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行法配五鄉(五行六神員訣)
《儒林外史》第十四回概括是什麼?
《儒林外史》第十四回概括是:蘧公孫書坊送良友 馬秀才山洞遇神仙。
經過討價還價,馬純上出瞭92兩銀子,並替蘧公孫寫瞭給雙紅贖身的文書,方把贓箱取回來。而差人則拿瞭其中的多數銀子。宦成與雙紅遠去他鄉。事情理清後,馬純上去瞭杭州。到杭州後,一連幾日,四處遊玩,直到在丁傢祠遇見瞭一位“仙人”,名叫洪憨仙。
《儒林外史》簡單介紹: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編寫的長篇小說,成書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現以抄本傳世,初刻於嘉慶八年(1803年)。
全書五十六回,以寫實主義刻畫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區別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那個時候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瞭深刻的批判和嘲諷;一方面熱情地歌頌瞭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對於人性的守護,從而寄寓瞭作者的理想。
小說白話的運籌使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描繪也頗為深入細膩,特別是采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
《鶡冠子》卷中
度萬第八
龐子問鶡冠子曰:「聖與神謀,道與人成,願聞度神慮成之要柰何。」鶡冠子曰:「天者神也,地者形也,地濕而火生焉,天燥而水生焉。法猛刑頗則神濕,神濕則天不生水,音□故聲倒則形燥,形燥則地不生火。水火不生,則陰陽無以成氣,度量無以成制,五勝無以成埶,萬物無以成類。百業俱絕,萬生皆困,濟濟混混,孰知其故。天人同文,地人同理,賢不肖殊能,故上聖不可亂也,下愚不可辯也。陰陽者氣之正也,天地者形神之正也,聖人者德之正也,法令者四時之正也。故一義失此,萬或亂彼,所失甚少,所敗甚眾。所謂天者,非是蒼蒼之氣之謂天也,所謂地者,非是膞膞之土之謂地也。所謂天者,言其然物而無勝者也,所謂地者,言其均物而不可亂者也。音者其謀也,聲者其事也。音者天之三光也,聲者地之五官也。形神調,則生理脩。夫生生而倍其本,則德專己知無道,上亂天文,下滅地理,中絕人和,治漸終始,故聽而無聞,視而無見,白晝而闇。有義而失謚,失謚而惑,責人所無,必人所不及。相史於既而不盡其愛,相區於成而不索其實也就是說。虛名相高,精白為黑,動靜組轉,神絕復逆,經氣不類,形離正名,五氣失端,四時不成。過生於上,罪死於下,有世將極,驅馳索禍,開門逃福,賢良為笑,愚者為國,天咎先見,菑害並雜,人孰兆生,孰知其極。見日月者不為明,聞雷霆者不為聰,事至而議者不能使變無生。故善度變者觀本,本足則盡,不足則德必薄兵必老,其孰能以褊材為褒德博義者哉。其文巧武果而奸不止者,生於本不足也。故主有二政,臣有二制,臣弗用,主不能使,臣必死,主弗能止,是以聖王獨見。故主官以授,長者在內,和者在外。夫長者之為官也,在內則正義,在外則固守,用金科玉律平法人本無害,以端天地,令出一原。散無方化萬物者令也,守一道制萬物者法也。法也者,守內者也,令也者,出制者也。夫法不敗是,令不傷理,故君子得而尊,小人得而謹,胥靡得以全。神備於心,道備於形,人以成則,士以為繩,列時第氣,以授當名,故法錯而陰陽調,鳳凰者,鶉火之禽,陽之精也,騏麟者,元枵之獸,陰之精也,萬民者,德之精也,德能致之,其精畢至。」龐子曰:「致之柰何?」鶡冠子曰:「天地陰陽,取稽於身,故佈五正以司五明,十變九道,稽從身始。五音六律,稽從身出,五五二十五,以理天下,六六三十六,以為歲式。氣由神生,道由神成。唯聖人能正其音調其聲,故其德上反太清,下及泰寧,中及萬靈,膏露降,白丹發,醴泉出,朱草生,眾祥具,故萬口雲,帝制神化,景星光潤。文則寢天下之兵,武則天下之兵莫能當。遠之近,顯乎隱,大乎小,眾乎少,莫不從微始,故得之所成,不可勝形,失之所敗,不可勝名。從是往者,子弗能勝問吾亦弗勝言凡問之要,欲近知而遠見,以一度萬也。無欲之君不可與舉,賢人不用,弗能使國利,此其要也。」龐子曰:「敢問五正。」鶡冠子曰:「有神化,有官治,有教治,有因治,有事治。」龐子曰:「願聞其形。」鶡冠子曰:「神化者於未有,官治者道於本,教治者脩諸己,因治者不變俗,事治者矯之於末。」龐子曰:「願聞其事。」鶡冠子曰:「神化者,定天地,豫四時,拔陰陽,移寒暑,正流並生,萬物無害,萬類成全,名屍氣皇。官治者,師陰陽,應將然,地寧天澄,眾美歸焉,名屍神明。教治者,置四時,事功順道,名屍賢聖。因治者,招賢聖而道心術,敬事生和,名屍後王。事治者,招仁聖而道知焉,茍精牧神,分官成章,教苦利遠,法制生焉,法者使去私就公,同知壹〈言敬〉有同由者也,非行私而讓人合同者也,故至治者弗由而名屍公伯。」
王鈇第九
龐子問鶡冠子曰:「泰上成鳩之道,一族用之萬八千歲,有天下兵強,世不可奪,與天地存,久絕無倫,齊殊異之物,不足以命其相去之不同也。世莫不言樹俗立化,彼獨何道之行以至於此?」鶡冠子曰:「彼成鳩氏天,故莫能增其高尊其靈。」龐子曰:「什麼是天,何若而莫能增其高尊其靈?」鶡冠子曰:「天者誠其日德也,日誠出誠入,南北有極,故莫弗以為金科玉律。天者信其月刑也,月信死信生,終則有始,故莫弗以為政。天者明星其稽也,列星不亂,各以序行,故小大莫弗以章。天者因時其則也,四時當名代而不幹,故莫弗以為必然。天者一法其同也,前後左右,古今自如,故莫弗以為常。天誠信明因一,不為眾父。易一故莫能與爭先,易一非一故不可尊增,成鳩得一,故莫不仰制焉。龐子曰:「願聞其制。」鶡冠子曰:「成鳩之制,與神明體正,神明者,下究而上際,克嗇萬物而不可猒者也,周泊遍照,反與天地總,故能為天下計,明於蚤識逢臼,不惑存亡之祥安危之稽。」龐子曰:「願聞其稽。」鶡冠子曰:「置下不安,上不可以載,累其足也,其最高而不植局者,未之有也。辯於人情究物之理,稱於天地,廢置不殆,審於山川而運動舉錯有檢,生物無害,為之父母,無所躪躒,仁於取予,備於教道,要於言語,信於管束,已諾不專,喜怒不增,其兵不武,樹以為俗,其化出此。」龐子曰:「願聞其人情物理所以嗇萬物與天地總與神明體正之道。」鶡冠子曰:「成鳩氏之道,未有離天曲日術者。天曲者明而易循也,日術者要而易行也。」龐子曰:「願聞天曲日術。」鶡冠子曰:「其制邑理都使矔習者,五傢為伍,伍為之長,十伍為裡,裡置有司,四裡為扁,扁為之長,十扁為鄉,鄉置師,五鄉為縣,縣有嗇夫治焉,十縣為郡,有大夫守焉,命曰官屬。郡大夫退脩其屬縣,嗇夫退脩其鄉,鄉師退脩其扁,扁長退脩其裡,裡有司退脩其伍,伍長退脩其傢。事相斥正,居處相察,出入相司。父與父言義,子與子言孝。長者言善,少者言敬,旦夕相薰薌,以此慈孝之務。若有所移徙去就,傢與傢相受,人與人相付,亡人奸物,無所穿竄,此其人情物理也。伍人有勿故不奉上令有馀不足居處之狀,而不輒以告裡有司,謂之亂傢,其罪伍長以同。裡中有不敬長慈少,出等異眾,不聽父兄之教,有所受聞,不悉以告扁長,謂之亂裡,其罪有司而貳其傢。扁不以時循行教誨,受聞不悉以告鄉師,謂之亂扁,其罪扁長而貳其傢。鄉不以時循行教誨,受聞不悉以告縣嗇夫,謂之亂鄉,其罪鄉師而貳其傢。縣嗇夫不以時循行教誨,受聞不悉以告郡,善者不顯,命曰蔽明,見惡而隱,命曰下比,謂之亂縣,其誅嗇夫無赦。郡大夫不以循行教誨,受聞雖實,有所遺脫,不悉以教柱國,謂之亂郡,其誅郡大夫無赦。柱國不政,使下情不上聞,上情不下究,謂之絿政,其誅柱國滅門殘疾。令尹不適宜時合地害百姓者,謂之亂天下,其軫令尹以狥。此其所以嗇物也。天用四時,地用五行,天子執一以居中间位置,調以五音,正以六律,紀以度數,宰以刑德。從本至末,第以甲乙。天始於元,地始於朔,四時始於歷。故傢中用提,扁長用旬,鄉師用節,縣嗇夫用月,郡大夫用氣分所至,柱國用六律。裡五日報扁,扁十日報鄉,鄉十五日報縣,縣三十日報郡,郡四十五日報柱國,柱國六十日以聞天子,天子七十二日遺使,勉有功罰不如此所以與天地總。下情六十日一上聞,上惠七十二日一下究,此天曲日術也。故不肖者不失其賤,而賢者不失其明,上享其福祿而百事理行,畔者不利,故莫能撓其強,是以能治滿而不溢,綰大而不芒,天子中正,使者敢易言尊益區域,使利逜下蔽上,其刑斬笞無赦,諸吏教苦德薄,侵暴百姓,輒罷,毋使污官亂治,不奉令犯法,其罪加民,利而不取利,運而不取次,故四方從之,唯恐後至。是以運天而維張,地廣而德章,天下安樂,設年予昌屬各以一時典最上賢不如令尹,令尹以聞,壹再削職,三則不赦,治不逾官,使史李不誤,公市為平,生者不喜,死者不怨,人得所欲,國無變故,著賞有功,德及三世,父伏其辜,不得創謚,事從一二,終古不勃。彼計為善於鄉,不如為善於裡,為善於裡,不如為善於傢。是以為善者可得舉,為惡者可得誅。莫敢道一旦之善,皆以終身為期,素無失次,故化立而世無邪,化立俗成,少則同儕,長則同友,遊敖同品,祭祀同福,死生同愛,禍災同憂,居處同樂,行作同和,吊賀同雜,哭泣同哀。驩欣足以相助,〈亻聖〉諜足以相止,安平相馴,軍旅相保,夜戰則足以相信,晝戰則足以相配,入以禁暴,出正無道,是用其兵能橫行誅伐而莫之敢禦。故其刑設而不用,不爭而權重,車甲不陳而天下無敵矣。失道則賤敢逆貴,不義則小敢侵大。成鳩既見上世之嗣失道亡功倍本滅德之則,故為之不朽之國定位牢祭,使鬼神亶曰,增規不圓,益矩不方。夫以效末傳之子孫,唯此可持,唯此可將,將者養吉,釋者不祥,墠以全犧,正以齋明,四時享之,祀以傢王,以為神享,禮靈之符,藏之宗廟,以璽正諸。故其後世之保教也全,耳目不營,用心不分,不見異物,而遷捐私去毒,鉤於內哲,固於所守,更始逾新,上元為紀,其承嘉惠相高不改亶昭穆,具招士先結之,後入弗解,此知極之至也。」龐子曰:「願聞所以不改更始逾新之道。」鶡冠子曰:「成鳩所謂得王鈇之傳者也。」龐子曰:「什麼是王鈇?」鶡冠子曰:「王鈇者,非一世之器也。以死遂生,從中制外之教也。後世成至孫一靈羽理符日循,功弗敢敗,奉業究制,執正守內,拙弗敢廢,樓〈青刂〉與旱,以新續故,四時執效,應錮不駿,後得入廟,惑爽不嗣謂之焚,祖命冒世,禮嗣弗引,奉常弗內,靈不食祀,傢王不舉祭,天將降咎,皇神不享,此所以不改更始逾新之道也。故主無異意,民心不徙,與天合則,萬年一范,則近者親其善,遠者慕其德而無已。是用其教不猒,其用不弊。故能疇合四海以為一傢,而夷貉萬國皆以時朝服致績,而莫敢效增免,聞者傳譯,來歸其義,莫能易其俗移其教。故共威立而不犯,流遠而不廢,此素皇內帝之法。成鳩之所枋以超等世世不可奪者也,功日益月長,故能與天地存久,此所以與神明體正之術也,不待士史蒼頡作書,故後世莫能雲其咎。未聞不與道德究而能以為善者也。」龐子曰:「如是古今之道同邪?」鶡冠子曰:「古者亦我而使之久,眾者亦我而使之眾耳,何比異哉。彼類善則萬世不忘,道惡則禍及其身,尚奚怪焉。」龐子曰:「以今之事觀古之道,舟車相通,衣服同采,言語相知,畫地守之,不能相犯,殊君異長,不能相使,逆言過耳,兵甲相李,百父母子旦未易領,方若所言未有離中國之正也。邱第之業,域不出著,居不連垝,而曰成鳩氏,周闔四海為一傢,夷貉萬國莫不來朝,其果情乎?」鶡冠子曰:「虎狼殺人,烏蒼從上,螾蛾從下聚之。六者異類,然同時俱至者何也,所欲同也。由是觀之,有人之名,則同人之情耳何,故不可乎。天度數之而行,在一不少,在萬不眾,同如林木,積如倉粟,鬥石以陳,升委無失也。列地分民,亦尚一也耳,百父母子,何能增減,殊君異長,又何出入,若能正一,萬國同極,德至四海,又奚足闔也。」龐子曰:「果必信然,陰陽消散,三百六十日,各反其故,天地跼跼,奚足以疑。聖人高大,內揣深淺遠近之理,使鬼神一失,不復息矣,與天地相蔽,至今尚在,以鉦面達行。宜乎哉,成鳩之萬八千歲也,得此道者何辯誰氏,所用之國而天下利耳。
盧姓傢譜中有“長,世,澤,榮,的一支,除瞭以上的幾個還有哪些?
盧
姓氏名稱: 盧
拼音: lu[二聲]
序號: 0167
介紹
介紹文件
介紹文件
盧姓起源
盧姓起源
上古盧人與盧字
在遠古時候,我國西部地區有一支遊牧部落。這支部落的人攜帶一種用柳枝等編織成的、特制的、盛食物用的器皿——盧器,轉移各地,過著原始的群體遊牧生活。
他們為瞭生存first of all必須解饑禦寒,在原始的勞動條件下必須尋覓水草地,追逐和飼養利生的動物,以取為衣食之用。同時,他們也必須逃避和抵抗毒蛇猛獸,以便保全本人的生命。他們對於百獸之王——老虎十分崇尚。在初民崇尚圖騰的時期,他們選取虎為圖騰而頂禮膜拜。在原始人畫圖造字時,盧字取瞭虎字的上部。
古代人們用盧的繁體字(廑)。這個繁體字上面部分是虎字頭,下面部分是“皿”。“皿”預示盧人特制的器皿,即前文所講的盧器。
古時候盧人經常在盧水流域和盧山地區活動。由於要追逐水草地進行遊牧式勞動生產,因此他們遷徙的范疇還算大,包括瞭我國西北、西南甚至中西部地區,可謂流動性強,而作用與影響面寬。
沈括在他的名著《夢溪筆談》中指出:“夷人謂黑曰盧。”而黑也常常寫作“烏”。今四川省雅礱江古時就稱為盧水,岷江上遊此刻還有叫盧水的河流。其他不少地方的山、河、城鄉和社區,直到今日還有很多起名為盧山、盧水、盧河、盧溪、盧溝、盧灣、盧縣、盧氏縣、盧城、盧園、盧傢村、盧龍、盧奴、黑山、黑河、黑水、烏山和烏江的。
自從人類發明與使用火之後,盧人把柳條編制的盧器糊上泥土的濃漿,再反復用火燒烤,成為原始的陶器。這種陶器固然原始,卻可以拿來蒸煮食物和貯存生活所需的水及其他東西,這種陶器經受煙薰火燎後,常常殘留一種黑色的煙灰,所以古代人們自然而然把“盧”與“黑”聯系在一起。初民造字時考慮到“廑”與“火”結合成“燎”(簡體字“爐”),這蘊含著把糊上泥漿的盧器在爐中經火燒制之義,也可以說用火把盧器燒制成原始的爐子。要制造爐子,火和盧都不能少。
盧姓來源之要有四:
一、是出自薑姓,為炎玄空网農氏之後裔,
神農炎帝世系
炎帝和黃帝一樣,是中國人民的始祖,是華夏民族共同的遠祖,同稱“人文初祖”。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幹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
《國語·晉語》敘炎帝與黃帝的關系曰:“昔少典娶於有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薑水成。”“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男女相及,以生民也”。神農時代末期(軍事民主制後期),部落之間爭戰不已,以致神農作為部落聯盟的酋長也無力平息。黃帝即於此時,繼神農而崛起,取得盟主地位。所以人們認為,黃帝與神農(炎帝),都不隻不過是一個人,而是部落的稱號(因而也是“朝代”稱號),或是部落首領通用的稱號。當然,有或許是以最初一任部落酋長之名字(名號)命名部落的。
神農早於黃帝,一般認為,神農即炎帝。炎、黃二帝皆處於原始社會末期。
“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一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版泉之野。三戰,緊接著得其志。”“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說明在神農(炎帝)氏世衰力弱、德能不孚之時,黃帝繼起。其最主要原因是,兩大部落 (族)為爭奪本族生存與發展的空間而發生爭端,世代爭戰。黃帝聯合四方部落,經過數次戰爭,才得以打敗炎玄空网農氏,實現中國人民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聯合(大統一)。
《帝王世紀》較詳細地記述瞭炎帝的誕生神話:“炎帝,神農氏,薑姓也。母曰任姒,有嬌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薑水,因以姓焉。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今河南淮陽),又徙魯(今山東曲阜)。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
《潛夫論·五德志》載:“有神龍,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代伏羲氏。其德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說文》雲:“神農居薑水,以為姓。”《竹書紀年》載:炎帝“育於薑水,故薑為姓”,“其起本烈山,號烈山氏”。《三皇本紀》曰:“神農氏、薑姓”,“長於薑水,因以為姓。”
黃帝、炎帝是同出於少典氏之兩兄弟(應為少典部落聯盟的兩個胞族部落),因其分別居於西北黃土高原之姬水、薑水流域,故得姓不同。薑水即岐水,在今陜西省岐山、武功縣一帶,屬渭水支流,來源於岐山,南向與橫水合流,人雍河。上述炎帝姓薑,是因薑水而得;反之,也可能薑水因有薑姓(炎帝)部族人的長期居處而得名。鄭樵說:“姓之為氏,與地之為氏,其初一也。皆因所居而命。得賜者為姓,不得賜者為地”,“薑之得賜,居於薑水故也。故曰因生以賜姓。”“薑”字從羊,與羌同音、義,表明他們是遠古時候羌族的一支,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牧羊)民族;“薑”字又從女,作為部族人員的共名,其實就是部族的姓稱,源於共同的始祖母,有著共同的血脈統緒。在神農氏父系氏族社會以前,曾經經歷過長期的母系氏族社會。這個時期的重要遺產之一,就是氏族的共同姓氏稱號。盡管到瞭後世,這一部族的很多分支,有很多氏稱,但他們的祖姓是統(同)一的,是不會磨滅或被忘卻的。周代,很多薑姓氏族(支族)人共同尊奉他們的始祖炎帝;春秋時期即便是已被周人看成是“夷狄”的“薑姓諸戎”也不例外。
《禮記·月令》正義引《春秋說》雲:“炎帝號大庭氏,下為地皇,作耒耜,播百谷,曰神農。”看來炎帝隻是帝號,而神農則是人們對他的尊稱。從實質上看,神農氏是從事農業生產的部落,其領袖號稱炎帝。古書又載:“以火德王,故曰炎帝;作耒耜,故曰神農。”炎玄空网農是一神而具兩個功德。·有學者認為,神農氏在黃帝之前,是古時候“三皇”之一,炎帝是神農氏的後裔。炎帝即赤帝,是日神之子,即火神。《左傳》 “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載:“炎帝為火師;薑姓,其後也。”
《漢書·食貨志》說:“食謂農殖嘉谷可食之物,貨謂佈帛可衣及金刀龜貝,所以分財佈利,通有無者也。二者生民之本,興自神農之世。‘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貨通。食足貨通,緊接著國實民富,而教化成。”食與貨是生民、養民之本,二者皆肇始於神農炎帝,其功堪稱不朽。
陸賈《新語·道基》載:“民人食肉、飲血、衣皮毛。至於神農,以為行蟲走獸,難以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白虎通·號》雲:“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而化之,故謂之神農也。”《淮南子·修務訓》載:“神農乃教民播種五谷,相土地宜、燥濕、肥沃、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他無疑是帶領先民從蒙昧走向文明的拓荒者和創業者。據《繹史》卷四引《周書》雲:“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斧斤,為耒耜鋤,以墾草莽。緊接著五谷興助,百果蕨實。”《易·系辭》曰:“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農業的發明的確很具神話色彩,古代人們暢言歡談,渲染已甚。其中最多的,是把神農的思想理想化瞭,加進後世儒生本人的看法。
《商君書·畫策》篇載:“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莊子·盜蹠》篇載:“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於於,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越絕書》稱:“昔者神農氏之治天下,務利之而已矣,不望其極。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不用其智能自貴於人,而天下共尊之。”表現神農氏的無私、英明與賢能。《綱鑒》載:炎帝“治天下,其俗樸,重端愨。不忿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刻畫出炎帝領導下的原始社會生活。
《路史·後記》(宋羅泌著)記述炎帝的論理和思想,說他主張“民為邦本,食為民天”;“士丁壯而不耕,則受其饑;女當年而不織,則受其寒”,“耕不強者亡(無)以養其生,織不力者莫以蓋其形”。
炎帝始作耒耜,教民耕種;耕田為土,鑿地為井;正節氣,立歷日;親嘗百草,發明醫藥;治麻為佈,創制衣裳;日中為市,倡導貿易;削桐結絲,制作樂器;治木為弧矢,創造武器;“教之桑麻”,“耕而作陶”;制灶作具,以利民用。他無疑是我國農耕文化的開創者,親手締造瞭中華古國的文明。因他“始教天下種谷”,“教耕生谷,以致民利”,故後世尊他為神農。傳說他的死也是輝煌而悲壯的:晚年巡視南方,嘗百草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終因誤嘗斷腸草而不幸身亡。傳說他葬於今湖南酃縣塘田鄉的鹿原陂,後世稱其墓為炎帝陵。
因為神農氏的發明和倡導,薑姓戎族開始從居無定所的遊牧生活,轉入定居耕種的農業生活。神農炎帝的確是開天辟地、功勛超卓的偉人。
炎帝族的活動范圍遍及陜西、甘肅、河南、河北、山東、湖北、湖南。炎帝子孫繼承農業生產傳統,又有新的創造發明。《國語·魯語上》載:“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烈山氏又叫厲山氏,是炎帝之號;因炎帝起於烈山。烈山在今湖北省隨縣(今隨州市)。
炎帝號為神農,“教民耕稼、蠟祭、醫藥、交易之事,開萬世衣食相生相養之原。”後人稱頌神農,“其功如天”,“盛德不孤,萬世同仁”。商周之際的大賢人伯夷、叔齊兄弟曾經哀歌:“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兮?”東漢張衡作《東京賦》慨稱:“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晉陶淵明在《飲酒》詩中有“羲、農去我久,舉世嘆復真”的惋惜;他在《感士不遇賦》中更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的怨慨。可知炎帝時代曾令眾多士人向往。《屍子》解釋神農之神為:“神農氏治天下,欲雨則雨。五日為行雨,旬為谷雨,旬五日為時雨。正四時之制,萬物咸利,故為之神。”
周武王滅殷紂之後,“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今安徽亳州市)”,代表那個時候人們對炎帝功業的紀念和褒揚。
炎帝的世系,據《禮記·祭法》疏引《春秋命歷序》曰:“炎帝傳八世,合五百20歲。”八世所傳,《易·系辭》疏引《帝王世系》載:“神農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納奔水氏女曰聽潑,生帝臨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軒轅氏。”
《萬姓統譜》載稱:“炎玄空网農氏,薑姓,生於厲山,長於薑水,因以為姓氏。繼無懷氏位,承太昊木德,以火德王,故曰炎帝。都魯。在位一百四十年。”
《呂氏春秋·慎勢覽》稱,“神農氏十七世有天下”,可能比較接近史實。如此,則上述所傳八世,可能隻是其中較著名而有作用與影響者。
《萬姓統譜》所載世系與《帝王世系》同,但註明“已上七代,襲神農氏之號,三百六年,至榆罔失政,諸侯相伐,黃帝征之,天下咸歸焉。”
《漢書·律歷志》說:神農氏“號炎帝”,“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烈山氏”。
神農氏:部族首領稱炎帝,薑姓,牛圖騰。是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其著名後裔有蚩尤氏、烈(厲)山氏、共工氏、四嶽氏等。
蚩尤氏:炎帝之後(一日先仕於炎帝),出自羊水,仕於黃帝。為主金之官,默觀神農世衰,潛鑄金類,以為利器,舉兵逐榆罔(炎帝裔),自號炎帝。後作兵伐黃帝,並曾請風伯雨師助戰,終為黃帝擊敗於涿鹿之野,被殺。他是戰神和兵器之神,而兵器的發明乃源自農具和其他生產工具。
共工氏:亦名共攻氏,炎帝後裔。性格暴戾,易於為非。相傳因與顓頊爭強為帝,曾與東夷族大戰,不勝,而怒觸不周之山,導致天傾地陷,造成人間大兇災。
烈山氏:又叫厲山氏,其首領為烈山或柱。《國語·魯語上》雲:“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禮記·祭法》則稱:“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植百谷。”一般認為烈山氏為炎帝後裔,仍是農神、谷神。烈山,本是燒山墾田之意。
四嶽氏:首領為伯夷,薑姓,傳為共工之從孫,曾助禹平治水土。後繁衍出齊、呂、申、許四支後裔。
炎玄空网農氏,名石年,傳說在位140年(約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說在位120年,卒葬湖南茶陵(今酃縣塘田鄉鹿原陂,也叫作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臨魁,炎帝長子,在位80年(公元前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一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公元前2887一前2843年)。
第六世,帝來(厘),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公元前2794一前275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長,在位55年;因德不及其弟軒轅,故讓位。軒轅即黃帝,姓有熊氏。
第九世,名器,榆罔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在今湖南)。
第十一世,名術囂,祝融子。
第十二世,名勾龍,術囂子。
第十三世,名垂,勾龍子。
第十四世,名共工。
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賢人,佐堯帝掌四嶽,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於呂,為呂侯,是即呂氏得姓之始。薑子牙呂尚,即其後。
炎帝後裔
神農氏後裔繁衍發展,支族甚多。在商、周時期,分建許多國傢(方國)。傳說神農姓薑名軌,一名石年。神農之子,有神氏、農氏、列氏、厲氏和柱等。厲氏分衍出麗氏和賴氏。自柱開始稱炎帝,其後的世系分衍:
帝柱生慶甲;慶甲生甲氏和帝臨;帝臨傳帝承;帝承傳帝魁;帝魁傳帝明;帝明傳帝直;帝直傳帝厘;帝厘傳帝居(也叫帝哀);帝居傳節莖。節莖之後,有節氏、戲氏、克氏三支。克傳帝榆罔(參盧),其後衍生榆氏、露、赤狄和白狄;戲傳器和小帝。器的後裔為鉅、伯陵、祝庸三支。鉅之後有封氏、鉅氏、封父、富父氏;伯陵生蜂氏和逢氏,逢生殳氏、延氏和鼓,鼓生靈契,靈契生氐氏;祝庸氏胄胤更加發達:祝庸生術囂,術囂生條、勾龍(即後土);勾龍平水土有功,後人紀念,尊為社神;勾龍之後有勾氏、勾龍氏、共工氏、信、垂;共工氏衍生共氏、龔氏;信生誇父;垂生噎鳴(即伯夷)。
伯夷之後為太嶽、駘氏、怡氏;太嶽即四嶽,其後裔於商、周時期受分封,於是有呂、申、隋、淳、向、薄、甘、州、文叔、嶽氏、先龍。
炎黃之戰
史載炎帝與黃帝本為同族(“兄弟”),皆生活於西北地區,炎帝在薑水流域(寶雞城),黃帝在姬水流域(即岐山下之岐水)。他們原本是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帶的遊牧民族。《帝王世紀》雲:“女登,為少典妃。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女登感於常羊而生炎帝,以薑為姓,這隱約說明炎帝出自羌族(牧羊部落)。
自神農氏發明農業後,開始半定居、半遷徙的農業生活。他們順著渭水流域東下,來到黃河的南邊的大平原上,這個地區適於原始農業生產,於是神農氏成為最早定居的農業部落。他們開始建城立邑,初都於陳(今河南淮陽),再遷於魯,都曲阜。故山東地區也有薑姓部落聚居。周初,武王分封薑太公一族到山東建立齊國,有其歷史原因和社會基礎。
炎帝氏族傳到帝榆罔時,開始衰落。部落內的蚩尤族為爭權而發動戰爭,打敗帝榆罔,奪得帝位,仍稱炎帝,居於涿鹿。此時黃帝部落興起,與榆罔一族聯合,大敗蚩尤族於涿鹿。黃帝取代炎帝,成瞭炎、黃部落聯盟的共同首領。
帝榆罔族人除瞭部分合並於黃帝部落,定居北方外,另一部分南遷於江漢之間,仍然襲稱神農氏或炎帝族。他們成為南方部落聯盟的首領。
《禮記·月令》說:“南方曰炎天,其帝炎帝。”
《後漢書·郡國志》曰:“炎玄空网農氏,葬長沙”。
《輿地紀勝》稱,葬於茶陵縣南,茶鄉之尾。
《路史·後紀四》雲,炎帝柱之裔炎帝慶甲、來(即厘),“俱兆(葬)茶陵”
宋太祖趙匡胤建國以後,於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特派大臣在茶鄉白鹿原訪尋到炎帝陵,因加修葺,並立廟奉祀。
炎帝薑姓部族沿渭水、.黃河向東遷移,其中一支到山東境內,在黃河下遊與淄水之間活動。隨後定居下來,一步步派生出很多支氏,
呂尚受封於齊建齊國
呂尚又稱薑尚、子牙、太公望、師尚父、齊太公。他在公元前11世紀,奉周武王(姬發)之命統兵征討商紂王,從而成為滅紂輔周的大功臣。
在商朝末年,紂是一個朝野痛恨的暴虐君主,姬昌曾經受封為西伯,人們稱他西伯侯。西伯侯因得罪瞭紂王,曾經被紂王囚禁在菱裡(今河南省湯陰之北)。他獲釋後率兵滅瞭周圍黎(今山西省長治市西南)、邗(今河南省沁陽西北)、崇(今河南省嵩縣之北)等小國。在豐邑 (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南)建立瞭他的統治中心。
西伯侯在世時未能完成其推翻商朝黑暗統治的宿願,到臨終時,他便囑咐次子姬發作好準備,盡早興兵伐商。姬發在即將親率兵將征討商紂時,向呂尚討教有什麼克敵制勝的妙法。呂尚對姬發說:“紂王因其暴虐,殘害很多平民百姓,失去瞭民心,我們必定要與紂王相反,要撫愛百姓,以賢能英明來對付紂王的冥頑無道。倘若我們贏得民眾的歸心和擁護,一定可以取勝。”這便是呂尚提出來的克敵制勝的“文經”謀略。另一邊則是他的“武緯”謀略。利用敵對陣營中的矛盾,使其產生內亂,相互削弱力量,甚至達到完全瓦解的地步。其次則是講軍力的運籌部署和用兵的韜略。
在滅商的過程中,呂尚曾經作為姬發大軍的前鋒,麾動虎賁、戎車沖人商紂軍中。他率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西南)與紂王軍隊進行大決戰。在激烈的戰鬥中,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紛紛的一起起義,並反戈回擊。商紂王走投無路,最後登鹿臺自焚而死。姬發遂率軍順利占領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宣告瞭商朝最後滅亡。商滅後,姬發遂建立西周王朝,定都於鎬京(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南),號稱“宗周”。姬發死後,廟號武王。其子姬誦承襲王位,稱為周成王。
周成王鑒於呂尚在輔周滅商中立有大功,遂封呂尚為齊侯。呂尚得到大片封賜的土地——齊。他在齊建立瞭諸侯國齊國,並選擇營丘(今山東省臨淄之北)為國都。呂尚封齊建國,“尊賢智,賞有功”遂使齊國,成為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強國。
受姓及創姓始祖——高傒
高傒是薑子牙第十一代孫,身歷數朝,世襲上卿之職,其妹又是齊襄公夫人,人稱“高舅”。高俁為齊國重臣,因擁立齊桓公受封於盧邑,盧氏由此發祥。據記錄載入,齊太公第七代孫是文公呂赤,文公有子名高,公子高的孫子呂(亻奚),“以王父(案祖父)字為氏”,故姓高,稱高(亻奚)。高俁字敬仲,號祖望,頗有外交和治國才幹。畢生歷僖、襄、桓、孝公四代。襄、桓時代,正所謂齊國多事之秋,高俁執政,齊襄公失德無道,驕奢淫逸,被臣下連稱、管至父所殺,二大夫擁立公孫無知為齊君。無知封連、管二人為正卿、亞卿,諸大夫心中不服,高、國二執政看事不可為,稱病不朝,無知也不敢罷黜他。
齊國諸大夫對無知篡位極端不滿,大夫雍廩與眾大夫共謀除逆,復立先君之子。他們商議認為:“高敬仲,國之世臣,素有才望,為人信服。”策劃使高俁置酒,以招連、管二人,二人必然信而赴宴,到時刺殺二賊,必能成功。此計告於高俁,高慨然許諾。高(亻奚)宴客,雍廩老祖宗宮殺瞭無知,高府預伏的武士也殺瞭連、管二人。眾大夫遂在高府議立新君;齊襄公有二子為公子糾和小白,皆因襄公無道,早已避禍各奔魯國與莒國。高俁原與公子小白交情甚篤,與同宗國氏大夫商量,要暗中把公子小白從莒國召回。這時,魯君知道無知已死,也要發兵護送先前逃來母舅傢避難的公子糾回國即位;並令公子糾手下人管仲,先帶一批軍隊攔住莒國至齊的通道,與護送小白回國的隊伍發生戰鬥。小白被管仲射中帶鉤,裝死躺下,被人 載在車中,快速馳人齊都。管仲上當,派人報魯,魯急送公子糾赴齊。等公子糾一幫人到時,小白早巳到達。因有高(亻奚)等人做內應,小白迅速登位為君,稱齊桓公。
桓公即位後,發兵攻魯,想殺管仲。鮑叔牙勸桓公說:“君將治齊,即高俁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桓公聽從鮑叔牙建議,捐棄前嫌,以厚禮聘管仲為大夫,委以政事。《左傳》莊公九年(公元前685年)載: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為相,說:“管夷吾治於高俁,使相可也。”高(亻奚)不爭功貪位而識大致,忠心輔佐桓公。《國語·齊語》載:管仲向桓公建議,為增強軍力,建立三軍:桓公帥中軍“五鄉”(萬人),國子、高子皆齊之上卿,各率“五鄉”,為左、右軍。“有此士也三萬人,以方(橫)行天下”,大國也莫能當。
桓公得管仲,與鮑叔牙、隰朋、高(亻奚)等,發展漁鹽之利,救濟貧窮,齊國百姓傾心擁護。齊桓公即位以後,修援立之功,對高、國世卿,皆加賜采邑。他以盧邑賜予高(亻奚)。高氏傢族,繼續秉持國政,與國氏傢族俱為齊國重臣。齊桓公在眾臣的輔佐下,國力迅速增強,成為春秋首霸。那個時候,魯國因有莊公夫人(哀薑)與慶父(莊公弟)之亂,莊公死後,二人被殺,國絕無人,“曠年無君”。齊桓公派高俁到魯國,執行“存魯”之重大使命。《春秋》閔公二年(公元前 660年)載:“齊高子來盟”,即指高俁受齊桓公命,“將南陽之甲”3 000人至魯,幫助魯國“立僖公而城魯”。他與僖公訂盟,穩定瞭魯國政局;同時,命令甲士幫助魯人築鹿門之城,以防邾、莒之變。魯人以此乃美談,“曰猶望高子也”。世人稱贊高(亻奚)“能深執忠臣的意思,勉其君於霸”。《左傳》僖公十三年 (公元前647年)載,周襄王以齊相管仲有平戎扶周之功,欲”以上卿之禮饗管仲”。管仲謙謝曰:齊國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堅決辭讓,隻受下卿之禮。
《春秋》魯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98年)載:“鄭伯使其弟語來盟。”鄭伯派人來齊尋盟,事如魯隱公三年之盟於石門。魯莊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71年),《春秋》載,魯公“及齊高(亻奚)盟於防”,魯莊公以國君身份,與齊國上卿(大夫)高(亻奚)訂盟於防,
齊惠公卒時(公元前599年),高氏、國氏擁立惠公之子頃公(名無野)即位;恐崔杼(原來有寵於惠公)掌權有害於己,便驅逐崔,崔杼出走衛國。齊靈公時(公元前566年),齊國滅掉萊國,高厚與崔杼一起“定其田”(即劃定其田產分配)。齊靈公因寵愛戎姬,更立太子牙,令高厚任牙之師傅。《春秋》魯成公十七年(公元前574年)載:“齊高無咎出奔莒”。《左傳》記述其因:齊靈公聽信婦人讒言,“刖鮑牽,而逐高無咎。無咎奔莒。高弱以盧叛。”這是高氏以盧邑為依據地,對齊君不明所預示的第一次抗議。齊侯任用崔杼為大夫,令慶克佐之,“帥師圍盧”。不久國佐之師自外回來,也參與圍盧,盧邑終於投降。
齊靈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55年),高厚率師伐魯國國都北邊,後又退還。同年冬,魯君會合十二國之師,進攻齊國。其中晉將趙武、韓起“以上軍圍盧,弗克”,由此可見盧城之強固。次年(公元前554年),齊靈公去世,崔杼擁立前太子光為莊公,殺掉太子牙,又殺高厚,齊國因此大亂。齊景公元年(公元前547年),崔杼被滅族,慶封、慶舍先後專權,田氏與鮑氏、高氏、欒氏四傢聯兵擊破慶氏。齊景公五年(公元前543年)九月,齊國公孫蠆、公孫灶(二人皆高氏之族),“放其大夫高止於北燕”,據稱是由於他“好以事自為功,且專”。高豎對此很不滿,不久就又“以盧叛”,預示抗議。齊令閭邱嬰“帥師圍盧”。高豎提出條件說:“茍使高氏有後,請致邑”,即要求保存高氏的後嗣和宗廟祭祀,而後獻城投降。得到允諾後,高豎終於將盧邑獻出,出奔晉國;晉人建綿城以安置高豎傢族。
齊平公元年(公元前480年)又有“高無丕出奔北燕”。可知高氏有一支就在燕地(可能即後之范陽)定居並傳衍下來,成為其後興起的盧氏的先祖。齊景公病重時(公元前490年),命國惠子、高昭子共同擁立荼為太子,而驅逐諸公子;景公死後,呂荼立,是為晏孺子。這時仍由高、國秉政,田乞偽裝順從而事奉高、國,背後卻誹謗他們兩傢。不久,田乞、鮑牧與諸大夫調集武裝,進入宮廷,且欲攻擊高昭子。昭子聞訊,即與國惠子一起出兵救齊公(晏孺子)。兵敗之後,田乞窮追,國惠子投奔莒國,高昭子遇害。田乞另立景公之子陽生,是為悼公。後田常弒悼公 (公元前481年)而立平公,自為齊相,專齊之政。直到齊康公十九年(公元前385年),田常的曾孫田和代齊而為諸侯,“遷康公於海上,食一城以祠太公以下”(《風俗通義·六國》)。公元前379年康公卒,田氏代齊之後,呂氏絕社稷宗廟之祀,子孫因失國而離散。他們起先多在北方各地遷居,各用其老祖宗所受封邑之名為氏,由薑姓高氏子孫更氏為盧,世代延續下來。
二、改姓和賜姓
西周時代,薑子牙呂尚的子孫就有人取姓“盧蒲”,其後代把“蒲”字去掉,姓盧。
春秋時代,齊國國君桓公的後代有一支取“盧蒲”為姓的,後來改成姓盧;還有一支取“葛盧”為姓的,後來也改姓為盧。
春秋時代的廬子國,有人以“廬”為姓,後則改為盧。
北周之初祖籍河北范陽的雷姓人氏改為盧姓。據《魏唐書·盧祖尚傳》所載,盧祖尚的祖先曾經改姓雷為盧。
隋代的章仇太翼,很有才華,相當地受隋煬帝(楊廣)看重,受賜姓“盧”,子孫也就隨之歸於盧姓。
唐代有姓閭的人,經當朝皇帝特批,改姓為盧。唐高宗曾經
日本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日本全景6日遊 :第1天 北京首都機場集合,乘機前往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晚餐後入住酒店。 第2天 早餐後乘專車前往日本三大名城之大阪城公園,心齋橋繁華商業街自由購物;午後神戶觀光:明石海峽眺望吉尼斯紀錄的海峽大橋,參觀橋博物館瞭解大橋巨大橋梁的建造技術。隨後前往日本最大的造酒地灘五鄉,試飲醇香的日本酒。漫步神戶異人館街道。元町繁華街。欣賞日本著名的神戶港夜景。 第3天 早餐後前往京都(可自費體驗新幹線),抵達後參觀世界遺產—清水寺和濃厚京都風情的三年坂二年坂傳統建造物群保存地區,嵐山風景區,西陣織和服會館欣賞和服表演。後前往入住溫泉旅館,品嘗日本料理,享受日本溫泉。 第4天 飯店早餐和前往箱根國立公園觀光:蘆之湖眺望富士美景。大湧谷,後前往河口湖參觀聞名的寶石森林工廠店。後前往港口城市-橫濱,遊覽山下公園,二十一世紀未來港,晚餐可自費品嘗日本蟹會席(自費);餐後觀賞東京夜景。 第5天 飯店早餐後東京觀光遊覽淺草寺,皇居外苑,銀座繁華街,世界聞名的秋葉原電器街。下午遊覽樂趣無窮的迪斯尼樂園(※自費) 第6天 早餐後前往國際機場,乘機返回北京,結束愉快行程 北京-日本國際往返機票經濟艙;三星級或以上酒店住宿;景點第一門票;行程中標明交通及餐費;中文導遊;日本團體旅遊簽證費;境外旅遊旅行社責任保險,國際出境機場建設稅。 護照費;一切個人消費;特殊要求費用;司機導遊小費人民幣40元/人/天; 自費項目:新幹線240人民幣/人,迪斯尼樂園門票600人民幣/人(車費+迪斯尼通票+司機導遊服務費), 蟹會席700人民幣/人
東京迪士尼樂園
非也。1
螞蜂窩用戶的最新點評:
卦中的六神有啥用處?
六神在斷卦中的應用
六神,即青龍、朱雀、勾陳、螣蛇、白虎、玄武,其具體排列方法各書均有論述,在此不多談。大傢都清楚,六神皆有其特定意義,又帶有一定五行屬性,所以在斷卦中有一定應用價值。靈活運用六神輔助斷卦,常常能活靈活現地斷出很多神奇之卦。六神雖有其獨一無二功用,但也要結合卦位、卦爻之象、動變爻的喻意綜合推斷才會靈驗,不能一見某神臨某爻動就依據六神所代表的意義牽強附會地妄斷,即便有時測準也是巧合。特別是剛入門的人千萬莫忘記:六爻斷卦,五行生克是根本,六神為輔。事情吉兇禍福完全是依據喜用神旺衰、五行生克結果推斷而出。六神的效果在於可輔助分清事物的性質、類別,起形象斷卦作用,也而不是每一卦配上六神皆能運用得淋漓盡致,隻是在一些特別規定的測事中才有應用價值。我在多年實踐中逐漸摸索到六神在測行人、失物、疾病、官司、愛情婚姻、求財、憂疑之事時作用較大,但也並是每次皆能運用得非常神奇。至於測其它方面事情,意義不明顯。 以上是我對六神在運用中的一點淺薄認識。易海無涯,唯恐自己一些不正確的認識會貽誤後學,故在此隻做拋磚引玉,希望各位老師指教。下面僅對六神中“螣蛇”之寓意及運用方法做以下小析。 螣蛇,主虛驚怪異之事。意義外延:有蛇象、水象、繩象、線象,一切像蛇類長而軟之物。有絆住、纏身、纏繞、圍繞、捆綁、騰飛、遠走之意。人事上有虛妄、虛驚、怪異、神秘、言語浮漂不定、脾氣、性格古怪之意,色澤有土色。等等,在實際運用中還可發展許多類象。在六神具體應用上要依據爻位、爻象、動變爻之喻意,提取與六神所包涵的信息類象,相通、相符那一部分內容,才能應驗如神,同時若能結合外應就會更靈驗。現摘取幾例僅供分析說明。 例一、98年冬,我同易友打算去50裡外拜訪當地有名的鐵口直接斷盲人責先生,未出行前,我搖卦測責先生在傢否,搖得《豐》之《遁》。 癸亥月 戊寅日(申酉空) 《雷火豐》 《天山遁》 六神 官鬼戌土× 官鬼戌土、 朱雀 父母申金× 世 父母申金、 青龍 妻財午火、 妻財午火、 玄武 兄弟亥水、 父母申金、 白虎 官鬼醜土、、應 妻財午火、、螣蛇 子孫卯木○ 官鬼辰土、 勾陳 析斷: 因我與責先生未曾謀過面,取應爻官鬼醜土為喜用神。現官鬼醜土靜而不動,與世爻相生說明責先生在傢能見著面。卦中世爻臨父母逢空,朱雀臨官鬼動生世,朱雀、父母代表文書之意,官爻亦有九流之意,與實際我欲拜訪責先生探研易學技藝相符。但世爻逢空逢日沖破,此乃真空、真破,恐難如願。原因何在?請看喜用神應爻在月令休囚,被日及動爻卯木克傷,說明責先生已有災難。又官鬼喜用神臨螣蛇,象有何貴幹纏身之象,因官鬼爻又代表病癥,斷責先生有病纏身,再加上螣蛇有脾氣性格古怪之意,恐難於與人真誠相待,故決定暫緩再去,待責先患病好可能有一線希望。 後過一個星期去拜訪時,責先生自說已病月餘,才剛剛好轉,問有關易學之事都不盡人意。鄰人都說其脾氣古怪,很難與人相處,八十多歲瞭也不肯收個徒弟……。此正應:世空無所得,白去一趟。 例二、我傢一盒釘子放在廂房找不到,搖卦測之,得《快》之《需》卦。 申月 甲寅日 《澤天快》 《水天需》 六神 兄弟未土、、 妻財子水、、 玄武 子孫酉金、世 兄弟戌土、 白虎 妻財亥水○ 子孫申金、、 螣蛇 兄弟辰土、 兄弟辰土、 勾陳 官鬼寅木、應官鬼寅木、 朱雀 妻財子水、 妻財子水、 青龍 析斷: 釘子,為我所用,故取四爻妻財亥水為用。四爻為門戶,用臨螣蛇動,有哪些東西纏繞之象,且喜用神又與日辰作合,有被物遮蓋之象。所以斷釘子在廂房門口處,有象蛇、繩之類東西圍繞在釘盒周圍,且釘盒有物遮蓋,不能一眼就看見。到廂房找時果然在門口處,釘子放在軟水管盤結的圈內,上面有聚乙烯袋子蓋著。 例三:我大伯傢狗丟失瞭,找瞭一天未找著,天都黑瞭,無奈之下冒著狂風來來我傢求測狗能否找到(註:我大伯有四十來年黨齡,當過學校校長,黨校校長,一直對周易預測推算抱有偏見,因我幾次給他傢人預測推算準確才認定周易是科學,並且想跟我一起學易。可見用事實來否定人們對周易的偏見是最有說服力的),得《師》之《復》卦。 丁亥月 己巳日 戌時 《地水師》 《地雷復》 六神 父母酉金、、應 父母酉金、、勾陳 兄弟亥水、、兄弟亥水、、朱雀 官鬼醜土、、官鬼醜土、、青龍 妻財午火、、世 官鬼辰土、、玄武 官鬼辰土○ 子孫寅木、、白虎 子孫寅木× 兄弟子水、 螣蛇 析斷: 取子孫寅木為喜用神。子孫寅木動而化子水回頭生,得月令生扶,兄弟亥水暗動生合,憑此可斷定狗還活著。用生世爻可斷狗丟不瞭,戌時內可自己回來。 卦斷至此,本可結束,但我看卦中官鬼辰土動化子孫寅木喜用神,官鬼主盜賊,有狗被人偷之象,初爻子孫寅木臨螣蛇動,螣蛇有繩鎖之象,再結合月合日沖,為合處逢沖,合有絆住、拴住之意,沖有掙脫之意。 於是我說:“狗是被人偷瞭,拴在樹下,在東北方向不遠處。你找不到它自己也能掙脫開跑回來。” 第二天一早大伯刻意來相告:“昨晚我剛回到傢,就聽門外有狗叫聲,開門一看,狗不知從哪回來瞭,脖子上還拖著鐵鎖鏈、鉆頭、鐵絲套子。不知是誰下的套子將狗套住瞭。幸虧昨天風大,狗在掙脫時叫聲沒被人聽見才撿瞭條命。” 再仔細觀卦中兄弟亥水暗動,又化兄弟子水回頭生喜用神,兄弟主風,正所謂因風得生。可見卦之神奇,隻是我們很難提取全部信息而已。 上面的幾個例子對斷卦過程分析得較為細致,初入易道的易友同樣也能很快從中領悟一些斷卦竅門及六神應用方法與規律。要達到靈活運用得需一些時日磨練。有些卦隻用五行生克之理及卦象、卦意,完全可以推斷事物內部本質、矛盾、吉兇、成敗,但對測有些事假如不借助六神形象來斷是很難分清事物發生的內部本質,也就很難斷出今人叫絕的好卦來。因此在熟悉五行生克斷卦基礎之上,再輔以六神斷卦,是能夠達到良好的預測推算效果的。
六神究竟是啥意思?
①大安 身不動時,五行屬木,顏色青色,方位東方。臨青龍,謀事主一、五、七。有靜止、心安。吉祥的寓意。 訣曰:大安事事昌,求謀在東方,失物去不遠。宅舍保平安,行人身未動,病者主無妨,將軍回田野,仔細更推詳。 ②留連 人未歸時,五行屬水,顏色黑色,方位北方,臨玄武,凡謀事主二、八、十。有喑味不明,延遲。糾纏.拖延、漫長的寓意。 訣曰:留連事難成,求謀日未明,官事隻宜緩。去者來回程,失物南方見,急討方遂心。更需防口舌,人事且平平。 ③速喜 人即至時,五行屬火,顏色紅色方位南方,臨朱雀,謀事主三,六,九。有快速、喜慶,吉利的寓意。指時機已到。 訣曰:速喜喜來臨,求財向南行,失物申未午(南或西南)。逢人路上尋,官事有福德,病者無禍侵,田宅六畜吉,行人有音信。 ④赤口 官事兇時,五行屬金,顏色白色,方位西方,臨白虎,謀事主四、七,十。有不吉、驚恐,兇險、口舌是非的寓意。 訣曰:赤口主口舌,官非切要防,失物急去尋,行人有驚慌,雞犬多作怪,病者出西方,更須防咀咒,恐怕染瘟殃。 ⑤小吉 人來喜時,五行屬木,臨,凡謀事主一、五、七有和合、吉利的寓意。 訣曰:小吉最吉昌,路上好商量,陰人來報喜。失物在坤方(西南),行人立便至,交易甚是強,凡事皆和合,病者祈上蒼。 ⑥空亡。 音信稀時,五行屬土,顏色黃色,方位中间位置;臨勾陳。謀事主三、六、九。有不吉、無結果、憂慮的寓意。 訣曰:空亡事不禪,陰人多乖張,求財無利益。行人有災殃,失物尋不見,官事有刑傷。病人逢暗鬼,析解可安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