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輝呂祖閣算卦在哪(衛輝算卦哪算得準)
一:新鄉哪有寺廟??
新鄉牧野區的定國寺, 還有新鄉附近衛輝的香泉寺 都是很有名的 香泉寺在太行山上 去瞭還不錯玩玩 位於衛輝市西北二十公裡處的霖落山上。始建於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為著名高僧稠禪師在魏離宮舊有的地址上所建。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重修,唐、宋、金、元、清歷朝均有石刻、雕像。 提起香泉寺,它雖沒有嵩山少林寺那樣遠近聞名,可是它在豫北地區卻大有名氣,素有“豫北第1古剎”之稱,寺院因離香泉近而得名。
二:新鄉呂祖閣裡武陟有多少公裡
駕車路線:全程約85、1公裡
起點:衛輝市呂祖閣
1、新鄉市內駕車方案
1) 從起點向正南方向出發,沿比幹大道行駛70米,調頭進入比幹大道
2) 沿比幹大道行駛830米,左轉
3) 行駛560米,左前方轉彎進入翔宇大道
4) 沿翔宇大道行駛370米,右轉
5) 行駛630米,左轉進入京深線
6) 沿京深線行駛9、6公裡,稍向左轉進入S225
7) 沿S225行駛3、4公裡,直行進入新中大道
8) 沿新中大道行駛4、2公裡,稍向右轉進入新鄉東站立交橋
2、沿新鄉東站立交橋行駛850米,直行進入晉新高速
3、沿晉新高速行駛48、5公裡,在修武/S233出口,稍向右轉進入修武南站立交橋
4、沿修武南站立交橋行駛530米,直行
5、焦作市內駕車方案
1) 行駛二十四0米,左轉進入S233
2) 沿S233行駛10、5公裡,右前方轉彎進入S309
3) 沿S309行駛180米,直行進入S309
4) 沿S309行駛250米,在第二個出口,左前方轉彎進入迎賓大道
5) 沿迎賓大道行駛850米,過右側的惠萬傢購物廣場約80米後,右轉進入興華路
6) 沿興華路行駛3、2公裡,調頭進入興華路
7) 沿興華路行駛10米,過左側的胖發祥購物廣場約170米後,到達終點(在道路右側)
終點:武陟縣
三:衛輝呂祖閣山門右側的門上扁文讀什麼?
衛輝呂祖閣山門右側的門上扁文讀的應該是幸福安康之義,建議收藏。
四:廣州白雲區什麼地方有寺廟?
白雲山上有能仁寺
五:諸城歷史人物
虞舜
虞舜(約生卒於原始社會末期),“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是我國上古時期的明君。因其老祖宗封於虞,又叫虞氏、虞舜。姚姓,也叫作重華(據說他目中有兩個瞳子)。 據《史記》記錄載入,堯讓位於舜,踐帝位39年。相傳為中國歷史上的先賢,是禪讓制的代表,以受堯的“禪讓”而稱王於天下。虞舜待繼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傢看成是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范。
《孟子·離婁篇》載:“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諸馮在諸城城北5公裡處,現為諸城市舜王街道諸馮村,該村村頭有舜祠;村中曾有一古井,相傳舜曾飲於此,名曰“舜井”;村北有土埠丘陵,名曰“歷山”,據說舜曾耕於此。到現在,諸馮一帶仍流傳著舜的傳說。
公冶長
公冶長(前519-前470),名長,字子長,春秋時齊國人,亦說魯國人。世居諸邑公冶場村(今諸城市馬莊鎮近賢村)。自幼傢貧,勤儉節約,聰穎好學,博通書禮,終生治學而不仕。為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名列第二0位。因德才兼備,深為孔子賞識。相傳公冶長能通鳥語,並以此無辜獲罪。孔子出於對諸侯開政的不滿,又因對公冶長身陷囹圄而痛惜,便說:”公冶長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並且將女兒許他為妻。公冶長畢生治學,魯君數次請他為大夫,但他一概不應,而是繼承孔子遺志,教學育人,成為著名文士。公冶長墓,座落在諸城市馬莊鎮錫山子(原名公冶山)東南麓。公冶長書院,在今安丘縣城頂山。
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的散文傢。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禮部尚書。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刺新法下獄,遭貶。卒後追謚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傢之一。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蘇軾於熙寧七年(1074年)知密州(州治在今諸誠市),他在密州未到兩年時間,關心百姓疾苦,在常山祈雨,今尚存雩泉為證;在超然臺放歌,多有佳作,奠定瞭其豪放派詞風,留下瞭《江城子·密州出去打獵》、《超然臺記》、《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名篇佳作。
趙明誠與李清照
趙明誠
(1081-1129),
字德甫,
宋朝密州(諸城)人,
著名金石學傢。
父趙挺之是吏部侍郎。
趙明誠少為太學生,弱
冠時即潛心搜蓄金石書畫。
李清照生於北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山東濟南人,自號“易安居士”。 李清照與趙明誠出嫁後,夫妻曾在青州城居住十幾年,其間李清照創作瞭大量膾灸人口的文學作品;趙明誠在李清照協助下,完成瞭《金石錄》初稿。他們的收藏日益增多,於是起書庫、購大廚,分門別類置放各式書冊,滿滿裝瞭10餘大屋。他們刻苦不懈地閱讀、研究,每夜必燃盡一燭方休,甚至徹夜不眠,“其樂在聲犬馬之上,”終於在1117年秋寫出《金石錄》初稿,集金石刻辭2000種,分30卷,由劉趾作序。1120年,趙明誠重被朝廷起用,出知萊州。1126年,李清照隨趙明誠在淄州任上,突然聽到金兵進犯京師,夫妻“四顧茫然”,看著盈箱滿篋的珍貴文物,“知其必不為己物矣”,不勝留戀痛惜之情。1129年,趙明誠出任湖州知事,在赴朝廷述職途中染病,
8月18日在建康(今南京)去世。
張擇端
張擇端(公元12世紀·北宋,生卒年月不詳)字正道,又字文友,
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末年畫傢。他早年遊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是北宋末年傑出的現實主義畫傢。其作品大多數失傳,存世《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為中國古代的藝術珍品,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本是貢品,流傳到現在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其主題著重是描寫北宋都城東京市民的活法狀況和汴河上店鋪林立、市民熙來攘往的熱鬧場面。作品氣勢恢弘,畫有587個不同身份的人物,個個形神兼備。這件現實主義的傑作,是研究北宋東京城市經濟及社會生活的寶貴歷史資料。
李澄中
李澄中(1629-1700),字渭清,號漁村,
諸城市箭口鎮西辛莊子村人,後遷居縣城超然臺下。清初著名文人。少穎異。弱冠為諸生,每試必冠。康熙十八年(1679),試中”博學鴻儒”,授翰林院檢討。又充明史纂修官,奮筆侃侃無所避。嘗召赴瀛臺泛舟,賦詩稱旨。退居濰上,僅茅屋數椽,以蔽風雨。李澄中學問淵博,詩沖和,宗盛唐,詞多比興,稚而能切。工文,尤好為詩,著有《臥象山房集》三卷,附錄二卷及《日雲村集》八卷(均為清史列傳),並行於世。
丁惟寧與丁耀亢
丁惟寧(1542-1611),字汝安,又字養靜,號少濱主人,諸城城裡人,是《續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的爸爸。嘉靖甲子(1564)舉人,乙醜(1565)聯捷進士,為官清正,不阿權貴,多有政聲。於萬歷十五年(1587)十一月罷官歸裡,隱居九仙山。是嘉靖年間一代鴻儒,在文學上也很有才華。連名重一時的文壇巨匠王世貞、董其昌、王稚登都尊敬他且與之為友。萬歷年間的《諸城縣志》中就收錄瞭他大量詩文,如散文《改造建設龍灣鎮巡檢司記》、詩《觀日出》、《觀潮》、《雪霽超然臺步月》、《登北極臺懷舊》、《吊公冶子墓》、《水心亭謠》、《山中即事》等。
丁耀亢(1599—1669),是丁惟寧之五子,字西生,號野鶴,又號紫陽道人、木雞道人、遼陽鶴等。1599年生長於諸城城裡,生長在名門世傢。其祖父丁純、爸爸丁惟寧皆在明廷以進士仕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詩人、劇作傢和小說傢。《續金瓶梅》是丁耀亢的小說代表作。該書承襲《金瓶梅》而來,書中雜以淫穢描寫,後來成為禁書。
劉墉
劉墉(1719-1804),字崇如,
號石庵,諸城逄戈莊(今屬高密縣)人。劉墉就是傢喻戶曉的“劉羅鍋兒”, 由於他為官“忠君、愛民、清廉”, 深得百姓喜愛。比紀曉嵐年長4歲,是一位將門虎子, 自幼聰慧過人,出身於山東諸城 。
劉氏傢族,祖父劉棨(qǐ)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爸爸劉統勛更是一代名臣,官至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為官清廉果敢。嘉慶二年,劉墉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劉墉博通百傢經史,精研古文考辯,文章書法在清代皆享盛名。尤其以書法最佳,擅長小楷,曾效法董其昌,兼學顏真卿、蘇軾等名傢書帖,後自成一傢。與那個時候的翁方綱、鐵保、成親王統一叫作清代四大書法傢,而劉墉為最。說頗多,大多數是歌頌他精明強幹,多智多謀。
竇光鼐
竇光鼐(1720-1795)字元調,號東臬,山東諸城市箭口鎮高傢莊人(今屬山東安丘市景芝鎮)。乾隆七年(1742年)進士,由庶吉士授予翰林院編修,先後任順天府府尹、福建正考官、吏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禦史、會試大總裁等職。竇光鼐博學多才,精通經史,詩賦尤其的好,素有“才子”之稱,與紀文達、朱文正、方綱等文學名流,在朝主持文運三十年,使文學藝術極盛一時。為官廉正,勤於職守,世人稱贊。其著作有《省吾齋詩稿》、《省吾齋文集》等。
諸城古琴派
近兩百年來,山東諸城縣形成瞭一個以王氏琴傢為中心的古琴流派——後人叫作“諸城派”或“瑯琊派”——目前發現此派最早的琴傢是清嘉慶年間歷城(今濟南)毛式郇先生(字伯雨、圻子,約1775-1884),其手稿《龍吟館琴譜》抄錄的八首曲目為諸城之祖譜。有理由相信諸城派的源頭應更早。
清道光年間有王雩門先生(字冷泉1807-1877),德高望重,博學多聞,善操古琴,傳為金陵派。其輯訂的《琴譜正律》中也僅有一曲《長門怨》與諸城派《龍吟館琴譜》相吻合。同時還有王作禎先生(字心源,1842-1921),諸城城裡人。習琴自乃王溥長先生(字既甫,1807-1886)高山景行,不求顯達,以琴詩自娛,輯訂有《桐蔭山館琴譜》。其父與冷泉先生過從甚密,《琴譜子律》之《長門》一曲應自王既甫先生處得來。王心源與諸城另一古琴傢王冷泉在山東並稱“諸城二王”。
清末則有王露先生(字心葵,1878-1921年)高才大德,聰穎敦厚。從心源先生習琴,兼研究冷泉先生琴譜,歷十二載,融會貫通,並蓄南北,從而形成諸城流派。又東渡扶桑習西樂六載,得學士學位,學貫東西,歸來於泉城立“德音琴社”傳琴。1919年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延先生於校授琴,琴社逐移北平。從學而有成就者甚眾,遍及神州。入室弟子為詹澄秋、張友鶴兩先生。先生精於制琴,監制250餘新琴,多精品,分贈琴友,傳播琴學,功莫大焉。亦精道律呂、作曲、長古文辭、瑟與琵琶,輯有《玉鶴軒琴譜》錄入三十曲,其中八曲首與《龍吟館琴譜》完全吻合,幾乎未動分毫,先生之淵源共有目也。並 且,另一傳人王賓魯先生(字燕卿,1867-1921),另僻蹊徑,突破傳統,獨樹一幟,與諸城派風格不同,人稱“梅庵派”,1911年經康有為先生介紹到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琴,其為首次進入高等學府授琴的琴傢,甚有聲望。
諸城琴派藝術風格特點大體為:剛中帶軔,密中見疏,實中有虛,一氣流轉,重而不滯,既以麗密深曲為特征,又具空靈回蕩之美。
諸城現當代文化名人
王統照
王統照(1897-1957),字劍三,
諸城相州鎮相州村人,曾化名為王恂如,筆名有劍先、鑒發、容廬、盧生、恂子、鴻蒙、TC等。
王統照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湧現出來的著名作傢,工詩善文,畢生筆耕不已,出版著述、翻譯作品近百種。他是一位為新文學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戰士。曾參加五四運動,從事新文學創作。以探討人生問題開始小說創作,較早的小說表現瞭“美”和“愛”的思想,描寫青年男女的苦悶,筆調清新,富於主觀抒情色彩。也有些作品反映下層人民的不幸生活,具有明顯的現實主義傾向。著名的長篇小說《山雨》,反映瞭二三十年代北方村裡的破產和農民的覺醒,風格深邃、沉鬱,表明他在思想和創作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出版有詩集《鵲華小集》、論文隨筆集《爐邊文談》、6卷本《王統照文集》等。建國後歷任全國文聯委員、山東大學中文系主任、山東省文聯做主的人、省文化等職。
陶鈍
陶鈍(1901-1996),原名徐寶梯,
字步雲。曲藝研究傢、作傢。諸城市昌城鎮徐傢河岔村人。抗日戰爭時期,在山東抗日剪掉鞭子依據地從事文化教育工作,
是山東文化界救國協會的創始人之一和魯南國民抗敵協會的發起人,致力於通俗文學的創作。建國後,先後任山東省文聯副做主的人、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副做主的人、中國文聯副做主的人、中國曲藝傢協會做主的人。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為瞭剪掉鞭子的後代》,散文集《故鄉十小記》、《在福建前線》,短篇說唱《姑嫂打水》、《小倆口算賬》等。他對文藝工作尤其是曲藝工作發表瞭很多論述,為推動我國文藝事業特別是曲藝事業做出瞭突出貢獻。 著有《陶鈍文集》和50萬字的回憶錄《一個知識分子的自述》。
孟超
孟超(1902-1976),原名憲啟,字勵吾,也叫作公韜,諸城城裡人。孟超能詩善文,是一位左翼文藝運動培養起來的著名作傢。1926年畢業於上海大學中文系。1928年在上海與阿英等人組織太陽社,創辦春野書店及《太陽月刊》,參加左聯,與馮乃超、夏衍等人創辦藝術劇社。1947年赴,任《大公報》、《新民報》文藝副刊編輯,1949年後歷任華北人民教科書編委會委員,總署圖書館副館長,出版總署圖書期刊部秘書,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室主任。1926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出版作品有詩集《侯》,雜文集《長夜集》、《未偃草》,長篇小說《潭子灣的故事》,戲劇《李慧娘》等。
臧克傢
臧克傢(1905—2004),諸城呂標鄉
臧傢莊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作傢。
18歲以前一直生活在農村,對農民
的悲慘處境有較多的瞭解。這段農村生活成為他以後詩歌編寫的深邃基礎。1933年他的處女作詩集《烙印》問世,引起註意和提防。抗戰爆發前,詩人又出版瞭《罪惡的黑手》、《本人的寫照》等詩集,進一步反映農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撻瞭黑暗的舊社會。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不辭勞苦,辛勤耕耘。不僅寫新詩,也寫舊體詩,還擅長散文。50多年來,臧克傢結集出版的新詩、舊體詩、散文、小說、詩論等著作近60部。對俺國新詩發展作出瞭卓越的貢獻,在國內和國外文壇負有盛名。
崔嵬
崔嵬(1912-1979),原名景文,曾用名崔徵暉、崔浚、瘋子,後改名崔嵬。諸城市昌城鎮
王傢巴山村人。中國話劇、電影演員、導演、劇作傢。從30年代初從事戲劇工作起,先後創作、改編近30部作品。代表作有《察東之夜》、《張傢店》等。他在表演上戲路廣、手法多、力求形體動作的質樸、洗練和內在情感感情的真摯流露,並在此基礎上追求個性化表演的藝術境界。他塑造瞭眾多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其導演作品在堅持現實主義寫實風格的基礎上,註意和提防溶入寫意手法,逐漸形成粗獷、渾厚、樸實、自然的特征,如《人命販子》、《媽媽》、《十六條槍》等戲的藝術成就,對依據地早期話劇運動建立較完整的導演制度具有啟示作用。崔嵬在生命的最後旅程中,以驚人的毅力堅持拍完瞭《平原作戰》、《風雨歷程》等幾部影片。
王希堅
王希堅(1918-1995),也叫作王熹堅,諸城市相州鎮相州七村人。王希堅從事文學創作50餘年,為文學事業的發展做出瞭應有的貢獻,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地覆天翻記》、《迎春曲》,中篇小說《變工組》,短篇小說集《東老石人社》、《前沿陣地》,詩集《民歌百首》、《黑板報上寫詩歌》、《自由詩》、《遠方集》,鼓詞《老會長》等。1976年後發表中篇小說《雨過天晴》,短篇小說《李有才之死》、《牛棚詩人》等。曾主編過《群眾文化》、《山東群眾》、《山東文學》、《歷山詩刊》等文學刊物。
王願堅
王願堅(1929-1991),諸城市相州鎮
相州村人。著名作傢。曾任中國作傢協會理事,藝術學院藝術系(作傢班)主任。自1952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其中《黨費》、《糧食的故事》、《支隊政委》等描寫瞭老剪掉鞭子依據地人民的鬥爭;《七根火柴》、《三人行》、《趕隊》等歌頌瞭red 均二萬五千裡長征的英雄事跡;《普通勞動者》、《母親》、《休息》等塑造瞭老一輩剪掉鞭子傢的形象。其它還有《早晨》、《》和改編的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等。短篇小說《足跡》獲人民文學雜志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王願堅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黨費》,數次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作用與影響深遠。
李仁堂
李仁堂 (1930-2002),祖籍山東諸城,
生於吉林。著名表演藝術傢,國傢一級演員。1974年,因演出影片《創業》而引起影壇註目。1980年,因在影片《淚痕》中扮演朱克實,獲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和上海電影文匯獎最佳男主角獎。1994年,因成功地扮演《被告山杠爺》中的山杠爺獲1994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男主角獎。主要作品有《青松嶺》、《創業》、《淚痕》、《被告山杠爺》、《元帥之死》等電影。曾獲得第3屆電影“百花”、“ 金雞”雙獎,中國電影 “華表獎”,中國大學生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1995年獲得中華影星表演成就獎、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和“世紀影星”中國電影百年世紀獎。其書法頗有造詣。
劉大同
劉大同(1865-1952),原名建樹,後改名大同,號芝叟,瘋道人、芝裡老人,諸城芝畔(今屬安丘)人。清末秀才。曾跟隨孫中山進行剪掉鞭子活動。劉大同為人耿介有骨氣,是早期民主剪掉鞭子志士。畢生擅書法、好詩詞、喜收藏。曾在天津舉辦畫展,並且將收入資金捐贈山東醫院。著有詩集《嶺南吟》、彈詞 《復太古》 和《 白山經詠》等文論。其書畫作品現藏於諸城市博物館。
六:山東諸城馬莊西諸堡劉氏族譜
諸城市賈悅鎮西朱堡村(原諸城市馬莊鎮西朱堡村,早為諸城縣錫山子公社西朱堡)劉姓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