1。戌2。亥3

以公元年的尾數在天幹中找出對應該尾數的天幹,再將公元紀年除以12,用除不盡的餘數在地支中查出對應該餘數的地支,如此便獲得瞭公元紀年的幹支紀年。如2003年,其尾數為3,相應的天幹為“癸”;以12除2003得166,餘數是11,相應的地支為未。於是2003年的幹支紀年為“癸未”年。註意和提防這是指2003年立春之後,立春之前應是“壬午”年。趙達先生在“祭文”中指出的時間是“癸未清明”,清明是立春後來的第4個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所以趙先生說歲在癸未,而非壬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