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與易經關系(易經和陰陽五行的不同)
一:如何用周易八卦推演陰陽五行?
可以 使用先天八卦(又叫伏羲八卦)來演示陰陽五行的動態變化規律、生克與守恒定律,也可演示季節與節氣的變化規律等等,這幾個變化都具有非常明顯的規律性與周期性。另外,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先有太極陰陽五行,後有八卦。
二:陰陽五行與易經有啥關系?
陰陽五行是我們生活當中密切相關的,而陰陽五行在我們易經當中闡述的一部分,也是我們先人對於宇宙磁場的一種匯總。他歸納成木火土金水五種磁場和能量,在人體對應著我們的心肝肺脾腎,在一年當中,對於我們的春夏秋冬和長夏等等
三:五行說水為陽,火為陰;易經卻說水為陰,火為陽
你看的不算很全面。五行都分陰陽,水亦有陰水,陽水,火亦有陰火,陽火。
甲乙都為木,甲為陽木,乙為陰木。
丙丁都是火,丙為陽火,丁為陰火。
四:易經:何謂陰陽?何謂五行?終極意義是什麼?
陰陽就是指的世間萬事萬物對立統一的狀態,五行指的是事物循環往復相生相克的變化規律,易經的終極意義是探尋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指點人生以宏觀的角度看問題,以整體的思維解決問題,以時俱進,以解決人生面臨的各式困惑和問題。
易經被譽為群經之首,聽聞是由人類始祖伏羲依據大自然的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所編寫的,後來經過周文王的推演,將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又經過孔子為六十四卦做傳,流傳後世,我們今天看見的周易是這三位聖人創作完成發展的智力結晶,易經的標志性圖形就是陰陽合抱的圖形,代表宇宙間萬事萬物的兩種特征,其中陽代表外在的、擴張的、運動的、光明的一面,陰代表內斂的、收縮的、靜止的、陰暗的一面,不過陰和陽不是絕對的,而是依據不同的情景相互轉換,變化無窮,易經的符號陰陽圖就代表瞭陰和陽是相輔相成,相互轉換,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寓意。
五行嚴格意義不屬於易經的內容,它隻是在易經的思想體系裡進一步推演的變化規律,把大自然的各式物質元素以金木水火土五種性質來劃分,這五中物質相生相克,依據它們相生相克的規律來加以相補相濟,五行學說的論理到現在還在作用與影響著人們生活,一些傢長給孩子取名字都要求推八字,就是運用的五行學說。
易經博大精深,許多人都隻能窺其一斑,很難真真正正理解,民間一些術士利用易經來算卦,而熟悉易經的人更加的多的是把易經作為一種哲學智慧來提升本人的心胸、眼界和智慧,當人們真真正正擁有把握事物變化規律的智力時,就可以更大程度的把握本人的命運,老話說“善易者不卜”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五:。。。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說明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關系
一、氣、陰陽、五行的關系
氣、陰陽、五行都是我國傳統哲學的重要領域。氣在與陰陽、五行的縱橫聯結中,構成廠氣——陰陽——五行的邏輯結構系統,形成瞭我國傳統哲學自己一身的特征。
(1)氣與陰陽
氣是物質實體,是構成宇宙天體以及世間萬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氣領域肯定瞭物質世界的統一性。陰陽是氣的兩種固有屬性。按陰陽分,則全地球的氣可分為陰氣和陽氣兩類。陰陽又是氣本身內在的矛盾要素。陰氣和陽氣又各具陰陽對立要素,相互滲透,相互作用,構成瞭氣的矛盾統一體。一氣分為陰陽,陰陽統一於氣。“氣有陰陽”(《正蒙·神化》),“一物兩體,氣也”(《正蒙·參兩》),“氣有陰陽,屈伸相感之無窮,故神之應也無窮”(《正蒙·乾稱》)。氣是一,萬物本原為一氣,但一氣分陰陽,氣有陰陽為兩,兩存在於一之中,表現為對立的兩個方面,“一”指對立雙方的統一。作為宇宙本原的氣是陰陽對立的統一物,物質世界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下,不斷地運動變化。“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兩體者,虛實也,動靜也,聚散也,清濁也,其究一而已”(《橫渠易說·說卦》)。虛實、動靜、聚散、清濁等是對立兩方面的具體表現,也是一氣之陰陽的具體內涵。這種陰陽對立的雙方,共同組成氣的統一體,它們是一切運動變化的源泉,從而建立起對立統一的氣一元的物質概念。
(2)氣與五行
氣是世界的本原,“天地間一氣耳。氣之清而強者為火,清而弱者為水;濁而沉者為土,濁而浮者為木,濁而實者為金,皆一氣之清濁而流派為五也。一氣分五行,而五行又各有五行’’,“五可還一,一可攝五,譬之一樹……各不同形,實總一根菱”(《百子全書·叔苴子內篇·卷一》)。五行同一氣,一氣合五行。《雲笈七箋》吸收瞭陰陽五行思想,依據“元氣本一,化生有萬”的論理,闡述瞭氣與五行的關系,謂:“一含五氣,為水、為火、為木、為金、為土”,“元氣分而為五行,五行歸於一氣”。《白虎通·卷二》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的意思也”,意即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成的。如是,將五行多元物質結構概念統一於氣一元論的單一的物質概念之中。
(3)陰陽與五行
我國古代哲學認為:“天降陽,地出陰,陰陽合而生五行”(《李覯《刪定易圖序論一》》。即五行本原於陰陽之氣,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五行。“陰變陽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佈,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禦纂性理精義·卷一》)。“陰陽之為五行,有分來講之者,如木火陽而金水陰也;有合來講之者,如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皆陽,而乙丁己辛癸皆陰也。以此推之健順,五常之理可見”(《禦纂情理精義·卷十》)。即太極生陰陽,陰陽化五行。就五行之陰陽言,木火屬陽而金水土屬陰,而在五行中又各具陰陽,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為陽,而木之乙、火之丁、土之己、金之辛、水之癸為陰。
世界本原一氣,氣之動靜而為陰陽,氣為陰陽之體,陰陽為氣之用。陰陽合和化生五行。所謂“有太極則一動一靜而兩儀分,有陰陽則一變一合而五行具”(《禦纂性理精義·卷一》)。也就是說,“本是一氣,分來講之曰陰陽,又就陰陽中細分之則為五行。五氣即二氣,二氣即一氣”(吳澄《吳文正公集·答人問性理》)。一氣分陰陽,陰陽生五行,陰陽五行均為氣之消息變化。
二、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關系
氣、五行和陰陽,均為我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關於世界的物質構成的哲學領域,屬於世界本原的物質概念。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國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是我國傳統文化認識世界的本質看法和方法,展現瞭中國人民專有的智慧和才能。
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滲透到醫學范疇後,促進瞭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並貫徹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其中,氣一元論作為一種自然觀,奠定瞭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石,假如說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全部學說都是建立在氣一元論基礎之上的,也並不為過。而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作為方法論,則構築瞭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既各有所指和特點,又相互關聯。
(1)氣一元論
氣一元論認為,氣是不斷地運動著的物質實體,是世界萬事萬物的本原(或本體),為宇宙天體和世間萬物統一的物質基礎。運動是氣的本質特性,陰陽是氣的固有屬性,氣是陰陽的矛盾統一體,氣的勝復作用即陰陽的矛盾運動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源泉,氣聚而成形,散而為氣,形(有形)與氣(無形)及其相互轉化是物質世界存在和運動的基本形式。物質世界是一個不斷地發生著氣的升降出入的氣化運動的world世界。氣分而為陰陽,陰陽合而生五行,而在五行中復有陰陽。就世界的本原來講,作為一種自然觀,氣一元論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基礎。“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是天地自然之氣合乎規律的產物。人體就是一個不斷地發生著升降出入的氣化運動的機體。人體的氣可分為陰氣和陽氣兩類。陰陽勻平,命日平人。生命過程就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人體的臟腑形體官竅等各個部分,又可按五行分為心、肺、脾、肝、腎等五個系統。在五行中復有五行和陰陽。機體就是這樣聯系密切、縱橫交錯的巨系統。
(2)陰陽學說
陰陽是在氣一元論的物質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深刻辯證性質的氣本體論的概念。陰陽學說對世界本原的認識從屬於氣一元論,不但具有自然觀的特點,而且更具有方法論的性質。氣一元論註重剖析世界萬物產生的本原,認為氣是世間萬物的無限多樣性的統一的物質基礎,以氣之聚散來說明有形與無形之間的內在聯系,強調事物的產生和消滅隻是氣的存在形式的轉化,堅持瞭宇宙萬物的形態多樣性和物質統一性,著重回答哲學“本體論”的問題。而陰陽學說則註重研究氣自己一身運動的源泉和規律,認為氣,一物兩體,是陰陽矛盾的統一體。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是氣自己一身運動的源泉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本質原因。用“一分為二”的辯證看法闡述相關事物或事物內部兩個方面存在著的相互對立互根、消長轉化和協調平衡。在氣一元論基礎上,展現瞭樸素的對立統一觀念。認為整個宇宙是一個陰陽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體,陰陽的對立統一是世間萬物運動變化的總規律。人體內部以及人與自然也是一個陰陽對立統一體。陰陽對立理論用以剖析人體健康和疾病的矛盾,闡明生命運動的本質規律。陰陽學說在本體論上雖根於氣一元論,但在方法論上更具辯證法思想,進一步發展瞭我國傳統哲學。氣的觀念和陰陽矛盾的觀念有機地結合,從而建立起對立統一的氣一元論物質概念。
(3)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對世界本原的認識也從屬於氣一元論,不但具有自然觀的特點,更具有樸素的普遍系統論性質。五行學說對宇宙本原的認識側重於世界的物質構成,認為木、火、土、金、水是構成世界萬物的物質元素,與氣一元論主要說明世界的物質本原不同。五行學說用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勝復規律,來說明自然界萬事萬物整體動態平衡性,視五行為宇宙的普遍規律,以五行為基礎闡述事物之間生克制化、乘侮勝復的相互之關聯聯系。由氣而生成的世間萬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行結構系統所組成的整體,賴五行結構系統之間的生克制化、乘侮勝復機制,維持大自然的整體動態平衡。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五行結構系統所組成的有機整體。人與環境也是一個有機整體。中醫學應用五行學說,從系統結構看法剖析瞭人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有機聯系,以及人體與外界的統一,論證瞭人體是一個統一整體的整體觀念。五行生克乘侮勝復的調節機制,是人體臟腑經絡結構系統保持相對穩定和動態平衡的緣故。故曰:“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類經圖翼·運氣》),必須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運行不息,相反相成。“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素問·五運行大論》)。“有勝之氣,其必來復也”(《素問·至真要大論》)。“微者復微,甚者復甚,氣之常也”(《素問·五常政大論》)。氣有陰陽,陰陽合而生五行,陰陽和五行結合而化生萬物。五行系統結構的矛盾運動是宇宙的普遍規律,也是生命運動的普遍規律。陰陽五行的矛盾運動是人體之氣運動的具體表現,是人體臟腑經絡的運動規律,是生命運動的普遍規律。
也就是說,氣一元論與陰陽五行學說相比較,更具“本體論”性質,旨在說明世間萬物的物質統一性,人之生死,全在乎氣。陰陽五行學說更具方法論特征。
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相比較,陰陽學說旨在說明一切生命現象都蘊含著陰陽兩個矛盾方面。就人體來講,“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素問·寶命全形論》),“生之本,本於陰陽”(《素問·生氣通天論》),“陰陽者,一分為二也”(《類經·陰陽類》),從而揭示瞭生命運動的動因、源泉和最一般最普遍的聯系和形式。而五行學說則具體地說明瞭人體臟腑經絡的結構關系及其調節方式,即人體整體動態平衡的特殊規律。所以,中醫學言臟腑必及陰陽而寓五行,論臟腑的生克制化又必賅陰陽。健康的根本是機體內部,以及機體與外界環境的動態平衡,而平衡的破壞則致使疾病。調節陰陽,以求得機體整體平衡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本質原則,所謂“治病必求其本”,“本者,本於陰陽也”。而五行相生相勝的多路調節則是調節陰陽的具體化。
陰陽言氣的矛盾對立,五行說明氣有生克,兩者相互滲透,相互包涵,“舉陰陽則賅五行,陰陽各具五行也;舉五行即賅陰陽,五行各具陰陽也”(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天道》)。“五行,即陰陽之質;陰陽,即五行之氣。氣非質不立,質非氣不行。行也者,所以引陰陽之氣也”(《類經圖翼·運氣》)。氣化流行,生生不息。氣化是一個自然過程,氣運動變化的本質原因,在於其自己一身內部的陰陽五行的矛盾運動。陰陽有動靜,五行有生克,於是形成瞭氣的運動變化。
也就是說,中醫學按著氣——陰陽——五行的邏輯結構,從氣——陰陽——五行的矛盾運動,闡述瞭生命運動的基本規律,構築瞭中醫學的論理體系。
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樸素的自然觀和方法論。中醫學在哲學與自然科學尚未徹底分開的古時候,把那個時候先進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與醫學理論熔鑄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用哲學概念說明醫學中的問題,並且還在醫學理論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瞭哲學思想。哲學幫助瞭醫學,,醫學豐富瞭哲學,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不過,在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基礎上的中醫學理論也沒有可能從本質上超出樸素直觀的水平。
六:誰能告知我哦陰陽五行相克相生的關系?
陰陽既相生又相克。既互補又互消。五行,也是同樣的道理,誰多瞭不行,少瞭也不行。心主火,腎主水,肝主木,肥主金,脾主土。缺金就是肺氣不足,土就是脾氣不足,木旺就是肝氣盛,瀉肝,補脾,舒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