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十四日代表(易經有什麼含義)
易經一九七三年農歷二月十四日寅時出生五行缺什麼
一九七三年農歷二月十四日寅時的四柱為:癸醜年乙卯月癸醜月甲寅日。五行中缺少金和火。
《易經》講的究竟是什麼?
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厚的經典,據說是由伏羲的言論加以匯總與修改概括而來(同時產生瞭易經八卦圖),是華夏5000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時候是帝王之學,傢、軍事傢、商傢的必修之術。 假如從根本上而言,《易經》是一本關於“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推算,而《易經》便是匯總這幾個預測推算的規律理論的書。
麻煩采納,謝謝!
1970年2月14日酉時易經解釋
公歷:1970年02月14日酉時農歷:庚戌年[釵釧金]正月初九日酉時
按梅花易計算得山風盅卦。
變爻在初爻,所以之卦為山天大畜卦。
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
以喜悅追隨人的人,絕對會有事,所以接著是蠱卦
修養品德 穩固心智
18。蠱卦山風蠱《蠱》(下巽上艮) 第十八
利涉大川往有事,剛上柔下巽為止;
子承父業弊端除,慈母病疾緩藥治。
糾正失誤免大錯,自我寬容災禍至;
不事王侯尚其德,淡泊名利後人識。
【原文】 蠱: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譯文】蠱卦象征拯弊治亂,除舊佈新之意。當事弊物亂之時,當全心全力的予以拯治,則事物當大為亨通。故其利於涉險濟難而有所作為。在弊亂尚未發生之前,即能察覺其預兆,並預為擬訂拯弊治亂之道;而在弊亂拯治之後,當能隨時註意和提防弊亂之再發生,而能及時擬訂防患之道。
“蠱”是預示敗或者毀壞之意,也泛指有過錯。《本草綱目》:把很多毒蟲放在器皿裡,使其互相吞食,最後剩下不死的毒蟲叫蠱。言外之意,集毒之大成。可知蠱者壞之極也。
蠱卦是隨卦的顛倒,山風蠱,風落山下,構成蠱卦。為啥山下有風是蠱呢?由於風在山下,並不是刮在山上,被山擋住瞭,那麼久而久之萬物就不舒暢瞭,就一定被蠱壞瞭。
再看蠱卦,上卦是艮,艮在傢庭中為少男,下卦是巽,巽為長女。年紀小的男人被年紀大的女人所迷惑,緊接著顛三倒四,被蠱惑瞭,這個男人就萎靡不振瞭,於是顯現瞭“蠱”的病況。
“蠱”這個病應該怎麼來治?
我們先來看一個《左傳》記錄載入的非常有名的故事。晉侯有疾,求醫於秦。秦伯派醫和去診治,醫和診斷後對晉侯說:“是謂近女色,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良臣將死,天命不佑。”於是勸誡晉侯要節制女色,由於“女,陽物而晦時,淫則生內熱惑蠱之疾”。後來趙孟問醫和:“何為蠱?”醫和對曰:“淫溺惑亂之所生也。於文,皿蟲為蠱。谷之飛亦為蠱,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皆同物也。”這是有關蠱病的故事。
此病非藥可治,而要改變生活方式。
蘇東坡寫有一本解釋周易的書,叫《東坡易傳》,書中說“器久不用而蟲生之,謂之蠱”。繁體字“蠱”是三個蟲下邊有一個器皿,亦即杯或碗等器皿長時間不用長出蟲子來瞭。“人久宴溺而疾生之,謂之蠱”,人長時間無道荒淫沉湎於酒肉聲色中,就有病瞭,這個病就叫做“蠱”。《東坡易傳》中還有“天下久安,無為而弊生之謂之蠱”,“無為”指沒有任何作為,安於現狀不思改變,如此的天下將會有弊端,就需要改革。《東坡易傳》還指出“蠱之為災,非一日之故也”,蠱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一定是世世代代傳下來的。因此蠱卦的卦爻辭大多以父子為比喻,告知我們怎麼樣來解除弊端,治理亂世。
蠱卦卦辭中“先甲三日,後甲三日”有什麼含義?甲是天幹中的第1個,甲日既是開始又是結束,亦即從甲日開始終而復始。先甲三日,是甲日前的三天,即辛日;後甲三日,是甲日的後三天,是丁日,是叮嚀之義。甲的前三日,是說事物盛極而衰,將要崩潰,事前應該有自新的精神,盡力防患於未然。甲的後三日,是說事端在剛發生時還不嚴重,應當反復觀察,以便於及時控制和挽救。從辛日到丁日一共七天,七天其實就是一個周期,這裡說明“蠱”這種弊端的形成需要一個周期,而解除這種蠱惑、解除這種弊端局面也需要一個周期,這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原因,而是經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
我們看整個爻辭,“幹父之蠱”“幹母之蠱”“裕父之蠱”都用父子或母子作比喻。初六爻是兒子還是爸爸?是兒子,兒子要糾正爸爸之蠱。這幾條爻辭的主語都是兒子,兒子有意繼承先輩的成就,就要糾正先輩的過錯。你們註意和提防到沒有,誰跟你爭得越激烈,說明與你越親近,這叫“愛之深,恨之切”。當然糾正先輩的過錯時要註意和提防方式方法。
秦伯伐晉筮獲晉君。
秦伯伐晉,卜徒父占之,吉。涉河,候車敗。詰之。對曰:乃大吉也,堿敗必獲晉君。其卦遇蠱: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夫狐蠱,必其君也。歲雲秋矣,我落其實也就是說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實落材亡,不敗何待?三敗及韓,果獲晉君。
大意:秦穆公攻打晉國。卜徒父用筮草占卜:“吉利。渡過黃河,侯的車子毀壞。”秦穆公質問,卜徒父回答說:“這是吉星高照。晉軍連敗三次,晉國國君必然被俘獲。這一卦得到蠱,卦辭說:‘三去除一千輛兵車,三去除之餘,獲得雄狐。’雄狐指的一定是他們的國君。《蠱》的內卦是風,外卦是山。時令到瞭秋天瞭,我方敗落瞭他們的果實,還取得他們的木材,所以能戰勝。果實落地而木材丟失,不打敗仗還等待什麼?”晉軍三次戰敗,退到韓地。……秦國俘虜瞭晉惠公。
按:涉河,侯車敗,卜徒父筮辭也。秦伯疑敗在己,故詰之。蠱初至四為大坎,河也。二至四為兌,兌毀折。三至五為震,震為車,故車車毀折而止於濘,艮止故也。更參之以占悔,知敗在彼而不在我。明矣。按:此不用彖辭。
卦義:徒父觀象系辭:初爻至四爻為大坎,坎為河,二至四爻互卦為兌,兌為毀折,三爻到五爻互卦為震,震為車,於是,從卦象分析初爻至四爻有坎水使震車毀折象,故卜徒父說“涉河,侯車敗”,“是大吉之卦,三敗之後必獲晉君。”所得的卦為《蠱》卦,卦中說“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卦象說:狐蠱必然是象征晉君,《蠱》卦的內卦是巽,巽為風,外卦是艮,艮為山。此刻是秋天瞭,正所謂以我方秋風應對方山木之果,進而伐取其材的時刻,所以伐晉一定會勝利。山木果實及枝葉落敗凋零,樹木本身也被砍伐,雙方條件懸殊甚大,表示晉惠公之師定敗無疑。
蠱之貞,內卦為主,即秦國,為巽卦,互體兌;蠱之悔,外卦為客,即晉國,為艮卦,互體震。蠱卦是“風落山”之象,即風蟲敗落山林也,巽為風為蟲,兌為秋為毀折,艮為山,震為蒼筤竹。故曰“歲雲秋矣,我落其實也就是說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左傳•昭公元年》“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女惑男使男病,風落山使山敗,故秦國必然打敗晉國。今狐既被獲而敗壞,故曰狐蠱。外卦艮為少男(在獸為雄),為狗,為鼠,為黔喙之屬,引申為雄狐。
顧炎武曰:“邵氏雲,去猶除也。每除三百三十三,則三除所剩為一,非獲其君何。”言三數,故連敗三次。用三去除一千輛兵車,得333,餘數1,一為首為君,“獲其雄狐”,故晉國國君必然被俘獲。
“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在《周易》裡沒有,但卦辭和演卦皆符合《說卦傳》,卜徒父使用的易文本或許是《連山》《歸藏》之類。卜徒父引用的卦辭“吉。涉河,侯車敗”、“千乘三去,三去之餘”與《周易》蠱卦卦辭“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相似。可見“觀象系辭”為《三易》通用之金科玉律。
卦解:卦象顯示,《蠱》下卦“巽”為風,為“進退不果‘上卦“艮”為山,為止,山上有草木,時值秋季,風吹落山之現象,“則材為人所取”,此則伐晉必勝之象。《蠱》卦的初、2。3。4爻為大坎之象,象征大河;互卦2。3。4爻為“兌”, 兌為毀折。互卦3。4。5爻為“震”, 震為車。卦象的大河,車、毀折、遇山而止表明:晉軍車毀折而止於濘,表示晉國的國君晉惠公必敗無疑。卜徒父解此卦先引卦辭,後釋卦象,並以卦象反證於卦辭,以此推斷事情的吉兇。
大意:晉惠公被擒,將押往秦國,秦穆公的夫人秦穆姬是晉惠公的妹妹,得知其兄被擒將至,為救其兄,於是領著太子、公子、公主等足踩柴薪,站在秦國都土城墻上準備自焚,並令國人穿喪服以待。還叫人告知秦穆公說:上天降下瞭災難,使我秦晉兩國不能以禮相見卻大動幹戈,假如晉君早晨被虜進秦,我們母子早晨就死;晚上進來,我們晚上死。秦穆公顧及兒女隻好將晉惠公安置於靈臺,後來又釋放瞭。
晉惠公回國後,為收買人心,而演出瞭卜龜另擇君的鬧劇,即假心要占卜讓太子圉即位,晉臣們都被感動得哭瞭,晉惠公也因此保住瞭他的君位。
這個故事兩次占卜,占卜結果的解說都具有軍事目的性,充分說明占卜絕非天命,純屬人意。
【原文】初六:幹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
《象》曰:幹父之蠱,意承考也。
【譯文】初六柔處卑下,能匡正尊上之弊病,猶如傢裡有善繼傢業的兒子,能諫諍、匡正爸爸之過錯,則其父必無咎害,雖或有危厲,終將獲吉。
初六是蠱卦的開始,敗壞還不嚴重,容易挽救,因而初六已埋頭苦幹,開始挽救前人敗壞的事業。這是兒子挽救爸爸的事業的現象,有這樣能幹的兒子,就能夠重振傢業,使爸爸沒有災禍。不過,挽救敗壞的事業,必然困難重重,所以必須奮發勤勉,最後才能吉祥。
當我們想不通的時刻,務必要找最早的過失。人都是奔著終極目標而去的,假如剛開始就錯瞭,那麼這樣就是“父之蠱”。 象傳說:初六能匡正尊上之弊病、過錯者,其意乃欲使賢善之德,能歸之於其尊上。
初六爻辭恰組成“孝”字,闡述孝之道也。初六,蠱之大畜,《禮·祭統》“孝者,畜也。”
“有子考無咎”,孝,下子上考也。《說文》“孝:善事爸媽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又曰:“考,老也。”
易經中 十二時辰各指的是什麼意義?
十二時辰:十二時辰開始與易經並沒有直接的關系,十二時辰制在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預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點到三點為醜時,三點到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子時】夜半,也叫作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1個時辰。(23時至01時)。 【醜時】雞鳴,也叫作荒雞:十二時辰的第2個時辰。(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也叫作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也叫作早食等:古代人們“朝食”之時亦即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也叫作日禺等:接近中午的時刻稱為隅中。(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也叫作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也叫作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也叫作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也叫作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刻。(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也叫作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也叫作定昏等定,也叫作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瞭。人定亦即人靜。
易經跟周易有何區別
《易經》和《周易》的不同在於:《易經》蘊含瞭《周易》,兩者屬於從屬關系。
它們是匯總自然規律和人文實踐的專著,內容除瞭用於卜筮算命,還涵蓋、哲學、文學、科學等各個范疇,作用與影響深遠。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隻有《周易》。
《易經》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金科玉律和辯證思想,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其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
《易經》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推算,而《易經》便是匯總這幾個預測推算的規律理論的書。
《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其內容涉及哲學、、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范疇,是各傢共同的經典。
易經與周易的不同???要詳細的!!
周易:
周易是遠古進行卜筮形式中的一種,除瞭周易以外,還有“連山易”和“歸藏易”。
連山易位夏朝所用,而歸藏易為商朝所用,周易則為周朝所用,所以,稱為周易。
這三種易的不同在於首卦不同,周易首卦為乾卦。其他別的則不是乾卦為首卦。
易經:
易經,為儒傢四書五經之一,其中包括周易和對周易的卦爻辭的解釋等十篇文獻。即所謂“十翼”。傳說,孔子對其進行過仔細研究和修改,史上有“韋編三絕”之說,意為孔子對周易下的功夫很深。
區別:
周易即是一本“卜筮之書”,算卦用的。
而易經因為經過孔子的研究與修改,增添瞭解讀的文章,這幾個文章事實上是以我國傳統智慧對周易進行解讀,因而集中瞭我國古代的哲學智慧精華,因而人們常常把易經當做一本哲學著作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