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風水命理

古代人們用天幹地支紀年天幹甲子丙寅(古代人們用天幹地支預示日期)

甲子 風水命理 03-28

天幹地支如何用來紀年的?天幹地支紀年方法

天幹地支就字面意義來說,就等同於樹幹和枝葉。中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幹相連叫:天幹,地和支相連叫地支,合起來叫天幹地支,簡稱幹支。“幹支,即天幹地支之簡稱。

十天幹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

子、醜、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代人們把它們依照一定的順序而不重復地搭配起來,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對,叫做60甲子。

60甲子

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醜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醜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醜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醜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天幹地支”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瞭幹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幹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以紀月、紀年、紀時等。

我國古代人們用這六十對幹支來預示年、月、日、時的序號,循環往復,循環不斷,這便是幹支紀法。

傳說黃帝時代的大臣大撓“深五行之情,占年綱所建,於是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 名日,謂之枝,幹支相配以成六旬。這隻不過是一個傳說,幹支究竟是誰最先創立的,此刻還沒有證 實,但是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預示幹支的象形文字,說明早在殷代已經使用幹支紀法瞭。

我國古代是何時開始用天幹地支計年的

最早有文字記錄載入也是甲骨文,不早於商代中期。

有一種探索認為 我國西南部的少數民族水族 是從中原遷徙過去的,水族的文字與仰韶時期的彩陶上的描繪符號十分相像,水族的學者對仰韶上的文字辨認可知 部分符號是代表天幹之意思。假如此論證可以作為實證,那麼這樣說的話在5000~六千年前生活在咱們國傢的仰韶人已經使用天幹。

大概在戰國末年,根據各國史官長期沉淀出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幹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所以有枝幹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幹支》中認為,以往人們對幹支的解釋,都是望文生義的臆測,“十天幹”純屬十進位記數法的自然發生,其中多數 是殷人所創制。至於“十二地支”,追溯於古巴比倫,在比較我國古代的十二時辰和古巴比倫的十二宮後,指出我國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從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演變而來。其傳入咱們國傢的途徑,可作大膽推測,也許商民族“本自西北遠來,來時即挾有由巴比倫所傳授之星歷知識,入中土後而沿用之”,或許“商室本起 源於東方,其星歷知識乃由西來之商賈或牧民所輸入”。

一些學者從我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之名字中,探究十天幹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有現象。為駁幹支外來說,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幹支產生瞭”。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幹追溯於中國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所以,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幹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幹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幹支紀法,從而把十天幹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

十天幹之含義

天幹地支之含義,在《史記》、《漢書》中均有部分記錄載入,大致意思為:

甲是拆之義,指萬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軋之義,指萬物出生,抽軋而出。

丙是炳之義,指萬物炳然著見。

丁是強之義,指萬物丁壯。

戊是茂之義,指萬物茂盛。

己是紀之義,指萬物有形可紀識。

庚是更之義,指萬物收斂有實。

辛是新之義,指萬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之義,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

癸是揆之義,指萬物可揆度。

由此可見,十天幹與太陽出沒有關,而太陽的周而復始周期,對萬物產生著直接的作用與影響。

十二地支之含義

子是茲之義,指萬物茲萌於既動之陽氣下。

醜是紐,陽氣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之義,指萬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萬物茂也。

辰是震之義,物經震動而長。

巳是起,指陽氣之盛。

午是仵之義,指萬物盛大枝柯密佈。

未是味,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之義,指萬物的身體都已成就。

酉是老之義,萬物之老也。

戌是滅之義,萬物盡滅。

亥是核之義,萬物收藏。

相傳黃帝時代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因有蚩尤神擾亂,黃帝憂民之若,遂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裡不能治之,黃帝於是齋戒沐浴、築壇祀天、方丘禮地。天乃降十幹(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將十幹圓佈像天形,十二支方佈像地形,始以幹為天,支為地,緊接著乃能治之。後有大撓氏將十天幹、十二地支分配成60甲子,並以黃來開國日定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此乃天幹地支的由來。

何謂天幹地支?幹支紀年如何算?

first of all天幹地支意思是我國古代對天象的觀察。“甲、乙、丙、丁、吳、姬、庚、辛、任、鬼”,稱為十根天幹。天幹地支之組成構成瞭古時候歷法。十個和十二個分支依次匹配,形成六十個基本單元。

其次幹支紀年法是中國歷法上從古至今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算法如把幹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循環重復並以循環的方式記錄。假如說1984年是甲子年,那麼次年,即1985年是乙醜年,1986年是丙寅年。簡單來說,來年,天幹和地支被一一推後,這個周期就是六十年。打比方說1984年是甲子年,60年後,2044年會循環到甲子年。

再者天幹上,甲乙為木溫,丙丁為熱,更心為金涼,仁貴為水寒,無極其土,是溫熱涼寒的過渡階段。陰毛為木溫,四物為熱,神油為金涼,海子為水寒,辰須愁味為溫、熱、涼、寒的過渡階段。陰對應正月,毛對應二月,以此類推。天幹A,照射角度為地暖尚未形成,此角度形成的氣候為地支中的陰;天幹B,照射角度加大,地暖已經形成,地支中氣候為毛;照射角度進一步提高,溫暖準備轉入熱萌階段,氣候為地支中的陳,此時前一階段沒有寒冷,所以陳被叫作水墓。

另外幹支記是我國最古老的歷法。它以天文現象為根據,符合物候特征,反映瞭五種元素的興衰。在很多學科中,其他日歷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效果。在幹支時期,在中醫、氣功、周易疏書、農業、歷法等范疇具有特殊的實用價值。每當需要使用幹枝時,而當用戶手裡沒有萬年歷時,他常常會束手無策,一年中的天幹地支紀時就可迅速算出。

古代人們常用天幹地支來紀年,具體是怎麼使用的呢?

籠統的來說,就是使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天幹,加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幾個地支來明明年份,一個循環是60年,成為一個甲子。打比方說今年就是庚子年。

歷史上古代人們們是怎樣用天幹地支計算年月日?

引讀:

在沒有臺歷的古時候,人們是怎樣紀日、紀月、紀年的呢?答案就是運用我國古代歷法的符號系統DD天幹地支。天幹地支簡稱“幹支”,古時候又稱為“ 枝”。據史書《世本》記錄載入,早在5000年前的黃帝時期,黃帝手下一個叫做大橈的大臣創制瞭幹支,並用它來紀日。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古代人們的作息表。為瞭標識每天,他們以手指記數,以便“過生活”。人手五指,兩手合十,所以人們記數也常以“十”為單位,由此致使天幹為十,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當標識記錄三個十(約三十日)之後,人們在星空中又見到瞭上一次見過的圓月。因此,“一旬為十,三旬為一月”的觀念也就形成。經過十二個月,冬至日這天,人們發此刻太陽下身影又可與去年冬至日所重疊。如此,人們便用十二地支來預示十二個月。除瞭預示月份外,地支還用於標識一天中的十二時辰。顧炎武在《日知錄》中這樣說道:“一日為十二時,蓋不知始於何人而到現在遵用不廢”。

有趣的是,這十二個時辰皆以12生肖中的動物出沒的時間來命名。子(鼠):午夜11時至凌晨1時,老鼠最為活躍。子時是一天的最後時刻,也是新一天的開始。醜(牛):凌晨1時至3時,牛開始反芻。醜時是黎明前的黑暗階段。寅(虎):凌晨3時至5時,老虎四處覓食、最為兇猛的時段。卯(兔):清晨5時至7時,太陽尚未升起,月亮還掛在天空,玉兔搗藥正忙時。辰(龍):清晨7時至9時,太陽升起,聽聞是群龍行西的時段。巳(蛇):上午9時至11時,太陽光熱更強,蛇開始活躍起來。午(馬):上午11時至13時,陽氣正盛,是天馬行空的時刻。未(羊):13時至15時,羊在此時吃草,長得更壯。申(猴):15時至17時,猴子活躍起來。

酉(雞):17時至19時,夜幕降臨,雞開始歸窩。戌(狗):19時至21時,黑夜擴散,狗開始守夜。亥(豬):21時至23時,萬籟俱寂,豬正在酣睡。天幹地支相配,六十年為一個循環。大傢常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對“三十年”的界定正所謂源於此。對古時候的中國人來講,天幹地支就好像 *** 數字般簡單。不過如今,能用幹支算清年份的人卻愈來愈少。試試下面的三個步驟,和蘇報君一起用幹支來紀年吧。步驟一:給天幹地支編一個號:天幹: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10辛1壬2癸3地支:子4醜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12酉1戌2亥3步驟二:將需要計算的公元年的末位數在天幹中找出相應的天幹。如年為“4”,即“甲”。步驟三:將需要計算的公元年數除以12,用除不盡的餘數在地支中查出相應的地支。如÷12=167餘10,即“午”。於是,年就是甲午年。

古時候用天幹地支紀月、日、時的方式方法?

紀日法與紀年法一樣,都是規定某一天的天幹地支,緊接著60天一循環。

紀月法:閏月沒有幹支,下面的講法不指閏月。

地支:一月為寅,二月為卯,三月為辰,。。。。。。,十二月為醜。

天幹:看年的天幹。

假如年的天幹為甲或己(甲+5),則當年1月天幹為丙,2月天幹為丁。。

假如年的天幹為乙或庚(乙+5),則當年1月天幹為戊,2月天幹為己。。

假如年的天幹為丙或辛(丙+5),則當年1月天幹為庚,2月天幹為辛。。

假如年的天幹為丁或壬(丁+5),則當年1月天幹為壬,2月天幹為癸。。

假如年的天幹為戊或癸(戊+5),則當年1月天幹為子,2月天幹為醜。。

以上是簡便的方式方法,實際上,假如規定瞭某甲*年(甲子年,甲丙年,甲戊年。。。)的一月為丙寅月,那麼這年的二月為丁卯月,。。。,十二月為丁醜月。繼續,第2年為乙*年,一月為戊寅月,。。。。。。十二月為己醜月。第3年為丙*年,一月為庚寅月。。。。。。與上邊五句話所說的一致。總之,紀月法也是先規定瞭某月的天幹地支,緊接著60個月(五年)一循環的。

紀時:地支:23點到1點是子時,1點到三點是醜時,。。。。。。

天幹:看日的天幹。

假如日的天幹為甲或己(甲+5),則當天子時為甲子時,醜時為乙醜時。。

假如日的天幹為乙或庚(乙+5),則當天子時為丙子時,醜時為丁醜時。。

假如日的天幹為丙或辛(丙+5),則當天子時為戊子時,醜時為己醜時。。

假如日的天幹為丁或壬(丁+5),則當天子時為庚子時,醜時為辛醜時。。

假如日的天幹為戊或癸(戊+5),則當天子時為壬子時,醜時為癸醜時。。

與紀月相同,上面五句話是簡便的講法。假如規定甲*日的子時為甲子時,那麼60個時辰(五天)一循環,每個時辰的名稱與上面五句話都相符。總之,幹支紀時也是先規定某一時辰的天幹地支,緊接著推出來的。

也就是說,幹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是通過單獨地規定某年(月、日、時)的天幹地支;緊接著把天幹地支都+1,作為第2年(月、日、時)的天幹地支。。。。。。

不過有個問題:既然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原理都一樣,為啥隻有紀月和紀時有五句話的算法,而紀年則需要曉得某年的天幹地支進行計算,紀日務 必要查看萬年歷呢?

先說紀年。如果還有一個紀時單位“牛”的話,1牛=12年,那麼當然可以規定甲子牛的第1年為丙寅年等等,但不存在如此的單位“牛”。而假如知道某一年的天幹地支,打比方說1987年是丁卯年的話,計算1234年、1840年甚至10000年的天幹地支都比較容易。所以想瞭解某年的天幹地支的話,隻要曉得其他某一年的天幹地支就能夠簡單地計算出來。

再說紀日。請問:丙寅月的第1天的天幹地支是什麼?不曉得吧?這就對瞭,由於農歷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兩種,逢單的月是大月30天,逢雙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 每一個月的天數是變化的,因此不是天幹數10的倍數,亦不是地支數12的倍數。於是,如果一個月的第1天是甲子日,不考慮閏月,要經過60個(大月+小月),即(30+29)*60=3540天,才有一個月的第1天也是甲子日。1984年是甲子年,一月是丙寅月,我們馬上知道1989年的一月也是丙寅月,由於5年是一個輪回。我們隻要曉得連續五年的一月是什麼月,就能夠知道任何一年的一月是什麼月,進而知道任何一年的任何一個月是什麼月。在這1二十個月裡,想瞭解某一天的天幹地支,假如用同樣的方式方法,就需要曉得連續1二十個月每一個月的第1天的天幹地支。這還沒有考慮閏月的情形,就已經麻煩得無人願意去try瞭。

也就是說,因為不是每一個月都是10或12的倍數,這才不能由一個月的天幹地支得到這個月中某一天的天幹地支。

再有,由年的天幹可以知道該年任何一個月的天幹,不受閏月作用與影響。但如上所說,知道1二十個月每一個月第1天的天幹,由月的天幹推每一天的天幹為啥要受閏月作用與影響呢??

俺們是可以假設一下:1月為丙寅月,無論1月和2月中間是不是有閏月,2月都是丁卯月,因此閏月對月的名稱沒有作用與影響。如果1月的最後1天(第三0天)是甲子日,1月和2月之間假如沒有閏月,則2月第1天是乙醜日;但假如1月和2月之間有一個59天的閏月,2月第1天就變成甲子日瞭。不理解?那麼我說的更簡單一點:閏月這個月沒有幹支名稱,但紀日的天幹地支名稱要一直排到閏月裡再繼續排。

可以設想一下,假如農歷每一個月都是30天,閏月一律是60天,那不如就可以編口訣訣竅瞭。規定某單數月的第1天為甲子日,那麼所有單數月的第1天將都是甲子日,所有雙數月的第1天都是甲午日。

標簽: