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寶招財年畫桃花年畫木版(進寶招財插畫)
一:年畫的常用圖案和象征意義以及張貼時的講究
民間年畫、門神,俗稱“喜畫”,舊時人們盛行在室內貼年畫,戶上貼門神,以祝願新年吉慶,驅兇迎祥。年畫是中國民間最普及的藝術品之一,每值歲末,大部分地方皆有張貼年畫、門神以及對聯的風俗,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年畫因一年更換,或張貼後可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
年畫是咱們國的一種古老民間藝術,和春聯一樣,追溯於“門神”。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患病時,夢裡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渾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瞭,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東漢蔡邕《獨斷》記錄載入,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鬱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之後的日子,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瞭本人的獨一無二風格,便是如今的年畫瞭。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
民間年畫是中國民間美術中較大的一個藝術門類,它從早期的自然,崇尚和神祗信仰逐漸發展為驅邪納祥、祈福禳災和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習俗活動,表達瞭民眾的思想情感感情和向往美滿生活的願望。民間年畫歷史源遠流長,有著較多的產地,流行也十分廣泛,通俗普及,而且具有大量的讀者,曾經有過頗為興旺的發展。不管是題材內容、刻印技術,還是藝術風格,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它不但對民間美術的其他門類曾產生深遠的作用與影響,而且和其它繪畫形成互相融合成為一種成熟的畫種,具有雅俗共賞的特征。
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和四川綿竹,是我國著名的四大民間木刻年畫產地。 四川綿竹年畫、江蘇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傢埠的木版年畫在歷史上久負盛名,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傢”。
蘇州桃花塢年畫始於明代,鼎盛於清朝雍正、乾隆年間。桃花塢年畫,主要有門畫、中畫和屏條等形式,其中門畫可謂集歷代門神之大全。桃花塢年畫,系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出來,工藝精美,一幅畫要套印四五次至十幾次,有的還要經過“描金”、“掃銀”、“敷粉”等工序。在色彩上,有桃紅、大紅、藍、紫、綠、淡墨、檸檬黃等諸色。在藝術風格上,桃花塢年畫構圖豐富,色調艷麗,裝飾性強,富有濃鬱的活法氣息。在人物塑造、刀法及設色上,具有樸實、稚拙、簡練、富饒的民間美術特色,故數百年來一直暢銷於海內外,歐洲很多國傢的博物館及藝術館皆有收藏。>>
天津楊柳青年畫始於明代崇禎年間,風行於清代雍正、乾隆、光緒年間。年畫內容多取材於傳統戲曲、美女及胖娃娃等。在藝術風格上,楊柳青年畫構圖豐滿,線條工整,色彩鮮艷,在人物的頭部、臉部等重要部位,多以金色暈染,自成一格。>>
山東濰坊楊傢埠年畫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盛於清代,流行於黃河下遊地區。其風格重用原色,想象豐富,線條粗獷而對比有力。>>
四川綿竹年畫以雕版藝術精湛、藝術情調高昂著稱。其形式多樣,有門畫、鬥方、畫條等種類。造型質樸簡練,填色鮮艷悅目。>>
朱仙鎮木版年畫由來已久,堪稱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北宋年間,每逢過新年過節,尤其是過春節傢傢戶戶貼門神已成為一種風尚,以祈求人壽年豐、如意吉祥、進寶招財、鎮邪除妖。後來北宋沒落、滅亡,開卦幾經戰亂,木版年畫便衰落下來。到瞭明代,開封年畫固然又獲復興,但已逐漸轉移到朱仙鎮。明朝末年洪水泛濫,開封被淹沒,百業俱廢,朱仙鎮便成瞭木版年畫的中心。明、清時期,朱仙鎮就有300多傢木版年畫作坊,其作品暢銷各地,於是開封地區的年畫被統一叫作“朱仙鎮木版年畫”,作用與影響深遠。 朱仙鎮在河南省開封市城南10公裡,固然是個小鎮,在古時候卻名列中國四大古鎮之一。尤其是北宋末年嶽飛曾率軍在這兒大破兀術的金兵,朱仙鎮更為國人所知。為紀念嶽傢軍的功績,在朱仙鎮建有一座規模不小的嶽王座,而今朱仙鎮木版年畫社就設在這座古廟之中。
朱仙鎮木版年畫有五大特點:一是線條粗獷,粗細相間;二是形象誇張,頭大身小;三是構圖飽滿,左右對稱;四是色彩艷麗,對比強烈;五是門神神碼多,古板端莊。朱仙鎮年畫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神祗畫,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類是門神類,朱仙鎮木版年畫中最多的就是門神,門神中以秦瓊、尉遲敬德兩位武將為主。 那些大大區區的門神畫中,兩位武將或衣著不同,或形態各異:步下鞭、馬上鞭、回頭馬鞭、抱鞭、豎刀、披袍等,不下20種樣式。除瞭這些以外,還有各式文武門神。文門神有五子、九蓮燈、福祿壽等;武門神常是戲曲中的忠臣義士和各類英雄好漢。不同人的房門常貼不同內容的門神:已經成傢子女輩房門貼“天仙送子”、“連生貴子”、“三娘教子”;不惑之年的人房門貼“加官進祿”、“步步蓮生”;老年人房門貼“松鶴延年”和“壽星”之類;少年兒童住房房門貼“五子奪魁”、“劉海戲金蟾”等。
朱仙鎮的木版年畫,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而且極具欣賞價值,很多名人都曾收藏過朱仙鎮的木版年畫,魯迅先生給予其相當高的評價:“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很好,雕刻的線條粗健有力,和別的地方的區別,不是細巧雕琢。這幾個木刻很樸實,不塗脂粉,人物也沒有媚態,顏色很濃重,有鄉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這是對朱仙鎮木版年畫藝術特色的很好概括。此刻上海魯迅紀念館還珍藏著26幅魯迅收藏的朱仙鎮年畫作品。
陜西鳳翔南肖村村民邰增科傢門前貼的膠印年畫。原來一直從事木板年畫制作的邰增科現已丟棄這門手藝。鳳翔木板年畫多年深受西北民眾喜愛,但木板年畫近年受膠印年畫的沖擊,市場極不景氣。如今鳳翔縣從事版畫制作的隻剩邰立平、王慧芳夫婦,且到現在沒有傳人,版畫工藝面臨失傳。
武強年畫因其產地在河北武強而得名。它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傳統觀念和古老的民族習慣作用與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民間鄉土藝術。武強年畫追溯於元代以前,明代初期形成規模,到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公元1662年至1820年),進入鼎盛時期。直到清末民初,在武強縣南關有字號可考的畫店仍有144傢,其周圍68個村莊裡共有1587個民間作坊從事畫業生產與銷售,從業者達數千人,在外地開設的批發莊有180餘處,最高年銷量達1億對開張,行銷那個時候大半個中國。武強年畫業在國傢的大力支持下,得到瞭長足的發展,成立瞭武強年畫社; 1985年,經河北省文物部門批準,這個久負盛名的“中國木版年畫之鄉”建立瞭我國第1傢年畫專題博物館——武強年畫博物館。1992年和1994年舉辦瞭兩屆“中國武強年畫藝術節”。1993年12月,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強為全國的“民間木版年畫之鄉”。
武強年畫色彩鮮艷,構圖飽滿,線條粗獷,形象誇張。有門畫、窗畫、燈畫、鬥方、貢箋、中堂畫、炕圍畫、頂棚畫、囤畫、對聯、條屏等,甚至牛棚馬廄亦有專門張貼的年畫。
天津東豐臺木版年畫藝術曾有過輝煌的歷史,一度與津西楊柳青年畫一樣享有很高知名度。不過,因為缺乏註重和重視,畫版、成品等實物消失殆盡,如今業已不易見到。天津豐臺鎮位於寧河、寶坻、豐潤、玉田交界處,交通便利,曾商賈雲集,有“京東第1鎮”的美譽。為與北京豐臺相區別,人稱東豐臺。東豐臺年畫歷史久遠,成氣候時,可上溯至清中期,曾有過“傢傢點染、戶戶丹青”的紅火場面。清末民初時,該鎮有10多個有名的畫鋪,13個有規模的染紙作坊,是冀東年畫最大的集散地之一。東豐臺年畫雖傳承楊柳青年畫的特征,但亦受東北、冀東民間風俗的作用與影響,自成一格。比較起來,在顏色的使用上更為鮮艷,畫面更為粗獷和誇張。另外,版式亦較獨一無二,有的對吉祥字大膽使用,不惜占據畫面主體;有的為窗格式畫面,將10餘塊畫版拼接套印,渾然一體;還有的再現戲劇情節,可將畫面裱制成16幅條屏等。2004年新春之際,天津民間文史工作者在天津市寧河豐臺鎮一個當年老作坊的後人傢裡偶然發現一批近百年前的東豐臺木版年畫。這幾個具有較強視覺沖擊力的老年畫畫面內容寬泛,有天官賜福、門神、九鳳朝陽、美人圖、送財童子等。
佛山年畫 以門畫為主,線條剛勁,粗放,用色多為大紅、橘紅、黃、綠、富於南方風情。
四川綿竹年畫
2004年初,綿竹年畫老藝人
陳興財之孫陳強展示他近期編寫的創新年畫"擠金門神"
綿竹年畫以產於竹紙之鄉的四川省綿竹縣而得名。綿竹年畫由來已久,它追溯於北宋,到明末清初進入繁盛時期。乾隆、嘉慶年間,綿竹全縣有大小年畫作坊300多傢,年畫專業人員達1000餘人,年產年畫1200萬多份,產品除運銷兩湖、陜、甘、青及四川各地外,還遠銷印度、日本、越南、緬甸和港澳等國傢和地區。
綿竹年畫以彩繪見長,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綿竹年畫構圖講究的是對稱、完整、飽滿,主次分明,多樣統一;色彩上采用對比手法,設色單純、艷麗,強烈明快,構成紅火、熱烈的藝術效果;線條講究的是洗煉、流暢,剛柔結合,疏密有致,具有強烈的節奏感;而誇張、變形、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詼諧活潑的作用。
綿竹年畫的內容極為廣泛,有孔明、張飛等歷史英雄人物,有小說、戲曲的精彩畫面,有武士神像、動物花果等等。其中最有意思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燙豬》、《狗咬財神》、《看官盜壺》等民間傳說。
綿竹年畫分紅貨、黑貨兩大類。紅貨指彩繪年畫,包括門畫、鬥方、畫條。其中門畫制作手法多樣:細活有“明展明掛”、“印金”、“鉤金”、“花金”;粗活有“常行”、“水墨”、“填水腳”。畫條,分中堂、條屏、橫推、單條等,供廳堂、住房、走廊及牲畜圈等張貼之用。門畫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的區分,貼大門、廳門、房門、灶門之用。黑貨,是指以煙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為山水、花鳥、神像及名人字畫,此類以中堂、條屏居多。
桃花塢木板年畫是中國江南主要的民間木板年畫。桃花塢位於江蘇省蘇州市的北邊。(桃花塢位於江蘇蘇州閶門內北城下)桃花塢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壯大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每一年出產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達百萬張以上。太平天國末年,清兵圍攻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生產受到瞭嚴重的破壞,以後一直萎靡不振。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蘇州市文聯組織藝人恢復生產,後又成立“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社”,在整舊創新方面,取得瞭很大進展。
桃花塢年畫的印刷兼用著色和彩套版,構圖對稱、豐滿,色彩絢麗,常以紫紅色為主調表現歡樂氣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細秀雅的江南民間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吉祥喜慶、民間風俗生活、戲文故事、花鳥蔬果和驅鬼避邪等民間傳統審美內容。民間畫壇叫作“姑蘇版”。
有著600年歷史的楊柳青(位於天津市西20公裡)的民間木版年畫產生於元末明初,那個時候有一名長於雕刻的民間藝人避難來到楊柳青鎮,逢年過節就刻些門神、灶王出賣,鎮上的人爭相模仿。到瞭明永樂年間,大運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紙張、水彩運到瞭楊柳青,使此處的繪畫藝術得到發展。楊柳青年畫從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期最為風行。楊柳青年畫的畫樣(粉本)有幾千種。到瞭清代中期全盛時期,楊柳青鎮的戴廉增畫店一年生產的成品就達2000件,每件500張,共達百萬幅。那個時候,楊柳青全鎮連同附近的30多個村子,“傢傢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畫店鱗次櫛比,店中畫樣高懸,各地商客絡繹不絕,是名副其實也就是說的繪畫之鄉。第2次鴉片戰爭以後,楊柳青年畫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傳人霍玉棠創建瞭楊柳青鎮最大的“玉成號”畫莊,楊柳青年畫漸漸走向復蘇。解放後,悟 真 網016總理還曾親臨視察並給畫莊寄來急需的藤黃原料。“文革”期間,楊柳青年畫改為膠版印刷,傳統工藝瀕臨絕跡。
楊柳青年畫霍派第6代
傳人霍慶有
天津楊柳青年畫霍派第6代傳人霍慶有(霍玉棠之子)從20世紀80年代起,繼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時間苦心鉆研勾線、刻板、刷畫裱等傳統技藝,掌握瞭全套楊柳青年畫工藝,成為天津一帶唯一的勾、刻、刷、畫、裱“五項全能”的楊柳青年畫藝人,使得曾幾近絕跡的木版手工繪制的楊柳青年畫得以復蘇。如今,“玉成號”畫莊已建成為一個傢博物館,成為招引中外遊客的人文景點。
楊柳青年畫繼承宋、元繪畫傳統,吸收瞭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臺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式方法,制作時,先用木版雕出畫面線紋,緊接著用墨印在上面,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後,再以彩筆填繪。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繪的色彩斑斕與工藝性,於是,民間藝術的韻味濃鬱,富於中國氣派。楊柳青年畫創立瞭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一無二風格。在咱們國傢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楊柳青年畫通過寓意、寫實等多種手法表現人民的美滿情感感情和願望,尤其是以直接反映各個時期的時事習俗及歷史故事等題材為特點。如年畫《連年有餘》,畫面上的娃娃“童顏佛身,戲姿武架”,懷抱鯉魚,手拿蓮花,取其諧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為年畫中的經典,廣為流傳。楊柳青年畫取材內容極其廣泛,諸如歷史故事、神話傳奇、戲曲人物、世俗風情以及山水花鳥等,尤其是那些與人民生活密切關聯的題材,以及帶有時事新聞性質的題材等,不但富有藝術欣賞性,而且擁有貴重的史料研究價值。以這幾個出色作品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形成楊柳青年畫藝術的主流,一直延續發展到現在。楊柳青年畫的藝術特點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藝術特點的條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較為顯明突出的那麼是表此刻制作上。楊柳青年畫的制作流程大體是:創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繪、裝裱。前期工序和其它木版年畫大體相同。都是根據畫稿刻版套印;而楊柳青年畫的後期制作,卻是花費較多的工序於手工彩繪,把版畫的刀法版味與繪畫的筆觸色調,巧妙地融為一體,使兩種藝術相得益彰。而且還因為彩繪藝人的表現手法不同,同樣一幅楊柳青年畫坯子(未經彩繪處理的墨線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別畫成精描細繪的“細活”,和豪放粗獷的“粗活”,藝術風格迥然不同,各俱獨自的藝術價值。 霍慶有的忙碌新年
山東濰坊楊傢埠木版年畫興起於明代,全以手工操作並用傳統方式制作,發展初期受到楊柳青年畫的作用與影響,清代達到鼎盛期,楊傢埠曾一度出現“畫店百傢,畫種過千,畫版上萬”的盛景,產品流佈全國各地。其中最大的東大順畫店擁有畫版300多套,年制畫百萬餘張。楊傢埠年畫體裁廣泛,想象豐富,重用原色,線條粗獷,風格純樸。
楊傢埠木版年畫同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並稱中國民間3大木版年畫,始於明代,興於清朝,重喜慶、濃彩、實用,多反映理想、習俗和平時生活,構圖完整勻稱,造型粗壯樸實,線條簡練流暢。依據農民點綴生活環境的實際需要,主要有大門畫、房門畫、福字燈、美人條、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濃厚的民間風味、鄉土氣息和節日氛圍。
楊傢埠木版年畫題材廣泛,表現內容豐富多彩,有神像類、門神類、美人條、金童子、山水花鳥、戲劇人物、神話傳說等,並且也有反映民間生活、針砭時弊之作,但喜慶吉祥是楊傢埠年畫的主題。諸如如意吉祥、歡樂新年、恭喜發財、富貴榮華、年年有餘、安樂升平等,像親人的祝福、似好友的問候,構成瞭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征。“巧畫士農工商,刻畫財神菩薩,盡收天下大事,兼圖裡巷所聞,不分南北風情,也畫古今軼事”。楊傢埠年畫主要內容包括6大類,即過年、出嫁、農忙等習俗類,年年發財、金魚滿堂等吉星高照類,門神、財神、壽星、灶王等招福辟邪類,包公上任、三顧茅廬、八仙過海等傳說典故類,打拳賣藝、升官圖等娛樂諷刺類,三陽開泰、開市大雞、四季花鳥等瑞獸祥禽花卉風景類。
楊傢埠年畫的制作工藝也別具特色。藝人first of all用柳枝木炭條、香灰作畫,名為“朽稿”,在朽稿基礎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線稿,反貼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別雕出線版和色版。再經過調色、夾紙、兌版、處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畫印出來後,還要再手工補點上各式顏色進行簡單刻畫,以使年畫顯得自然生動。
楊傢埠年畫生產分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極其精細準確。做法是先將畫稿勾出黑線稿,貼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線版。待印出主線稿後,再分別不同顏色,刻優秀版,套色印刷,最後修版裝裱而成。
興旺時,剛進入秋季,各路畫商就雲集楊傢埠。晚上,大街兩旁張燈結彩,年畫掛滿街頭。每一年前來選購畫作的生意人達5000多人。那個時候,賣畫興唱小段,最流行的唱詞有:“一進門來蘇東坡,坐下韓信問肖何。不是本號不賒賬,如今要賬太羅嗦。賒賬如同三結義,要賬就好像請諸葛。”
本土生養的楊傢埠木版年畫,逐步走上瞭高雅的藝術殿堂。1983年春節,中國美術館展出瞭楊傢埠年畫。同年,楊傢埠年畫赴美洲、歐洲、非洲的9個國傢巡回展覽。1987年,民間藝人楊福元應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畫的畫、刻、印表演。到20世紀90年代,一批楊傢埠年畫藝人前後前往巴西、日本等國傢作現場表演,深受好評。2002年,具有200年歷史的“同順德”畫店的正宗傳人、76歲的年畫民間藝人楊洛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楊洛書18歲即開始木版畫創作,其《水滸傳》、《帝王圖》、《西遊記》等無不構圖奇妙,雕刻精細,栩栩如生,且鄉土氣息濃鬱,深受人們喜愛。如今,一個隻有310戶、1150口人的小村莊楊傢埠,年制作的木版年畫卻達2000餘萬幅,遠銷全國各地與世界100多個國傢和地區。在山東濰坊千裡民間風俗旅遊線上,楊傢埠成瞭重要一站。在這兒,人們可以欣賞到100多套年畫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來的樣式不一的年畫制作工具、原版,還可現場觀看充滿神秘色彩的年畫制作工藝。
二:年畫追溯於什麼時間?
年畫,老輩人叫“門神畫”。最早的時刻叫“門畫”。
追根溯源,年畫的源頭能夠追溯到人類遠古時期的自然崇尚觀念和神靈信仰觀念。中國早期的年畫都與驅兇避邪、祈福迎祥有著密切關系,在祈禱豐收、祭祀祖宗、驅妖除怪等年節習俗風俗化的過程中,逐漸顯現瞭與之相適應的年節裝飾藝術。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的崇尚逐漸轉化為對社會性的人格神的崇尚與信仰,從最早的桃符、葦索、金雞、神虎,到神荼、鬱壘,再到之後的關羽、趙雲、尉遲恭、秦叔寶等武將和鐘馗、天師、東方朔等神仙,其間有著一條鮮明的發展軌跡。東漢末年的《習俗通義·祭典》中說:“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前事冀以衛兇也。
”蔡邕《獨斷》中說:“神茶、鬱壘而身居其門,主閱領諸鬼,其惡害之鬼,執以葦索,食虎。故十二月歲竟,常以先臘之夜逐除之也。乃畫茶、壘並懸葦索於門戶,以禦兇也。桃花塢木版年畫產生於明代,那個時候在蘇州七裡山塘和閶門內桃花塢一帶有數十傢畫鋪,年產量比較多達數百萬張,故以桃花塢為名。
桃花塢木版年畫繼承瞭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兼用人工著色和彩色套版,以門畫、中堂、條屏為主要形式,題材多為祈福迎祥、驅兇避邪、時事習俗、戲曲故事等
到瞭宋代,傳統繪畫和雕版印刷術交融發展,木版彩色套印年畫走向成熟和普及,春節傢傢戶戶貼門神已成為一種風尚,門神從鎮宅消災演成為瞭迎福納祥的美滿願望。逐漸形成瞭祈求人壽年豐、如意吉祥、進寶招財的風俗。
元代是年畫的低落期,大部分都是宋代同類年畫的延續。
明中葉以後,隨著商業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術的成熟,木版年畫獲得瞭飛速的發展,顯現瞭諸如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傢埠、蘇州桃花塢等著名的年畫產地。
年畫在清代進人鼎盛期。康、乾年間國泰民安的社會局面,為年畫的繁榮打下瞭堅實的基礎;通俗小說的風行,又為大量的年畫作坊提供瞭富饒的創作素材。清初年畫的一個最主要特點就是題材多,顯現瞭大量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戲曲人物、演義小說等為主要內容的作品。在表現形式上,因為受到利瑪竇和朗世寧等傳人的西洋繪畫風格的作用與影響,西方明暗透視技法在年畫創作中得到應用,有的作品在畫面上還刻印上瞭“仿泰西筆意”等字樣,年畫也因此成為清代西風東漸的一個窗口。
清末民初,內憂外患,年畫的農村市場受到很大的沖擊,傳統年畫逐漸式微。與此並 且,在上海、天津等城市則興起瞭新的題材樣式的改良年畫,新增有反抗列強侵略、提倡愛國、刻畫新事物等內容。此時,西畫的輸入和商業的發展,又產生瞭一種將國畫工筆重彩與西洋擦炭水彩結合的月份牌年畫,其題材有戲曲故事、吉慶祥瑞等,還包括一部分格調不高的時裝美人。
抗戰時期,在解放區顯現瞭以民間年畫的形式表現剪掉鞭子內容的新年畫,它在艱苦的戰爭歲月裡,鼓舞瞭軍民士氣,打擊瞭敵人。
新中國後,新年畫繼承瞭舊年畫的很多優良傳統,摒棄瞭舊年畫中的一些、落後的內容。很多專業畫傢加入瞭年畫的創作隊伍,他們打破瞭舊年畫的一些固定程式,大膽借鑒其他畫種的表現手法,年畫的面貌煥然一新。
現如今,人們生活水平愈來愈高,年味愈來愈淡,貼年畫等傳統風俗在人們的活法中漸漸消失。這是一種失落,也屬於一種進步,社會正所謂在這種失落裡慢慢進步。
三:傢中的財神年畫要貼在哪裡好呢
first of all,你的瞭解財神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
文財神有倆位:
一為商朝忠臣--紂王皇叔比幹,因尊其忠貞,民間推崇供奉為財神(文官袍冠手捧寶珠者);
二為春秋五霸越王勾踐謀士--范蠡,助越王勾踐成為春秋五霸,因明 白“狡兔死,走狗烹”,辭官經商,成為有史一位富甲天下之巨豪。又因仗義疏財,深得人心。故被奉文財神(文官袍冠手裡捧金元寶者);
武財神:
一為《封神榜》中趙公明,死後被薑太公封作財神後歸位(武將手裡持竹節鞭這);
二為《三國演義》中關公,由於關公忠義千秋,又因民間觀念:義氣旺財,故而又奉之為武財神(武將手持偃月刀者)。
其次,你的瞭解怎麼回事貼什麼財神。
“擔任文職的,以及受雇打工的人均宜擺放擺列或供奉文財神;至於那些經商做老板,以及當兵當差從事武職的人,則應該擺放擺列或供奉武財神。”
在就,你的瞭解擺放擺列或粘貼方向。
擺放擺列文財神以及武財神的方向有異,必須分清楚!滿面祥和的文財神,不論是財帛星君,或是福祿壽三星均應向著自己屋內,而不應向著屋外。要不然便會向屋外送財!至於威風凜凜的武財神則應面向屋外,或是面向大門,這樣一方面既可招財入屋,並且還可鎮守門戶,不讓外邪入侵。”
最後,你的瞭解一些註意和提防問題與事項:
1換下的舊財神如何處理?
先送個香,請下來換上新的就是 ,緊接著燒掉。
2文財神供什麼貢品最好?
香爐必須的 其次,如豬肉 桔 米 糖 清水等。
3武財神供什麼貢品最好?
香爐必須的,其次,如素食 鮮花水果 還有金銀等。
四:貼年畫、畫桃符的風俗是從什麼時間開始的?
年畫追溯於漢代,發展於唐宋,盛行於明清。桃符是從周朝開始的。
春聯,追溯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因 此,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傢萬戶平添瞭很多興盛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咱們國傢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瞭人民樸素的習俗和信奉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更多閱讀:
中國早期的年畫都與驅兇避邪、祈福迎祥這兩個母題有著密切關系,在祈禱豐收、祭祀祖宗、驅妖除怪等年節習俗風俗化的過程中,逐漸顯現瞭與之相適應的年節裝飾藝術。
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專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多數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制作。
五:用以美化傢中的裝飾畫有哪些推薦?
多數都掛上一些秀色可餐的水果花草,或者是刺繡等,假如是書香門第,掛上一些山水畫也是挺不錯的。
六:兔年春節手抄報插圖
陰歷的正月初一,現稱春節,民間俗稱『過新年』,『年』的原意是指谷物成熟。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依然出現瞭『年』字,但是寫法與今不同,它呢其實是由『禾』和『千』兩個字加在一起組合成的;這各自之義很明顯,預示谷物累累,收成良好。古書上每將五谷成熟,豐收之年,稱為『有年』;大豐收的年分,稱為『大有年』。以後,便把谷物的一熟算做一年。到瞭周代,正所謂以『年』名歲,一年的開頭叫做『歲首』。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劉徹主持制定太初歷,正式確定每一年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元旦。太初歷事實上是繼承瞭夏歷的歷法,並采納瞭24節氣,以利於指導農業生產,因此才叫做『陰歷』。陰歷元旦,還有很多別的名稱,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等等,都是指一年的開頭第1天。民國成立後,正式采用陽歷,將每一年的1 月1日定為元旦,把陰歷元旦改稱春節。
關於『年』的源頭,除瞭史書上的記錄載入外,還流傳著不少有意思的傳說故事。其中,流傳的比較寬廣的,是一則關於人們同心協力共同抵禦『年』的故事。相傳古代,有一種頭如獅子身如壯牛的兇惡怪獸,到瞭冬天山中的糧食稀少瞭,便要跑出山來闖進村子,見人傷人,見畜傷畜。因此一到冬天,人人驚恐,村村不安。大夥兒隻得搬到遠遠的地方去躲避『年』的傷害。時間久瞭,人們發現『年』雖兇猛,卻也害怕三樣東西:一是鮮紅的顏色,二是明亮的火光,三是巨大無比的聲響。於是大傢商量,隻要傢傢都具備這三樣東西,『年』就一定不敢進村瞭。到瞭冬天,兇惡的『年』快要出山進村侵擾瞭,農村的人互相約定,傢傢戶戶的門上都掛上用紅色塗抹的大木板,門口燒著旺旺的火堆,夜裡大夥都不睡覺,在傢中敲敲打打,到處發出巨大無比的聲響。夜深瞭,『年』竄到村口,隻見處處紅色,處處光亮,兼之巨響遍傳,十分害怕,趕快掉頭躲進山裡,從此不再出來危害村民和牲口瞭。第2天清早,全村的人聚在一起,為驅逐兇獸獲得的勝利相互祝賀道喜。這是一個多麼不易得來的日子!!!每到冬天,人們總是忘不瞭往年防禦『年』進村侵襲的日子,傢傢戶戶照樣掛上紅色木板,點著火堆,通宵敲敲打打,第2天便也互相道喜,歡慶平安。這樣代代相傳,『過新年』的風俗就形成瞭。
過新年食俗
舊式的農業社會裡,大概自臘月初八以後,傢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新年的食品瞭。由於醃制臘味需要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開始。我國皂很多省份皆有醃臘味的風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臘味的種類繁多,舉凡臘腸、臘肉、臘鴨、臘魚、風雞、風肝等,就算自己傢裡沒有醃制,也務必要買上一兩樣來應應。景臘肉的吃法可以是蒸熟後切片,或者拌蒜苗、辣椒、或是炒青菜吃。在忙碌的年節裡,臘味是最簡便而可口的一道年菜。
剛醃過臘味,接著下面,就該蒸年糕瞭。年糕由於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瞭傢傢必須準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意味著黃金、白銀:亦有條狀的寧波及福州年糕,造型模仿銀條;都是以形狀寄寓新年發財之義。
北方的很多省份,過新年時還要包餃子。固然餃子早已是普及大江南北的日常點心。不過除夕夜吃的餃子卻另有一番特殊的意義。舊時以天幹地支來計時,除夕夜亥時一過便交子時,正所謂新年最新初的時候,據說這時吃瞭餃子,預示「開張大吉,萬事如意」。又由於現在正交子時,所以吃餃子諧音「交子(時)」。此外,餃子由於形似元寶,過新年時吃餃子,尤其帶有「進寶招財」的吉祥寓意。
餃子以面粉為皮,餡的內容那麼是五花八門。守舊的作法是以豬、牛、羊肉為餡,搭配大白菜、芹菜、韭菜及蘿卜、瓜類等蔬菜。新式的作法,則不拘山珍海味皆可作餡,例如雞、鴨肉、鯉魚、蟹黃、蟹肉、魷魚、鮑魚、蝦仁'海參、魚翅、魚肚、幹貝、猴頭菇等,均可入餡。最「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亦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河南及陜西的部分地區多將餃子與面條一起煮瞭吃,名叫「金絲穿元寶」。內蒙及東北一帶,還有人將餃子放進白肉酸菜火鍋中煮食,別有一番風味。除瞭上述幾種常常見到的過新年應節食品外,每位傢庭主婦都還要挖空心思烹調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年夜飯。年菜除瞭講究精致、豐盛外,好的口彩也是必須準備的條件。如北京人的年飯,以黃、白兩色米煮成,稱為「金銀米」,上面插有松柏枝,並以金錢、棗、栗、龍眼等為裝飾。江南人以風幹茄蒂、混合果蔬,煮成「安樂菜」。吃年夜飯時,一定先挾一口安樂菜。魚由於諧音「餘」,也是一道也不可少的年菜。就連不產魚的北方,也要在桌上擺一條木刻的魚應景,以示「年年有餘」
風俗
正月初剛開始過新年;每一天也有固定的禮俗:“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窮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所謂年,初七尋春去,初八八不歸,初九九頭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火明,十五祈完燈,采青走百病。”春節的活動,一直鬧到元宵,方才告一段落。
飲食方面,這一天嚴禁吃藥。要不然,被看作會致使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藥不斷。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於一年;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傢,不可鋪張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