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失傳的部分叫連山(連山歸藏周易哪一本厲害)
易經有幾部
《周易》是一部中國古哲學書籍,也叫易經,簡稱易,因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意,被相傳為周人所做。是建立在陰陽二元論基礎上對事物運行規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書籍,其對於世間萬物進行性狀歸類,天幹地支五行論,甚至精確到可以對事物的未來發展做出較為準確的預測推算。《周易》的誕生地就是如今的古都安陽。羑裡城位於安陽市區南10公裡處。《周易》是我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源泉,對中國文化產生瞭巨大無比的作用與影響。是華夏5000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時候是帝王之學,傢、軍事傢、商傢的必修之術。 天師後裔、易經專業人士張金華雲:《周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起源活水。
書_《連山》、《歸藏》是否失傳?
《連山》、《歸藏》是我國古文化的典籍,不過,歷來人們認為它們是《周易》的前身,並且將此認識寫入小學生啟蒙的《三字經》內:“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通過確鑿的考證,個人總結出瞭令人意外的結論。從文字起源和進展,從中國專有的意識形態的進展,都隻能說明,它們與《周易》或者與《易》沒有任何聯系。有聯系的是:《老子》文本是在《歸藏》的基礎上寫的;《歸藏》是在《連山》的基調下完成的。《連山》、《歸藏》、《老子》是西周末前之三本規范最高統治者的寶典。要搞清這個問題得先從《周易》說起。
《周易》顧名思義,當是周朝之《易》的簡稱。不過,周朝前後卻有800餘年的歷史,從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21年(暫依“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初步確定)。在這八百多年的歷史進程之中,咱們國的文化有瞭重大的變易和“進展”。大體可分為東西周兩個階段。西周時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770年),這個時期除瞭沿用商王朝遺留下來的甲骨文字外,同時也有自己一身時代的發展,所明顯展現出來,誠然,隻是青銅器皿上的金文。
從西周王朝建立起,在金文中,周易的“易”字還僅隻是沿襲商王朝的用意,作為“賜”字頻繁地出此刻金文之中。
周易所有的卦名,除“離”、“兌”兩字,在金文中尚有外,餘下的:乾、坤、坎、震、巽、艮都是沒有的字;
周易中所依托的陰陽的概念,在西周金文之中也是找未到的,除瞭在使用“陰陽谷”僅兩見的地名外。根本沒有所謂陰陽的概念之說。
目前,我們所能看見的是,不少的人是受世俗傳說的作用與影響,且還有不少名傢學者加入這個行列,一味鼓吹,什麼“伏羲一畫開天”,“仰觀”、“俯察”、“辨陰陽”而作八卦於卦臺山,這幾個荒謬的言論與歷史事實愈來愈遠。當我們回過頭來看本人的歷史時,不得不註意和提防到商王朝的“貞人”問題。
貞人的出現,歷史上對於他們有很大的誤解。從甲骨文字來看,“貞”字與“鼎”字極為相似,並且聯系到出土文物(如安徽凌傢灘的玉龜中間的玉版中的圖案的中心部分)來看,“食器”是人們生活活著的必須用具用品,且預示著這個民族的前進步伐。因此在咱們祖宗自覺地認識到這一問題後,把管理“食器”的國傢官員職位,定為“貞人”這是必然的。於是在商王朝這個崇祭祖先的時期內,“貞人”出此刻“宮廷”、“禦前”就是很自然的現象。當甲骨文在商王朝中期開始形成的時刻,首當其沖的正所謂管理“食器”的這一批人,可以充作最先的“實踐”或“執行者”。因此,他們也就順其自然的變成瞭“文化人”,這與商末前期的“貞人集團”的形成也具有必然性。故此,“貞人”從開始形成一直到商末之前被王權的打擊(壓散、流魄)都與經常提到的“占卜”“決疑”不沾邊。隨著時間的流逝,“貞人”的後裔(從商武乙的打擊貞人開始算起,約500年之間大概有17代左右)的發展,延續到春秋時,他們遍及到東周王朝的各個范疇。他們除瞭少數還是官宦外,其絕大都已淪為:食客、門人、差役、巫師、藥師、風水等等。也就是說,他們是一個特殊階層,他們孕藏著無限的創造力,也同時具有非常大的社會反動性。在這殊階層內,尤其是受到西周晚期意識形態的熏陶,春秋初期在他們之中形成瞭“陰陽學、五行學、易學、名學、道學、儒學、雜學、法學、詭辯學”等的萌芽。因此在春秋中期才有瞭易學的雛形,直至戰國時代都還是一個漸進的階段(竹簡易、帛書易可證)。它那時還沒有被人們認可的易經的模樣,更沒有現代易經的模樣的影子。所以,易經的源頭,早但是春秋初期,說它是周易則理所誠然,由於它總歸是東周之易。
支持周易的還有“卦符”和“太極圖”的問題。封符就是八卦的符號,它的長橫為陽、兩短橫為陰的出現是在“漢帛易”之後,離此刻隻有2000年或未到2000年的歷史。“太極圖”的出現就更晚瞭,固然傳說為陳摶作之,但無實物可證,由於繼他後來的周敦頤(1017-1073)的“太極圖說”,而不是後來“太極圖”的真實。後來“太極圖”的出現隻在明朝時期,誰作的不得而知,離此刻充其量還未到700年的歷史。遺憾的是,我們不少的人,將俺們的先人伏羲神話的不知怎樣是好,在他手中塞進瞭八卦和太極圖,自以為這是在給祖宗臉上貼金,但事實上,這是在給我們本人的祖宗臉上抹黑而愚蠢之極的做法。
再者,周易的認識還關系到一個“占卜”的問題。何謂占卜,得first of all弄清楚何謂“卜”、何謂“占”。說到“卜”和“占”就必須看看離今八千年前的文化,那時候就依然出現瞭“符號”。“符號”也是人們認知客觀世界的“實錄”。符號的出現,說明我們的先民,已經有瞭認識客觀世界的“語言”似記錄,是通過刻、畫、寫、記、錄、鉆、鑿、灼的各項活動,所留下來的人為印記,留下這樣印記的人,叫做“卜”人。不過,僅有“卜”人是不夠的,符號的出現,還得要人把它復原成那個時候的語言,才能讓符號的存在具有意義,而充當“解說”、“還原”符號成為那個時候語言的人,就叫“占”人。於是“卜”、“占”人的出現和存在一直延續到離此刻三千三百年以前,大概經歷瞭漫長的歷史約四千六、七百年。從商王朝中期(?)起,甲骨文的出現,“卜”人還是記、刻、畫、寫、錄、鉆、鑿的人為的行為活動者;而“占”卻上升到讀、看、閱、聽、聞等認識活動的范圍;灼的印記上升到驗收、收訖、是我等已已經發生的證明,如如今的印章的效果與功能一樣。所以,甲骨文內所出現的“卜”、“占”(此字在甲骨文中是沒有的,在如今的“占”字外面再有一個大口字包圍,則讀占)都僅是上述之意。遺憾的是清末之儒徒(孫詒讓、王國維、羅振玉)之流,錯誤解釋瞭被王懿榮所發現的甲骨文,而貽誤到現在。孫、王、羅、郭等四堂的錯誤,僅是把起於春秋的“占卜”誤以為是我們早已有之就大錯特錯瞭。(甲骨文是商到西周所專有的文字,隨著東周時期的竹簡興起,代替瞭甲骨文後,後來人們對甲骨文一無所知。顯然這包括從孔子以降的歷代文人,直到清末王懿榮的偶然發現,方才開始認識這一“新”的事物。不過,從商末延續到西周的“貞人”後裔們,顯然彌散在各個范疇,但,唯有一支他們發展變易瞭商朝和西周的“卜”“占”之意,取而代之以“占卜”的雛形,流行於世,進而發展壯大成為作用與影響咱們國傢的“占卜”文化。這是被人們忘卻瞭的春秋特有現象。)
當我們不少的人舉證《尚書·大禹謨》文中的“占卜”的事,如“枚卜”、“官占”等為最早之證時,殊知,《大禹謨》是西晉永嘉之亂之後所冒出來的“偽書”,離此刻不足1700年,焉能為證;即若是如今的《尚書》,也僅是漢以來所不斷整理推出的,也不能為證;何況目前所能見到的刻印本,還可能隻是宋、元、明、清之作品。
誠然,支持《易》的出現還當有,陰陽看法或五行認識等。不過這幾個,在我國歷史之中,能夠找到實證的都早但是春秋時代。由於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對於這幾個都沒有它們的蹤跡。
因為人們對於《易》的認識並不牢固,沒有真真正正進入《易》之門,對於它所應該出此刻一個怎樣的環境之中,沒有客觀事實的根據。因此,妄自而無限遙遠的漫話。這樣不但不會使《易》的真真正正價值得到人們的認可,不自覺地,給它披上瞭神秘的外衣,導致它成瞭任人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工具”。這不是為自己祖宗臉上增光,而是在給祖宗臉上抹黑。
遠在約五千年前山東大汶口出土的象牙梳上鏤刻的一組圖案,有人就先入為主的叫作是“太陽八卦圖”。這是在幹什麼?這是考古嗎?五千年前的先民,從哪來的“八卦”概念,從哪來的“卦符”概念。此刻八卦卦符的長短橫概念,還隻是“漢帛易”以後的事,離今不過呢是2000年左右,這中間的3000年在幹什麼。當然,象牙梳中間是由七個經常提到的“乾卦”和四個經常提到的“坤卦”組成一“S”形的圖案,分別在兩回形中間有“T”字形的標記。不過,請註意和提防,這是描繪在“梳子”上的圖案。梳子是幹嘛的,梳子是整理、梳理頭發而用的。五千年前的先民,對於本人的頭發整理、梳理是多麼的偉大的事情呀。那個時候的先民不分男女,對於拖在腦後或飄灑在胸前的頭發,很是頭疼。用樹皮、草莖、獸皮去紮捆頭發,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它有害於生產實踐,有害於生存競爭角逐,它作用與影響人們的各式活動,而會動搖預期的意圖。當事情本來可以成功的時刻,卻由於本人的頭發的幹擾和被它物利用(“掛著”、“絆著”、被野獸或敵人揪住、扯住等不利的情形),輕者不能達到目的,重者丟失掉本人的性命。因此,梳理、整理本人的頭發,幾乎就是性命攸關的大事。當發現,把頭發分為三股而辮時,則緊密得多,而僅需要在辮稍處系上區區的繩索,這就方便多瞭。進一步把整理好的辮子再以“S”形的方式盤起來,而且在盤的兩個中心部分用類簪子式的它物插上,就更加穩妥牢固瞭。這是驚人的壯舉,於是在我們的民族之中廣為流傳,並且把圖案鏤刻在梳子上,不是一目瞭然嗎!顯然,大汶口的象牙梳正所謂我們先民那個時候的記錄,正所謂5000年前人們賴以生存鬥爭、生產實踐的歷史足跡。它啟發人們在實踐之中,必須規范自己、嚴格要求自己、按一定的流程管束自己。唯獨這樣,才能進一步實踐。因此這正所謂後來發展為王者的“律己”、嚴格“律己”、嚴格管束自己、規范本人的行為的前身。如此的精神孕育出來的品德能不高尚嗎?這是西方世界所不能理解的民族精神啊!
離此刻約4600年前安徽凌傢灘,出土的玉龜中間的玉版上面亦有一幅圖案。有的人講這是我們先民“占卜”決疑的明證,這又奇怪瞭,真不知這幾個人心裡在想幹什麼?
愚以為,這幅圖案太好瞭,太偉大瞭,它簡直就是大汶口象牙梳的姐妹篇,它是我們先民足跡的真實寫照,這是先民們認識瞭“龜”的價值的深刻寓意。從該圖的中心部分看,這是後來甲骨文中“貞”字和“鼎”字的寫照,亦即甲骨文中的兩“貞”或兩“鼎”交叉垂直的實錄,亦即先民的“食器”的再現;離開中心“食器”後的小圓內,則是分向八方的八個龜頭;八個龜頭外大圓內分向四方的四個龜頭。
這個具有圖案的玉版,卻是玉龜的中間組成部分之一,它分為龜背、龜腹和中間的玉版。此玉龜出土於墓主人的胸口前。顯然這說明是墓主人銘記心中的大事,就是玉龜中間玉版的這幅圖案。
這是怎樣的大事呢?這first of all得認識一下“龜”:
龜,順從,不張口咬人,不傷人,聽從民的意志而皈依;
龜,能填民的肚皮,龜的食法極為簡單;
龜,忍耐、堅毅,不要任何回報,當民抓到龜後,隻要放到它爬不出來的地方,它就老實的永久呆下去,它不吃不喝沒有任何乞求,當民取用時,隨時俯首待命;
龜,長壽,泰若,與世無爭;
龜,可強民之身、健民之體。
顯然上述之中唯有它不要任何回報,俯首待民之命最為可貴,這正所謂所有為王者,所應效法的精神。同時此亦為“民以食為天”的早期精神展現。圖案中心之所以是“食器”,正所謂寓以此意。隻有以“食器”為象征的中心,才能保障四方(包括八方)民眾生活生存、安寧永在。不明白這個圖案,就不能理解後來出此刻西周金文內的“撫有四方”、“永保四方”、“經維四方”等的真真正正精神。而這種精神的意圖,卻是“民得”的具體實施。偉哉,我們的老祖宗。那時候的西方正所謂金字塔文化盛行的時期,他們的文化正所謂王權、強權、力量、暴力的傑作。(我們卻在離今4600年之後直至周王朝,始終沒有找到一座像樣的王權、、強權的宮廷建設或像樣的墳墓,從而使不少的人污辱我們說,沒有王權象征的建設就沒有進入國傢狀態,沒有國傢的形式就沒有進入文明時代。真不知這是怎樣的邏輯。)這總之中西方文化的差別已經開始瞭。
關於《連山》和《歸藏》的問題……(略。此意已見於《老子的自然觀和現代文明》與《老子其人其書之我見》。)
總的來說,《周易》與《連山》、《歸藏》沒有任何聯系,有聯系的是:《老子》的文本是在《歸藏》的基礎上寫的;《歸藏》是在《連山》的基調下完成的。《連山》、《歸藏》、《老子》是截至西周末之前的三本規范最高統治者的治國寶典。可惜而遺憾的是,人們幾乎把她們忘得所剩無幾,無視我們自己一身的歷史,任人玩弄於巧舌詭辯之間,豈不悲乎!
今天就講來這裡,謝謝大傢。
陳光柱
(此稿還在5月21日中華傳統文化復興論壇上講過)
連山經和歸藏經說的是什麼
那是易經的兩個舊版本,都是風水地理算命的
周易流傳千年不過有一種叫什麼葬的算卦失傳瞭
《連山》這個名目和《歸藏》一樣,實出於劉歆的偽造,不足據信。正由於它的名稱後出而且之後所出之書真偽混雜,故歷代學者對《連山》或信或疑、或是或否,聚訟紛紜,瞭無定讞(參本文後所附《玉函山房輯佚書》輯《連山·附諸傢論說》)。
連山易歸藏易周易的不同是什麼?
1。成書年代以及創作者不同。
連山易歸的成書年代大概是遠古時代、天皇氏所創。歸藏易成書年代大概是遠古時代、黃帝所創。周易的成書年代大概是西周時代、姬昌所創。
2。首卦不同。
連山易的首卦是以艮卦開始,如山之連綿,故名連山。歸藏易的首卦是以坤卦為始。周易的首卦是以乾卦和坤卦為首。
3。存續狀態不同。
連山易和歸藏易在學術界看來,自魏晉之後即下落不明,早已失傳。周易一直流傳到現今。
連山以及歸藏易有關信息:
1。《連山》是用古代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實體論、摸看論而定義萬物發展的自然金科玉律,對用人為本的社會人類行為作瞭系統的規則並論證論述。
2。《連山易》中的內容在滲入古時候醫學文獻的並 且,還有可能竄向堪輿風水雜學之中,人們將其發揮運化,用於觀山說水、擇宅選墳。
3。《歸藏易》為商代人對易的匯總,其“中天八卦圖”象征收藏的坤(地)。它對中醫的作用與影響很大,如《黃帝內經》。
上面的內容參考 知識混裝大無極-連山、知識混裝大無極-歸藏易、知識混裝大無極-周易
《連山易》《歸藏易》《周易》有何區別?
連山(中國第1部易書):
1、《連山》,後也叫《連山易》,古多隻稱《連山》,其名初見於《周禮·春官宗伯·大卜》,據傳為盤古開天地後第1代君主天皇氏所創。遠古有三易,《周禮》雲:“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易,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2、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其中連山易和歸藏易,2000年來歷代典籍鮮有記錄載入,學術界無不以為其已失傳,幾成定論。此二易也成為中華文化范疇裡的一件千古之謎。歷來學界以為,連山易是以艮卦開始,如山之連綿,故名連山。
歸藏:
1、《歸藏》是傳說中的古易書,與《連山》、《周易》統一叫作《三易》。《商易》以坤為首卦,故名為歸藏。傳統認為是商代的《易經》,魏晉以後已經失傳。
2、歸藏在秦書中有精簡版。既東漢學者桓譚在《新論正經》中說的:“《歸藏》四千三百言。《歸藏》藏於太卜。”
周易:
1、《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另有看法: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 。
2、《經》著重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傢與陰陽傢所作用與影響的《易傳》。《傳》蘊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3、春秋時期,官學開始逐漸演變為民間私學。易學前後相因,遞變發展,百傢之學興,易學乃隨之發生分化。自孔子贊易以後,《周易》被儒門奉為儒門聖典,六經之首。儒門之外,有兩支易學與儒門易並列發展:一為舊仍存在的筮術易;另一為老子的道傢易,易學開始分為三支。
4、《四庫全書總目》將易學歷史的源流變遷,分為“兩派六宗”。兩派,就是象數學派和義理學派;六宗,一為占卜宗,二為禨祥宗,三為造化宗,四為老莊宗,五為儒理宗,六為史事宗。
5、《周易》是我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論理根源,是古時候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為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經濟、文化等各個范疇都產生瞭極為深刻的作用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