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幹地支如何推算日子(天幹地支怎麼算日期)
一:日幹支怎麼算
日幹支公式: 日幹支=年數+月數+日期
(和大於60,則減60;1月、2月各天用上一年數)
1月和2月的年數要歸上一年,年數要用上一年的年數,可以看作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例如求2023年1月30日幹支,未到3月,年數要看年,年數=7,不能用2023年數,月數不變。
日柱公式: 日幹支序數=年數+月數+日期 (和大於60,則減60。1月、2月用上一年的年數)
月數表說明:1月和2月並入上一年,可以將1月看作上一年的13月,2月看作上一年的14月,1月和2月仍用上一年的年數,不可用當年的年數。把3月置為每年首月算起。年數適用范圍:此年3月-下年2月。
二:幹支紀日法怎麼算?
提問一:天幹地支紀日怎麼計算? 我把公式給你
日天幹地支
從已知日期計算幹支紀日的公式為:
g=4C+[C/4]+[5y]+[y/4]+[3*(m+1)/5]+d-3
z=8C+[C/4]+[5y]+[y/4]+[3*(m+1)/5]+d+7+i
其中c是世紀數減1。奇數月 i=0,偶數月 i=6,年份前兩位,y 是年份後兩位,M 是月份,d 是日數。[ ] 預示取整數。
1月和 2月按上一年的 13月和 14月來算,因此C和y也要按上一年的年份來取值。
g 除以 10 的餘數為天幹,z 錠以 12 的餘數為地支。
假如先求得瞭g,那麼
z=g+4C+10+i(奇數月i=0,偶數月i=6)
如:
2009年7月16日
G=80+5+45+2+4+16-3=149 餘數是 9,天幹是「壬」
Z=149+80+10+0=239 餘數是11,地支是「戌」
提問二:天幹地支紀日法如何換算 ▲天幹地支紀年與公歷的近似換算
從已知的公歷年份計算幹支紀年:年份數減3,除以10的餘數為天幹,除以12的餘數為地支。(公元前的年份則用58-“年份數除以60的餘數”後計算)
也可以天幹:年份÷10,得到的商無論,看餘數,若餘數-3得正,則按天幹順序往下數,得數即為天幹順序數,若餘數-3為負,則+10,得到的數即為天幹數,若餘數是3,則為天幹之最後一位,即癸。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無論,看餘數,若餘數-3得正,則按地支順序往下數,得數即為地支順序數。若餘數-3為負,則+12,得到的數即為地支順序數,若餘數是3,則為地支之最後一位,即亥。
把天幹數和地支數合並起來,即為所求的幹支年份。
如:2001年查萬年歷為辛巳年,算法為:
2001÷10=200……1,1―3=―2,―2+10=8,按天幹順序數到8,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第8位為辛。
2001÷12=166……9,9―3=6,按地支順序數到6,子、醜、寅、卯、辰、巳。第6位為巳。
依照以上計算結果,把天幹、地支合並起來可知,2001年為辛巳年。
▲幹支紀年與格裡歷的換算
若我們把天幹之甲、乙、。。。、壬、癸編上 0、 。。。。。。、8。9 等序號;地支之子、醜、。。。、戌、亥亦編上 0、1。 。。。。。。、10。11 等序號,那麼:
從已知的格裡歷年份計算幹支紀年:年份數減4,除以10的餘數為天幹,除以12的餘數為地支。例如:
(1972 - 4)÷ 10 ≡ 8,所以天幹是“壬”;
(1972 - 4)÷12 ≡ 0,所以地支是“子”。
附:已知天幹地支,怎樣得到當前是60年中的第幾年 (楊霖坤 編程)。
X=天幹 Y=地支
if x - y >= 0 then
z = 6x - 5y;
else
z = 6x - 5y + 60;
排出60甲子序列,將本人的虛齡生年放入其中,逆數上行即可找到相對公元年的幹支是什麼瞭。或者比照當年或上年的幹支,也能找出對應的你所需要的幹支來。如你是1987年7月生人,隻是瞭解今年是兔年(丁卯)不知道87年是什麼幹支,
1、 甲子 2、乙醜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醜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醜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醜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醜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提問三:幹支紀日怎麼算 幹支紀年法
如甲子為第一年,乙醜為第二年,丙寅為第三年……六十年為一周。一周完瞭,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環下去。例如1929年是農歷己巳年,1930年是農歷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農歷己巳年。我們在日歷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幹支紀年這一個方法排列下來的。陽歷年份除以60的餘數減3便得該年農歷幹支序號數,再查上面的幹支便是幹支年紀。假如序號數小於、等於零則於支序號數加60。例如,求1991年幹支;1991÷60=33餘11,年幹支序號數=11-3=8。查幹支表知該年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幹支:1983÷60=33餘3,幹支序號=3-3=0,加上60,查幹支表知該年為癸亥。
幹支紀月法
幹支紀月法未普遍實行,主要為星相傢推算八字用。其方法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為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正月之幹支知道瞭,其餘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幹支紀日法
甲炎瞭第一日,乙醜為第二日,丙寅為第三日……60日為一周。一周完瞭再由甲子日起,循環往復,循環下去。例如農歷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恰巧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幹支紀時法
一天中時辰的地支也是確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時配十二地支,由夜間十一點至一點為子時,一點至三點為醜時,其餘照推。時的天由該日所對天幹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即若該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時上配上甲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時上配上丙為丙子;丙辛日子時配上戊為戊子;丁任日為庚子;戊癸日為壬子。知道瞭子時的幹支,便可推知其餘。
提問四:幹支紀日要如何推算?
提問五:幹支紀日法的日柱公式 因為公歷與幹支紀法的體系和周期完全不相同,所以它們之間的換算問題比較復雜。特別是求解公歷任一日的日幹支是非常地艱難的,目前主要依靠查詢萬年歷解決。作者經過潛心研究,探究推導出──計算公歷任一日幹支的歷法公式,簡稱《高氏日柱公式》。此公式采用插入世紀常數和月基數的方式方法,簡捷準確而又科學實用,徹底解決瞭歷史悠久的歷法換算難題。在“不查萬年歷,日柱早就已經知道”的具體問題上具有非常大的實踐意義。 編輯1高氏日柱公式1、1 符號意義r:日柱的母數,r除以60的餘數其實就是日柱的幹支序列數;s:公元年數後兩位數減1,取整數值;u:s除以4的餘數;m:月基數d:日期數x:世紀常數註意和提防:閏年2月之後,求出的r需要再加1。1、2 世紀常數現將17世紀至26世紀一千年間的世紀常數x,對應列表如下: 表2-1、1世紀數N 17 18 19 20 21 年限 1601-1700 1701-1800 1801-1900 1901-2000 2001-2100 世紀常數x 3 47 31 15 0 表2-1、2世紀數N 22 23 24 25 26 年限 2101-2200 2201-2300 2301-2400 2401-2500 2501-2600 世紀常數x 44 28 12 57 41 1、3 月基數月基數m,即為前幾個月的日數總和除以60的餘數。詳見下表: 表2-2月基數表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基數 0 31 -1 30 0 31 1 32 3 33 4 34
問題六:怎樣用天幹地支計算年月日時? 我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十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十二支,把幹、支順序配合。如甲子、乙醜等,經過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循環往復,循環不已。我國農歷現仍沿用幹支紀年。
幹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幹支紀年。有人認為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幹支紀年。可是,這便是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紀年,幹支預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繞天一周,所以太歲約86年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在顓頊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歷用超辰法改變為丁醜。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歷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還東漢的歷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幹支紀年從太始二年表面一樣。但是用天幹和地支搭配紀年的表現方式相傳自黃帝時期就開始瞭,在殷墟商代考古發現過六十甲子表的殘片。
1.幹和支之寓意:幹支是天幹,地支之合稱。
幹指天幹,共有10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共有12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幹和支組合後用於紀年。即:將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按順序搭配組合成幹支,用於紀年。按此排法,當天幹10個符號排瞭六輪與地支12個符號排瞭五輪以後,可構成60幹支。續排下去又將恢復原狀,循環往復,即如民間所說“六十年轉甲子”。
[編輯本段]六十年甲子(幹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醜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醜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醜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醜 壬寅 癸卯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醜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編輯本段]結合實際瞭解“十二地支”
1.用十二種動物分別與十二地支相配成為“12生肖年”。(見下圖)如凡是含有“子”的幹支年,就是“鼠年”,這一年裡出生人都是屬“鼠”;凡是含有“醜”的幹支年就是“牛年”,這一年進而出生人都是屬“牛”。以此類推。(如下表)
12生肖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鼠 醜牛 寅虎 卯兔 辰龍 巳蛇 午馬 未羊 申猴 酉雞 戌狗 亥豬
2. 以十二地支來預示十二時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時,而中國傳統則以十二個時辰來預示,即一時辰是二小時。(如下表)
二十四小時和十二時辰對應表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23-01:01-03:03-05 :05-07:07-09:09-11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
三:怎樣用天幹地支計算年月日時?
我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十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十二支,把幹、支順序配合。如甲子、乙醜等,經過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循環往復,循環不已。我國農歷現仍沿用幹支紀年。
幹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幹支紀年。有人認為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幹支紀年。可是,這便是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紀年,幹支預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繞天一周,所以太歲約86年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在顓頊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歷用超辰法改變為丁醜。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歷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還東漢的歷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幹支紀年從太始二年表面一樣。但是用天幹和地支搭配紀年的表現方式相傳自黃帝時期就開始瞭,在殷墟商代考古發現過六十甲子表的殘片。
1.幹和支之寓意:幹支是天幹,地支之合稱。
幹指天幹,共有10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共有12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幹和支組合後用於紀年。即:將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按順序搭配組合成幹支,用於紀年。按此排法,當天幹10個符號排瞭六輪與地支12個符號排瞭五輪以後,可構成60幹支。續排下去又將恢復原狀,循環往復,即如民間所說“六十年轉甲子”。
[編輯本段]六十年甲子(幹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醜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醜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醜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醜 壬寅 癸卯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醜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編輯本段]結合實際瞭解“十二地支”
1.用十二種動物分別與十二地支相配成為“12生肖年”。(見下圖)如凡是含有“子”的幹支年,就是“鼠年”,這一年裡出生人都是屬“鼠”;凡是含有“醜”的幹支年就是“牛年”,這一年進而出生人都是屬“牛”。以此類推。(如下表)
12生肖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鼠 醜牛 寅虎 卯兔 辰龍 巳蛇 午馬 未羊 申猴 酉雞 戌狗 亥豬
2. 以十二地支來預示十二時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時,而中國傳統則以十二個時辰來預示,即一時辰是二小時。(如下表)
二十四小時和十二時辰對應表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23-01:01-03:03-05 :05-07:07-09:09-11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編輯本段]公元紀年和幹支紀年的轉換
1、天幹之確認
天幹按公元紀年末尾數字確認。
公元前 :
0為辛,1為庚,2為己,3為戊,4為丁,5為丙,6為乙,7為甲,8為癸,9為壬。
公元後:
0為庚,1為辛,2為壬,3為癸,4為甲,5為乙,6為丙,7為丁,8為戊,9為己。
2、地支之推算
地支可分為奇數組和偶數組。(公元後奇數公元紀年配偶數組,偶數公元紀年配奇數組。公元前則相反。)
奇數組: 偶數組: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子 寅 辰 午 申 戌 醜 卯 巳 未 酉 亥
計算地支時,用6去除公元紀年去掉末尾數的數字(如:2009年則用6除2009)。除以6所得的餘數就可得出地支。
但是,因為末尾數字的差別,所得地支也就不同。如此可得出:
公元前:
末位數字是0,1的,餘0為第5個,餘1為第6個,餘2為第1個,餘3為第2個,餘4為第3個,餘5為第4個。
末位數字是2,3的,餘0為第4個,餘1為第5個,餘2為第6個,餘3為第1個,餘4為第2個,餘5為第3個。
末位數字是4,5的,餘0為第3個,餘1為第4個,餘2為第5個,餘3為第6個,餘4為第1個,餘5為第2個。
末位數字是6,7的,餘0為第2個,餘1為第3個,餘2為第4個,餘3為第5個,餘4為第6個,餘5為第1個。
末位數字是8,9的,餘0為第1個,餘1為第2個,餘2為第3個,餘3為第4個,餘4為第5個,餘5為第6個。
公元後:
末位數字是0,1的,餘0為第5個,餘1為第4個,餘2為第3個,餘3為第2個,餘4為第1個,餘5為第6個。
末位數字是2,3的,餘0為第6個,餘1為第5個,餘2為第4個,餘3為第3個,餘4為第2個,餘5為第1個。
末位數字是4,5的,餘0為第1個,餘1為第6個,餘2為第5個,餘3為第4個,餘4為第3個,餘5為第2個。
末位數字是6,7的,餘0為第2個,餘1為第1個,餘2為第6個,餘3為第5個,餘4為第4個,餘5為第3個。
末位數字是8,9的,餘0為第3個,餘1為第2個,餘2為第1個,餘3為第6個,餘4為第5個,餘5為第4個。
口訣訣竅:公元後:05-26-41-62-83,意為末位數字0或1的餘0為第5個,末位數字2或3的餘0為第6個,末位數字4或5的餘0為第1個,末位數字6或7的餘0為第2個,末位數字8或9的餘0為第3個。
公元前:05-24-43-62-81,意思如上。
如此就能夠推算出年份。
打比方說公元後2009年,天幹9為己,再用200÷6=33……2,公元後末尾為9又餘2的是第一個,偶數組第一個是醜,算出地支。組合起來為己醜年。
答案:2009年為己醜年。
[編輯本段]速查幹支農歷紀月法
自商代歷法開始,將每年的第一個月的地支定為寅,稱為“正月建寅”,以後各月按地支順序類推。正月天幹之計算方法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 ,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遇上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遇上丁或壬之年,正月為壬寅;遇上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按照正月之幹支,其餘月份按幹支推算即可。
例如:2006年為丙戌年,其正月為庚寅,二月為辛卯,三月為壬辰,餘類推。
[編輯本段]速查幹支紀日法
從已知日期計算幹支紀日的公式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 C 是世紀數減一,y 是年份後兩位,M 是月份,d 是日數。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來算。奇數月i=0,偶數月i=6、G 除以10的餘數為天幹,Z 除以12的餘數為地支。
計算時帶[ ]的數預示取整。
例如:查2006年4月1日的幹支日。 將數值代入計算公式。
G =4*20 + [20 / 4] + 5*06 + [06 / 4] + [3 * (4 + 1) / 5] + 1 - 3 =117
除以10 餘數是 7 ,天幹之第7位是‘庚’。
Z =8*20 + [20 / 4] + 5*06 + [06 / 4] + [3 * (4 + 1) / 5] + 1 + 7 + 6 =213
除以12 餘數是 9 ,地支之第9位是‘申’。
答案是:2006年4月1日的幹支日是庚申日。
比較簡單容易的公元紀年法及公元前紀年法
甲子 乙醜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醜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醜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醜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醜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時辰 所指時間 天幹 地支
子時 夜半 23-1 鼠 甲4 子4
醜時 雞鳴 1-3 牛 乙5 醜5
寅時 昧旦 3-5 虎 丙6 寅6
卯時 日出 5-7 兔 丁7 卯7
辰時 食時 7-9 龍 戊8 辰8
巳時 隅時 9-11 蛇 己9 巳9
午時 日中 11-13 馬 庚0 午10
未時 日昳 13-15 羊 辛1 未11
申時 晡時 15-17 猴 壬2 申12
酉時 日入 17-19 雞 癸3 酉1
戌時 黃昏 19-21 狗
戌2
亥 人定 21-23 豬
亥3
公元幹支紀年法:
如:2000年(庚辰) 2000 紅色部分為天幹 即 :庚0 地支:用2000除以12等於166餘8 即:辰8
公元前紀年法:
如:公元前781年(庚申) 781 天幹:11-1=10 即:庚0 地支:781除以12等於65餘1 13-1=12 即:申12
公元前314年(丁未) 天幹:11-4=7 即:丁7 地支:314除以12等於26餘2 即:13-2=11 即:未11
公元前57年(甲子) 天幹:11-7=4 (甲) 地支:57除以12等於4餘9 13-9=4 (子)
公元前1年(庚申) 天幹:11-1=10 (庚) 地支:13-1=12 (申)
四:幹支紀日是怎麼定的?
是指農歷每旬的1日、2日,即農歷每月的1日2日、11日12日、21日22日
依據天幹地支之說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幹。
每一個月又分三個部分,1-10日、11-20日、21-30日,十天一循環,十日為一旬。
從1-10日,11-20日,21-30日分別是:甲日,乙日,丙日,丁日,戊日,己日,庚日,辛日,壬日,癸日。
更多閱讀:
天幹地支,簡稱為幹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
依據古代人們天幹地支之記日方法,天幹分五行:甲乙同屬於木,甲為陽木,乙為陰木;丙丁同屬於火,丙為陽火,丁為陰火;戊己同屬於土,戊為陽土,己為陰土;庚辛同屬於金,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壬癸同屬於水,壬為陽水,癸為陰水。
幹支紀日,60日大體合2個月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瞭重復使用,循環往復,循環下去。確定的文獻指出幹支紀日始於魯隱公三年周歷二月己巳日("日有食之", 周平王五十一年,換算為公元前720年2月22日)
幹支紀日比起記錄載入某月某日,其優勢是十分容易計算歷史事件的日期間隔,以及是不是有閏月存在。由於漢歷(農歷)每一個月29或30日不定,而且有還是沒有閏月也不知道,故假如日期跨月,則計算將則非常困難。至於某月某日和幹支的對應,那麼可以查萬年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天幹地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丙日
五:天幹地支怎樣推算
猴
六:天幹地支萬能計算公式是什麼?
幹支紀年法簡便算法公式
10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2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幹地支紀年法計算的萬能公式:
天幹計算法:年減去3再除以10得到的餘數相應的天幹字就是幹。
地支計算法:年減去3再除以12得到的餘數相應的地支字就是支。
1。1900----2100年之年幹:年尾數-3。
例:1969年年幹=9—3=6,第6位天幹就是已。
2012年年幹=2-3=9,第9位天幹是壬(2不足減就補十成12)。
2。1900----1999年之年支:年尾二位數+1;2000----2099年之年支:年尾二位數+5。
例:1969年年支=69+1=70,去掉60的倍數為10,地支第十位為酉;2012年年支=12+5=17,去掉12餘5,地支第五位是辰;那麼1969年幹支就是已酉2012年幹支就是壬辰。
3。月幹公式,月的地支是固定的如正月起寅之類,隻計算月幹。
月幹=年幹數×2+月份。
例:1969年(已酉)年八月(酉月)的天幹=6×2+8=20,天幹10為周期就去掉10,天幹第十位為癸,則此月幹支為癸酉。
4。日幹支公式:
1900----1999年日幹支基數=(年尾二位數+3)×5+55+(年尾二位數-1)/4。
2000----2099年日幹支基數=(年尾二位數+7)×5+15+(年尾二位數+19)/4(隻用商數,餘數不用,數過60就去掉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